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規劃思想及典型城市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秉承思想體系。
(1) 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城市性質有了嚴格規劃,《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所秉承的思想體系;
(2) 東周時期產生了「諸子百家」,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多元化時代,即有與《周禮·考工記》一脈相承的儒家思想,維護傳統的社會等級和宗教禮法,也有以管子為代表的交更思想,強調「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漢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同儒家提倡禮制思想有利於鞏固皇權統治。因為《周禮·考工記》記載的城市形制比中國古代都城的影響越來越完整的體現出來。
中國古代規劃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營國思想、管子城市建設思想)
(1)《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中國古代大多數都城都是按此思想修建的,最典型的有曹魏鄴城、元大都等。
(2)管子認為城地選址應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其具體內容詳見第6題)收管子影響的城市較明顯的是南京城,南京地形較復雜,長江自西南向東北流過,四面環山,只有中部地形較平坦,是中國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規則的都城。城內有規則方整的宮城區及反映商業及手工業自發成長的市肆區。
不同歷史時期居住區的完善與發展
中國古代的城市中的居住區稱「閭里」。里是一貫封閉的居住單位。閭是里的門。是一種嚴格管理的居住形式。
在隋唐時期這種嚴格管理居住制度發展到極點形成「里坊制」其特徵是嚴格管理。如令城坊里隨晨幕的街鼓而頂時起閉,除三品以上官員府第處一律不許在坊牆開門等等。二是面積很大。
唐代嚴格的坊里制到末期已逐漸廢弛。而宋代的居住區與唐的完全不同,是由街巷聯系的一群院落,雖然此時仍有坊里,但是居住地段的名稱,在入口處設牌坊,上書坊名,這與宋平江府圖上的描繪相似。居住區由巷分割成長條地段,這個條形地段上由若干院落並聯而成,巷的入口處往往有牌長樓,門樓,還有一些生活服務的小店鋪,有時為安全目的也設門。
在水網地區的城鎮,局長區的布局與河網系統有直接的關系。居住區沿河道成帶形發展,住宅前街後河或前河後街。河與路之間為帶形居住地段。河道成為生活空間的延伸。河道也是交通信道。河道上多橋,橋頭往往就是居住區的生活供應和社交活動的中心。
② 古代城市規劃五個原則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受風水的影響很深,追溯根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下面分三個部分來談。
一、影響中國古代城市選址和規劃的宇宙觀和自然觀
1. 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影響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宇宙觀是天圓地方,這種錯誤的宇宙觀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形成。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的墓葬方向是上南下北(按照古代的習俗,生者南面,坐北向南;死者北首,頭北腳南),墓穴南部呈圓形,象天;北部呈方形,象地。整個墓穴象徵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以後在建築上有許多地方體現了天圓地方觀念,特別是地方觀念。如:穹隆頂墓室,半球形封冢,方形墓穴,城市和居室都是方形,跟墓穴為方形的意思一樣。皇城、內城和外城的城門,均呈現「上圓下方」的形狀,以象天地。紫禁城城門之「內圓外方」造型,表示紫禁城內外的差別猶於天上人間,城內為天,住著天子;城外為地,住著老百姓。紫禁城中太和殿內,有「上圓下方」的藻井(又稱龍井),這種結構,即所謂「上仿像夫天體之圓,下效法乎坤德之方」。北京北海瓊華島上的善因殿,大鍾寺內的鍾樓等,均為上圓下方之重檐建築。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
距今5000多年的遼寧喀左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中,有一處大型祭壇建築基址,整個布局由中心、兩翼和前後兩端組成,按南北軸線對稱分布,南圓北方,也體現了天圓地方觀念( )。
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出士了大小不等的玉琮,它外方內圓,寓意也是天圓地方觀念。
西漢至南北朝時期盛行的式盤,是天圓地方觀念的典型體現。式盤中的天盤為圓形,地盤為方形。
在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觀念根深蒂固,雖然也曾顯現過地圓的思想,但只是曇花一現,不為社會主體思潮所接受和承認。唐代外國的地圓觀念曾傳入中國,但也不為中國人所接受。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也把西方的地圓思想和地圖傳入中國,但接受者寥寥,反對者則浪高。直至清末,地圓觀念才在中國站住了腳跟。因此,天圓地方觀念不僅影響中國古代地圖測繪技術達兩千多年,而且一直影響中國的城市規劃,這事並不奇怪,是中國傳統思想決定的。
