A. 中國應該怎樣應對周邊安全挑戰
1、牢固樹立新的安全觀念。
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要求我們需要在理念上的更新。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已明確提出了非傳統安全問題。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安全問題的新變化、新特點,確立新的國家安全觀,改變以往僅僅關注傳統安全的思維定勢,不斷擴展和深化對國家安全問題的認識,高度關注非傳統安全問題。
2、完善新的國家安全戰略。
在新世紀,我們也應當從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正視非傳統安全帶來的問題,將應對非傳統安全納入國家安全戰略范疇,使之成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國家安全戰略的要求,進一步明確軍隊的職能,把軍隊應對非傳統安全作為軍事斗爭准備的重要內容;從更大范圍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出發,全面籌劃和指導新形勢下的軍事斗爭准備。
3、加強非傳統安全問題的研究。
非傳統安全問題是軍隊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對軍隊建設、特別是軍事斗爭准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應當加強非傳統安全問題形成和演化的研究,深刻認識其內在規律和成因、特性,以及給國家安全帶來的深刻變化,尤其對軍隊建設的長遠影響。
注重借鑒、總結外軍經驗和做法,探討針對非傳統安全問題的軍隊力量使用方式。
4、有針對性地做好相關准備工作。
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重在應急准備,建立科學、系統、完善的應對體系。建立預警報告機制,嚴密組織非傳統安全情報,及時獲取情報信息,加強判斷預測。建立高效的指揮和協調組織,努力解決預警和預防問題,制定各種行動計劃,建立專業行動組織,明確相關任務。
還應考慮設立一個有關專家小組,為指揮和決策服務。加強軍事和地方反恐合作演習,完善國際行動合作機制,圍繞打擊恐怖主義、跨國犯罪、非法移民、突發事件等開展相關合作。加強針對性訓練,組織重點學科演練,努力提高各級指揮員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1)怎麼看待中國周邊安全擴展閱讀:
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出現,反映了安全威脅的新變化:
1、多樣化的威脅。
在冷戰期間,人們關注的焦點是該國面臨的軍事威脅。然而,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其負面影響帶來了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出現,逐漸擴大了國家安全對經濟、科技、信息、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威脅。
2、集成的威脅。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時相互因果,構成多種復雜威脅。
3、復雜的威脅。
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安全形勢的發展表明,一些非傳統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日益加劇。在過去,傳統的安全問題是通過戰爭來解決的。當前,解決非傳統安全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包括軍事手段和多國合作。安全問題不確定性增加,國家安全更加復雜。
B. 如何簡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現狀
簡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現狀的話,主要就是由發展不平衡區作為切入點的,因為周圍各個國家的發展不太平均,然後在相關的一些環境方面的話,也是錯綜復雜的,我國面臨的周邊的安全形勢也是依然嚴峻的。
然後在未來的時間點裡面,我們是需要變換著不同的態度,還有就是變換著不同的政策去面對周邊的一些國家。
然後對於鄰國眾多這樣子的一個情況,我們更應該變換著不同的態度去進行對待的,因為他們相對來說相關的經濟、文化,還有就是相關的一些發展都是比較不平衡的,所以在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現狀就可以這樣子去進行簡述。
C.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面臨的周邊軍事安全問題(不少於五百字)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周邊的安全形勢?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島嶼岸線1.4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和平與發展是當前世界的主題,但是動盪與局部摩擦仍然存在。中國周邊熱點地區多,貧富差距大,利益分歧多。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平衡,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大等都是中國周邊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一、中日關系 由於民族、歷史等問題,中日關系一直難以進一步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進入21世紀以來,兩國經濟發展飛快,中日經貿關系漸趨佳境,但雙方的政治關系卻進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淵,其症結主要在於釣魚島問題、外國勢力的干涉、日本對於台灣問題的態度、歷史遺留問題。近年來在釣魚島的歸屬問題上,中日兩國存在分歧,兩國關系日趨緊張。釣魚島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日本不顧中國,公然在釣魚島進行挑釁,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國家主權與領土。中日關系陷入僵局。
