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是什麼
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是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其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上,毗鄰鍾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南京紫金山的紫金山天文台,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天文台」。曾作為國民政府的授時中心,紫金山天文台在中國歷史上擁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與價值。
在中國歷史中,天文觀測對於古代封建社會具有相當大的意義。由於古人認為皇權天授,而天文、歷法對於古代帝王的登基、行事等具有極高的限制。
在清朝與明朝交替的時候,清王朝便需要當時的天文台「欽天監」,來確定新歷法是否與天文星象相符合。此事所採用的漢、回、西洋歷法中僅西洋歷法測算結果與實際上絲毫不差。
此後西洋歷法便成為了當時的的主流歷法,此後更是由外國傳教士擔任欽天監。而此時的欽天監便是中國天文台的前身。
然而,對於中國古人而言,天文學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所擅長的。可是隨著中國古代的閉關鎖國政策,以及國外天文望遠鏡的發明,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便與國外的天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差距。
在1913年日本著急亞洲國家開辦天文會議,而此時日本卻邀請英國來代替中國參會。如此消息便讓中國人大為震怒。時任中國天文台台長的高魯便立誓造出屬於中國能與歐美發達國家並駕齊驅的天文台。
然而,從此開始直至1934年,高魯便一直為中國天文事業所奔波。從天文台的建築設計,以及建築主峰的勘測,高魯一直以來都奔波於此。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紫金山天文台雖然不再作為主要觀測站點,但是紫金山天文台的歷史意義卻不容忽視。
『貳』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可以隨意去參觀嗎
不可以隨意參觀。因為國家天文台是國家科研單位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要從事天文觀測和理論以及天文高技術研究,並統籌中國天文學科發展布局、大中型觀測設備運行和承擔國家大科學工程建設項目,負責科研工作的宏觀協調、優化資源和人才配置;
重點研究領域有:宇宙大尺度結構、星系形成和演化、天體高能和激發過程、恆星形成和演化、太陽磁活動和日地空間環境、天文地球動力學、太陽系天體和人造天體動力學、空間天文觀測手段和空間探測、天文新技術和新方法等。
因此並沒有對外展覽的工作內容。
並且是涉密單位,普通人是不能隨意進去的(有門禁系統)。如有正當理由,可以聯系相關人員或者提出申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合並發展
2001年3月27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復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組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請示》,同意撤消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成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將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站、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並入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事業編制總數由1002名減為957名;
同時批復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事業編制721人不變。中國科學院天文創新基地的布局由此初步完成。
2001年4月21日,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規定國家天文台是院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直屬事業單位,與研究所同等級別。
