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有哪些極限刺激的工作

中國有哪些極限刺激的工作

發布時間:2022-10-08 10:14:27

㈠ 中國最刺激的娛樂設施有哪些

深圳歡樂谷的雪域雄鷹彈射式過山車是亞洲目前軌道最高、最長的彈射式過山車,軌道全長887米,垂直落差67.35米。同時也是亞洲目前最快的過山車,最高時速135公里,單程運行時間90秒,最大加速度4G。

深圳歡樂谷】

世界上落差最高的「激流勇進」。主題的探險式設計,遊客乘坐老漁翁從一個銹跡斑斑的閘門進罐頭廠。船最後從塔頂沖出,遊客來不及多想就俯沖下海灣,隨之濺起巨大的水浪鋪天蓋地打來,飛馳而下過程中渾身濕透的感覺真是透心涼!

㈡ 職場中的刺激工作都有那些

大老闆、拍av的、探險節目的主持人,還有拍電視劇的

望採納

㈢ 40種高度應激職業有哪些

職業應激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哈爾濱醫科大學 陳 力

現今社會中,由於激烈競爭、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社會體制的不斷變革,給人們帶來前所沒有的精神負擔和不同程度的工作壓力。這些來自職業及工作的應激源對勞動者的健康可以造成巨大的損害。目前大約有50%~80%的疾病為心身疾病或是與應激有關的疾病〔1〕,還有相當多的人群遭受應激的作用處於亞健康狀態。職業應激除了對健康產生影響外,過強的工作應激對組織行為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如引起組織成員的工作滿意度低下、消極情緒、高離職率和缺勤等問題。因此職業應激對個體及組織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有關學者對這一問題做了大量研究。據統計,關於職業應激的研究在近20年中增加了50倍。〔2〕在我國,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和社會體制的迅速變革,各行各業工作者所面臨的要求、競爭、管理等壓力與日俱增,已經成為近年來心理學界、行為科學界和醫學界研究所關注的熱點問題。〔3,4〕
1 職業應激的概念
1.1職業應激的概念界定
與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中的許多其它概念一樣,研究者們在研究職業應激時也從不同的角度對其含義作了不盡相同的解釋,採用了不一致的定義。
在名詞術語方面國外一般稱謂「Occupational stress」或「Job stress」。我國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將其稱作職業應激、職業緊張、職業壓力、工作應激或工作壓力等。根據我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心理學名詞規范,應統一為「職業應激」或「工作應激」。〔5〕
應激(stress)概念的演變大致可以歸納三種模式〔6〕:
(1)應激是引起個體心理或生理反應的刺激物。對於職業應激來說,有些研究者將職業因素或工作作為一個刺激變數看待,強調刺激物的性質、特徵及強度,注重對「壓力」對研究。
(2)將應激看作是反應變數。這一模式在醫學研究中較為普遍,比較集中關注應激對心身反應方面,而不是引起心身反應的原因。Beehr和Newman等認為職業應激是職業因素與個體因素相互作用改變了個體心理和生理狀態所表現出的心理或軀體異常反應。
(3)應激是應激源和應激反應的中間變數。這種變數一方面決定了大量的潛在應激源能否成為現實應激源;另一方面也決定了個體應激反應的性質和程度,把應激視為各變數相互作用的過程。Lazarus提出,應激的發生並不伴隨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應,而是發生於個體覺察和評估一種有威脅的情景之時。研究發現應對方式、個人經歷和個性等因素對應激反應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7〕
有些人認為它是環境變數,有些則認為它是個體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例如,Lazarus和Launier[7]對工作應激的定義強調應激的來源,認為「應激源是超出正常適應反應的狀況。」而Quick[8]對應激的定義則強調應激的後果,他們把應激反應定義為「在面對應激源時對機體自然能力資源的普遍的、有規律的、無意識的調動。」有些研究者對工作壓力給以操作性的定義,將某些職業或工作特點定義為工作應激,如工作負荷、工作復雜性、角色沖突、角色模糊等[9]〕。Summers,DeCotiis,DeNisi[10]在研究中強調了工作應激中個體由於正常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引起的感覺,而並不強調改變的本身。他們對工作應激的定義是「當個體被迫偏離正常的或希望的生活方式時體驗並表現出的不舒適的感覺。」
