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寫好中國畫作品

如何寫好中國畫作品

發布時間:2022-10-12 00:13:57

❶ 請問有人知道國畫創作說明如何寫嗎

1、創作的動機:為什麼要畫?出於什麼想法、靈感想要創作這幅國畫。

2、創作的重點:想表現什麼?這幅畫想表達作者的哪些創意。

3、創作的方法:用的是什麼方法?可以從筆墨技法、構圖方法、用色角度解釋

4、創作後總結:得失各有哪些?創作完這幅畫,畫師收獲到什麼,有什麼感悟。

(1)如何寫好中國畫作品擴展閱讀:

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

中國畫主要分為人物、花鳥、山水這幾大類。表面上,中國畫是以題材分為這幾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

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中國畫之所以分為人物、花鳥、山水這幾大類,其實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❷ 中國畫作品介紹格式

作者。尺寸。材質:絹本水墨,紙本水墨,絹本淡彩色等。然後是裝裱方式。然後是價格。最後可以附加作品內容介紹作者介紹創作年代

❸ 畫國畫需要注意什麼

1、初學國畫的必需用品

首先,畫畫的工具材料。其實很多網站和書本都有介紹,國畫的工具材料較多,但對初學的朋友來講,只要准備一些必須的就行了。買什麼工具材料就要看你先確定學什麼,工筆的工具和寫意的工具材料是有區別的,主要體現在筆和紙張上。

(1)工筆首先要選1、2支左右的勾線筆(一般為硬毫),要求有筆鋒、有彈性,比較細。比如一般店裡的衣紋筆、葉筋筆之類的,以能畫出流暢而細勻的線條為好。其次工筆還需要2、3支暈染用的筆,買一般的白雲筆(兼毫)就可以了,當然也可以用一些羊毫筆,如果需要大面積的暈染可以准備一支底紋筆!紙張工筆以熟宣為主。

(2)寫意畫的毛筆相對要求並不嚴,勾線筆可選長鋒的,比工筆用的要粗,根據習慣可選羊毫和狼毫都可以,一般初學的選硬毫為好,比較容易把握;其他可備3支左右大小不一樣的筆用來點寫暈染,以兼毫和羊毫為宜。紙張寫意以生宣為好!

(3)不管工筆還是寫意,選筆的時候都要把握「尖、齊、圓、鍵」的原則。「尖」就是要有筆鋒;「齊」就是筆鋒的毛打開後看起來比較平齊,不會參差不齊;「圓」就是筆鋒聚攏後比較圓潤,「健」就是筆鋒要有彈性,不能軟弱無力。其中的「尖」和「齊」尤其重要。當然,還有一條就是筆桿要直,不要彎曲。

(4),還要准備:國畫教材、國畫顏料、調色磐,墨、宣紙、氈墊(舊毯子也可)、筆記本,鉛筆.

2、必須練好基本功

書畫中的基本功較多,但最基本的基本功,就是畫交叉線和圓線.為什麼要畫交叉線、圓線和波浪線?中國畫的基本筆法就是線條,線條造型舍棄了光源、明暗和體面,重在表現物象的形狀和結構關系,並通過這些表象去表現物象的本質特徵,這就是通常所說國畫的「以線立骨」。

中國畫中的「骨」,乃是支撐藝術形象,使之富有精、氣、神的本質表現。單純以線立骨的骨架而言,即是指線的運用要強調線的表現力,利用線的長短、粗細、轉折、頓挫、輕重、疾徐、剛柔、強弱、濃淡、光毛等變化去表現物象的神態、形體、質感、動勢、節奏、空間等等造型因素的各個方面。

3、「臨摹入手」是必經之路。

國畫是中國的傳統國粹之一,經過數千年歷史的熔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表現形式。它經古往今來無數畫家師法造化,並以自我的審美理想意趣加以熔鑄而成。這為中國民族所特有,因而具有鮮明強烈的民族色彩。

如線描中的高古游絲描、釘頭鼠尾描、鐵線描等,是最初為了表現不同質地的衣著、花鳥等,經過畫家長期的潛心體察、琢磨,或從表現其他對象獲得啟發借鑒而形成的一些表現手段,是以客觀對象為依據的主觀創造。其本身已具審美價值,不因時空關系而獨立存在。

它便於人們應用這些程式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由於人有性格、趣味、修養的差別,應用時便出現千差萬別,不盡相同。又有人不滿足現成的程式,並加以變化創造,於是又出現各種新的表現程式。如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並為人們所確認,那麼老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為歷史的陳跡,而新的程式又將為以後的人們接受或改變創造。

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的中國繪畫正是如此不斷地交替往復向前發展著。只要是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觀點、審美標准,通俗的講就是大家認為好看漂亮的作品,就能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保存流傳下來,這就是國畫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客觀規律。

我們講繪畫有程式的表現方法,即表現某個畫材,應當這樣畫而不應當那樣畫,這是前人為我們提供寶貴的作畫經驗,也是藝術的結晶,為我們學習繪畫帶來借鑒之便。有借鑒與無借鑒的藝術品,就有高雅粗俗的區別。

所以,學習掌握傳統繪畫的表現程式,就成為入中國畫之門的「敲門磚」了。對於一個真心喜歡國畫的初學者來說,有效的捷徑當推「臨摹入手」。古往今來,所有的國畫大師均是從「臨摹入手」,才得以成為一代大師的。

臨摹是初學畫者入門的主要途徑,特別是對名家名作的臨摹。學畫者通過臨摹可以學會和掌握藝術特色特點與技巧。臨摹名家作品,要先觀察作品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耐心揣摩作品的運筆方式,掌握作品的事物表現形態,認真研究作品的精神氣質。

