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音樂中國味議論文的論點如何寫

音樂中國味議論文的論點如何寫

發布時間:2022-10-03 07:56:47

❶ 議論文怎麼寫

1、理解議論文的文體知識:議論文三要素、論證方法、議論文結構、常見的議論文的寫法、議論文的種類等。2、思想准備:想清楚要寫的內容。如果認識不清,你可看相關的書,《名人名言》《論點論據大全》可以說是個 捷徑。
平時要注意積累,如每天背兩條名言,即一個故事。
這樣,你就會寫好議論文。不知你對議論文掌握的 如何,不知下面的內容對你是否有幫助。
一、議論文的三要素:
1、論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一 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一般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正確、鮮明、概括,是一個完整的判斷句。絕不可模稜 兩可。
論點的位置一般有四個:
①文題
②開頭
③文章中間
④結尾
2、論據
用來證明論 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選用事實論據 要注意:
①必須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 大多數人所知道的,最起碼是登過報紙上過電視的 。
②最好具有新穎性。
③論據的表述要准確、敘述要概括 ,能證明論點即可。
選用的道理論據要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話、諺語、定理、公式等。
②要精 確,不能 篡改、歪曲。
③和論點有必然聯系,能證明論點的。
3、論證:論證時使用論據證明論點 的過程 。
①論證的基本類型:立論、駁論。立論從正面論述,駁論從反面論述。我們寫議論文一般以立 論為主。
②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三段論式的結構。
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 么)→解決問題(怎麼辦)
也即:引論本論結論
常見的論證結構:
a、總分總式結構 b、對照 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並列式結構
③常用的論證方法:
a、例證法(也叫舉例論證):用典型事例 作論據來證明論點,俗話說事實勝於 雄辯。
b、引證法(也叫道理論證)除引用上述介紹的理論論據以外,還 可以引用一些古 典詩詞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強論證的力量,另一方面,它還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強議論 文的文學性。
c、對比論證(也叫正反論證):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論證的鮮明性,使讀者清楚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 。
d、喻證法(也叫比喻論證),增強了作品論證的形象性、文學性、說服力。
二、議論文邏輯性的具體體現。
議論文的語言必須准確、鮮明、嚴密、有針對性。
段落與段落之間 要有非常清楚的邏輯關系 ,如總分 、對照 、層進 、並列等。藉助起過渡性作用的語句來突出這種關系。如: 「有」、「還有」「雖 然、但是」「固然」「誠然」是等。
三、議論文寫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
尤其是議論文,是獎善懲惡的,是對 人們進行規勸疏導的,是對人們引導作用的,因此必須有說服力,並要有正確 的價值取向。
認真上政治課,經 常的看看說理性的文章、名言警句等,將提高我們的思想素質,提高我 們認識能力,對我們寫作,尤其是議論文 的寫作大有好處。它會起到豐富文章內容,深化文章思想,提高說服力的 作用。
初學這些議論文的操作方法,
可以從模仿開始。以一篇文章為例。最典型的是吳晗的《談骨氣》 :
1、引論部分:開篇提出論點:我們中國 人是有骨氣的。
接著,用孟子的話解釋論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本論部分 :用三個事例分別證明論點:文天祥 的富貴不能淫;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貧賤不能移,聞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3、結論部分:解釋當今無產 階級的骨氣並發出號召。
三個部分之間都有過渡:在引論和本論之間有「我們祖 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 事跡,還有他積極的教育意義。」引出下面三個事例的敘述。本論和結論之間有「孟子的 這些話,雖然在兩千多年 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他積極的意義。」進行過渡。
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間,有 「另一個故事」「 還有個例子」進行過渡。這些過渡句,使文章渾然一體。
三個部分分別回答了三個問題:引 論部分解答 「是什麽」的問題;本論部分解答「為什麽(又骨氣)」的問題;結論部分回答「我們怎麽辦」的問 題。
三個事例都是概括敘述的,每個事例的後面都有幾句簡短的議論。這些議論闡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義,把事 例緊 緊地扣在論點上,是論點和論據聯系的紐帶,否則就就事論事,論點和論據脫節了。
你初學寫議論文,
可學習模仿這個結構。
本文選的事例很典型。從不同角度選取了三個事例:包容了中華民族從古到今的 不同歷 史發展階段;三個人物形象代表了從士大夫階層到平民百姓;從古代文官到現代知識分子。三個事例所表現 的英 雄氣概,充分證明了「我們中國人時又骨氣的」之一中心論點。
你再寫論文時,如果用兩個以上的事例,也要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去選材。
書店有賣《論點論據大全》的,你可以買來,選一個專題,寫前想清楚,模仿著上面的結構,列好提綱再動筆寫。開始科寫短文,選一個事例,一條名言,連綴成文。
你就用上面的方法試著寫吧,一定會成功的。

❷ 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議論文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論點的基本要求是:觀點正確,認真概括,有實際意義,恰當地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論據基本要求是:真實可靠,充分典型;論證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須符合邏輯。
議論文的結構方式通常有以下幾種:
1.縱貫式結構方式
按照引論(導論、緒論)、本論(正文)、結論三部分組織材料,叫縱貫式結構方式。它大體上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順序來安排的。又稱「三段式結構方式」。
2.並列式結構方式
圍繞中心論點,從不同角度進行論證,形成若干分論點,幾個分論點構成並列關系,共同論證中心論點,這就是議論文的並列式結構方式。
3.遞進式結構方式
在闡述中心論點時,各層次、段落之間的關系,是環環相扣、逐層深入的關系,前一部分論述是後一部分論述的基礎,最後推導出文章的結論。
4.對比式結構方式
這是把正反兩方面的觀點、事例,對比地組合在一起的結構方式,形成強烈的反差,使兩種不同的事理在對比中更清晰,從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的論點和主張。
在議論文中,上述結構方式常常交錯使用,一般是以某一種結構方式為主,以其他方式為輔,這樣,既可使行文富於變化,又不會使文章雜亂無章。
1.
歸納法
從分析典型,即分析個別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點,然後得出結論。
2.
推理法
從一般原理出發,對個別事物進行說明、分析,而後得出結論。
3.
對照法
對所有事實、方面進行對照,然後加以分析,得出結論。
4.駁論法
先列出錯誤的觀點,然後加以逐條批駁,最後闡明自己的觀點。
舉例論證法——例舉確鑿的事例來證明論點.
道理論證法——以闡述道理的方式來證明論.
比喻論證法——用淺近的並為人們熟識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
對比論證法——將正反兩種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來證明論點。

