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思想有什麼用

中國思想有什麼用

發布時間:2022-10-09 02:39:07

『壹』 中國儒家思想的智慧對中國的今天有什麼指導作用

儒家思想文化對現實的積極影響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華在歷史傳承中經過磨練、積淀,成為我們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類共性的永久價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疇、命題、思想豐富了中國傳統道德寶庫。儒家文化屬人倫文化,它提出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節、恥等,蘊含量十分豐富,每個字都能寫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們的一般意義,加以選擇、加工、發揮,就能成為精華。如「仁」,是儒家道德規范體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強調了人的社會屬性和本質;「仁者愛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復禮為仁」,要求人應該有道德自律意識;「殺身成仁」,彰顯了堅守信念、不怕犧牲的決心。又如「忠」,拋開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體含義之外,可貴之處在於忠於職守、勇於負責,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會都應具有的美德,封建社會過分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而忽視父母對子女的「慈」;現在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家家體現的是過度的「慈」,很容易丟掉傳統的「孝」,所以,當今更需要強調「孝」。此外,「義」即正直、正義,「禮」即禮貌、禮儀,「信」即誠信、信譽,「溫」即和藹、平易,「恭」即謙虛、敬人,「儉」即勤儉節約,「讓」即寬容忍讓,「廉」即清正廉潔,「節」即骨氣、氣節,「恥」即自尊自愛等,它們的一般意義都可以繼承並發揚光大,為我們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建設服務。

2.沖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對人們思想的侵蝕。儒家思想對鬼神問題持謹慎態度,「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無神論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時,引導人們注重「現世」生活和實際問題的解決。孔子的學生問什麼是智慧,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體現出對務實和理性精神的崇尚。雖然中國有土生的和外來的宗教流傳,但都沒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熱,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國從來沒有占據過主導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時教權比王權還要大。在中國正是由於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現在,全世界有60多億人,信教的有48億人,不信教的絕大多數在中國,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長期熏陶有很大關系。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解決現實問題傾向於依靠人間力量,形成了一種不輕易求神拜佛的習慣。在他們看來,與其信鬼神,不如信明君,「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明君能帶來太平盛世;明君不多,就去信清官,清官率先垂範,彌補君王過失,殺陳世美,救秦香蓮;清官不多,就去信俠客,俠客可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最大的俠客就是梁山好漢,替天行道。老百姓實在沒辦法,才去求神拜佛,而且求的神,也多是希望能給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神,這些神和人還有血緣關系,人們缺水了就信龍王爺,缺錢了就信財神爺等,信神是無可奈何,也是權且手段,達到虔誠、迷信程度的人是少數。

3.「民為邦本」的民本主義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儒家思想歷來十分重視老百姓的作用,認為百姓是國家安寧的根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里的「貴」就是作用重大,即「民可載舟,亦可覆舟」之義。重視老百姓的作用,首先要重視老百姓的生計。所以,儒家思想歷來強調君子要有「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情懷,把個人安身立命與百姓福祉聯系起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要安民、養民、利民、惠民、富民,同時還要「教民」;要「解民於倒懸」,「厝天下於衽席之上」。為此,就要修身,要「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做事本領,目的是為了經世致用,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儒家思想的民本主義前提是英雄史觀。中國共產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踐科學發展觀,貫徹以人為本,這是儒家思想的民本主義所不能比擬的,但注重民生、為民造福的社會責任感是相通的。

4.「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廣闊的思想文化基礎。儒佛道三家都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復歸於朴,是倒退性的返回自然;佛教提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消除「分別心」,強調眾生平等。儒家講求「仁民愛物」,即人與人、人與萬物猶如同胞手足,萬物一體而相互仁愛,認為「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天道即人道;人應由「盡心」而「知性」,由「知性」而「應天」,人的生命活動要融入天地生生不息的大化之中;孟子的「乘勢待時」,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王夫子的天人「交相勝,還相用」,體現了和諧生態倫理觀和天道人道相融觀,為我們堅持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人口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底蘊和廣闊的思維背

『貳』 中國近代的思想解放在改變中國中的作用

⑴林則徐: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 編譯《各國律例》、《四洲志》,仿製西方戰艦;
⑵魏源:《海國圖志》 性質: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最詳備的史地著作。
①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外國先進技術,以抵禦外侮,使國家富強。
②意義:「師夷長技以制夷」成為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口號是對幾千年傳統心態的挑戰,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作用: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西學傳播及民族資產階級參政,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
3維新變法:
①是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愛國運動,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
②是一場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也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有利於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傳播
③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進中國人民覺醒,開中國社會風氣之先。
④把希望寄託在毫無實權的皇帝身上,體現出軟弱性
⑤與頑固勢力論戰: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學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4.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及局限性:
(1)性質: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意義:
①政治上:A、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最大作用)
B、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
②經濟上:推翻清王朝,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頒布措施,鼓勵工商業發展
③思想上: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參政議政意識提高,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④國際上:對亞洲近代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影響。
(3)局限性: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性,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5.新文化運動