2. 天人合一的有機論自然觀
有機論自然觀認為,天、地、人等自然界萬物有著復雜的內在聯系,每一個現象都是按照等級秩序而與每一種別的現象聯系著。其表現有4個方面:
1). 天地之間的關系。風水家認為,天地相通,天地是一個整體。因此,有天理則有地理( )。比如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於地,形麗於天;天有象,地有形( )。這種思想最初來源於《周易》,「《易》與天地准」,它把整個自然界作為摹寫的底本,因而它與整個自然界是一致的( )。也就是說,中國古代有機論自然觀在《周易》中已奠定了基礎。風水家在《周易》的基礎上,對有機論自然觀作了進一步的發展,認為地球上的山形與天上的星體相合,地球上的河嶽就是天上的星辰,原非二物。如天東有蒼龍在九天,謂之蒼天,其下即為東岳。北有玄武為玄天,其下即為北嶽。南有朱雀為炎天,其下即為南嶽。西有白虎為昊天,其下即為西嶽。中有北極為均天,其下即為中嶽。天上有天河天漢,地上即有長江、黃河。天上有四垣九野,地上即有垣局以造王城,有分土以域九州( )。這里講的天上各種星宿名稱都是人為的,人們用帝王百官和宮室土地人物等名稱來表示空中星宿,將天空星座分為中央、東、南、西、北五部分,稱作五官。中央是中官,包括三垣:上垣太微垣,即星宿、張宿、翼宿和軫宿以北的天區。中垣紫微垣,即北極周圍,包括在我國黃河流域一帶地區(地理緯度約度)常見不沒的天區。下垣天市垣,即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和斗宿等以北的天區。三垣中每垣都有若干顆星作為框架,界限出這三個天區的范圍,它們好像是圍牆,故稱垣。三垣中,紫微垣是天空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此,人間天子居住的宮殿也叫紫微宮、紫禁城。由於這個緣故,風水家在選擇國都時,地上的山川形勢也要符合三垣。這種作法除了有機論自然觀起一定的作用外,還有皇權天授或皇權神授的思想在作怪。《人子須知》講,帝都乃至尊之地,地理之大莫先於此,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鍾正龍王氣,然後可建立。
2). 天人之間的關系,又稱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意指自然與人、天道與人道相通、相類和統一。《周易》認為,「天人合一」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在西周時代,把人和社會看得很重要,與天地並稱三才。它很重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把人作為主體看待。無論怎樣談天談地,最後總是歸結到人和人的事業。宇宙自然界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大自然的天象變化與人體的氣化活動有直接的相互感應和共通的規律。人體各種疾病的發生,特別是與季節氣候有關的流行病,巳有越來越群體化和頻繁發生的徵象,這是宇宙大天地的陰陽失調造成人體小天地的陰陽失調。天人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借天例人,推天道以明人事,這就是「天人一理」。《史記.樂書》也說,天與人相通,就好像是形和影的關系。風水家根據「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提出城市選址和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3). 「天人感應」說。這是由西周時期的天命論思想發展來的,是漢代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主要觀點是天人一體,相感相應。自然界的現象,都是天神意志的表現,災異怪變以及吉利瑞祥,也都是天受感應後而施加於人的獎懲。道教初期的經典《太平經》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發揮,說人是天之子,當替天行事。人君至誠的心能感動上天,使陰陽變易。如果人君逆陰陽,背天心,則會有災異,這是上天對人君的勸告。風水家把「天人感應」思想引入城市選址和規劃中,從而出現了象天型的城市選址和規劃。
4). 三才論。這是指天、地、人三者相互之間的關系。《周易.系辭下》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就是說從包羲氏開始,人們就注意觀察天、地、人之間的關系了。《周易.系辭下》明確提出「三才」之名,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呂氏春秋.情慾》曰:「人與天地同。」人有主動性,能參天地,即效法天地,但不能改變天地。風水家吸收了這種思想,認為天運有轉旋而地氣應之,地運有推移而天氣從之,天氣動於上而人為應之。風水家在選擇城址和規劃城市時,必須貫徹三才思想,天地人全面考慮。
3. 生態環境選擇思想
風水學說中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生態環境選擇思想,這種思想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舊石器時代,人類還只是本能地選擇生存環境,被迫去尋找既能躲避自然災害,又有豐富食物資源的地方居住。這是一種下意識的環境選擇。由下意識的選擇逐步過渡到有意識選擇,經歷了舊石器時代上百萬年的時間。