國家天文台組建後,原北京天文台融入國家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的法人資格被撤消;雲南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站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一並整合到國家天文台,不再列為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成為國家天文台下設機構,保留原級別並具法人資格;
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轉制為科技型企業,其中天文光學技術實驗室改建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也成為國家天文台下設機構,具法人資格;撤消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將其70名編制劃轉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由於歷史悠久承擔著中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課題,並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繼續保留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的法人資格,其主要學科方向、大型設備的運行和觀測基地的建設受國家天文台宏觀協調和指導。
『叄』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島觀象台是可以去參觀的嗎
收費標准:學校憑「社會課堂」相關證明5折參觀,科研單位不接待個人參觀(開放日除外)
開放時間:不定期開放 ; 票價:20元
『肆』 中國五大天文台分別是什麼
中國五大天文台指的是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雲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以及陝西天文台。
於1934年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位於南京市東南區的紫金山上,它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天文研究機構,它的落成邁出了中國現代天文研究的第一步,是中國現代天文學的開端。它拓展了天文研究,並帶動了其他天文台站的組建。為中國天文學的研究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1958年籌建的北京天文台是一座綜合性天文台,主要研究天體的物理特性,總部設在北京海淀區的中關村。它包括物理、光學等若於實驗室和5個觀測站。如今的北京天文台經過結構調整與改革,形成了由一批傑出的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青年組成的強盛的朝氣蓬勃的科研群體,他們將會為我國天文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雲南天文台建成於抗日戰爭時期。中央天文研究所內遷,在昆明鳳凰山建立了雲南天文台,也稱鳳凰山天文台,它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天文台。它的主要任務是地面觀測,還包括天體的物理研究。它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已經達到世界水平,如恆星演化理論、活動星系核等方面。雲南天文台還與相關部門一起為天文學做出了很多不可磨滅的貢獻。
1962年建立的上海天文台,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由徐家匯和余山兩部分構成。它主要研究的學科是天文地球動力學和星系宇宙學,同時它還積極發展現代天文研究技術,為天文觀測研究提供各種技術支持。
陝西天文台於1966年籌建,與別的研究機構不同的是,作為中國的授時中心,它是以時間工作為主的天文研究機構,站內有大量研究儀器,主要從事與時間有關的研究,如時間與緯度的關系,怎樣高精度與時間同步。此外它的另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向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發播時間頻率信號。
『伍』 欽天監是一個怎麼樣的機構為何讓外國人來執掌
欽天監,中國古代國家天文台,承擔觀察天象、頒布歷法的重任。欽天監正,相當於國家天文台台長。由於歷法關系農時,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變和人事變更直接對應,欽天監正的地位十分重要。明代沿用的歷法計算方式誤差較大, 不利於王朝的統治。恰在此時,傳教士帶來了斬歷法。