❸ 最好的回答議論文怎麼寫才好。有哪些題材。

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一)論點
(1)什麼是論點: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2)論點有幾個:一篇文章的論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不止一個。如果論點不止一個,那就需要明確中心論點。這幾個論點可以是並列的,也可以是遞進的,但它們都應該服從全文的中心論點。
(3)論點的位置:文章的論點可以安排在開頭,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間或結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較多情況是在文章的開頭,段落論點也是如此。
(4)論點的呈現方式:有的議論文的論點在文章中用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我們只要把它們找出來即可;有的則沒有用明確的語句直接表述出來,需要讀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論點的提出和確立要注意:
①正確性。論點的說服力根植於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而這又取決於作者的立場、觀點、態度、方法是否正確,如果論點本身不正確,甚至是謊謬的,再怎麼論證也不能說服人。因此,論點正確是議論文的最起碼的要求。
②鮮明性。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要非常鮮明,而不能模稜兩可,含混不清。
③新穎性。論點應該盡可能新穎、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見解,不是重復他人的老生常談,也不是無關痛癢、流於一般的泛泛而談,應該盡可能獨到、新穎。
(二)論據
(1)什麼是論據:論據就是證明論點的材料、依據。
(2)論據的類型:①事實的材料,②理論的材料。
①作為論據的事實材料,可以是a. 具體的事例,b.概括的事實,c. 統計數字,d. 親身經歷、感受。
②作為論據的理論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經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間的諺語和俗語,C.科學上的公理、規律等等。
(3)使用論據的要求:①確鑿性。我們必須選擇那些確鑿的、典型的事實。引用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材料作為論據時,必須注意所引理論本身的精確涵義。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③論據與論點的統一。論據是為了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應該聯系緊密一致。
(三)論證
(1)什麼是論證:論證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議論文的論點是要解決「要證明什麼」,論據是要解決「用什麼來證明」,而論
證是解決「如何進行論證」的問題。論證的自的在於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2)論證的類型:議論文的論證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
①立論是以充足的論據正面證明作者自己論點正確的論證方式;②駁論是以有力的論據反駁別人錯誤論點的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都是一種證明,無非一個是從正面證明其正確,而另一個是從反面證明其錯誤。它們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論證方法。
(3)基本的論證方法:包括三大類五種:歸納法、例證法、演繹法、類比法、對比法。
①歸納法。歸納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它通過許多個別的事例或分論點,然後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性,從而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歸納法可以先舉事例再歸納結論,也可以先提出結論再舉例加以證明。前者即我們通常所說之歸納法,後者我們稱為例證法。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②演繹法。演繹論證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發推導出關於個別情況的結論,其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系是必須的。演繹法有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多種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論。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組成。如大前提「凡金屬都可以導電」、小前提「鐵是金屬」、結論「所以鐵能導電」。
③比較法。比較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將它分為二類,一類是類比法,另一類是對比法。類比法是將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從而引出結論的方法。對比法是通過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對立的不同事物之間的比較來證明論點的方法。
(4)駁論方法:駁論有三種方法,即①反駁論點、②反駁論據、③反駁論證。由於議論文是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有機構成的,因此駁倒了論據或論證,也就否定了論點,與直接反駁論點具有同樣效果。一篇駁論文可以幾種反駁方式結合起來使用,以加強反駁的力量和說服力。
①反駁論點,即直接反駁對方論點本身的片面、虛假或謬誤,這是駁論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駁論據,即揭示對方論據的錯誤,以達到推倒對方論點的目的;因為錯誤的論點論據必須引出錯誤的論點。③反駁論證,即揭露對方在論證過程中的邏輯錯誤,如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的矛盾,對方各論點之間的矛盾,論點與論據之間矛盾等等。
例文:2008年高考滿分議論文
清 歡(福建)

人生有如各種各樣的飲料。有人喜歡甜甜的果汁,有人偏愛又苦又甜、香濃醇厚的咖啡,也有人執著地選擇淡淡的礦泉水。人生的最初就是一掬清水,歲月變遷之後,人們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往這清水裡加入不同的味道。而我,獨愛平淡無味的水,因為這才是生命的本真。
如水的人生總讓我想到一個詞:「清歡」。「清歡」語出蘇軾的一句詞:「人生有味是清歡。」清淡的人生充滿著睿智與修為,這是一種境界。
站在寧靜的湖畔,遠遠有一人撐篙而來。張孝祥立於舟頭長吟:「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邀我看夕陽,激起粼粼細浪。」他的人生就有如舟下的水,恬淡清逸。誰能否認,他在這淡如水的境界中悟到了生命的真諦?
步入竹里館內,只聽一陣清越琴音飄然而出,穿枝拂葉,盤旋林間,縈繞於耳。摩詰獨坐館內。於平淡中體味人間清歡。看遍世間轟轟烈烈,變幻萬端,王維尋到了他的輞川山居,撫篁竹,弄絲弦。琴聲如水,生命如水,他用心領悟。
舉杯邀月。踏雪尋梅。詩意的生活很清瘦,如水,柔弱恬淡中卻猶見風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水般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大城市光怪陸離,異彩紛呈,在其中能飲到果汁,能品到咖啡,或甘甜,或醇厚,卻很難咂摸出礦泉水的清淡與純正。只有回歸原始的淳樸,才能懂得什麼是清歡,什麼是如水人生。
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們,他們的生活很平淡,甚至單調,如雅魯藏布江的水,日復一日,潺潺流淌。也許他們天真無知,可他們卻愛著自己陽光般的膚色,愛著自己一手的草香與奶香,享受著淡如水卻暖人心的生活。躺在那香軟的草地上,彷彿伸出舌頭就能舔到那清涼薄荷味的藍天,你會感覺時光如水般在四周徜徉,如水般清淡的人生如此奇妙。
在如水的江南,清歡更有著獨特的詮釋。哼不完的搖櫓小調,梆梆地浣洗細絹的秀雅女子,鬱郁蔥蔥的秀木,綿綿流淌的河水,一切更像一幅水墨畫,或是一個不可輕易企及的夢境。在這里,淡淡的水樣人生會讓你的心開出朵朵漣漪。
「人間有味是清歡。」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住一顆琥珀的心。繁忙的生活中,飲一杯淡淡的礦泉水,哪怕是片刻的清歡,也會帶給你一番別樣的感受。
【點評】
本文緊扣材料的一個方面——「淡淡的礦泉水」的滋味提煉出對清歡的人生看法,通篇以「清淡的人生充滿著睿智與修為,這是一種境界」貫之,中心明確。在闡發過程中,一氣呵成:借張孝祥詩作、王維的輞川山居生活告訴人們清歡的人生是「柔弱恬淡中卻猶見風骨」的;在現代社會中要有這樣的生活必須回歸原始的淳樸,如青藏高原的藏民們,如江南水鄉夢境般的生活,只有「留住一顆琥珀的心」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清歡。既有作者對「礦泉水人生」獨到的見解,又有較強的現實感。本文切入點小,卻恰到好處地洞開一個境界,顯示出「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韻致。

