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馬甲有哪些

中國古代馬甲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4 19:33:04

㈠ 中國古代有什麼名鎧甲

中國古代鎧甲大全!!!!!!!
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我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
這里推薦一本書,書名叫>,作者是日本的蓧田耕一(唉...),由香港萬里機構出版,在三聯書店應該可以買到,港幣是85元。書中以「斬」、「打」、「扎」、「射」、「城」、「火」、「暗」、「甲」八個類別對中國古代兵器進行描述。書中對各種不同類型古代兵器的長度和重量數據描繪非常精確,長度單位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日本人的嚴謹認真可見一斑。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商代鎧甲
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

圖片太多了!資料太豐富了。大家自己去看看吧

地址:http://www.qxwar.com/bbs/read.php?tid=362&u=285

㈡ 馬甲的歷史淵源

在我國五千年華服羅衫、玉佩朱環的燦爛服飾史中,我們可以看到漢始至今,從內衣到外衣,馬甲服飾雖然形制簡單,但卻實用美觀,歷經五千年的歷史洗禮,流傳至今。本文以時間為線索,對我國馬甲服飾形式的由來及發展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分析。
「馬甲」,在《漢語詞典》中,意指「古代用於保護戰馬的專用裝具,又稱馬鎧」,可分為兩類,一類用於保護駕戰車的轅馬,另一類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主要是皮質的,面上髹漆,並常畫有精美圖案。因此馬甲最初可謂之是
「馬的衣服」。後經世之演變,
漸漸流變為人類服用的一種服裝形式:馬甲,即背心,指的是不帶袖子和領子的上衣。有些地方亦稱坎肩,坎肩較之馬甲,
多指夾的、棉的、毛線織的。一、馬甲服飾形制的歷史演變
縱觀我國服裝發展歷史,馬甲服飾的變化基本遵循了
「無袖無領的上衣」的形制,只是在馬甲的長度、領形、袖長和開門襟方式四方面進行了變化,
如表1。由表1可知,現行「馬甲」服飾形制概念的變化,從秦漢開始至清朝,
基本與現代相同,以無袖的上衣為劃分的標准。雖然朝代不同,馬甲的具體形制和名稱有所不同,且半臂、褡護、罩甲為半袖,裲襠、裲襠鎧、褡護、罩甲和比甲為長款,但都是

