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獨尊儒術如何影響中國傳統服飾的

獨尊儒術如何影響中國傳統服飾的

發布時間:2022-10-03 03:20:45

1. 簡述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響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專制帝王,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是他完成了專制政治結構的基本工程,所謂「內聖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並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

不過,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進步意義,但它對歷史的負面影響卻也同樣不容忽視,像專制「大一統」的思想固然能夠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但同時卻也將專制集權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雖然的確成為超穩定社會之基石,但同時也使得人治政治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至於漢武帝時代連年不斷的戰爭與攻伐,則更是造成了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之惡劣後果,其間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難盡。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當時漢武帝那個時期是一種對政治,對統治極為有利的做法。

當時在那個年代是百家爭鳴的時期,人人都各有一套理論,人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種主張自家反對別的家的觀念在封建時期的是引起對立與矛盾根源。對統治者在政治上極為不利!所以當時只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是對國內最有利的唯一做法!

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任何事都有利也有弊!這套做法在當時那個時期是正確的,但不代表在所有的時期都是正確的!

明後期的政治黑暗和滿清入關才是導致中華民族文化瀕於滅亡的重要原因!明清皇帝對中國古文化並不是真正透徹的理解。只看懂了表面,卻不解內里!曲解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真正意思,最後形成了八股文。漢朝到明清時已經過了千年了,可明清還沿用千年前漢的政治做法,不懂變通,只能失敗!

2. 獨尊儒術的影響

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是他完成了專制政治結構的基本工程,所謂「內聖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並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 不過,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進步意義,但它對歷史的負面影響卻也同樣不容忽視,像專制「大一統」的思想固然能夠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但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卻也將專制集權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雖然的確成為超穩定社會之基石,但同時也使得人治政治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至於漢武帝時代連年不斷的戰爭與攻伐,則更是造成了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之惡劣後果,其間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難盡。

3. 為什麼漢朝的服飾那麼單調不及唐宋

為什麼漢朝的服飾那麼單調?不及唐宋服裝形式研究是服飾研究的基礎。專家研究服裝形式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對歷史文獻記錄的考證,一種是通過觀察考古挖掘出的實物及其畫像得出結論。

近幾年漢服非常流行,我們走在路上經常會看到有人身穿漢服,對於漢服,有人可能會理解成漢朝服裝,其實漢服是我國漢族人民所穿的服裝,漢朝服裝、唐朝服裝等都屬於漢服。

但是如果單獨說道漢朝服裝則是漢朝古代服裝。漢代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昌盛,經過近四百年的發展,奠定了中國漢文化的基礎。漢代的服飾文化非常發達,從漢代出土的女俑造型可以窺見一斑。



漢朝皇帝的服裝不像其他大多數的朝代用黃色代表皇權富貴,而是用黑色和紅色為主的。

據說是因為當時劉邦還沒有稱帝皇帝,還不能按五行學說改制,仍需遵從秦朝服色。秦屬水德,"色尚黑",故秦軍的旗幟、服飾尚黑。故劉邦當時沒改變服色,仍尚黑色。

後來劉邦曾自封為黑帝,並建立黑帝祠。"黑帝"之說也為他繼續穿黑衣找到了依據。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劉邦在進關之後將自己封為秦人所祀白、青、黃、赤四帝之外的黑帝。

因此,漢服以紅、黑兩色並重,這兩色是"皇家色",漢廷朝堂上斷無五顏六色的,這是"服色制度"。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



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深衣,來源於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狹義概念上是一種特定服飾款式的名稱,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並有一定的製作規范。此衣名的由來是因為穿著時能擁蔽全身,將人體掩蔽嚴實的緣故。深衣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



漢朝的獨尊儒術統一了封建思想,在這種思想下,服裝的樣式、色彩、紋飾、等級都有了較為嚴格的界限制度,對中國審美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很多人都只知道漢服的美麗,卻很少有人知道漢服其實並不等同於於漢朝的服飾,漢服的全稱是"漢族民傳統服飾",漢朝服飾指的則是漢朝這一朝代中的冠服制度。