渠清如許(福建)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不要壯闊起伏的波瀾,那樣會使人疲於奔命;不要五彩斑斕的顏色,那樣只是給人以海市蜃樓般的虛幻。
人生的軌跡;並非總如預設的一般,朝心儀的方向馳往,你需要一顆清靜如渠的心來從容淡定的面對未知的境況。
文革期間,畫家黃永玉與作家表叔沈從文於下放途中擦肩而過。沈從文淡漠地告訴黃永玉:「要從容。」十年動亂過去,黃永玉說那三個字總會在其心頭不經意的浮現。
的確,這是多麼淡定豁達的一種生活態度啊!如水一般清澈,卻如水一般堅定,水不止息。那是向他人展示了一種「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淡定!
古語有雲: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見在處理人際關系中,水也是一種衡量標准,而且是很高的標准。
君子之交,不因名利,不因富貴。莊子曰:「不為冠冕而肆志,不為窮約而趨俗。」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如水之交,不需要銅臭來污染它,更不要因彼此苟同而攪混它。與人交往,先哲已給我們樹立榜樣,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詩人李杜以詩會友互表敬意,等等。與人的交往,也與水一般清澈,一般和諧,一般溫潤。和諧以共生共榮。
清水一直以來都是整個民族精神的代表符號。面對江山社稷,面對黎民蒼生,老子說:「上善若水」;杜甫說:「潤物細無聲。」五月地震,四川震區牽動全國人民的心。人們默默地為災區人民祈福,默默地貢獻自己綿薄之力。我們記不清每一位救援者的名字,我們記不清每一位捐款者的名字,我們記不清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名字……但我們知道,他們有愛,對生命的敬重,對國家的赤誠!大愛無痕,大愛如水,滋潤卻無聲。
渠清如許,這是一個人的處世態度,是與人交往的准則,更是為國家民族奉獻的最高境界!
沒有波瀾,沒有色彩,只有如水的靜默,那,卻是一種對生活的最高敬意!

繽紛成就和諧(福建)
三人進商店尋解渴之物,喜甜者偏愛果汁,喜淡者選擇礦泉水,喜歡又苦又甜者買下咖啡,三種味道不同,但卻因不同而和諧——和而不同方為和諧,若這世上只一種飲料,則不免單調而索然無味。
繽紛成就和諧,試看暮春三月,鵝柳淡煙的嫩黃,映階碧草的翠綠,出牆紅杏的艷紅,卷雲時舒的碧空,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但這又有何妨?「萬紫千紅總是春」,本來萬物都欣然生長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種色彩來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諧的是本質,繽紛成就的是多彩的豐富,是真正意義的和諧。
輕叩紅樓之門,尋那樁百年來曼遠悠長的夢,你說《紅樓夢》里眾相紛芸。鍾靈秀麗的女兒如此之多,誰是讀者的最愛?從來是眾口難調,然而亦從來是雅俗共賞,輕撫著略微捲起的書頁,我們彷彿聽到,那「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的張揚,那「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憂傷,那「這個妹妹,好像哪裡見過」的驚喜,那「愛哥哥,愛哥哥」的叫喚,匯成了一曲和諧的樂章,不絕於耳,味之不盡……
和諧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萬物,用同一個標准命令世間萬物達成量的一致;和諧是一位總攬全局的決策者,抑或說是指揮家,讓萬事萬物各就其位,讓它們演繹真實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諧。
千年之前,春秋戰國的戰亂年代裡卻上演了空前而驚世的文化盛宴,諸子百家的爭鳴之聲穿透史冊,書卷,穿越時空仍然在耳畔擲地有聲;千年之後,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來束縛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來束縛自己」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國人,而「學術自由,兼容井包」的思想又延續至今,令人欽佩。
所以,請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選擇,請用心去領會並呵護真正的和諧,各個民族的不同風俗習慣,請給予保護:各個地區的不同生活習性,請給予寬容;尊重商店裡買不同飲料的人;尊重音像店裡買古典音樂或是流行搖滾音樂的顧客………正是每個人的不同特性構成這變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沒有不同就沒有真正的和諧。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繽紛的色彩,
——為何?
——繽紛成就和諧!
【點評】
考生由三人喜歡不同口味的飲料提煉出觀點——繽紛成就和諧,從「繽紛成就的是多彩的豐富,是真正意義的和諧」、「讓萬事萬物各就其位,讓它們演繹真實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諧」、「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選擇,用心去領會並呵護真正的和諧」三個層面闡述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條理清晰,層層深入,有思辨性。
文中所引的自然界的繽紛色彩、紅樓兒女的眾相紛紜、春秋戰國的文化盛宴以及蔡元培先生的名言顯示了自己獨特的閱讀積累與生活體驗。

我於咖啡中看見(福建)