湯若望是繼利瑪竇之後又一個明清之際的著名傳教士。他是德國人,受葡萄牙耶酥會的派遣到中國傳教,明天啟二年(1622)進人中國,取漢名湯若望。他有天文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崇禎三年(1630),徐光啟預備修訂新歷,將湯若望從西安調到北京,進入歷局成為徐光啟的助手。他不僅是天文學家,在機械製造方面也十分在行,幫助祟楨皇帝製造出威力強大的·紅夷大炮」,在對抗清軍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使得明、清雙方都將他當成不可多得的全
能人才。
崇禎十七年(1644),他在改朝換代的大動盪中堅持留在北京。六月,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城,命令城內居民搬出城外以安置大軍,湯若望上書請求保護,獲得清政府的優禮,他的教堂、三千卷書籍和為祟禎皇帝修訂的(崇禎歷
書》刻板得到妥善安置。
清政府上台,一項重要的工作是編制新歷法頒行天下,代替前王朝的1日歷。多爾袞命令欽天監官員負責新歷法的修訂。當時欽天監官員使用中國傳統的大統歷和回回歷,推算出天文現象出現的時間與實際發生時間差距較大,影響到新王朝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多爾袞對此十分不滿,召見湯若望詢問有關技術問題。通過同年八月對日食時間的測定,三種歷法優劣頓現,漢、回歷法分別相差二刻、四刻,而「西洋新法」的測算結果絲毫不差。清政府當即宜布採用西洋新法,將新歷書賜名「時憲歷」,不久湯若望接任欽天監正,相當於國
家天文台的台長。能推算歷法的人在被當時被認為懂占星術,受到官員和民眾的崇拜。自湯若望以後,直到清道光年間,欽天監官員都用西方傳教士擔當。
湯若望獲得清朝統治者極大的尊崇,在中國受到如此禮遇的傳教士獨此一人。多爾袞極尊重他的意見,順治的生母也因為湯若望治好了自己侄女即順治皇帝未來皇後的病而感激之至。少年順治皇帝聽了太後和朝中大臣對這位西洋教士的褒揚,自然產生信賴感,更由於順治帝極強的求知慾,屢屢召湯若望進宮講解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兩人之間建立起超越尋常君臣之間的關系。順治帝稱湯若望為「瑪法」即滿語爺爺,順治八年(1651)一年之內,湯若望連升三
次,從「通議大夫」、·太僕寺卿」到·太常寺卿·,官級從五品升到正三品。順治十年(),賜給湯若望「通微教師·的尊號,地位,相當於國師。順治十五年(1658),湯若望獲贈·光祿大夫」的榮譽頭銜,官位升至正一品。不僅如此,順治帝還經常御駕湯若望府邸,長時間暢談。這種做法被認為尊卑不分、有違禮教,激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滿。雖然如此,湯若望仍藉助與順治皇帝的親近關系,得到了崇高的地位和行動的自由。 ,
湯若望早在剛擔任欽天監正一職時,便在北京宜武門內建立了:一座歐式風格的雄偉教堂,參觀的人員絡繹不絕,順治十四年,順治書刻板得到妥善安置。
清政府上台,一項重要的工作是編制新歷法頒行天下,代替前王朝的1日歷。多爾袞命令欽天監官員負責新歷法的修訂。當時欽天監官員使用中國傳統的大統歷和回回歷,推算出天文現象出現的時間與實際發生時間差距較大,影響到新王朝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多爾袞對此十分不滿,召見湯若望詢問有關技術問題。通過同年八月對日食時間的測定,三種歷法優劣頓現,漢、回歷法分別相差二刻、四刻,而「西洋新法」的測算結果絲毫不差。清政府當即宜布採用西洋新法,將新歷書賜名「時憲歷」,不久湯若望接任欽天監正,相當於國家天文台的台長。能推算歷法的人在被當時被認為懂占星術,受到官員和民眾的崇拜。自湯若望以後,直到清道光年間,欽天監官員都用西方傳教士擔當。
湯若望獲得清朝統治者極大的尊崇,在中國受到如此禮遇的傳教士獨此一人。多爾袞極尊重他的意見,順治的生母也因為湯若望治好了自己侄女即順治皇帝未來皇後的病而感激之至。少年順治皇帝聽了太後和朝中大臣對這位西洋教士的褒揚,自然產生信賴感,更由於順治帝極強的求知慾,屢屢召湯若望進宮講解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兩人之間建立起超越尋常君臣之間的關系。順治帝稱湯若望為「瑪法」即滿語爺爺,順治八年(1651)一年之內,湯若望連升三
次,從「通議大夫」、·太僕寺卿」到·太常寺卿·,官級從五品升到正三品。順治十年(),賜給湯若望「通微教師·的尊號,地位,相當於國師。順治十五年(1658),湯若望獲贈·光祿大夫」的榮譽頭銜,官位升至正一品。不僅如此,順治帝還經常御駕湯若望府邸,長時間暢談。這種做法被認為尊卑不分、有違禮教,激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滿。雖然如此,湯若望仍藉助與順治皇帝的親近關系,得到了崇高的地位和行動的自由。 ,
