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 、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南匯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 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號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儺戲和儺戲面具、楊柳青年畫等等。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指是沒有具體實物,比如兵馬俑、長城、洞庭湖這些都是實物,由實物產生的歷史事件,所反映出的文化,就是物質文化。這個物件官方稱呼,就是文物。而非物質文化,並沒有一件聞名海外或者國內的文物。
有以下分類:
民間文學 民間音樂 民間舞蹈 傳統戲劇 曲藝雜技與競技 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葯 民俗。同樣是只有中國有,或者具備獨特的中國風格,但是歷史上又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或者物件,都叫非物質文化遺產。
②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3、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5、傳統體育和游藝;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葯、民俗這幾大類。
民間文學:苗族古歌、布洛陀、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刻道、白蛇傳傳說、梁祝傳說、孟姜女傳說、董永傳說、西施傳說、濟公傳說、滿族說部、河西寶卷、耿村民間故事、伍家溝民間故事、下堡坪民間故事、走馬鎮民間故事、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等。
傳統音樂:蒙古族呼麥、河曲民歌、左權開花調、蒙古族長調歌、巢湖民歌等。
傳統舞蹈:京西太平鼓、秧歌、井陘拉花、龍舞、獅舞等。
傳統戲劇:崑曲、潮劇、弋陽腔、青陽腔、高腔、河北梆子等。
傳技藝: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首彩陶燒制技藝、石灣陶塑技藝、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慢輪制陶技藝、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等。
曲藝:蘇州評彈、揚州評話、福州評話、山東大鼓、山東琴書、河南墜子、紹興蓮花落等。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吳橋雜技、聊城雜技、天橋中幡、維吾爾族達瓦孜、抖空竹、寧德霍童線獅、線獅等。
傳統美術:楊柳青木版年畫、武強木版年畫、漳州木版年畫、桃花木版年畫、高密撲灰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等。
傳統醫葯: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醫診法、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針灸、中醫養生、藏醫葯等。
民俗: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
③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 、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南匯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
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號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儺戲和儺戲面具、楊柳青年畫、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崑曲。
一、緙絲簡介: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一門古老、優美的傳統說唱藝術。 評話通常一人登台開講,內容多為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和叱吒風雲的俠義豪傑。
彈詞一般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
④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如下:
1、緙絲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
⑤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寶慶(現在為邵陽市)隆回灘頭鎮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灘頭年畫的種類在最盛期達六十多種。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存二十餘種。灘頭年畫多以祝福新年的喜慶的豐登,免除災禍的古老民間習俗為題材,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和精神寄託。
二、江永女書。
江永女書是現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風俗。女書記錄的語言是女書流行與眾不同的永明土話。
三、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四、西安古樂。
西安古樂又稱西安鼓樂、長安古樂、長安鼓樂等,是我國境內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被譽為「古代的交響樂」、「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宮廷音樂的風貌,莊重、肅穆、高雅。樂譜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譜(工尺譜系列)。
五、南音。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⑥ 非遺文化有哪些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⑦ 我國非遺項目有哪些
我國非遺項目有崑曲、古琴藝術、中國篆刻、中國書法、中國剪紙等。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以來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8年被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北京大學為崑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特點: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
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⑧ 非遺文化有哪些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等。
吳地的民歌民謠,總稱為「吳歌」,它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吳歌發源於江蘇省東南部 ,是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學藝術 ,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歷史。吳歌包括「歌」和「謠」兩部分,從內容來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勞動歌、時政歌等;按音樂形式進行區分,吳歌有命嘯、吳聲等六類音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吳歌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漢族民歌民謠的總稱 ,發源於江蘇東南部,蘇州地區是吳歌產生發展的中心地區。吳歌是吳語方言地區下層人民的口頭文學創作,主要依靠在民間的口口相傳,代代相襲,是帶有濃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韻文,吳歌的歷史源遠流長。
藝術特徵:
吳歌以民間口頭演唱方式表演,口語化的演唱是其藝術表現的基本方式。吳歌是徒歌,在沒有任何樂器伴奏的情況下吟唱。其類型大致有引歌(俗稱「歌頭」,長篇敘事歌稱「鬧頭」)、勞動歌、情歌、生活風俗儀式歌、兒歌和長篇敘事歌等幾種。
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崑曲、古琴藝術、中國篆刻、中國書法、中國剪紙、雲錦織造、桑蠶絲織、青瓷燒制、宣紙製作、粵劇、活字印刷、中醫針灸、京劇、皮影戲、木偶戲、中國珠算。
孟姜女傳說、梁祝傳說、劉三姐歌謠、八達嶺長城傳說、王昭君傳說、陝北民歌、趙氏孤兒傳說、莊子傳說、黑暗傳、水鼓舞等。
截至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先後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珍貴財富,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等備受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正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人類和諧和共同繁榮之間的密切關系,並藉此翹望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影響社會現實、維護民族文化統一性的基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濃濃中華之情,是促進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的堅實基礎。
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培育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貫穿著一條抵禦時間消蝕力、保持民族文化連續性的血脈。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是超越社會變遷、維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紐帶。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凝結和綿延,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⑩ 非遺文化有哪些種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分為兩類:
(一)傳統的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等;
(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
(一)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表演藝術;
(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
(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
(五)傳統手工藝技能;
(六)傳統美術、書法。
(10)中國傳統非遺文化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自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就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因而,非遺協會的成立不僅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當代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