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四大鬼節
中國有四大鬼節,分別是:
清明節 ( 公歷四月五日)
中元節 ( 夏歷七月十五)
上巳節 ( 夏歷三月初三)
寒衣節 ( 夏歷十月初一)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寒衣節: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2. 中國的鬼節又叫什麼
叫中元節。
元節又稱亡人節、月半。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3. 鬼節又叫什麼節 鬼節俗稱什麼節
導讀:鬼節又叫什麼節?鬼節俗稱什麼節呢?鬼節在我國僅僅是一個叫法,其實很多節日都是鬼節,各個鬼節的過法都不一樣,最出名的鬼節當屬七月十五中元節,大家定會把中元節不能做的22件事看個仔細,生怕觸犯了其中一樣或者幾樣禁忌事項,接下來和我一起去了解鬼節吧。
鬼節又叫什麼節
1、中元節
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也被稱為「鬼節」,或者是「七月半」。在民間傳統觀念中,農歷七月神秘而幽暗,地府鬼門大開,萬鬼都從陰間來到人間,探視親友子孫、或尋求供奉,直到七月底關閉鬼門時才返回。作為禁忌,人們很少選擇在七月舉行結婚、搬家或開幕等喜慶儀式。而這個「鬼月」的高峰,無疑是「七月半」也就是被稱為「中元節」的這個日子。
2、清明節
每年的4月4或5或6日是我國的清明節。清明節也被稱為「鬼節」,和中元節的區別在於二者祭祀的對象不一樣。清明節祭奠的亡者是自己的祖先親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遊魂野鬼,在河邊燒紙、放河燈等等,超度這些無人祭奠的亡魂。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
3、祭祖節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是中國的「祭祖節」,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所以這天也被稱為「寒衣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鬼節俗稱什麼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關於鬼節的由來,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中元節不能做的22件事:
1、不宜游泳,相傳跳水死的好兄弟倘若有冤屈的鬼魂,因為無法轉世輪回會找替身俗稱抓交替。
2、不宜看屋齡30年以上老房,相傳往生者祖靈,會在鬼月回來以前居住過的住家徘徊,倘若你八字較輕容易沖煞感冒。
3、避免半夜到醫院,相傳往生者死前較多記憶在醫院,倘若家裡沒有恭奉祖先的後代,祖靈回不了家容易徘徊流連在醫院。
4、避免傍晚到廟旁邊走動,相傳眾多枉死的好兄弟,因為找不到地方申冤會找廟宇神明協助,於是廟宇周圍會有較多好兄弟,因此一般宮廟不辦事。
5、鬼月不可直呼「好兄弟」為「鬼」。
6、鬼月夜晚不宜曬衣服,相傳好兄弟找不到地方去會依附在潮溼衣服里。
7、鬼月不宜持咒,相傳鬼月持咒容易招來更多好兄弟來聽經,倘若你所持的為具有驅邪功效咒語,容意傷害到好兄弟。
8、半夜不宜大吼大叫,如果你鬼月大吼大叫,容易驚嚇到好兄弟,招致睡眠品質變差。
9、鬼月不宜隨意拍打前方人的肩膀,相傳鬼月拍打前方人的肩膀會嚇到人,導致前方人魂魄不穩,易招好兄弟入侵導致失神。
10、鬼月晚上不宜吹口哨,因為吹口哨音頻叫趨於陰間頻率,比較容易招換來好兄弟。
11、鬼月半夜不宜點檀香或薰香,因為香氣裊裊會吸引好兄弟前來環繞。
12、鬼月切莫拜陰廟,鬼月的陰廟會顯得更陰,因為鬼月拜陰廟八字太輕者容易撞鬼。
13、鬼月不宜在山間、空曠地拍照,近期相機畫素越來越清晰,容易在鬼月補捉到好兄弟的影子。
14、鬼月不宜一直說「死」者個字,以免惹怒好兄弟。
15、鬼月不宜玩試膽大會,喜歡冒險的年輕人,喜愛在鬼月刻意玩試膽大會、碟仙、筆仙,當心請神容易送神難。
16、鬼月半夜時切莫撥打13個7或0,以免接通的是往生者。
17、鬼月半夜看鬼片,當心好兄弟陪你一起看。
18、鬼月參加中元普渡切莫罵臟話,當心好兄弟在吃飯時,你不小心惹怒他們那就不好了。
19、鬼月到旅館時,要記得放包艾草粉或鼠尾草能幫助你一夜好眠。
20、鬼月動刀,盡量選擇白天對身體較好。
21、鬼月搬家入厝盡量挑選正中午對運勢較好。
22、鬼月娶親盡量避免傍晚放鞭炮,以免夫妻失合。
4. 中國三大鬼節是哪幾個
中國三大鬼節,是節日的合稱,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將傳統節日里祭祖的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三個節日,合稱為「三大鬼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主要習俗是祭祖,另外還有插柳枝、放風箏、盪鞦韆、踏青、蹴鞠、打馬球、射柳、蠶花會(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主要在南方)等習俗。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連救母的故事。中元節乃是三官大帝中元地官的聖誕日,道教將於此日進行超度先人,拔度亡魂事,所謂:天官賜福,地官釋罪,水官解厄。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5. 中國的三大鬼節分別是什麼
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1.清明節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中國三大鬼節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盪鞦韆。
2.中元節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
3.寒衣節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
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6. 鬼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么
鬼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月十五中元節,人稱鬼節。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國重要傳統節日「鬼節」,這大概是因為人們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這半月的時間中給先人燒紙錢和祭祀,營造這種人魂對話的氣氛,讓人們產生了鬼的節日之說。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稱為「盂蘭盆會」。
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農歷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諸侯的事,然後自上而下影響到民間。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每個人都有父母,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和責任使然,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7. 中國四大鬼節是哪四個
中國四大鬼節分別是清明節、十月初一寒衣節、七月十五中元節、三月初三上巳節。
清明節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盪鞦韆。
三月三上巳節
三月三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七月十五中元節
七月十五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盪,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准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十月初一寒衣節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8. 中國四大鬼節是什麼
中國四大鬼節是: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清明節,公歷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在漢族,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相傳是黃帝軒轅的誕辰。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
9. 中國三大鬼節是指哪三個
中國三大鬼節是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將傳統節日里祭祖的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三個節日,合稱為「三大鬼節」,三大鬼節中,主要節日活動有:民間祭祖、踏青等。
中國三大鬼節是指哪三個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清明節要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