二、中印關系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與中國西藏地區相連。中國和印度都是亞洲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兩國人民有著兩千多年的交往史。中印兩國在近代史上都深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侵略、壓迫,為爭取民族獨立做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然而,由於帝國主義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是兩國關系一度發生困難。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迅速,大力發展軍事。戰略上,印度積極謀求地區霸權,視中國為主要的戰略對手和潛在威脅。軍事上,印度在非法佔領的中國領土上建立了攻防兼備的防禦系統,加緊對中國的戰場建設,並不斷增加軍費開支,研發更新武器裝備。中國面臨的挑戰加大了。
三、中俄關系 在我國的北部邊陲,俄羅斯的大國復興之夢重新燃起,加之有大國沙文主義、強於對外擴張的傳統和蒙古國限於資源的貧乏以及地理上的缺陷和大民族主義傾向,給這一地區的穩定增添了無形但巨大的隱患。但是近年來,中俄兩國經濟都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中俄經貿合作也開始進入重要發展期,隨著雙邊貿易額的不斷提升。展望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期內的中俄關系,我們既要看到挑戰和壓力,更要充滿信心並堅定決心。只要兩國政府和有識之士切實強化「 共同發展、攜手崛起」的戰略思維,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就一定能夠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造福於兩國人民和世界和平。
四、南海問題 南海,又稱南中國海,為中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所環繞,是中國進入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顯著,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隨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大量被發現,引發了南海問題,即主要指南海部分島嶼的主權歸屬問題,以及南海周邊各國對南海海域海洋資源開采權的爭奪。近年來南海爭端逐步加劇,南海海域被分割,資源被掠奪,我國在南海的合法權益遭到破壞,國家安全利益受到損害。越南、菲律賓等國家無視中國主權和領土,公然要求對南沙群島擁有主權,嚴重損害我國的國家利益。中國出於和平解決爭端、維護與南海周邊國家關系的戰略考量,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南海政策。但是周邊國家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中國的南海政策,結果造成了今天「中方擱置,他國開發」的現狀。南海問題日趨嚴重,中國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五、朝鮮半島問題 朝鮮半島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朝鮮半島西北部隔著鴨綠江、圖們江與中國相接。由於歷史問題,朝鮮半島南北分裂。朝核問題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美國懷疑朝鮮開發核武器,揚言要對朝鮮的核設施實行檢查。朝鮮則宣布無意也無力開發核武器,同時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威脅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鮮半島核危機由此爆發。2003年1月10日,朝鮮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再次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同時朝鮮表示無意開發核武器。朝鮮核危機正式爆發。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國、朝鮮、美國、韓國、俄羅斯和日本在北京舉行六方會談。2005年9月,第四輪六方會談達成共同聲明。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美方確認,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2005年11月,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最終達成《主席聲明》,各方重申將根據「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原則早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2013年2月12日,朝鮮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朝鮮半島局勢極度緊張,這無疑對中國是巨大的威脅。 