4. 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響

我: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響?
(1)獨尊儒術文教政策是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確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設儒學五經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術取士;建立視學制度等。
(2)獨尊儒術政策實施後,統治者一方面積極地進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祿引誘讀書人潛心研習儒家經典,起到了統一思想,鞏固封建專制統治的作用,同時也促進了漢代教育的大發展,漢代官學和私學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學制系統已初具規模,為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學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礎。
(3)獨尊儒術政策確立後,儒家學說上升為占據統治地位的政治指導思想。「獨尊儒術」由於適合中國封建社會的國情,在它的指導下,封建教育在漢唐時期從建立逐步走向完備,但它同時也限制了中國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發展和多種形式、規格人才的培養。「獨尊儒術」政策成為後世歷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總方針,對後世封建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剴:這么勉強就不要看了,我看你都快睡著了。
我:我不喜歡政治。
剴:這是教育,不是政治。
我:這些教育都是跟政治掛靠在一起的,不是純粹為育人而教書。
剴:是啊,本來教育也是統治階級的一個手段嘛。
我:而且把教育看的太過於重要,就好像宗教一樣,似乎分不清教育與宗教的差別。
剴:看到這里,你總算明白了吧?一個統治階級是什麼樣的,相對應的,他的教育以及宗教就是為他服務的。
我:但是不可否認,人類的文明一直在進步當中。而不是像你所說的,時間再重置。
剴:時間是在重置沒有錯,而文明也確實一直在進步。
我:這么深奧,就像哲學一樣,完全聽不懂。
剴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我:你這是在贊美我呢?還是在貶低我呢?
剴:你自己猜。
我:說到四肢發達,我在視頻裡面看到費雪的手臂是有肌肉的,而且她居然有馬甲線跟背肌。
剴:普通的血族子民是沒有脂肪的,除了那些身體需要進維修部的。而費雪是幾乎天天在練武場上度過的,她連肩胛骨都比別人發達,骨盆也比別人大。
我:看起來一拳就可以打扁我的樣子。
剴:之前你在竹林練習的那些物理攻擊,確實還不夠她打,如果你們兩個進行切磋的話,她可以在五秒之內就把你打趴,我也打不過她。
我:一個女人把自己練的跟個武士一樣?
剴:這是她的愛好,血族子民都有共同的愛好,那就是賽車與比武。
我:可我從來就沒有看過長子跟誰在一起賽車,或跟誰比武。
剴:他是血族的長子,這個職位已經導致他是屬於管理者,還不是可以放縱自己去玩樂的人。
我:我對他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他坐在教堂里的座位前面彈鋼琴,或者是在花園裡面拉小提琴,旁邊的水晶小圓桌上肯定有一瓶紅酒跟一個高腳杯。他很喜歡水晶,銀鈦。老實說,我見過他的次數並不多。
剴:你擁有的這些記憶,都是費雪的記憶。你本人跟長子可能都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溝通交流,不過他倒是對你挺好的。
我:他對我的好,說不定,只是想從我身上抽取費雪的意識出來。
剴:你怎麼知道?
我:難道我還看不出來嗎?包括你也一樣的,最初你們都想從我身上,找回費雪。只有安吉麗跟黑熊精,他們兩個才接受了龍鱈。
剴:你認為我跟長子是同一類人嗎?
我:是啊!可是,一個是我的哥哥,一個是我的夫君,再說了,也是很可笑的,我認為兩個跟我最親近的人,其實卻是真正背叛我的人,背叛龍鱈的人。
剴:你一早就知道了,為什麼你不拆穿我?
我:因為我享受長子給我的親情,同樣的我享受你給我的愛情與婚姻。其實你們兩個就像戲裡面的演員一樣,還是兩個男一號呢。換做以前的我,可能會傷心欲絕,可是當你被別人背叛的次數多了,你就會麻木的。
世剴盯著我的表情,一語不發。
我:你愛的是誰,恐怕你自己也不清楚吧?
剴:還記得真假龍鱈那一次嗎?
我:當然記得,假龍鱈就是費雪。

5.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緩和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