1、性質:是資產階級的反封建的文化啟蒙運動(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一場文學革命運動。
2、意義
⑴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形成百家爭鳴局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
⑵促進了民眾覺醒,喚起人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也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
3、局限:(犯絕對肯定和絕對否定的錯誤)
⑴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國文化都看做是落後的,甚至把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也當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進步的。這種形式主義的偏向,產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

『叄』 中國傳統思想對我們影響深遠,你覺得傳統思想中有哪些寶貴的思想,對自己影響很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這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奮發圖強、孜孜不倦、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中國古人所崇尚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和誇父追日的故事就是這種精神的生動體現。自強不息的精神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無數仁人志士和英雄豪傑前赴後繼,英勇不屈,以至於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衛國家的領土,維護國家的尊嚴,是同這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

『肆』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對未來發展有何意義

最基本的精神實質就是為人民服務的一黨體制下的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國家市場高度發達完善,導致政治也市場化。政黨也成為上市商品,為了短期利益而進行競爭。因此所有的政黨都必然放棄長遠利益。從長遠觀點看政治的市場競爭增加了混亂,對國家和人民是有害無利的。而社會主義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消除商品經濟,代之以計劃經濟(歷史已經證明其不科學不成功不可行)。也不能和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引入政治市場化造成國家混亂。一黨制就是企圖消除政治混亂而進行的一種嘗試。這是以壟斷的手段來克服競爭產生的混亂,試圖以政治體制的高度有序為市場經濟創造長期的良好環境。這種出發點是良好的,目標長遠的。但是必須落實在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上。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動機與主要內涵。這與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一樣,都是一種過渡形式。其前提則是政黨必須是為人民服務的。如果政黨失去為民服務的宗旨,而變成為了壟斷性利益集團的代表黨,則一黨體制就會喪失生命力,失去合法性。
也就是說,要想真正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認清三個代表理論的錯誤與欺騙性。徹底肅清三個代表理論的流毒。否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會被利益集團利用而走上歧路。

『伍』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有哪些思想資源可以為今所用,沒什麼

一是社會結構的宗法型特徵導致中國文化形成倫理型範式.其正面價值是使中華民族凝聚力增強.注重道德修養.成為禮儀之邦,其負面影響是使三綱五常的倫理說教.[存理滅欲"修身養性和排外心理等成為中國文化健康發展的障礙.
二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專制型特徵導致中國文化形成政治型範式.其正面價值是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整體觀念.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認同,其負面價值是使國人存有嚴重的服從心態.對權威和權力迷信.缺乏個人自信心.
三是宗法與專制相結合.在政治上表現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為倫理政治化和政治倫理化.突出地表現為內聖外王的心態.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陸』 認清中國國情體現了我們黨的何種思想方法,有什麼重要意義

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對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政策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柒』 什麼是中國的傳統思想,主要有哪些

好像每個人都知道「傳統思想」的意思,又好像每個人都說不明白,我找了一下,看到一條相關的:

【傳統文化】:

由歷史沿襲而來的風俗、道德、思想、藝術、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質和精神文化現象的有機復合體。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在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都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代代延續,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佔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傳統文化包含著有形的物質文化,但更多的體現在無形的精神文化方面,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審美情趣、價值觀念上,內化、積淀、滲透於每一代社會成員的心理深處。傳統文化有四大特點:一是新舊交融性。傳統文化是過去一直發展到現在的東西,是過去與現在交融的結果,滲入了每一個時代的新思想、新血液,並非古人的獨創。二是相對穩定性。不可否認,傳統文化是在動態過程中不斷吸取新內容而形成的,但它是植根於自己民族土壤中穩態的東西,有相對不變的一面,能夠超越時代而長久延續。凡不具有這種穩定性的文化現象,必將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被歷史所淘汰,不成其為傳統。三是倫理性。盡管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倫理觀念標准、表現形式不一,但這是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的力量和原因,是以強制的法律范疇之外的社會道德觀念認可而淬的。四是廣泛的社會性。傳統文化既不是賢哲的觀點,也不是少數人的思想傾向,它反映和代表著一個民族、社會的整體意識和總傾向。