(3)如何寫好中國畫作品擴展閱讀:

氣韻生動

氣韻指什麼呢?就是畫面形象的精神氣質,也就是以前東晉人物畫家顧愷之稱為的「神」。氣韻生動就是指畫面形象的精神氣質生動活潑,活靈活現,鮮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備」,中國畫的要求,不僅要描繪出對象的外形,而且還要表現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鳥也有精神。達到神似,就能氣韻生動。

許多畫家認為,沒有氣韻的作品是不能稱之為畫的。當然,要表現出藝術形象的生動性、真實性,即氣韻,也與其他五法分不開的。氣韻生動也離不開構圖立意、筆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餘五法是一個整體。其他五法同時也離不開氣韻生動,否則,也就成為了缺乏靈魂的純技術性的東西。

骨法用筆

骨法原來是指人物的外形特點,後來泛指一切描繪對象的輪廓。用筆,就是中國畫特有的筆墨技法。骨法用筆總的來說,就是指怎樣用筆墨技法恰當地把對象的形狀和質感畫出來。如果我們把氣韻生動理解為「神」,那麼也就可以簡單地把骨法用筆理解為「形」了。

因此,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又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形」的描寫藉助於筆墨寫出來,而寫形又不過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現「神」,這與顧愷之的「以形寫神」的表現客體的法則是一致的。

應物象形

就是畫家在描繪對象時,要順應事物的本來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描繪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觀事物作為依託,作為憑借,不能隨意的主觀臆造。也就是客觀地反映事物,描繪對象。但是,作為藝術,也可以在尊重客觀事物的前提下進行取捨、概括、想像和誇張。這可以說是指一種創作態度和方法。

隨類賦彩

則是指色彩的應用了,指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時間、地點,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國畫運用色彩同西洋畫是不同的,中國畫喜歡用固有色,即物體本來的顏色,雖然也講究一定的變化,但變化較小。

經營位置

則是指構圖。經營是指構圖的設計方法,是根據畫面的需要,安排調匿形象,即通過所說的謀篇布局,來體現作品的整體效果。中國畫也是歷來重視構圖的,它要講究賓主、呼應、虛實、繁簡、疏密、藏露、參差等種種關系。

傳移模寫

就是指寫生和臨摹。對真人真物進行寫生,對古代作品進行臨摹,這是一種學習自然和繼承傳統的學習方法。

六法對於畫家和繪畫作品來說,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難完全達到的,各擅一節足矣。我們了解掌握六法,便於理解古人品評繪畫的標准和著眼點,從而客觀地對待祖國的美術遺產,以及在我們欣賞傳統的中國繪畫時,會從中獲得某種啟示。