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
——題記
獨自坐在空盪盪的天際下,於滾燙的開水中我聞得一陣卡布其諾的香氣。我愛極了咖啡,這又苦又甜滋味的品嘗,恍若一段長遠的人生旅途。
故人對我說,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話語在我輕輕攪拌中傳入耳中。
自出生以來,猶如這一壺白開水,單純無味,漸漸地,沖泡於這咖啡色的粉末中變得有滋有味,在慢慢地品嘗中,我們學習生活。而一路走到今天,我們都不容易。葉芝說,這世上眼淚太多,你不會懂得。這個倔強愛著一個女權主義者,無疾而終的人,像極了我們對未來固執的單戀,在裊裊香氣中,我們反思昨天,期待明天。務實的生活,在於一個有價值的人生,要有像咖啡般細細碾碎的每一個顆粒般的經歷,在涅磐中灼燒溶解,偶爾細細品嘗,然後冷暖自知。
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都有比我們意想中偉大得多或者悲哀得多的事情發生,關於愛或者恨。自汶川大地震以來,我的心一直沉浸在低谷。生與死,不過是一瞬間的事,這樣的苦痛,有如凹凸有致的碑銘鐫刻在生命線上。讓你抿著嘴,皺起眉頭。這樣苦味的咖啡,惟有自知。
史鐵生說,孩子,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哭泣與劫後餘生的慶幸,交雜著,融於這咖啡中。你看,生命對我們時吝嗇的,總是讓我們失望,生命卻又是慷慨的。總在我們失望後給予我們拯救。
我想,因了這生命的慷慨,我們必須尊嚴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們的存在。
我凝視這白瓷杯中的咖啡,又想起這位終生在愛與死之間作繭自縛的天才――維吉妮亞?伍爾芙。她的靈魂有著深刻的思想與錯亂。我恍若看見在春光明媚的蘇格蘭鄉下,矢車菊香氣的陽光鋪滿整個房屋,鵝毛筆與厚質紙張的摩擦,桌旁的咖啡輕裊地散發熱氣,她正寫著《奧蘭多》。
我的嘴角輕輕揚起,這個天才一生傳奇,終在疾病中死去,她說,生命的內核一片空盪盪,像一座房屋。抑或,在她品完咖啡的苦與甜之後,剩下的也不過是一隻空杯子,這一生,死後也帶不走任何東西。
在這片狹小的天地,我經歷的,不過是尋常的人生,看見的,不過是平凡的世界。
其實生活沒有那麼多的故事上演,只是有愛,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意義所在。這咖啡的苦與甜是綜合的品味,咽一口,自己體會。
生命中的一瞬間的愛,竟賺取了我們活一生。對龐大的悲哀甘之如飴。是苦是甜,能品嘗這一世,終無悔!
空中不知什麼時候飛起了風箏,寂寞的鳥兒圍著它盤旋,我伸出手遮擋夕陽刺入眼睛的光線,仿若明暗相間的幻象,想起這一路跌跌撞撞,忍不住眼淚灼熱地流淌下來。
仰頭喝下最後一口咖啡,生活的余香留於齒間。
伍爾芙微笑著說,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
【點評】
在考場上作者「像咖啡般」「細細碾碎」並「灼燒溶解」自己顆粒般的感覺,個性化地表達自己對有價值人生的看法:生活中的苦痛既讓人失望又拯救我們的心靈,必須尊嚴地生活,用愛去記住時光。是一篇隨筆性很強,但思考細膩深沉的文章。
尊重學生寫作個性,讓每個考生在考場上進入最佳寫作狀態,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寫作水平,是每個高考命題者的最大心願。這次的作文可以讓考生多角度地提煉適合自己表達的中心,顯得包容而大氣,對把握主題上的意義已經無需多說。但是在「總——分——總」「首句概括」等考場作文模式大行其道的今天,是否該對有寫法個性的學生多加關注呢?本篇文章被評為優卷傳達出了肯定的聲音,畢竟我們不能只喝一種口味的飲料啊。
不要輕易說「不」 (廣東)

說「不」,在輕浮者那裡,是一種無知淺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裡,則是一種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絕;說「不」在意氣用事者那裡,是一種狂妄的表現和無謂的犧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裡,則是一種大義凜然的堅守和毫不怯懦的抗爭。
所以,請不要輕易說「不」。它不是逞強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們,卻從不吝嗇說「不」。推選班長,為逃避重擔,以「不」敢為天下先,標榜自我而無人毛遂自薦。而上學遲到,卻以強悍的姿態拒絕讓門衛登記姓名,來表現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當時說出:吾有三寶,一曰慈,一曰儉,一曰不敢為天下先,是勸誡人們不要為爭名逐利而蜂擁而上,以致兵戈相見,生靈塗炭,這是智者渴望人們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職責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蠻橫不講理,孔子說過「知恥近乎勇」,對自己的錯誤檢點省察而幡然知恥,才是勇敢。
不要輕易說「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練達的時候,在沒有深刻理解什麼是「不」之前,理智地運用「不」。
不要輕易說「不」,還因為它需要我們付出代價,有時候甚至是血的代價、生命的代價。兵敗垓下的項羽對烏江亭長說「不」,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自刎烏江,從此霸王別姬成為一曲絕唱;而韓信,不對漂母說「不」,不拒絕她的幫助,忍辱負重,終成一代名將。究其原因項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氣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韓信。假如項羽不輕易說「不」,那歷史恐怕就要改寫,項羽或許就不僅僅是一個悲劇英雄了。
說「不」,有時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選擇,請慎重考慮,請三思後行。
當然,在邪惡勢力面前說「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唱;在混濁世事面前說「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潛歸隱;在挫折困難面前說「不」,如貝多芬,「厄住命運的咽喉「的吶喊,如千手觀音創造的奇跡……這些,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對心靈里一方凈土的堅守,對人間邪惡勢力抗拒、不公命運的有力抗爭,他們才是真正的勇者。
所以,請不要輕易說「不」。
點評:盡管是在高考考場上寫就的作文,但是本文仍顯示了作者的一定寫作才情和作文文采。一開始文章就帶有說理氛圍,開頭部分充滿思辯色彩又酣暢淋漓,表明該考生思考成熟。主體部分緊緊圍繞為什麼不要輕易說「不」,先舉來自校園生活的兩例論述我們很容易輕易說「不」,後從「世事尚未洞明」,「付出代價」,「生死攸關的選擇」等三個角度論述不要輕易說「不」,整體構思嚴謹,重點論述比較透徹。綜合來看,本文構思嚴謹,論證充分,語言流暢,議論中不乏激情。