結合上面,我們可以試著對中國傳統思想做一下粗陋的總結【純粹個人看法,高手勿哂】:它是指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整個社會的各個階層在釋,儒,道以及百家諸子為主導文化的氛圍下形成的精神文化現象,在風俗、道德、文化、藝術、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均有體現。

1.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當然是以孔,老,庄等諸子為首,一是由於這些思想家的思想在當時所體現出來的先進性,另一方面是出於統治者對於百姓思想的「管理」的需要。。。後來的程朱理學的影響也頗為廣范。。。至於對各家思想進行總結,則不在我能力和興趣范圍內。

2.在道德倫理方面,則似乎是儒家思想為主,這方面的典故也是多如牛毛,無需我贅言。。它要求人們忠孝仁義,管仲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歷代也是奉為聖言。。。

3.在社會制度方面,「三流九等」,「三教九流」。。。各朝不一。但社會結構一定是金字塔形,「天子」站在百姓頭上。

4.生活方式的問題,衣食住行無一不是體現。

如果說要講狹義的「思想」的話,應該把第一條細說一下,我就不做了,也做不好 - -!

『捌』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對當前我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力大嗎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匯。從外延上說,中國傳統文化包含了歷史上形成的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走向有著重大影響的許多文化形態,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從內涵上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學說為主要代表的、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觀念就是「禮」。「禮」是指社會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另一個經常與「禮」相提並論的范疇則是「樂」。二者相輔相成,形成「禮樂文化」。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別於西方文化的特質。
所謂「禮」、「樂」,本源自於上古初民尊祖、祭祖與祭祀天神地祗的活動。「禮」本是指尊祖、祭祖與祭祀天神地祗活動中的一些儀節規范;而「樂」則是與這些禮儀活動相配合的樂舞。後來「禮」、「樂」的所指逐步擴大化、系統化,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禮儀活動以及與其相配合的樂舞都被泛稱為「禮」「樂」。經過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謂的「夏禮」、「殷禮」和「周禮」,匯集成為一整套典章、制度、規矩、儀式,乃至於包括關於禮治的政治思想、倫理思想。西周初年,偉大的政治家周公依據前世流傳下來的禮俗並根據時代需要加以損益而「制禮作樂」(《禮記·明堂位》),建立了一整套與當時的宗法社會相適應的禮樂制度,通過「禮樂」的形式把階級社會中各等級的權利和義務制度化、固定化,使社會秩序處於相對穩定和諧的狀態之中,從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明極盛期。
至春秋時代,隨著社會形態的演變和政治格局的變遷,逐步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有鑒於此,偉大的思想家孔子通過總結、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遺產,創造性地以「禮樂」為核心建立起儒家思想體系,使「禮樂」成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價值觀念。孔子從哲學本體論和社會歷史觀的角度,對「禮樂」進行了全方位和多層次的闡釋和論證,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於生命本質與意義目標的基本觀念,創擬了旨在讓社會各階級(階層)在「禮樂」的約束下和諧共處的社會理想,並使古老的「禮樂」觀念逐步升華為全社會普遍接受和認可的社會意識形態,使「禮樂」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此後,經過孟子、荀子等儒學大師的進一步發揚光大,以「禮樂文化」為核心的儒家學說日益興盛。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學說更上升到國家法典的高度,不僅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提倡和尊崇,而且幾乎得到社會各階層的認可和信奉,致使孔子所開創的儒學成為中國最古老、最博大、最富影響力的學派。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禮」是孔子政治思想和社會倫理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其目的和功用是從外部對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在行為和思想方面進行教化、約束和規范;而「樂」則與「禮」相輔相成,從內心感化、誘導人們對「禮」(亦即各種社會規范和約束)的衷心認同。禮樂配合,以禮修身,規范人們思想行為;以樂治心,感化人們自覺地按照「禮」的規范來行事,保持人們內心的平衡,從而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保持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儒家「禮樂文化」的精髓就是《論語》所提出的「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的社會和諧思想,這也是儒家「禮樂文化」的普世價值所在。眾所周知,儒學基本上是一種關於社會倫理的學說,它是探討宗法等級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學問。「禮樂」是儒家傳統倫理思想道德規范體系的邏輯起點與核心觀念。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既是一種社會政治理想,也是一項倫理道德原則與規范。「禮樂」是用來調整和制約人的行為的。它調節著人的主觀欲求和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使二者之間達到一種能夠維持人類社會和諧共處的平衡狀態。孔子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禮記·禮運》)可見,在孔子的思想觀念中,「禮」的功用就是教化人們按照規范正確處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及其他社會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也就是說,「禮樂」是為了應對社會穩態結構的需求而產生的。