㈢ 什麼是馬甲

詞語釋義
mǎjiǎ
馬甲
(1) [armor on horse]∶馬身披的鎧甲
(2) [vest] 〈方〉∶背心
[編輯本段]記載
1.馬的護身甲。《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上》:「 明宗 與 梁 人對柵於 德勝 ,時 晉高祖 為 梁 人所襲,馬甲連革斷,帝輟騎以授之,取斷革者自跨之。」《水滸傳》第五五回:「 呼延灼 領了鈞旨,帶人往甲仗庫關支, 呼延灼 選訖鐵甲三千副,熟皮馬甲五千副。」
2.干貝。江珧肉柱。 宋 朱熹 《次秀野雜詩韻又五絕》:「向來試吏著南冠,馬甲蚝山得飫餐。」 宋 周必大 《周愚卿江西美劉棠仲同賦江珧詩牽強奉答》:「珠剖蚌胎那畏鷸,柱呈馬甲更名珧。」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蜜丁馬甲》:「蜜丁曾共品,馬甲亦同名。」
3.方言。背心。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罩甲》:「國朝 王應奎 《柳南續筆》雲:『今人稱外套曰罩甲。』……按,今 吳 中猶有馬甲之稱,當即由罩甲而得。」 張天翼 《夏夜夢》:「那件密密扣著的馬甲--把她顯得更加瘦小。」
4. 清 八旗制的兵丁。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然惟驍騎營之馬甲、領催、匠役隸之。」原註:「 滿洲 、 蒙古 每佐領下馬甲二十人…… 漢 軍每佐領下馬甲四十二人。」 章炳麟 《訄書前錄·客帝匡謬》:「圈地之 滿 蒙 ,駐防之八旗,無置馬甲,而除其名糧,一切受治於郡縣。」
[編輯本段]來源
服裝:馬甲也叫鐵衣或背心。是一種用於保護軀干,或保暖的服飾。
中國古代用於保護戰馬的專用裝具。又稱馬鎧。可分為兩類,一類用於保護駕戰車的轅馬,另一類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
商周時期,戰車是軍隊的主要裝備,馬甲用於保護駕車的轅馬。主要是皮質的,面上髹漆,並常畫有精美圖案。分為保護馬頭及軀乾的兩部分。
秦漢以來,騎兵成為軍隊中的重要兵種。馬甲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 。東漢時期,已經使用起部分防護作用的馬甲,如保護馬前胸的皮質「當胸」。到三國時期,文獻中已記載有全副馬鎧。自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騎兵的作用大大提高,組建了人和馬都披鎧甲的重甲騎兵——甲騎具裝,馬鎧的結構也日趨完備,並從此稱為具裝鎧或馬具裝。具裝鎧有鐵質的,也有皮質的,一般由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軀乾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以及豎在尾上的「寄生」6 部分組成,使戰馬除耳、目、口、鼻以及四肢、尾巴外露以外,全身都有鎧甲的保護。隋代以後,重甲騎兵日漸減少,但馬鎧仍是軍隊中使用的一種防護裝具。在宋、遼、金之間的戰爭中,交戰各方都使用過裝備馬鎧的騎兵。到明清時期,騎兵的戰馬一般不再披這種笨重的馬甲。
[編輯本段]網路詞彙
馬甲:
為了讓認識你的人猜不到,在常用的用戶名外再注冊的名字,這種現象也叫穿馬甲。一般論壇明令禁止使用馬甲鬧事這種現象,管理員等特權階級是可以查到你的IP並查封的。
一個現實人在同一論壇注冊多於2個(含2個)ID並同時使用時,常用的或知名度較高的那個ID一般稱為主ID,其他ID稱為馬甲ID,簡稱馬甲。 「替身」是其延伸義之一。
馬甲由來:
