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封建教育有哪些

中國封建教育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3 16:49:19

㈠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什麼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道德行為規范。

封建社會時期,道德教育居於核心地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道德行為規范。

家庭教育主要內容:

1、思想道德教育,包括了禮儀規范教育;道德倫理綱常的教育,如敬重長輩,友愛兄弟;氣節志向教育,如立志以成其學,立志以成人,立志報國;為人處世教育,如積善、謹慎待人、謙虛待人;儉朴勤勞教育和自立自強教育。

2、文化知識教育,包括了識字習字教育、算術教育、文化常識教育。

3、生活能力的教育,包括了生活習慣的教育和學習習慣教育。

(1)中國封建教育有哪些擴展閱讀:

封建社會對家庭教育重視原因:

1、政治基礎

中國古代社會及家庭對孩子的重視,從文字記載上看,約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周天子一統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各諸侯國互相吞並,而爭雄稱霸的主要條件是實行「耕戰政策」,富國強兵。對孩子的重視即表現為「慈幼」思想,以及對其進行教育。

2、文化基礎

《周易·家人》這一卦的卦辭中較早提到了家教在治國的作用。在家天下的中國古代社會,齊家即是修身的目標,又是治國的基礎,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確立了中國古代家庭教育與封建社會階級統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關系。

㈡ 中國封建社會的學校主要那兩種

中國封建社會的三大學校類型:官學、私學、書院。

官學

中國古代官學教育是指中央朝廷以按地方行政區劃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創辦和管轄的旨在培養各種統治人才的歷代學校教育體系。前者稱中央學教育,後者稱地方官學教育。

官學教育

中央官學的產生、發展和衰落,是同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相適應並為其服務的。

雖有西周「學在官府」之說,但由朝廷設立中央官學正式創始於漢朝。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紛亂,官學時興時廢。及至唐朝,中央官學繁學盛制度完備,發展到頂峰。南宋以後官學逐漸走下坡路。封建社會後期,中央官學逐漸衰敗,實際上成了科舉制的附庸,名存實亡。清末,中國古代官學完全被西方的學堂和學校教育所取代。

中央官學教育可分為下列幾在類型:

最高學府

太學和國子監

漢代特別重視發展官學,重點是太學。自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創太學設置博士弟子50名,至漢成帝時增至3000人,質帝時太學生增至3萬餘人。漢代太學規模之宏大,世界罕見。隋文帝設國子寺,隋煬帝時改名國子監,是中國設立專門教育管理機構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太學和國子監是封建王朝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在辦學育人、繁榮學術、發展科舉取士等方面,都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中國和世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專科學校

東漢末年創立的鴻都門學,南朝的史學、儒學、玄學,唐宋明三代分別創辦的書學、算學、律學、醫學、畫學、武學等,都屬於培養某種專門人才而設立的專門學校。此外,還有研究科學、玄學,如唐朝咒禁學、崇玄學等,都屬於特殊的專門學校。

貴族學校

東漢的四姓小侯學,唐朝的弘文館,宋朝的宗學、諸王宮學及內小學,明朝的宗學,清朝的旗學、宗學等等,都屬於以貴族子弟為教育對象的貴族學校。

短期學校

在封建社會中央官學系統中,有少數學校,既不是高等學府,又不屬於專科學校,更不是貴族學校,而是君王或執政大臣暫時開設時間短促無制度系統的學校,故稱為短期學校。如宋代的外學(又名辟雍)、廣文館、四門學等都屬這類短期學校。

另外宋朝中央政府在京都設立的普通國立小學,也屬於中央官學的范圍之內。

地方官學

中國古代的地方官學自西漢景帝時文翁在蜀郡設學宮開始。漢武帝對文翁設學宮甚為贊許,並詔令天下郡國皆設學宮。從此以後,有些郡開設學宮,至漢平帝元年(公元3年)始建立了地方學制度。按制度規定,郡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鄉曰庠,聚曰序。學校名稱由此而來。東漢出現了「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局面。魏晉南北朝地方官學衰廢,「空有建學之名,而無弘道之實」。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既在全國諸府州縣設立府州縣學,又在邊防區衛學,鄉村設立社學。最盛時期,全國共計有學校1700餘所。清代基本上沿習明代學校的規模。

私學

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私學是與官學相對而存在的,並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私學產生

