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戰士是如何守衛邊疆海島的
因為你說我國的戰士想要守衛邊疆,海島的那個應該是有很多很多他們的光榮這個事情的吧。
⑵ 中國古代史對邊疆的管理
中國對古代邊疆一般都是採用「以夷制夷」的政策
【實例】
1、羈縻府州:唐太宗李世民設立了相對完善的以都護府、都督府為特點的邊疆管理體系。針對眾多的邊疆民族 ,唐王朝確立了羈縻府州制度,以各邊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圍作為羈縻府、州行政區劃的基礎,廣置都督府和州、縣。
羈縻府州是指古代朝廷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所置之州。以情況特殊﹐因其俗以為治﹐有別於一般州縣。相當於自治區。它是唐代周邊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一種帶有自治性質的地方行政機構。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刺史或都督,並允許世襲其職。還有財政上的自主權,但必須接受唐代在地方設置的最高行政機構都護府的監領。體現了唐代對少數民族採取籠絡政策和鬆散管理方針,有利於民族之間的和平相處和自然融合。
2、在北宋末年,宋朝的北部有三個強大的民族:夏,遼,金,宋朝為對付這三個民族,便派人和金約好,共同夾擊遼國,遼國的土地由宋朝收回.這就是著名的" 以夷制夷"但宋朝最終很慘,雖然金國攻入遼國都城,但宋朝大敗.金國當然不願意把遼國土地給宋朝.最終,宋朝以夷制夷的方法沒有成功。
大唐盛世
拜託採納一下
⑶ 歷代王朝是怎樣治理邊疆
對大一統帝國來說,鞏固和治理遼闊的邊疆,最大的困難首先在於邊疆各地生產方式和經濟方式有著重大差異。因為,自然環境及由此而來的生產方式的不同,必然造成漢族與各邊疆少數民族產業上的不同,並導致各自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差異。正如《禮記·王制》所說:「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所謂「不火食」,即不吃熟食,按照漢人鄭玄「地氣暖不為病」的解釋,顯然是南方濕熱之地的自然採集生活,「不粒食」即不食五穀,屬北方寒冷地區以狩獵畜牧為主的經濟生活。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注意到了邊疆各民族經濟方式的差異,並專門列了五篇民族史傳記,其中的《匈奴列傳》在敘述匈奴畜牧狩獵生活和與軍事相結合的特點之外,還對其日常生活和婚姻制度、文化水平等予以特別注意。在《西南夷列傳》中,司馬遷又依據生產方式等的不同,將這一地區的少數民族區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型。可見,邊疆各地與中原在經濟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農業經濟的推進,實為鞏固邊疆的關鍵。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也的確是以農業經濟的推進為前導和基礎來鞏固和安定邊疆的。從先秦時期開始,黃河中下游地區居民的生產方式逐漸分化,其中的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因為居住地區土質和氣候比較適合原始農業發展,開拓容易,所以最早由狩獵和採集文化發展到農耕文化,遂不斷向適於農耕的地區發展,攘卻以游牧漁獵為主要經濟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部落。大致從戰國中後期以後,中原從農主牧副、兼營林漁的經濟格局轉變為單一的農耕格局,農耕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唯一產業,而「四夷」則「逐草隨畜,射獵為生」。在兩種經濟類型的競爭中,農耕文化因具有更強的經濟實力和適應能力而居於主動,佔有優勢,以畜牧為主業的部族遂不斷向周邊地區如西北和北方退卻,於是,農耕文化與畜牧文化在地理空間上日益明顯隔離。