❹ 如何畫國畫

怎樣學畫中國畫
一、國畫的工具、材料和使用方法
(一)筆
1.筆的分類:
筆有硬毫、軟毫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兼毫三大類。
(1) 硬筆: 硬毫筆主要用狼毫製成,也有用獾、貂、鼠的毛或豬鬃做的筆,性剛,勁健。常用的有"小紅毛"、"衣紋筆" "葉筋筆"、"書畫筆"(大、中、小)、"蘭竹"(大、中、小),以及大的 "狼毫提筆"等。 (2) 軟筆: 軟毫筆主要用羊毫製成,也有用鳥類羽毛製造的,性質柔軟,有大小、長短各種型號。 (3) 兼毫筆: 兼毫筆是用羊毫與狼毫相配,或羊毫與兔毫相配製成,性質在剛柔之間,屬中性。如大、中、小號的"白雲筆","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都是常用的兼毫筆。 2:筆的使用方法
學畫初學時用筆不必全部齊備,最初有大中小幾枝就可以了。要從難要求,這對基本功的訓練大有好處。待畫熟練了,在進行創作時,可以多准備一些筆,選用好筆。
每次作完畫,一定要用清水把毛筆清洗干凈,防止宿墨和余色滯留筆根,破壞筆的性能。洗筆不要用開水,因為開水會使筆毛變硬、變脆。一般保存筆的方法是洗凈之後放在筆筒里,也可以把筆吊掛起來。外出作畫時可以買個細竹絲編成的小簾子,叫筆簾,把筆卷在筆簾里,攜帶很方便,能保護筆毛不受損害:
(二)墨
1.墨的分類:
墨有"油煙"與"松煙"兩種。作畫用的是油煙墨。
(1) 〔油煙墨〕 油煙墨是用桐油燒出的煙子製成的。油煙墨色有光澤,宜於作畫. (2) 〔松煙墨〕 松煙墨是用松枝燒煙制的墨。松煙墨黑而無光澤,宜於書寫,作畫不常用。偶然用松煙墨來畫蝴蝶,或作為墨紫色的底色。例如畫墨紫牡丹,須先用松煙墨打底子。
2:墨的使用方法
磨墨應該用清水,磨時宜重按輕推,不可太快。磨研的圈子要大一些。每次用水不可太多,多則墨浸水中容易軟化,如果需要多墨,可以把磨好的墨汁倒在另一個碗里存放,再加清水再磨)多磨幾次 。
墨錠研後一定要把墨口拭乾,防止干碎。墨錠不宜暴曬或受潮,最好用紙將墨包裹一層,再塗一層蠟,能防止斷裂,又免於污手。
(三)紙
1.作國畫的用紙
(1)絹:
中國畫古代多數用絹作畫,絹是很好的作畫材料。絹也有生絹熟絹之分,經過捶壓之後,再上膠礬水的叫熟絹,適合於作工筆畫,現在有些工筆畫仍用絹。但絹的成本較高,不便於普及,現在用絹作畫的人比較少。熟宣紙的性質和絹差不多,所以現在多用熟宣紙代替絹。
(2)宣紙:
大約在元代以後逐漸選用宣紙作畫。我國宣紙大約自唐代就開始生產,因為以安徽省宣城製做的宣紙最有名,所以稱為宣紙。
宣紙的吸水性很強,容易滲化,用水稍多容易洇。這是它的特性,畫出來的畫墨色濃淡參差,富有變化,充分發揮中國畫的特有表現力和筆墨技法。
常用的宣紙有:凈皮、料半、棉連等。
好的宣紙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定筆,就是畫上去筆觸之間留有筆痕;
二是發墨,就是筆行紙上不串,不會把濃淡關系串通沒有了,墨色不會發灰;
三是滲透力適中…
把宣紙用礬水加工,稱礬紙或熟宣紙,它的特性就改變為不吸水,不外洇了,便於工筆畫逐層上色,或用水色碰染。常用的熟宣紙有:"蟬翼宣"、"礬棉連"等。
一些地方生產的生活用紙與宣紙的性質接近,如果能夠掌握它的特性,也很適宜作畫,並能畫出與宣紙不同的某些效果。如:雲南皮紙、溫州皮紙、四川夾江皮紙、山西麻紙、東北及北京的高麗紙等。初學國畫或練筆可以選用價錢比較便宜的粗製紙,如毛邊紙、元書紙等。但白報紙、道林紙、繪圖紙等不適宜作國畫紙。
(四)硯
1.硯的種類
硯石的種類很多,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其形式有方、圓、長方及隨意型硯石。以廣東出產的端硯,和安徽出產的歙硯較有名,只是價錢較貴。 2:硯的選用
作畫用硯不是收藏硯石。普通選用質地細,容易下墨的就可以。如果太細則拒墨,不易磨濃;如太粗研墨雖快,但墨汁也粗,且容易損壞筆毫。作大幅國畫需要多墨,選用硯池宜稍深些,可以多存墨。硯石要有蓋,可以使墨汁幹得慢一些,又便於保持清潔。
(五)顏料
國畫顏色分石色與植物色兩大類。
1.石色
石色是礦石製成,有赭石、硃砂、石青、石綠、雄黃、石黃等。
2.植物色
植物色有藤黃、胭脂,花青等色。
二、中國畫基本技巧之一 用筆
唐代張彥遠說:"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張彥遠在此強調了用筆與立意造型的關系。立意須造型、造型須用筆,用筆便成了中國畫基礎的基礎。
1.筆與線
中國畫的用筆實即用線,線是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線在形體的塑造中絕不是一種對輪廓線的描摹,還能表現出物體的質感、量感和動感。比如在山水畫中,斧劈皴給人堅挺硬朗的感覺;披麻皴則給人松軟的感覺等等。線的運用,體現了中國畫家對客觀形象的概括、提煉和理解能力,體現了他們駕馭物象的巨大創造力。
在中國畫中,線及其塑造的形體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線條自身的品格特徵與作者之間的溝通。正如石濤所說:"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淘泳乎我也。"筆墨(線條)所具有的這種抒情寫意性,是由於畫家在運筆中出現的各種變化,使線條自身具有了千變萬化的姿態。一方面,線條豐富多姿的形態可以喚起欣賞者對現實生活的萬般物象中類似物體形態美的聯想,使抽象的線條成為現實事物形體美的一種間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喚起人們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畫家在運筆過程中個人情緒、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國畫中的線條具有明顯的畫家個性特徵,達到抒情、暢神、寫意,進而表現畫家的審美理想、氣質、心靈、人格。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畫如其人"。
2.筆與意
張彥遠的"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把立意看作是用筆之"本","本"即統帥。"意"包含著極其復雜的文化內涵,它是畫家主觀世界的復雜反映,即各種感情、理想修養、氣質等等。"意"是主觀的,但又不是純主觀的臆造。中國畫家就是通過線的運用來實現這種"抒情寫意"的。所以清代布顏圖認為"意之為用大矣哉……故善畫必意在筆先,寧使意到而筆不到,不可筆到而意不到。……故學之者必先意而後筆,意為筆之體,筆為意之用"。
作為人的主觀世界活動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筆"的,中國畫以意使筆的要領,就在於以氣使筆,以意領氣,即所謂"意到氣到","氣到力到"。"意在筆先"就是說畫家在命筆落紙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構思,一旦筆行紙上,意在筆中。 中國畫家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態下來把握自己瞬息萬變的情緒流程,抓住來去倏忽的創作靈感,保持創作沖動的新鮮性和連續性,不失畫機,一氣呵成。
3.筆與力
氣運用筆要求畫者全身精力貫至筆端,下筆自然能產生力度,這就是"筆力"。由於構成畫家的"意"的氣質、涵養、情感、思緒不同,貫於筆端之氣也會不同。以氣使筆的"氣"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筆"筆力"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多變性。如吳昌碩運筆質朴而蒼渾,趙之謙用筆如"綿里裹針",鄭板橋的線則秀挺剛直,更有名垂青史的"吳帶當風","曹衣出水"。
中國畫家在意存筆先、以氣使筆中,創造出了形態有別各具韻致的種種筆法。筆法的變化是以筆力的變化來體現的,大自然與人類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給中國畫家提供了"筆力"的創造源泉。如王羲之從鵝頸的回轉感悟到了筆力的彈性變化,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出狂草之筆法,而蘇軾、黃庭堅又分別從逆水行舟與船夫盪槳中悟出了筆力的奧秘。
中國畫家在運氣使筆時,筆隨氣行,畫家的天機才華,全在有意無意間自然流溢。清代王原祁說:"神與心會,心與氣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絕無求工求意之意,而工處奇處蜚然與筆墨之外。"中國畫家在作畫的過程中,常說要排出雜念,保持松靜自然的心身狀態,就是要使氣運筆端,筆筆暢通,筆筆見力。
三、中國畫的基本技法之一 --用墨
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歷來的畫家都講究用墨,大寫意畫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應用,用墨與用筆便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色。
中國畫的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於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便產生干、濕、濃、淡的變化。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濃、重、淡、清,而每一種墨色又有干、濕、濃、淡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用墨的奇妙處。此外,還有墨分六色之說,清代的唐岱在《繪事發微》中談道:"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又雲:"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干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瓣,是無凹凸遠近也。"以中國畫墨色變化的豐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沒有變化的墨色必然呆滯板濁,成為沒有生氣的死畫。一個畫家成功往往離不開用墨的精能,如齊白石畫蝦所以能婦孺皆知,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就在於用墨的得當。他畫蝦曾三變:"初只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如今我們所見到他筆下的蝦形態栩栩如生,通體透明而堅韌的蝦殼,特別是蝦的頭部,在腦殼墨色清淡處,濃墨一筆即為蝦腦,真是妙到了絕處。
