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您好!
中國北洋政府參加巴黎和會的結果是:中國政府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以抗議列強把德國在華權益——山東青島租界轉讓給日本的做法。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為一方,英國、法國以及後來參戰的日本、美國等為另一方,雙方展開慘烈的戰爭。中國一開始保持中立,因此日本就在德國租界地山東青島登陸,通過激戰佔領了青島;後來中國北洋政府參戰,宣布沒收德國在華資產,取消德國在華特權,廢除與德國的一切協定並斷交,還派遣了大量華工到歐洲參加戰地工程,支持了協約國[英法為主]的戰爭,為戰爭勝利做出了貢獻。
英法曾在戰爭最激烈的時期,為了讓中國盡快參戰,承諾德國在華權益歸中國接收,而且戰後中國將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和會,廢除德奧在華一切特權等。美國更是表示全力支持中國廢除對德奧的不平等條約,收回主權。
但到了戰爭結束的巴黎和會,日本先是質疑中國戰勝國身份,又要求減少中國代表人數,還提出要接管德國在華權益,而其它列強為了自己的私利,准備拿中國利益為籌碼與日本作交換,而北洋政府也一度准備妥協,但受到了國內人民特別是學生的強烈反對,爆發了54運動。最後,中國外交人員拒絕了在和約上簽字,維護了中國的尊嚴。而事後,中國堅持就青島主權與日本交涉,迫使對方不得不最終將青島主權交還給中國,但中國也付出了代價,如雙方約定,中國不得在青島駐軍、支付日本補償款、允許日本軍隊在膠濟鐵路沿線駐軍等等。巴黎和會parispeaceconference(簡稱ppc)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共27國參加,蘇俄未被邀請。會議標榜通過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實際上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帝國主義戰勝國分配戰爭贓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會議。
會議的籌備
為確立美國在戰後世界的霸權,早在戰爭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組成專門機構研究戰後和會問題。英國外交部也組織一批專家探討一旦大戰結束英國對和會的對策。1918年1月,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後,豪斯到達巴黎,與法、英、意等國政府首腦就召開戰後和會問題進行磋商。1919年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國舉行巴黎和會准備會議,背著多數國家制定了和會的議事規則。規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國為有「普遍利益的交戰國」,可參加和會的一切會議。比利時、中國、塞爾維亞等國為有「個別利益的交戰國」,只能出席與其本國有關的會議。玻利維亞等與德國斷交的國家,只在五大國認為有必要時,才得以用口頭或書面陳述意見。議事規則還限定各國出席會議的全權代表的名額,五大國各5名,比利時、塞爾維亞、巴西各3名,中國、波蘭等國各2名,共計70名。
會議的機構
巴黎和會自始至終在帝國主義戰勝國的操縱下進行。
①大國會議,凡和會一切重大問題均先由五大國會議討論決定。先有「十人會議」,由美國威爾遜和蘭辛、英國勞合•喬治和貝爾福、法國克里孟梭和畢盛、義大利奧蘭多和桑尼諾、日本西園寺公望和牧野伸顯組成。「十人會議」為五大國「經常的正式會議」,和會期間共舉行60多次。1919年3月26日起,「十人會議」縮減為「四人會議」,即英、法、美、意四國首腦就和會中有關歐洲問題私下協商(4月23日意首相奧蘭多一時離會,由英、法、美三國首腦以「三人會議」形式控制局面)。
②和平預備會議,即27國全體會議,和會期間僅開過6次,止於形式。
③和平正式會議,協約國代表與各前敵國代表分別相會,一次是遞交和約最後草案,一次為簽署和約。
④委員會,和會附設有國際聯盟、賠償、領土問題、條約起草、戰爭責任、國際河港鐵道等專門委員會52個。
會議的經過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內法國外交部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1月25日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籌組國際聯盟的決議。4月24日第5次全體會議通過《國際聯盟盟約》。
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對德和約問題進行討論,大國間勾心鬥角,爭論激烈。戰後德國的西部邊界、薩爾區歸屬、德國賠償和德國前殖民地的處理等問題均因帝國主義戰勝國在分贓中各有圖謀而成為和會中的難題。後經妥協,於5月7日將對德和約最後草案文本交給德國政府代表布羅克多夫-蘭曹。德國曾幾次對草案一些內容提出異議,但英、法等戰勝國只對和約草案略做細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簽字儀式。德國外長穆勒等代表德國簽字。對德《凡爾賽和約》由是成立對德國同盟國的和約在巴黎和會結束後另行簽署。在中國人民的要求下,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收回戰前德國侵佔中國膠州灣、膠濟鐵路和山東的一切權利。日本竟然要求和會同意把德國的侵華權益轉移給日本,並得到英、法的支持。由於美、日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矛盾,美國對日本的侵華野心起初持曖昧態度,後日本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和退出和會相要挾,美國轉向支持日本。在五四運動浪潮沖擊下,中國代表團不得不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帝國主義列強還秘密擬定了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和經濟封鎖計劃。
中國代表向巴黎和會提出希望條件七條:
1.廢除勢力范圍
2.撤退外國軍隊、巡警
3.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
4.撤消領事蠶裁判權
5.歸還租借地
6.歸還租界
7.關稅自由權
㈡ 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為何會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眾所周知,在一戰結束之後,各協約國開始重新遞結合約,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了《巴黎和會》,紛紛簽訂了《凡爾賽合約》。但是中國代表團卻拒絕在合約上簽字,很多朋友都認為,這是因為本該交還給中國的山東特權,被轉交給了日本。但對於此時已經傷痕累累的中國來說,一個山東的主權,相比於與眾列強國作對來說算不得什麼。那麼中國代表團敢拒絕簽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在確定這一做法之後,他們首先就在會議上表達了抗議,並且將事先起草好的措辭遞交給了新聞界,讓世界各國的人民都了解到中國在此次會議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同時還在各國代表中多方游說奪得了很多國家的同情。
最後在1919年6月28日這個歷史性的一天,在中國代表團集體缺席的情況下,顧維鈞等代表中國挺身而出拒絕簽署對德合約。
這個做法一方面順應了國內“五四運動”,的潮流,得到了國內民眾的認可和輿論的支持,同時為我國在國際社會上也樹立了一定程度的威嚴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敬。
㈢ 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凡爾賽條約》無視了中國的利益,從而引發了全國轟動的五四運動。
《凡爾賽條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合約,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
1918年11月11日,雙方宣布停戰,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巴黎和會),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這項條約得到了國際聯盟承認,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這也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中國代表因對會上歐洲列強處理中日青島問題時故意偏袒日本,無視中國利益,憤而離席(轉而與德國另簽和約),這一事件進而引發了震動全國的五四運動。美國在國會表決時多數反對,也未簽署凡爾賽條約。
(3)中國代表團對凡爾賽的態度是什麼擴展閱讀
《凡爾賽條約》對中國影響的具體經過: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
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此消息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理行徑,並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
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不合法條約。但結果,北洋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的壓力,居然准備在《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
最終,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民眾呼聲,在1919年6月28日還是簽訂了《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
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