獨尊儒術是改善治民之術的需要。統一的封建帝國,自秦始皇建立到漢武帝執政,經歷了近一百年,封建帝國的主要社會矛盾,即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如何處置和緩和這一矛盾,是封建統治者選擇和確立統治思想的基本出發點。

2、加強中央集權

董仲舒繼之又明確提出了三綱五常之說,進一步強化了儒家的宗法思想,並有助於鞏固中央集權。按照儒家的學說,可以循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理順國家政權和家族性個體農業者之間的關系。

3、儒家地位的肯定

儒家關於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理論,符合我國封建社會的實際狀況。主張推行仁政。儒家學說有一重要特點,就是把政治倫理化,將統治者與服從者的政治關系染上宗法觀念的溫情色彩。這一理論運用於治道,則提出了仁政的主張,這是儒家有別於其他學派的又一重要表現。

4、約束法制的發展

人治和專制是一脈相承的。要建立現代司法理念,這種本土環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與強調以制度、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法治觀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現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礙。那就是法治觀念先天不足。

5、影響思想文化

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思想意識形態的一極,後世無非是對它進行修修補補,它獨霸中國二千餘年。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並及於法律等各個層面

6.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家在政治上從此占據統治地位,儒學成為各級學校必修的重要內容和朝廷選官的考查標准,確立了儒學在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7.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給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了什麼影響

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給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也是儒學在中國文化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標志。所謂「內聖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並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非常深遠,這是一個在漢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歷史事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僅開啟了漢代禁錮人們思想的傳統,而且也對於黃老之學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其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含義就是大力發展儒學和孔子學說而貶低其他學派的學說,對於其他學派的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

2、鞏固了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
漢武帝在採納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後,整個漢代的大一統趨勢大大加強,不僅思想文化得到統一,就連社會生活方面也受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開始呈現出統一趨勢,為漢代統治基礎的奠定打牢基礎。
儒家經典系統保存了我國自原始社會末期至春秋戰國以來有關宗法觀念的思想資料。經歷秦漢之際思想學術的大融合,儒家學者又根據井田制廢除,私有經濟產生,宗族解體為家族,以及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確立等新情況,對古老的宗法制度進行了一番加工改造,設計了一套以個體家族為基本單位的宗法制度,這一加工改造體現在漢初儒師的 造禮 活動之中。董仲舒繼之又明確提出了三綱 、 五常 之說,進一步強化了儒家的宗法思想,並有助於鞏固中央集權。

3、文化教育方面的影響。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歷史事件。這一政策幾乎為以後各代統治者所遵奉,長達兩千年之久,對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

4、負面影響。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適應西漢政治、思想和社會轉軌變型需要的重大舉措,雖然使漢代儒家經學得到重大發展,並從此成為後世歷代的正統思想,但在另一方面又桎梏民族思維,使學術自由從此成為後代士子的奢望,中華民族為此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
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並及於法律等各個層面。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單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專制。歷史證明,人治和專制是一脈相承的。要建立現代司法理念,這種本土環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與強調以制度、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法治觀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現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礙。那就是法治觀念先天不足。

8. 漢服的發展歷程

起源形成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並形 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春秋戰國時期,衣服的款式空前豐富,主要表現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與深衣同時出現的還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衣身緊窄,便於游牧和射獵。趙武靈王為強化本國軍隊,在中原地區首先採取胡服作為戎裝。由此,穿著胡服一時相沿成風。除此之外,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獵人衣褲多為扎緊,有人還常戴鴟角帽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等下裳。

後世發展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代之初,大體沿襲了秦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蟬衣內有中衣、深衣。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裁剪已經不同於戰國深衣。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後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漢代女子勞動時喜歡上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漢代男子勞動時上著斷襦,下著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士農工商皆可穿著。