湯若望早在剛擔任欽天監正一職時,便在北京宜武門內建立了:一座歐式風格的雄偉教堂,參觀的人員絡繹不絕,順治十四年,順治皇帝御筆親書「通微佳境」,製成匾額懸掛於宣武門的天主教堂,湯若望還把順治帝御制碑文刻成石碑豎立在教堂前面。這一舉動等於默認了湯若望有自由傳教的權力。事實上,湯若望也經常利用接近皇帝的機會向皇帝灌輸基督教義,順治皇帝也閱讀了有關書籍。由於湯若望的聲望,中國境內的傳教士都得到了保護,入教的群眾竟達上萬人。
順治十八年(1661),才二十四歲的皇帝因病去世,他的繼承人是年僅八歲的小皇帝康熙,宮內由祖母皇太後照料,朝中則由四位順命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聯合執政,實權人物則只有鰲拜。隨著順治皇帝的去世,湯若望的地位每況愈下。首先是順治末年,一個略有小名的文人楊光先寫作《摘謬論》和《辟邪論》,投疏到禮部,分別攻擊西洋新法和基督教,在前書中,楊
光先認為湯若望別有用心地用西洋歷法替代中國本土歷法,是蔑視大清的惡毒之舉,在後書中以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為參照系全面批駁基督教義。由於順治帝尚在世,禮部官員拒絕了楊光先的彈劾申請。傳教士一方於康熙三年由利類思創作(天學傳概),介紹天主教的產生及在中國的傳播歷史,反駁楊光先的指控。文中過分誇大基督教義的神聖,激化了矛盾。這時,湯若望中風病倒,由南懷仁代其履行公務。楊光先代表著反西方傳教士的一批人,包括儒士、回教徒等人,他們積極支持楊光先,使這一案件越來越復雜。
康熙三年秋到次年春天,朝廷公開審理此案,楊光先指控湯若望等人犯有三條大罪:陰謀叛逆、宣揚邪教和傳布錯誤的天算學。長期審判的結果是,湯若望和欽天監七位官員被判處死刑,各地傳教土集中到北京接受審訊,拆毀全國教堂。但在審判的最後關頭,北京發生強烈地震,順治帝的母親孝庄太後直接干預此案,湯若望和僕人才被釋放,五名中國官員仍被處死。不久湯若望病故,葬於利瑪竇墓旁,集中到北京的二十五名傳教士被驅逐出境。
楊光先就任欽天監監正。走馬上任後,他遇到歷法推算的技術問題,楊光先恢復大統歷和回回歷,結果當然錯誤百出。康熙年事稍長,不滿於鰲拜的專權,從欽天監人手追查。康熙八年(1669)春,康熙仿效乃父順治命湯若望的助手南懷仁和楊光先實地測試,以辨優劣。經過幾次考查,楊光先敗下陣來,被革職,病死在回安徽老家的途中。
康熙皇帝恢復了湯若望的尊號,肯定了他的貢獻。南懷仁接任欽天監監正,經過這一重大麴折,中國天文學重新獲得了發展的機遇,以後歷任欽天監主要官員均為西方傳教士。傳教士在天文學上取得勝利,傳教的阻力卻越來越大,清政府對傳教活動的控制康熙中後期以後越來越緊,最終進入全面禁教階段。
『陸』 紫金山天文台是誰建築的
1913年10月,日本在東京召開亞洲各國觀象台台長會議。可是,這次會議日本竟不邀請中國中央觀象台參加。而外國人卻越俎代庖,由當時法國教會在上海辦的徐家匯觀象台台長勞積遜神父堂而皇之地代表中國出席此會。消息傳出後,舉國嘩然。 後來雖經勞積遜神父介紹,中國中央觀象台可以派員列席此會,但時任我國中央觀象台台長的高魯先生認為此事已屬我國學術界之大恥,故斷然拒絕出席。自此,在他心裡開始萌生了要建造一座能與歐美各大天文台齊驅並駕的我國自己的天文台的計劃和決心。 1915年,高魯經過多次實地選擇、勘察,准備將中國第一座現代式天文台建在北京西山的打鷹岩附近。之後,他勘定台址、繪制建築藍圖、造出經費預算。但請示當局時,終因無經費而作罷。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高魯也來到南京,任江蘇省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省政府委員。不久,蔡元培先生辭去北京大學校長的職務,應邀南下組建大學院(1928年10月改為教育部)。蔡任職後,委任高魯為大學院觀象台籌備委員會主任。於是,高魯決心把在北京西山建台的計劃轉移到南京來實現。 如何選擇台址,是籌建天文台的關鍵問題。經過對南京四周的山峰考察後,高魯選擇了南京東郊紫金山的第一峰為未來的台址。 1927年11月20日,在國民政府遵照孫中山先生遺願召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籌備大會」上,由於老同盟會會員、時任國民政府秘書和中央研究院籌委之一的高魯的積極呼籲和堅決主張,他的《建國立第一天文台在紫金山第一峰》的提案,終於在大會上獲得了通過。不久,國民政府據此給中央研究院下達了立即籌建紫金山天文台的第293號訓令。 1928年4月,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魯被任命為所長。自此,他對這座國立第一天文台的籌建更是不遺餘力。在此期間,他先後聘請南京工務局和著名的建築師測繪、設計、繪制了登上紫金山第一峰的盤山道路圖和天文台的建築藍圖。 正當高魯准備動工開建天文台時,他突然奉命調任駐法國公使,整個建台計劃因此陷入停頓。 1929年2月,高魯在出國赴任前,向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先生,推薦當時正在廈門大學任天文系主任的留美建築學碩士、天文學博士、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會員余青松接替自己的重任。 