中國古代私學教育主生於春秋時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

春秋戰國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歷史轉變時期。教育也隨著經濟政治的變更而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即由「學在官府」變為「學在四夷」。私學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的。由於士這一階層中的人為誰服務就代表那個階級的利益 ,且他們 的學說會傳承體系也各不相同,所以產生了各種學派林立與諸子爭鳴的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默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學派。在學術上各家互有長短,相反相成。春秋孔丘在曲阜杏壇講學,戰國時齊國都城臨淄稷下之學等到,對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創立儒家學派的孔丘雖在政治上持守舊態度,但在整理文化遺產和創辦私學方面卻是功垂千秋的。孔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擁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門生,培養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識的人才。孔丘為代表的儒家重視教育,以六經為教科書;詩——文學課,書——政治課,易——數學課,禮——道德倫理課,樂——音樂藝術美學課,春秋——歷史課。 孔子不願講怪力神亂很少談宗教內容。以孔丘為首的儒家私家學不重視生產知識和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傳授,實為儒家教育不足之處,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長期的消極影響。孔丘教學態度認真,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並創造了一套以培養自覺性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如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誘導,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習與行動相結合等等。所以,從辦私學教育時間之長久,從事私學活動精力之集中、私學教育經驗之豐富、對後世影響之深遠來說,是其他任何學派的私學所不及的。與他同時還有墨家,代表農業手工業者的利益,注重科學技術教育。墨儒並稱,成為春秋時代的顯學。

私學發展

秦朝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頒「禁私學令」,否定教育的作用,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實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今文經學為官學,但是並不禁止私學。於是古文經學面為由私人傳授的私學,到東漢末年已取得了壓倒官學的地位,如馬融、鄭玄等古文經學大師的私學學生多達千人以上。漢代尤其重視師傳家法,皆由孔丘以來的私學培養而成。古文經學講究名物訓詁,注重考證,後世名之為「漢學」。漢代私學在組織形式上可分為「蒙學和精舍」(精廬)兩種。前者是小學程度的書館、學館,屬啟蒙教育;後者為專攻經學的經館精舍、精廬等,屬提高教育。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衰頹,私學卻呈現繁榮局面,名儒聚徒講學仍占重要地位,學生人數上百人或計千人屢見不鮮。這個時期的私學教學內容突破了傳統的儒學,還包括玄學、佛學、道教、以及科學技術等。蕭梁周興嗣編輯了影響深遠的蒙學讀物《千字文》、顏推之的《顏氏家訓》成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五經》《論語》《千字文》等教材還傳入日本。唐代私學遍布城鄉,制度不一,程度懸殊,既有名士大儒,如顏師古、孔穎達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學教師,「以教授為業」、「以教授為務」,一代名儒劉焯、國子學博士尹知章,不仕尹知章,不仕歸田後均在家鄉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啟蒙識字的私立小學。

唐代以後,宋元明清私學教育,一方面是書院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形成私學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學教育主要是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啟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經》,以及以後編的《千家詩》《雜字》等到。明清,學塾有坐館(或教館)、家塾(或私塾)義學(或義塾)等三種形式。清代一鈞(1783~1854)撰《教童子法》是一部專門論述啟蒙教育著作,對蒙學教授方法作全面論述,並對蒙學的一般原理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書院

書院起源於唐代,興盛於宋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史、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組織形式。它從唐中葉到清末,經歷了千年之久的辦學歷史,並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辦學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遠流長的傳統私學趨於成熟和完善。

書院發展

唐開元年間設立的麗下書院和集賢殿書院雖是宮廷圖書館而不是一種教育機構,但它卻是「書院」名稱之始。繼此之後,唐代出現的一些私人創辦的書院,只是士大夫個人讀書治學的場所。其中有幾所如皇寮書院、梧桐書院、松竹書院、東佳書院等,已有講學活動的記載,標志著以收院命名的教育機構的初步形成。唐五代的書院跟後來出現的書院往往有直接聯系。所以,可以說唐代是中國書院的萌芽時期。

兩宋中國書院蓬勃發展起來,共有書院397所,幾乎達到了能夠補充或代替官學的地步,足以使官學黯然失色。北宋書院最顯著的標志就是出現了一批私人創辦的全國著名的書院。由於書院教育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資助,因而起到了代替和補充官學的重要作用。北宋書院達數十所之多,遍布全國各地,其中著名的有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還有石鼓書院、茅山書院、華林書院等。南宋書院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基重要標志是書院與理學的結合,書院作為一種制度化的私學終於成熟和完善起來。到理宗時新建的書院達100多所,佔南宋全部書院的2/3以上。理宗本人頒書賜額的達20所之多。書院制度成熟和完善表現為:自由講學、學術研究、問難論辯等書院制度也完全形成;尤其重要的是,明確提出書院獨特教育宗旨自覺地把書院與官學區別開來,反對書院成為科學的附庸,使書院成為培養能傳道濟民的有用人才的場所。但是,由於官方對書院的支持,也帶來了一些官學化影響。