從前,有一隻老虎追趕一條水蛇到池塘,水蛇逃入水中,老虎耐心地在岸邊等候。過了一會兒,一隻烏龜爬上岸,老虎撲過去一把按住烏龜,得意洋洋地說:「終於逮著你了,別以為換了件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這就是馬甲的由來,是本山大叔的小品。
在網路中,在論壇上,馬甲泛指同一個人的不同ID。
基於網路的虛擬性和人性格的多面性,馬甲是網路虛擬社會普遍存在、不可消除的一種現象。馬甲的存在,使網路比現實社會更接近人性,也更具吸引力。
馬甲按其狀態分為以下四類:
1 曝光馬甲:指大多數普通網友知道其主ID是誰的馬甲。曝光馬甲又分為主動曝光馬甲和被動曝光馬甲。前者是由主ID主動聲明的,比如因主ID被盜、被封、忘記密碼或純為娛樂,於是注冊新馬甲一領;後者多屬使用不當,把馬甲穿破,被網友發現,不得不承認或默認的。
2 限制級曝光馬甲:指在特定的圈子裡曝光但並不為廣大普通網友所知的馬甲,此類馬甲較適用於發展幫派隊伍,團結自己人,打擊異己。
3 疑似馬甲:指被大多數普通網友懷疑為某主ID的馬甲卻不能證實的ID。此類ID若以科學的嚴謹態度來說,還不能稱為馬甲,但在無風不起浪的搗亂份子來看,仍可稱為馬甲。
4 私密馬甲:指除了使用者本人暫時無人知曉其主ID的馬甲。
馬甲按其功能又分為以下五類:
1 造勢型馬甲:或是用於頂自己和朋友的貼以造成祖國形勢一片大好的假象,或是用於掐敵人的貼給對手造成百萬雄兵過大江和草木皆兵的心理壓力。
2 造反型馬甲:一種是當自己的主ID已在網友中形成固定的完整形象時,用這類馬甲發表另類見解,此為造自己反型;一種是當自己的主ID已形成固定的朋友圈時,用這類馬甲發表反對甚至詆毀主ID朋友的觀點,此為造朋友反型。
3 條理型馬甲:這類馬甲很可能分不出哪個是主ID哪個是馬甲,該類馬甲的主人一般條理過於清晰,一個ID用來談經濟,另一個ID用來談文藝;再一個ID用來寫寫生活感悟,等等等等,每件馬甲各司其職。
4 起死回生型馬甲:就是主ID已死,用馬甲上陣。
5 娛樂型馬甲:純粹娛人娛己,搗亂搞笑的馬甲。
馬甲的常用戰術:
1 瞞天過海:這是馬甲的最常用戰術,好比蒙面大盜草上飛身穿夜行衣來無影去無蹤。
2 圍魏救趙:當主ID被圍攻時,可使用馬甲直攻匪首,使其疲於應戰,以解主ID之圍。
3 趁火打劫:看哪個貼子夠熱,用一堆馬甲進去混分,賺點兒是點兒。
4 無中生有:用馬甲造個謠是多麼輕松愉快的事啊~~~~
5 笑裡藏刀:最適用於造朋友反型馬甲,主ID一副拳拳赤子之心,等你把幼兒園搶糖豆小學時摸女生屁股中學時手淫等等糗事醜事都交待清楚了,再用馬甲殺你個回馬槍,不死也讓你掉層皮。
6 李代桃僵:主ID被圍攻時,可用馬甲上竄下跳吸引敵人的注意力,馬甲被罵死無所謂,主ID安全最重要。
7 借屍還魂:這個往往是磚手常用,沒辦法,磚手難免陣前亡,死則死矣,沒啥大不了滴,再注冊一件新衣還是一名磚手。
8 拋磚引玉:用馬甲惹惱對手,使其口出不遜,即可投訴致其死亡或暫死。嗯,這個叫拋磚引口水更合適。
9 暗渡陳倉:實在打不過,讓主ID留給大家一個遠去的背影,穿上馬甲咱又回來了。
10 指桑罵槐:這種尤其適用於己方為私密馬甲,而對方是限制級曝光馬甲,罵起來肯定過癮,讓對方啞巴吃黃蓮,有苦也說不出。
11 反客為主:暈,馬甲玩得太好太投入太出名了,主ID被人忘了。
12 美人計:注冊一個性別女的馬甲,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13 反間計:死乞白賴是說對方是誰誰誰的馬甲,要言之鑿鑿,就算逼不反他/她的盟友們,也能消耗其一大半的體力。馬甲的特徵有時還包括:
1.注冊時間不長;
2.或帖子數較少,或幾乎沒有主題,或全部是轉貼;
3.每每吵架貼都及時現身,每每敲邊貼都會出現 ;
4.沒有朋友或從不和論壇的老前輩之一相識。