中國畫用墨技巧,並不是體現在調色盤中能調出多少種墨色的變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紙面上體現出來,其中尤為困難的是,如何使一枝筆中產生出各種墨色的變化。隨著中國畫的不斷發展,用墨的技巧也趨成熟,產生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多種表現手法。
四、中國畫的技巧之一 色彩的特點
中國繪畫歷來都十分講究色彩的運用,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隨類賦彩"作為"六法"之一。這以物象的種類不同面賦以不同色彩的理論,便是中國畫用色的基礎。
中國畫講究"隨類賦彩"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的變化,物象的色彩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南北朝時的蕭繹對這一現象曾作過仔細的觀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談到:"秋毛科骨,夏蔭春英,炎緋寒碧,暖日涼星。"這是我國最早說明季節、氣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變化,特別是冷暖色調的變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則概括了季節的變化對水色和天色的影響:"水色:春綠,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科黯。"清代的唐岱《繪事發微》引用郭熙的話,更是形容得有聲有色:"山有四時之色,風雨晦明,變更不一,非著色以像其貌。所謂春山艷冶面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淡,冬山慘淡而如睡,此四時之氣也。"
五、 寫意畫的創作方法
1. 意在筆先,胸有成竹。
寫意畫和工筆畫不同。工筆畫創作分為三個過程:首先起稿;其次勾墨線定稿;最後染色填彩完成。而寫意畫必須落筆成形,一氣呵成。因此,在創作方法上,必須把所要描繪的對象,通過觀察或寫生,把各種物象默記在心,做到意在筆先,胸有成竹。譬如:你想畫竹,必須在未畫之前把竹子的形象、結構、特徵乃至在風、晴、雨、雪等等不同環境中的變化理解得清清楚楚。通過想像,在動筆以前,一眼看去彷彿千枝萬葉已經躍然紙上了。最後,把你所要描繪的竹子一枝一葉地通過一筆一墨刻劃出來,這就是寫意畫的創作方法。但必須做到形象生動活潑,筆墨淋漓灑脫。
2. 落筆成形,一氣呵成。
工筆畫的完成經過上三個過程,需要花費時間;而寫意畫就不同,最好落筆成形。什麼叫落筆成形?譬如撇蘭葉,一筆下去從根部到梢頭,它的濃淡、粗細、剛柔、頓挫等等,要求非常有力而且十分自然地表現出來,既不能塗改,也不能草率。所以在用筆時首先要注意調墨,濃淡干濕必須調配好,做到心中有數。運筆時要大膽落筆,既不緊張,也不忙亂,非常沉穩地一筆一筆地畫下去,就能很好地完成。蘭葉細長,草質,比較堅韌,有一定的硬度,但畢竟是草木花卉,又需要一定的柔度。古人在實踐中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囑做"喜氣寫蘭,怒氣畫竹"的創作方法,這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做為畫蘭葉的一種指導思想。譬如:我們要把蘭葉畫得既"剛"且"柔",可以用"喜氣寫蘭"來指導我們進行創作。同時,要表達竹子高風亮節的品質和格調,也可用"怒氣畫竹"的方法來完成。這些要求都是落筆成形的例子,我們可以在今後實踐中去體現。
另外,所謂一氣呵成不能理解成呼一口氣就要完成。譬如:我們要畫二三十片蘭葉,最好一下完成,也就是一氣呵成。這樣處理很有好處,可使筆與筆、葉與葉之間的相互交錯、穿插和筆法的連貫及氣勢的銜接等等都不受影響。否則停筆久了,就會把原來的意圖改變,可能使先畫和後畫之間統一不起來,達不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因此,一氣呵成的繪畫習慣應該在初學時培養好。其次,正因為落筆成形就必然造成"可一不可再",這也是寫意畫的特點之一。
六、山水畫寫生方法
說起"寫生",就令人想起那種支起畫夾,對景描畫,一坐半天一天的經歷,這一般是西畫的寫生方法。而在中國畫,所謂"寫生",往往是"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摸寫記之,……"(元·黃公望《寫山水訣》)。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寫生觀中,實在是把對自然的深入觀照和細微體悟放在首位,並使自然山水與畫家心靈互融神會,最終達到顧愷之所說的"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的目的。為達此目的,光是"模寫"是遠遠不夠的。遍游名山大川,融匯於胸,然後發於毫端,而至傳神。觀照與體悟的功夫是必須到家的,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神遇而跡化。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寫生觀,其實是把人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間了無阻礙,既然山水之神已達,必定形神俱足。這一點是目前現代意義的"寫生"無法達到的。但其精神,對現代山水畫寫生教學,也有其積極作用。
1.現代山水畫寫生的作用
1.1寫生的橋梁作用
中國畫的學習,一般均從臨摹入手,並貫穿全過程。作為學習國畫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臨摹,能在短期內高效率地迅速了解國畫的各種基本技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於國畫技法,經過前人反復錘煉,已成十分完善的程式,臨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過寫生,就能使學習者在傳統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與真山實水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1.2寫生的記錄作用
作為游歷山水時的感受的記憶手段,寫生也有其重要作用。當面對真實山水時所得的感觸,同時因地、因氣候變化的陰晴明晦、雲蒸嵐飛,都會有許多變化。這些用寫生記錄,往往比較切合感覺,而一拍成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實"而缺乏感人力量。
1.3寫生的體微作用
比較山水畫的臨摹與寫生,臨摹等於是在求教名師,只要精研細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如不能把這些臨摹所得與自然真山水相比照,就不能有大收獲。直接面對活生的自然山水,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往往會有自己的獨特體會。這些獨特體會經過多次強化,並反復去粗存精,就會成為個人繪畫風格面貌確立的起點。
2.山水寫生應注意的地方
2.1 不要"泥古不化"。
過分強調臨摹所得的山水畫技法,特別是山石皴法等,結果是要麼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寫成死山水,要麼是思路被真山實水所束縛,而找不到表現的方法。
2.2 避免"食洋不化"。
是以西畫速寫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國畫山水寫生中,把國畫寫生等同於硬筆明暗速寫或線描速寫。其直接惡果是當速寫得心應手之後,無論平時隨手揮寫,或嚴肅的創作,所畫之作幾乎全為一副"速寫相"。這些畫作,如果光從畫面視覺效果看,可能也不錯,但卻不能稱是中國山水畫。因直露和膚淺,直接決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3.山水畫寫生法
3.1 局部模寫法: 適合初學者, 臨摹未到熟練程度,真山水寫生又未多接觸,須要兩相對照,揣摹模寫,此時切忌貪大求全。
3.2 詳記法:
較完整"真實"地記錄畫面,適合初步熟練的學者,此時即當強調感受之真實,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實"。
3.3 記異法:
只對特別的事物加以記寫,適合時間較少或有特別感受時用。
3.4 記意法(簡記法)
只簡單記錄一個印象,不作詳細刻畫。
3.5 放大法:
選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並作較詳盡表現,常可有意外收獲。
3.6 映象法:
針對整體景物的感受,較簡潔的畫出大體印象,不求形似,但求達"意"。
3.7 映象重疊法:
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記,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萬水的疊加印象,此即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丘壑在胸,妙造自然。
3.8 重復體味法:
此法即留戀於此山此水間,留連忘返,反復觀照體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爛熟於胸,以致行坐眠食 ,時刻不忘。石濤之鍾情黃山,潘天壽先生之畫雁盪,黃賓虹先生之愛觀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4.總體的把握
4.1中國山水畫是宏觀的,要在宏觀把握中去處理微觀,注重整體大感受,防止受拘於一草一木。
4.2寫生越熟練,越要減少直接對景描畫,而多把身心投入觀照,體悟造化的神妙,在這里"觀"十分重要,通過"觀"和"看",努力達到物我兩忘之境。
4.3應特別注重特定條件下的自然山水對自己產生的強烈感觸,因這類感觸往往是你個人特有的體驗,努力強化這個體驗並表現它,那就是你神遇而跡化的開端,也就是你的繪畫風格確立的開端。

