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中國紡織對世界紡織的影響
中國紡織發展史
中國古代紡織品,採用麻、絲、毛、棉的纖維為原料,紡績(紡沙、輯績、繅絲)加工成紗線後經編織(挑織)和機織而成的布帛,通常稱紡織品。不同時期的紡織品是衡量人類進步和文明發達的尺度之一。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中國古代的絲麻紡織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羅馬帝國最早是通過「絲綢之路」上絲織品的傳播,稱中國為「絲之國」的。
新石器時代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距今約7000年)發現有苘麻的雙股線,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劃著4條蠶紋,同時出土了紡車和紡機零件。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距今約6000年)出土了編織的雙股經線的羅(兩經絞、圈繞起菱紋)地葛布,經線密度為10根/厘米,緯線密度地部為13~14根/厘米,紋部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纖維紡織品。河南鄭州青台遺址(距今約5500年)發現了粘附在紅陶片上的薴麻和大麻布紋、粘在頭蓋骨上的絲帛和殘片,以及10餘枚紅陶紡輪,這是最早的絲織品實物。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製的絲織品殘片,絲帛的經緯密度各為48根/厘米,絲的拈向為Z拈;絲帶寬5毫米,用16根粗細絲線交編而成;絲繩的投影寬度約為3毫米,用3根絲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為S拈,拈度為35個/10厘米。這表明當時的繅絲、合股、加拈等絲織技術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時出土的多塊薴麻布殘片,經密24~31根/厘米,緯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紡織技術更進一步。
新疆羅布泊遺址出土的古屍身上裹著粗毛織品,新疆哈密五堡遺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織品,組織有平紋和斜紋兩種,且用色線織成彩色條紋的罽,說明毛紡織技術已有進一步發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內出土了青灰色棉(聯核木棉)布,經緯密度各為14根/厘米,經緯紗的拈向均為S拈。同時還出土了絲麻織品。上述的以麻、絲、毛、棉的天然纖維為原料的紡織品實物,表明中國新石器時代紡織工藝技術已相當進步。
商周時代
此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宮廷王室對於紡織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統治者設立與紡織品有關的官職,掌握紡織品的生產和徵收事宜。商周的絲織品品種較多,河北藁城台西遺址出土粘附在青銅器上的織物,已有平紋的紈、皺紋的縠、絞經的羅、三枚(2/1) 的菱紋綺。河南安陽殷墟的婦好墓銅器上所附的絲織品有紗紈(絹)、硃砂塗染的色帛、雙經雙緯的縑、回紋綺等,殷墟還出有絲繩、絲帶等實物。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了緯二重組織的山形紋綺殘片。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絲織品更是豐富多采,湖南長沙楚墓出土了幾何紋錦、對龍對鳳錦和填花燕紋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錦綉品。毛織品則以新疆吐魯番阿拉溝古墓中出土的數量最多,花色品種和紡織技術比哈密五堡遺址出土的更勝一籌。
漢代
漢代紡織品以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和湖北江陵秦漢墓出土的絲麻紡織品數量最多,花色品種最為齊全,有僅重49克的素紗單衣、耳杯形菱紋花羅、對鳥花卉紋綺、 隱花孔雀紋錦、 凸花錦和絨圈錦等高級提花絲織品。還有第一次發現的印花敷彩紗和泥金銀印花紗等珍貴的印花絲織品。沿絲綢之路出土的漢代織物更是絢麗璀燦。1959年新疆民豐尼雅遺址東漢墓出土有隸體「萬世如意」錦袍、「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手套和襪子等。毛織品有龜甲四瓣紋罽、人獸葡萄紋罽、毛羅和地毯等名貴品種。在這里並首次發現蠟染印花棉布及平紋棉織品。