補充:馬甲就是你的論壇的另一個ID,比如網路貼吧ID,不常用的ID。想忽悠人的時候就穿上「馬甲」,主要目的是不想讓人認識你。
【由來】
馬甲的形成,其原因有如下幾種情況:
其一,歷史沿革造成的。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原來只在聊天工具如QQ上玩,在那裡注冊了一個個性化的名字,後來進入了論壇,要發表大作了,突然覺得應該有一個類似筆名的ID,於是注冊了一個很優雅文靜的論壇名字,但是,畢竟對自己使用多年的聊天用名有了感情,於是,又注冊了那個名字,這就形成了一件馬甲。通常,這樣的馬甲是對自己的朋友們公開的,他穿那件衣服出場大家也不覺得有什麼奇怪。我還有的朋友是從聯眾被朋友拉到論壇的,也有類似情況,可以用來支持我的論點。
其二,文字快手或乾脆夠得上寫作機器,卻又澹泊名利,哪怕是虛擬世界中的名氣他也不想要,於是就注冊許多馬甲,每天不停地換來換去的,穿著不同的衣服分別表演。我有一位朋友可以稱得上西陸知名寫手了,用過的馬甲不下六件,每一件發過的作品都夠我這樣的人絞盡腦汁寫一氣的。我們是朋友,我發現他在論壇上的文集中只收錄了他很少的一部分文章,而在他個人網頁上,則可以看到更多的文章,後來,他才不好意思地坦白了自己用過很多馬甲的事實。
其三,通常是論壇上最賣力的斑竹,為了活躍論壇,製造繁榮,一個人每天穿不同馬甲穿梭般上場,以不同的身份對新人進行回復,甚至自問自答、插科打諢。這樣的人,大多是非常熱心的,有時也會與別人或與自己開個玩笑,但都是出於善意。應該說,論壇屬主選拔到這樣的斑竹,運氣可以說是非同一般地好,我估計,看到屬下如此賣力,他睡眠中都會笑出聲來的。
其四,純粹是為了暈人。其實這和在聊天室里暈人是大同小異的,區別在於聊天室里暈人是實時的,當場進行對話,而論壇里則必然要有一定的延遲了,但它也有自己的優越性,至少,整個暈人過程具備可追索性,而且可以在更大的范圍被觀賞。這種情況,通常是在非常相熟的朋友之間進行的,結果也以暈人的和被暈的皆大歡喜居多,而且,往往暈到一定程度,總會透露出自己的一些信息或蛛絲馬跡,那被暈的朋友則會恍然大悟,導致雙方的友誼更加深厚。本人就曾經擁有這樣的馬甲,把一位很尊敬的大姐姐給暈了,可惜正自得意,尾巴卻沒夾住,被人家很利索地抓住了。這種目的注冊的馬甲,很可能只穿一次就放到了箱子底下永不再用,比較奢侈。
其五,不便使用「名字」。比如,對於某篇文章有不同看法,說了怕傷人,以後不便「見面」(只在同一論壇或社區),不說又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於是用一個「管點閑事」啦,「善意提醒」啦之類的臨時馬甲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雖然也談不上多麼光明磊落,但也不至於造成對方非常的不快與傷心,應該說還是可取的。還有的是喜歡飛磚傷人,屬於放暗箭打冷槍,因為其出發點就不公正,其做法也就不那麼值得稱道了。
其六,不能使用原來的「名字」。原因很簡單,因為那「名字」曾經干過非常陰險狡詐惡毒的事情,而且已經被別人識破了,換句話說,就是那名字已經臭不可聞了,他自己也只有忍痛承認那「名字」的死亡現實。嚴格地說,他後來用到的已經不再是什麼馬甲了,而是一個新的「名字」。如果出於善意的推測,那該證明他想自新了。但是,魯迅先生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度國人,應該不無道理,作為先生的崇拜者,對於這樣的有過前科的人,我以為小心一點總無大過。例子也是現成的,但我覺得不舉也罷。與其它事物一樣,馬甲不以你喜歡與否為轉移,它會一直存在下去的,而且,從上面的分析看,大多數情況,馬甲還是有其正面意義的。其實,正如古人說的,文如其人。「名字」也好,馬甲也罷,總要或多或少地打上某些獨特的烙印,正像人的面孔不會因為改個好聽的琅琅上口的名字就變得魅力無窮一樣,語言習慣、文字作風當然也不會因為換個ID就截然不同。說穿了,對於末一種情況,我以為,即便費勁心計,在明眼人看來,也不過徒添笑料、枉為笑談而已。記得有個小品說得好,小樣兒,以為穿個馬甲上來我就認不出你了?
