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援助外國的人叫什麼詞

中國援助外國的人叫什麼詞

發布時間:2022-10-09 09:29:01

1. 援建是什麼意思

援建的意思:指由於某些地區和國家自我建設的能力不足,需要外部幫助。針對該特點而進行的援助性的建設任務,就稱為援建。中國對其他國家的援助,基本上都是「捐贈」物資,這說明是不收費的。

讀音:yuán jiàn

詞性:通常在句中作動詞,修飾主語或賓語。

例句

1、長期以來,中國為牙買加援建了綜合體育場、板球場和供水管道改造等項目。

2、近日成都保利公園皇冠假日酒店與中國運動員教育基金、雲頂香港一起,探訪了四川地震災區愛心援建「風雨操場」學校。

3、目前已援建了兩所活動板房小學,即將參與災區的村落改造、生態民居示範、搭建人行便橋等工作。

2. 戰爭年中國人給日本帶路的人叫什麼

戰爭年代中國人給日本人帶路的叫賣國賊或者漢奸

3. 表現中國幫助外國的人或事有哪些,舉兩個

一、鑒真遠渡日本

公元630年至834年的二百年間,日本派19次遣唐使(其中到達中國者為15次)來華,而依鑒真六次東渡日本為代表,中日友好交往,對日本政治、經濟制度的轉變、社會生活的進步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鑒真(688—763),俗姓淳於,揚州人,14歲出家為僧,法號鑒真。他對佛經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天寶元年(742年),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鑒真,代表日本聖武天皇邀請他去日本傳播佛教。鑒真欣然應允,立即造船備糧,准備第二年春動身。由於受到干擾,這次未能成行。鑒真並不灰心。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畫師、工匠等一百多人,啟程東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壞,東渡失敗。接著第三次、第四次東渡仍未成功。天寶七年(748年)第五次東渡,又遇狂風巨浪,風急波峻,水黑如墨,境況險惡。船隨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飲海水又腹脹。漂流14天抵海南島南部。這次東渡,榮睿、普照一直同行。榮睿病逝,鑒真雙目失明,先後有36名中日人員在第五次東渡中犧牲。天寶十二年(753年),鑒真以66歲高齡,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國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東渡,終於到達九州,受到熱烈歡迎。

鑒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東大寺。由他設計和指導,在奈良建築了唐招提寺,反映了當時唐朝建築技術的最新成就。他還傳播了雕塑藝術乾漆法(即夾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復塗漆,漆干後去掉泥土,成像,這叫脫活乾漆。在木型上塗漆造像,叫木心乾漆)。

他用鼻子嗅辨葯物,為日本鑒定了許多草葯。他在日本居留10年,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貢獻。廣德元年(763年)逝世後安葬於奈良唐招提寺,相傳他的弟子塑造的鑒真乾漆坐像一直安放該寺,定為日本國寶,是日本美術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鑒真像的塑造和長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對中日友好傳統的珍視。鑒真被視為日本文化大恩人。1980年,鑒真乾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鄉揚州探親,又到北京巡展,表現了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不斷發展。

2、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命太監鄭和率領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部,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美洲和紐西蘭,南極洲。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傳播。

印尼的學者認為,鄭和艦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特混艦隊。而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僅有錫蘭(今斯里蘭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性作戰。鄭和在處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動用武力,而且不要賠償,充分體現了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禮儀,以及「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3、中國對外援助(說幾個典型的,別生氣哦)

(1)朝鮮

抗美援朝後,中朝兄弟弄了個經濟文化合作協定——慷慨無比的中國大哥不僅將戰時費用一筆勾銷,還無償贈送朝鮮兄弟8萬億元人民幣(舊幣)。並派出數千工程技術人員幫助朝鮮進行戰後恢復重建。

