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與各陸地鄰國的邊界線是如何形成的
主要是歷史原因形成的,還有就是中國政府的讓步。
中印邊界線:1914年英印當局與西藏地方政府秘密簽署協議,把藏南約9萬公里的土地劃給了印度,這就是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但是中國歷代政府都不承認麥克馬洪線。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進兵西藏之時又捲入了朝鮮戰場,印度乘機推進到了麥克馬洪線。中國政府一直採取克制態度,印度認為中國軟弱可欺,並不斷向麥線以北推進,以致終於釀成兩國大戰,中國取勝後,撤退到1959年的戰前區域,也就是現在的中印邊界。
中緬邊界:中國與緬甸訂立邊界時,中印已經交惡,怕引起覆轍,中緬邊界議定中國做出了很大的讓步,只收回了很少一部分國土。
中越邊界:中越邊界的訂立主要是依據清末的一系列協定,基本上保持了中越現在的邊界。
中蘇邊界:主要是清政府與沙俄簽訂的一系列條約為依據,例如《璦琿條約》、《伊犁條約》等等,沙俄已經侵佔這些領土很大時間啦,再加上中國當時國力衰弱,有求於蘇聯,已經換了好幾屆政府,在收回來很難。
中蒙邊界:蒙古邊界主要是清朝的烏里雅蘇台。1911年,辛亥革命後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雖然1938年宣布重歸中國,但是離心力已經減弱,抗戰勝利後,在蘇聯的支持下,外蒙獨立,1946年元旦國民政府成人外蒙獨立。新中國成立後,也承認了這一既成事實。
中朝邊界:中國與朝鮮子明朝起就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沒有太大的變化。
就說這么點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B. 我國與俄羅斯的國界線是怎樣劃分出來的
我國與俄羅斯的國界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西段的協定確定的。
締約雙方同意,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國界西段邊界線走向如下:
中俄國界西段第一界點是中俄蒙國界西端交界點。該界點在阿爾泰山脈(原蘇聯地圖為南阿爾泰山嶺)的奎屯山山頂4104米高地(原蘇聯地圖為塔萬博格多烏拉4082.0米高地)上。
位於中國境內3608米高地(原蘇聯地圖為3608.0米高地)北偏東北約4.8公里,俄羅斯境內3513米高地(原蘇聯地圖為3511.5米高地)西偏西南約9.4公里。
從第一界點起,中俄國界西段邊界線沿阿爾泰山脈(原蘇聯地圖為南阿爾泰山嶺)的分水嶺大體向西行,經過3129米高地(原蘇聯地圖為3131.1米高地)、3452米高地(原蘇聯地圖為卡那斯山3440.7米高地),至第二界點。
該界點在上述山脈的分水嶺上,位於中國境內卡拉迪爾3318米高地(原蘇聯地圖為3318.0米高地)北偏西北約4.4公里,中國境內2956米高地(原蘇聯地圖為2993.0米高地)東北約9.6公里,俄羅斯境內2534米高地(原蘇聯地圖為2547.0米高地)以南約10.2公里。
(2)中國邊界線如何通過擴展閱讀:
為了實地確定本補充協定第一條所述中俄國界線,締約雙方決定根據對等的原則成立聯合勘界委員會並責成該委員會實施勘界工作。
確定界河主航道中心線、河流中心線或主流中心線的確切位置,根據本補充協定第三條確定國界河流中島嶼的歸屬,豎立界標,起草勘界文件,繪制詳細的勘界地圖,以及解決與完成上述任務有關的各項具體問題。
締約雙方同意,本補充協定第一條所述中俄國界線,通航河流沿主航道中心線行,非通航河流沿河流中心線或主流中心線行。主航道和作為國界線的主航道中心線、河流中心線或主流中心線的確切位置和據此劃分河流的島嶼歸屬,待中俄勘界時具體確定。
確定主航道的主要根據是航道水深,並結合航道寬度和曲度半徑加以綜合考慮。主航道中心線是標示主航道的兩條相應的等深線之間的水面中心線。
C. 中國的邊界線是怎麼形成的
有些是打出來的,有些是談出來的。有些是一步談判到位,有些是先打後談,有些是先談再打再談。有些打打談談還未定。
有些是清政府留下的,有些是民國政府留下的。其他的是共和國成立後形成。
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沒有主權概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世界的土地都是中國的。
民國政府則是有心無力,無法維護中國的邊界線,只能維持一個朦朧的界限。
只有建立了強勢的中央政府,即共和國政府成立後,才可以與周邊國家劃定清晰的邊界線。
所謂國家邊界或主權,其實是歐洲國家(後來包括美國日本)玩的概念游戲。歐洲國家之間適用主權概念,世界上其他地方不適用主權概念,適用殖民者強者先得的概念。其他地方的人民可以被滅絕或被殖民者同化,土地可被收歸殖民者所有。
D. 中國的邊境是怎麼劃分的
中國陸地邊境線東起遼寧省丹東市的鴨綠江口,西迤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的北部灣泮,總長度約2.2萬公里。