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積累了一些選擇環境的知識,比如:居住地點基本上都選擇在河流沿岸的台地或階地上;或河流曲流的地形部位;或依山傍水,背風向陽之地;或大河下游平原的土墩上;或沿海岸邊的高阜岡丘上。此時人們對環境的選擇大多數是有意識的選擇,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環境選擇思想。也可以說出現了最原始的相地術。
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卜問在唐土作新邑是否合適的文字,也是環境選擇思想的反映。
周代曾多次遷都和營建新邑,每次都要相地,勘察地理環境是否合適。《周禮.大司徒》把當時相宅(即選擇地址)的目的講得很清楚,說相宅是為了選擇一個好地方發展生產,使生活更富裕。以後歷代都有都城(或城市、鄉村聚落與家庭)選址的理論,這就是風水學說中的主要內容,也是風水學說中的精華。
二、風水家提出或接受的城市選址和規劃思想
風水家提出或接受的城市選址和規劃思想歸納起來大致有五個方面:
1. 在《易經》理論影響下的城市選址和規劃。從《易經》中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離卦代表人的含義或乾卦六爻的位置中來規劃都城城門或皇宮、衙署和寺廟建築等,或是選擇城址。
2. 《管子.乘馬》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城市選址和規劃思想,曰:「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這個觀點為後來的風水家所接受。
3. 《考工記》中提出以中軸線對稱的城市規劃思想,也被後來的風水家所接受。
4. 由《易經》「時中」發展到都城選址要「擇中」的原則。
5. 從後天八卦圖式發展到法天象地來選擇和規劃城市的原則。
三、五種城市選址和規劃類型舉例
1. 在《易經》理論影響下的都城選址和規劃。
1). 周代奄國都城----奄城,位於今江蘇省常州市西南,屬於武進縣湖塘鄉淹城村,奄城遺址保存完好,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城池建築,有三重城牆,即王城、內城和外城。每重城垣外都有護城河,三重城垣都只開一個旱路城門。三個城門的方向也不同,王城門南向,城內地勢高,中間有塊高地,可能是宮室遺址。內城為不規則圓形,門西南向。外城也是不規則圓形,門西北向。這個遺址表明,當時的城市規劃設計已受後天八卦思想的影響。將奄城遺址圖與後天八卦圖對照,即明白當時城市規劃設計者的意圖。
第一,王城門向南開,後天八卦為離,離之意即明,表明王向明而治,即向南而治或面南而王。這個門的朝向代表人。
第二,內城門西南向,後天八卦為坤,坤代表地,代表陰。地要順應天,陰要順陽,臣要順王。坤居西南為母道,母道在養育萬物。西南是萬物長養的方位。
第三,外城門西北向,後天八卦為乾,乾代表天,代表陽。乾居西北為君道,為父道,天道尊嚴。
可見奄城的規劃設計體現了天、地、人的關系,是《周易》理論影響城市規劃設計的典型實例。
2). 隋朝的大興城。
從地理角度看,漢代都城長安位於龍首原北麓,近渭水南岸,地勢較低窪,水含一鹽分高。從軍事上說也不利於保衛都城。所以到隋文帝時,去舊圖新,把都城大興城建在龍首原南麓。具體規劃設計由宇文愷負責,他利用龍首原南麓大興地區六條岡阜的地形特點,結合風水理論進行設計。他把六條岡阜看作是乾卦的六爻,最高的一條上九置宮闕,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稍低的第三條九四立百司,為中央各部辦公之地。第二條九五雖然比上九低,但在乾卦中九五位貴,不是凡人居住之地,所以在此處蓋廟宇,修玄都觀、興善寺等,讓神仙菩薩去住。這種設計,使統治機構處於全城制高點上,宮室、百官衙署都占據高地,顯示出統治者高高在上,主宰天下,傳之萬世的思想和氣派。從安全上說,也比較可靠,處於監視下層百姓的位置。從地理環境來說也是最好的,地勢高,乾燥,不易生病。
2. 因地制宜的城市選址和規劃
1). 南京城
歷代中國都城皆方,宮城位於都城中軸線上偏北。而南京城卻隨地形而建,全城南北狹長,不規則,屬於因地制宜的城市規劃。三國時,孫權於公元211年遷都於此,在金陵邑的原址上建石頭城,完全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築城,周長7里100步,南面開一門,北面開兩門,東面開一門,西北因緊靠長江,未開門。以後各個朝代擴建,成了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朝的建康城(今南京市)因位於長江岸邊的丘陵起伏地區,山、湖、河等地形較復雜,而且是各朝逐步擴建,因而整個城市平面呈不規則形,是我國古代大城市中不規則形平面的典型。
2). 杭州
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市),城垣在吳越城的基礎上增修,有13個城門。宮城在城南鳳凰山東,原是吳越時府州所在的子城,周圍9里。皇城內眾多的宮殿、亭閣,都是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布置,主要宮殿位於南部。全城分為8個廂,城外還有兩廂,共有68個坊。由於地形復雜,所以城市規劃完全配合地形,城垣形狀很不規則。南宋遷都到此後,只是在原有基礎上稍有改建,官署也多利用原有建築分散各處,道路系統也較雜亂,作為主要街道的御道也完全與商業大街結合在一起。所以杭州也是因地制宜規劃城市的典型。
3. 以對稱原則規劃的城市
1). 長安城
長安城平面方正,每面開三門,宮城居中,宮前左有宗廟,右有社稷等,都是《周禮.考工記》上所列的王城規制。在布局上將宮城放在南北中軸線北端,自承天門至明德門的南北中軸線----朱雀大街即是天軸的表現,宮城正門叫承天門,門前寬闊的東西大街是天界與地界的中界,由此向北是天上宮殿,由此向南是地上人間。這種以中軸線為軸,左右對稱的城市規劃,白居易以「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萊畦」的詩句,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它的規劃布局特點。是對稱型城市規劃的典型。跟長安城類似的城市規劃還有汴粱(今開封市)、鄴城和北京。