但在「華夷」對舉的格局中,以農立國的大一統王朝向廣闊的邊疆地區推進農業並不是沒有限度的。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原因,各地的經濟形態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班固就說:「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發左衽,人面獸心,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飲食不同,言語不通,僻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隨畜,射獵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絕外內也。」而且,中原農業文明在向邊疆各地推進的過程中,遇到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在適合農耕經濟的地帶如南方、東北、西北的綠洲地區以及北方的農牧結合地帶,農業經濟因更能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更能滿足比較稠密而且日益增加的人口的需要,所以推進起來就比較容易,華夏文化也表現出較強的同化力,如從楚國庄土喬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以及元明清各朝,隨著兵鋒南指,甚至不須使用武力,即可席捲南方,頃而底定,農業經濟向南方的推進幾乎沒有遇到太大的障礙。同時,伴隨著漢末動亂、永嘉南渡、安史之亂、唐末紛爭、五代十國、以及靖康南渡,數次大規模向南方移民,農業經濟從黃河流域向長江、珠江流域推進,除部分深山僻谷以外,先秦時的「南蠻」、「西戎」基本上融人華夏而不復存在。從另一方面講,游牧民族之入主中原,到了適於農業的中原,也往往迫於人口壓力,不得不放棄原來游牧的經濟方式,轉而採用具有更高生產效率的農業經濟方式,久而久之就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如秦漢以後,因為中原戰亂,游牧民族憑借強大的武力,曾數度大舉內遷,甚至入主中原。一些游牧民族的統治者頑固保持游牧固習,認為「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地以為牧也」。因而在以黃河中下游為代表的中原地區推行游牧的或以牧為主的生產方式,結果都沒有獲得成功。其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長期處於戰亂之下,人口銳減,「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游牧民族把大量荒廢農田改為牧場,一度實現以牧為主,但一俟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加。則很快回復到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最後,入主中原者也無一例外地被漢化。歷史上,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清朝統治者之不得不廢止「圈地為牧」,均是明證。
相比之下,農業經濟的向北擴展則比較緩慢。著名的「新月形地帶」的廣大山地高原屬於半農半牧的過渡地帶,如果說這些地區以何種經濟方式為主,主要取決於胡漢力量強弱對比的話,那麼中原王朝向傳統農牧分界線以北的地區推進農業的努力,則往往失敗。幅員遼闊的邊疆,尤其是北方和西方有廣闊的草原、沙漠地區,可供游牧民族縱橫馳騁,是從事畜牧業的優越生產環境,游牧經濟在這些地區還是有其生命力的,所以游牧民族在長城以北地區經營游牧業,是經過自然選擇的最合適的生產方式。相反,漢人既不能習慣嚴寒地帶的氣候,經營農業生產的效益又十分低,發揮不出農耕經濟的優勢。即使一些統治者挾軍事勝利將中原經濟方式一度推行於這些邊疆地區,也往往不能持久。遷入這些地區的漢人,不但不能將對方漢化,反而漸染胡風,「逐水草而居,食肉飲酪」,過起游牧生活。歷史上秦皇漢武撻伐匈奴、魏武帝征烏桓、唐太宗掃平突厥,雖然是積極防禦之舉,志不在得其地,但「得其地而不能耕」也是客觀制約因素。如秦至西漢攘卻匈奴後,在北方和西北邊郡移民屯墾,將農耕經濟大幅度推進,一直延伸到陰山腳下,使秦長城以南一度阡陌相連、村落相望,其中的「河南地」甚至被稱為「新秦中」,與關中八百里秦川媲美,但不久就不得不主動撤離。東漢以後,這些地區又復歸於游牧。