其間或縱橫或穿越著長白山、大興安嶺、蒙古高原、阿爾泰山、天山、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喜瑪拉雅山、橫斷山和雲貴高原等十幾座高大山脈和高原。在這些山脈和高原之間,橫卧著巨大的草原、荒漠和森林,還有蜿蜒曲折淌流的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黑龍江、額爾古納河、額爾齊斯河、伊犁河、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元江等大小數十條邊界和出境河流。它們象一個個哨兵,共同形成祖國東部、北部、西部和西南部的陸地地理屏障。沿著這條漫長邊境線的那一側,是與我國接壤的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寮國、越南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E. 中國邊界線能隨便出入嗎
這個是不能的,穿越就是非法越境,算偷渡,但國境線附近的居民可以持證越過,當天必須回來,這是照顧做小生意的。
F. 陸地邊界線是什麼
中國陸地邊界線總長2.2萬多公里,與14個國家接壤,是世界上陸地邊界線最長和鄰國最多的國家。
從1960年中國和緬甸簽訂新中國首個邊境協議開始,「雄雞」的輪廓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里,逐漸清晰起來。
邊界是國家實行其主權的界線:
一個國家的邊界一旦確定,該國就有權對其領土及生活其上的人民實行管轄,而不受任何其他國家的干涉。如我們經常說:「不要干涉他國的內政」,其政治地理意義就是不要干涉他國邊界范圍內的事情。否則,就是侵犯他國主權。
我們還經常看到,在邊界線的兩側存在著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在朝鮮半島,北緯38°附近的軍事分界線以北,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而在軍事分界線以南,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因此,我們可以說,邊界是國家主權的極限線。
G. 中國的各省行政劃分邊界線怎麼來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全國一級地方行政單位曾一度是大行政區,後歷經多次變動,1965年基本穩定下來;1967年設立天津市,1988年設立海南省,1997年設立重慶市,同年收回香港,1999年收回澳門。目前全國共設有23個省等34個省級行政區。
中國的省,多是歷史上形成的,古代就有什麼蜀地,中原,河北兩廣的區別劃分,新中國成立後,在原來的歷史基礎上進行省的劃分,所以很不規則。
現在的省份劃分是元以來不斷發展的結果。省份邊界如何劃分的:
一、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元代之前,中國的行政區的劃分主要是遵循「山川形便」的原則,行政區與自然區重合,有利於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以及交通、經濟交流、文化認同都有所裨益。從山川形便來看,大體是秦漢重合,魏晉背離,隋唐重合,宋元背離,明清漸趨重合。
二、與政治的關系。行政區劃的變化與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對立關系密切。歷史上兩次大的行政區劃變動與兩次政權交替的混亂時期吻合。元以前山川形便的劃分使得各地區容易形成割據勢力,因此,元代實行「犬牙交錯」的劃分,所以形成湖廣行省、江西行省、江北行省這樣跨幾個地理單元的一級行政區。
三、與經濟的關系。一級政區的設置主要是為了方便中央收取賦稅,如宋代的路,最初是為了轉運使監督賦稅的轉運,其管理區域便成為路。
四、與文化的關系。在劃分政區時,除了考慮自然環境、政治、經濟因素外,文化認同也很重要。如漢代冀州為燕趙故地,並州為三晉故地,益州為巴蜀故地,豫州為中州故地。唐代山南東道為荊楚故地,山南西道為巴故地,劍南道為蜀故地等等。
H. 關於我國陸地邊境線的問題
我國陸地邊境線東起遼寧省丹東市的鴨綠江口,西迤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的北部灣泮,總長度約2.2萬公里。其間或縱橫或穿越著長白山、大興安嶺、蒙古高原、阿爾泰山、天山、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喜瑪拉雅山、橫斷山和雲貴高原等十幾座高大山脈和高原。在這些山脈和高原之間,橫卧著巨大的草原、荒漠和森林,還有蜿蜒曲折淌流的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黑龍江、額爾古納河、額爾齊斯河、伊犁河、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元江等大小數十條邊界和出境河流。它們象一個個哨兵,共同形成祖國東部、北部、西部和西南部的陸地地理屏障。沿著這條漫長邊境線的那一側,是與我國接壤的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寮國、越南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我國陸地邊界線全長約22000多公里,同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寮國、緬甸和越南15個國家接壤,是世界上邊界線最長、鄰國最多、邊界情況最復雜的國家之一。我國有陸地邊界的省區共9個,即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解放初期,我國沒有一條正式劃定而又清楚、穩定的邊界。我國同鄰國解決邊界問題的原則,可以歸納為下列幾點:
1、對解放前歷屆政府同鄰國簽訂的邊界條約,按照國際慣例,一般都予以承認,並且通過和平協商求得公平合理解決。有些雖然是不平等條約,我們仍然同意在分清歷史是非的情況下,對這些邊界還是以不平等條約為基礎,照顧現實情況,通過平等協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至於任何一方違約佔去另一方的領土,原則上必須無條件地歸還給對方;
2、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邊界線,中國歷屆政府都沒有承認,新中國也不能承認;
3、有些邊界雙方從未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來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線,則以這條習慣線為基礎協商解決;
4、對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應通過和平談判和友好協商求得公平合理解決,而不應訴諸武力。在談判中,既要照顧過去的歷史背景,又要照顧已形成的實際情況,經過雙方同意,也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調整。在和平解決以前,維持邊界現狀。
我國邊界問題的解決集中在兩個時期,一個是在六十年代,一個是在九十年代。1954年底,中緬雙方發表聯合公報,兩國擬在適當時機解決邊界問題,拉開了新中國邊界工作的序幕。中緬雙方於1956年開始邊界談判,1960年10月正式簽訂了邊界條約,這是新中國與周邊鄰國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指導下,通過和平方式解決邊界問題的一個範例。此後,我國又先後與尼泊爾、蒙古、朝鮮、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別簽訂了邊界條約,並進行了聯合勘界。截止目前,我國已同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越南等簽訂了邊界協定。
附:我國的陸地邊界全長約2.2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長1.84萬公里,另有島岸1.4 萬余公里,海岸線總長超過3.2 萬公里。
I. 在中國的邊境地區假如越過國界線會怎麼樣呢
沒有哨兵的地方沒有事,有哨兵的地方會被警告,如果還繼續的話會鳴槍警告,再繼續就是開槍射擊了。
邊境不能越過的原因是邊境就是國界,貿然越過邊境就是對他國領土主權的侵犯,有可能觸犯本國或者他國的法律,嚴重的甚至會引起國家間糾紛甚至戰爭,所以邊境不能越過。
邊境或邊境地區在政治學和地理學上指鄰近邊界、國界的區域范圍,一般來說有著特殊的重要性。在戰爭時期,邊境地區可能會成為緊張地區,甚至成為戰線的一部分。一般情況下,邊境地區亦多數設有出入限制,甚至被列為禁區。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叫做國界線。在國界線上,有很多的界碑,作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界線的標志。
中國是世界上陸地邊界線最長和鄰國最多的國家,也是邊界情況最復雜的國家之一。其陸地邊界總長兩萬兩千多公里,按逆時針順序分別與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共14個國家接壤。
我國陸上國界線長度2萬多千米。 我國大陸海岸線北起中國同朝鮮之間的鴨綠江口,南至中國同越南之間的北侖河口,全長1.8萬多千米。
在兩個鄰國間決定以天然地理特徵為邊界的情況下,雙方為了更精確地劃定國界,通常採取以下辦法:
①以山脈為邊界時,其邊界的劃定可以分水嶺為准。
②以河流為邊界時,通航河流通常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不通航河流通常以河流的中心線為界。由於自然作用河道發生變動時,如河道受侵蝕,則邊界隨之變動;如河流改道,則邊界不隨之變動而停留於原處。
③河流上的橋梁以橋的中間為界。
④海峽分為通航與不通航兩種,其劃界辦法與河流同。
⑤湖及內海均以中間線為界。
J.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境線從陸地上容易通過嗎
如果你一定要從邊境線穿過的話,除了從陸地,就無路可走了,所以說,穿越中國和印度的邊界線,陸地是最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