4. 以擇中原則選擇城址和規劃城市
中國古代「王者必居土中」,天子居中心至尊之位,意味著他替天行道,因而權威至高無上,行事光明正大,也便於國家治理。《呂氏春秋.慎勢》曰:「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天下之地,方千里以為國,所以極治任也。」這個擇中統治國家的思想一直為統治者重視和繼承,成為中國古代城市選址和規劃的指導思想和設計理論。以洛陽為例,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僅是東南西北的水陸交通樞紐,而且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史記.周本紀》)。地形險要,西依秦嶺,東望嵩岳,北有邙山屏障,南對龍門伊闕。洛水自西向東橫貫全城,依山傍水,冬曖夏涼。軍事上進可攻,退可守。物產豐富,是一塊物華天寶的好地方。因此,歷史上有眾多朝代於此立都或建陪都。是以擇中原則選擇城址的典型。
5. 以法天象地原則來選擇城址和規劃城市
1). 咸陽
秦都咸陽,其設計指導思想取法於天象。「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三輔黃圖》記載:「(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宮渭南,已而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始皇……築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文中的「天極」、「閣道」、「營室」、「端門」、「紫宮」、「天漢」、「牽牛」均是天象星宿名稱。可見秦都咸陽的布局呈現出一幅壯麗而浪漫的景色:沿著北原高亢的地勢,營造殿宇,宮門四達,以咸陽城為中心,建造象徵「天帝常居」的「紫微宮」;渭水自西向東橫穿都城,恰似銀河亘空而過;而橫橋與「閣道」相映,把渭水南北宮闕林苑連為一體,象「鵲橋」使牛郎織女得以團聚,建阿房以象「離宮」,天下分三十六郡又似群星燦爛,拱衛北極。
2). 北京
北京城的規劃布局以皇城為中心,紫禁城作為皇城的核心部分居於全城正中心部位,以此象徵居天中心的天帝居住地紫微垣。紫禁城南面的端門,其名稱正是取自紫微垣的正門。紫禁城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日精門,西有月華門。皇城南面有天安門,北有地安門。城南設天壇祭天,城北設地壇禮地,東置日壇祀日,西置月壇祀月。這種天南地北,日升月降的布局,皆師法天地。
以上兩例,以法天象地原則來選擇城址和規劃城市的作法都非常典型。
上面講的以五項風水原理來選擇城址和規劃城市的例子,雖然都是國都一級的大城市,但其影響則涉及許多中小城市。因為實例太多,這里不便一一列舉了。
總之,風水與城市選址和規劃有密切的關系,雖然講的是風水原理,但其實質內容也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識和生態環境知識,應該說是風水中的精華,值得後人採取以時俱進的態度來吸取這些精華,創造新的先進文化。
③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有:
儒家「禮制」影響下的森嚴等級
中國古代是受禮法約束的等級森嚴的社會。「禮」是行為規范,「法」是行為禁約,二者相輔相成,以保持人與人之間尊卑貴賤的關系。儒家思想在城市規劃和建築體現在嚴整的城市布局、森嚴的社會等級上。儒家經典《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廟,前朝後市,市朝一夫」。意思是:建築師營建都城時,城市平面呈正方形、邊長九里,每面各大小三個城門(設立兩個側門)。城內有九縱九橫的十八條大街道。街道寬度皆為能同時行駛九輛馬車(七十二尺)。王宮的左邊(東)是宗廟,右邊(西)是社禝。宮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後面是市場。市場和朝拜處各方百步(邊長一百步的正方形)。
對天人合一的追求
中國古人在建造城市以及城市建築的過程中,非常注意建築物與環境之間的協調,往往將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統一起來,密切結合自然,努力創造宜人的城市生態環境,這點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密切相關。在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儒家強調天人合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主張人與自然有機結合。
中央集權下的「整齊劃一」
以間為房屋的基本單位,幾間並聯成一座房屋,幾座房屋圍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並聯成一條巷,若干巷前後排列組成小街區,若干小街區組成一個矩形的坊或大街區,若干坊或大街區縱橫成行排列,其間形成方格網狀街道,最後形成以宮殿、街署或鍾鼓樓等公共建築為中心的有中軸線的城市,這就是中國古代城市的特點。
④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思想是怎樣的
我國城市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形成了較具系統的城市規劃思想。歸納起來,有以下6條。