從此噩夢式「援助外交」的開始:1959年至1962年,在無數百姓敲著「鳳陽花鼓」去討乞、唱著「走西口」出去討荒的最困難時段,中國仍以無息貸款方式為朝鮮承擔了紡織廠、軸承廠、糖廠、熱工儀表廠、繼電器廠、電子管廠、無線電零件廠等29個成套項目。

更崩潰的還在後面:1960年10月5日,在接見朝鮮副首相李周淵後,又拍板給朝鮮10萬錠的棉紡設備和一大批物資。當時中國已經陷入舉國大飢荒之中,所以十分周全地向朝鮮同志建議:「先上既快又短的項目,並同意分4年貸款4.2億盧布。至於償還期限,能還就還,不能還也可以延期,推遲10年甚至20年也未嘗不可。等後代還也可以」。

好一個「等後代還也可以!」

永遠難滿足朝鮮同志的革命胃口:1962年,朝鮮要求中國幫助建紡織廠。為滿足朝方急需,中國將自己建成尚未使用的邯鄲第三、第五紡織廠的設備全套拆往朝鮮;1970年,簽訂中國給予朝鮮無償軍事援助6億元的協議,並提供石油15萬噸;1972年,再予以石油140萬噸;為了更方便向朝鮮供應石油,1972年,開始為朝鮮修建輸油能力400萬噸的輸油管道。同時,還援建了20萬千瓦火電廠、平壤地鐵等項目。

(2)越南

中國的對外援助中,對「同志加兄弟」的越南援助時間最長,數額最大。

1950年5月15日,中國向越南支援2000噸大米。1950年至1954年,提供1.76億人民幣的援助。1955年7月胡志明訪華,贈送越南8億元人民幣。並提供設備、物資,恢復交通設施、尤其是鐵路交通,派遣專家、顧問,接收近千越南實習生等。同年,在本國大米供應極為緊張的情況下,再援助越南3萬噸大米,300噸麵粉。另外,還給越南5噸葡萄乾、1130箱酒,以及粉條、香煙、中成葯、醫療器、電爐、輪船、電話機、卡尺、燈泡等等一批物資。

而在自身農業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中國還為越南提供農業援助,項目從農作物栽培、選種育種、病蟲害防治,到建獸醫院、家畜防疫葯劑製造廠、火柴廠、加固水壩等,還包括10個碾米廠、兩個汽油庫。

一句話:越方是無所不要,中國是無所不給。象疼愛獨生子一樣對越南兄弟呵護關懷備致!

一則驚心動魄的一列數據:

1962 年夏,仍處於三年大飢荒中的中國,又決定給向越南無償提供可裝備230個步兵營的武器。1971年中國與越南簽訂的無償援助協議共7筆,援助數額達36.1億元人民幣。1972年中越簽訂中國向越南提供經濟、軍事物資援助的協定,確定中國無償援助越南27.98億元人民幣。1973年中越簽署7筆包括一般物資、軍事裝備、成套項目和現匯在內的無償援助協定,摺合人民幣25.39億元。

截至1978年,中國援越物資的總值超過200億美元,包括足夠裝備陸、海、空軍二百多萬人的輕重武器、彈葯和其它軍用品,成百個生產企業和修配廠,三億多米布,三萬多輛汽車,二百萬噸汽油。幫越南鋪設三千公里以上的油管。修建了幾百公里鐵路,並供應全部鐵軌、機車和車廂。最不可思議的是:中國政府還特地給幾億美元外匯「供越南機動使用」——須知,1976年之時,中國外匯儲備只有5.8億美元!

更要特別提出的是:給越南的所有援助都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絕大部分無償,一小部分是無息貸款。

中國給的援助實在太多了,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對越自衛反擊戰時,中國軍隊發現越軍使用的武器都是中國製造,越軍裝糧的麻袋上印的則是「中糧」!