顯而易見,當前我國的周邊環境不容樂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因此只有加深對危機和苦難的理解,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站得住腳,才能應對各種撲面而來的挑戰,才能把握時局的最終方向。有國就有防,國無防而不立。國防是國家生存、發展與安全需要的產物,國防強弱直接關繫到國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要時時警惕、處處防範。機遇與挑戰並存,挑戰也是一種財富,它可以鞭策我們努力奮斗,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安全,保障我國立於不敗之地。提高國家的實力靠的是中央正確領導,更要靠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所以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要努力為中國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D.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的周邊形勢1
國際局勢復雜多變,除傳統安全威脅的挑戰外,我國的周邊安全還受到來自經濟侵略、文化滲透、和平演變等各個方面的沒有硝煙的威脅。中國周邊地區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也是新舊矛盾的交匯點。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朋友圈不斷擴大。以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為代表的新興大國崛起,成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重要變數。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2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E. 怎樣面對中國周邊安全形勢
我國的周邊安全還是比較嚴峻的。在東亞,美日、美韓聯手打造軍事基地,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利用日本對歷史的仇恨情緒,日益抬頭的軍國主義勢頭,饞涎中國優越豐富資源的渴望和韓國的獲求民族肯定的心理,在中國東北的陸地疆域和東部海域形成一道實力強大的軍事包圍圈。也許,日後這一軍事集團以朝鮮核問題為借口,在陸地和海洋上造成我國的不利局面。而且,台灣和釣魚島這兩個火 葯 桶隨時都能爆 發,又因為這兩個地區和他們有著天然的戰略地位優勢,與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所以一旦發生劇烈的沖突,勢必美日兩國會不惜一切捲入戰爭,那樣的話中國將非常被動。這樣一條弧形鏈的形成,像一把枷鎖卡主我國的喉嚨。盡管我們以大局為重,保持忍讓,可是這一軍事集團依然變本加厲地維持現有的局面。可此局面如果長期僵持,一是妨礙民族的統一大業,二是阻擋我國崛起的步伐。我國東面的形勢十分險峻!
在我國的北部邊陲,俄羅斯的大國復興之夢重新燃起,加之有大國沙文主義、強於對外擴張的傳統和蒙古國限於資源的貧乏以及地理上的缺陷和大民族主義傾向,給這一地區的穩定增添了無形但巨大的隱患。俄國的東部資源極其豐富且開發遠遠不足,隨著世界能源不斷地枯竭和各國在新能源尚未占據完全統治地位及對石油、礦產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大的情況下,這一地區很有可能成為俄國復興的生命線,也可能遭到資源貧乏的日本和資源需求巨大的美國的搶奪,一旦美國和日本這樣的帝國主義國家在我國北部插手,就更加劇了這一地區本來就不安穩的局勢,讓我們無法安心睡覺。
在中亞和南亞,我國的兩大分裂勢力、地區恐怖勢力和不想看到中國的強大,覬覦我國西南邊陲優勢資源的印度有著見不得人的密切勾當。再加上俄國控制中亞國家的力不從心給美帝提供了便利的缺口和美國在中東地區居心叵測地長期盤踞,在我國廣大西部邊疆形成了又一個關乎命脈的弧形鏈。
在我國的海洋上,特別是在我國南部的海域,嫉妒已久的小國如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今天,一次次獅子大張口,放肆,毫無顧忌地侵吞、蠶食中國南部海域和部分島嶼,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國際形象,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從中東地區的石油運輸,更掠奪了我國豐富的海洋資源,如果這些國家在美帝的支持下占據這片地區,那麼我國的南部即將形成又一條枷鎖,那時我國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會完全直接或間接地陷於在美國軍事包圍中,那麼中國的強大、崛起將遙遙無期!
顯而易見,當前我國的周邊環境不容樂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加深對危機和苦難的理解,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站得住腳,才能應對各種撲面而來的挑戰,才能把握時局的最終方向。不外乎一個國家。有國就有防,國無防而不立。國防是國家生存、發展與安全需要的產物,國防強弱直接關繫到國家的生死存亡、興衰榮辱。 既然我國周邊地區依然存在著不安全、不穩定因素,那麼做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繼續建設一支強大的國防力量,唯有這樣的充分准備,才能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才能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才能說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樣猶如「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驚天地,泣鬼神的恢宏氣魄!
