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八大戲曲劇種有哪些
中國八大戲曲劇種有:
1、京劇: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又稱京戲、國劇、皮黃,它是中國戲曲劇種之首。
2、豫劇: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發展起來的,因建國後河南簡稱「豫」,所以將其稱為豫劇。
3、越劇:越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形式,又稱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4、黃梅戲: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它也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發源於湖北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一帶。
5、評劇:評劇曾為中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全國最有影響的劇種之一,除京劇外,中國評劇院是全國唯一一個帶國字頭的地方戲曲劇院。
6、崑曲:崑曲是中國戲曲之母,它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
7、粵劇: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
8、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
2. 中國的戲曲有哪些種類
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 京劇 北昆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戲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洞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戲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 龍江劇 陝西省: 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戲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眉戶戲 弦板腔 陝西道情戲 陝南花鼓戲 陝南端公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 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 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 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淮海戲 錫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淮紅劇 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 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沙河調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淮劇 嗨子戲 上海市: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 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 贛劇 戈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 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閩劇 平講戲 庶民戲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台灣省: 歌仔戲 廣東省: 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 粵北採茶戲 東昌花鼓戲 雷劇 梅縣山歌劇 粵西白戲 臨劇 海南省: 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劇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劇 廣西苗戲 廣西侗戲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劇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 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懷調 大弦調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 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雲南壯劇 彝劇 貴州省: 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 藏劇
3. 我國的戲曲種類,你知道有哪些
中國戲曲確實博大精深,種類非常多,最有名的當然是五大劇種: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這五大劇種幾乎家喻戶曉,年齡稍大一點的都聽過那些各大名段。現在的許多年輕人或許大部分已經不愛聽戲看戲了,但是仍有部分年輕戲迷。
個人比較喜歡聽黃梅戲,黃梅戲唱腔好聽。黃梅戲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她從湖北黃梅縣傳入現在的安慶市。是由著名黃梅戲藝術家嚴鳳英大師繼承創新,以唱腔優美。深受國內外戲曲愛好者的喜愛。黃梅戲老三篇《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拍成電影深受全國人民的歡迎。現在黃梅戲劇目很多,黃梅戲劇院在安徽各市都有。黃梅戲正在全國芬芳吐艷。
4. 我國著名的戲曲種類,都有哪些
中國戲曲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而在其中,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依次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戲曲劇種的分類方法具有多種,按表演形式和內容,可分為秧歌戲、道情戲、花鼓戲、花燈戲、二人台與二人轉、皮影戲、木偶戲及各地方戲曲種類等;按流行地域可將劇種歸類為北方劇種和南方劇種;按聲腔系統可分為崑腔系、皮黃腔系、梆子腔系、高腔系等近代四大聲腔劇種和各地方戲、劇等。
在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中,其實,戲曲文化已經很淡了,我們都知道孟姜女的故事,卻從來沒有看過錫劇的孟姜女。錫劇的孟姜女美艷動人,不僅是孟姜女哭倒長城的烈性女子,還有場面的震撼。
戲曲是精彩的,也是震撼的,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去傳承。傳統文化,既是國家的也是民族的,熄火相承需要更多的人去守護。
5. 中國戲曲有哪些
中國戲曲百花齊放,歷久彌新。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有戲曲劇種達360餘種。先推薦18種的戲曲推薦如下:
1、京劇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被視為中國國粹。
代表劇目:《貴妃醉酒》《霸王別姬》。
2、越劇
越劇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
代表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
3、黃梅戲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見長。
代表劇目:《天仙配》《女駙馬》。
4、評劇
評劇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又稱為「唐山落子」。
代表劇目:《花為媒》《楊三姐告狀》。
5、豫劇
豫劇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
代表劇目:《花木蘭》《穆桂英掛帥》。
6、崑曲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代表劇目:《牡丹亭》《鳴鳳記》。
7、粵劇
粵劇又稱為「廣東大戲」,在嶺南地區非常流行。
代表劇目:《紫釵記》《帝女花》。
8、淮劇
淮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等地。
代表劇目:《孔雀東南飛》《蓮花庵》。
9、川劇
川劇流行於川貴高原地區,川劇臉譜是中國傳統藝術瑰寶。
代表劇目:《白蛇傳》《舊正樓》。
10、秦腔
秦腔流行於中國的西北地區,又叫做梆子腔,風格蒼涼古樸。
代表劇目:《三回頭》《八義圖》。
11、晉劇
晉劇又名山西梆子,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代表曲劇目:《打金枝》《臨潼山》。
12、漢劇
漢劇又稱楚調、漢調,民國時期定名為漢劇。
代表劇目:《大賜福》《草場會》。
13、桂劇
桂劇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風格細膩,生動活潑。
代表曲目代表劇目:《梁紅玉》,《打金枝》。
6. 中國戲曲有幾大劇種,分別是什麼,你了解多少
1、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在傳統文化中經久不衰,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分別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2、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豫劇是京劇的前身,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
5、評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評劇戲稱「蹦蹦戲」或「落子戲」等,曾經被封為全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僅次於京劇,在北京、天津、河北等華北各省市及東北三省流傳最廣,其他一些地區也比較流行。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功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表演生活氣息濃重,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
6、豫劇,原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等,俗稱「靠山吼」,20世紀50年代經文化部門和民眾認可,始稱豫劇,豫劇唱腔吐字清晰、節奏鮮明,唱詞通俗簡明,深為群眾喜聞樂見,豫劇突出表現在能把敘抒情和描繪等表現手法綜合運用。
7. 中國八大戲曲劇種是哪些
中國八大戲曲劇種是評劇、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秦腔、昆劇、晉劇。
詳細介紹:
評劇