(3)阿爾巴尼亞

從1954年起至1976年,中國向阿爾巴尼亞提供經濟、軍事援助摺合人民幣100多億元。那時阿總人口才200萬,相當於平均給每位國民4000多元(當時中國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廣東東莞有的地方農民干一天才8分錢。

當時的中國之所以跟阿爾巴尼亞打得火熱,緣於中、蘇兩黨打嘴仗、其它「兄弟黨」絕對一邊倒向蘇共的情況下,不惜與蘇聯鬧翻支持中共(僅是輿論上支持而已。)。從此,阿方一直以中國反擊「蘇修」的大功臣自居。從中國得來的東西,從來沒有還的概念——1969年,中國副總理李先念訪阿,總理謝胡陪同參觀某地,往返途中談了6個多小時,全是要求援助。李先念問,你拿我們那麼多東西打算什麼時候還?謝胡竟說根本沒有考慮過還的問題。

好一個「根本沒有考慮過還的問題!」

4. 曾幫助中國的國際友人

1. 白求恩: 為中國抗戰獻出生命的加拿大醫生。
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人。著名胸外科醫師,加拿大共產黨員,中國抗戰期間國際援華醫療隊成員。
得票:4694484
2. 拉貝: 救助25萬中國平民的德國人。
約翰·拉貝(John H. D. Rabe,1882—1950),德國人。20世紀30年代德國西門子南京分公司經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
得票:4097787
3. 薩馬蘭奇: 我為什麼如此愛中國?
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1920-2010),侯爵,西班牙人,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
得票:3736992
4. 斯諾: 為中國紅軍和毛澤東贏得世界性影響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1972),美國人。著名作家和新聞記者。《西行漫記》的作者。
得票:3300122
5. 李約瑟: 讓中國古代科技揚名世界的英國人
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995),英國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學術院院士,世界上首個為中國古代科技樹碑立傳的人。
得票:2870664
6. 愛潑斯坦:愛中國 所以加入中國國籍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Israel Epstein,1915—2005),原為無國籍人士,後加入中國籍。中共黨員,著名記者、作家。
得票:2397240
7. 艾黎: 在中國奮斗60年
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1987),紐西蘭人。著名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在中國生活奮斗60年。
得票:2356251
8. 柯棣華:埋骨太行的印度醫生
柯棣華(Kwarkanath S. Kotnis,1910—1942),原名德瓦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印度人。著名醫生。中國抗戰時期國際援華醫療隊成員。
得票:2353656
9. 詩琳通:泰國王室中的「中國通」
瑪哈·扎克里·詩琳通(Maha Chakri Sirindhorn,1955- ),泰國公主,1956年生。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的次女,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人民友好使者」稱號獲得者。
得票:2247707
10 . 平松守彥: 幫中國農民致富的日本縣官
平松守彥(1924- ),日本人,1924年生。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曾任日本大分縣知事。
得票:2192951

十大國際友人 提名獎
1.阿爾希波夫:蘇聯援華首席專家 (特別提名獎)
得票:674190
2.陳納德:令侵華日軍聞風喪膽的美國「飛虎」
得票:1440778
3.遠山正瑛:來自日本的「治沙愚公」
得票:1356664
4.賽珍珠:以描寫中國的作品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得票:1354912
5.尾山宏:無償幫助日本侵華戰爭受害者索賠
得票:1351386
6.坦芭肯:藏區盲童的「光明使者」
得票:1351190
7.大山:是外國人 但不是外人
得票:1351140
8.杜大衛:北京的義務「英文警察」
得票:1350427
9.中野良子:中日永遠的「真由美」
得票:1350419
10.金昶伯:率中國女曲奪奧運銀牌的「魔鬼教練」
得票:1350330
11.格里希:首位國企「洋廠長」
得票:1347894