研究者對職業應激的不同定義表明職業應激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但不同的定義使得研究之間缺少可比性。影響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因此研究者對這一概念的更確切的理解和一致的定義將有助於職業應激研究的順利進展。
我國醫學心理學家姜乾金教授借鑒國內外有關應激的研究成果,通過多因素研究方法研究應激產生與發展的規律,提出心理應激過程的系統平衡論觀點,認為任何調整應激結構體系和促進因素間平衡,都有利於個體對內外環境保持適應。
在我國,有人認為職業應激是勞動者在工作中受到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影響而不能適應時出現的緊張狀態。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職業應激是在某種職業條件下,個體覺察到各種客觀需求與應對能力之間失衡,需要適應時的心身緊張狀態。」
1.2 關於工作倦怠
在職業應激的研究中,另一個常使用的概念是工作倦怠(Job burnout)。這個名詞在國內的稱謂也有多種說法,如「職業倦怠」、「職業枯竭」、「工作耗竭」和「過勞」等。工作倦怠指的是體力和情緒衰竭的一系列症狀,它包括消極自我的產生,消極的工作態度,失去對工作對象的關心和感覺[11]。
Maslach和Jackson從三個維度對工作倦怠做了操作性定義,認為工作倦怠是一種心理綜合征,即情緒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工作怠慢(cynicism)和自我業務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efficacy)。其中情緒衰竭是這一系列症狀的主要方面,是指心理資源的耗竭,有過度付出感;常有對他人的冷淡、隔離等消極情緒。工作怠慢表現為工作態度消極,失去工作樂趣,與工作有距離感,工作行為懈怠。自我業務效能降低表現為工作行為效率低下,工作績效降低。Pines認為,那些希望從工作中獲得重要性的個體很容易體驗到倦怠,對於工作沒有期望的個體所體驗的是工作應激而不是工作倦怠。這樣來看的話,我們可以認為工作倦怠是一種特殊的、長期的和具有多側面本質的工作應激,而且,包含有負性態度的發展,通常發生於那些具有較高動機的個體身上〔12〕。
我國近年來的體制變革、經濟轉型、人才競爭,使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工作倦怠現象越來越成為不可避免的職業問題。這已經成為國內心理與行為科學工作者所關注的研究熱點,其中對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醫生、護士、教師、社會工作者及服務行業等)的研究論文頗多〔13〕。
2職業應激的影響因素
職業應激的產生和轉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理論可能會強調了不同的因素。總的來說,工作壓力的產生來自四個方面:組織因素、工作本身、個體特徵和社會環境。
2.1組織因素
組織目標的實現有賴於組織成員付出和努力,個人價值的實現也體現在組織的組織行為之中。組織激勵機制不完善往往挫傷員工的積極性,成為一種工作應激源。根據社會交換理論中的相互性原則,組織所付出的物質報酬和精神激勵(如尊嚴、贊許、關心)將換來員工對組織的承諾.以及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當組織不能滿足員工的需要、甚至給員工造成壓力時.員工交換給組織的將是低工作效率、不滿、離職[14]。大量研究發現引起職業應激的組織因素包括:角色沖突、角色模糊、工作超負荷、時間壓力、低參與、低控制、管理-監督問題、組織氣氛、群體沖突等。有的研究者們對各種組織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對於管理-監督問題的調查所涉及的問題有:認為管理者是一個好的計劃者的程度。對群體的代表表現出一致性,建立好的工作程序,明確責任,在壓力下表現良好,幫助雇員表現良好。為個體工作提供反饋。Summers等人[15]在研究中發現組織程序的特點和角色特點比個人特徵和組織結構特徵與應激有更密切的聯系,這說明組織政策和程序是職業應激的重要來源。
2.2工作本身特點
工作的經濟價值影響著個體對工作的情感反應。由於工作的經濟結果影響著個體生活的其它方面,因此工作經濟價值對個體幸福有著核心的影響。了解僱員怎樣從經濟上解釋他們的工作對於了解職業應激是很重要的[15]。
工作安全性是一種應激源,與有害物質打交道的工作和危險性較高的工作也會使多數人產生應激。例如,護理傳染病患者的護理人員由於經常擔心有感染的危險會承受較高的心理壓力〔13〕。工作特點本身的壓力還包括:工作單調乏味、工作內容豐富性、工作負荷量大小。工作的無趣性和負荷量越高,個體所感到的壓力就越大;工作內容越豐富,則壓力越低〔14〕。
Murphy總結了多人的研究〔15〕,列出了與職業應激有關的組織與工作本身的因素。(表1)