❹ 議論文怎麼寫

議論文寫法:

1、論點

論點(需要證明什麼),是正確、鮮明闡述作者觀點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正確、鮮明、概括,是一個完整的判斷句,絕不可模稜兩可。

論點的位置一般有四個:文題、開頭、中間、結尾。但較多情況是在文章的開頭,段落論點也是如此。當開始與結尾出現類似的語句時,開頭的為論點,結尾處的是呼應論點。論點應該正確、鮮明、概括。

2、論據

論據(用什麼來證明)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論據要有確鑿性、典型性、論點與論據的統一。

事實論據:事實在議論文中論據作用十分明顯,分析事實,看出道理,檢驗它與文章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可靠的史實等)。事實論據又包括事例和數據。

道理論據:作為論據的理論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理論論據又包括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以及作者的說理分析。

3、論證

論證(怎樣來證明)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的目的在於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議論文寫作技巧

寫好字

一篇內質不錯的文章,字跡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評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試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閱卷者打分的情緒。美觀整潔的書寫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對閱卷者評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筆劃要清楚。

字跡筆劃清楚,字體端正,就能給閱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龍飛鳳舞,一路狂草,但難以辨認,就算文章寫得好,也難以讓人欣賞。其次,字體要適中。字體過大,卷面有擁擠繁亂之感,觀之不雅。字體過小,閱讀起來如覺蟻行,極其費神。再次,盡量少塗改。要塗改也須規范地塗改,切忌亂塗亂畫,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點,造成凌亂之感。

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一個人要豐滿多彩,光有靈魂和骨架,沒有血肉是不可想像的。同樣一篇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不能稱為文章的,它還必須有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❺ 想寫議論文,論點「音樂也是一種語言」,從作曲家的角度論述還是曲子的角度好一點

雙管齊下,從曲子說比如古代打仗,擂鼓表示進攻,鳴金錶示撤退。從作曲家說比如貝多芬的致愛麗絲。只要音樂能影響人們的心情從而產生共鳴就是有用處的。

❻ 圍繞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核心思想的議論文,急需,救助 !