1929年7月,余青松到南京赴任後,准備按照高魯的原定計劃建台。但這時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提出(因紫金山屬於總理陵園管委會管轄):天文所現在修築通向紫金山第一峰的盤山道路,必須重新在紫金山北麓選線。原因是高魯原先選擇的登山路線均在紫金山南麓。如果破土動工,勢必會露出黃土顏色,這樣,整個紫金山南麓的風景就會被破壞。而山之南麓的中山陵,是國父陵寢所在地,不僅為國人矚目,更為國際觀瞻所系。同時,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還告知天文研究所:原先陵園方面答應高魯贊助一半築路費用的承諾,因經費支絀,已無力兌現。 同時,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還提出:國立第一天文台應該按照中國式的建築風格建造。因為陵園的現有建築,皆為中國式,即使將來的建築,亦擬採用國有體制以歸劃一。天文台既要建在陵園范圍之中,其外觀建築就必須要與陵園保持一致。 這些建台計劃的意外變化,使余青松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因為,要想築通紫金山第一峰的盤山公路,只能在紫金山的南麓選線。紫金山北懸崖陡壁林立,且多有深澗。如果在此築路不僅工程浩大,要做長距離盤旋,還必須架設多道橋梁。而路線越長,工程越大,則築路費用就會越多。同樣嚴峻的是,如果築路山北,就無法接通山南的泉水。今後全台用水,若全靠從城內自來水廠運輸上山,其價必貴。以天文所每月有限的經費來長期負此重擔,也是不可能的。 陵園方面對國立第一天文台應該按照中式建築風格建造的要求,對余青松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困難。所謂中式建築,其風格都是在屋頂、房檐兩處之間表現。天文台則必須要有能轉動的圓形觀測屋頂,而圓屋頂就不合中國建築的規制。 面對這些困難,余青松經過一番仔細考察和比較後,最後決定放棄在紫金山第一峰建台的計劃,重新選擇紫金山的第三峰作為台址。第三峰海拔267米,從天文觀測和研究方面來看,條件當然不如第一峰好,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限於國家的財力和物力,也只能如此。余青松的這一變更台址的計劃,在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楊杏佛的支持下,終於最後決定。 台址變更後,余青松遂向中央測繪總局借來平板儀、水準儀、經緯儀等儀器,自己動手測繪、設計通向第三峰的盤山公路。 測量工作完成後,余青松親自繪制了這條山路的橫斷面圖、縱斷面圖、平面圖和施工圖各一份。 1929年夏天,國立天文研究所在京滬兩地的報紙上刊登築路招標廣告。七日之內共有三家營造公司前來應征。開標之日,孫和祥營造公司以造價低、有修築南京至湯山公路的經驗而得標。 同年秋天,這條在南京地區修築的第一條盤山公路工程,在紫金山西北麓的山腳下拉開了序幕。 工程開始後不久,就因遇上連綿的雨雪,後又因沿途屢遇巨石擋道,而手工開築極為不易,故原定半年的工期,直到1930年夏季始告完成。 這條盤山公路後來就定名為天文台路。它起自南京城垣東北隅的龍脖子山麓,銜接環陵馬路的最高處。路的首段大約有264米,其勢直如矢向東北上,後雖略有彎曲,然而仍然保持原有方向,直至辛亥革命浙軍陣亡將士紀念塔(現已無存)所在山脊下始大轉彎,然後再沿直線前進,及至太平軍天堡城要塞下方再一回轉,最後作一大轉彎而到達紫金山第三峰。全路長約二公里。 在築路工程進行期間,余青松又親手設計繪制了天文台的建築藍圖,並獲得中央研究院和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的批准。 1930年夏天,天文所在南京《中央日報》和上海《申報》上刊登建台招標廣告。然而,廣告七日,又屢次延期,上海方面沒有一家營造公司應征,南京方面來應征的也只有兩家。可開標之日,這兩家營造公司開價之高,卻遠遠出乎天文所的意料和承受能力。 而這時,國民政府早已核定的建台專用經費,雖不時有發下之訊,但至今仍未能領到分文。天文所被迫向各方借款,結果也成畫餅。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余青松只好宣布這次招標失敗。 招標失敗後,余青松暗地對失敗的原因作了一番調查。調查後,他發現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高山建築,確需巨金。二是由於小包工無力承擔,而大包工以資力雄厚,營業發達,不屑承擔薄利建築,所以寧願開高價,即便不得標也認為不可惜。據余青松分析,第二種原因可能較近真相。至於這次招標時,為何應征者極少,則可能是大多數營造商,素無建天文台的經驗,且施工又是在高山之上,所以多數不敢前來嘗試。 