表1 與職業應激有關的組織與工作本身因素
各類職業應激源

實 例

特有的職業因素

工作量(不足或過大)
速度/種類/工作意義
自主權(對所從事的工作能自己決定)
安全/工時/輪班
工作環境(雜訊、空氣質量等等)
工作場所隔離(孤獨感、工作單調)

組織因素的作用

角色沖突(職業需求沖突、多重監督/管理)
角色模糊(責任不明確、期望不清晰)
責任程度
激勵機制

職業發展

組織承諾
就業保障(裁員、失業、無事)
職業發展機會
工作滿意感

工作關系(人際關系)

與領導關系
與同級關系
與下屬關系
暴力威脅、騷擾

組織結構/氛圍

是否能參與決策
組織管理模式
組織溝通方式等

選自:Murphy LR. Occupational stres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5

2.3個體因素
與強調外部因素或工作特點本身的研究者不同,一些研究者認為外部壓力因素並不普遍適用於所有的工作者。某個應激源對一個人來說可能是有作用的,而對另一個人來說則不能構成壓力。例如Schaubroeck等人發現雖然增加對工作的控制被認為是減輕工作應激的一種方法.但他們的研究發現,只有對具體較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才有這種影響,面對於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個體。由於他們缺乏控制工作的能力,因此要求個體有較高控制的工作反而會使他們產生應激〔17〕。
人格決定了個體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習慣,影響個體對心理社會刺激物的認識與評價、情緒的產生和生理反應。人格也影響和決定了個體對外界挑戰的適應和應對方式、能力與效果,以及個體與他人的關系,從而決定得到和利用社會支持的質量。按人格對應激源易感或抵抗傾向,分別稱為應激易感人格(stress-prone personality)和抗應激人格(stress-resistant personality)。
(1) A、B、C行為類型:傳統上將A型行為類型的特徵形容為:「時間緊迫感(time-urgency)和競爭敵意傾向(competition and hostility)」,是冠心病發病的重要心理危險因素。B型行為類型是A型行為類型相反的一種人格特徵,是減少冠心病發生的抗應激人格。C型行為(type Cbehavior)主要特徵為壓抑、憤怒不能發泄、抑鬱、焦慮、剋制等,具有C型行為的人容易發生癌症。
(2)堅韌人格:這種人格特徵屬於抗應激人格,是Kobassa在研究中年高級經理時發現的。研究中,有些經理表現出明顯的抗應激能力,血壓不高、很少生病、個性愉快、很少煩惱,在公司業務的壓力下仍能勝任很多工作,表現為吃苦、耐勞、勇敢、果斷。因此,堅韌人格是對抗應激的緩沖物。
(3)非理性非邏輯的人格:這是以負性思維或不合邏輯的觀念看待人或事物的一類人格特徵。他們容易將一般人認為較輕的刺激視為應激源,看不見事物光明的一面。Ellis將非理性觀念概括為庸人自擾,「一定/必須/應該」經常掛在嘴上,對他人愛挑毛病、找錯誤。
(4)人格特徵維度:Costa將人格特徵分為神經過敏型、外傾型和對外界經驗的開放性三個維度。神經過敏型是應激易感人格,表現為敵意行為傾向,逃避性的幻想,自我責備,服鎮靜劑,孤僻不合群,一廂情願的想入非非,消極被動,以及優柔寡斷。外傾型在應激中的行為方式常常是採取理智行動,積極的思考,尋找替代物,以及自我節制。開放型者常以幽默方式應對應激情境。
2.4社會因素與社會支持
社會和環境的變化也是引起應激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方面的研究在工作壓力研究領域中較少見。但應該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引起壓力的社會因素有雙重職業、組織機構減少、競爭增加、技術變化。另外,社會角色的變化,公司破產、機構調整、個體患病或殘疾、決定退休.都是引起職業應激的社會因素〔9]。
社會支持主要是指來自於家庭、親友和社會各方面(同事、組織、團體和社區等)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幫助和援助。有支持性社會關系的人,能較好地處理應激、避免孤獨和寂寞、降低總體應激水平。Hersey最早提出了社會支持對減少工作應激的重要性,尤其是從同事和領導那裡獲得支持,對個體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極為有利。[13]一般說來,其他人的存在或缺乏影響到個體在工作場所中如何體驗應激以及如何對應激作出反應。[14]同事的存在可以增強人的信心,使之更有效地應付應激。相反,缺少同伴可能會激怒某些人或使他們感到焦慮,從而降低其應對工作應激的能力。
社會支持對應激的影響存在兩種模型。主效果模型認為:社會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效果,無論個體是否面對壓力情境,高的社會支持作用總伴隨良好的身心狀況。另一模型是緩沖器模型,該理論認為:社會支持僅在應激條件下與身心健康發生聯系,它能緩沖壓力事件對身心健康的消極影響,提供問題解決的策略,保持與提高個體的身心健康。
缺乏社會支持使人處於孤立和敵視環境中,對個體應對應激產生不利影響。強大的社會關系網,可以防止中年男性的早死。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來自親密的朋友或家人,來自具有共同興趣和價值觀的成員,個體從中得到情感支持,有安全感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個人的價值得到保證,產生自尊。
3職業應激與健康