1選擇城址的區位原則——「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呂氏春秋》中關於擇都的原則是:「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說明中心位置對於都城選擇的重要意義。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區的最佳區位。
2選擇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則——「大山之下」「廣川之上」
古人對城市的給排水和防洪條件十分重視。《管子乘馬》篇提出;「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3城市的總體布局原則———「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周禮考工記》對「天子」所在的都城總體布局有明確的規定:「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祖廟、社稷、外朝、市場環繞皇宮對稱布局,以宮為中心的南北中軸成為全城的主軸。這一布局原則對都城有深遠影響。在皇宮內部,前朝後寢,「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歷朝的皇宮基本上都遵循這一格局。
4城市功能分區原則———「仕者近公」「工買近市」
《管子大匡》篇指出「凡仕者近公,不仕與耕者近門,工買近市」。從政的住在衙門附近,從商從工的住在市場附近,「農民」住在城門附近,出入耕作方便,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時代,居住地接近工作地,可節約往返時間,有特殊意義。
5道路布局原則——「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
一軌相當周尺八尺,經塗是全城的幹道,東西和南北各三條。環塗是順城環路。野塗是城外道路。根據車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成不同等級。
6城市規模等級體系原則——「國都方九里,公國方七里、侯、伯方五里,子、男方三里」
在古代,城市的等級嚴格按統治者的政治地位確定。不同政治地位的城市有不同的規模,不能僭越(即超越)。春秋末年的隋三都事件就是僭越與反僭越的斗爭。在城市道路上,同樣有等級體系。「環塗以為諸侯經塗,野塗以為都經塗」。諸侯的主幹相當於國都的環道,寬七軌。再低一級都城的主幹道相當國都的野塗,寬五軌。
⑤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古代城市規劃
考古發掘證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已經有城市。這些城市的規劃情況正在探索。對春秋戰國時代的古城遺址研究證明,當時中國城市的規模已經很大,城市功能已很復雜。從三國開始,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有明確的意圖,有整體綜合的觀念,有處理大尺度空間的豐富藝術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術水平,在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城市的類型從秦始皇起,中國就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城市的職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轄許可權相關。如有全國政治中心的首都,如隋大興城(見長安城)、北宋開封城、明清北京城等;也有地區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元明以後,行政區劃逐漸形成「省」的建制,省會就是地區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如太原、濟南、南昌等。還有省以下地區性的政治、經濟中心城市,或稱府,或稱州,如南陽、大同(圖1)、潮州、泉州等。再下面,是數量很多的縣城。各級政治中心城市的規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門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並建有寺廟和文化機構如孔廟、學宮等。都城規模較大,一般每邊設三個城門,幹道正對城門,有內城、宮城等幾重城牆。府城州城,一般每邊兩個城門,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稱子城)。縣城規模較小,通常是每邊一門,道路成十字形。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圖冊
中國古代還有一些邊防、海防城市。明代沿長城內側,按一定的距離和防禦建制,建立不同等級和規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雲、右玉等;在沿海要沖也建造了一些防衛性的城鎮,如威海衛、金山衛、鎮海衛等。這些防禦城堡如無經濟上的作用,當政治形勢變化而失去防禦作用時,就衰落下去。中國古代在一些交通要津(如江河交匯處),出現一些商業城市,如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揚州,嘉陵江匯入長江處的重慶,漢水與長江交匯處的漢口等。這些城市,人口稠密,商業繁榮,城市布局有自發發展的傾向。城市生活中心靠近河道碼頭。中國古代還有少數以手工業為主要職能的城鎮,如陶瓷業中心景德鎮,鹽業中心自貢等,這些城市布局形態也不規整。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簡況中國古代城市有一部分是按照規劃意圖,平地建造起來的,如一些新建的王朝都城──隋大興、元大都城等。它們功能分區明確,平面嚴整規則。另一部分城市是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優越,有雄厚的經濟基礎,逐漸發展或經重建、擴建而成的,如南京、成都、蘇州等。有些城市由於受地形條件的限制,整個城市平面不甚規整,但內城(子城或宮城)部分則是按規劃建造的,比較方正規則(圖2)。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圖冊