宋代
宋朝的紡織業已發展到全國的43個州,重心南移江浙。絲織品中尤以花羅和綺綾為最多。宋黃升墓出土的各種羅組織的衣物200餘件,其羅紋組織結構有兩經絞、三經絞、四經絞的素羅,有起平紋、浮紋、斜紋、變化斜紋等組織的各種花卉紋花羅,還有粗細緯相間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羅等。綺綾的花紋則以牡丹、芍葯、月季芙蓉、菊花等為主體紋飾。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緞。印染品已發展成為泥金、描金、印金、貼金,加敷彩相結合的多種印花技術。宋代的緙絲以朱克柔的「蓮壙乳鴨圖」最為精美,是聞名中外的傳世珍品。宋代的棉織品得到迅速發展,已取代麻織品而成為大眾衣料,松江棉布被譽為「衣被天下」。
元明清時代
元代紡織品以織金錦(納石失)最負盛名。1970年新疆鹽湖出土的金織金錦,經絲直徑為0.15毫米,緯絲直徑為 0.5毫米,經緯密度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織金錦的經緯密度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麗堂皇。山東鄒縣元墓則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則緞紋。
明清紡織品以江南三織造(江寧、蘇州、杭州)生產的貢品技藝最高,其中各種花紋圖案的妝花紗、妝花羅、妝花錦、妝花緞等富有特色。富於民族傳統特色的蜀錦、宋錦、織金錦和妝花(雲錦)錦合稱為「四大名錦」。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織錦165卷,袍服衣著200餘件。第一次發現了單面絨和雙面絨的實物,其中一塊絨的經緯密度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絲絨毛的高度為 0.2毫米。棉織品生產已遍及全國各地。明代末年,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萬匹至2000萬匹。精湛華貴的絲織品,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遠銷亞歐各國。
Ⅱ 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為什麼出口了大量的紡織品、服裝、箱包、
實現外貿順差、增加就業。為了實現外貿順差、增加就業機會,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向全世界出口了大量的紡織品、服裝、箱包產品,最終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Ⅲ 紡織服裝類產品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的主要出口產品之一
因為中國紡織品國際競爭力強,從歷史上看,中國就是絲綢之國。在這方面技術以及原材料和人力成本都有優勢。
還有一個就是紡織品企業多,國內企業相互競價壓價,造成價格低(經常遭受反傾銷)。國外當然喜歡買物美價廉的產品哦!
Ⅳ 中國紡織史是怎樣的
中國紡織歷史十分悠久,能夠追溯到遠古時期。例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發掘出約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的出土。研究發現,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衣服使用的。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
經考古發現,人類進入漁獵社會後即已學會搓繩子,這是紡紗的前奏。例如,山西大同許家窯文化遺址出土了十萬年前的一千多個石球和投石索。投石索是一種用繩索做成的網兜,在狩獵時可以投擲石球用以打擊野獸。因此推斷,那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繩索了。繩索最初由整根植物莖條製成。後來發明了劈搓技術,也是將植物莖皮劈細成縷,再用許多縷撮合在一起,利用扭轉以後各縷之間的摩擦力從而接成很長的繩索。為了加大繩索的強力,人們後來還學會用幾股拈合。例如,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了公元前4900年的繩子,直徑達1厘米。