元代書院

元代是書院建設的繁榮時期,共有書院227所,歷來就有「書院之設,莫盛於元」之說。其原因有二:一是由於元朝政府對書院採取獎勵政策;二是書院作為一種私學組織。仍然依賴於民間力量,元統一後很多儒家不願到朝廷任官職而退居山林,建立收院,自由講學,使私辦書院增多。為了達到控制書院的目的,元朝政府採取委派山長或給山長授予官銜的方式,以掌握書院的領導權,書院的教授、學正、直學等職務的任命、提升也都由政府批准。不僅控制書院教師,也控制書院的學生凡在書院疑業的學生,需經地方官吏薦舉,經監察機關考核。元代上述政策,不僅使得大量官辦書院成為官學體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亦使得大量私辦書院朝著官學化方向轉化。

文化教育

明代雖然重視文化教育,但卻將重點放在發展完善各級官學上。明初書院處於沉寂狀態。但是在官學成為科舉附庸而「士風日陋」時一批為解救時弊的士大夫便紛紛創辦、復興書院,利用書院培養人才。所以在明成化年間以後,不僅那些具有久遠講學傳統的著名書院(如白鹿洞、嶽麓、武夷、石鼓)等相繼復興,還創辦了許多新的書院。明代書院的真正振興是在正德年間王學思潮興起後,不僅建立了大批書院,更重要的是他們恢復了書院自由講學的精神,使書院成為最重要的學術基地。自由講學的風氣盛行不衰,這必然會遭到專制統治者的反對,到了明朝中後期,統治者越來越感到要加強思想控制,於是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四次禁毀書院的事件(即明世宗嘉靖十六年正式下令禁毀各地書院;嘉靖十七年「申毀天下書院」;萬曆七年張居正執政時下令禁毀書院;天啟五年下令禁毀東林書院,並波及其他書院,反映了自由講學與封建專制主義的矛盾和沖突。但明代書院數量仍遠遠超過宋、元現兩朝,共有書院1239所。且以嘉靖萬曆年間為最多。從空間上看,明代書院遍及19個省,但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尤其以江西、福建、浙江、湖南為多。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尤其是學術的發展,關系十分密切。

滿族入關後,清朝統治者雖然採取崇儒重教的政策,但是對書院則持嚴厲的抑制態度,阻礙了書院的發展。康熙雍正後,書院又逐步恢復起來,其中不僅包括民間私人創建的,還包括許多地方官的崇教之舉。康熙提倡程朱理學,並賜頒御書「學達性天」匾額給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賜額「學道還淳」匾額給蘇州紫陽書院。康熙此舉在客觀上起到了支持書院的作用。雍正改限制的消極防範的政策為積極主動的態度,發上諭肯定書院的社會作用,並在經濟上提供了保障,對清代書院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乾隆不僅經濟上資助書院建設,尤其重視師長的任命、獎勵、提升和書院學生的錄取考核。雍正、乾隆的政策給清代書院帶來了兩大特徵:第一,書院建設規模發展到歷史上的高峰,書院教育得到全面普及;第二,書院官學化問題更為嚴重和突出。清代的書院數目超過了以前任何朝代,有1900所,並且完全流為科舉和附庸。

清代末年書院改制。書院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它必然隨著封建社會的衰落而衰落。因此書院改制不是個人的願望,而是一種歷史的選擇。

封建私學

從唐中葉至清末,書院歷經一千年之久的辦學歷史,並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辦學形式、管理制度、教學方法。使源遠流長的傳統私學趨於成熟、完善。書院因此成為中國古代教育史和學術史上的燦爛明珠。

書院的職事和組織系統由山長(或稱院長、洞主、教授,是書院教學管理的主持人)、堂長(或書院主持人山長的別稱,或在山長下協助山長管理和教學工作,或從生徒中選任責督課堂記錄搜集諸生疑難問題)、學長(或相當於某門學科的教職,或主管書院教務行政的負責人,或書院主要管理學生學業和行止等的生徒首領)、會長(從諸生中選出學行老成成績優異者充任,負責協助山長評閱考課試卷)、齋長(由山長在諸生優異者中選出,協助山長從事教學、行政、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講書(主要負責書院經書講解)、經長(由山長從生徒中精選取熟悉經籍者擔任,負責為生徒解析疑文)、監院(一種地位次於山長的書院職事,主要職責是負責書院的行政、財務,以及稽察學生品行等工作)、首先(一種管理書院的職事)掌祠(書院內掌祭祀活動的職事)、掌書(書院內管理圖書的職事,負責圖書的保管和借閱)以及書辦(掌管書院各種卷宗、檔案的職事)等組成。