可見,向邊疆地區推行農業經濟,不是靠武力所能完成的,以農立國的大一統王朝不得不屈服於「自然法則」,承認農業經濟與游牧經濟在不同地區並存的客觀現實,並對經濟形態各異的廣大邊疆地區,採取因地而異的經營方略。
其次,邊疆地區在文化上又有特殊性。一般而言,民族宗教和外來宗教對邊疆地區影響力要大一些。如佛教在中原地區歷經漢魏至隋唐數百年的中國化,成為封建統治者「神道設教」之工具,而邊疆地區因文化落後,大多原原本本地吸收外來宗教,並與原始的迷信結合,反成為與漢文化背離的因素。而民間宗教作為對政府不滿情緒的宣洩,在中原地區受到擠壓後,也往往向儒家文化傳統淡薄的邊疆地區尋求活動空間。
此外,邊疆地區又往往是漢文化的斷層地區或者為多種文明的交匯地帶,離心力與向心力同在。如河西走廊以西之西域就處於各種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域外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近水樓台,使得西域不時游離於中原王朝管轄之外。歷史上,西域之庫車、焉耆等綠洲地區,印歐文明的影響就一度比較顯著,對中原曾時叛時附,這就影響到西域作為中國邊疆的穩定,甚而至20世紀40年代仍出現「東土耳其斯坦」的分裂活動。這中間當然有中央政府軟弱、實力不振等因素,但西域地處幾大文明交匯地的特殊情況,使得中原王朝經營此一地區僅憑武力難以奏效,而必以農耕文明為代表的漢文化的推進為要務。再如北魏隋唐之河北六鎮以及「安史之亂」及藩鎮割據,雖有政治的原因,但作為邊疆地區,此地的長期「胡化」也是不容忽視。
可見,廣闊的邊疆與內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存在的客觀差距,使不同的邊疆地區呈現出不同的區域特點,並使得邊疆經營過程中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存在嚴重的不安定因素,安全隱患重重,危機不時爆發,離心傾向不時存在,嚴重影響著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所以,開拓之後如何安定、鞏固民族成分復雜、經濟形態各異、文化傳統不一的廣大邊疆地區,安邊固防,維護大一統的政治秩序,仍然是一項十分復雜和艱巨的任務,也是歷代大一統王朝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
⑷ 邊防戰士守護邊關的故事
畢金鐸的母親徐麗華告訴我們,剛入院治療時,畢金鐸意志消沉,甚至一度拒絕進食,想放棄治療。自從黨組織批准了他的入黨申請後,他像換了個人似的,不僅主動要求進食,還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入黨宣誓的當天晚上,已經連續兩天兩夜沒合眼的畢金鐸把《中國共產黨章程》摟在懷里,美美地睡了一覺。
被批准為預備黨員的第3天,醫生見他精神狀態有所好轉,決定為他進行放療。由於長時間大劑量反復放療,造成他面部皮膚大面積灼傷,唾液和嗅覺消失。
由於沒有唾液,每隔幾分鍾就要喝上一口水,加上口腔內大面積潰瘍,每次吞咽食物時,喉嚨就像針扎般疼痛。母親見了,心疼得直掉眼淚,畢金鐸卻反過來安慰她:「媽媽,我能行!」
「在實施放療前,整整7天我沒吃一點東西。我無數次地感到,死神已經拽住了我的手。可我不能就這樣走啊!黨組織和戰友們在伸出手拉我,親人也在鼓勵我??」畢金鐸眼含熱淚說。
醫院護士告訴筆者,在這里住院的人大多變得悲觀煩躁,畢金鐸的心態卻很好,從未跟誰發過脾氣。癌症後期的疼痛常人難以忍受,畢金鐸卻拒絕服用止痛葯,害怕昏昏沉沉地睡過寶貴的一分一秒。
在畢金鐸的床頭,有一大摞戰友們寫給他的書信。其中一封是他所在的特務連黨支部寫來的。信中說,連隊官兵都為擁有他這樣的戰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希望他能積極配合治療,早日康復回到戰友身邊。憑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畢金鐸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經過數次放療化療後,他的病情正日見好轉。
回想起黨組織幫助自己與病魔抗爭的這段經歷,畢金鐸顯得異常激動:「是黨組織和戰友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如果生命還能延續,我一定要再回邊防,當好一名光榮的祖國巡邏兵!」
