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故事的書評如何寫

中國故事的書評如何寫

發布時間:2022-10-15 07:30:08

① 中國故事的劇情介紹

摘要 您好!請問第一個問題是說電影嗎?還是電視劇?

② 聶作平中國神話故事書評怎麼寫

神話故事總是充滿幻想,但是它們又代表著一種文化,讀神話故事就好像徜徉在幻想的海洋裡面。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大禹治水、精衛填海……這一個個流傳廣泛的古代神話傳說,盡在本書里為小朋友們一一呈現。走進本書,聆聽先人留下的神話傳說,不僅能夠豐富孩子們的想像力,更有助於他們了解中國古典文化。

③ 來一篇三國演義300字書評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④ 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故事讀後感300字左右

書名是《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故事》的讀後感
一、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三、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四、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如果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呢?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准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⑤ 從中國四大名著中任選一部,寫書評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謚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系,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只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聖」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後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五、詩詞與歌賦
《三國演義》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雖然數量比《紅樓夢》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詩詞是為了表達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則是出現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筆下。如,「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後人嘆曹操中計誤殺蔡瑁、張允之事。篇頭詞「臨江仙」,氣勢磅礴,讓讀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氣;讀過之後,更有一種意猶未盡、引人入勝的感覺。篇尾詩「古風」,則把三國一個世紀的興衰成敗、長達66萬字的文字概括成僅300餘字的長篇敘事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卻像一片押韻的後記一般,帶領讀者重溫三國風雲。其最後幾句,更是引發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認識:「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僅次於《紅樓夢》的精品小說。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⑥ 《水滸傳》書評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參考著名人物書評寫作。

正文:

1、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文學名譽教授夏志清:「與《三國演義》相比,《水滸》至少在兩個主要方面發展了中國的小說藝術,其一,它大量採用了現代讀者仍喜聞樂道的白話文體。

其二,它在塑造人物、鋪陳故事時,能不為史實所囿。」「《水滸》以真實的日常生活為背景,寫了不少江湖豪傑的故事,比《三國演義》的確具有更生動的現實主義特色。」

2、近代文學家魯迅:「『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也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他們所反對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將相。

李逵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

3、美國作家賽珍珠:(《水滸傳》是)「中國生活偉大的社會文獻」。

4、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水滸傳》的情節有)「史詩般的廣闊」。

5、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水滸傳》)「記錄了那個遙遠年代人的基本生存狀態」。

⑦ 書評怎麼寫

怎樣寫書評

請記住,你的目標不只是完成書評的寫作,而且要給評論本身加上一個難忘的結尾,使它成為一篇一流的報刊文章。在被評論的書已被人遺忘後多年,你都會為這篇書評而驕傲。
——愛德華·豪爾