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從遺址看,有王城和外郭的區分,曲阜魯國故城城和郭呈「回」字形;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鄭韓故城是城和郭並列;臨淄齊國故城則王城位於外郭內西南角。漢長安城是先建長樂宮、未央宮,然後修建城牆的,所以城市平面不甚規整。三國時期曹魏的都城鄴城,雖然規模不大,但根據文獻繪制的城市平面復原想像圖,表明它是一個有整體規劃,分區明確,以主要幹道和宮殿建築群形成中軸線布局的城市,對以後中國城市的布局影響較大。南北朝時的北魏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對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在原來東漢洛陽城的東、南、西三面擴建居住里坊和市,形成王城居中偏北的布局。隋唐長安城的規劃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城市規劃成就之一,公元582年由城市規劃家宇文愷制定,並按照規劃進行建設。城市平面為矩形,宮城居中偏北,採取嚴格的中軸線對稱布局,影響深遠。位於松花江一帶的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日本的平安京和平城京都仿效隋唐長安城布局。開封城原為汴河連接黃河的漕運重鎮。五代後周世宗柴榮和宋初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形成宮城居中的三套城牆的布局。這種布局方式影響了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規制。元大都也是完全按照規劃建設起來的都城,由城市規劃家劉秉忠主持規劃,採用漢民族傳統的都城規劃原則,布局嚴整對稱,南北軸線與東西軸線相交於城市的幾何中心。明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成的,清代繼續作為都城。它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成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傑出典範,受到舉世稱贊。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中國古代的城市,特別是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制度進行規劃和建設的。《考工記》中對周代的城市建設制度有明確的記載。城的大小因受封者的等級而異,城內道路的寬度、城牆的高度和建築物的顏色都有等級區分。《考工記》關於王城的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圖3)這些關於城市規劃的原則,一般認為有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據,雖然在南北朝以前的都城規劃中尚未充分體現,但對於隋唐以後都城的規劃布局發生很大影響。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布局,可以說是嚴格遵循上述原則的。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圖冊
中國古代城市一般都重視城市的選址。《管子》一書中就反對商周以來用占卜確定營邑的方法,提出「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的原則,主張建設城市要選擇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澇之害,節省開渠引水和築堤防澇的費用。中國一些著名的城市如西安、洛陽、開封、蘇州、杭州、北京、南京等的選址,都經過周密的考慮。千百年來它們雖遭受不少天災戰禍,但經過重建、改建或擴建,仍保存至今。中國古代城市的道路網多為方格形,這種街道便於交通,街坊內便於布置建築。漢長安城中即有集中的市,設官吏管理。唐長安城集中設置的東市、西市規模很大,按行業設肆。北宋開封城則將道路和商業結合起來,沿街設店,形成繁華的商業街。漢長安城中就有作為居住區單位的里;唐長安的里坊有坊牆坊門,嚴格管制。宋以後的城市雖有里坊名稱,但已無坊牆坊門。中國古代按規劃建造的城市所體現的中軸線對稱的平面布局,既統一又富於變化的空間處理手法等,是中國古代城市布局的傳統特徵。這種布局的淵源有二:一為中國傳統的內向庭院式低層建築群所具有的主次分明,以中軸線突出主要建築物的布局手法;二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反映封建統治階級意圖的不正不威的等級觀念和秩序感。中國古代城市規劃重視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綠化。北方城市如唐長安、宋開封和元大都,都因地制宜地把水流引入城內,在總體布局上把城市建築和水面、綠地巧妙地結合起來,既滿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也美化和改善了環境。不少南方城市的規劃更注意利用河流的舟楫之便,有的還在城中因勢開辟一套與街道相輔的河道網,供交通和排水之用,形成獨特的城市布局結構。古代城市的建設與園林綠化往往是同時進行的。帝王苑圃和私家園林雖為宮廷和私人所獨占,但對美化城市面貌和改善城市小氣候都有一定的作用。