馬甲的鑒別:
馬甲,即同一個人的不同ID,它的分類可謂五花八門,個人認為,馬甲無非兩類,一種是自己用的,一種是注冊給別人用的,後者一般就是趁知名論壇開放之際,惡意注冊馬甲,然後奇貨可居待價而沽,這種馬甲各大論壇皆不歡迎,都欲除之而後快,這也是論壇喜歡清理馬甲的最主要原因。前者私人用的馬甲,在功能和作用上更是千奇百怪,一兩句話很難闡明,但不管注冊此馬甲的目的為何,只要不是在論壇搞破壞,沒有違反論壇規定,個人認為就沒必要對此趕盡殺絕。馬甲的形成緣由眾多,有些是情有可原的,如忘了密碼或被盜後就重新注冊了個ID,因此不分情況的清理馬甲只會釀成一些冤假錯案,造就大批竇娥。
很多論壇並沒有明確說是否允許馬甲,這就相當於是默許馬甲存在,論壇對此是睜隻眼閉隻眼,任其發展,只要不惹事就沒問題;有的論壇則明確規定允許存在一定數目的馬甲,只要不超過這個數額,也不會找你麻煩;還有的論壇則是容不得一個馬甲存在,揪出一個就槍斃一個(跟我大學考試作弊一樣~~~)。
從今年初那場轟動一時的某會員與什麼黑客聯盟間的爭論中也可看出,刪除馬甲已成為論壇官方打擊異己清理門戶的手段之一,而某會員到底是否擁有馬甲,怎樣鑒別馬甲則成為問題的關鍵所在,但據我所知,現在論壇上流行的馬甲查詢方法並不完全可靠(跟測謊儀一樣,作為重要參考標准還蠻不錯),論壇官方鑒別馬甲通常都用所謂的IP鑒定法,簡單點講就是管理人員在後台查詢,某幾個ID如果曾用同一IP登陸過,那麼就可粗略地認為這幾個ID後面很可能為同一個人,當然,僅此標准還不足以下最後決定,需綜合其他證據一起考慮。
如果兩個ID的登陸IP相同,那麼能說明有一個是馬甲嗎,答案是不一定,在學校,網吧,公司等地方,通常用的是同一區域網,對外都是一個公網IP,這個靜態IP一般是固定的,從論壇角度來看,不管是裡面哪台電腦用哪個ID登陸,顯示的IP都是同一個,但誰知道這些ID是同一個人的,還是他和他朋友同事各自的呢?對某個特定論壇而言,會員總人數如果數量龐大,那麼出現這樣的可能性就相對來說較大,反之本身就沒多少人,就有許多帳號重IP,那麼就很值得懷疑了。如果不是通過區域網聯網,而是一般家庭的ADSL虛擬撥號上網,那麼這種出現不同人的帳號同IP的可能性雖在理論上有,但實際上這種撞車的幾率很小,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你的ID被當做馬甲著清理的話,你都可以去買彩票了。
養馬甲有經驗的人,一般都會像拉登一樣善於隱藏和保護自己,故意避開兩者同IP,也就是登陸馬甲時寧願通過代理或其他途徑,也絕不用主號所在的IP,避免主ID被暴露,這樣即使馬甲不幸被查出來,也能保全主公性命。在前面介紹的那場爭論中,由於論壇官方並沒有證據說明此會員主ID的IP與馬甲相同,所以說到底有無馬甲還存在一定爭議。某論壇曾發公告讓有馬甲的去自首,坦白從寬,其實只要自己主ID沒與馬甲同IP登錄過,就不必太擔心,論壇也很難奈何了你,就算不小心兩者同IP過,也用不著緊張,論壇會員成千上萬,誰會有事無事地查你有無馬甲啊,除非自己由於什麼問題被盯上了。
有的人以為自己是家庭寬頻上網,每次重新連接IP都會變化,所以就放心大膽地注冊和使用馬甲,孰不知管理人員也都不傻,不管你的IP怎麼變,你的IP前兩段總是相同的(個別情況例外),而兩個帳號的IP前兩段一致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此兩個ID的IP地址前兩位相同,而一個常上另一個很少上,則後一個也有馬甲的嫌疑。正因為如此,你看那些論壇封IP的,一般不是只封你犯事的那個IP,直接就是前兩位相同的IP段全封,寧錯殺一萬,也不放一人漏網。