【內容提要】
作為一門超經驗的理論性學科,中國音樂美學的理論性品格必然以范疇的形式顯現。對中國音樂美學范疇進行系統研究,是中國音樂美學研究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 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研究
音樂美學是研究人類音樂審美活動的一門超經驗性質的理論學科。音樂審美活動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音樂審美經驗,一是音樂審美觀念。研究音樂審美經驗的,是音樂美學史,它以時間為線索,展示在音樂審美歷史上,有過哪一些音樂美學家,提出過哪一些音樂美學理論。研究音樂審美觀念的,是音樂美學范疇,它用邏輯關系為線索,把整個音樂審美歷史看成一個廣泛關聯又不斷發展的理論體系,研究各個時代,各個學派的音樂理論是圍繞著什麼問題展開的,有沒有發生爭論,這種爭論的背後,體現了一種怎樣的價值取向等等。在二十世紀近百年的中國音樂美學研究中,我們在音樂審美經驗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音樂美學史等基礎性著作得以問世。相對而言,在研究音樂審美觀念方面,我們還有所欠缺,這主要表現在,我們還沒有建立一整套中國音樂美學的范疇體系。音樂美學作為概念存在還是作為經驗存在,曾經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這種爭論的背後,是音樂美學究竟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還是一門理論性的學科。通過近十來年的探討,大家逐漸形成了一些共識。韓鍾恩認為:音樂美學(Aesthetics in music)是人用理性的方式去研究人如何通過音樂的方式所進行的審美活動及其結果的現象。[1]張前認為:「音樂美學是以研究音樂藝術的美學規律為宗旨的一門基礎性的理論學科。」[2]趙宋光認為:「音樂美學是研究人類立美審美實踐普遍規律與總體目的的一門特殊的藝術哲學。」[3]王寧一認為:「音樂美學是研究人類音樂立美、審美實踐普遍規律的一門特殊的藝術哲學。」[4]音樂美學是一門超經驗的學科[5],是從概念到概念的學科。[6]以上學者對於音樂美學學科性質的認識盡管存在一些分歧,但還是一致承認音樂美學具有理性學科的性質。正因為如此,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音樂學家威廉•奧斯丁(William W. Austin 1920-2000)認為:「音樂美學至今仍然是德語國家的擅長領域。英語世界關心音樂的思想家(以及具有思想或沒有思想的音樂家)都受益於德語的哲學傳統。」[7]蕭友梅說:「音樂是美學是推理的音樂理論」。[8]
如果我們撇開西方音樂美學理論,單看中國音樂美學部分,從《國語》到《左傳》到《樂記》,再到後代的各種樂論,都體現出鮮明的理論化傾向。中國的音樂美學是完全形態的理論學科。黑格爾說:「既然文化上的區別一般是基於思想范疇的區別,則哲學上的區別更是基於思想范疇的區別。」[9]既然如此,中國音樂美學的歷史,也應該是一部范疇演變和發展的歷史。但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沒有系統地研究中國音樂美學有哪些范疇,這些范疇構成了一個怎樣的體系。[10]這是由我們的學術進程和研究方法所決定的。近百年來的中國音樂美學研究,已經基本完成了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重要學術問題的辨析、中國音樂美學史的構建三項重要任務,產生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但也有一些不令人滿意的地方。從研究方法上看,中國音樂美學長期停留在一般的專門史研究階段,還沒有進入理論史研究的層面。中國哲學、中國詩學都早已由普通史研究進入到范疇研究。相對而言,中國音樂美學研究明顯有些滯後。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列傳氏」的音樂美學研究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從研究中國音樂美學的范疇史入手,去揭示和把握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開創中國音樂美學研究的新局面,加速中國音樂美學史研究的現代化進程,促進中西音樂美學的交流,是當前中國音樂美學研究的迫切要求。
一、研究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的意義
開展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研究,並非把中國音樂美學史用另外一種形式重新寫一遍[11],而是以更加深刻的理論,重新審視中國音樂美學中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把中國音樂美學的研究引向深入。前蘇聯舍斯塔科夫:「美學范疇不僅具有認識論和本體論的意義,而且具有價值意義。」[12]
研究中國音樂美學范疇,至少有五個方面的意義。
一、研究中國音樂美學范疇,是揭示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發展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的根本途徑。研究中國音樂美學史的目的,不是簡單地陳列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哪些音樂美學家,有過多少音樂美學的論著和觀點,產生了多少命題,而是要揭示中國音樂美學發展的客觀規律,批判地繼承傳統中國音樂美學的優秀遺產。作為一種抽象的理論思維,音樂美學的存在方式必然是超經驗的,甚至是從概念到概念的,中國音樂美學史就是音樂美學范疇發展的歷史,也就是音樂美學范疇提出、發展、聚合、裂變的歷史。我們要對中國音樂美學進行深入地研究,就必然要研究中國音樂美學范疇是怎樣提出的、怎樣豐富的、怎樣發展的,這些范疇由不完整到完整,由單一到系統,由音樂美學領域到非音樂美學領域,或由非音樂美學領域到音樂美學領域。只有這樣,才能清楚地知道中國音樂美學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科,才能揭示中國音樂美學的發展規律。
二、研究中國音樂美學范疇,是突顯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特徵的基本途徑。中國音樂美學究包括了哪些基本范疇?這些范疇與其他學科有什麼區別和聯系?它們是怎樣規定了中國音樂美學的基本特徵?它們彼此之間有什麼聯系和區別?[13]
三、研究中國音樂美學范疇史,是研究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蔣孔陽先生說:「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主要是樂論。我國古代最早的美學思想,主要是音樂美學思想。」[14]中國音樂美學理論是中國藝術理論的原理論,許多中國藝術理論范疇都是由音樂美學范疇派生出來的。中國音樂美學范疇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新石器時代,音樂就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至今能從出土的陶器上看到大量的樂舞圖案。甲骨文和金文當中有大量的樂器的名字,這說明,在殷商時代,音樂已經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周禮》和《儀禮》中記載了周王朝嚴密的音樂組織和音樂制度,秦漢以來,又產生和完善了樂府制度,諸子哲學中留下了大量的音樂故事。在文字元號沒有充分發展起來以前,音樂不僅僅是人們表情達意的手段,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宗教儀式,是社會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中國的禮樂文化,就是在這個時候形成起來的。[15]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先秦史志、諸子百家大多都參與了討論。《左傳》、《國語》、《詩經》、《尚書•堯典》、《易經》、《儀禮》、《周禮》、《管子•地員》、《墨子•非樂》、《荀子•樂論》、《禮記•樂記》、《呂氏春秋•音律》、《呂氏春秋•制樂》中都有音樂理論的記載。這表明,音樂美學理論是中國思維成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完備的理論形態和內在的邏輯性。對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的研究,能極大地豐富中國理論思維的成果,有助於提高我們整體理論思維能力。
四、研究中國音樂美學概念、范疇,是揭示中國音樂美學特點的重要方法。中國音樂美學之所以能成為一門學科,與中國音樂美學具有一整套范疇是分不開的。我們可以說,在中國理論史上,沒有產生專門的音樂美學家,但卻出現了許多獨特的音樂美學范疇。這些范疇,構成了中國音樂美學獨特的言說方式,形成了中國音樂美學的獨特品格。中國音樂美學范疇與其他思想范疇密切相關,甚至很大一部分思想范疇是從音樂美學范疇中轉化而來或受到音樂美學范疇的影響,同時,一些其他思想領域的范疇也影響到音樂美學范疇。研究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的發展,可以探索到中國音樂美學的歷史脈絡;研究中國音樂美學范疇與其他思想范疇的關系,可以弄清楚中國音樂美學的品質。
五、研究中國音樂美學概念、范疇,是實現中西音樂美學思想交流與共享的重要途徑。中國音樂美學要實現與外國音樂美學的交流,就必須有自己的言說方式與言說系統。如果沒有一套中國音樂美學范疇,在中西音樂理論對話中,中國音樂美學將處於失語的境地。中國音樂美學是世界音樂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字文化圈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如果能把中國音樂美學范疇在中、日、韓漢字文化圈中作影響研究,或與西方音樂美學范疇作平行研究,將極大地豐富世界音樂美學體系。