⑥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思想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思想,歸納起來,有以下6條。
1.選擇城址的區位原則——「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呂氏春秋》中關於擇都的原則是:「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說明中心位置對於都城選擇的重要意義。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區的最佳區位。
2.選擇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則——「大山之下」「廣川之上」
古人對城市的給排水和防洪條件十分重視。《管子?乘馬》篇提出;「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3.城市的總體布局原則———「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周禮?考工記》對「天子」所在的都城總體布局有明確的規定:「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祖廟、社稷、外朝、市場環繞皇宮對稱布局,以宮為中心的南北中軸成為全城的主軸。這一布局原則對都城有深遠影響。在皇宮內部,前朝後寢,「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歷朝的皇宮基本上都遵循這一格局。
4.城市功能分區原則———「仕者近公」「工買近市」
《管子?大匡》篇指出「凡仕者近公,不仕與耕者近門,工買近市」。從政的住在衙門附近,從商從工的住在市場附近,「農民」住在城門附近,出入耕作方便,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時代,居住地接近工作地,可節約往返時間,有特殊意義。
5.道路布局原則——「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
一軌相當周尺八尺,經塗是全城的幹道,東西和南北各三條。環塗是順城環路。野塗是城外道路。根據車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成不同等級。
6.城市規模等級體系原則——「國都方九里,公國方七里、侯、伯方五里,子、男方三里」。
⑦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概念或定義
1.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巧妙結合;以理性規劃為最高原則;城市形象爭取天時、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設趨於對稱、序列,追求整體與完美,秩序與規律,和諧與統一的特點,這種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
2.強調嚴格有序的城市等級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層院落式住宅對城市布局的影響巨大。為分清主次尊卑,產生了中軸線對稱的布局手法。這種手法由住宅組合擴展到公共建築再擴展到城市。儒家思想(社會等級秩序)深刻影響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嚴謹、中心軸線對稱規劃布局。
3.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之規劃理念,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之觀念;充分考慮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強調整體觀念和長遠發展。
我是學這個專業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⑧ 中國古代城市怎麼規劃
1.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巧妙結合;以理性規劃為最高原則;城市形象爭取天時、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設趨於對稱、序列,追求整體與完美,秩序與規律,和諧與統一的特點,這種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
2.強調嚴格有序的城市等級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層院落式住宅對城市布局的影響巨大。為分清主次尊卑,產生了中軸線對稱的布局手法。這種手法由住宅組合擴展到公共建築再擴展到城市。儒家思想(社會等級秩序)深刻影響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嚴謹、中心軸線對稱規劃布局。
3.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之規劃理念,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之觀念;充分考慮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強調整體觀念和長遠發展。
望採納~
