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的手抄報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神舟」三號飛船艙蓋被打開,陽光照在「模擬宇航員」的臉上,擬人載荷試驗取得良好效果,「模擬宇航員」安然無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2008年9月 25晚上9點我國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乘坐神舟七號飛上太空,並於北京時間2008年9月27號下午16時43分,中國「神七」載人飛船航天員翟志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於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17時37分許,在太空遨遊兩天多的「神舟」七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18時23分許,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成功出艙。中國「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中國的物質雖不足,但中國人次次做到最好,力爭完美,成功率是全世界第一
Ⅱ 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如下: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與導彈研究機構成立。
1970年,「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1975年,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第一次實現人造衛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1999年,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成功發射。
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嫦娥一號」用相機掀開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紗。
2008年,「神州七號」完成空間出艙活動。
2010年,「嫦娥二號」探測月球環境。
2012年,「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載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號」成為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2018年,「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來到了月球背面,開啟月球探測新旅程。
2019年,「長征十一號」首次完成海上發射。
2020年11月,「長征五號」成功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送入太空。
中國航天發展目標:
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衛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
分步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初步形成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Ⅲ 中國航天事業的 手抄報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二,空間技術 1. 人造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 運載火箭。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3. 航天器發射場。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測控。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5. 載人航天。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Ⅳ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如下: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受命組建的中國第一個火箭與導彈研究機構成立。1956年也被認為是中國導彈夢、航天夢的元年。
1970年,中國用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1975年,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第一次實現人造衛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成為第四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1999年,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隨後「神州二號」「神州三號」「神州四號」陸續順利發射升空。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穿越大氣層,不遠萬里為浩瀚星空增添了一抹中國紅,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嫦娥奔月再也不是幻想,「嫦娥一號」用相機掀開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紗。
2008年,「神州七號」搭載三名航天員,完成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2010年,「嫦娥二號」獲得更高精度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月壤特性、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刷新中國航天新高度。
2012年,「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載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號」成為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2016年,經中央批准、國務院批復,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2018年,「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來到了月球背面,開啟月球探測新旅程,為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2019年,新一代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首次完成海上發射,填補了中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海射技術的國家。
2020年7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2020年11月,「長征五號」成功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托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拖曳著紅色尾焰升空。「最強雙十二」聯手,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神舟十二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
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航天員乘組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按程序完成各項准備後,先後開啟節點艙艙門、核心艙艙門。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後續,航天員乘組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以上內容參考光明網-新聞背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回顧
Ⅳ 統計圖怎麼畫
打開EXCEL,輸入想要繪製成統計圖的數據。框選輸入完成的數據,點擊上方的「插入」。點擊「插入」中的「圖表」。在彈出的對話框左側選擇想要製作的統計圖樣式,點擊下方的確定生成統計圖。
工具/原料:
聯想Y7000P
Windows10
EXCEL2019
1、打開EXCEL,輸入想要繪製成統計圖的數據。
Ⅵ 中國航天發展史(要短一些,要做手抄報)
50年代:蘇聯送給我們兩枚導彈,中國領導人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聲音。
我國載人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1956年2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當時為保密起見,用「國防航空工業」這個詞來代表火箭導彈和後來的航天事業。
1956年3月14日,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會議,決定按照錢學森的建議,由他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五院宣告成立。新中國導彈、航天事業也由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57年12月24日,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專列抵達北京。車上除102名蘇聯火箭技術人員外,還有一份蘇聯「還給」中國的厚禮———兩發P—1近程地地導彈。據史書記載,火箭故鄉中國的康熙皇帝曾送給俄國沙皇兩箱古代火箭;200年後,蘇聯又將兩枚現代火箭送給了中國。
蘇聯的樣彈讓中國人看出了名堂。之後,我國一些科學家建議開展我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581」任務。1958年4月,幾千里之外的大漠開始興建我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60年代:中國航天人決定研製一種三組火箭作為運載工具,將自己的衛星送上天。
就在中國航天人躊躇滿志,准備大幹一番的時候,1961年4月,蘇聯「東方」號運載火箭頂著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騰空而起,宇航員加加林上天了。6月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星際航行座談會》。
此後錢學森在《星際航行概論》一書中提出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設想。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研究制定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在「東風」二號導彈試驗成功以後,1965年1月8日,錢學森正式向國家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定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聶榮臻很重視錢學森的建議,指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積極去搞」。中央專門委員會經過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批准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規劃方案,並提出爭取在1970年左右發射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由於錢學森的建議是1965年1月提出的,所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工程代號為「651」工程,同時決定研製一種三組火箭作為運載工具。航天人借用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次艱難的遷移行動為這枚還沒有誕生的火箭命名———「長征」號。
70年代到90年代:「長征」號火箭在多次失敗和成功中日益成熟
1970年1月30日,為發射衛星做准備而實驗發射的第一枚「長征」號火箭獲得成功。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載著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
毛澤東在說完「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這句話的12年後,終於看到了中國的衛星在太空中飛翔。
(6)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統計圖怎麼畫擴展閱讀:
中國航天發展有四大里程碑: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鑽研。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成為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載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深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並成功對接。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Ⅶ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
「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製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
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於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
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後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
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製、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製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後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後,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後,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並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繼楊利偉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費俊龍和聶海勝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之後,今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中國航天員的金秋之行,肩負著全新的歷史性使命——按照計劃,他們將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實現出艙行走。
Ⅷ 中國航天發展時間軸怎麼畫
摘要 1、首先我們在中間畫一個巨大的衛星,接著在上面寫上「中國航天發展時」的標題。
Ⅸ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Ⅹ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
圖片:圖為參觀者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參觀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圖中左邊的鍋形物就是返回艙。.jpg
描述:長征火箭
圖片:1990年4月7日,中國用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太空。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國際航天發射市場。.jpg
圖片:1990年4月7日,中國用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太空。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國際航天發射市場。.jpg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