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下,深諳建築學的余青松果斷地決定採用點工制的方法自行建台。這個辦法就是:所有的建築材料全部由天文所自備,招募工匠興建,另外僱傭監工、賬房、工頭各一名,分別負責工程質量的監督、點名、發放工資、購買材料及招募工友等事宜,其餘瓦匠、木匠、電匠等,均是按日計算發放工資。 1930年夏季,國立第一天文台終於在紫金山第三峰正式破土動工。 在這座天文台的建設過程中,由於余青松採用了點工制的方法,同時在施工中就地取材,大量採用紫金山特有的虎皮石砌就地基和牆面,不僅節省了大筆的材料和運輸費用,同時還使紫金山天文台後來成為防風、防火的堅固建築。 1931年秋天,正當余青松坐鎮紫金山,加緊監督天文台的建築工程時,「九·一八事變」發生了。不久,上海「一·二八事變」又起,南京的形勢也日見危急,國民政府於1932年1月3日遷都洛陽。在這種政局動盪、人心惶惶的情況下,余青松不得已只好將正在施工的工匠遣散,僅留兩名小工在紫金山看守已成建築。 1932年5月,《淞滬停戰協定》簽字。7月,駐滬的日軍方開始撤退。天文所聞訊後立即召回工匠,繼續天文台的建築工程。 1934年夏天,經過五年時間的艱苦施工,國立第一天文台的主要建築已經基本建成。它們分別是:台本部一幢,25間,面積503.80平方米;子午儀室一幢,5間,面積113.95平方米;赤道儀室一座,6間,面積106平方米;變星儀室一座,面積25.52平方米,東宿舍一幢,19間,面積237.11平方米;西宿舍一幢,32間,面積261.28平方米。土木建築總投資為19萬元。 1934年9月,國立第一天文台終於落成,因建在紫金山上,人們習慣上稱作紫金山天文台。 在紫金山第三峰上,佔地47畝的天文台台界,由南京公勤廠用鐵絲網圍起。台界內,六座銀色的天文觀測室圓頂,高低錯落,衡宇相望。每座圓頂的基座和整個牆面,均用虎皮石砌出了水波紋形狀。每座圓頂四周均環繞著天壇式的石欄桿。其中,以台本部的建築最為別致:台本部是紫金山天文台最早的建築,系楊廷寶設計,1931年建造。該建築包括行政辦公用房和觀象台兩部分。這幢建築基本上是按軸線對稱布置,設計時利用地形高差,在底層兩側和二層中部北側均有出入口與室外相通,底層與二層間另有樓梯相連。底層為一般辦公用房,二層為館長室、會議室、檔案室等,北邊為觀象台。該建築將行政辦公與圓形觀象台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在台本部的主樓正中,有一石階通向一巨大的銀色圓頂觀象台。長階中段,民族形式的三孔石牌樓橫跨其上。牌樓頂部覆蓋著精製的藍色琉璃瓦,正中鐫刻著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書寫的「天文台」三個藍底填金大字,字體嫵媚古樸,頗具神韻。 台本部建築的外牆採用就地開採的毛石砌成,與環境渾然一體,莊重朴實。各級平台均設有民族形式的欄桿。拾級而上,台本部四周為一大平台。平台中央圓頂內一架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直徑為60厘米的現代折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和陳列在台本部下面的幾架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同居一座山峰,交相輝映。 其餘分布在峰頂各處的天文觀測室,以其所處地勢的懸殊,或築大道依勢逶迤,或修斜坡利於行車,或砌階道便於步行。台界內的崗阜側壁,經過削平整理後,鋪以草坪,種上翠竹。大道小路旁廣植冬青,各研究室門前栽種上松柏,所有空地遍種花草。 綜觀紫金山天文台整個建築,不僅氣勢雄偉,造型精美,給人一種學術研究機構的莊重之感,而且自遠處看去,又頗具有中式建築的特色和韻味。 紫金山天文台建成時,配置了價值23萬元的現代天文儀器。由於它擁有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直徑達60厘米的折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和一批先進天文儀器,以及外觀建築的美侖美奐,因而被世界天文學界稱為是遠東第一台。自此,中國一批現代天文學的先驅們先後相繼來台工作,用他們的雙手在這里翻開了我國現代天文研究的新篇章。 在紫金山天文台的建設過程中,天文研究所所長余青松先生在建築學和天文學方面的造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同年8月23日,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員被迫撤離南京。離開南京後,先輾轉撤到長沙,後又遷至桂林。1938年4月18日經越南河內遷移至昆明。 撤到昆明後,余青松發現昆明地高雲薄,星光明顯,天氣特別優良,除短時期的雨季外,以晴天居多,十分適宜天文觀測。因此他決計在昆明建設一座紫金山天文台的戰時天文台,繼續中國的天文觀測研究。 計劃決定後,余青松便開始四處選擇台址。經過多處實地踏勘,最後選定位於昆明東郊的鳳凰山為建台地點。