「禮之用,和為貴」,高度概括了儒家「禮樂文化」的根本精神。根據這一「貴和」的道德價值取向,儒家主張當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發生矛盾與沖突時,應採取寬容、謙讓的態度,這樣不但有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秩序,也有助於使整個社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當然,儒家所主張的「和」並不是無原則的同一、調和,而是在一定條件和原則下的諧和、融合。所以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寬容禮讓、謙恭善良、求大同存小異的道德傳統,正是這種「貴和」(即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長期影響和積淀的結果。
儒家禮樂文化的本質特點,是把「親親」的血緣關系與「尊尊」的社會政治關系結合在一起,在「禮」的框架下形成一整套相應的規范和制度,把自然的人置於人為的社會政治關系之中,使之成為社會政治等級中的人;同時又把理想的政治社會建立在人的自然血緣基礎之上,形成以「禮樂」文化為表徵的宗法等級社會。與此同時,儒家禮樂文化精神的宗旨就是要利用禮樂的制度規范性與藝術熏陶性的特點,對自然的人進行人文化育,把自然人納入到政治性倫理性軌道上來,使社會成員都成為「克己復禮」的「文質彬彬」的君子,自覺遵守社會倫理規范,從而達到維持社會秩序和諧的目的。而儒家禮樂文化的內涵就是為了社會各階層的和諧共處而在制度層面、倫理層面和儀節層面所制定的一些規范和原則。不言而喻,沒有一定的人性化的、有益於社會道德建設的規范和原則,就不可能實現「和諧」的「大同」社會。儒家禮樂文化的特徵就是用禮樂展現和處理人際關系,進行社會調節和管理。其終極目標就是為了通過引導社會各個階層按照「禮樂」的規范和原則來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種良好的穩定的社會秩序,達到建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系的目的。
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精神,對中國周秦以降的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地滲透於古代社會的政治、法律、軍事、教育、宗教、倫理和文化藝術之中,成為人們思想情感的一部分,成為社會習俗風尚的底蘊,形成周秦以來的數千年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範式。
當然,我們說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對我國數千年的古代社會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積極影響,並不是說儒家禮樂文化盡善盡美,也不是說我國古代社會在制度層面和思想層面中存在的一些消極、落後的因素都應歸咎於儒家禮樂文化。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孔子所倡導的禮樂文化中蘊含著許多具有普世價值的內容,如「和為貴」的思想、「仁愛」的精神以及「溫、良、恭、儉、讓」的處世原則等等,都具有超越時空的社會價值。同時我們還應充分認識到,儒家禮樂文化中確實存在著一些過時的、消極的、落後的內容。比如對社會等級的過分強調,對人性情慾的過分節制等等,都有矯枉過正之嫌。此外,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一些消極、落後的思想觀念表面看來似乎來源於儒家禮樂文化,但實際上並非完全是孔子所倡導的「禮」文化中所固有的,而有相當一部分是後世極端專制王權時代增益附加的。比如漢代以後確立的「三綱五常」學說,雖然與孔子所倡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內在聯系,但孔子在《論語》中所倡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君臣、父子雙方的要求是對等的,即要求雙方都要依「禮」行事,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而漢代以後所確立的「三綱五常」則強調君、父的絕對權威,以君臣關系而言就是「天王聖明,臣罪當誅」,無論是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在原始儒家的思想觀念中卻不是這樣的!如《論語·八佾篇》記載,魯定公向孔子咨詢應該怎樣處理君臣之間的關系,孔子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可見孔子這里強調的是君臣之間對等的以「禮」行事的相互關系,而不是只強調「臣忠」。又如孟子在見齊宣王時,齊宣王詢問說: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他們這樣以臣弒君對不對?孟子回答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可見,孟子的君臣思想與後世的「三綱五常」觀念是大相徑庭的。從而可知以孔孟為代表的原始儒學所倡導的禮樂文化並不能與後世的「禮教」簡單地劃等號,因此不能簡單地將「禮教」中一些過時、消極、落後的內容完全歸咎於儒家學派所倡導的禮樂文化。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所倡導的「禮樂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經過創造性的借鑒和轉換,完全可以成為我國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和制度建設的思想資源。當然,我們對儒家禮樂文化的借鑒並非簡單的繼承,而是批判地繼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中原有的作為政治意識形態的一些過時的、落後的內容必須堅決摒棄,其過分節制人的情慾的一面也應該予以消除或調整,這是不言而喻的。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儒家禮樂文化的「和諧」精神完全可以幫助我們適當地解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社會道德、價值取向、人際關系、家庭和社會秩序等方面出現的一些問題,從而保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和人自身的和諧,保證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安定和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宗旨,用現代意識和眼光挖掘傳統禮樂文化中的合理因素,發揚中華民族重禮節、尚美善的優良傳統,建構與現代經濟生活相適應的禮儀規范和審美情趣。我們相信,通過吸收儒家傳統禮樂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完全可以實現傳統與現實的對接,構建起符合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和現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規范、倫理規范和禮儀規范,並進而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性化的新型社會。