馬王堆漢墓素紗禪衣
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志的漢代冠服制度。服飾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的男子,主要穿著的是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兩類,除了祭祀和朝會以外,其他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實行配綬制度。漢代女子一般都將頭發向後梳掠,綰成一個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此外貴族女子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用巾帛包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為流行的是一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發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襆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著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復。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代女服主要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長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並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朴、嚴謹、含蓄。唐代的軟腳襆頭這時已經演變為了內襯木骨、外罩漆紗的襆頭帽子。皇帝和達官顯宦戴展腳襆頭,公差、僕役等戴無腳襆頭,儒生戴頭巾。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袍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並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發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漢族男性發式變化不多,但北方的漢族女性發式較前簡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圖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對漢服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貫徹執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開始確定了許多服制。明朝時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著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襲了傳統服飾樣式,並且品種十分豐富。明朝時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過去流傳下來的,朱元璋又親自製定了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統帽和四方平定巾。

剃發易服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發易服」,服漢衣冠、束發者治重罪。滿族入關後,下令漢族剃發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攝政和碩睿親王諭:「各處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撫……有雖稱歸順而不剃發者,是有狐疑觀望之意,宜核地方遠近,定為限期,屆期至京,酌量至京,酌量加恩,如過限不至,顯屬抗拒,定行問罪。」此後清廷多次就剃發易服頒發諭旨。

南宋女墓出土滾邊窄袖褙子
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 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再次頒布剃發令,要求「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亦限旬日,盡行剃發」,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江陰人民奮起抵制,堅持抗戰三個月,城破,全民死戰,男女老幼無一投降。嘉定民眾也堅持了兩個多月的斗爭,受到清兵的殘酷屠殺,演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殘暴的慘劇。當時中國廣大地區,由於明朝末年封建統治者對農業、手工業的摧殘,以及官軍對農尺.起義的進剿,已經造成許多地方千里無人煙,滿目瘡痍的景象。隨著這種殘酷政策相繼而來的,便是改冠易服。清廷再次用政令強制漢族軍民一律改著滿族服裝。有些鄉間農民,因不知朝廷法令,偶爾穿著明代服裝進城,大多要被剝得全身精光,並且以能保全性命為幸。由此可見,改易冠服與剃發令一樣,都是通過強制辦法推行的。

漢族長期的抵制斗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服中的特點,但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也致使了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漢族男子服飾基本以滿服為模式,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9.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積極方面,思想的大一統,鞏固了中國人的國民意識,增強了中國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政治統一、民族統一,使得中國在歷經兩千年發展後依然能夠保持秦皇漢武開疆時的基本版圖,無論出現何種形式、多長時間的分裂,中國人始終不忘國家統一,並且這種統一的意識幾乎是出自中國人天性的要求,無論天南地北,人人皆認為統一是理所當然,人人皆視能為統一做出貢獻為光榮,在分裂與統一的大是大非面前,人人都有奮不顧身、犧牲自我的豪情。這種統一意識與當初所奠定的「大一統」思想,與中國數千來的思想統一,與儒家的教化下形成的國家和中華民族認同感皆一脈相承。

思想的大一統,還對中國兩千年來的民族大融合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外學者都常常驚異於中國文化偉大的「同化」作用,中國歷史上的所謂「正統政權」、「中原王朝」屢遭侵略,除元、清兩代為非漢族統治外,還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等等各民族在中華大地上逐鹿紛爭的時代,但無論草原文化規模大小,皆最終淹沒、融化在浩浩盪盪的中原傳統文化中,這里,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文明就真如一個博大而精深的智者,微笑地敞開胸懷,任你們在我的懷抱里折騰,反正大家終究免不了中華民族、中國人的心理認同,從而只有形式上的入侵、分裂,卻很難有本質上對中國的撼動。

但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簡單地講,首先,儒學占據正統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學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維方式不僅不得光大,甚而漸漸失傳,大大壓縮了中國人的哲學思維空間。

其次,獨尊儒術,使得中國人中的大部分智者、豪傑都將精力投注於弘揚儒學,結果中國文化呈現出精光凝聚的現象,最終,儒學是越來越精緻,但其衍生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也越來越多,這種文化因成熟過度而走向了糜爛,走向了極度保守,所以,聞一多先生說:簡直就是一潭死水。所以,中國的盛世時間一長,就要走向腐敗,必得外來文明的沖擊,才能獲得新鮮血液,才能注入興奮劑,重新容光煥發,光彩照人。

閱讀全文

與獨尊儒術如何影響中國傳統服飾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2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