書院功能

書院三大功能是講學、藏書、祭祀。書院有分科制度、分齋教學制度、課程規定、考課制度等一套教學管理制度;書院藏書來源於皇帝賜書、私人捐贈、書院購置、書院自己刊刻書籍,藏收特色為主要與教學和學術研究有關,並制定一整套收藏、借閱制度;書院定期祭祀先聖孔子、與本書院有關的先儒賢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

書院特色

第一, 教學特色:自由講學,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相結合,注重自學、問難論疑以及讀書指導;

第二, 書院的學術研究形式:著述,學術討論,建立學派;

第三, 書院的學風特色:強調德育目標,反對為科舉而學;提倡學術創見,反對死守章句陳說;開門辦學,兼收各家之長;尊師愛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綜上所述,書院是中國傳統私學長期發展的結果,是一種高級形態的封建制度化的私學。

總之,對中國古代的教育,不可簡單地判定優劣得失,而應細致地具體分析,從優中含劣、劣中含優,或得中有失、失必有得的辯證關系中去尋找對後人的啟迪、借鑒價值。

書院不足

在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十分嚴重,所以,一般書院是不收女學生的,只有家裡有錢的人,才可以為自己的子女在家中請先生,這種思想一直到清朝滅亡,才漸漸消除。

㈢ 什麼和什麼是中國封建社會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綱五常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與「五常」結合的綱常體系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道德教育的中心內容。

㈣ 古代中國封建社會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

四書五經啊。還與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你可以參考一下當前做國學的,現在國學挺火的。

㈤ 中國古代封建禮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封建禮教主要是指孔子整理的周禮,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規范;因為周朝是封建社會,所以把周禮稱之為封建禮教;但其實秦以後中國正式進入極權專制社會,並非封建社會,所以現在封建禮教主要是指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的中國統治者加諸於人民之上的利於穩固統治的日常生活規范。
族權指宗法制度下,宗族對族內家庭以及個人事務的決定權和審判權,族長做出的決定具有強制性。
政權指皇權
夫權指中國古代社會丈夫支配妻子的權力
神權指迷信的人認為鬼神具有的支配人們命運的權力.也指古代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宣揚他們的統治權力是神所賦予的,所以把這種傳統的統治權力叫做「天賦神權」
宗法制度指舊時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遠近區別親疏的一種制度;並且有家法、族法。
禮既然是在社會中形成的,那麼,在封建社會,禮就不可能不打上封建社會的烙印,反映出封建社會的社會現實和思想觀念。我們將反映封建社會特有的社會現實和思想觀念的禮教,稱之為封建禮教。封建禮教反映了封建等級觀念。封建禮教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在制定禮教時,竭力保護地主階級的利益。最高統治集團在制定禮教時,也是根據統治集團的利益,而不是根據全民的利益。封建禮教,也就成為統治者剝削、壓迫人民的工具。
中國古代的禮教,被扣上封建禮教的帽子,遭到全面的否定和拋棄。這里犯了一個將共性與特殊性混同起來,將人文禮教與封建禮教混同起來的錯誤。封建禮教,乃是封建制度、封建意識在禮教中的反映,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特殊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理所應當地批判封建禮教,
正是因為封建禮教是封建社會統治者剝削壓迫人民的工具,所以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思想覺悟的提高,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而把它稱為吃人的禮教。舉例說明,三綱五常,尤其是對女子的摧殘等等。
包辦婚姻指長輩對兒女的婚姻自做主張,不與兒女商量,一手辦理,單獨負責
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㈥ 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系統包括哪些

科舉制度,官學,私塾。察舉制,推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是選官制度。

㈦ 我國封建社會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那麼我國封建社會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的話,就是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來,仁義禮智信。

㈧ 中國古代的教育可分為什麽和什麼兩大類

官學、私學。官學是指中國封建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以及歷代官府按照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系統。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官學教育制度。

私學,是中國古代私人辦理的學校,與官學相對而言。私學產生於春秋時期,孔子雖非私學的首創者,但以孔子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歷時2000餘年,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中央官學

國家的中央官學,在漢朝正式創辦。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紛亂,官學時興時廢,及至唐朝,中央官學繁盛,制度完備,南宋以後逐漸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中央官學逐步衰敗,成為科舉制度的附庸,名存實亡。清朝末年,完全被學堂和學校所代替。

根據中央官學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對象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可將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官學分為最高學府、專科學校和貴族學校三大類。

閱讀全文

與中國封建教育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2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