5. 關於外國有難,中國幫助的事情

新中國對外援助究竟有多少? ——我國外交檔案解密透露1960年底以前的實情 多年以前,作為我國外交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外援助」這個「關鍵詞」頻頻出現在報紙上、廣播里。對於上點歲數的中國人來說,「外援」一詞並不生疏。但是,有關我國「外援」的具體情況及統計數據,恐怕很少有人說得清楚。 隨著外交檔案不斷解密,新中國的「對外援助」也已不再是秘密。在近日向公眾開放的、至1960年底的外交檔案中,記者發現含有「對外援助」字樣的標題竟有200多個。 1 蒙古國最早請求支援勞動力 新中國剛成立,國外請求援助的信函便紛至沓來。 「越南請求中國援助大米事」,「關於寮國要求我國提供經濟援助問題」,「關於葉門要求援助事」,「幾內亞高官要求我經濟援助等談話記錄」,「印尼要求我援建紡織廠事及印尼工業部長為此擬訪華事」……外交檔案顯示,某某國「要求中國提供」、「請求中國援助」、「請求我給予」、「要求我援建」、「要求我派」,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國一些駐外大使館來電及外交部上送報告中的常見字句。 向中國要錢要糧要物或援建工廠的要求,不少是國家元首親口提出的,他們或找我駐外大使,或直接專門致函我國領導人,還有的以國家政府或外交部給我國發照會的方式,商談和辦理「援外」事務;在當時我國外交部和外貿部等政府部門、駐相關國家大使館的工作中,這一項佔有不小的分量和重要地位。 1950年7月,我國首任駐蒙古國大使吉雅泰到任不久,蒙古總理喬巴山就向他提出「要求幫助解決勞動力的問題」。這大概是向我國最早提出的外援請求。當時,中方的答復是:「因為國內解放戰爭尚未結束,動員工人出國是有困難的,這個問題容後考慮。」 周恩來總理記住了對蒙古國的這一承諾。1954年11月,烏蘭夫副總理率中共代表團前往烏蘭巴托,臨行前,周總理指示外交部電告何英大使:「通知蒙方此次代表團去蒙,除參加蒙黨代大會外,並希望了解一下蒙方在勞動力方面有何困難,以及我國可能給予何種幫助的問題。」12月8日,中共中央正式電告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我們當在可能范圍內盡量滿足你們的要求。」1個月後,蒙古國向我駐蒙使館提交了總計12250名工人的清單,包括粗細木匠、泥瓦匠、制磚瓦、燒石灰、穀物蔬菜樹木花卉種植、傢具製造、廚師、裁縫、制靴、印染、桶匠、捕魚等近40個工種,蒙方同時要求工人自帶工具。 對此,外交部給使館的回電中頗顯為難:「此次蒙古所提出的工人種類繁多,要求去蒙的時間又急,並且所涉及的問題甚廣……進行動員是有困難的。」「又如去漁工,蒙方有無漁船、漁工?」後來,根據中方建議,雙方就此組團商談。1955年4月底,相關部門在東北三省開始了赴蒙工人的組織工作。當年,首批8200名工人赴蒙。 越南向我國提出援助的時間也很早。在標明1951年5月15日的一份材料上,越方的要求開門見山:「我們正處在青黃不接期間,如無援米必告斷炊。……因此,懇切要求你們再幫助我們一千五百噸至二千噸大米,以渡過此難關。」顯然,在此之前,我國已支援過越南糧食了。 2 援越物資表裡有葡萄乾和酒 記者粗略統計,到1960年底,我國提供援助的國家還有:朝鮮、柬埔寨、尼泊爾、緬甸、馬里、烏干達、剛果、喀麥隆、伊拉克、敘利亞、埃及、阿富汗等,一共22國。 我國幫助蒙古國建學校、醫院、療養院、專家招待所、熱電站、玻璃廠、造紙廠、養雞場,修橋造路,解決燕麥種子,供應木材,修復古廟等,援建紡織廠的設備國內提供不了,我們就用稀缺的外匯到英國訂購。 