人類為了禦寒,最初直接利用草葉和獸皮蔽體,但是,連綴草葉也需要使用繩子。所以,人們便開始縫綴獸皮。起初先用錐子鑽孔,再穿入細繩,後來演化出針線縫合的技術。隨著骨針的使用,古代的中國人開始製作縫紉線。而織造技術則是從製作獵魚的編制筐席時演變而來。其中,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就有許多印有編制物的印痕。例如,河姆渡遺址出土有精細的蘆席殘片和陝西半坡村遺址出土的陶器底部都有編織物的印痕。而河姆渡遺址出土了木刀、分絞棒、卷布棍等原始腰機零件,造型和現在保存在少數民族中的古法織機零件甚為相似。新石器時代遺址青海柳灣出土有硃砂,山西西蔭村出土有研磨顏料的石臼、石杵,陝西姜寨出土有彩繪工具,說明當時的衣料已經開始有了色彩並繪有花紋。現存的新石器時代的紡織品則有江蘇吳縣出土的原始絞紗葛織物,浙江吳興出土的絹片、絲帶和麻布等等。
春秋時期,鄭、衛、齊、魯國均是我國中原地區的產錦之地。襄邑產出的美錦,齊魯的薄質羅綺與精美刺綉,均是春秋戰國以來文明全國的高級織綉產品。直至兩漢時期,襄邑仍是全國織錦的主要產地。
東漢時期,蜀錦興起,產品已與襄邑織紋齊名。魏蜀吳三國鼎立時,蜀錦不但是蜀王朝軍需的重要來源,而且是與魏吳兩國貿易的重要物資。這就說明了當時的蜀錦生產不僅產量大,品質也很高,產品也十分暢銷。從歷史的發展看,秦漢時,中國絲、麻、毛紡織技術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紡織品便是當時紡織水平的有力證明。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就已懂得就地取材,並且能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則大量使用絲織物。染織品也開始有了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例如,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
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作出了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中國是一個紡織文明古國,在古代的中國,棉、麻、桑、蠶的養殖,礦植物染料的應用,以及紡織設備的發展進化,都已達到十分完善和先進的地步,從而使紡織生產技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紡織文化。
中國紡織
Ⅳ 中國出口一直處於順差的狀態,都是靠哪些出口商品撐起來的
自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以來,國際事務也是熱鬧不斷,隨著中美貿易戰的開始,中國出口順差逐漸進入人們視角,出口商品也受到國內民眾關注。其中最多的分別是電器機械設備、玩具、傢具、鞋類、衣服等。
紡織品製造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勞動適齡人口的逐年下降,與孟加拉國和柬埔寨在內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吸引力已經明顯不足,因為他們的服裝工廠工人的月平均工資要低得多,競爭優勢明顯。為了保持出口優勢,中國在過去幾年中逐步完善電力設備和電子產品產業,增加此方向的出口量,來提升全球價值鏈。2012年,中國已經是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集成電路和電子元件出口國。也正是如此,形成了以電子設備為大頭的貿易結構。
Ⅵ 加入WTO後的中國服裝業如何走向世界
目前.我國服裝企業的園際化程度不高;一、凰裝企業日際化經蕾的外部環境分橋;隨著網際網路、電子數據交換等媒介的廣泛應用,隨著國;強而被競爭對手蠶食;從企業自身的角度出發,影響服裝業競爭的環境因素包;二、中國巴裝企業進入世界僵裝市場的竟爭形勢分歷;如前所述.我國服裝業在改革音放後的二十多年望已經;去,尋求適合和有利的世界市場,延長我國服裝產業價;當然,要延任我國服
目前.我國服裝企業的園際化程度不高。有關專家指出,要把這個短腿補長,企業要有國際視野,服裝要呂有典型的流行化特色。只有信息反饋高效、市場反應靈敏的企業才能引領流行服裝的潮流。
一、凰裝企業日際化經蕾的外部環境分橋
隨著網際網路、電子數據交換等媒介的廣泛應用,隨著國家之間貿易壁壘的逐漸減少,產品的產、供、銷在地理上的概念將基本消失,資金流動與產品流通在世界范圍內變得更加容易和方便,全球經濟信息的瞬時溝通,使得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因此,服裝企業面臨的市場是一個國際化、全球化的大市場。如果企業仍將自己的視野局限於一個地區和一個國家,那就等於自己束縛手陀g,不僅將市場拱手讓與殼爭對手,而目自己原有的市場也可能由於競爭力不
