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內蒙古的地理位置
位於中國華北地區,內蒙古界於北緯37°24′-53°23′,東經97°12′-126°04′之間。
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陝西、寧夏相鄰。
西南部與甘肅毗連。
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
(1)內蒙在中國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內蒙古的基本信息: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基本屬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
全區涵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跨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四大水系。
截至2017年底,內蒙古自治區下轄9個地級市,3個盟,共有17個縣,49個旗,3個自治旗,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
❷ 內蒙古省位於中國的什麼地方
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
內蒙古的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
(2)內蒙在中國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內蒙古的地理環境:
1、地質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1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
2、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內蒙古
❸ 內蒙在哪個省哪個城市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一個省級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地處中國北部,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陝西、寧夏相鄰,西南部與甘肅毗連,北部與俄羅斯、蒙古接壤,屬於四大地理區劃的西北地區。內蒙古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是不開衩的。紅、綠綢緞做腰帶。
❹ 請問內蒙古在哪裡,是哪個省
內蒙古是自治區,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首府呼和浩特,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接鄰八個省區,是中國鄰省最多的省級行政區之一,北與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內蒙古的行政區劃:
內蒙古自治區共轄12個地級行政區,包括9個地級市、3個盟,分別是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赤峰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敕勒川大街1號。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❺ 內蒙古位置范圍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華北地區,內蒙古界於北緯37°24′-53°23′,東經97°12′-126°04′之間,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
內蒙古自治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5)內蒙在中國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基本屬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全區涵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跨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四大水系。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
❻ 內蒙古在中國的什麼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的北部邊疆。
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直線距離1700千米;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其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這8個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❼ 內蒙古在中國的什麼方向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呼和浩特,位於中國華北地區,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陝西、寧夏相鄰,西南部與甘肅毗連,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內蒙古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❽ 內蒙在什麼地方
內蒙古是清朝內扎克蒙古的簡稱。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位於中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2386.1萬(2005年11月1日零時統計);以蒙古族和漢族數量最多,此外,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全區分設9個轄地級市,3個盟;其下又轄12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包頭、赤峰、烏蘭察布、烏海、呼倫貝爾市、通遼、鄂爾多斯等為自治區內主要城市。 全境以高原為主,多數地區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稱內蒙古高原。主要山脈有大 興安嶺、賀蘭山、烏拉山和大青山。東部草原遼闊,西部沙漠廣布。有呼倫湖、貝爾湖 等著名湖泊,黃河流經本區西南部。本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地域遼闊,各地差異較大;多數地區四季分明;夏短冬長,較為乾冷。年均氣溫一1~10攝氏度;全年降水量約50~450毫米。已探明礦藏60餘種,稀土、煤、銀等儲量巨大。草原面積居全國前列,大興安嶺林區木材蓄積量較大。 內蒙古工業在建國後發展較快,以采礦、冶金和稀土工業為骨幹,毛紡、森工、機械、食品、建材、化工全面發展。本區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牧區草場肥美,三河馬、三河牛和內蒙古細毛羊均為著名畜種。農區集中於河套平原與東南部丘陵谷地,出產小麥、蒞麥、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和胡麻、甜菜等經濟作物。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中國東北、西北、地區,東起東經126度29分,西北東經97度10分,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東西直線距離為400多公里。