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西方飲食的差別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准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人重視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談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餚端上檯面,主人常自謙地說:「菜燒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絕不會說:「菜的營養價值不高,卡路里不夠。」
規范與隨意
西方人於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范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此外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還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中國的烹調與之截然不同,不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風味與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其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特點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廚師做同一個菜,雖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會依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調整(如冬季味濃郁,夏季味清淡,婚宴須色彩鮮艷,喪宴忌紅色;窮漢殺饞應濃油厚汁,老饕會餐宜新鮮別致)。此外還會因廚師自己臨場情緒的變化,做出某種即興的發揮。因此,中國烹調不僅不講求精確到秒與克的規范化,而且還特別強調隨意性。
分別與和合
台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的序言中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此一文化特徵,亦體現於中西飲食文化之中。西菜中除少數湯菜,如俄式紅菜湯(羅宋湯),是以多種葷素原料集一鍋而熬之外,正菜中魚就是魚,雞就是雞,蝸牛就是蝸牛,牡蠣就是牡蠣。所謂「土豆燒牛肉」,不過是燒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絕非集土豆牛肉於一鍋而燒之。即使是調味的作料,如番茄醬、芥末糊、檸檬汁、辣醬油,也都是現吃現加。以上種種都體現了「西方重分別」。
『貳』 中國麵包和法國麵包的區別,謝謝
法國麵包(baguette),因外形像一條長長的棍子,所以俗稱法式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法國特產的硬式麵包。與大多數的軟麵包不同,它的外皮和裡面都很硬,所以除了法國人之外,並不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一種麵包。法式棍的一部分法國麵包的製作也是對麵包師的考驗,上等的法國麵包的外皮是脆而不碎。除了法式棍之外,還有一種月牙型的麵包。
中國麵包太甜了。中式麵包大多數都是白麵包(white bread)。白麵包不但無聊沒味道而且不健康,因為白麵粉的營養因素(蛋白質,維生素)在加工過程中被洗掉了。
『叄』 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特點。
中國飲食特點:
1、風味多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2、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3、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西方飲食特點:
1、系統的飲食典籍主要包括:烹飪技術類、烹飪文化與藝術類、烹飪科學類、綜合類。
2、起伏的飲食歷史:義大利菜是西方飲食文化鼻祖,法國菜是西方飲食文化國王,美國菜是西方飲食文化新貴。
3、精湛的飲食製作技藝:製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也重視美食與美名、美食與美器、美食與美境的配合。
4、眾多的飲食品種:著名菜點有義大利菜、法國菜、美國菜、德國菜、俄羅斯菜等。著名飲品有葡萄酒、咖啡、紅茶。
5、多彩的飲食民俗:日常食俗,以肉食為主、素食為輔;人生禮俗,以宗教成禮,祝願健康快樂;社交禮俗,推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
『肆』 中法兩國之間美食存在哪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都有不同的飲食文化,這些導致各國之間的美食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人們的行為方式和飲食習慣都是不一樣的,例如中國和法國之間。中國的飲食大家都知道,比較注重色香味俱全,只要這道菜下飯就說明這道菜很好吃,然而法國的美食對於食材也是非常看重的。中國和法國之間的美食主要的差異體現在口味方面,還有飲食習慣方面以及做菜方法方面。
對於中國人的做菜方法,相信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法國人在做菜的時候,同樣也是以煎炸燒烤和炒為主,而這幾種做法和中國的菜都是非常像的,所以相信大家如果去領略法國飲食文化的話,也不會覺得太過於不習慣,而且在中國內地很多地區也已經開了法式餐館,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就可以去嘗一嘗對比一下。
『伍』 中國和法國過年的吃 的食物差別
中國和法國過年的吃的食物差別如下:
1、食物不同