你是否想過閱讀最近出的新書,然後就觀感寫點什麼,為此還能獲得報酬,你是不是覺得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自然,這便是書評。
摘自:編輯寫作
著手准備
要想使文章得到發表,你不一定要為已出版的書撰寫書評。許多家報紙,包括本地的消費者周報,都很高興採用當地作家所寫的有關本地區書籍的書評,地區性和特色雜志也發表書評。因此如果你熟悉某個特定地區或擅長某個特定主題,你就可以寫信向出版社咨詢。特別是當你對某書有好感,不妨說明你認為讀者為什麼會喜歡讀這本書,以及為什麼你尤其有資格來寫這本書的書評。對此感興趣的編輯會通過電話或信件的方式作出反應與你討論。
開始做事之前,你手頭必須有一本想為之作書評的書。你可以寫信給出版商的宣傳部,說明你想為哪一家刊物寫該書的書評。如果該刊物的編輯曾給你回復,表示有興趣讀到你的書評,你應將此回復附在致出版商的信中。如果你已發表了一些書評,編輯對你的文章已有所了解。他們可能會給你寄來即將出版的書(出版前的平裝版本),以答復你致宣傳部經理的信。
開始時,不要為毫無報酬或報酬少而感到沮喪,就把它看作是一次練習的機會。我最初發表在本地周報上的幾篇書評,每篇的報酬僅有5美元,但後來我將這幾篇書評的剪報寄給《紐約時報》、《芝加哥論壇》等幾家我目前工作的報社。現在我大約一個月寫兩篇書評,每篇報酬100美元至200美元。我還可免費獲得精裝版圖書,書評寫完後便歸我所有。
一旦你已為幾本書寫過書評,再向編輯寫咨詢信時應附上已發表的書評復制照片,不要擔心咨詢信發得太多。如果幾個星期後你仍未得到編輯的迴音,不妨緊跟著再發幾封信,信中應說明你喜歡什麼類型的書。
我的專長是當代小說和有關第三世界的書。其他書評作者可能擅長婦女問題、美國歷史、自然、運動、船舶或科學。如果你的興趣面太狹窄,得到回復的可能性就會減小,因此,最好在信中表現出你很願意為大范圍的書籍作書評。
每年8月和1月,出版家周刊都會列出將在下個季度出版的書籍,說明出版商和日期。你可到圖書館仔細瀏覽這些目錄,尋找適合自己口味的題目。寫信給編輯時,列出你有興趣作書評的書籍名單。

學寫書評
怎樣學寫書評?首先,邊閱讀,邊就情節和內容做筆記,記下日後可能闡發的評論。你會驚奇地發現,閱讀時手邊有一隻鉛筆,會使理解更為深人。
閱讀報刊雜志上的書評也會使你受益良多。許多國家和地區出版物都辟有書評專欄或專頁,一般在接近封底處。
不妨花些時間到圖書館瀏覽最新幾期的《書籍分類目錄》和《當代文藝評論與批評》,這里發表有大多數著名作家早期作品的書評摘要,由此可獲得有價值的參考文獻。在此你還可讀到那些你沒有時間去看的書的簡略的情節摘要,這為你寫書評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識。
你很快會發現,一篇好的書評應包括以下方面:
1.一個生動的開場白:用一兩個簡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書名,以及有關作者的簡要信息,如過去的作品、曾獲得的榮譽。
2.如果是小說,對情節做簡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說,寫明寫作目的和主題。
3.書評作者對此書優缺點的評論。
4.用一個總結性的語句式段落使讀者對此書有一個總體印象。

開篇
寫好開篇段落對書評來說非常有挑戰性,其目的是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讀這篇文章的熱切願望。
開篇之前,先做一下筆記,問自己一些問題:
·貫穿此書的主題是什麼?
·與同類書相比,這本書的特色是什麼?
·這本書對我產生了什麼影響?通過回答上述問題,你可能就知道該如何人手了。
一般來說,作者姓名和書名應該在第一段中出現,但有時你可能會從書中最重要的觀點說起,猶如書評專門評論該書的主題。
下面是我為一篇有關大學生活的諷刺小說所寫的書評的開場白,它發表在《紐約時報》上:「一段時間以來,大學校園處於喧囂混亂之中。不,不是學生調皮搗蛋,而是教授們在學院的走廊里留下斑斑血跡,他們都以自以為正確的政治觀點(poiticalcctness)向對方進行猛烈攻擊。」
之後,又隔了幾句話,我才寫出作者的名字依賽瑪利·瑞德和書名《日本的崛起》。在第一段中,我稱它為一部「趣味橫生,聳人聽聞的小說」。一般說來,文章開頭用簡短的語言表明作者對本書的總體印象是個不錯的辦法,一兩個形容詞就夠了,過後你可在此基礎上擴展。
為非小說書籍作書評時,最好先對此書主題的背景作簡短介紹,尤其是當一些讀者對主題不太熟悉時。例如,我發表在《聖·佛朗西斯科編年史》的一篇書評就是這樣開頭的:「最近來自南非的新聞既令人興奮,又讓人驚恐。這個國家即將獲得自由,但它的人民卻搞起了內部騷亂。」
下一句才指出書的名稱、作者及與他相關的信。