強而被競爭對手蠶食。因此,服裝企業必須立足全球經營,研究在全球范圍內如 何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競爭戰略。
從企業自身的角度出發,影響服裝業競爭的環境因素包括能動進取的環境 外力和被動反應的環境外力。這其中包括;全球搜尋原材料及零組件、勞動力成
本、不斷音發的新市場、產品的同質化需求、較低的全球運輸成本、科技標准同質 化的趨勢、顧客從本土市場衍生到全球的趨勢、全球科技的加速變化等。例如一
件服裝的原料可能是澳大利亞的,設計是歐洲的,生產在中國,銷售在世界各地。 以國內市場為主的服裝企業正面臨著來自國外的競爭壓力,而已經全球化的公
司仍需在曰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努力求生。
二、中國巴裝企業進入世界僵裝市場的竟爭形勢分歷
如前所述.我國服裝業在改革音放後的二十多年望已經取得了較為可觀的 經濟增長,井逐漸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支柱。在流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
服裝企業將與世界服裝企業同時立足於全球市場,進行公平合理的競爭。盡管我 國的服裝業缺乏科學的管理體制、快速反應能力等競爭優勢,但勞動)I和原料的
比較優勢依然會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較強的競爭勢頭。為此,一方面要求我國的 服裝企業應努力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採取走出
去,尋求適合和有利的世界市場,延長我國服裝產業價值鏈,以求取長補短、有效 競爭。
當然,要延任我國服裝產業的價值鏈,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和策咯。也就是 說,沿著一條紡織服裝產業鏈,我國的服裝企業必須找到自己在供應鏈上的正確
位昌,並巨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抓住關鍵環節j要麼涉足上游資源,要麼把 握下遊客戶,或者鏈接中游,或者強化渠道,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
未來的產品從設計到市場的時間會越來越短,設計開發、生產的時間縮短 後,在市場上的流通也是必須縮短的,這是容易被園內大部分企業所忽視的。一
些預見到後配額時代變動的企業,選擇了去海外設廠,其實就是直接進入銷售渠 道,同跨國零售集團和品牌集團全面合作*把。銷售地。變成『產地」。
從世界優勢品牌來說,從設計到生產,它的周轉天數一般控制在50天左
右。而在中國,根據中國市場分析,這樣一個流程需要180天左右。當然,現在已 經有很多企業開始重視市場的響應速度,因為如此多的企業參與競爭,誰的周轉
周期越短、產品上市越快,設就更有優勢。
事實上,在國內市場發展和轉型的環境下,近年來我國服裝品牌集中度明顯
提高,大企業在行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曰益明顯。不少呂有全國輻射能力、擁有全國營銷網路的大企業。帶動了國內加工業的發展,加速了行業的職能細分。越
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依賴於大企業生存,成為大企業的代工廠。
區域間的產業聯動催生了一批跨區域企業乃至跨園企業的出現,大企業的 產業轉移往往起到帶動作用。比如,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知名品牌企業捷足先
登j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如培羅成集團遷往江 西九江,太平鳥集團、洛茲集團遷往湖北宜昌等。
紡織服裝產能的轉移不僅表現為國內由樂向西、由沿海向內地的轉移,而目 體現在國際的轉移。近年來,我國一部分紡織服裝企業把生產基地轉到東南亞地
區。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資建廠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曰近千家,到孟d口拉 國投資的也有百餘家。這些企業通過加快國際化布局和跨國資源配置來規避貿
易壁壘和降低生產成本。
上述東南亞國家對歐美出口能夠享受最惠國待遇,同時在稅收等政策上能 給予國外企業相當大的優惠空間,例如孟加拉國對外資紡織服裝企業減免l 0
年所得稅等。