❺ 畫好中國山水畫有什麼好的技巧

熟能生巧,技藝由心發。

(一)、筆法:中國畫在用筆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嚴格的,這些嚴格的要求就是所謂「筆法」。

唐代張顏遠在《歷代名畫記》里提到「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式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

1、筆法的原理

自古用筆講「筆意」、「筆理」、「筆法」、「筆趣」,「意」即主觀感情、認識,「理」即客觀規律,「意」與「理」結合即產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產物。李苦禪說:「畫至書為高度,書至畫為極則。」好的中國畫,合起來看,筆筆都是形象。折開來看筆筆都是書法。這也就是「見筆而又無筆痕」的原理所在,實際上是用筆合於自然規律,使人看了之後,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記了是用筆的筆痕。

2、用筆的幾點要求:平、留、圓、重、變

(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

(2)圓,如「折釵股」(豐腴、圓潤、富有彈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

(4)重,如「高山墜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5)變,如「百川歸海」(極盡變化,復歸統一)

(二)、墨法

用筆和用墨是分不開的,所以稱為「筆墨」。明代莫是龍在《畫說》中提出:「古人雲: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紹「積墨」和「破墨」兩種。

1、積墨法:

簡單說即是層層遞加。要點有三:

①第一遍干後再加第二遍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補充、交錯,不是第一遍的重復與描繪復線,加之結果是多種筆法的交匯統一。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極強的整體觀念,當疏則疏,吾密則密。

2、破墨法:是在前一筆不太干時,趨勢再補充上去另一筆使其融和滲化,合二而一渾然一體,產生鮮活生動,和諧滋潤的效果。

只有積墨,易厚而不潤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實。

(三)、色法:

①色墨重疊法

②色墨對比法

③色墨混合法

④用水、黃賓虹說「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水在作畫時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材料。

❻ 怎樣才能畫好中國畫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以上談的中國畫的特點,主要是指傳統的中國畫而言。但這些特點,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更新,並不斷地發生變化。特別是「五四」之後,西洋畫大量湧入,中國畫以自己寬闊的胸懷,吸收了不少西方藝術的技巧,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但是,不管變化如何,中國畫傳統的民族的基本特徵不能丟掉,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應該保持並發揚光大,因為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的體系,它在世界美術萬花齊放,千壑爭流的藝術花園中獨放異彩。中國畫是我們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❼ 欣賞國畫的方法介紹