在《中國和越南關於中國1955年援助越南的議定書》的附件中,中方援越的貨物表裡,有30000噸大米、300噸麵粉、5000公斤葡萄乾、180根皮帶、1130箱酒及粉條、香煙、中成葯、醫療器械等;援建鐵路的物資表裡,有電爐、輪船、電話機、卡尺、燈泡等物;農業援助項目從農作物栽培、選種、育種、病蟲害防治,到建獸醫院、家畜防疫葯劑製造廠等,還有10個碾米廠、2個汽油庫、火柴廠、加固水壩等等。這其中的30000噸大米,是在議定書簽訂之前5個月,越南勞動黨中央致中共中央絕密函中提出的,當時中共中央回電:「雖然國內大米供應也較緊張,但為著援助新解放的兄弟國家,同意照撥。」那時大多數中國人也難以享用葡萄乾和高檔酒。 在柬埔寨,我們除了援建水泥、紡織、木板、造紙、鋼鐵等各種廠子外,還幫他們建藝術學校、電台,勘探鐵礦煤礦。 1955年9月30日,在援越的越池橋修建工地,因水流湍急,運送鋼纜的船傾斜進水,29歲的中國工長、共產黨員陳國平為救船上「6名越南同志」掉入水中,第一個為我國的援外事業獻出了生命。為報告國內這一不幸事件及善後,使館先後發回3個篇幅很長的電報。 非洲國家是從1958年底才開始陸續與我國建交的,對他們的援助一般在建交前幾個月開始。我們援建他們中小型工業項目和農場,幫助他們找水打井。糧食是這些國家最希望從我國得到的東西,1959年到1960年,我國糧食連續兩年減產,但對於非洲國家的要求,仍然慷慨解囊。如1960年,我們援助幾內亞10000噸大米,還宣布「向剛果提供5000噸至10000噸小麥或大米」。 此時,新中國政府面對的是多年戰爭後民國政府留下的爛攤子,百廢待興,國力有限,但我國人民仍節衣縮食,克服重重困難,一一滿足各國的要求。而且,我們的援助從不附帶任何條件。 3 受援國家的要求往往過大、過多、過急 雖說是我國提供外援,我們給人家東西,但與受援國就外援的談判並不容易,執行中也出現過一些問題。 1955年2月16日,中蒙雙方為中國援助蒙古勞動力問題開始談判。「至4月7日正式簽字,共進行了14次會談。」為什麼要談判這么多次?原來,蒙方提出,中國去的工人「希攜家屬來蒙,居留期間愈長愈好」,工期「不少於五年」,與蒙古員工同工同酬,而且「所得工資都用在蒙古,不寄回國內」。我談判代表團給國務院的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在談判中我們的許多意見都經過多次解釋才被接受,如我們提出工人的工期為三年,派遣中國幹部帶隊及在蒙古成立工人事務處,准許工人兌回工資百分之三十的現款養家及把餘款存入蒙古銀行,列入非貿易賬戶匯款等問題,均經過多次反復磋商。」 這樣的問題似乎不只發生在對個別國家的援助中。1960年的一份檔案中說:「從幾年來的實際情況看,受援國家提出要求我國幫助建設的不少項目,往往超出他們國內的實際需要和可能條件。」「他們提出要求援助的項目往往過大、過多、過急。同時,按照我國的實際情況,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的能力也有一定限度。」 由於受援國的要求往往過急,「以致有些項目的建成時間和設備交付時間規定得比較緊迫,給執行協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1958年底,一份總結外援工作的檔案列舉了一些存在的問題:援蒙的「個別項目規模過大、標准偏高」,「磚瓦廠由於原協定限期太緊,國內的設計和設備製造工作無法如期完成,推遲半年才完工」,「據估計蔬菜農場生產的蔬菜比當地的肉價還要貴。」按協議,1958年我國應向朝鮮供應6萬紗錠紡織機械設備,但「由於目前優質鋼缺乏,不能盡早滿足朝方要求」。 因此,當時外貿部等一些部門提出:「對兄弟國家提供援助……是為了幫助和推動他們自力更生,促進他們在經濟上獨立自主。」外援要「貫徹執行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細水長流的方針,做到因地制宜,中小為主,多快好省」。 