應激是與人的生活質量(如舒適水平、滿意感等)和數量(如壽命)有密切關系的一種現象。應激並不都有害,人的存在與發展需要適當的應激水平,以利於適應環境。應激過程的結果可以有適應和適應不良兩種情況,人在長期持續性應激或超強應激的情況下所表現出的適應不良狀態稱為應激效應。可表現為程度不同的生理的、心理的或社會的功能障礙,嚴重者可致應激有關疾病(stress-related disease)。
過高的職業應激對個體的影響可以從情緒、行為以及身體健康方面反映出來。而且會直接對工作績效產生消極的影響。工作應激對情緒的消極影響表現在降低工作者對組織的承諾、內在滿意感、以及工作動機,並出現離職傾向〔6〕;情感衰竭〔7〕。對行為的影響可表現在缺勤、離職。以及工作績效降低。
職業應激在身體健康方面的消極後果是各種生理上的不適。如:抑鬱症狀、嚴重頭疼、頭暈、疲勞、炎症。雖然很多研究者都懷疑職業可能會增加患病的頻率,然而在實際研究中卻較少發現證據。研究者認為這一結果的原因之一可能在於研究中所涉及的職業應激還沒有嚴重到造成機體急性病理性損傷的程度。職業應激下可有心理和生理反應,特別是較強烈的消極反應,可加重一個人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復發。例如,一個高血壓病人於工作中人際沖突,病情變得更加嚴重;一位冠心病患者在加班工作後,突然發生心肌梗塞。職業應激還會對已有的精神疾病造成不良影響,有調查發現,門診神經症病人的工作應激程度同疾病的嚴重程度呈線性相關關系。
由於應激引起的對工作本身的影響除了缺勤、離職和工作效率下降外,還會引起組織中人群關系緊張、高事故率、較差的組織氣氛、低士氣、工作中的敵對等問題[23〕。
4 職業應激的應對
在職業應激的研究中除了研究應激的原因和結果外,另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是關於應激的應對以及減輕應激反應的策略。
多數應對的研究採用了Lazarus對應對的分類。Lazarus把應對分為兩類:針對問題應對(problem-focusedcoping)和針對情緒應對(emotion-focused coping)。前者是管理或改變應激情境,適用於應激源明確的應激情境中;後者是控制自己對應激情境的情緒反應,適用於應激情境不明的情況。Lazarus認為應對是受背景和過程影響的,而不是一種如傳統研究所認為的個性特徵或行為風格。人們的應對反應總是受某一特定情景的要求而出現的。假如個體將某一情景評價為可以受個體的控制,問題為中心的應對將佔主導位置;而當個體認為自己對所處情景不能做任何調整或控制時,情緒為中心的應對將佔主導地位。Lazarus與同事的研究發現個體的應對方式隨著應激源情景的變化而變化,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姜乾金在他的應激系統平衡理論的描述中認為,應對行為發生在應激作用的全過程,強調應對是應激過程的主要中介因素;並認為個體在應激過程中,受人格制約的、習慣化的特質性應對決定了個體的應對方式。
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放鬆可以消除心身緊張,緩解焦慮不安的情緒。各種鍛煉方法,如:游泳、跳舞、跳繩、瑜伽等,都能幫助身體驅散緊張,是消除工作倦怠的有效應對方法。其實,即便像走路這樣的輕微活動,也能有效地放鬆身體。漸進放鬆術的學習,可以幫助人們學會控制肌肉,讓某一部分緊張或放鬆下來,這樣就能大大減輕緊張。此外,生物反饋技術、意象放鬆技術也是緩解個體應激狀態的有效方法。通過想像安寧情境能促進鬆弛。
要重視行為應對。有人通過工作應激管理實踐總結出如下應對職業應激的辦法。
(1)悠著點(SlowDown):要放慢的節奏,穩重地去做事情。告訴自己:最終的目標是到達目標地,而不要理會是否是第一個到達。
(2)條理化:努力採取新的視角審視目前自己所處的情境,設法重新整理思緒。努力使注意力集中於自己所關注的事情上。學習拋棄瑣細的、無關緊要的事情和令人心煩的情緒。當你感覺到有工作壓力的時候,牢記K.I.S(Keep it simple.簡單化),而不要選擇K.I.S.S(Keep it simple,stupid,笨蛋者簡單化)。
(3)改變生活工作節奏:工作生活中有很多重要事情要做。人們應該以追求生活質量為最大目標,重視質量而不是數量。
(4)承認並接受自己的極限:消除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避免過於追求完美。要為自己設置適當的目標,可分解目標逐漸實現。應該學會對強加的額外要求或責任說「No」。
(5)尋求社會支持:這是一種緩沖器,可減輕職業應激的傷害。
5 職業應激的測量
5.1 職業應激測量工具的特點
由於職業應激是一個復雜的概念,不同職業的應激源也具有一定的差異,而且工作應激是環境和個體特徵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建立一個普遍適用的、既對職業應激的理論建立有所幫助,又對實驗問題的描述所適用的測量工具,難度很大。一些研究者認為在職業應激研究中好的測量工具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對工作環境的測量應既有主觀的測量也有客觀的測量[8]。
(2)測量應適用於不同的職業,或在測量工具中包含一些普遍性的核心問題,以利於比較不同職業群體中的壓力水平[9]。
(3)對應激源的測量應包括應激源的強度和發生頻率兩個方面[2]。
(4)應強調應激情景中的心理動力內容,如低自尊、個體被評價,社會接受等,而不是只強調社會因素。[10]
5.2 職業應激評定量表簡介
各國學者對職業應激問題日益重視,對職業應激的認識和評估近年來發展很快。目前國外所用的方法涉及到問卷調查、生化指標測定、電生理檢查、神經行為學或職業流行病學研究等各個方面。本文僅就國外常用的職業應激評定量表(問卷法)研究加以介紹。
評定量表(ratingscale)的發展是心理與行為學研究方法中最重大的進展之一。應用評定量表可使研究的結論更具客觀性、可比性和重復性。目前世界上應用於這方面研究的評定量表有近百種,並根據研究工作需要,還在不斷地推出新的量表。利用評定量表進行測試與評價的方法常稱作「問卷法」。用於職業應激研究的評定量表可分為二類:
5.2.1應激源評定量表
美國學者McLean等推出一套適用於職業性應激因素調查的自我評估問卷,即McLean`s工作應激問卷(McLeean`s Work StressQuestionnaire,MWSQ),人們稱之「麥氏量表」。其內容包括三個量表:適應能力問卷、工作滿意度問卷和職業應激因素問卷。近年來麥氏量表在職業應激研究中有較多應用實例,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Cooper等研製的職業應激調查表(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OSI),目前在30多個國家使用,我國余善法等引進了這套量表用於工廠管理者、醫護人員的心理衛生研究。該調查表包括六個部分:①工作滿意感;②健康狀況;③行為類型;④對周圍事件的解釋;⑤工作應激源;⑥應激的應付方式。
此外美國Karasek推出的工作內容問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的Hurrell研製的工作控制問卷(job control questionnaire,JCQ)、Kanner編制Etzion修訂的覺察到的工作應激源(perceived Job Stressors,PJS)等也都是近年來用於職業應激的評定量表。
5.2.2職業應激體驗量表(含症狀量表)
這一類屬於職業應激的心身狀態或症狀評定量表,它的種類很多,在職業心理衛生研究領域常用的量表有90項症狀自評量表(SCL一90)、一般健康問卷(GHQ一28)、心境狀態剖圖(POMS)、House,Rizzo編制的工作緊張感量表(Work Tension Scale,WTS)和蓄積疲勞徵候調查(CFSI)等。 其中SCL-90中文版有中國常模,並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職業應激的研究中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近年來在工作倦怠研究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測量工具為Maslach工作倦怠問卷(Maslach Burnour Inventory,簡稱MBI)。Schaufeli和Enzmann的統計表明,在已發表的有關工作倦怠的實證研究中,90%以上的論文和研究報告都採用MBI作為測量工具。MBI編制的直接目的就是測量Maslach關於倦怠的定義中的三個方面症狀的內容。問卷的項目以陳述句的形式出現,要求被試依據自己的感情和態度進行回答。MBI包含3個分量表: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
繼MBI之後,應用最廣泛的有關工作倦怠量表是由Pines編制的倦怠測量(Burnout Measure,BM),它用於測量服務性行業以外的職業倦怠時要好於MBI。
5.3神經行為學方法
神經行為學方法很多,涉及職業精神衛生方面的方法有問卷法、觀察法和測驗法。在現代職業精神衛生研究實踐中,往往採用綜合研究方法,並以測驗和問卷所佔比重較大。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推出的神經行為核心試驗成套組合(NCTB)和神經行為評價系統(NES),是一種綜合性研究方法,目前在我國已被廣泛應用於職業中毒的神經精神損害和職業心理應激等研究工作,並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6總結與展望
歐美一些國家對職業應激的研究已進行了多年。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相關研究才呈上升之勢。本文的目的是使我國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者對該領域的研究現狀有所了解,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特點,明確我國職業應激的研究方向,開拓我們的研究領域。我們的研究要借鑒國外已有的成功經驗,立足於中國實際,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更明確地研究工作環境中的職業應激問題。
開展職業心理衛生研究工作,需要職業醫學、行為科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實踐。只有各學科研究者的廣泛協作,才能促進研究工作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愈來愈認識到職業心理衛生工作的重要性,並已開始研究這方面的問題。近年來,職業應激與健康關系研究,某些特定人群(如機動車駕駛員、醫護人員、教師、IT業人員、海員、飛行員、警察和礦工等)的工作應激的調查與干預研究,已引起職業醫學界和心理學界的重視,並從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方面開展綜合性研究工作。在職業衛生、心理與行為科學有關雜志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呈逐年增加趨勢。但也應當看到,多數的研究為橫斷面調查和人群心理狀況評價。調查研究的指標尚缺乏標准化常模,測量指標的信度和效度問題也缺少研究資料。這些問題阻礙我國職業應激的深入研究,亟待解決。
職業應激的研究雖然已進行了多年,但工作仍處於探索階段。深入了解個性、心理因素與應激源及其後果之間的調節作用,形成職業應激的系統理論方面還有大量工作可做。目前關於職業應激的理論較受關注的是 Lazarus的交互作用理論及其關於應對方式的理論,其它研究者所提出的應激模型還需要對大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以完善的理論體系指導工作應激的預測與干預。