『玖』 談談中國思想的看法

「倫理」和「道德」嚴格地說是兩個概念和范疇,在中國傳統理論思想史上,「倫理」和「道德」兩個概念原本以單字表示,運用也有區別。「倫」表示輩分、類別、秩序;「理」表示治理、條理、規律;「道」表示道路、道理;「德」是理的規定,道的遵守。在西方倫理學史中,認為「倫理」是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是絕對精神在客觀精神階段的真理性存在。「道德」是體現倫理精神、調節倫理關系的形式。倫理賦予道德以客觀內容。可見「倫理」側重於社會,強調客觀關系和秩序;「道德」側重於個體,強調主觀內在的操守。
在客觀關系和實踐層面上,人們往往用對自身實踐及其形成的關系的調節上去理解「倫理」「道德」,將兩個概念等同使用,並在日常思想交流中約定俗成。所以「倫理」和「道德」這兩個詞有時通用,有時則要加以嚴格區別。
一 談談傳統倫理思想
傳統文化理論中,「道德」是關於修身的學問,它以「善」為核心,「倫理」是關於治世的學問,以「公正」為核心。中國古代思想史中,雖然沒有明確的關於「倫理」理論范疇的論述,但是,在大量的關於社會、政治、個人修養與社會關系的論著中,蘊藏了豐富的倫理學思想。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家庭倫理
家庭倫理主要體現在孝悌、仁愛上,「孝」是對父母祖先的敬愛,「悌」是對兄長的順從,在儒家倫理思想和文化中是連用的。「仁愛」就是「博愛」。中國傳統家庭倫理思想史上,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孝」最為崇尚。孔子是倡導「孝」的第一人,他所創立的「仁」學即以「孝」為其根本。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到西漢時,由於儒學的至尊地位,「孝」也被擴大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形成系統的孝道。首先就是西漢的大儒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到了宋明時代,「孝」被推向極端,成為「愚孝」。可見,「孝」的道德觀念有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作為倫理道德的起點,也存在一個由內及外、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的推行過程。推行到最後,幾乎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可以說,孝道在封建社會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成為系統化理論化的道德規范。由於孝具有齊家與治國的雙重功能,並且被視為齊家治國的根本要道,因此孝的觀念遠遠地超過了道德觀念的范圍,它被無限擴大,應用於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漢代以孝治天下,實行「舉孝廉」之制,行孝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現了大批的孝子。
孝的主要表現,首先是家庭血脈的延續,養育後代,使家族後繼有人。其次是敬養長輩,能使父母精神上得到慰籍是「孝敬」,是大孝,能使父母衣食無憂是「孝養」,是孝的基本要求。在中國傳統倫理中,強調子女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更強調敬親的精神層面,例如《居家雜儀》一書中就說了:「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以佩之,時省而速行之。事畢,則反命之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則和色柔聲,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許之,然後改之。若不許,苟於事無大害者,也當曲從。若以父母之命為非,而直行已志,雖所執皆是,猶為不順之子。況未必是事?」作為晚輩,對父母的吩咐要記在心上,立即完成,完成後要告訴父母,即使父母的話是錯的,也要和聲柔氣地進行說明,即使你自己的意見是對的,自作主張地完成了,從情感上說也是對父母的不孝。因為父母子女之間除了原則性的是非以外,更重要的是感情。其次,由敬愛自己的父母、祖先擴大到尊敬所有的長輩和老人,這是「敬親」又引申了一步的含義。《孝經》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博愛也),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廣敬也)。」這里提出了在敬愛自己雙親的前提下,「廣敬」和「博愛」的主張。明確要求人們不但要敬愛自己的父母兄長,而且要用同樣的情感去敬愛別人的父母兄長,即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離婁上》)這種由敬愛自己的雙親,推廣到敬愛所有長輩老人的道德觀念,體現了中華民族扶困濟危、尊老愛幼的民族性格和人道主義精神,可以說是封建孝道中更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成分。
其次是和順,和順是家庭關系融洽的基本要求,傳統家庭倫理所關注家族內部的人際關系不僅僅是夫婦、父子、兄弟等「三親」關系,還涉及到幾乎所有與血緣有關的親屬關系,如祖孫、外祖孫、叔侄、婆媳、翁媳、妯娌、姑嫂、堂兄弟、表兄弟等。如何處理好這些眾多而復雜的關系,傳統家庭倫理中都不乏精闢之見解,值得我們去認真地研究和總結。家庭關系中首先是夫妻關系,夫婦之道,天地之義,風化之本原也,夫婦和順,要求為夫要守義,見色而不忘義,處富貴而不失倫,為妻要節儉、勤勞等。如果夫不義,則婦不順矣。夫婦只有相敬如賓,才能和睦美滿。其二是兄弟關系,兄弟之間是一種血氣相通、天然形成的骨肉親情關系,相互間應友善相處。其三是妯娌關系,妯娌之間沒有兄弟、父子之間那種血緣親情關系,家庭矛盾大多由此而起。處理好妯娌關系是家庭和順的重要要素。家庭和睦,夫婦、父子、兄弟、妯娌怡怡其樂,成為家道興盛、光耀門楣的基礎和保證,也是要著力解決的倫理問題之一。在家庭人倫關系中,主要是夫婦、父子、兄弟之間的關系,正所謂「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