如果自己只是一般會員,沒有查看IP的許可權,那麼只有從一些蛛絲馬跡判斷馬甲,我根據大家都能看得到的ID資料,試著分析某ID有無馬甲的可能,方法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1.ID:馬甲和主ID在名稱上相似,或兩者間在意思上有一定聯系,讓人一觀便知,如我的ID是亂世狂人,若還有個ID叫亂世狂神,那麼後者可能就是馬甲,但這種情況極少,除非他是特意暴露沒刻意隱瞞身份。一般的馬甲名字都會故意與主ID取的錯開,兩者八竿子打不著,僅從ID上很難讓人聯想到誰是馬甲。另外如果ID是堆英文亂碼,很容易就能辨認出是馬甲,則可能乃新人的傑作,所以注冊馬甲道行高的人,馬甲名字也是很考究的。
2.頭像:馬甲屬於小號,主人在它上面花的心思可能就較少,對頭像也不重視,所以大部分馬甲是沒有頭像的,但也有的馬甲被主人當做2號ID,就可能也有頭像,而且頭像還相當的好看。
3.發帖:馬甲的發帖量相對主ID來說都較少,主題帖很少,即使有大部分也是轉載,回帖相對來說就較多,且字數很少,純為賺分,也防止言多必失,所以馬甲都喜歡呆在水區。另外發帖量與金錢可以一起考慮,帖很少而金錢或分數奇高,則很有可能是專門用來存錢的馬甲。
4.注冊時間:一般是晚於主ID,這個不難理解,有個別例外的,是先隨便注冊個ID上論壇瞧瞧,後來又准備正兒八經的在論壇混了,所以主ID注冊時間反而晚於馬甲。
5.在線時間:真正泡論壇或到論壇學習技術的,在線時間和注冊時間基本上會成正比,由於論壇一般只能同時登陸一個ID(跟掛QQ不同),所以馬甲的在線時間必然不可能很長,在線時間很短的ID,要麼是新手,不然就可能是馬甲。另外在線時間最好與發帖量綜合起來看,在線很長但發帖極少的,則有可能為專門潛水掛機的馬甲。
6.最後登錄:馬甲喜歡隨主ID的出現而現身,通常會頂主ID的帖子,頂完就閃,所以兩者的最後登錄時間通常會是同一天。而且有的馬甲是臨時注冊的,目的就是為了趕來發完這句話,一旦使命完成,也就壽終正寢,以後用的上時才會重出江湖。
鑒別馬甲還可以根據它的很多特性,如馬甲一般為了隱藏自己,幾乎沒有朋友,所以在論壇沒多少人相識;還有那些到處發廣告,不黃則反的內容,胡亂四罵,這種也大多是馬甲;另外由於馬甲和主ID身後都是同一個人,因此兩者的語言習慣或者說文風總有相似之處,最明顯的是使用的特殊字元或者表情,字體大小顏色,輸入法,甚至某個屢寫屢錯的字等,長時間注意觀察,狐狸尾巴總有漏出來的一天;還有種是平時發言極少,但一張嘴就是批評某人的話,或者大誇某人,這種也有馬甲的嫌疑。
以上僅是個人一點拙見,存在的必有價值,對於馬甲,大家是各仁各智,鄙人認為,中傷他人挑撥離間或發布虛假信息廣告的馬甲,是人人得而誅之,必須剝開它身上那層皇帝的新衣,暴露於大庭廣眾之下;而善意或不傷害大眾利益的馬甲,則該像古裝劇中常見的好妖壞妖一樣區別對待,隨之任之由之,讓他接受眾多雪亮眼睛的考驗。最後說一句,要想完全消除馬甲,除非論壇全部實名制,但顯然這在當前是行不通的。 (來源於:狂人日誌之馬甲鑒別)
最後補充一點:
仿冒馬甲:指某些純屬無聊想興風起浪或惡作劇之用的ID。這類馬甲在部分論壇或貼吧十分常見,而且這類馬甲的製作十分簡單,特別是含有英文字元的ID號,修改其中的一個或兩個字元不注意很難辨別,如gay與gay,其中的「a」不同,但是顯示出的效果近乎相同,如果這個被仿ID很久沒上,而馬甲使用這個ID說說什麼失蹤感想也是十分開心的。當然,還有一些中文異體字的馬甲也是相當常見的。使用這類馬甲的人一般都是逗逗大家,並沒有什麼惡意,當然不排除使用這類馬甲做些傷天害理的事,冒充某ID散布不雅言論,然後便失蹤,待此ID再次上時卻被千夫所指,而鬧事貼也由於影響不好被管理員刪除。如果你遇到這個情況,那我覺得你比竇娥還冤100倍。