中國畫尤其是山水,並不是實景固定一個范圍完成一幅畫,往往是在同一畫面,收集不同一地的實境,或者不同面向的景物,彼此安排融合,形成了「意境」。

所以紙面安排的「章法」當中,尚包括資料去取與景物陶融的「造境」在內。所謂「造景」就是「腹稿」,搜盡奇峰打草稿。

繪畫創造的筆墨形質是當於目而有據的,而創作心源的理念情思則是得於心而難名,古人常言師心不在,能悟傳神彩的關鍵在於理念情思的參化修為,故有「自非胸中過人,有不能為者」之論,可見情境會悟所得的實來自於筆外功夫的識見閱歷,未見筆墨之能則徒具空想遐思。

明清人論畫,談到氣韻,往往推崇趙孟頫。但只要繪畫中據有一種特有的生動而感人的素質即可,不管其含義。

懸掛油畫有講究

在現代家居中,以油畫裝飾牆面已越來越普遍。如何懸掛油畫才能使人賞心悅目呢?

一般來說,油畫比起其它畫種在陳列上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是容易反光,另外,用厚塗法強調畫面肌理的油畫,因有起伏而容易積塵。為了達到較好的視覺效果和保護畫面,在懸掛時應有一個向前下方的傾斜度。油畫面對正面光時,效果往往較差,應採用側前上方光線,且盡可能做到懸掛處的光源與作畫時的光源相一致,如作畫時光源在左側,懸掛時也應與此光源一致。

掛畫的高度要根據居室的具體場合進行調整。懸掛得太低,不利於畫面的保護和觀賞;懸掛過高,又使欣賞者仰視造成不便,同時因畫面產生透視變形,影響欣賞效果。

如果需要懸掛多幅油畫,應考慮到畫與畫之間的距離,寧疏勿密。同時要照顧到遠觀時的大效果,盡量將色調相近、內容相近的畫幅分開,不要並列在一起,才能使整個牆面的畫幅有輕重、冷暖起伏等的變化。

一幅尺寸一致的作品要注意整齊,間隔一致。畫幅大小相間不一的作品要注意底邊的整齊及畫面傾斜度的一致。若是懸掛較大的畫幅,應選擇觀從所適合的距離觀看才會有滿意效果。

油畫裝入玻璃框陳列,對保護畫面有利,但效果要比不帶玻璃的差,無論怎樣陳列,都要避免日光反射和強烈的燈光照射。陳列油畫房間,窗簾的設置也是十分重要的。

懸掛油畫還要有固定的掛畫設備,即要有固定在牆壁上的橫木線,油畫作品通過結實的掛畫繩和掛畫鉤連接在掛畫線上。如果實在無掛畫的橫木線而必須用釘子懸掛時,應將釘子陷於畫幅的背後。潮濕的地區應多檢查掛畫有無因銹蝕或朽落的危險。

其實,劉海粟的潑彩山水,市場上是難得一見的。那些託名劉海粟的贗品,倒是層出不窮,以訛傳訛,以致敗壞了劉海粟的聲譽。那些贗品,有的技法拙劣,一眼可以看穿,蒙人不太容易;有的略有水準,幾能亂人耳目。還有一類作品,疑是代筆,畫假而款真,雖不多見,應當格外注意。

《黃山白龍潭》(圖四,紙本,136x67cm),「壬戌」年創作,劉海粟以黃山白龍潭為題材的作品有好幾件,然而這一件卻疑點重重:一、畫面缺少真跡特有的那種由色與墨交融沖撞所形成的斑駁的肌理;二、山石畫得都較草率,看不到層層的筆墨疊加,用色雖濃,畫面的層次並不豐富;三、水紋畫得雜亂,線條大都粗短細碎,毫無韌性,作為畫面的主體部分,畫家不可能畫得如此草率。然而,讓人奇怪的是,這幅畫的落款{圖五]卻吻合劉海粟晚年的書法風格,寫得率意從容,作偽者顯然到不了這種境界。我們再回頭看那石青、石綠的色澤,與劉海粟一貫所用也完全一樣,是不是可以這樣推測,這是由他身邊親近之人所畫,然後由畫家本人添款的呢?

如何鑒別書畫作品上的印章

中國書畫區別於西方的特徵之一,就是作者不單題款署名,還要鈐上一方篆刻的印章。書畫若龍,印章點睛。這一點,可謂「華夏之獨」(魯迅語)。

書畫作品上的印章,除用於鑒別真偽外,還是整個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清代著名畫家吳昌碩認為:「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為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印章佳者如畫龍點睛,使書畫作品增色增輝。

近代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荷花倒影》圖,畫藝十分精妙。夏日池塘水面上盪起粼粼波紋,半開的荷花倒影在水中,小蝌蚪爭相戲影,一方「木人」(畫家曾為木匠,故名)朱紅印章,正好鈐在荷梗和倒影之間的空靈處。說明大師不僅題跋講究,而且善於押章用印,使其與整個畫面相輔相承,相得益彰。

明代唐伯虎的《枯槎鸛鵒圖》,畫面上有一株蟠曲少葉的枯槎,棲著一隻翹首鳴叫的鸛鵒,構圖簡雅,筆墨不多,右上方和左下方均為空白。右上方題詩兩行,落款後押「唐寅」名章一方,黑紅相映成趣;左下方空靈處補鈐壓角章兩枚,與名章遙相呼應,形成對稱,使構圖穩而不板,靜中有動。