(4)中國邊疆如何守護擴展閱讀:
邊防的戰略地位:
邊防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今中外,大多數國家都把加強邊防作為安邦定國的戰略任務來對待。「邊防無小事」是人們對邊防工作特殊性的精煉概括。邊防是保衛國家安全的前哨陣地,是反映國家政治、外交政策的「晴雨表」,是展示國威、軍威的「窗口」。
邊境地區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塊礁石,都是國家主權和尊嚴的具體體現;邊防的每一個重要行動,都反映著國家的意志。邊防特殊的性質決定了它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邊防的鞏固和加強直接關繫到國家的根本利益,在國家安全中佔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邊防部隊主要職責:
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嚴守國界,保衛邊疆,同一切侵略、挑釁行為作斗爭;負責邊境值勤、管理,維護邊境秩序,保護邊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處理邊境涉外事務,增進中國人民與鄰國人民間的友誼;參加邊疆社會主義建設,做好群眾工作和民兵工作,搞好軍民聯防等。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邊防部隊的主要任務:
一是沿邊沿海地區邊防管理;
二是邊境沿海地區、海上治安管理及漁船民管理;
三是出入境人員、交通運輸工具的邊防檢查和監護;
四是毗鄰香港、澳門邊境一線的巡邏警戒,北部灣海上邊界巡邏監管;
五是涉外邊防合作;
六是防範、打擊沿邊沿海地區各種違法犯罪,管轄在海上發生的刑事案件,管轄在邊境管理區和沿海地區發生的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案、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案、偷越國(邊)境案和破壞界碑、界樁案,以及在邊境管理區和沿海地區查獲的走私、販賣、運輸毒品和走私制毒物品等案件。
⑸ 新疆邊防戰士常行走在積雪及腰的70度陡坡上,他們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邊防戰士身在新疆,地處於祖國的邊防位置,保衛祖國是他們的責任,這樣的責任感驅使邊防戰士更加頑強。
邊防戰士也是普通人,他們同我們一樣有情有義,有著自己的情感和熱血,家更是他們溫暖的港灣,有了家他們就有了避風港,才有了守護的希望。
⑹ 突然想知道邊境是怎麼守的。我國的邊境范圍是很大的吧。
不是隔那麼遠就安排士兵,這樣所需的士兵太多了。
比如西藏地區,就是每天都派一隊(大概三四個)士兵沿著邊境線巡查,主要是觀察界碑是否異常及邊境線周邊是否有異常。
如果發現有異常,如發現對面有可疑人員,但又沒過來中國,這時會留下一兩個士兵監視,並派一個回營地報告情況。監視的士兵會一直隱蔽在那裡,不能大幅度移動。除非是對面三四天都沒動靜,或是越境被擊斃,否則就一直呆在那等待支援。
其他地區大抵也相似。但像是雲南地區就還要緝毒什麼的,這就是另外的工作了。
⑺ 哪些方法可以維護邊疆穩定
在立足防禦的前提下,中國歷代王朝為了維護邊疆的安全與穩定,普遍重視在邊疆前沿設立軍事重鎮,並重視重點戰略方向的防禦。
第一,設立軍事重鎮,重視邊疆前沿防禦據點建設。
歷代王朝普遍重視在廣闊的邊疆地區選擇一些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且後勤補給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地區,建立軍事重鎮,以作為捍衛邊疆的戰略據點。