㈣ 2014年中國高危職業事哪些

2014年中國十大高危職業
《十大危險職業》指的是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如不合適的生產布局、勞動制度等),使我們的身邊時時處於一種危險狀態,然而最危險的職業卻是有以下10種。

1、鋼筋工人

「鋼筋工人」是高空作業的建築工人。

隨著第一座摩天大樓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動工興建,鋼筋工人這個危險的職業誕生了。他們的工作是在高空中安裝、拆除鋼筋梁架和懸梁。鋼筋工人的危險是由工作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工人們要對付的可是數以噸計的笨重鋼梁,並且是在遠離地面的高空中。因此,為了安全,鋼筋工人必須動作靈活,反應敏捷。隨著高度的上升,風會增添新的危險因素。每個人的體形和體重在鋼樑上都會產生不同的動量。工人們必須要保證移動時身體能在風中平衡。此時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一步走錯就有可能從高空中掉下,萬劫不復。在有的工地上,如果施工期間沒有工人死亡,工友們會在鋼筋骨架的最後一根鋼樑上插一枝萬年青以示平安和慶祝。但願這枝萬年青能在所有的工地上都高高飄揚。
2、特技演員

「從天而降」、「破門而入」、「飛車沖撞」,這就是特技演員的工作。

每個動作片英雄的後面都少不了特技演員的身影。他們為了工作付出了太多,卻最終只能隱藏在明星的光環之下,獨自品嘗戲里戲外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受傷,他們會藉助一些保護工具來保證安全。比如氣袋、防火衣和抗擊打襯墊。護具中還有一種防火膠,它能幫助特技演員抵禦身上的火。相比男特技演員來說,女特技演員更容易受到傷害。通常情況下,女演員在工作中穿的衣服,比如迷你裙,讓她們無法像男演員那樣使用各種護具。因此,女特技演員們更須加倍小心。即使採取了種種保護措施,意外仍是無法預料的。僅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有8518名特技演員因工受傷。因此,特技演員們不能輕視任何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保持著空中墜落高度紀錄的著名特技演員斯塔曼·達·羅賓遜就在一次看似簡單的摩托車特技表演中喪生。即使危險,仍有許多人願意從事這個職業。對於他們來說,特技讓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挑戰生命極限、激發內心熱情也許遠比生命安全要重要得多。

3、試飛員

對新飛機進行全面測試的職業。

從飛機問世的那一天起,人們就為建造速度更快、更安全、性能日益多樣的飛機而開始不懈的努力。新的飛機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必須有人對它們的性能進行全面測試。這就促成了試飛員這個行業的誕生。受雇於空軍或飛機製造商的試飛飛行員,要駕駛新型或改進型的飛機進行超越設計能力的試飛,以此來確定飛機性能的極限,從而確保其他飛行員的安全。為了對新型飛機進行測試,飛行員必須承受高速飛行時產生的巨大重力作用的影響。如果重力達到5G,所有東西的重量都要增加5倍。其中包括血液、骨骼、肌肉,總之所有的東西。如果人們毫無准備,重量變大的血液就會從最高點流向最低點,離開大腦流到雙腳。這樣人就會失去所有的周邊視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研製出了可膨脹的「抗重衣」。它可以減小重力的影響,還能防止視覺喪失。氣囊膨脹會加大腿部的壓力,導致血壓上升。試飛員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空中的飛行員在忍受重力影響帶來的不適時,地面的試飛工程師則在監控室里努力尋找任何可能的潛在危險。監控室是降低危險,保證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危險總是和試飛員為伴。但試飛的過程仍然讓人充滿了期待,一些未知因素隨時有可能發生。危險與興奮共存,也許這就是試飛員這個職業的魅力所在。

4、空中護林

他們是森林的消防隊員。

全副武裝的護林員乘坐直升飛機來到著火的森林上空,然後傘降下去,在火勢蔓延之前把大火撲滅。他們就是了不起的空中護林員。空中護林員的工作極其重要,在55年的空中消防行動中,傘降就實施了30多萬次。空中護林員需要專業的知識儲備。跳傘前,護林員必須先在空中估算風向和風速。「風」在空降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不同的高度,風速和風向都不一樣,並且隨時可能在護林員向下降落的過程中發生改變。因此,護林員要考慮各種因素。一些看起來無害的小東西也有可能對護林員造成極大的威脅。比如樹枝。專業的空中護林員還要具備和大火連續搏鬥三到四天所需的極強耐力。1949年蒙大拿的曼·戈爾茨大火讓12位空中護林員喪生,這是空中消防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悲劇。但即便這樣,危險和艱辛依然嚇不倒那些真正熱愛大自然,渴望同烈焰搏鬥的勇士們。他們在一次次的空降中體會著自己獨一無二的樂趣和刺激。

5、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的甲板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4.5英畝」。

飛機在機場跑道上高速降落非常危險,那麼在海上降落呢?對飛行員和航空母艦上的甲板工作人員來說,這意味著雙倍的危險。工作人員隨時都可能在意外中喪生。他們工作時距離飛機很近,稍不留意,或是一放鬆,就可能受傷。為了能讓飛機升空,強大的蒸汽彈射器要在3秒內將飛機的時速從零提升到160英里。彈射器的維護會由綠衫軍士負責。發動機開足馬力後,綠衫軍士要爬到飛機下面檢查彈射器掛鉤是否拴緊,此時一旦出現任何意外,後果將不堪設想。白天已然需加倍小心,夜晚則意味著更大的危險。航空母艦被夜色籠罩後,危險也隱藏了起來。此時的甲板工作人員必須和疲勞做斗爭。時刻留心手裡正在做的事。設備出現故障同樣也能引發悲劇。1967年7月29日,電涌引燃了「弗里斯泰爾」號的一枚火箭,隨後發生了連鎖爆炸。因為無處可逃,一些甲板人員乾脆棄船跳海;但也有人留在了船上和烈火搏鬥。在這場災難中,134名甲板工作人員死亡或失蹤。因為類似的危險隨時可能發生,甲板工作人員非常注意相互保護。特別是在飛行甲板上,大家必須互相關照。如果發現同伴出現失誤,必須設法阻止他們,然後告訴他們原因。航空母艦是最危險的人造工作環境;試飛員則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種危險工作。隨著技術的進步,危險工作的范圍只會不斷地擴大,甚至擴展到無垠的宇宙中去。