一般來說,書畫作品上的印章,在構圖上起均衡穩定作用。也有一些書畫作者根據自己的創作環境、身世和情趣,以及作品表現的內容、風格,在其上押蓋別號、雅號等印章,可使人產生聯想。如宋代大書畫家米芾,籍貫湖北襄陽,所以其作品常加印「襄陽漫士」、「楚國米芾」等圖章。元代趙孟頫所居之處四面環水,其作品常鈐「水晶宮道人」印章。而齊白石常自稱「三百石富翁」,指其擁有三百枚石印,並以此而自豪。所以,書畫作者大多根據自己的追求、作品出處、內容、品位等選鈐印章,如「江山多嬌」、「大富齋」、「清雅齋」、「幽谷居士」等圖章。

水墨畫技法:墨分五色還需好宣紙

不朽的作品一定是在好的材料基礎上進行的藝術發揮。而現在很多藝術家卻完全不懂紙、墨、筆。他們並不知道,一旦不了解紙的品性特點,出來的作品跟想像中的是不一樣的。不久前我跟金石大家陸康交談時,一致認同中國的紙墨筆硯對歷代書畫產業的促進和支持作用。所以,現在我們必須要恢復最傳統的工藝,在墨守成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當今只有真正的大家才覺得材料重要,而大部分藝術家認為畫出來不都是一回事。事實上,當一個藝術家的技藝達到一定的水準時,好的材料可以將其作品提升25%—30%。這也是為什麼南唐李後主要花那麼大的心思去研究紙張。當然不可忽視的是,這種作品必須建立在高端的藝術之上。

很多畫了幾十年的畫家也並不知道,他們一直使用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宣紙。現在市面上的100張紙中,不到20張是宣紙,其餘80張只是書畫紙。什麼是書畫紙?就是在紙漿里加一點點稻草和其他東西製作出來的。那些一刀價格低於1000元的,絕大多數就是書畫紙。書畫紙最大的缺陷是不暈墨。要知道,墨和紙之間是有感情的,墨被畫在紙上後,還要在紙里生長。所以古代人寫字畫畫往往可做到墨分五色,而現在卻難以達到這個境界。我甚至看到有的人寫字畫畫,每一筆下去都要用餐巾紙蘸一下,這種做法讓人啼笑皆非。

在20%的宣紙中,至少有10張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宣紙,只能叫畫工宣紙。雖然其材料可能與宣紙一樣,但漂白、加工都用了化學料。以前的宣紙採用日光自然漂白,需要半年才能製成,而現在都用高錳酸鉀漂白,一天半就能完成。

為什麼畫家不注重紙,一是算小賬不算大賬,認為買一刀100多元的就足夠了,卻沒想過自己的一件8尺作品已賣到20、30萬元了,卻還用1元一張的紙。他們不懂這種紙存放50、60年就會粉碎,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買家藏家。其實真正的好紙,也不過3000、4000元一刀,每一張才幾十元,和作品的價值比較幾乎可以被忽略。

中國水墨畫適合在好紙上表現,運筆效果好,濃妝淡抹總相宜。正如好的瓷器放了幾百年後越來越美,就是因為材質再燒成後還將繼續氧化和生長。藝術需要講究,藝術家要像苛求自己的藝術一樣苛求材料。

拓展:傳統國畫顏色

目前,在我國市場上出售的中國畫顏色從原料上分主要有礦物質、植物質和化學合成等三種類型;從包裝上分主要有水劑(錫管裝)、粉狀(袋裝和瓶裝)和塊狀(合裝)等三種形式。

(一)·錫管裝水劑色

自從大興水墨寫意之風後,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就逐漸地簡潔,特別在顏色和墨上,更是一切為了方便快捷,於是錫管裝的水劑顏色和瓶裝的墨就大行其道。現市面上的錫管裝顏色主要有十二色合裝中國畫顏色,它使用原料龐雜,包括了傳統礦物質、植物質以及現代化學合成色。這種水劑國畫色雖然使用方便,但顏色的質量難以保證,特別是一些不合格產品,色膠比例不勻,開封後擠出的全是渾濁的膠水,待擠到顏色時又全是渣滓,很難使用。所以在使用錫管裝顏色時,開封之前先用手指來回擠壓錫管,讓膠水和顏色在裡面混合,這樣開封後擠出的顏色就沒有膠色分離現象了。在使用錫管裝顏色時一定要現用現擠,盡快用完,否則容易干後結塊,再也無法使用。

(二)·粉狀顏色

粉狀顏色一般都是由原材料直接加工製作而成,較少使用化學合成物,它選料講究,製作精細,顏色品質好,色彩飽和度高。粉狀顏色主要取材於各種礦石、貝殼、金屬等,基本上屬於礦物質顏料。另還有用木材炭、絲綢等材料經火燒後,取其灰燼進行研磨,加工製作成不同灰黑度的黑色粉狀顏料。這種顏色用到畫面上後易產生毛絨絨的感覺,可以用它來畫蜂蝶、鳥雀、小雞、貓狗等小動物,能表現出特殊的質感效果。

(三)·塊狀顏色

塊狀顏色實際上是粉狀顏色的深加工。粉狀顏色是一種無膠的半成品,在使用它時一定要調入膠水,而塊狀顏色是已經加入了膠水的顏色,使用時只要用清水將其浸泡開就可以蘸色描畫了。塊狀顏色不象粉狀顏色那樣,主要是礦物質顏料,它既有礦物質顏料,又有植物質顏料,尤以植物質顏色為主。

