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開啟中國經濟近代化探索的標志性事件是什麼請概況它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探究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實質就是中國先進分子發展近代工業,學習西方民主政治,傳播西方科技文化的過程。完成下列問題:
1開啟中國經濟近代化探索的標志性事件是什麼?舉出教育上的成就。
2中國近代前期,借鑒西方民主政治和傳播西方科技文化的過程中,產生了三次重要的運動。請寫出三次運動的名稱及領導者的名字。
滿意答案
好評率:100%
新文化運動和洋務運動
評價答案
1,開啟中國經濟近代化探索的標志性事件是洋務運動。
教育上的成就:開辦同文館;派遣留學生;並集中力量翻譯西書,介紹西學;興辦新式學堂。
2,(1)戊戌變法,領導人:康有為,梁啟超等。
(2)辛亥革命,領導人:孫中山等。
(3)新文化運動,陳獨秀等。
其他答案
1:洋務運動.興辦京師同文館,洋務水師學堂等.2:洋務運動,恭親王奕忻,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啟超,光緒帝辛亥革命.孫中山
1.洋務運動創辦京師同文館
2.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啟超
辛亥革命孫中山
新文化運動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
❷ 歷史:開啟中國經濟近代化探索的標志事件是什麼概括指出它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主要內容創辦軍事工業:1861年:安慶內軍械所 人物:曾國藩 地點:安慶1865年:江南製造總局 人物:李鴻章 地點:上海1866年:福州船政局 人物:左宗棠 地點:福州創辦民用工業:1872年:輪船招商局 人物:李鴻章 地點:上海1880年:電報局 人物:李鴻章 地點:天津1893年:唐胥鐵路 地點:唐山創建海軍: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洋務派開始籌劃海防。到80年代中期,洋務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與此同時,旅順口和威海衛海軍基地竣工。清政府還成立了海軍衙門。中國出現了近代海軍。創辦新式學堂:1.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它以培養外語翻譯和外交人才為宗旨。此後,洋務派在各地相繼開辦了一些科技學堂和軍事學堂,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2.洋務派還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留學生中的不少人,學到了西方先進文化,在以後中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文化活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❸ 標志中國近代化開始的事件是什麼
洋務運動。
近代化其中之一的標志就是經濟工業化,洋務運動在中國第一次使用機器化大生產,所以洋務運動應該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❹ 開啟中國經濟近代化探索的標志性事件是什麼
洋務運動.
首先,洋務派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最早的現代化思想.19世紀中葉,現代化浪潮已從歐美席捲到世界各地,它打破了各國的隔絕狀態,將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連為一體,人類歷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而在中國,清王朝遇到了開國以來最大的統治危機: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蓬勃發展;英、法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憑借洋槍洋炮打敗了「天朝」軍隊.日趨衰落的清王朝猶如一座將傾的大廈,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政治統治的危機,促使統治集團發生了分化,出現了新的組合――洋務派.他們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語),提出了應變的思想,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然而應當指出,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實已是一革命性的態度」③.從實踐上看,這一思想不再像經世派提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那樣停留在書本上和口頭上,而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有效的影響,它具有沖破傳統思想的禁錮,開闊人們視野,引導人們追求新知的積極作用.即以當時設立的學堂而論,盡管每所學堂以及每次派遣留學生幾乎都強調「以義理為體,以格致為用」,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際上是以西學為主的.有的只是規定「仍兼講中學」:有的只是說「漢文經學,原當始終不已」,並不列為正式課程;有的只是要求學生在「閑暇」時閱讀一些史鑒之類的書.當發現某些學生偏重中學、荒廢西學時,還認為是背離了設立學堂的宗旨而著力加以整頓④.毫無疑問,「中體西用」思想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化理論⑤,它使中國人邁出了由「傳統人」向「現代人」轉變的腳步.
其次,洋務運動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和機器生產,實現了中國從手工業製造轉入機器生產的起步.美國比較現代化學者布萊克指出,在人類歷史中,有三次偉大的革命性轉變,第一次革命性轉變發生在100萬年前,原始生命經過億萬年的進化以後,出現了人類;第二次革命性轉變是人類從原始狀態進入文明社會;而第三次革命性轉變則是近幾個世紀正在經歷中的事,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國家從農業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漸過渡到工業文明⑥.社會學者、歷史學者一般把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轉變理解為現代化⑦.從這個意義上說,洋務運動就成了中國現代化運動的起點.
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設立總理衙門和北洋與南洋兩位通商大臣,是洋務運動的先聲,然後以派員采購外洋船炮並自行仿造為開路,隨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機器局、船政局、槍炮廠等軍事工業.70年代洋務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洋務派在繼續興辦軍事工業的同時,又著手興辦民用工業.
洋務企業盡管受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種種限制,機械化的程度還很低,各企業內部仍大量使用手工勞動,但它們畢竟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和工藝,在生產技術方面發生了空前的大變革,使中國破天荒出現了現代工業文明的曙光.再則,無論是軍事工業還是民用工業,其主導產業為鋼鐵、礦產、鐵路和棉紡織業,即當時所謂「機器礦路」.這是符合工業發展本身的規律的.
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屬於社會生產力.在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中,已較普遍地採用了僱傭勞動,大部分工人都是自由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他們的工資大體上是按照技術高低而決定的.例如:在江南製造總局,「華匠學徒,按日點工給價」;「內地工匠、小工則人無定數,視工務之緩急為衡;價有等差,較技藝之優劣為准」⑩.這顯然存在著資本主義剝削關系.而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在性質上與軍事工業相比則有很大的不同,它們不僅大量雇傭工人,而且以私人投資為主,所生產的產品計價出售,有明確的利潤目的,進行的是商品生產.企業中很明顯地存在著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總之,洋務運動使中國邁出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第一步,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從此真正開始.
❺ 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中國的近代化在經濟領域的開啟性事件是什麼
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中國的近代化在經濟領域的開啟性事件是洋務運動,是中國工業化的開端。
洋務運動: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掀起的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以「自強」、「求富」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近代工業的一場地主階級自救運動。
洋務運動概況:
1、背景:
(1)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朝處於內憂外患的形勢;
(2)太平天國運動的沉重的打擊;
(3)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2、時間: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3、目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
4、代表性企業:
①近代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機器製造局(崇厚)。
②近代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李鴻章)、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張之洞)。
5、作用:
①洋務派引進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技術工人,客觀上剌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在洋務派倡導下出現了,這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③洋務運動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6、洋務運動破產的標志:
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的慘敗。
7、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①洋務派欲以先進的生產方式維護腐朽的封建制度是註定要失敗的。
②洋務派所建立的近代工業,受制於封建體制的束縛和侵略勢力的壓迫,使洋務運動舉步維艱,最後導致破產。
③企業中近代的生產力與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適應,使之不能長久維持下去。
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1)積極方面:
①洋務運動在中國封建制度下引進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進工具,這就必然在客觀上加速封建生產關系的瓦解,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不以洋務派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②洋務派同頑固派的論爭,為學習西方開了風氣。同時引進翻譯外國的科技書籍,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封建教育的沖擊.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開了缺口。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西學的傳播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③民用工業的興辦,對西方的經濟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客觀上誘導和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④創建了三支海軍,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能力。總之,洋務運動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消極方面:
①由清朝官府舉辦,為維護反動統治服務。
②軍事工業主要是為鎮壓人民革命,不能救國圖強。
③民用工業是為解決軍事工業的困難,不是為社會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④經營管理腐敗。
❻ 開啟中國經濟近代化探索的標志性事件是什麼
洋務運動,是民族工業的產生和初步發展,是近代化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