⑨ 我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是什麼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以為統治者加強統治服務為中心。
中國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主要可以分成兩個大的方向:以《周禮考工記》為代表的,倫理的、社會學的規劃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後期的風水理論為代表的自然觀的、功能性的規劃理論。即使如此,兩個方向的理論也都
《周禮考工記》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理論中最具影響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國城市,特別是都城的基本規劃思想和城市格局。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門。」;「經塗九軌,九經九緯。」,「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等基本上已經奠定了之後幾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長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時期),清晰的街坊結構和筆直的街道,以及城牆和城門無不反映了《周禮考工記》中「禮」的思想。在這些城市中,城市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供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城市已經成為了一種「工具」,在其中暗含著一種社會關系和秩序。高大宏偉的府邸和低矮簡陋的普通住宅,時時都提醒著人們統治者的權威;清晰的街坊和寬廣筆直的街道暗示著人們要規規矩矩,不能違背「禮」制;高大厚重的城牆固然有著防禦的作用,但是它也圈住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內心世界,人們生活其中,日復一日的受到空間秩序的影響,不覺中明確了自己的社會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歷代城市,宮殿、官衙全都居於城市的中心位置左右,且大部分都坐北朝南,顯示了統治階級權利的至高無上。人們從一出生就開始受著各種「心理暗示」,即使將來有了巨大的權利也很少有敢於反叛的,就像《水滸傳》里的宋江,即使有了和朝廷分庭抗禮的實力,它想的也是為如何為朝廷效力,時刻等待著朝廷的招安,即使知道自己被招安很可能是一個騙局,仍然義無反顧。
相比於《周禮考工記》的限制性,在《管子》一書及後世的一些有關風水的理論中則顯示了中國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中理性、功能主義的一面,《管子》成書於戰國時期,是後人假託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管子》一書在很多方面對《周禮》進行了否定,在城市規劃領域,《管子》主張從實際出發,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時,就地利」,不為宗法封建與禮制制度所約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即使如此,《管子》提出的「城大而人民寡者,器民不足以守城」,同時將士農工商的居住區進行了劃分:凡士者近宮、不士與耕者近門、工賈近市等。這些都是為了加強統治者權利的至高無上、以及人們對自己地位的觀念。同時,在城市與山川環境因素的關繫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這些理論對後世風水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風水理論對於中國城市規劃的影響無疑是重要的。拋開它迷信的部分不談,風水理論反映了中國城市規劃理論中「自然觀」的一面。無論是「天人合一」還是「藏風得水」都說明了中國城市在選址和建設過程中對所在環境的尊重,這種尊重是基於一種科學的態度,而不是出於「禮」的考慮。歷史上「風水」曾經的名字如「勘輿」和「地理」也都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雖然風水理論中也常出現一些象徵主義的符號,但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就可以發現這往往是一種朴實自然觀的神聖化。雖然風水講究的是天人合一,但城市的中心建築仍然是統治階級,作用大部分也都是保證統治階級的氣運,保證統治的安定。例如秦朝的咸陽就運用了天體的規劃思想,但咸陽城的中心樞紐仍然是統治階級的建築——咸陽宮,從意識上體現了帝皇的威嚴。還有
一些建築的陰陽調和、景山公園的假山等等,這些雖然是為了鎮住「邪氣」,但主要的還是用來保證統治階級權利的穩固,保證國泰民安。
如果說《周禮考工記》對中國政治性大城市的規劃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的話,那麼《管子》和「風水」理論在中小型城市的規劃中發揮著更明顯的影響力。但這兩種規劃思想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城市的規劃與建設同時反映了這兩種思想,其中典型的例子如南京(1949年以前)。可以說,在西方的規劃思想傳入或者闖入中國之前,這兩種思想一直統治著中國的城市規劃,雖然這兩種思想在許多方面有不同的觀點,但中心仍然是為統治者服務,為了加強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