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省,它源自河北東部一帶的「蓮花落」,並吸收京劇、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樂和表演發展而形成的。這個劇種從農村進入城市後,受到話劇和京劇的影響演了許多新戲,擅於表現小市民生活。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口語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氣息濃厚。
京劇
流行全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曾一度稱為「平劇」,後改稱京劇。
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合了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節奏感強,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樂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劇藝術體系,對各地劇種影響很大。
豫劇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越劇
江南流行較廣、深受群眾歡迎的地方戲曲之一。發源於浙江一帶,即古越國所在地,故名越劇,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是由說唱藝術「落地唱書」發展而成的。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黃梅戲
安徽省地方劇種,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區,以黃梅採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發展而成。初以演出兩小戲、三小戲見長,後受青陽腔和徽調影響,逐漸發展為演出完本大戲。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動人,在表演上保持載歌載舞的特點,生活氣息濃厚。
秦腔
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是相當古老的劇種。
昆劇
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曲調清新婉轉,表演優美動人。昆劇的音樂曲牌、表演舞蹈對其他劇種影響很大。
晉劇
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劇種,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它的活動地區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晉中一帶。中路梆子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風格。
8. 中國著名戲曲有哪些
中國著名戲曲有:
《貴妃醉酒》《狀元媒》《三打祝家莊》《紅鬃烈馬》《是老安劉》《宇宙鋒》《西廂記》《紅娘》《謝瑤環》《白蛇傳》《四郎探母》《清官冊》《霸王別姬》《群英會》《羅成叫關》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鎖麟囊》、《大保國》、《貴妃醉酒》、《捉放曹》、《武家坡》、《四郎探母》、《鍘美案》等等等
戲曲劇種: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
一、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1、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有「國劇」之稱 )、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22])、黃梅戲、評劇、豫劇。 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十種,覆蓋教育、旅遊、戲曲、電影、網路、民俗、文化、電視、國學、藝術、漫畫等各領域。
2、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種,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娛樂通》(郭沫勤主編)、2003年出版的 《戲劇影視文藝學》(劉曄原著)等。
3、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黃梅戲》(中國文聯出版社)(金芝,楊慶生著)則特意用了「並稱」一詞。
二、全國聲腔劇種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南京白局、高淳陽腔目連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北地方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
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
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
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崇陽提琴戲、通城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譜色分類:
一般情況下,臉譜的腦門和兩頰部位的顏色構成臉譜的主色,譜色分類就是按照臉譜的主色來分類。
1、譜色有相對固定的象徵意義和特殊寓意,表現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徵。這是在長期的戲曲演出中,觀演之間互動對話、約定俗成的結果。
2、紅臉: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關羽、趙匡胤、姜維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門寺》中反面人物劉瑾就勾紅臉,這里有諷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個擅權的太監。
3、粉紅臉:表示年邁氣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如廉頗、袁紹等。
4、紫臉:表示剛毅威武、穩重沉著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噲等。
5、黃臉:表示武將驍勇善戰、殘暴,如典韋、宇文成都等。表示文士內有心計,如姬僚等。
6、藍臉:表示剛直勇猛、桀驁不馴的人物。如竇爾墩、夏侯惇等。
7、綠臉:表示俠骨義腸、性格暴躁的人物。如程咬金、青面虎等。
8、黑臉:表示忠耿正直、鐵面無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包拯、張飛、夏侯淵等。
9、白臉:又分水白臉和油白臉。水白臉表示陰險奸詐、善用心計。如曹操、趙高、嚴嵩等。白臉多用於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魯智深、楊延德(楊五郎)等。
10、瓦灰色臉:表示老年梟雄。
11、金銀臉:一般用於神、佛、鬼怪,象徵虛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鳥等。也用於一些英勇無敵的將帥或番邦將帥。如李元霸、金兀術等。
9. 中國戲曲種類有哪些
中國戲曲種類繁多,約有三百六十多種,著名的有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崑曲、川劇、皮影戲等等。尤以京劇流行最廣,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有「國劇」之稱。
中國戲曲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戲曲的分類有多種方式,按表演形式和內容,可分為秧歌戲、花鼓戲、花燈戲、二人台等;按流行地域可分為北方劇種和南方劇種;按聲腔系統可分為崑腔系、皮黃腔系、梆子腔系、高腔系和各地方戲劇等。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越劇中則常見為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
10. 中國的八大戲曲劇種有那些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有據可考的就有近三百個劇種,「中華之聲——2006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主要選了以下八大劇種——
1、評劇: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省,它源自河北東部一帶的「蓮花落」,並吸收京劇、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樂和表演發展而形成的。這個劇種從農村進入城市後,受到話劇和京劇的影響演了許多新戲,擅於表現小市民生活。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口語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氣息濃厚。
2、京劇:流行全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曾一度稱為「平劇」,後改稱京劇。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合了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節奏感強,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樂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劇藝術體系,對各地劇種影響很大。
3、豫劇: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4、越劇:江南流行較廣、深受群眾歡迎的地方戲曲之一。發源於浙江一帶,即古越國所在地,故名越劇,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是由說唱藝術「落地唱書」發展而成的。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黃梅戲:安徽省地方劇種,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區,以黃梅採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發展而成。初以演出「兩小戲」、「三小戲」見長,後受青陽腔和徽調影響,逐漸發展為演出完本大戲。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動人,在表演上保持載歌載舞的特點,生活氣息濃厚。
6、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是相當古老的劇種。
7、昆劇: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曲調清新婉轉,表演優美動人。昆劇的音樂曲牌、表演舞蹈對其他劇種影響很大。
8、晉劇: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劇種,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它的活動地區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晉中一帶。中路梆子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風格。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