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三大基本國策是什麼為什麼要有三大基本國策
基本國策,就是立國、治國之策當中最基本的政策。我國的基本國策,就是中央制定的對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全局性、長期性、決定性影響的重大謀劃和政策。
1.計劃生育
(1)確立:1982年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2)基本內容:實行計劃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具體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3)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國人口總數控制在14億以內,人民生活更加寬裕,全國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發展中國家先進水平,初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到21世紀中葉,全國人口總量在達到峰值(接近16億)後緩慢下降,人口素質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國家現代化。
(4)意義:實踐證明,從我國國情出發,實行計劃生育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有利於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對外開放
(1)確立:2007年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十七大報告》第五章: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
(2)基本內容: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堅持擴大內需方針的同時,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參與經濟全球化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能力。
(3)特點及表現:對世界上所有國家開放,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開放。同時必須始終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
(4)意義: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實行對外開放,符合當今時代特徵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規律,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3.保護環境
(1)確立:1990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保護和改善生產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2)基本內容: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3)重要規劃:《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目標:到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得到控制,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4)意義:保護和改善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實踐證明,保護好環境就能增強投資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保護環境直接關系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的復興。
4.節約資源
(1)確立:1997年全國人大通過、200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第四條:「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國家實施節約與開發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戰略」。
(2)基本內容:國家實行有利於節能和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限制發展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節能環保型產業。國家鼓勵、支持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3)重要舉措:①節能目標納入地方政府考核,將節能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對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②耗能大戶每年提交用能報告,重點用能單位應當每年向管理節能工作的部門報送上年度的能源利用狀況報告。③促進節能有激勵政策,國家對生產、使用法律規定推廣目錄的需要支持的節能技術、節能產品,實行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
(4)意義:依據我國資源國情,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我國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推動整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5.男女平等
(1)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2005年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二條:「實行男女平等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2)基本內容: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採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婦女權益的各項制度,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國家保護婦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權益。禁止歧視、虐待、遺棄、殘害婦女。
(3)意義:性別政策的貫徹落實,有效地保障了婦女權益,婦女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及決策的程度提高了。婦女勞動就業和獲得經濟資源的平等權利得到保障。婦女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婦女的衛生保健狀況得到改善。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權益得到保障。
6.保護耕地
(1)確立:1998年全國人大第二次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三條:「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2)基本內容: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全面規劃,嚴格管理,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制止非法佔用土地的行為。國家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國家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
(3)重要規劃:《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了未來15年的土地利用目標和任務。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全國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規劃期內,確保15.60億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個人覺得,前三項是最重要的
『貳』 1924年一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的三大政策是
法律分析: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的三大政策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即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主義;建立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的民權主義和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生前對其"三民主義"思想作出的最後一個版本的修正,是孫中山晚年聯俄聯共、扶助和依靠農工的思想體現。這時期的三民主義以聯 俄 、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其實質,也稱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叄』 我國三大環境保護政策
法律分析:
三大政策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政策環境保護政策是把環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圍,通過各種方式達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因此,預先採取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最有效率的辦法。中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防止環境污染的產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環境保護納入國家和地方的中長期及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開發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2、誰污染,誰治理政策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看,環境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又是一種共有資源,為了避免「共有地悲劇」,必須由環境破壞者承擔治理成本。這也是國際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費原則的體現,即由污染者承擔其污染的責任和費用。其主要措施有:對超過排放標准向大氣、水體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徵收超標排污費,專門用於防治污染;對嚴重污染的企事業單位實行限期治理;結合企業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3、強化環境管理政策由於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無法通過私人市場進行協調而得以解決。解決外部性問題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種典型的外部行為,因此,政府必須介入環境保護中來,擔當管制者和監督者的角色,與企業一起進行環境治理。強化環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強化政府和企業的環境治理責任,控制和減少因管理不善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法規與標准體系,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機構及國家和地方監測網路;實行地方各級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對重要城市實行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衍生問題:
常見的環保規定都有哪些?環境保護政策是把環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圍,通過各種方式達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因此,預先採取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最有效率的辦法。中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防止環境污染的產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環境保護納入國家和地方的中長期及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開發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
『肆』 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這種關系包含了以下兩層含義:
一是新三民主義是革命斗爭的綱領,是民主革命奮斗的目標,它蘊含著三大政策的精神。新三民主義不同於舊三民主義,它適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時代精神,符合全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新的民族主義增加了反帝、對內主張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新內容,體現了「聯俄」的精神。而舊民族主義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主要是反對滿清統治,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帝綱領;新的民權主義附加了「反帝」的條件,主張「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這就體現了「聯共」的主張。而舊的民權主義是「創立民國」,是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新的民權主義已經把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綱領發展成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綱領;新的民生主義賦予了「平均地權」新的內容,後來,孫中山還將「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作為「平均地權」的實際內容。還提出了「節制資本」的辦法,規定凡獨占性的大銀行、大企業歸國家經營,私人資本不能操縱國計民生。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的規定,涉及到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和工人生活等問題,體現了「扶助農工」的思想。因此,新三民主義的新內容主要表現在:反帝精神、普遍的平等的民權和扶助農工,新三民主義和扶助農工的政策是緊密結合的,是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基礎的,是適應革命思潮和歷史發展需要的。新三民主義的革命性和進步性就是蘊含著「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精神,如果不聯俄就不會反帝,不聯共就不會反封建,不扶助農工革命就會失敗。所以,離開了「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就將不復存在。
二是三大政策是實現新三民主義革命綱領的方法和手段。有了綱領和目標,沒有正確的和完善的方法、手段,綱領和目標就無法實現,實現奮斗目標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如果三民主義沒有聯俄的政策,不同社會主義國家聯合,在國際上不取得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就會使我們的革命處於國際孤立的地位。如果不聯俄那就必然是聯帝的政策,必然是同帝國主義國家聯合,那樣就使三民主義變成了反動的三民主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如果三民主義不是聯共的三民主義,那就必然是反共的政策,就是與工農對立的反動的三民主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如果三民主義不要扶助農工的政策,不是真心實意的扶助農工,不是領導工農運動,不是喚起廣大民眾的覺醒,革命就失去了根本的動力,那革命就一定會失敗。
由此可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總結了自己領導一系列民主革命的經驗教訓,適應了當時中國革命發展的需要,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了新三民主義,使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礎,同時也實現了自己一生當中最偉大的思想轉變。
『伍』 新中國成立後三大外交政策及內涵
考慮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中共中央決定了在執行和平外交政策中的三大基本方針:
一是「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自動繼承同舊中國的一切外交關系,在新的基礎上重建中國同外國的關系。
二是「一邊倒」。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這是一個最不尋常、最具震動性的方針。在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的特定歷史條件和國際環境下,新中國站在以蘇聯為首的和平民主陣營之內,將發展同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外交關系放在第一位。
新中國奉行的第三項外交基本方針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帝國主義總想保留一些在中國的特權。新中國否認蔣介石獨裁政府的一切賣國外交。對於帝國主義國家同中國建交的問題,中國的方針是「寧願等一等」。把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清除一下,中國要在同它們建交之前「把屋子打掃一下」。
三大決策是1949年夏,毛澤東主席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條方針,即三大政策。
新中國首先同社會主義國家迅速建立了外交關系。同民族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原則上是先談判後建交。1950年北京、天津、上海軍管會分別收回了美、英、法、荷等國的兵營。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了《關於關稅政策和海關工作的決定》。