F. 論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現狀
現狀:
1、周邊安全環境總體穩定與局部動盪
2、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呈現地緣方向上「陸緩海緊」的態勢。
3、美國成為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趨勢:
1、安全威脅東移,南移成為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和地緣政治變化的最大特點。
2、中美關系始終是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的重要因素。
3、海洋領土,權益爭端將仍是威脅中國周邊安全的熱點問題。
4、中亞地區將成為中國周邊安全中的一個亮點。
5、非傳統安全因素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
(6)怎麼看待中國周邊安全擴展閱讀:
國際環境的新變化之一是中國周邊多極化的權力結構的形成。這不是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產物,而是地區格局的產物。隨著日本經濟的停滯和放緩,日本與亞洲其他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與此同時,日本發揮政治和安全作用的意願增強。
俄羅斯經濟在經歷了一場嚴重的衰退後已經企穩,而且隨著普京的當選,其綜合實力正在恢復。雖然東盟的一體化進程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受到沖擊。東盟國家在經濟、社會、政治等領域的合作仍在加強和擴大。印度的經濟狀況由於新經濟的出現而得到改善,其軍事威懾力量由於擁有核武器而繼續增長,其在亞洲發揮重要作用的願望也大大增加。
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地區國際關系中的地位不斷增強。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一地位鞏固了美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但美國在亞洲的權力分布受到以下事實的限制:美國不是亞洲國家,其權力分布在全球各地。
G.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周邊安全形勢
正確看待中國周邊安全形勢:
1、一方面,中俄、美印、美日的戰略合作加速發展;
2、另一方面,美俄、中美大國間競爭甚至一定程度的對抗日益加劇。
競合分化來源於兩種力量的推動,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日益崛起,尤其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影響日益上升並外溢;二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守成大國為維護傳統霸權在政治與經濟領域的縱橫捭闔。
(7)怎麼看待中國周邊安全擴展閱讀:
國際局勢復雜多變,除傳統安全威脅的挑戰外,我國的周邊安全還受到來自經濟侵略、文化滲透、和平演變等各個方面的沒有硝煙的威脅。
中國周邊地區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也是新舊矛盾的交匯點。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朋友圈不斷擴大。以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為代表的新興大國崛起,成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重要變數。
H. 如何理性看待我國周邊安全挑戰與爭端的1000字以上的論文
我國周邊安全挑戰與爭端確實還存在著種種問題;祖國統一面臨嚴峻形勢;海洋權益存在復雜糾紛;邊界爭端尚未全部解決;少數分裂勢力影響邊疆安全穩定。
地理角度不利方面:地理位置和地緣環境的特殊性將長期制約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改善。一是邊界線漫長,由於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敵入侵。二是強鄰之多為世界罕見,給我國安全造成了巨大壓力。三是眾多鄰國中某些仍與我存在領土領海爭端,使我周邊安全環境存在不確定因素。四是多個熱點並存,使我國安全面臨不同程度的威脅與挑戰。
社會角度不利方面:美國對我實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不斷插手我周邊地區事務,對我國安全構成了最大威脅;我周邊某些國家不斷加強軍事力量,增大了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日益突出的經濟安全問題。
I. 當代大學生如何看待中國周邊安全存在的挑戰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是我國的文化傳承,也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的理念 。作為大學生,我們要繼承這種民族精神,唯有國家強大富強,我們才能更好地發展自身。
第一,團結在黨的周圍。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歷史和實踐證明:一個國家沒有一個強大的領導,是沒有沒有凝聚力的。面臨環境多變的國際安全形勢,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時期,面對敵對勢力的造謠,我們唯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個人素質,做好准備,接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才能克服困難,守護祖國疆域。
第二,我們大學生對國家安全存在著種種模糊的認識,並且安全防範意識不強,因此要加強自己對《國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守法意識,樹立主權意識,而且要增強大學生敵情觀念和保密意識。應該要清楚的認識到國家安全關繫到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對於侵犯我國國家主權的言論和行為,應該據理力爭,寸步不讓,維護好國家的利益。