摘要
人們是為了判斷是否想讀這本書才去看書評的,因此你應讓他們對書的內容有所了解。小說的評論可對主要人物作些介紹,但只需簡要點出部分情節即可。沒有比評論者泄露了小說結局更讓作者和准讀者更惱火的事了!通常我簡介小說的前三分之一或前半部分情節,忽略副情節。在沖突即將解決時,某個人物要做出決定時,或一個主要的活動場景即將開始時,戛然而止。
非小說的書評則應提供所有重要信息的概覽,其中包括重大的日期,人物地點,觀點及作者如何得出結論的闡述。
適當地引用書中原文可使讀者產生真實的感受。要尋找那些機智、動人或有力的話語,並對它們產生的背景作一番描述。除非編輯准許你篇幅拉長,一般情況下,一定要將引言限制在一兩句之內。不要忘記在每句引文後面註上頁碼出處,這樣編輯可以核實。
有的作者不介意為缺乏價值的書做書評,甚至表現出很喜歡的樣子。我不是這樣,如果在一本書的前20或30頁未發現任何讓我喜歡的東西,我會將它寄回,這樣別的評論者可獲得機會。既然有那麼多的好書值得注意,為什麼要將時間浪費在那些我認為沒有價值的書上呢?我寫過各種各樣的評論,盡管這些書也有缺點,但我會誠實地告訴讀者,在這本書里我發現了什麼值得一讀的東西。
為了形成對一本書的觀點,你可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
·這位著者想做什麼?
·他或她獲得了多大的成功?
·在某些方面,此書是否打動了我?
·關於這本書,我喜歡的是什麼?
·我不喜歡的是什麼?
將你的評價分為兩大類會很有幫助:
·內容:作者所表述的。
·文體:他或她是怎樣表述的。
在考慮一本小說的內容時,不妨問自己:
·人物有趣或有說服力嗎?
·情節是否能始終吸引我的注意力?
就文體來說,要對作者的語言作出評論:
·是簡潔的,呆板的還是詩意的?
·非特指的,正規的,有感染力的?
·陳辭濫調還是富有創意。
盡量使用新穎的形容詞,我的原則是:在我的評論中決不允許出現任何陳腐的形容詞。
評論非小說文章時,雖然你也得提到文字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讀性,但內容比文體更重要。需考慮的有:
·作者對材料的駕馭是否充分徹底,是否經過深思熟慮?
·作者的中心觀點是什麼?為什麼?
·結論可否被作者提供的材料充分證實?
你可以對作者的結論存有異議,但必須盡量客觀,不要說,若我寫會如何如何。

簡要的總結
使用有力度的詞語,盡量簡短地總結你對此書的觀點。如果可能,與篇首的評論遙相呼應。
在我給依賽瑪利·瑞德的書《日本的崛起》所作的書評結尾,我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還加了一個轉折,呼應了開篇的觀點:「……這篇聰明、駭人的小說,正是我們抵制拘泥形式的學術風氣的一把利器。」
參考資料:編輯寫作

寫書評大概結構

自我簡介:書評完全是自己在閱讀後的感想,因此簡單的自我介紹可以很好的襯托出作者的經歷。沒有人能保證自己的觀點絕對客觀,一個介紹多少可以算作補充。
對自己的幫助:每一本書,只要認證看完,我們一定從中間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在此把這些東西列出來,最大的好處就是1年後當你希望在書中查找信息的時候,可以在自己的書評立刻找出來。「出版是最好的記憶」。
書籍大概結構:大概有哪幾個部分,每個部分一句話概括一下內容。關鍵的時作為讀者的我們在回想一章的時候,哪些內容是最能想的起來的,哪些是對自己最有幫助的。

