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各個地方的戲曲有哪些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戲曲劇種
比較流行著名的戲曲劇種有:
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十大知名劇種(排名不分先後)
1京劇
《小宴》劇照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中國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 北昆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戲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洞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戲 襄武秧歌壺關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戲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眉戶戲 弦板腔 陝西道情戲 陝南花鼓戲 陝南端公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淮海戲 錫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淮紅劇 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沙河調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淮劇 嗨子戲
上海市: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贛劇 戈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閩劇 平講戲 庶民戲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港澳台地區:粵劇、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 粵北採茶戲 東昌花鼓戲 雷劇 梅縣山歌劇 粵西白戲 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劇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劇 廣西苗戲 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湘西苗劇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懷調 大弦調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雲南壯劇 彝劇
貴州省: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② 中國十大地方劇種
京劇號稱國粹,是國劇,不屬地方戲,故不列入「中國十大地方劇種」之列。
中國十大地方劇種:
1、越劇
劇種介紹:越劇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戲,有「全國第二大劇種」之稱。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2、豫劇
劇種介紹: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戲。流行於河南以及臨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豫劇的聲腔,或高亢活潑,或悲涼纏綿,能夠表演各種風格的劇目,傳統劇目有六百五十多出。豫劇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最大地方劇種。藝術團體分布眾多,僅次於京劇,居地方戲之首。
3、評劇
劇種介紹:評劇是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評劇具有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劇目以反映現實社會生活題材為主,貼近生活,擅長表演現代生活。
4、黃梅戲
劇種介紹: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劇種。旋律優美,故事感人,在民間影響較廣。
5、崑曲
劇種介紹: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中國戲曲之母」、「百戲鼻祖」之雅稱。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
6、秦腔
劇種介紹: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最大劇種。聲腔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
7、川劇
劇種介紹: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
8、晉劇
劇種介紹:晉劇又名中路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中路梆子、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劇種之一,是山西省影響最大的劇種。
9、河北梆子
劇種介紹: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陝梆子演化而成的。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悠揚婉轉,具有濃厚的抒情韻味。
10、粵劇
劇種介紹: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我國南方一大劇種,主要流行於說粵語的地區。
③ 我國的地方戲都有哪些屬於哪個省
蒲州梆子(山西),遼南戲(遼寧),黃龍戲(吉林),柳琴戲(山東),揚劇(江蘇)。
1、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蒲州梆子,因發源於古蒲州而得名。晉中和晉北稱之為「南路梆子」或「南路戲」,上黨稱「西府戲」,河南稱「西戲」,在陝西省、甘肅省西北一帶稱「晉腔」、「蒲戲」、「山西梆子」、「梆子腔"。
蒲州梆子音調高亢,擅長於表現慷慨悲壯的歷史題材故事。音樂和表演藝術傳統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發等特技見長。
2006年5月,蒲州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編號Ⅳ-19。
2、遼南戲
遼南戲是遼寧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形成於遼寧省蓋縣。又名影劇、影調戲、蓋平戲,遼寧復縣稱遼南影調戲。它是建國後在遼南皮影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新劇種,1961年定名為遼南戲。
3、黃龍戲
黃龍戲,吉林省農安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黃龍戲的雛形大約出現在19世紀末,因農安縣在遼、金時期曾是黃龍府,1959年據此正式將該劇種定名為黃龍戲。
黃龍戲以「此地影」(當地民間藝人對本地皮影戲的俗稱)音樂為基礎,融合了東北的民間小調、戲曲曲牌、皮影專調、薩滿腔、神調等多種音樂,形成了獨立劇種。它擁有高亢、粗獷又朴實,鮮活又細膩的獨特唱腔和音樂風格。
2008年6月7日,黃龍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為Ⅳ-101。
4、柳琴戲
柳琴戲,山東省棗庄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清末產生於山東省臨沂、棗庄一帶,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柳琴戲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
柳琴戲的來源是以魯南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柳琴戲曲調流暢活潑,節奏明快,並有多種花腔,謂之「拉魂腔」。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戲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63。
5、揚劇
揚劇,是江蘇省揚州市的地方傳統戲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揚劇原名「維揚戲」,俗稱「揚州戲」,流行於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地區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及南京、上海一帶。
它以揚州民間歌舞小戲花鼓戲和蘇北民間酬神賽會時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戲為基礎,吸收揚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調而最終成型。