1951年4月和5月又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暫行海關法》和新的海關稅則。同時外貿由國家統制,實行進出口許可證制度。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發布關於統一航運管理的指示。外輪一般不得駛入中國內河。從此,帝國主義者在中國所製造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侵略特權,統統予以廢除。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誕生了。
『陸』 百度上說的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的關系,三大政策指的是什麼
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這種關系包含了以下兩層含義:
一是新三民主義是革命斗爭的綱領,是民主革命奮斗的目標,它蘊含著三大政策的精神。新三民主義不同於舊三民主義,它適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時代精神,符合全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新的民族主義增加了反帝、對內主張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新內容,體現了「聯俄」的精神。而舊民族主義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主要是反對滿清統治,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帝綱領;新的民權主義附加了「反帝」的條件,主張「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這就體現了「聯共」的主張。而舊的民權主義是「創立民國」,是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新的民權主義已經把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綱領發展成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綱領;新的民生主義賦予了「平均地權」新的內容,後來,孫中山還將「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作為「平均地權」的實際內容。還提出了「節制資本」的辦法,規定凡獨占性的大銀行、大企業歸國家經營,私人資本不能操縱國計民生。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的規定,涉及到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和工人生活等問題,體現了「扶助農工」的思想。因此,新三民主義的新內容主要表現在:反帝精神、普遍的平等的民權和扶助農工,新三民主義和扶助農工的政策是緊密結合的,是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基礎的,是適應革命思潮和歷史發展需要的。新三民主義的革命性和進步性就是蘊含著「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精神,如果不聯俄就不會反帝,不聯共就不會反封建,不扶助農工革命就會失敗。所以,離開了「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就將不復存在。
二是三大政策是實現新三民主義革命綱領的方法和手段。有了綱領和目標,沒有正確的和完善的方法、手段,綱領和目標就無法實現,實現奮斗目標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如果三民主義沒有聯俄的政策,不同社會主義國家聯合,在國際上不取得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就會使我們的革命處於國際孤立的地位。如果不聯俄那就必然是聯帝的政策,必然是同帝國主義國家聯合,那樣就使三民主義變成了反動的三民主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如果三民主義不是聯共的三民主義,那就必然是反共的政策,就是與工農對立的反動的三民主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如果三民主義不要扶助農工的政策,不是真心實意的扶助農工,不是領導工農運動,不是喚起廣大民眾的覺醒,革命就失去了根本的動力,那革命就一定會失敗。
由此可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總結了自己領導一系列民主革命的經驗教訓,適應了當時中國革命發展的需要,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了新三民主義,使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礎,同時也實現了自己一生當中最偉大的思想轉變。
『柒』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與成就分別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三大外交政策是「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
這三大政策都是對國民黨統治時期屈辱的外交政策的否定。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人民政府廢除了帝國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獲取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收回了長期被帝國主義者控制的海關,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和對外匯的管理,維護了國家的獨立、主權和經濟利益,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跪倒在地上辦外交」的局面。
(2)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照會中國政府,決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3)1949年1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l950年2月,雙方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蘇聯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同盟關系,在國際社會樹立起獨立自主辦外交的良好形象。(4)1952年10月,亞洲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37個國家的37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會議號召亞太地區和全世界人民行動起來,反對美國的戰爭政策,保衛世界和平。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會議。
『捌』 我國環境保護的三大政策是什麼
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政策
其主要措施是:把環境保護納入國家和地方的中長期及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開發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
2、誰污染,誰治理政策
其主要措施有:對超過排放標准向大氣、水體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徵收超標排污費,專門用於防治污染;對嚴重污染的企事業單位實行限期治理;結合企業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
3、強化環境管理政策
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法規與標准體系,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機構及國家和地方監測網路;實行地方各級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對重要城市實行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我國環境形勢嚴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唯GDP的政績觀尚未得到根本扭轉。
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環境保護仍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
二是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環境壓力日趨強化。
我國粗放工業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徵明顯。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能源、鋼鐵、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費結構快速升級,不可持續的消費行為日益盛行。
三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要求我國承擔更多環境責任的壓力日益加大。我國對外產品出口承擔了巨大的生態環境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