㈣ 什麼叫馬甲呢

馬甲,中國古代用於保護戰馬的專用裝具,又稱馬鎧。該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確實年代不可考證。當時,在一處名為烏龜嶺的地方,有兩方勢力正為爭奪地盤而激戰連場,然而其中一方有一名將軍,每戰必定身先士卒,騎著戰馬沖鋒殺敵。可惜戰馬不爭氣,每次都被對方弓箭所傷,使得將軍不得不棄馬撤退,以至於戰役久久不能獲勝。正當將軍束手無策之時,剛好有一隻烏龜爬到他跟前,將軍悶氣無處發泄,於是一腳踩到烏龜身上。烏龜受到驚嚇,連忙六肢縮到龜殼中去。無論將軍如何踐踏,烏龜依然毫發無損。將軍見狀便靈機一動,吩咐手下找來一些皮革,披掛到戰馬身上,用來保護戰馬作戰時不受弓箭或刀槍所傷。於是歷史上馬甲一詞便誕生並流傳至今。

發展到現代,馬甲一詞無論是在網路上,還是實際生活中,就是為了讓認識你的人猜不到。

㈤ 三國時武將穿的馬甲叫什麼

你所說的鎧甲在三國時有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和馬鎧等五種.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 ,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鎧甲起源於原始社會時以藤、木、皮革等原料製造的簡陋的護體裝具。商周時期,人們已將原始的整片皮甲改製成可以部分活動的皮甲,即按照護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裁製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皮革片,並把兩層或多層的皮革片合在一起,表面塗漆,製成牢固、美觀、耐用的甲片,然後在片上穿孔,用繩編聯成甲。皮甲在車戰中與盾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防禦青銅兵器的攻擊。在使用皮甲的同時,也開始在甲上使用一些青銅鑄件,但並不普遍。戰國後期,鋒利的鋼鐵兵器逐漸用於實戰,促使防護裝具發生變革,鐵鎧開始出現。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鐵鎧甲片,是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但直到漢朝,鐵鎧才逐漸取代了皮甲。西漢時期的鐵鎧經歷了由粗至精的發展過程,從用較大的長條形的甲片(又稱甲札)編的札甲,逐漸發展為用較小的甲片編的魚鱗甲;由僅保護胸、背的形式,發展到加有保護肩臂的「披膊」及保護腰胯的「垂緣」。隨著鋼鐵加工技術的提高,鎧甲的精堅程度日益提高,類型也日益繁多,其防護身軀的部位逐漸加大,功能日益完備。到。南北朝時期,隨著重甲騎兵的發展,適於騎兵裝備的兩當鎧極為盛行。北魏以後,明光鎧日益盛行,逐漸成為鎧甲中最重要的類型,直到隋唐時期仍是如此。至北宋初年,鎧甲發展得更加完善,形成一定的制式。火器的出現,使有效地抗禦冷兵器的古代鎧甲,開始趨於衰落。直到20世紀初,清朝編練用近代槍炮裝備的「新軍」時,古代鎧甲的使用才終止。

㈥ 介紹10種中國古代的名甲的名稱和來歷

秦將軍鎧甲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後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唐甲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

遼甲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金甲
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西夏武士
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別。由於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麼強

元甲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清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

㈦ 各朝代鎧甲

秦代士兵鎧甲

秦代出土的兵俑分為軍俑、軍吏俑、騎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馭手俑積累,他們的鎧甲服飾裝束表現出森嚴的等級制度。鎧甲按形制分為四形,其四形為護胸腹形、鎧甲形、騎兵步兵甲、馭手專用甲等四類。本圖為胸腹形,這種鎧甲形制比較特殊,只有胸腹部分有甲片,甲片周圍有一道寬邊。肩部和背部都無甲片,背後用交*斜帶與身前甲衣系結相連。帶面上還殘留有彩色的圖案花紋,似乎是一種低級官員的裝束。

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秦將軍鎧甲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後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唐甲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

山文字甲

魚鱗甲.羅圈甲.山文字甲,這些甲都屬於一種范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我認為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於防箭。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甚至影響了民畫藝術,民畫中的武士都披此甲。我喜歡此甲,因為這是中國獨有的。

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遼武士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金武士
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西夏武士
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別。由於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麼強。

元武士

十三世紀蒙古士兵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清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

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李靖率軍曾穿著明光鎧打敗突厥,並俘獲其首領頡利可汗

㈧ 來討論一下中國古代的盔甲種類

商代鎧甲
商代的鎧甲多為皮甲和布甲,覆蓋身體的重要部位,就防禦力來說是比較差的。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

西周鎧甲
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

戰國鎧甲
戰國鎧甲,多用金屬所做,在戰國初期至前後期,戰國將士普遍用牛皮甲硬藤甲,主要用來抵擋弓箭,從戰國中期開始,公元前321年,戰國出現了鐵甲以及金屬鎧甲,士兵的鎧甲多用銅所做,副將以上的官職的將士鎧甲為鐵所做,那是我國的冶鐵技術不發達,所以鎧甲大多說都用牛皮 硬藤 銅所做,但也有金屬鎧甲。

秦代鎧甲
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後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秦代兵士鎧甲: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漢代鎧甲
西漢時期,鐵制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成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漢代軍隊里普遍裝備了「環首鐵刀」。

三國兩晉鎧甲
魏晉時期軍戎服飾復原圖。左側為鐵制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南北朝鎧甲
南北朝時代的鎧甲主要有筒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

隋代鎧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代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更為華麗。

唐代鎧甲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魚鱗甲、羅圈甲、山文甲,這些甲都屬於一種范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於防箭。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甚至影響了民畫藝術,民畫中的武士都披此甲。

五代十國鎧甲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宋代鎧甲
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的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在12世紀,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 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1140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遼代鎧甲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西夏鎧甲
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別。由於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麼強。

金代鎧甲
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元代鎧甲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 ,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鎧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清代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鎧甲的原身原為鐵甲,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已普遍裝備鐵甲。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馬甲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