揚劇歷史悠久,遺產豐富,不僅是揚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地方戲曲發展史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揚劇音樂曲牌眾多,角色有生、旦、凈、丑等,重視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劇風格。
2006年5月20日,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6。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蒲州梆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遼南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龍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柳琴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揚劇
④ 中國的各個省的各個戲曲是什麼
中國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蒙古劇、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戲、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眉戶戲、弦板腔、陝西道情戲、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高山劇、影子腔、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淮劇、揚劇、通劇、淮海戲、錫劇、蘇劇、丹劇、丁丁腔、淮紅劇、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黃梅戲、徽劇、青陽腔、岳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廬劇、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劇、嗨子戲。
上海市: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浙江省: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崑曲、金華崑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江西省:贛劇、戈陽腔、盱河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採茶戲、萍鄉採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贛東採茶戲、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武寧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平講戲、庶民戲詞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詞南劍調、小腔戲、三角戲、閩西採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薌劇、打城戲、竹馬戲、游春戲、肩膀戲。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採茶戲、東昌花鼓戲、雷劇、梅縣山歌劇、粵西白戲、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邕劇、絲弦戲、廣西師公戲、彩調劇、牛娘劇桂南採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辰河戲、湘昆、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山二黃、湖北高腔、楚劇、東路花鼓戲、黃梅採茶戲、陽新採茶戲、遠安花鼓戲、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鄖陽花鼓戲、隨縣花鼓戲、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河南越調、南陽梆子、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調、羅戲、卷戲、河南曲劇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腔、四川省:川劇、四川燈戲、四川曲藝劇、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雲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索劇、傣劇、白劇、雲南壯劇、彝劇。
貴州省:黔劇、貴州本地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⑤ 中國五大戲曲分別產生於那五個省
京劇(安徽省)、越劇(浙江)、黃梅戲(安徽)、評劇(河北)、豫劇(河南)。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
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越劇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綉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豫劇
豫劇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2006年,國家文化部門統計的國有專業豫劇團體數量為163個,是全國擁有專業戲曲團體和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劇種,成為中國戲曲三鼎甲之榜眼。
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豫劇」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劇種。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梅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評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豫劇
⑥ 中國戲曲有哪些分為幾個省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而在其中,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依次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其它戲曲劇種有:崑曲、高腔、梆子腔、河北梆子、晉劇、蒲劇、雁劇、上黨梆子、秦腔、二人台、吉劇、龍江劇、越調、河南曲劇、山東梆子、淮劇、滬劇、滑稽戲、婺劇、紹劇、徽劇、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贛劇、採茶戲、漢劇、湘劇、祁劇、湖南花鼓戲、粵劇、潮劇、桂劇、彩調、壯劇、川劇、黔劇、滇劇、傣劇、藏劇、皮影戲等。
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蒙古劇、彩扮蓮花落。吉林省:二人轉、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戲、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眉戶戲、弦板腔、陝西道情戲、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高山劇、影子腔、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青海平弦戲。
河南省:豫劇、曲劇、河南越調、南陽梆子、墜子、大平調、二夾弦、懷梆、懷調、大弦調、羅戲、卷戲、河南曲劇、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腔、南陽大調曲子。
山東省: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淮劇、揚劇、通劇、淮海戲、錫劇、蘇劇、丹劇、丁丁腔、淮紅劇、海門山歌劇、越劇。
安徽省:黃梅戲、徽劇、青陽腔、岳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廬劇、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劇、嗨子戲。