第三,參與愛國主義教育,強化責任意識。一方面,大學生可以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加強自己的愛國主義觀念。要讓大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穩定與安全關系著整個民族的切身利益。改革開放後我國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要以此樹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認識到維護國家安全是既是公民的一項權利,同時也是公民所必須履行的一項義務。
第四, 在網路發達的現代社會,會有許多企圖分裂人民內部團結的言論,我們必須分清異端邪說,對國家形成錯誤的認識,甚至成為謠言的散播者,使得國內外的分裂勢力有機可乘,破壞國家的安定團結。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明辨是非,另外,不僅僅自己要關心國家大事,還要將正確的信息和思想傳遞給周邊的家人、朋友和同學,讓更多人了解、支持、投身我國的國防建設。「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唯有全國上下同心,國家才能形成合力,方能不受侵辱。
第五,大學生最重要的任務,最能保衛祖國的行動是認真學習。21世紀是科技的世紀,是知識的世紀。我國現在正在大力推行國防現代化和軍隊現代化,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知識。 作為大學生更應該了解我們的祖國,更堅定的認識到自己身負國家和民族的重任.我們更應該志存高遠,心繫祖國,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讀書,我們是民族的未來,我們更應該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把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與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存亡聯系起來。我們唯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適應國家國防的需求,才能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才能威懾敵對勢力。
J. 如何看待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
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印度數次向有爭議的邊界地區增兵,加速向該地區移民;在南中國海,越南、菲律賓等國不斷試圖採取各種措施宣示其對所佔領島礁的「主權」,並在島礁上興建設施,強化佔領;日本強占釣魚島;朝鮮半島核危機等等。那麼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如何?為什麼存在著爭議和摩擦?中國周邊環境面臨著哪些有利因素和哪些不利因素?我們將採取哪些應對策略?
一、摩擦和糾紛的原因
一是中國周邊地理環境的復雜性。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疆土,有2.2萬公里長的陸地邊界線,與中國接壤的國家有14個。中國還有1.8萬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汶萊、馬來西亞等國的領海相接或相重疊,它們是中國的海上鄰國。因此,中國被稱為「世界上鄰國數目最多的國家」。中國不僅鄰國的數量多,而且這些國家的情況十分復雜多樣,這在整個世界上較為少見。中國所處周邊環境特別復雜的性質,決定了在中國與鄰國之間發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在中國與近鄰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未解決的邊界問題。其中包括中印邊界問題、中日釣魚島問題,東海大陸架,還有南中國海問題。在這些領土和領海的劃界問題上,雖然中國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加以解決,但一些鄰國不斷採取各種手段,試圖強化對爭議地區的實際佔領。它們試圖利用中國的和平主義政策,造成對中國不利的既成事實,謀取現實的利益,或者強化自身在未來邊界談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於中國崛起帶來的沖擊。中國崛起,首先意味著東亞地區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以中日關系為例,在過去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中國是東亞地區的政治大國,日本是東亞地區的經濟大國,雙方對這種地位結構已比較適應,也都能接受這樣一個現實,雙方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基本相安無事。隨著中國經濟地位迅速上升,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對這一現實並不是欣然接受,而是通過與其他國家聯合的方式,制約中國影響力的上升,這就在一定時期內增大了雙方發生摩擦的可能性。
二、中國周邊環境面臨的有利因素
1、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全面推進。中國政府一貫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主張「睦鄰、富鄰、安鄰」。特別是進入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和平與發展日益成為當代世界的主題,謀求建立與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良好關系,創造和平安全的周邊環境,促進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日益成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願望與訴求。經過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努力,睦鄰友好關系得到明顯發展,現在是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同周邊國家關系最好的時期之一。