閱讀建議:從自己的角度,推薦不同的讀者採取的不同的閱讀方式。這是一個書評中對別人最有幫助的部分。

問題和建議:沒有一本書是完美的,在文章最後提出書籍的問題和自己的建議不僅對讀者有幫助,而且還能對出版社有一個反饋。出版社的編輯們真的會用心去看的。這里的任何建議和批評一定要有足夠的操作性。打個比方:與其說「翻譯水平差」,不如說「297頁第三段開始的那句話反映了翻譯斷句的水平有待提高」。這樣譯者才能知道你的困惑,他才能有所改進。

⑧ 中國神話故事及家長點評怎麼寫

創作思路:

中華神話故事書評,可以先把故事梗概寫出來。然後針對裡面的內容進行評論。可以針對某一情節進行評論。也可以針對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評論。還可以對作家的思想感情進行評論。


正文:

盤古鼓勵人們要有強大的力量,來為自己和別人帶來光明。會對人類以及萬物的起源有一個新的神話式的了解。

傳說很早以前,天和地是連在一起的,那個時候世界上什麼生物也沒有。盤古在這片混沌的天地間孕育了18000年後,醒了過來。他將天地劈開,變成了兩部分,頭頂的叫天,腳下的叫地。盤古施展神功,一直將天變得很高很高,天地之間的距離變得足夠大。後來盤古實在太累了,就躺到地上死去了。盤古臨死前,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

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皎潔的月亮,頭發變成顆顆星星,鮮血變成江河湖海,肌肉變成千里沃野,骨骼變成樹木花草,筋脈變成了道路,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精髓變成明亮的珍珠,汗水變成雨露,盤古倒下時,他的頭和四肢變成了五座大山。

這一個個流傳廣泛的古代神話傳說,無一不展現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的認知和無窮的幻想,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聆聽先人留下的神話傳說,不僅能夠豐富孩子們的想像力,更有助於他們了解中國古典文化。

⑨ 對中國民間故事這本書的評價

寫《中國民間故事》讀後感可以簡述這本書的書名,等基本情況,再講一下讀了這本書的感受和體會,概括書中主要內容,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富有時代氣息,可以聯系自身,聯系生活,聯系社會現象。

正文:

《中國民間故事》是廣大人民群眾以自發形式世世代口耳相傳的一種文字樣式。它以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為基礎,運用豐富的想像和幻想,用的形式講述了勞動人民對現實生活的認真與思考。

它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思想,抒發了勞動人民的淳樸感情,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一般來講,民間故事包括:生活故事、民間寓言、民間笑話、民間童話等多種形式。

中國民間故事經過了廣泛的採集、選擇,在流傳、講述的過程中經過了無數人的加工與琢磨,其中許多故事成了人們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倉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自豪相傳他是皇帝的史官,為了研究出簡單又容易的記事方法,他悉心觀察天上星術的分布情況,訪遍了山川脈絡的樣子,尋遍了鳥獸魚蟲的痕跡,看盡了草木器具的形狀通過描摹繪寫,創造出種種代表不同意義的文字。

農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食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傳說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的那天晚上,天各一方的牛郎和織女便會在銀河上的鵲橋相會,據說在這天晚上,人們還在能在瓜果架下,聽到牛郎和織女的脈脈情話呢,牛郎和織女的美麗故事深入人心。

讓我覺得最感動的就是日月潭了。這個故事講的是太陽和月亮被兩條惡龍吞下去了,一個叫大尖哥和一個叫水社姐的人,看見沒了太陽,人們生活得那麼艱辛,便想要去殺了惡龍。於是他們挖出了阿里山腳下的金斧頭和金剪刀,殺死了惡龍。

⑩ 中國神話故事的書評怎麼寫

中華神話故事書評,可以先把故事梗概寫出來。然後針對裡面的內容進行評論。可以針對某一情節進行評論。也可以針對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評論。還可以對作家的思想感情進行評論。

閱讀全文

與中國故事的書評如何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