4 11年外援總額:40.28億元人民幣 「從1950年起至1960年6月底,我國同某些兄弟國家和亞非民族主義國家達成協議由我國提供無償援助和貸款總額為40.28億元人民幣,其中援助兄弟國家35.39億元(無償援助25.79億元,貸款9.60億元),援助民族主義國家4.89億元(無償援助2.38億元,貸款2.51億元)。在援助總額中,用於提供成套設備的為9.86億元,其中對兄弟國家9.62億元;對民族主義國家2470萬元。」 這是1960年7月1日,時任外貿部副部長的李強向全國外事會議報告的統計數據。他的發言稿題為「幾年來的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工作」,上面標有「絕密材料會後收回」8個字。46年後,這個發言稿加上了印有檔號的封面,向公眾亮相。在當時我國的經濟總量中,40.28億元的外援總額佔有多大比重?根據《中國統計年鑒》,這個數字接近1953年到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基建投資計劃427.4億元的1/10。 當時,我們的「兄弟國家」是新中國成立後很快與我國建交的蘇聯、東歐及越南、朝鮮等11個社會主義國家。據外交檔案記載,在歐洲的「兄弟國家」中,11年間我國僅少量援助過阿爾巴尼亞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因此,援助「兄弟國家」的35.39億元款項,絕大部分由越南、蒙古、朝鮮三個國家分享。而接受我們援助的「民族主義國家」,則主要是柬埔寨、葉門、尼泊爾、阿爾及利亞、蘇丹等國。 李強還介紹,我國對外提供成套設備的援助從1955年開始,「到1960年6月底,按照我國同九個國家簽訂的經濟技術協定和議定書的規定,援外的成套項目為182項,其中對『兄弟國家』165項(朝鮮8項,越南100項,蒙古53項,阿爾巴尼亞3項,捷克1項)。」在其餘援助「亞非民族主義國家」的17項中,剛與我國建交兩年的柬埔寨得到了8項。「共派出工程技術人員7558人次,建築工人25566人次。……共接受和培養了外國實習生2864名。」 5 中國還積極參與了人道主義援助 翻閱半個世紀前的援外檔案,我們不能不想到當時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直到1960年底,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僅38個,其中10個還是1958年7月以後才建交的。新中國愛好和平,希望創造有利於國內建設的周邊環境和國際環境,希望不斷擴大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不少檔案都提到:「認真做好外援工作,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外援』擴大了我國的影響,對發展我國同各國的友好關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正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我國還積極參與了國際上的人道主義救援活動。一次次救援款物的辦理經過,也都詳細記載在了外交檔案中。如1952年5月,日本北海道札榥郡一個主婦會致毛主席信,說當地發生嚴重地震和海嘯,居民受災嚴重請求援助,中國紅十字會立即電匯過去2億元人民幣(舊幣,下同)。1955年7月,在聯合國駐阿富汗的技術援助專家名單中,就有我國兩位養蠶專家和他們的夫人。1957年7月伊朗地震,我國也迅速提供了救濟。 1952年,印度發生災荒,我國先後以紅十字會、全國總工會等4個群眾團體的名義,兩次各捐款20億人民幣。