2、中國的綜合實力持續上升,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21 世紀的前10年,中國經濟在世界的排名幾乎是一年上一個台階。國際社會普遍有一種預期,認為中國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還會保持強勁的上升勢頭。隨著中國的發展,國際上更加看好中國的國際地位,要求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中國也樹立了良好的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3、周邊區域經濟政治合作全面展開。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始終占外貿總額的60%以上,從周邊國家和地區獲得的投資多年來占吸引外資總額的70% 以上。2001 年,中國同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及烏茲別克共同宣布建立「上海合作組織」,這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性合作組織的誕生。中俄關系和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繼續保持穩定,對中國加強綜合國力建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促進了中國北部和西部邊陲的穩定。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關系不斷拓展。隨著「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雙方的經濟關系將更為密切,政治合作也具有更堅實的基礎,這對於雙方關系的長遠發展及地區繁榮穩定具有深遠意義。
4、「台海」形勢趨於穩定,兩岸和平合作勢頭加速發展,來自東南沿海方向的戰略壓力得到緩解,中國為維護「核心利益」所進行的國防投入和軍力部署,有可能轉向其他方向和考慮更長遠的發展。
三、 中國周邊環境面臨的不利因素
1、中美關系:美國對我國安全存在著綜合性的威脅。美國的安全戰略對中國的影響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提升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美國直言不諱地把中國說成是它的潛在威脅和巨大挑戰,遏制中國已成為美國全球稱霸戰略的基點之一。雖然美國與我國不接壤,但從美國的戰略目標、政策走向來看,其實質都是企圖延緩中國上升為世界強國地位的速度。為此美國對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處處製造事端,鼓動、唆使我國周邊國家與我國對抗,從而成為我國周邊安全環境中對我威脅最大的國家。政治上,加緊實施「西化」、「分化」,企圖將我國納入美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軍事上,對我全面遏制和防範。美國利用其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絕對經濟和軍事優勢,不斷對我周邊國家進行軍事滲透,逐步縮小對我的軍事包圍圈。在亞洲東面,美國依靠美日軍事同盟聯手遏制中國,美日同盟作為冷戰的產物,不僅沒有隨著冷戰的終結而退出歷史舞台,反而一再得到強化,特別是美日軍事同盟的新一輪強化,對中國及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將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在西亞,美國借反恐名義向西亞地區滲透,在東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國家加強軍事合作,美國還靠多年與台灣形成默契,打「台灣牌」制約中國的崛起;在北亞、美國加與蒙古的全面關系。 隨著美國戰略東移的實際展開,東亞和中亞地區都將成為美國軍事部署和戰略爭奪的重點,這在客觀上也勢必加大對中國的軍事壓力。目前,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其軍事部署的重點也在隨之調整,大量先進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東亞地區。在此情況下,中美之間在東北亞、東海和南海以及中亞地區的「戰略相撞」難以避免,這些問題如果處理失當,不僅會造成中美雙方的磨擦甚至沖突,也會影響中國周邊地區的穩定。
2、朝鮮半島並不穩定:朝鮮半島局勢的動盪將影響中國多年建設的「和平發展」的良好周邊環境。由朝鮮發射火箭和進行新的核試驗所誘發的緊張局勢,造成的連鎖反應超過以往。危機雙方在失去耐心的情況下,彼此互不示弱,尤其是在擁有核武器和導彈武器方面,都提出了相應訴求,「棄核」和實現半島無核化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朝鮮半島無論是否會爆發新的戰爭,雙方的對抗都難以避免。中國面對這種極為棘手的局面,既不能介入太深,也不能抽身而退,處於左右為難境地。如果爆發戰爭,中國將面臨是否參戰問題,此舉勢必牽動全局。所以說,東北亞方向將可能成為中國今後最大的安全隱患,也必將成為穩定周邊的當務之急。
3、中日關系:日本是中國的海上強鄰,是一個曾經對中國進行侵略並且其統治者至今對此沒有清醒反省的國家。首先,二戰後,美國和日本結成軍事同盟,90年中後期,日美安全同盟實現了冷戰後的重新定義。其適用范圍由日本本土及周圍數百海里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合作內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擊」擴展到「日本周邊地區發生事態時」,主要防範對象由蘇聯轉變為朝鮮和中國。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成為影響未來地區安全的重要不穩定因素。其次,東海大陸架與中日釣魚島問題。東海大陸架位於中、日、韓三國之間,是中國大陸領土的自然延伸。東海大陸架蘊藏著非常豐富的水產、石油、天然氣以及稀有礦產資源。而這些海洋權益一旦喪失,將危害中國國土安全。近來,圍繞釣魚島爭端以及海上劃界問題,中日之間產生了嚴重紛爭。東海問題主要涉及日本,但屬於大國之間的爭端,一旦引發沖突,對全局影響較大。