6、排雷工兵

他們需要面對和排除數以千萬計的隱藏殺手———地雷。

連綿不斷的戰亂在世界各地遺留下了大約六千五百萬到一億一千萬枚地雷。地雷每年讓大約二萬人受傷或死亡。因此,深入雷區的排雷工兵用盡渾身解數來探測並排除地雷。因為每一顆都關聯著人身安全。排雷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力集中。大多數排雷事故發生在工作開始或即將結束的時候。要麼是因為工作人員一開始准備不足;要麼是因為行動即將結束時思想鬆懈引起的。對此,排雷現場的急救隊時刻提醒著排雷者,危險和幫助都在身邊。每支排雷隊出發時,都配有一支訓練有素的醫療急救隊,以防發生不測。為了搶救傷員,他們甚至可以在現場實施緊急手術。地雷的形狀、偽裝物和殺傷力千差萬別,排雷者必須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探測方法。探針、軍犬或是電子探測器。當然每種方法都有危險。即使身上穿有保護裝,彈片也能炸掉手指、眼睛,或是造成其他傷害。遇到餌雷則更為危險。餌雷是用來殺傷排雷者的。當餌雷被抬起之後,下面的另一顆地雷就會爆炸。要將散落於全世界的地雷徹底清除,需要數以千計的排雷兵忙上一千年。在此之前,排雷兵們仍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險。排雷兵每天出去工作時心裡都明白,他們的工作,就是找到那些專門用來殺傷他們和戰友的東西。但為了人類的安康,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項高危工作。

7、戰地記者

就是他們把戰爭的嚴酷現實展現在世人面前。

早在排雷兵開始清除戰爭留下的致命「惡果」之前,另一批敢於冒險的勇士已經開始出沒於戰火紛飛的戰場。他們就是戰地記者。為了能報道戰爭動態,報道最真實的故事,戰地記者們必須忘掉自己的存在。當子彈從耳邊呼嘯而過,炸彈從天而降時,某種激情占據上風,支持他們繼續自己的危險工作。在戰場上他們甚至變成了射擊目標。隨著游戲規則的改變,記者的處境變得越發的危險。即使離開戰區,戰地記者也無法擺脫危險。他們經常因為寫的文章或發表的評論,得罪世界各地的當權者,從而成為被打擊的對象。從1989年到1999年,世界各地就共有472名新聞記者被殺害。還有一種潛在的心理危險也是極其可怕的。他們經歷了太多的慘景,這讓他們在多年後仍不得不承受精神上的創傷和痛苦,有些人甚至被迫尋求心理治療,有的人則最終退出了新聞界。但記者們知道,他們的報道能讓世人了解事情的真相。因此,他們仍然前仆後繼地奔赴戰場最前線。這,是一份需要用信念戰勝死神的工作。

8、伐木工

從古至今危險始終伴隨著的職業。

伐木過程中不斷出現死亡和工傷事故。伐木工拿起鏈鋸後,危險就出現了。鏈鋸的鋸齒轉速很高,每分鍾能達到4000轉。樹干倒下的時候,伐木工必須要避開樹枝和碎片。伐木工砍樹的時候,樹枝經常和周圍的樹纏繞在一起。它們要麼折斷,要麼被懸掛在空中。懸在空中的樹枝最危險。每當大風刮過,這些樹枝就會突然落下,砸在下面人的頭上。當伐木工用纜繩把數噸重的圓木轉運到存放場時,如果纜繩斷裂,它就會從空中飛過,造成人員傷亡。另一種伐木工具是直升飛機。它能減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但對伐木工和飛行員來說,危險依然存在。使用直升機伐木,所有在場的人都可能受傷。飛機在伐木場墜毀的悲劇也屢次上演。當時,飛行員、機上乘客以及所有地面人員都受了傷。但威脅伐木工的最大危險不是機器,而是大自然本身。伐木工最害怕的是林火。樹林里引發火災的因素很多,但大多數都和伐木用的設備有關。集合管和排氣管的溫度很高,飛濺的火星一旦落到地面,麻煩就來了。伐木是一個危險的活兒,當大樹倒下的一刻,伐木工甚至能感覺到松針從臉上滑過。死神就在身邊,但工作仍得繼續。

9、煤礦工人

這個職業隨時可能面對爆炸、塌方、著火……

整個二十世紀,礦井事故奪去了十幾萬礦工的生命,此外還有數以十萬計的礦工受傷。爆炸、塌方、著火……燃燒的甲烷能造成嚴重燒傷。通風不暢是采礦業的一個難題。礦井下積聚著大量的甲烷很容易燃燒,引發劇烈爆炸。早在二十世紀初,礦工們就利用金絲雀來探測礦井中的甲烷含量和缺氧程度。金絲雀的呼吸頻率比人快100多倍,過量吸入甲烷會讓它們在礦工的身體受到影響之前死亡。長期操縱笨重的機械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例如傳送帶掛住衣袖,把整條胳膊絞進機器的事故更是屢見不鮮。即使躲過了井下重重危險,礦工們在遠離采礦工作多年之後,仍然要面對一種來自體內的危險———黑肺病。一般來說,他們只能依靠一種「呼氧器」來度過餘生。但採煤業在今天仍然興盛不衰,許多貧窮的人也不得不把採煤作為經濟收入的唯一來源。人們的苦難仍在不斷延續。