1953年8月,印度北部洪水泛濫成災,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建議中央,我國援助印度10.5億元人民幣,當毛澤東主席了解到蘇聯捐贈了25萬盧布(約合人民幣17億)時,批示「款數似應增加至十五億或廿億人民幣」,相關部門最後定為15億元。與當時美國給印度捐1萬美元、200萬磅奶粉,英國捐500英鎊,南非捐100鎊相比,我們援助的15億元也是不少的。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說:鄧小平告訴1976年訪華的李資政:中國援出了200億美元,基本上屬於無償性質的。 據中國軍事科學院專家曲愛國的研究及越南政治家黃文歡的回憶錄:在越南抗法戰爭期間(後來才有抗美階段),中國是世界上惟一向越共提供軍事援助的國家,在武器、裝備和後勤配合方面,是按「要多少給多少」的指示辦。毛澤東是這么告訴過胡志明的:「我們是一家子。要人給人,要物給物……」 據李光耀估計,20世紀80年代中國援了10億美元。 1、援助阿爾巴尼亞: 中國為阿爾巴尼亞援建了大量的企業,後來基本處在停產、半停產的狀態,設備早成為了廢鐵;幫助阿國建設的備戰用的堡壘,他們開始用它喂雞了…… 當時的對外聯絡部部長耿飈透露,1964-1970年代末,中國給了阿國90億元人民幣!(有學者根據貨幣含金量、購買力測算,它相當於現在的上千億!它還相當於給當時人口規模為200萬的阿國人每人發了4000多元的紅包!) 伍修權將軍的文章《回憶與懷念》說,阿爾巴尼亞獨裁者霍查的女婿、阿外交官馬利列,在他的文章《我眼中的中國政要》里講敘了這么一件事:1962年,他到中國要求糧食援助,找到外貿部部長李強,無果;後來還是找到劉少奇解決了問題。恰巧當時,缺糧食的中國向加拿大進口了大批小麥,幾艘載滿小麥的中國輪船正在大西洋駛往中國,接到中央的命令後,立即改變航向,調頭駛向阿國的港口卸下了全部小麥。馬外交官敘說此事時,沒有忘記留下一句溢美之詞。伍將軍心痛地補充了一句:中國人慷慨呀! 2、越南: 對於越南,中國除了經濟援助,更多的是無償的作戰和勞務援助。中國軍人除了在一線作戰之外,還在承擔通信、後勤、築路、掃雪,甚至還承擔了為他們的農民挖溝、種地等事情。 另外,中國還援助了槍11.6萬支,大炮4630門,工兵、通訊器材、衣物、大米、葯品、汽油、機車…… 越南人1978年發起的對華戰爭中,他們用中國人送去的槍炮作武器,用中國人援助的成袋成袋的大米作支槍的架子和掩體的材料,來射殺中國的軍人!…… 3、朝鮮: 為朝鮮,中國付出了幾十萬中華兒女的生命(沒有可供引用的、公認的精確數字),支出了63億元的戰爭費用,560萬噸作戰物資…… 1996年5月,援朝2萬噸糧食;1999年6月,援助15萬噸糧食,40萬噸煉焦煤;2001年3月,朝在接待曾慶紅到訪時對我國「提供無償援助表示感謝」。給的什麼,給了多少,不詳;2001年9月,朱邦造答記者時說,在中國元首訪朝之際,要給朝方提供「糧食及物資援助」,數量不詳。…… 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年6月11日的文章說:中國對朝提供的實質援助,要比公眾所了解的多得多:每年提供給朝鮮50萬噸糧食,100萬噸石油,250萬噸煤炭。 4、「非洲兄弟」: 1967年,尚比亞總統卡翁達訪華拉贊助,他在盛贊毛澤東是非洲人最景仰的「老者、勇者、智者」之後,又說了「中國的工作使世界變得有希望」的溢美之詞,毛現場辦公,拍了板:「這條鐵路不過投資一億英鎊,沒什麼了不起」。此情此境,在座的中國官員都不敢出聲。中國負責修路工程的官員對鐵路的評估結論是:1800多公里長度,近20億人民幣的投入。最後到底花費了多少,沒有資料。不單單是錢的付出,也不單單是10年的艱苦施工。同胞兄弟有78人為此獻出了生命,其中最小的年僅26歲。

閱讀全文

與中國援助外國的人叫什麼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