中國畫顏料的調膠頗有講究,這是因為膠水是直接將顏色和畫面粘結的媒介,膠水用少了容易掉色,用多了又會降低色彩的明度和飽和度,只有恰到好處,才能充分發揮中國畫顏色特有的魅力。中國畫顏料用膠主要有桃膠和骨膠兩類。桃膠就是桃樹傷口所流液體,這種液體有一定的膠黏度,干後凝聚成半透明狀的晶體。桃膠可以春天自己到桃林中摘取,市面上也可以買到;骨膠就是用動物的骨頭等膠脂部分熬制而成,呈顆粒或條狀的半透明晶體。由於所取原料不同,所以就有牛膠、鹿膠和一般的豬骨膠等不同的'品種。桃膠黏性不如骨膠,因此它不太適合粘合礦物質顏料,骨膠黏性強,無論是礦物質還是植物質顏料都可以使用。但是,骨膠易變質,特別是炎熱的夏天要現用現做,如果時間長了就會腐敗變臭。在中國畫顏料中,需要加膠的主要以粉狀顏料為主。粉狀顏料加膠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兌膠調和法,另一種是乾粉黏附法。

(A)·直接兌膠法

將粉狀顏色倒進調色碟,將膠水直接兌進色粉中,用手指加力揉按成有一定韌性的色團備用(如果少量使用,只需要用筆蘸膠揉合色粉即可),使用時加入少許溫水將顏色調和成需要的濃稠度即可。如果調制好的顏色一次不能用完,一定要進行退膠處理,否則的話就會影響到色彩的明度和飽和度。所謂退膠就是用清水將兌過膠的顏料稀釋,待其沉澱後倒去顏色上面的清水,這樣膠水就會隨之被倒去。

(B)·乾粉黏附法

這是一種在畫面上直接上膠的方法。上色時,在所需填彩的地方用膠水均勻地刷在畫面上,然後用小色篩(頗似中葯房中過慮渣滓的葯篩)將色粉均勻地灑到畫面上,然後用干凈的底文筆輕輕地來回掃幾下,這樣色粉就會牢固地黏附在畫面上了。這種黏附法顏色和膠水無需直接調合,因此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顏色原有的色澤和光彩,充分發揮色彩的表現力。

礦物質顏色即使加了膠,其和畫面的附著力還是不夠,在反復覆蓋暈染時還常常會將底色帶起。要使顏色牢固地附著在畫面上,可以用膠礬罩蓋法加以解決。

礦物質顏色覆蓋力強,在使用時一般採用輕色多層,反復罩染的方法,這樣染出的顏色厚重沉著,飽和度大,不易出現水跡斑痕等現象。膠礬罩蓋法就是在礦物質顏色的上面用膠礬水輕刷,待膠礬水干後就形成了一層保護膜,將顏色牢牢地固定在畫面上,這樣無論在顏色上進行多少次罩染也不會將底色帶起。要注意:覆蓋顏色的膠礬液宜淡忌濃,如果濃度過高,干後就會在顏色上形成一層白霜,不僅破壞了畫面,降低了色彩的明度,而且還無法補救。用膠礬液在顏色上罩蓋的方法古已有之,稱為「三礬九染」法。

雖然在水墨寫意大行其道的今天,色彩在畫面中越用越少,但在工筆花鳥畫和民間繪畫中,色彩一直處於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工筆重彩和現代花鳥畫的興起,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色彩的重要作用,大家都在盡力尋找和探索。正當我們苦於色彩品種稀少,顏色形式單一時,我們的鄰國日本,其繪畫色彩卻越來越豐富,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轉到了日本畫的顏料上。

欣賞國畫途徑

畫工

畫家的作品,可表現出作者的成就。畫面的形象,就是畫工的具體,我們往往主觀批判該畫的好與壞,就是受畫工的影響最大。

書法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書法。國畫畫面上常伴有詩句,而詩句是畫的靈魂,有時候一句題詩如畫龍點睛,使畫生色不少,而畫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功底一二。

印章

畫面上常見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畫家的印璽、題字者私章、閑章、收藏印章、欣賞印章、鑒證印章等。而各種印章的雕工、印文內容、印章位置,都在評介之列。尤其古畫,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鑒賞家的印鑒,可佐真偽。

裝框

中國畫的裝裱獨具一格,常見的有紙裱、綾裱兩大類。紙裱較粗,綾裱較精。裱邊的顏色、寬窄、襯邊、接駁、裱工等都十分講究。

內涵

中國人欣賞字畫不獨欣賞表面功夫,更著重於與作品有關和作者個人的相互關系。

功力

從事書畫修養越久的人,他表現出的功力,是初學者無法掌握。尤其是書法,老手多倉勁有力,雄渾生姿。在國畫方面,其線條、設計、意景亦表現出作者的功力。所以人生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其作品往往較年輕畫家有不同的表現,這就是功力。

布局

布局看來似是畫面的設計,其實是作者胸懷中的天地,從畫面布局中表現出來。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顯之處就是「留白」,國畫傳統上不加底色,於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稱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處,有人以書法、詩詞、印章等來補白。亦有讓其空白,故從布局可見作者獨到之處。

學識

功力及布局可以從畫面窺其一二,至於作者的學識,對其作品影響很大。故中國有「文人畫」之稱。著名文人,其作品與眾不同,就是一種「書卷氣」。畫家於畫匠之別,學識是條件之一。

詩句

字畫中的詩詞,往往代表主人的心聲。一句好詩能表現作者的內涵和學養,一句好詩,亦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印文

無論字或畫,常有「壓角」的閑章出現。所謂閑章就是畫面或書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時影響字畫甚大。從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的心態,或當時的環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蓋在字畫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外表

初看國畫,要欣賞的不是畫面如此簡單,還要看一下幾項是否精美。

閱讀全文

與如何寫好中國畫作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