在柬埔寨,首先,勞動力成本較低,土地租金低廉,具有投資成本優勢;目次, 柬埔寨是NTD成員國之一,因此實行開放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經濟活動高度
自由化。美園、歐盟等28個國家都給予柬埔寨『普惠制」待遇。除美國對自柬埔 寨進口的部分紡織品設定了較寬松的配額限制外,其他國家均對自柬埔寨進口
紡織服裝類產品提供了免配額和減免關稅的優惠待遇。例如紅豆集團在柬埔寨 控股興建了西哈努克工業園。為了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商務部投入近34乙元
給予西哈努克工業園以財政支持,中長期的人民幣貸款可以達到20億元。 同時j我國服裝企業可以採取
而逐步建立自主的國際營銷網路和銷售終端,延長中國服裝產品的價值錐。 例如,香港利豐集團於1906年在廣州成立.目前是一家以香港為基地的大
型跨因商貿集團。業務范圍包括經營出口貿易、經銷批發和零售三大業務.扦在 全球四十多個國家沒有分支機構。在出口貿易中,紡織服裝產品占絕大部分,其
他還包括一些諸如時尚配飾t禮品、家庭用品等產品。
作為供應鏈的管理者,利車集團向他們的客戶提供一站式、高附J口值的服 務,包括從產品設計到產品開發,從原材料的采購到生產計劃和管理,再從質量
控制到出口中各類文件的准備在內的所有環節。當利車集團董事長馮國經博士 接受《哈佛商業評論》采訪時,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利車集團是如何協調整條
紡織服裝供應錐以滿足其客戶的需要。
下面以公司接受歐洲零售鹵l00D 0件服裝的訂單為例來說明其處理訂單
的管理過程。為了滿足客戶的需要,公司可能向韓國製造鹵購買紗,而在台灣紡織和染色。曰本有最好的拉鏈和紐扣,但大部分在中國製造,公司就找到YK K
(曰本最大的拉鏈製造茵)向中國的工廠定購適當數量的拉鏈。考慮到配額、生產 定額以及勞動力資源,利豐集團選擇泰國為最好的加工地點,同時為了滿足交貨
期的要求,公司分別在泰國的5個工廠加工所有的服裝。這樣,便能有效地為該 客戶星身定製一條價值產業鏈,盡可能地滿足該客戶的需要o 5局以後,100D 0
件服裝全部達到歐洲,如同出自一家工廠。
在這個過程中,利車集團甚至還幫助該歐洲客戶正確地分析了消費者的需
要,對服裝的設計提出建議,從而最好地滿足訂貨者的需要。如今,服裝的季節性 和時效性非常強,一年好像有6—7個季節,衣服的式樣或顏色變化很快。因此,
從訂貨方自身的利益出發,常常是先提前l D局訂貨,但那時像顏色或式樣等很 多具體細節尚不能確定。也就是說,剛開始時利豐只知道那家公司訂購l D D 00
件衣服,但還不知道它需要何種款式和顏色。通常情況下,只有在交貨期的前5 周,訂貨方才告訴公司衣服的顏色,而衣服的式樣有時甚至要等到前3局才能
求。因此,利車公司憑借它與其供應南網路之間的相互信任以及高超的集成協調 技術,提前向紗生產商預定未染的紗,向有關生產廠家預訂織布和染色的生產能
力。在交貨前5周,當利豐從訂貨方那裡得知所需顏色之後,迅速告知有關織布 和染色廠*然後通知最後的整衣縫制廠;『我還不知道服裝的特定式佯,但我已為
你組織了染色、織布和裁剪等前面工序,你有最後3周的時間製作這么多服
裝」。最後的結果當然是令人滿意的。按照一般的情況,如果讓最後的縫紉廠自己 去組織前面這些工序的話,交貨期可能就是3個月.而不是5局。顯然,交貨期
的縮短以及衣服能跟上最新的流行趨勢,全靠利車集團對其所有生產廠家的統 一協調與控制,使之能像一家公司那樣行動。總之,它所擁有的市場和生產信息、
供應廠家網路以及對整個供應廠家的協調管理技術是其最重要的韌L1能力。 綜上所濕,在流行國際化的今天,qP國服裝企業融入全球市場並參與競爭是
大勢所趨,而目部分服裝企業進攻國際市場並取得初步成效的事實.也足以說明 我國的服裝業在全球服裝市場上的競爭昌有一定的優勢。相信只要我們採取適
當的策略,充分揚長避短,必定會在國際服裝市場上佔得一席之地。
Ⅶ 世界紡織品和服裝的主要生產國,及其貿易格局如何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與出口國,對於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具有重要的影響。隨著世界紡織品貿易地理環境的變遷,影響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因素也在不斷變化。2005年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的取消以來,中國巧抓發展機遇、迎接各方挑戰,破解重重困境,紡織品服裝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6-0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Ⅷ 紡織業的發展現狀