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毗鄰,南部、西南部與河北、山西、陝西 、寧夏四省區接壤,西部與甘肅省相連,北部與蒙古國為鄰,東北部與俄羅斯交界,國界線長達4221公里。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12.3% 。 地質地貌 內蒙古的地形以高原為主,高原從東北向西南延伸3000公里,地勢由南向北、西向東緩緩傾斜。一般地區海拔 1000米- - 1500米。內蒙古高原可劃分為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和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上分布著遼闊的草原,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還分布著一部分沙漠。高原邊緣的山巒,主要有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等。這些山脈的位置和走向,構成一條牧業區與農業區的分界線。高原的外沿,分布著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和遼嫩平原。這三個地區,除鄂爾多斯高原土質較差和比較乾旱以外,其他兩個地區均為肥土沃野,是自治區的主要農耕地帶。 氣候特點 內蒙古屬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勻、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多數地區冷季長達5個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從南向北由零下10℃遞減到零下32攝氏度,夏季溫熱而短暫,多數地區僅有一至兩個月,部分地區無夏季。最熱月份在7月,月平均氣溫在16℃--27℃之間,最高氣溫為36℃--43℃。氣溫變化劇烈,冷暖懸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遠近的影響,自東向西由500毫米遞減為50毫米左右。蒸發量則相反,自西向東由3000毫米遞減到1000毫米左右。與之相應的氣候帶呈帶狀分布,從東向西由濕潤、半濕潤區逐步過渡到半乾旱、乾旱區。這里晴天多,陰天少,日照時數普遍都在2700小時以上,長時達3400小時。冬春季多風大,年平均風速在3米/秒以上,蘊藏著豐富的光熱、風能資源。 其中位於巴彥淖爾盟的烏拉特中旗全年有風日在272天以上,為全國風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土壤特點 內蒙古地域遼闊而寬廣,土壤種類較多。根據土壤屬性的不同,內蒙古土壤可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全區土地帶由東北向西南排列,依次為黑土地帶、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目前,全區總面積中,耕地佔7.32%,未利用土地13.85%,林地佔16.40%,草地佔59.86%,水域及沼澤地佔1.43%,城鎮村及工礦園地佔0.84%,交通用地佔0.269%。
❾ 內蒙古在哪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我國北部邊疆,位於北緯37°24′至53°23′,東經
97°12′至126°04′之間,從東到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北跨距1700多公里。內蒙古東北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接壤,西與甘肅、寧夏毗鄰,南與河北、山西、陝西相連,北與蒙古國和俄羅斯交界,國境線長4221公里。
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
約占國土面積的12.3%。
人
口
2003年全區出生人口21.98萬人,人口出生率9.2‰;死亡人口14.68萬人,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長率3.1‰,年末全區總人口達2379.61萬人,
佔全國總人口的1.84%。
民族
目前內蒙古有49個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和漢族為主,此外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
行政區劃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自治區。全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呼倫貝爾、通遼、赤峰、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海9個市;興安、錫林郭勒、阿拉善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下轄16個縣級市、17個縣,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
首府
呼和浩特市。
主要城市
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集寧、錫林浩特、鄂爾多斯、巴彥淖爾、通遼、呼倫貝爾、滿洲里、二連浩特。
特色產品
區內名優特色產品有純毛毛線、純毛仿古地毯、羊絨製品;手工製品有銀器、多倫馬鞍、馬靴;農副產品有發菜,口蘑,黃河大鯉魚;優良葯材有麻黃草、甘草、黃芪等;風味美食有烤全羊、奶豆腐、馬奶酒等。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我國北部邊疆,東北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接壤,西與甘肅、寧夏毗鄰,南與河北、山西、陝西相連,北與蒙古和俄羅斯交界,國境線長
4221公里。
內蒙古是個絢麗多姿、極富傳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古跡、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觀"構成了獨特的旅遊勝景,別具北國風采,塞外情韻。
內蒙古草原:內蒙古草原遼闊、富饒而美麗,尤其在涼爽宜人的夏秋季節,塞外草原更添風采神韻,藍天白雲,無涯的芳草中蒙古包點點,牧歌聲聲,羊群好像白雲在茫茫綠海中輕飄慢移,旅遊者身臨其境,定會舒展身肢,逍遙物外,情盪神馳。沙漠、綠洲、湖泊、溫泉、礦泉、駝鈴構成獨特的自然風光。
阿爾山溫泉:
位於興安盟境內,約1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有大大小小48個水溫高低不同的泉眼。溫度最高可達52℃,最低只有1.5℃。獨特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大批的旅遊者。
文物古跡:呼和浩特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圖召、烏素圖召、白塔、包頭市的五當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巴彥浩特市的延福寺,赤峰市的遼上京、遼中京、大明塔,鄂倫春的嘎仙洞等等,都各具特色。
❿ 內蒙古在中國地圖上哪個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
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
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10)內蒙在中國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原約占總面積的53.4%,山地佔20.9%,丘陵佔16.4%,平原與灘川地佔8.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