2、教育倫理
教育倫理在傳統文化中,多是以家書、家訓的形式來表現的。它首先強調教育的道德倫理。人的道德品質是一種後天的社會屬性,形成之後就具有相對穩定性。如一旦形成了某種不良品性,要改變則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且會因此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
「天真純固,固須早教」。強調早期教育不僅符合兒童生理發展的規律,也能充分體現兒童的心理特徵。少年時代精力旺盛是人生的知識儲備時期,其基本任務是學習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各種知識,形成一定的生活能力,其中包括道德意識和知識技能。這時期兒童的求知慾特別旺盛,記憶力、模仿力也最強,而且其精力也最容易集中,生活經歷單純,心無紛擾。因此,少年時期進行知識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年知識未開,天真純固,所讀者,雖久不溫習,偶然提起,尚可數行成誦」。(張英《聰訓齋語》)
進德、修業是不可分割的,學業的增長有利於提高孩童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其各種能力的發展。從大量的文獻來看,古人是把「立志」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明代大儒者姚舜牧說:「凡人須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總是虛浮,如何可以任得事?」什麼是「志」呢?就是重視自身的修養,包括重義輕利、安貧樂道、喑世不欺等等。具有這種遠大志向和高尚情操的人,必能安邦治國、撫民施政,以天下為己任,以報國為自許;必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有了志向就會自我完善,做一個有作為的人,立志是一種人生境界。例如,明·楊繼盛就說過:「人需要立志。初時立志為君子,後來多有變為小人的,若初時不先立下一個定志,則中無定向,便無所不為,便為天下之小人,眾人皆賤惡你。你發憤立志要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志起志氣來。」(《明·楊繼盛《楊忠愍集·給子應尾、應箕書》)
名人先哲有名人先哲之志,庶民百姓也有庶民百姓之志。北宋詩人張耒與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同列「蘇門四學士」。他寫了一首反映賣餅小兒寒夜沿街叫賣的詩教育兒子要為立志向而努力,詩的題目很長,像個述事小序:《北鄰賣餅兒,每五鼓未旦,即繞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廢,而時略不少差,因為作詩,且有所警,示秸秬》。其詩曰:「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這首示兒詩不僅充滿對平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又以此例教育兒子:「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不管職業的高低,意志都應當堅定,男子漢有了追求,就不可能清閑自在,生活的艱辛應當成為催人奮起的動力,詩人借賣餅孩童之例教育兒子,是別具一格的教子詩。
人立了志,就需要勤奮學習,人才能學有所成。首先強調學貴勤勉。古代關於教子勸學的格言、傳說故事、家書家訓不可勝數,僅從流傳甚廣,影響頗大的《三字經》看,其中就列舉了20多個勸學、勤學、勵學的故事,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退,爾小生,宜早思。」些故事通過《三字經》琅琅上口的傳頌,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傳統教育倫理中,非常注重治學方法的傳授,左宗棠談到讀書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至今都仍作為讀書的經典之法。鄭板橋在精讀與泛讀的問題上,有著自己的精闢見解:「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方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復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櫥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鄭板橋集》)。世人常以為自己有過目成誦的聰明就逞能,鄭板橋認為這是最不濟事的。孔子讀《易經》使編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蘇東坡讀《阿房宮賦》至深夜四鼓,這些名篇都不是以過目能記就了事的。但也不能什麼都讀都記,如一部《史記》,洋洋數百萬言,其中只有如《項羽本紀》中的鉅鹿之戰等精彩篇幅是最好的文章,宜反復誦讀。如果篇篇都去讀,就成了沒分曉的鈍漢。讀書要有選擇,不能什麼都讀,什麼都看,只有對真正的好書,才要求反復閱讀,仔細探求,不能「以過目成誦為能」。鄭板橋一身奇異,他的讀書體會彌足珍貴。另外,在讀書不如抄書、愛惜書籍和老老實實做學問等方面,中國傳統倫理中都有很好的精闢的論述。
3、處事倫理