中國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的大國,中國紡織行業自身經過多年的發展,競爭優勢十分明顯,具備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眾多發達的產業集群地應對市場風險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斷增強,給行業保持穩健的發展步伐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從國際環境看,國際市場仍有較大拓展空間和機遇。隨著2007年底中歐紡織品設限到期、2008年底中美紡織品配額設限結束,中國紡織品無配額時代即將來臨,約佔全球紡織品市場60%以上份額地區全面開放,將會給中國紡織品貿易帶來巨大機遇。而未來幾年世界經濟仍將處於上升區間,必將促進國際貿易的增長,這將給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帶來有利的國際市場保障。
從國內經濟環境看,國內需求將成為行業增長的重要驅動力。80%左右的中國紡織品在國內消費。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居民收入的穩定提升,將拉動內需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紡織企業應克服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及出口退稅調整的困難,抓住紡織行業發展的機遇,提高產業的集中度,遏制低效產能的盲目擴張,加大特色產業園區的建設,加強自主創新的步伐,提升中國紡織行業的品牌建設,進行產業調整和升級。使中國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跨進。
全球紡織業市場前景不確定性日益增高,這與全球信用危機以及美國、歐盟經濟增長減緩的趨勢一致,將對服裝零售業帶來沖擊。美元急貶、原油價格跌宕起伏以及中國紡織品輸歐即將解除設限,都宣告著重大的改變。受美國經濟走緩的影響,企業銷售將出現衰退現象。而由於美、歐可能實施新的貿易壁壘,因此全球紡織業采購可能出現大幅變更的趨勢。另外,還有不到3個月,針對紡織服裝製品的配額制度就將結束。這一國際紡織、服裝貿易制度的變化是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最新挑戰,這不僅帶了希望和機遇,同時也帶了極大風險。
伴隨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斷萎縮,給許多紡織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2008年,我國紡織業正遭受著近十年來最艱難的一年。受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貨幣政策從緊、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影響,紡織行業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眾多紡織行業生產企業陷入了生產經營困難的窘境,掙扎在虧損的邊緣,企業紛紛倒閉,停產、半停產的更多。這些,已給紡織行業構成嚴峻挑戰。盡管紡織的出口退稅率有所提高,但國家淘汰低層次產品和企業的決心沒有改變。自主創新、節約成本,才是紡織行業走出困境的良方。
從國內紡織行業運行情況來看,2008年1-9月,中國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022.69億元,比07年同期增長10.15%。2008年1-9月,中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生產紗1,597.92萬噸,同比增長9%;布累計產量417.32億米,同比增長6.33%;服裝累計產量151.59億件,同比增長5.92%;化學纖維累計產量1,797.80萬噸,同比增長2.44%。2008年1-9月,中國紡織行業出口達1,402.85億美元,較07年同期增長13.06%;進口達141.94億美元,較07年同期增長1.59%。預計未來5-10年紡織行業將保持穩定增長,結構調整會貫穿發展全過程。預計到2010年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將達到3600萬噸,未來幾年化纖行業產能和產量增速將保持在7%~15%之間。 紡織品的原料主要有棉花、羊絨、羊毛、蠶繭絲、化學纖維、羽毛、羽絨等。
紡織業的下游產業主要有服裝業、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