法國的年夜飯十分豪華,燒鵝、火雞、牡蠣、鵝肝、香檳,應有盡有。法國的年夜飯主要分為開胃菜、主菜和甜點三部分。其中開胃菜以鵝肝和海鮮為主,主菜一般是栗子火雞(栗子的應季季節)配以法國菜豆或烤土豆,甜點則是聖誕原木蛋糕。
在中國大年三十除夕夜晚上,一家人會聚在一起吃飯,也被稱為「圍爐」,源於古代人不分長幼的圍著爐子吃飯,那時候全家到齊才可以動手,代表全家團團圓圓。
北方都有吃餃子的風俗,新年吃餃子有更歲交子」之意,而且餃子外形跟元寶相似,吃餃子寓意生活富裕。在南方有很多家庭,春節早晨有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湯圓的風俗,新年吃湯圓象徵著團圓吉利。
2、口味不同
法國的菜餚一般都是以煎、炸、燒、烤、炒等烹調方法為主。在食物的調味料方面,他們更鍾愛於丁香、胡椒、香菜、大蒜、番茄汁等。
中國不同菜系的形成也和各地居民所採用的烹調原料、飲食習慣、甚至氣候條件有著直接的關系, 比如北方較冷,需要補充大量鹽分和熱量,因此在烹調過程中重油重鹽,而在我國南方潮濕地區,如四川、湖南、江西等地都需要通過辣椒來幫助祛濕,而這也是我國各大菜系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3、烹制方式不同
法國人在烹制菜餚的時候還特別注重火候問題,在製作菜餚的過程中對於火候的控制是相當的精準。法國的菜式一般都比較精緻。
中國菜的烹制方法有炒、爆、熘、炸、烹、煎、溻 、貼、瓤、燒、燜、煨、焗、扒、燴、烤、鹽焗、熏、泥烤、汆、燉、熬、煮、蒸、拔絲、蜜汁、糖水、涮,這么簡單地列一下,就有28種。
『陸』 法國與中國的飲食文化比較
法國人講究飲食是世界聞名的,就連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豐盛。
午餐一般分為冷盤或稱開胃菜
主菜以肉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雞腿,羊排,小牛肉,煎魚排,及什錦海鮮。
晚餐除了以湯代替冷盤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湯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國,似乎是浪漫與品位這兩個名詞的化身。提起法國,我們會不自禁地想起香榭麗舍大道上的衣香鬢影,塞納河畔的幽暗燈光,新橋上的浪漫愛情……當然,還有的就是如藝術品一般的法國美食了。
法國服飾文化的精髓,以其簡約而不簡單,狂野而不浮誇。華貴而大度的時尚品位和感召個性,成為時裝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國的國土面積不大,卻出現了不少馳名世界的建築群體,像艾菲爾鐵塔,凡爾塞宮,聖母院,歌劇院,凱旋門……以前看過一些漫畫,幽默的法國人竟然將他們絢麗多姿的建築物予以詼諧的色彩,比如將凱旋門畫成是一隻烏龜的龜殼,烏龜正在步履維艱地行走著;將鐵塔的四周畫成小孩的身軀,小孩子正看著自己的「小傢伙」而沾沾自喜。
法國文化富有多樣性,數世紀以來法國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國人干什麼事情都講究預約:請人吃飯要預約;去銀行辦事要預約;修車要預約;找醫生看病要預約;甚至連理發也要預約。因公登門要預約,私人拜訪更得預約!而且有些約會「提前量」嚇人。我們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幾頓午餐或晚宴是3個月以後的。在法國,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門而入的現象是極少的。如果事先不預約又會怎樣?首先,對方會覺得你不禮貌,至少有點怪.
不過,從整體上說,法國人辦事效率並不高。官僚主義、公文旅行、人浮於事的現象很嚴重。有人說法國人最缺乏靈活性,這話有道理。法國人散漫,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有靈活性;喜歡照章辦事,並不是說他們嚴謹;不願意變通,並不是說他們有多強的原則性。「約會文化」已使他們養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國人從飲食服飾到言談舉止,都要講究高貴典雅。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柒』 法國鵝肝和中國鵝肝有什麼區別
1、 含義不同
普通鵝肝:鴨科動物鵝的肝臟。因其豐富的營養和特殊功效,使得鵝肝成為補血養生的理想食品。法國鵝肝:(法文:Foie gras)是一道美食,用鴨科動物鵝的肝臟為主材製作而成。
5、動物肝臟含鐵豐富,鐵質是產生紅血球必需的元素,一旦缺乏便會感覺疲倦,面色青白。適量進食動物肝臟可使皮膚紅潤。動物肝臟中富含維生素B2,維生素B2是人體生化代謝中許多酶和輔酶的組成部分,在細胞增殖及皮膚生長中發揮著間接作用。所以,常食動物肝臟有益於皮膚健康生長。
『捌』 中國的飲食和西方國家相比有什麼不同呢
1、高油高鹽。
例如韓國飲食較為清淡,而中餐往往又油又咸,讓他吃不習慣。很多韓國人剛開始吃中餐時覺得自己一定會長胖,因為不管在餐館還是學校食堂,很多菜上都漂著一層油,吃起來有點油膩。
2、環境吵鬧。
中餐館就餐環境大部分都很吵鬧,很多食客都在大吼大叫,簡直跟打架一樣。另外,很多中餐館沒有禁煙,煙霧繚繞,讓人呼吸困難。相比之下的韓國,大家雖喝酒暢聊,但不會大聲喧嘩,如打擾到他人用餐,店家就會過來警告。
3、中國食材更豐富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復雜多樣,不像一些小國只有一種氣候,因此各地動植物類食材非常豐富。多種原因造就了我國菜餚的豐富口味。比如,各地氣候不同,導致南甜、北咸、東酸、西辣,基於這些飲食偏好,漸漸形成京菜、魯菜、川菜、粵菜等八大菜系。
4、口味多樣。
中餐最大的特點是口味多樣。即使是同樣的食材,在不同地域,味道一定不同。中國還擁有燉、燜、煨等28種烹飪方法,人們還會根據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於是口味變得更豐富。
5、廚房形式不同。
相比國外常見的開放式廚房,國內大部分餐館都是封閉式廚房,操作不透明,就餐者無法看到後廚作業情況,少了大家的監督,在一定程度上為違規操作提供了空間。而街邊小餐館,人流量大,這桌客人吃完,下桌就接上了,來不及收拾,很難保證干凈的用餐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