例如,唐朝在邊疆軍事部署方面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在全國重要地區設置了數百個軍事重鎮,這些軍鎮大部分處於控制邊疆的樞紐地帶,構成唐朝邊疆防禦體系的前沿基地。其中,僅西北邊疆的安西都護府之下就設置了龜茲、於闐、疏勒、碎葉(今獨聯體境內)四鎮。在安西、北庭都護府轄境各重要通道和地區,唐朝還設立了軍、鎮、守捉等一整套的軍事機構。這就有效地遏止了周邊游牧民族的襲擾。到了唐朝中後期,吐蕃、突厥、契丹、奚族等對邊疆地區突然襲擊式的襲擾,成為邊疆的現實威脅。要對付這類挑戰,需要靈便統一的指揮,以集中使用邊防力量,對危機做出迅速靈活的反應,而唐初以來的邊防鎮戍體制是根本不適應的。因為,邊疆地區都護府所轄的無數以數百人駐守的鎮、戍,在遇到大的戰爭時必須由中央政府出面下令才能進行集結。此外。唐初以來曾經行之有效「行軍」體制也難以應付此類突發性的危機,因為「行軍」的主帥需由中央從中央禁軍或中央官員中臨時任命,而這些人往往不了解邊疆的戰場形勢,加上兵員的動員、編組、向前方運動,以及後勤的供應都非短期內所可完成,以至於往往錯失戰機,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大軍集結起來到了前方,襲擾者卻飄忽無蹤,但大軍剛解散回到各自所在的駐地,邊疆又傳來警報。所以,到了唐玄宗時期,終於將原來的分散邊疆鎮戍體制改為大軍區制分區守防體制——節度使體制,即任命長期負責邊疆防務的節度使,一來保證守邊將帥有足夠的由其直接指揮的部屬和軍隊,二來增大其許可權,節度使除掌有軍權外,還可以對一定范圍的邊疆州縣有完全的管轄權,並能指揮調度轄區內所有軍鎮的部隊。這樣,節度使遂成為一方軍事轄區的最高軍政長官。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擁有一大批由其直接指揮的部屬和軍隊,稱經略軍;對規定數目的邊疆州軍務有完全管轄權,並能指揮該地區所有獨立的軍、鎮和小分隊;
⑻ 邊防軍人嚴寒巡邏積雪沒過大腿,他們的存在給我們提供了怎樣的生活保障
近日,網路上出現了這樣一組圖:駐守在中哈邊境的新疆塔城軍分區杜拉那拉邊防連官兵們戰斗風雪,他們冒著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踏著積雪,巡邏在祖國邊防線上。也正是因為有他們存在,我們的生活才有了更加安全的保障,我們才可以生活更加無憂無慮。
1、保衛祖國第一道防線,守護我們和諧生活的第一道屏障
邊疆戰士們守衛在我們祖國的第一線上,時時刻刻關注著外來不法人員的動向,為我們內陸生活更加和諧穩定打下一個堅實基礎,是我們和諧生活的第一道屏障。沒有了他們的守衛,我們的邊疆將一直處於混亂狀態,隨時面臨著被敵人攻破的風險,我們隨時會陷入戰亂,更不要談和諧穩定的生活了。
總之,邊疆戰士是我們的“守護神”,沒有了他們,我們和諧穩定的生活也將不復存在,反而我們會整日提心吊膽,擔心某一天會不會突然有戰亂發生,導致我們無心高生產建設,生活質量提升不了。有了他們,我們才可以幸福生活,生活才有所保障。
⑼ 我國的漫長的邊境線是怎麼守護的
在我國的邊境線上,不容易通過的路就不用重兵把守,和設防卡。
⑽ 各個朝代的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採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和親、設置管理部門、戰爭等措施。
舉例:
古代對新疆採取的措施:
1、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的開始。
西漢統一西域後,建立了西域都護府。公元前108年,西漢出兵攻破樓蘭、車師,打敗大宛後,在輪台、渠犁駐兵屯田,建立了「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宜。
這是西漢在西域設置的最早的行政機構。公元前68年,西漢派特郎鄭吉、校尉司馬憙到渠犁一帶屯田。公元前64年,任命鄭吉為「護鄯善以西使者」,主護南道。公元前60年,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統管南道和北道,都護府設在烏壘城(今輪台東北)。
2、唐朝時,唐太宗在天山以南,設立安西都護府;武則天在天山以北設立北庭都護府。
3、清朝時,乾隆帝平定了新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並設置伊犁將軍,管理整個新疆地區。
(10)中國邊疆如何守護擴展閱讀:
古代邊疆多指四大地域:西北人煙稀少之地,東北極度苦寒之地,西南煙瘴遍布之地和東南荒島幾近無人之地。光聽名字就知道,這些地方有多荒涼。氣候惡劣,去那裡很容易水土不服。
還沒等累死,就先病死了。就算沒病死,周圍也有很多兇猛野獸神出鬼沒。而且邊疆地區很容易發生戰事,每天都要提心吊膽,稍不留神,自己就是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