二、中國音樂美學范疇體系 在漫長的音樂美學發展歷程中,到底產生了哪些音樂美學范疇呢?我們暫時以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范疇命題的出處、今譯及美學意義》所錄100個音樂美學范疇為依據,[16]對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的整體情況作一個大致分析。
中國音樂美學范疇陸續產生自先秦到清代的漫長的歷史時期,但時間分布卻很不均衡。先秦時代,就產生了48個音樂美學范疇:和;聲一無聽;新聲;修禮以節樂;耳所不及、非鍾聲也;樂從和,和從平;聲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省風以作樂;無禮不樂,所由判也;中聲,淫聲;德音;哀有哭泣,樂有歌舞;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盡善盡美;文之以禮樂;樂則《韶》、舞,放鄭聲;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非樂;察國有之所以亡者;今之樂由古之樂也;與民同樂;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五音令人耳聾;大音希聲;法天貴真;天籟;心齋;坐忘;無聲之中獨聞和;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樂者樂也;審一定和;中和;禮樂;以道制欲;美善相樂;樂以道樂;濮上之音;亡國之音;靡靡之樂;悲;樂本於太一;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以適聽適則和矣;凡音樂通乎政。產生於漢代的音樂美學范疇有17個:無聲之樂;意;持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為人;感於物而動,故行於聲;樂者,德之華也;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禮外樂內;樂者,天地之和也;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德音之謂樂;發乎情,止乎禮義;中正則雅,多哇則鄭;琴德最優;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移情。魏晉時期的音樂美學范疇有7個:聲無哀樂;音聲有自然之和;躁靜者,聲之功也;聲音以平和為體;音聲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隋唐以下的音樂美學范疇有28個:悲悅在於人心,非由樂也;水樂;不得其平則鳴;有非象之象,生無際之際;正始之音;此時無聲勝有聲;唱歌兼唱情;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發於情性,由乎自然;以自然之為美;有是格便有是調;訴心中之不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論其詩不如聽其聲;人,情種也;以痴情為歌詠,聲音而歌詠,聲音止矣;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葯;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則有餘;聲爭而媚也者,時也,音淡而會心者,古也;不入歌舞場中,不雜絲竹伴內;必具超逸之品,自發超逸之音;藉琴以明心見性;希聲;無促韻,無繁聲,無足以悅耳,則誠淡也;惟其淡也,而和亦至焉矣;絲勝於竹,竹勝於肉……。
縱觀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發展史,可以分為五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先秦時期,是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的發韌期,出現了大量的禮樂原范疇和學術爭論,決定了中國音樂美學的基本框架。第二個時期為漢代,是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系統化的時期。《樂記》、《史記•樂論》對先秦時期尚處於自由狀態分布的禮樂范疇進行了整合,形成了較為純粹、系統的禮樂理論體系。第三個時期為魏晉時期,是中國音樂美學范疇豐富和轉變的時期。嵇康、陶淵明等繼先秦諸家之後,對禮樂理論范疇體系中的一些基本命題進行了否定。第四個時期為隋唐以後,是中國音樂美學的發展時期,禮樂理論得到進一步的補充,同時,也遭到不平則鳴、發乎情性,由乎自然等范疇的挑戰。第五個時期為二十世紀以來,中國音樂學界為順應世界音樂的發展,圍繞振興國樂這一課題而進行的探討。這是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的現代轉換與新生時期。
就邏輯結構而言,中國音樂美學范疇體現出明顯的層次感。有的學者根據馬克思主義「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提出「音樂美學的邏輯起點,也許應當從一個樂音上的樂理(物理)——心理(生理)二重性的分析開始」的理論。[17]從哲學上說,這樣的提法是不錯的,但從中國音樂美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做二重分析似乎遠遠不夠。因為中國音樂美學涵蓋的范圍遠比二重結構要寬泛得多。也有些學者認為,中國音樂思想包括聲、音、樂三層結構。萬繩武說:「夫治樂者有三趨,其旨各不同:有樂政焉,有樂理焉,有樂聲焉。奏文亂武,康樂和親,出之以征誅,入之以揖讓,此樂之政也。王者習之,以興天下,樂之屬於治術者。聆音察理,以物和聲,正之以宮商,繼之以律呂,此樂之理也。儒者習之,以永後世,樂之屬於學術者。調絲弄竹,悅性陶情,托聲調之抑揚,寫胸襟之郁鬯,此樂之聲也。技者習之,以鳴一時,樂之屬於藝術者。」[18]據我們的觀察,中國音樂美學包括「感覺與感知(聲)——序化與象徵(音)——禮樂制度(樂yuè)——價值認同(樂lè)」四層結構。《樂記》中說:「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即人類對世界的感知,是音樂的基本手段和材料,《樂記》說:「聲者,樂之象也」。聲具有物理屬性,是中國音樂范疇空間的第一層。《樂記》中說:「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又說:「聲成文,謂之音」。「變成方」、「聲成文」,都是文之以禮樂的意思,是將自然音響序化、體系化、象徵化,並用金、石、絲、竹等樂器表現出來。這個音,已經不是一種純粹的感嘆和摹擬了,它深深地打上了人類生活的印記。音是中國音樂范疇空間的第二層。《樂記》中說:「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又說:「樂者,所以象德也」,「德音之謂樂」。可見,這個樂不同於我們今天在音樂廳里聽到的音樂。音樂廳里的音樂,與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是一種審美關系。《論語•陽貨》中說:「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樂與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之間已經超出審判關系的范圍,抽象為一種政治倫理關系,這就是禮樂制度。樂(yuè)是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空間的第三層。《禮記•樂記》中說:「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這個樂(lè),與孔子所言的「回也不改其樂」之「樂」相同,都表示對儒家禮樂制度的價值認同。樂(lè)是中國音樂思想的第四個層次。《尚書•虞書•舜典》說舜曾「同律、度、量、衡。」《周禮•春官宗伯》說大司樂「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左傳•文公六年》中記載:「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長,是以並建聖哲,樹之風聲,分之采物,著之話言,為之律度,陳之藝極,引之表儀,予之法制,告之訓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禮則,使毋失其土宜,眾隸賴之,而後即命。」這說明,律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個音樂技術的指標,而是中國古代整個社會政治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我們可以說,律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標准尺。《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樂》樂所立,故長於和。」和是中國音樂美學的宇宙哲學。它廣泛輻射到中國音樂美學各個層次。「聲一無聽」,各種不同的音響要相互調和,這是物理音響之和。「聲應相保曰和,細大不逾曰平。」(《國語•周語下》) 「審一定和」。(《荀子•樂論》)這是器樂之和。「夫政象樂,樂從和,和從平。」(《國語•周語下》)這是政治之和。「凡人神以數合之,以聲昭之,數合聲和,然後可同也。」(《國語•周語下》)「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呂氏春秋•大樂》)人與神、器物與制度、觀念與哲學合而為一,構成了渾然一體的宇宙哲學模式。中國音樂美學的理論大廈,就是這樣層層構建起來的。在數千年的時間里,無數的理論家前赴後繼地參與了這一體系的構建,這是世界音樂美學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跡。
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發展時間很長,范疇也很多,但這些范疇並非游離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聚合兩大范疇體系:聲、音、樂、和、律、風等系列范疇都是從禮樂這個核心范疇生發開去的;五音令人耳聾、法天貴真、天賴、心齋、坐忘、聲無哀樂等系列范疇,基本上是從非樂引申出來的。