國家環保總局統計,印染行業污水排放總量居中國製造業排放量的第5位。60%的行業污水排放也來自印染行業,且污染重、處理難度高,廢水的回用率低。化纖行業在生產過程中,有些產品大量使用酸和鹼,最終產生硫磺、硫酸、硫酸鹽等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有些則是所用溶劑、介質對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化纖生產污染環境的另一種表現是化纖產品本身的不可降解性,特別是合成纖維,其廢棄物回收成本高,燃燒後污染空氣;廢棄後不易降解,造成土壤環境惡化。另外,毛麻絲行業的前處理過程也是行業污水排放的重點。在能源消耗方面,紡織機械、化纖機械電力消耗十分突出。化纖行業總耗能比國外先進水平高10%-30%左右。 2009年,歐美將更多地利用反傾銷、市場經濟地位、社會責任標准等新措施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反傾銷」將成為貿易摩擦主要焦點。對於出口增長,預測2009年紡織品出口僅能保持15%的增長。對歐出口穩定,但遠遠小於2005年;對美國出口可能下降,影響額約50億美元。
由於出口以及產能過剩等原因,紡織行業2006年利潤增幅有所回落,整體利潤率將降到2.5%-3.1%之間。2005紡織品市場,在外銷受阻的同時,內銷市場其實並沒有「吃飽」。內銷利潤已經幾倍於外銷。
2007年1-11月,中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1,690,091,13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1.46%;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1,625,893,97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1.22%;實現累計利潤總額61,878,74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1.27%。
2008年1-2月,中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270,235,318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6.44%;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255,274,90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7.08%;實現累計利潤總額7,551,66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7.14%;截至2008年2月底,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28,174家。
在出口方面,2007年1-12月,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達1712.06億美元,同比增長18.9%,比2006年同期回落6.3個百分點。其中,紡織品出口561.04億美元,同比增長14.99%;服裝出口1151.02億美元,同比增長20.93%。 1、技術裝備落後,新產品開發不足。據統計,中國紡織品三大行業(紡織業、服裝業、化學纖維製造業)產值佔比約分別為61%、28%、11%。除化學纖維生產技術和服裝骨幹企業的縫紉設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以外,紡紗、織造、染整等傳統工藝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
2、標准低。中國的紡織企業還處於低端生產階段。大約有80%的企業生產中低檔產品、6%的企業生產中高檔產品,4%的企業生產質量低價格低產品,僅有10%的企業生產高質量產品。
3、高素質人力資源缺乏。行業缺乏品牌運作、資本運籌、國際交往的人才,缺乏國際化經營經驗和適應國際競爭的復合型人才。
4、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行業性軟體開發力量薄弱,軟體產品少,企業管理軟體應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電子商務起步慢,多數企業管理方式落後,難以真正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種、高質量、快交貨」的市場快速反應機制。