4、南海問題:國際上有觀點認為,誰控制了南海,誰就可以控制東南亞,從而控制整個西北太平洋和澳洲大陸。初步估計,整個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在230 億- 300 億噸之間,約佔中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自近現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的沖突爭議日益增多。而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非法佔領我南中國海的島嶼,開採油氣資源,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經濟權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發展。南海問題是大國與小國之間的紛爭,雖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影響也不容低估。尤其越南占據島礁最多,獲取利益最大,同時也在大量購置先進的海空作戰裝備,加之戰場環境於我相對不利,如無充分准備,也難以應對海上突發事變。
5、 中印關系:在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自稱是一隻大象,印度21世紀的宏觀目標是控制南亞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其21世紀軍事戰略是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巴基斯坦,遏制中國,攔阻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實現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一流大國行列的目標。印度洋是中國與中東、波斯灣、地中海、東非等國家和地區聯系的海上必經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中國通往這些地區的海上通道,從而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沖突是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重要隱患。中印邊境爭端的焦點,是我國大片領土的歸屬問題。冷戰結束後,印度對華猜忌、防範的冷戰思依然根深蒂固,這就決定了印度對我國安全的消極影響在較長時間內仍將存在,而且不排除在某種情況下惡化的可能性。近些年來,印度在邊境地區不斷採取動作,宣示主權,增兵固防,加快戰場建設,發展高新技術裝備,並大肆散布「中印必有一戰」的言論,這些現象都不是好兆頭。印度現在不僅擁有核武器和遠程導彈,而且在海空軍力量上也絲毫不遜於中國,其實施高技術戰爭的能力決不能小覷。
6、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和恐怖主義等對中國安全威脅不能低估:民族分裂主義、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對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威脅不能低估,特別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恐怖主義仍然活躍。「台獨」、「東突」、「藏獨」等分裂勢力都是威脅國家統一安全、對國家安全構成挑戰的因素,這些敵對分裂勢力內外勾聯,不斷進行搗亂破壞。這些問題都涉及到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的核心利益。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任何的妥協、不能有任何的讓步。
四、改善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策略分析
1、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繼續推行睦鄰外交。
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保持和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創造一個和平安全的周邊環境,是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政策,積極穩妥地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國的發展就會建立在和平的周邊環境之中。
2. 提升我國的軍事實力
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表明,強大的軍事實力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無論什麼時候,沒有強大的國防和軍事實力作後盾國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要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必須大力提高國家軍事實力。建設可靠的核自衛和常規防務力量是絕對必要的。盡管中國的綜合國力會大大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更加多樣,但強大的國防力量對國家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3. 加強與美、日等國的政治、經濟聯系
逐步削弱美、日對中國的敵視或不友好的舉措。在政治上,中國把對美外交放在外交戰略的優先地位,一直把加強對話,增加信任,增進了解和發展合作作為對美政策的基礎。避免在一些非戰略性問題上與美日等國形成嚴重對抗,同時利用日本急欲成為政治大國的心態和美、日在此問題上的矛盾和分歧,牽制和削弱美、日同盟。在經濟上,充分利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和日益擴大的市場對美、日兩國的吸引力,進一步擴大對美、日兩國的貿易,大力吸引兩國的資本和技術,形成經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存格局,逐步削弱美、日兩國對中國的敵視或不友好狀況。
4. 加強文化交流,增強國與國之間的互信
中國主張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以文化促發展與和平,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加強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增進我國與周邊國家國民的相互了解,加深感情。文化交流對增進國民互信將會發揮重要作用。大力推進文化交流可以促進世界和平以及睦鄰友好系,促進各國政治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