三、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的特點
中國音樂美學范疇有以六大特點。
第一,原范疇在中國音樂美學范疇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音樂美學的原范疇基本直都產生於先秦時代,漢代對儒家的禮樂范疇體系進行了系統化,奠定了禮樂范疇體系的大局。魏晉時代,嵇康等人又對道家的音樂美學范疇進行了系統地思辨,奠定了道家音樂美學的框架。絕大多數的中國音樂美學范疇都是在先秦時期建立起來的,後代基本上沒有產生多少新的范疇。這些原范疇的含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內涵和外延發生了許多變化。如風,在孔子以前與孔子以後就有不同的含義。范疇含義的不確定性給范疇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第二,反映音響結構方面的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發展緩慢。反映音響結構方面的中國音樂美學范疇自秦以來,就沒有多大發展,這與日益發展的中國音樂很不相符,是中國音樂理論構建方面的天然缺陷。
第三,反映音樂社會功能方面的范疇特別發達。自漢以來,幾乎歷代正史的禮樂志都要就音樂與社會制度的關系問題進行論述。
第四,大部分的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缺乏獨立的理論品格,很多范疇都圍繞某一中心范疇,構成一個范疇群,集中反映某一方面的音樂問題。如在「禮樂」這一范疇的周圍,就有禮樂教化之功、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教等一大批范疇。構成了一個小小的范疇群。我們完全可以說,中國音樂美學的范疇體系是由一個一個的范疇群構建的。
第五、中國音樂美學范疇與中國哲學、中國倫理學等其他學科的范疇相互重疊。如和,是一個音樂美學范疇,又是一個哲學和社會學范疇。「樂者,樂也」這樣的范疇,既談音樂、又講體制,最後歸於人情,既是樂理、又是倫理,還是心理。禮樂這一范疇本身就是由禮制和樂制兩個范疇合並而成。
第六、相對於音樂審美經驗而言,中國音樂美學理論體系一直占據強勢地位,這對中國古代的音樂創作造成了重大影響。由於過分注重音樂的政教功能,音樂家在創作主流作品的時候,十分注意音樂的調性和標題。因此,在數千年的中國古代音樂創作史中,純粹聲音陳述式的音樂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都是只有歌詞,沒有樂譜,甚至還有六首隻有標題沒有歌詞的笙詩。這說明,標題的意義要大於音響本身。
四、研究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研究的資料與方法
我們做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研究,就是要從史源上弄清楚中國音樂美學中的主要范疇的提出,原始含義及其發展、演進過程;從邏輯結構上研究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群的結構和層次以及其邏輯關系,揭示中國音樂美學的邏輯特徵。做中國音樂美學的研究,最大的資料缺失是中國古代的音響作品留下來的並不多,古時的音樂沒有辦法聽到,古人遺留下來的珍稀的曲譜資料是我們今天研究的第一類資源。就理論形態的資料而言,歷代正史、通史、典制中多有記載,這是我們研究的第二類資源。歷代官私書目中保留了當時一部音樂文獻的信息,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線索進行考辯,大略可以多掌握一些當時音樂理論發展的情況,這是我們研究的第三類資源。《全上古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先秦漢魏六朝詩》、《全唐詩》、《全唐文》、《全宋文》、《全宋詩》以及《教坊記》、《羯鼓錄》、《樂府雜錄》、《唐會要》、《唐六典》等書志中有一些音樂理論材料,這是我們研究的第四類資源。文學、繪畫、雕刻、出土文物中的相關記載以及其形式,是我們研究的第五類資源。
研究中國音樂美學范疇,廣泛蒐集原始資料之外,還有一些方法。第一,作品分析法。正如卡爾•達爾豪斯(Carl Dahlaus,1928-1989)所言:「音樂美學這門學科常常遭到質疑:它似乎僅僅是思辨,遠離其真正的對象,更多是出於哲學觀念的啟發而不是真正的音樂經驗。」[19]要將對中國古代音樂的思辨與音樂經驗緊密地結合起來。第二、堅持細讀批評與整體批評相結合的方法,既弄清楚音樂美學范疇的文本含義,又注意到范疇的普遍聯系。第三、堅持借鑒傳統國學的精華,廣泛採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註疏學、目錄學、版本學、校讎學的已有成果,決不強作解會。第四、歷史參證法。任何中國音樂美學范疇都不僅僅只是范疇本身,必然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我們在闡釋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的時候,不能拋開這一背景。如新樂與古樂之爭,就只可能產生在後《詩經》時代與前樂府時代之間。樂府至秦初到漢武帝時代,已經成為一個廣收並蓄的專門音樂機構,此後的古樂與新樂之爭,就沒有多大意義。第五、學說參證法。任何音樂美學范疇的提出,都與一定的學術背景相關。非樂與禮樂的爭論、聲無哀樂論與聲有哀樂論的爭論,既是音樂美學上的爭論,又是不同學說之間的爭論。離開學派而論學問,是十分片面的。第六、理論構建法。我們要把一人的理論、一時的理論與一個學派的理論有效聯系起來,把單個的范疇與其所在的范疇群聯系起來,構建起中國音樂美學的完整體系。第七,史料學方法。堅持用史料學的方法,追溯中國音樂范疇的史源,挖掘音樂范疇的原創意義;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中國音樂理論史料,將史料置於時間歷程中進行研究,以探討音樂美學范疇的演變歷程。有顯性的史料,有隱性的史料,顯性的史料,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對隱性的文史料,我們可從目錄學和考據學中進行索引。如果只運用顯性的文獻,我們把作的研究只停留在現代的層面,如果能盡可能利用隱性的史料,則可以很好的把握當時的音樂美學情況。由此看來,建立一門中國音樂美學史料學,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基礎工作。第八、縱橫比較法。中國古代的音響資料在正式文獻中看不到了,但我們可以用民間音樂進行參照。這個研究方法可以參照民俗學的研究方法。有些音響資料,在國內看不到了,可以用日本、韓國等漢字文化圈中的宗教音樂進行比照。這種研究方法,可以參照比較文化研究中的影響研究。同時,也可以將中國音樂美學范疇中的某一個范疇群與西方音樂美學范疇作平行比較,這樣,能更清楚地把握中國音樂美學的特徵。此外,作為一門不算十分成熟的學科,完全可以借鑒其他更成熟的學科的發展經驗,如哲學范疇研究、文學范疇研究等。
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的研究,是一個十分宏大的工程,需要許多學者作長期的努力。可以先研究若干個中國音樂美學核心范疇的重要含義,再研究這些核心范疇周邊的范疇群,然後研究中國音樂美學的理論體系,最後融入整個中國乃至全世界美學思想當中。

閱讀全文

與音樂中國味議論文的論點如何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2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