5、缺乏品牌經營理念。傳統家紡多,規模小,產品單一,加工貿易比重仍然很大,應對國際競爭手段不足,處在整合階段。 紡織業業內專家認為,從中國環境看,紡織業難點是「三率兩價」,即利率、出口退稅率、匯率和勞動力價格以及原材料價格。除此之外,還有加工貿易保證金和棉紡織企業棉花增值稅、進項稅、和銷項稅稅率不相統一的政策。
匯率。相對於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稅下調等因素,人民幣持續升值對出口帶來的壓力更大、影響更深遠,人民幣持續升值已經成了令出口企業談之色變的最大利空因素。企業提價空間已經接近極限,出口數量已經在下降,再度提價只會導致訂單向其他國際市場轉移。
出口退稅率。所謂出口退稅主要針對一般貿易,非加工貿易,從理論上講可下調出口退稅率對抑制過剩行業,淘汰落後產能,減少資源浪費和污染的作用更直接。不過,紡織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利潤空間十分有限,利潤率也較低,過猛的調整出口退稅,大批紡織企業難以承受。
利率。面臨通脹壓力,銀根緊縮已經成為針對全盤經濟的貨幣政策,紡織業處困境之中,銀行清楚知道這一點,所以大型紡企從銀行貸款也很有難度了。
勞動力、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漲。在紡織企業的成本中,原材料佔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約為60%至70%,人工成本約佔10%至15%,中國原材料價格2008年更是呈現出加速上漲的趨勢。此外,2008年7月1日起中國銷售電價提高2.5分錢/度,紡織行業一年就將增加用電負擔約37.5億元。人力成本的上漲幅度每年也在15%至20%,新勞動合同法很多地方缺乏可操作性導致紡企「招工難」情況加重。據有關部門抽樣調查,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環保等疊加到一起已經令企業的綜合成本上升了20至30%左右。
Ⅸ 中國絲綢如何將世界纏繞
技術擴散
在早期歐洲,絲綢一直被視為上流精英不可或缺的服飾用料,但進入中世紀之後,中國逐漸失去了對絲綢技術的壟斷,中國出口的絲織品常常被歐洲工匠拆解,以重新利用這些絲線。到後來,中國乾脆以出口生絲為主,歐洲紡織工業因此獲得了充足的原料來源。
在此之前,中國一直把絲綢生產技術視為絕密,禁止外傳;蠶卵、桑種和繅絲工都被官方嚴密管控,出境客商在邊關口岸甚至被搜身檢查。這樣一來,雖然大量絲綢出口到外國,但養蠶業仍是中國人謹慎保護的秘密。這使得早期的歐洲人對絲綢的來源想入非非,羅馬人堅信絲綢是中國人用一種特殊的樹葉織成的。但古羅馬科學家老普林尼想到蠶蛾,他在《自然史》中說「它們就像蜘蛛一樣織網,而這些網就成了一種女人使用的奢侈布料,被稱作絲綢」。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隨著絲綢技術在中國南北的擴散,勢必也會傳播到境外。朝鮮最早獲得養蠶技術,西域、印度和日本也陸續學會了蠶絲技藝。公元522年,東羅馬帝國也成功獲得了桑蠶卵並能開始桑蠶的養殖。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不僅開始生產絲綢,而且隨著武力擴張,將蠶絲生產傳播到了整個地中海地區。從非洲到西班牙和西西里島,絲綢業方興未艾。
稍晚一些的十字軍東征進一步使絲綢技術擴散到西歐。特別是君士坦丁堡的絲綢織工到義大利之後,義大利的絲綢產業平地而起,成為一個具有近代工廠特點的新興行業。14世紀時,就已經出現擁有4000個紡錘,並以水力為動力的造絲廠。1472年時,單單佛羅倫薩市就有84家作坊,以及至少7000名紡織工人。根據經濟史學家桑巴特的記述,里昂絲綢工業創始人維亞爾的一座廠房裡就有46部織機。17世紀中葉,里昂有1.4萬多架織機在開工,而絲綢行業也喂飽了該城1/3的人口。在1341年的波洛尼亞,巴赫薩羅建立了一個機械化絲織廠:「由雷諾河水帶動的大型機器能迅速地紡捻出4000根絲線,從而很快完成4000個絲織工的工作。由於使用水力,紡出的絲既結實又漂亮。他們每年出產18萬磅絲綢,其中大量的是雙股絲線。」
中國失去絲綢的壟斷之後,依然保持著無可匹敵的規模優勢,繼續沿著絲綢之路向歐洲和近東輸出高質量絲綢。但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古老的絲綢工業首當其沖,在廉價的棉紡品沖擊下,絲綢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機械繅絲代替手工,蒸汽動力代替了人力;接下來,人造絲開始取代蠶絲。對現代人來說,絲綢更多是作為一段歷史留在人們的記憶里,而古老的絲綢之路最近才又被賦予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