台址選定後,余青松親率天文所職員測繪鳳凰山地形,設計建築藍圖,並委託也是因為戰亂而遷到昆明的上海陸根記營造廠承築。 1938年秋,鳳凰山天文台正式破土動工,1939年春天即告落成。 鳳凰山天文台的建築共有四座:第一座為辦公室,附變星儀觀測室、太陽分光儀觀測室和圖書室;第二座為中星儀室;第三座為職員宿舍;第四座為工友宿舍和廚房。鳳凰山天文台的造價共為3萬元。 1939年春天,紫金山天文台離開在昆明城內的臨時辦公地點,遷至鳳凰山辦公。內遷時攜帶到昆明的一批天文儀器,也一一在鳳凰山上重新安裝使用,並在這里恢復中斷了兩年多的天文觀測。 高魯、余青松等中國現代天文學的先驅們,在戰亂頻仍、內憂外患、國家民族災難深重的歲月里,歷盡艱辛和磨難,創建的紫金山天文台和雲南天文台,不僅為中國現代天文事業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成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發展的搖籃,而且也成為世界天文研究的重鎮之一。
求採納
『柒』 中國大陸有沒有可以供遊客觀看的天文台
有,並且不止一處。
『捌』 外國人怎麼看天宮一號
中化新網訊 綜合外媒報道,「天宮1號」今日即將發射,有外國專家認為,中國目前的航天技術可與美國上世紀60年代「雙子星」載人航天計劃時期相提並論。
不過,歐洲空間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國際事務部的博奎斯特(Karl Bergquist)有不同評價。博奎斯特在與中國的空間合作方面有20年的經驗。「這很難說,也很難這樣比較。今天,在自動化程度高、電腦、軟體技術發達的條件下,我們處於一個完全不同的階段。但我認為,中國正在掌握一種技術,令人印象深刻。目前,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將宇航員送往太空,美國的太空梭退役後,就只剩下俄羅斯和中國還在繼續。」
目前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今年7月退役。據報道,由於財務緊張,美國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取消載人太空梭項目。
今年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取消美國宇航局(NASA)百餘個項目。與之對比,中國在航天領域卻有著雄心勃勃的計劃。對此,博奎斯特評價說:「中國希望成為宇航領域的一個積極的夥伴,他們在採取措施發展技術和項目,來獲得這一地位。各國發展宇航技術有自己的考慮。」
航天技術大多擁有民用和軍用的雙重性質,對中國也是如此。博奎斯特說:「當然,宇航領域中有兩用的技術。因為技術的兩用性,國際上不可能在所有領域合作。但如果有不屬於兩用技術的領域,並且雙方都感興趣,比如空間科學、空間探索。空間探索是我們都感興趣的,並且成本高昂--那就沒有理由不開展國際合作。至少這是我們歐洲的看法。」
「天宮1號」是中國計劃建造的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發射「天宮1號」後,中國還將發射「神州8號」無人飛船,兩者將在宇宙中試驗對接。未來的兩年內,中國還將發射載人飛行的「神州9號」和"「神州10號」,與「天宮1號」對接。
『玖』 中國虛擬天文台怎麼登入
step1:
https://passport.escience.cn/regist.jsp
先上這個網站,注冊一個賬號。
step2:
http://passport.china-vo.org/loginFrm?umt=true
然後用注冊好的賬號登陸這個網站,齊活兒。
『拾』 中國天眼景區對外國人開放嗎我有一個朋友是外國人。
中國天眼景區對外國人開放中國唯一不允許外國人進入的景點:
天眼景區對外國人開放
一、關於入園所需費用
"中國天眼"景區不收取景區門票。由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運行環境的特殊要求,為了保護"中國天眼"的正常運行,遊客中心建設在5公里核心區范圍之外,往返路程約50公里。為方便您進入中國天眼觀景台游覽,我們有經過專業檢測、特殊改裝的低頻柴油觀光車前往,您需購買往返擺渡車票50元/人。
二、關於禁止攜帶物品
根據《貴州省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電磁波寧靜區保護辦法》規定,您不得攜帶電子設備進入中國天眼觀景台。
(一)禁止攜帶手機、數碼相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充電寶、手錶、智能手環、車鑰匙、對講機、遙控器等一切電子產品。
(二)禁止攜帶香煙、打火機、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
(三)禁止攜帶水果刀、剪刀及其他違禁品。
註:我們為您提供免費寄存服務,您可將有關物品寄存在遊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