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些民間傳統藝術已經失傳,我們要怎樣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讓小孩子慢慢受到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熏陶。比如說,我們可以在小學課本上設立專門的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我們也可以在作文當中提到某些節日,讓小朋友自己去感受和認識,這也是無形當中融入到我們生活的一種方式,了解傳統文化,深入傳統文化。
B. 戚薇李承鉉感受剪紙藝術,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應該怎麼弘揚
戚薇和李承鉉在《我家小兩口》的節目中,特地在一期節目中去感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剪紙文化。觀看的嘉賓除了感嘆剪紙藝術的精妙,向太陳嵐也指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那就是如今我們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無人繼承的慘狀。我認為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可以多建一些相關的博物館。
第三,要從娃娃抓起。孩子的很多興趣是可以靠後天培養的,如果家長有意識去培養孩子關於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這一方面的興趣的話,我覺得很多孩子以後是可以參與到保護中華傳統藝術這一項工作中來的。
中華傳統藝術是世界聞名的一塊瑰寶,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和驕傲,我們也應該身體力行地投入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事業當中。
C. 普通人該怎樣深入了解中國傳統藝術年畫呢
看中國傳統文人畫藝術,首先要明白,中國傳統文人畫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從“工匠精神”中升華了中國藝術,在繪畫作品中加入了創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觀者產生情感共鳴和思想碰撞,與文化的結合更加深入。中國年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人們在過年時製作並張貼精美的年畫,內容豐富,起到了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的作用。
比如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圖》作為生日禮物送給老師,以巍峨、雄偉、深邃的廬山來體現老師們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楊洛,山東濰坊人,楊家埠年畫第19代傳人。被譽為“年畫之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7歲開始接觸刻刀,14歲跟隨父母學習製作年畫。70多年來,我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傾注了全部精力。為了傳承楊家埠木刻年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他跨縣、跨省、跨國家培養徒弟、傳授技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鑒於楊洛在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和創造方面的突出成就,授予其“民間工藝大師”稱號。了解年畫。我們可以請教專門研究年畫的老師、家長或者專家,從網上學習年畫等知識。知識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年畫知識,年畫的精髓和發現歷史,把這些知識寫下來,給身邊的人講年畫的故事。
D. 談談應該怎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個人實踐
第一 由簡入繁。無論你學習任何東西,都需要先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學起。比如你可以閱讀一些基本的傳統文化的普及書籍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等。
第二 了解傳統文化的歷史背景。中國傳統文化因為是艱澀難懂的文言文寫成的,所以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通過歷史文化背景知識來學習和認識。
第三 需要去評判的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確可以學到不少有用的智慧和經驗,但畢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需要符合時代的發展需要。每個時代對傳統的認識和思想觀念是不一致的,但是怎樣去很好的繼承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論題。
第四 可以學習優秀的作品。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學習一些比較優秀的代表性作品如《岳陽樓記》、《勸學》、《赤壁之戰》等作品。當然這些代表作是選擇出來的。如《古文觀止》就是一部很不錯的文選。
第五 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可能涉及到各個方面如文學、哲學、歷史、美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我們還要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歐洲、亞洲文化的聯系和影響。
第六 認識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的關聯。傳統文化需要與現代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相結合。
E. 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
一、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節假日,我認為應該對每個節假日都非常重視,並且給予一定的假期,讓人們感受到節日的氛圍,吸收傳統節假日的文化。
目前我國也會有藝術類的院校,但是這些藝術僅僅是針對於舞蹈、歌唱等,沒有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是所設立專門的院校。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大學,那麼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去選擇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把這些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出去,在這些傳統領域當中不斷地發揚和傳承。
F. 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該怎樣傳承和發揚中國民間美術
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我們應該主動去學習民間的傳統美術文化,這樣才可以傳承和發揚中國民間美術。
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
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農民畫、刺綉、印染、服裝縫制、風箏等更是直接來源於群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6)學習中國傳統藝術我們應該怎麼做擴展閱讀
窗花剪紙
窗花是農耕文化的特色藝術,農村的生活地理環境、農業生產特徵以及社會的習俗方式,也使這種鄉土藝術具有了鮮明的漢族民俗情趣和藝術特色。
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現在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一般不貼了。而北方貼窗花還盛行,在河北豐寧,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紙品種之一。為烘托節日氣氛,廣大農村春節前在窗子上張貼的剪紙。
窗花的樣式,一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外輪廓都沒有什麼限制。窗花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以戲曲故事數量較大。窗花北方較為普遍。
G. 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談及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一個基本理論前提,是必須釐清「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各自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他還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在論述中,既講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又強調挖掘其優秀、汲取其精華。言其獨特,是指中華文化自成系統,道出了其不同於異質文化的客觀事實;言其優秀,則指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有精華和值得肯定部分,是我們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的固有根本。這些論斷闡明了「傳統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的不同內涵,內蘊著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
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固有根本的關系。處理兩者的關系,不能在「指導思想」和「固有根本」的概念上兜圈子、搞詮釋、排位次,不能將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的關系,抽象地等同於本末關系、體用關系,並據此來判定兩者的高下優劣。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指導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固有根本,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那種認為弘揚傳統文化是復興儒教、以中華傳統文化取代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揣測,既不懂中國歷史,也無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貽害匪淺。
H. 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於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於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於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在「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為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後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
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恆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
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後期的封建社會里一定程度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於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並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媒介傳播。
(一)學校教育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2006年9月國務院發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將其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於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
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眾、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路、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斯賓格勒的「文化有機論」與季羨林的「21世紀是東方文化世紀論」,以及不少學者認同的「太平洋世紀論」都認為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將成為世界主流或內核。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揚棄了落後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國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後,將在中國、在全世界顯出勃勃生機。中國「禮義仁智信」的做人原則,教化為本、以德為先的政治策略,飽含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風俗民情,孕育中國悠久歷史的名山大川,將成為中國先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蘊藏著豐富價值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在人類新一輪道德價值規范的重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I.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1、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2、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3、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4、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
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9)學習中國傳統藝術我們應該怎麼做擴展閱讀
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文藝精品和文藝巨匠的深刻影響。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不朽作品。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財富。
我們要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國民教育、文化創造、生產生活,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對傳統文學藝術的扶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
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中華文化綻放時代風采。
J. 作為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應該汲取其中哪些精華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內涵博大精深、優良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包括:中國的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語言、文學、藝術等,如傳統美德、傳統節日、文學名著、詩歌詞賦、傳統藝術、民風民俗、中華武術、傳統中醫等。小學《傳統文化》就是幫助學生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而設置的一門地方性課程,讓青少年在大腦發育最迅速的年齡階段,通過接觸代表人類最高智慧的優秀文化,掌握中國的人文精神,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思想和血液,培養其健全人格,為其成人成才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