上海市:越劇、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崑曲、金華昆、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江西省:贛劇、戈陽腔、盱河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採茶戲、萍鄉採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贛東採茶戲、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武寧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平講戲、庶民戲詞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詞南劍調、小腔戲、三角戲、閩西採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薌劇、打城戲、竹馬戲、游春戲、肩膀戲、越劇。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採茶戲、東昌花鼓戲、雷劇、梅州山歌劇、粵西白戲、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邕劇、絲弦戲、廣西師公戲、彩調劇、牛娘劇、桂南採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辰河戲、湘昆、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山二黃、湖北高腔、楚劇、東路花鼓戲、黃梅採茶戲、陽新採茶戲、遠安花鼓戲、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鄖陽花鼓戲、隨縣花鼓戲、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四川省:川劇、四川燈戲、四川曲藝劇、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雲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索劇、傣劇、白劇、雲南壯劇、彝劇。
貴州省:黔劇、貴州本地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⑦ 我國戲曲的種類非常豐富,各個省份的戲曲名稱是什麼
北京市:京劇 北方 崑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評劇 絲弦 唐劇 西調 高腔 賢寓調 哈哈腔 上四調 碰板調 橫歧調 新穎調 詩賦弦 肥鄉羅戲 河北梆子 保定老調 隆堯秧歌固義儺戲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海興南鑼 深澤墜子 安國老調 保定皮影 邢台淮調 蔚州梆子 唐山皮影 邢台西調 冀南皮影戲 邢台墜子戲 邢台弦子腔 張家口賽戲 定州秧歌戲 東路二人台 肅寧武術戲 懷安軟秧歌十不閑蓮花落南辛庄木偶戲臨漳西狄邱落子
山西省:晉劇 蒲劇 耍孩兒 弦子腔 二人台 漫瀚劇 北路梆子 鑼鼓雜戲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上黨落子 洪洞道情 祁太秧歌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鳳台小戲 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河曲二人台 永濟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內
遼寧省:二人轉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阜新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上海市: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江蘇省: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錫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淮海戲 淮紅劇 蘇州評彈 海門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 婺劇 紹劇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新昌調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溫州崑曲 台州亂彈 諸暨亂彈永康醒感戲金華崑腔戲
安徽省:廬劇 推劇 黃梅戲 青陽腔 沙河調 目連戲 洪山戲 泗洲戲 含弓戲 文南詞 嗨字戲 安徽儺戲 宿州墜子 岳西高腔 蕪湖梨簧戲 鳳陽花鼓戲 皖南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安徽端公戲
福建省:閩劇 薌劇 梨園戲 高甲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詞明戲 莆仙戲 詞明戲 大腔戲 北路戲 梅林戲 小腔戲 三角戲 南詞戲 平講戲 庶民戲 打城戲 閩西漢劇 右詞南劍調 閩西採茶戲 閩西山歌戲
江西省: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山東省:呂劇 茂腔 柳腔 燈腔 棗梆 墜劇 羅子戲 柳子戲 五音戲 柳琴戲 四平調 漁鼓戲 八仙戲 藍關戲 山東梆子萊蕪梆子 東路肘鼓子 東路梆子大弦子戲
河南省:豫劇 羅戲 懷梆 樂腔 宛梆 大平調 大弦戲 羅卷戲 五調腔 二夾弦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豫南花鼓戲
湖北省:漢劇 南劇 楚劇 荊河戲 山二黃 梁山調 文曲戲 湖北越調 湖北高腔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鄂西柳子戲
湖南省:湘劇 祁劇 湘昆 巴陵戲 師道戲 常德漢劇 湘西陽戲 湘西苗戲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新晃侗族儺戲
廣東省:粵劇 潮劇 雷劇 白字戲 正字戲 西秦戲 花朝戲 粵西白戲 廣東漢劇 粵北採茶戲 樂昌花鼓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劇 桂劇 彩調 壯劇 苗戲 侗戲 牛娘劇 絲弦戲 師公戲 桂南採茶戲
海南省:瓊劇 臨劇
四川省: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貴州省:儺戲 黔劇 苗戲 布依戲 貴州梆子 貴州侗戲 安順地戲 貴州花燈劇
雲南省:滇劇 白劇 傣劇 關索戲 昆明曲劇雲南壯劇 雲南花燈戲
西藏自治區:藏戲
陝西省:秦腔 線腔 眉戶戲 弦板腔 漢調二黃 合陽跳戲 陝西老腔 陝西道情 漢調桄桄 陝南端公戲
陝西碗碗腔 陝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台灣:歌仔戲
⑧ 哪些地方特有戲曲
1、北京:京劇
2、河北省:河北梆子 3、天津:評劇 4、山西省:晉劇、蒲劇 5、陝西省:秦腔、眉戶 6、河南省:豫劇、曲劇 7、湖北省:漢劇、楚劇 8、湖南省:湘劇、花鼓戲 9、廣東省:粵劇 10、廣西:桂劇,壯劇 11、江西省:贛劇、採茶戲 12、福建省:閩劇、莆仙戲 13、浙江省:越劇、紹劇 14、上海:滬劇 15、安徽省:黃梅戲、徽劇 16、江蘇省:崑曲、淮劇 17、山東省:呂劇、山東梆子 18、甘肅省:隴劇、南木特戲 19、貴州省:黔劇、花燈 20、雲南省:滇劇、白劇 21、四川省:川劇 22、青海省:黃南藏劇 23、內蒙古:二人台、蒙古劇 24、遼寧省:二人轉 25、吉林省:吉劇 26、黑龍江省:龍江劇 27、台灣:歌仔戲 28、新礓:維吾爾劇、新疆曲子 29、西藏:藏劇 30、海南省:瓊劇。
⑨ 中國四大戲曲是那四大是那個省的
中國有五大戲曲,並不是四種,分別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所屬地區分別是北京、浙江、湖北黃梅、河北、河南。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
其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越劇中則常見為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
(9)中國戲劇大省有哪些擴展閱讀:
戲曲的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同時,中國戲曲也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
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
⑩ 我國戲曲的種類非常豐富,各個省份的戲曲名稱是什麼
北京的京劇、上海的越劇、安徽的黃梅戲、河北的評劇、河南的豫劇等。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1]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
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越劇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
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3、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4、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
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5、豫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
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評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梅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豫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