傳統倫理思想中,對人與人的社會影響,青少年交友成長等處事倫理,都有很重要的內容,首先便表現在擇友方面。顏之推說:「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以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顏之推又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店),久而自臭也。」(《顏氏家訓·慕賢》)因此,君子必慎交友。一個人成家立業,逐漸遠離父母的教誨 和老師的嚴格要求後,重要的社會關系是交朋友。如果朋友非常投機,朋友的話就如蘭如芷,十分中聽,甚至連父母兄弟妻子的話都聽不進去,唯朋友之言是信。如果一旦誤交壞人,很容易被帶壞,甚至執迷不悟。所以,「保家莫於擇友」。在至親中,選擇那些德行謹厚,愛好讀書的人兩三個作為朋友就足夠了。兄弟也可以互相交流切磋,也不會太寂寞。
其次是淡泊名利。傳統倫理思想中,儒家給人的印象是貴義賤利的,是反對計較功利的。例如,對於士而言,要學習聖人,其終極的價值取向是道或是仁。聖人標志著一種最高的道德境界。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就有很精彩的論述:「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不可貪圖虛名)。」他在《家訓·慕賢第七》篇中說:「用其言,齊其身,古人所恥。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剽竊他人的名利,是一種卑鄙的行為。偷別人的東西有刑罰加以制裁;盜取別人精神財富的人,要受到良心的譴責。高尚的人如果吸收了別人有用的東西即使那人是低賤的也一定要替他揚名,他在《家訓·名實第十》中說:「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奸,干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名譽與實際才能就像形體與圖像一樣。道德篤厚、才能完備的人,名譽自然好聽;面容美麗的人,其圖像也肯定優美。如果不修善自身而企圖在世間求得美名,就像相貌醜陋而幻想在鏡中照出美好的圖像一樣,不可能實現。道德高尚的人,忘卻名利;道德一般的人,追求名聲;道德低下的人,竊取名譽。追求虛名的人表面溫厚內心奸詐,華而不實,但最終卻不能得到名譽。要想立名,先得修身,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卻又在於既品性高尚,又淡泊名利。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精神,而精神可以永存,人死名存,教育後世,造福社會,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源泉。人生在世,當以修善立名為務。
還要崇尚節儉,勤儉節約是中華傳統的美德,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為人處世節儉是非常崇尚的。例如,康熙皇帝在《庭訓格言》中說:「若夫為官者,儉則可以養廉。居宦居鄉只緣不儉,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隸欲多,交遊欲廣,不貪何以給之?與其寡廉,孰如寡慾?語雲:『儉以成廉,侈以成貪』,此乃理之必然矣。」一個人片面地追求豪宅美室、妻妾成群、隨從如雲、交遊揮霍的奢侈生活,不貪污是不可能的。要做到廉潔就必須養成節儉之德。
北宋名臣司馬光為了教育兒子司馬康,寫下了著名的《訓儉示康》的文章,他在文中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到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喪身,敗家。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
傳統倫理思想中,還有很多倡導節葬的內容,認為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終,主張生前優待而死後葬禮簡單,人生在世要盡量立業揚名,而死後也要節儉。這種思想,至今也在社會上得到提倡。
二、談談傳統倫理思想的特點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在形成過程中,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的浸染,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響最深。在中國漫長的傳統社會里,儒家思想在人們的思想道德領域中有著根深蒂固的統治地位,因此,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主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表現。它的特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宗法倫理
宗法倫理是我國傳統文明的基本特點,它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以血緣為基礎的一種家庭倫理。宗法家族制以血緣維系家族的完整,例如,家庭由父權支配,血統按父系計算,女嫁男家,妻從夫居等。父權家長作為家庭的核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整個家族實行經濟專制和思想專制。司馬光在《書儀》卷四《家儀》中即說:「號令出於一人,家始可得而治矣。」實際上,父權家長制是整個封建宗法制度的要害所在。宗法家族的倫理觀念與儒家思想相結合,又形成了宗法家族的禮法制度,經過歷代封建統治者及御用文人的發展,形成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適用范圍更廣的一整套封建禮制,由此而形成了更具實用性的家庭倫理思想內容。
2.宣傳教化的特點