10、捕蟹人

這是被驚濤駭浪、極度深寒包圍的職業。

餐館和水產市場里隨處可見螃蟹的身影,它們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美味。但為了這些美味,無數捕蟹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根據有關研究,漁民,特別是捕蟹的漁民,他們的工傷死亡率可能是普通工人的三十到四十倍。在捕蟹船上,只要一步走錯,就可能出現災難性的後果。從上船一直到返回故鄉,捕蟹人時刻生活在危險里。船在40英尺高的巨浪中間漂浮,溫度會降至零下五到十度。如果加上寒風,氣溫能達到零下五六十度。捕撈開始後,船員必須先解開堆在船上的巨大捕簍。把捕簍放入大海時,船員的手有被捕簍掛住的危險。但更危險的還是回收捕簍的時候。要保證將重達六七百公斤的捕簍拖上顛簸的船,同時還不能傷人。就這樣,捕蟹人一次次重復著放蔞、收簍的工作。由於長時間在寒風中勞作,捕蟹人都有了一雙稱之為蟹爪的痙攣的手。在捕蟹船上,夜晚雖然漫長,但船員卻難得睡眠。在捕蟹的最佳時期,他們不得不連續工作。這時的最大危險就是反應遲鈍,腿腳已經不聽話了。時至今日,捕蟹仍然是一種極端危險的工作。如果不是為了錢,沒有誰會願意從事這種工作。對於沒什麼文化的人來說,這個行業充滿誘惑。生活處處充滿了艱辛,當我們還在為自己的工作不盡如人意而抱怨時,請想想那些在極度危險中工作的人們。想到他們,我們平凡的生活定會因為平安而分外溫馨。人為理想、為生活而忙碌,但無論如何,工作都將繼續下去。

㈤ 中國現在到底有沒有《賞金獵人》這個職業

中國其實是有賞金獵人的,不過這個職業是法律既沒有授權,也沒有禁止,所以只要別違反強制性法律,不要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別影響社會正常秩序。

盡管大多數現代賞金獵人都是訓練有素、有執照的專業人士,但賞金獵人無賴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在美國西部,曾經是一種混戰的職業已經變成了一種真正的職業,是美國法律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中國有哪些極限刺激的工作擴展閱讀:

賞金獵人的本質:

「賞金獵人」和私人保安基本上是由「戰爭經濟」產生的僱傭軍武裝組織。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僱傭軍開始轉型。以前,僱傭軍是由一個國家或利益集團僱用的個人或小團體,在世界許多地方十分猖獗。他們上演政變、綁架、暗殺、搶劫和掠奪,在人們心目中形象非常惡劣,被稱為「戰爭動物」。

現代僱傭軍不再按照過去零散士兵的方式行事,而是按照現代商業模式形成一個公司,建立公司管理制度,並承包業務。從外部來看,他們通常稱自己為私人武裝或保安公司的雇員,從幕後開始。其次是與各國政府的密切聯系。事實上,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武裝公司都與政府有很強的聯系,甚至像賞金獵人這樣的「個體經營者」也在美國反恐團隊、五角大樓和其他聯邦機構工作。

㈥ 中國最危險的十大工作有哪些

第一名 漁船船員

妓女不僅是包括愛滋病等各類性類的高發人群,也是黑惡勢力及殺人搶動罪犯的重要目標之一。如果我們能將妓女視為一種職業,我們必需承認這個行業的高風險性存在。

㈦ 中國十大最高危的職業是哪些

第十位淘寶店主

「早上8點睡醒,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腦。整天都是坐著,從早8點一直坐到晚12點,就連吃午飯也是盯著電腦屏幕吃,因為就怕一走開就有人進來問問題,還有半夜三更上來買東西的網友。」一個經營了在淘寶開店5年的店主小卜介紹到,淘寶店主的生活,一般人難以適應。像賣服裝的,趕上來新貨就更忙了,基本上白天分貨,晚上在網上上傳照片,做促銷圖。雖然沒了老闆的壓迫,但是給自己干更容易「廢寢忘食」。



第四位 環衛工

中暑,生物鍾紊亂,天氣炎熱工作勞累,易發交通事故安全系數低,環衛工也算得上是一件一等一的高危崗位。第三位 網編

連續多日加班,每天工作到凌晨,有時甚至通宵加班,近來網站主編、編輯過勞死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浙江衛視、優酷網等媒體的員工過勞死的新聞,讓人不由得對休息不規律、長期加班的工作狀態提高警惕。第二位公務員

「公務員竟陪領導喝酒猝死」還不算工傷。有人說公務員怎麼會經常熬夜加班,那麼舒服的職業怎麼可能猝死呢。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公務員們的辛苦啊,他們經常出去應酬,各種飯局和交際,喝酒多,女人多,這對身體都是巨大的傷害。公務員排名第二,實至名歸啊。第一位臨時工

臨時工三個字也越來越多的成為責任推卸的「高發行業」。但凡出事都可以賴在悲催的臨時工的頭上。吃的比狗差,乾的比驢多,死的比豬慘。論慘,論危險,誰能比得了中國的臨時工?

㈧ 中國十大最高危的職業是哪些

10、中國股民

煤礦工人可以說是中國最危險的職業了。中國煤礦工人的死亡率是世界煤礦工人的死亡率的80%。很多礦主為了利益,常常忽視礦井的安全性,強迫工人在隨時倒塌的礦井裡作業,礦井坍塌,瓦斯爆炸都是煤礦工人時常會遇到的危險。

㈨ 全中國哪工作好找最刺激最具挑戰

上海,那裡最具挑戰性也最能激發人的潛能;相對的工作也不好找,特別是低學歷的人生存壓力很大!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哪些極限刺激的工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