《隋書·卷34·經籍三》說:「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聖人之教,非家至而戶說,故有儒者宣而明之。」在中國社會里,由婚姻產生的血緣關系而結合的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在社會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的三綱,首先就是通過家庭教育來實現的。家庭教育在中國往往又是通過家教、家訓、家誡、家書之類來體現的。它對儒家思想向民間和社會的普及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因為這種家庭教育的傳播方式,儒家倫理思想才達到了深入人心的程度。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一些古代「家訓」、「家誡」的內容,對於儒家思想的忠孝仁義、中庸之道、立身揚名等等,都有具體的闡述,並用此來教育子孫後代,使他們在成家立業、求學、修身上,將傳統的倫理思想、儒家的思想貫穿於生活的言行之中。例如,諸葛亮的《家誡》就告訴子孫:「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悲嘆窮慮,將復何及!」這種「家誡」實際上對社會的每一位成員,應該說都是有益的。
3、維護社會的特點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教化功能,為儒家「修齊治平」的政治思想、理論人格的實現提供了現實的基礎。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譯注》)。身修才能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天下太平。顯然,這個鏈條是環環相扣的,從儒家的觀點來看,家庭關系是社會關系的縮影,社會是家庭的擴展,傳統倫理的教化功能是要通過實現兒孫、子弟、家人在道德等方面的修養而達到自律和家庭和睦,這樣,就為「治國」、「平天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基礎。《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太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3] 由此可見,儒家是將齊家與治國統一起來的,在家能盡孝,為國則能盡忠。這種家國一體的觀念,當然使統治者感到十分需要。傳統倫理思想不僅為個人需要,亦是家庭的需要,更是國家的需要,為維護社會,安定社會,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談談傳統道德思想
「道」在中國古代作為一個最高的哲學范疇,其目的在於探討研究天地萬物的本源。道家在通過自覺體悟中,認識到了萬物天地起源於混沌未分的「道」。既然「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那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事物它的運動變化規律就必須遵守道的「規律」。道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學說則主要著眼於道的規律性的涵義,例如,儒家所倡言的「天道」、「人道」、「聖人之道」,「臣道」,中醫學家倡言的「醫道」等等。
「道德」是在道論的基礎上形成的重要哲學范疇。德的本義為「德行修養」,如《老子·三十八章》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家基於清靜無為的思想,以天真淳樸的稟性為德,例如《莊子·天地》說:「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道家亦以淡泊謙下的修養為德,例如《老子·四十一章》說:「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1、傳統思想道德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以道德精神為其主要特質的,道德佔有核心地位。在整個社會結構和制度上來講,它強調的是每個人道德的修養,以個體修養為指向,乃至整個社會運作,都建立在個體的道德修養之上。
中國傳統思想道德,其實就是以儒家的思想為主體,結合了道家德的思想內容,相互融合的一個綜合理論體系。儒家主張仁孝為本,禮樂為用,實踐內聖外王之道。它認為人的德就是對社會倫理、三綱五常的掌握和實行的一種提倡,是作為對一個人的良好品行以及對社會的積極作用的說明。例如,《老子·五十一章》說:「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說明道最偉大的「德」就是生長養育萬物,並不據萬物為己有。儒家也極力贊美自然界化育萬物的大德,正因為有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進化過程,才有了人類的生存,延續,自然萬物是人類的母體,主張人類要「厚德以載物」,「舜之為君子也,其政好生而惡殺。」這其實就是儒家提倡的仁愛、博愛思想。後世稱之為「道德」者,就是一種社會倫理規范的概括。嚴格的說,現在我們所談到的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實質和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實質是相互融合的一個整體,很難具體劃分開來。中國傳統道德思想,其實也就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體現。
人立於天地之間,學做人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要培養完美的人格,首先要從思想道德入手。這就是修身養德,簡稱修養。

『拾』 中國的思想是什麼

肯定是儒家思想啊。傳承千年,影響太深了。也沒有其他可以替代的思想體系。君臣觀念、忠孝觀念一直存在。

閱讀全文

與中國思想有什麼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