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味付海螺和味付八爪魚 的製作方法!
以味付八爪魚為例:
材料
八爪魚450克,白蘑菇250克,新鮮紅椒1個,新鮮青椒1個,薑蓉10克,蒜蓉10克,炒菜用A:細鹽1/4小匙,料酒1小匙,醬料B:生抽2大匙,砂糖1茶匙,雞精1/4茶匙,水澱粉C:玉米澱粉1小匙+加清水1大匙
做法
1.用剪刀將八爪魚的肚子剪開,取出內臟。
2.將魚身表面的黑膜剖除,沖洗干凈。
3.將處理好的八爪魚放入開水中,氽燙至變色馬上撈出。
4.將燙好的八爪魚分開成小份。
5.白蘑菇去蒂,切成6MM厚片,青紅椒切成菱狀。
6.將蘑菇放入開水中氽燙至水再度開,取出瀝凈水備用。
7.鍋內熱少許油,放入青紅椒,細鹽1/4小鹽炒至斷生,盛出備用。
8.鍋內冷油,放入姜,蒜蓉爆出香味,放入八爪魚,料酒大火快炒約1分鍾。
9.再加入白蘑菇片,及醬料B,大火爆炒至水份收干。
10.加入炒好的青紅椒塊。
11.玉米澱粉加水調成水澱粉,淋在菜表面。
12.再翻至起芡的效果即可。
㈡ 海螺絲的做法 水煮
炒海螺絲的做法
作為一道家常菜,海螺絲的做法並不復雜,除了食材要新鮮,還需要一定的耐心。
1、 海螺絲用鹽水浸泡一個小時,吐沙子,洗凈備用;
2 、准備蔥蒜,干辣椒,蔥蒜切末,干辣椒切絲;
3 、燒水,將海螺絲焯水半分鍾或一分鍾,過程中放入少許薑片、少許鹽、少許黃酒、撈出瀝干備用;
4、燒鍋,加入適量油,將干辣椒放入炒香,在辣椒即將變色時放入姜和蒜,煸炒出香味兒;
5 、 放入海螺絲,加入適量黃酒和適量鹽,不停翻炒(期間不用加水,海螺絲是自帶水的)出鍋裝盤;
小貼士:翻炒時間要短,這樣螺肉才鮮嫩;這個小螺不用牙簽,仔細看小爪爪都在外面,輕輕一拉就全出來了......
炒海螺絲的第二種做法
1、海螺絲用鹽水浸泡一個小時,吐沙子,洗凈備用;
2、准備材料:樹椒,姜,小蔥,蒜,香菜,甜面醬,蒜蓉醬;
3、姜,蔥,蒜切成粉末狀備用;甜面醬和蒜蓉醬按一比一量調勻,加入適量的糖再調勻;
4、熱鍋,下入適量的油,轉小火;將蔥、姜、蒜、樹椒入鍋中爆香;
5、將調好的醬汁與海螺絲一共入鍋中翻炒炒,隨後放入香菜,大約三分鍾後看到香菜軟了後便可出鍋了。
海螺絲的特徵
海螺絲又稱織紋螺、麥螺、白螺或者甲錐螺,屬軟體動物肉食螺類,廣泛分布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生產成熟在每年端午時節。炒熟的海螺絲顏色層次分明,外形小巧,螺口白色圓潤,較易吸吮,吃起來肉質嫩滑,略帶筋道,絲絲鮮香,回味無窮,越吃越上癮。
棲息於潮間帶到潮下帶岩礁區,海藻上。淺海 。分布於熱帶到北極海域,潮間帶到深海海域。肉食性。
從外表看來,織紋螺形似圓錐體,大小與指甲蓋相仿,盤旋8層,基部收縮。
它的尾部較尖,螺體細長,長度約1厘米,寬度約0.5厘米,殼面常具有1—3條紫褐色或紅黃色螺帶,肉體為淡黃色。
㈢ 海螺資料
海螺
海螺,古稱貝、蠡。是藏、蒙古、滿、納西、傣、京、漢等族唇振氣鳴樂器。藏語稱董、措 董、董嘎爾。蒙古族稱凍思。傣語稱海三。漢語稱梵貝、法螺、螺號、玉螺、玉蠡等。流行 於佛教寺院和全國各地,尤以西藏、內蒙古、青海、四川、雲南、甘肅、廣東、廣西、福建 、遼寧、吉林等省區最為盛行。
歷史悠久,自古為佛教法器之一。源於印度、東南亞諸國,隨佛教傳入我國。佛教經典多有 記載,鳩摩羅什(343年—413年)譯《妙法蓮花經》卷一中提到「吹大法螺」,方便品中有: 「若 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求那跋陀 羅(394年—468年)譯《大法鼓經》上卷也有:「吹大法蠡。」佛教傳入西藏後,在寺院中即 使用 了海螺。南北朝時,海螺已在我國北方民間廣泛流傳,北魏時期(386年—534年)雲崗石窟雕 刻中 已有吹螺的伎樂形像。隋唐時期,海螺用於九、十部樂的西涼、龜茲、天竺、扶南、高麗諸 樂中。《舊唐書·音樂志》載:「貝,蠡也,容可數升,並吹之以節樂,亦出南蠻。」唐貞 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南方驃國(今緬甸)所獻樂器有玉螺,所獻樂曲大都與佛教有密切關 系。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驃國樂》詩中有:「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之句。宋 代陳�《樂書》「梵貝」條有:「貝,蠡之大者也。今之梵樂用之以和銅鈸,釋氏所謂法螺 。」明代 王圻《三才圖會》:「即以螺之大者,吹作波�之音,蓋彷彿於笳而為之者。」海螺除在 佛教寺院用作法器外,還用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軍事、勞動和娛樂生活中。據西藏古代文獻 記載,當筒欽尚未出現以前,在藏傳佛教寺院中是以法螺為主要吹奏樂器的,後來,筒欽便 取代了法螺的地位。近代,海螺在佛教寺院中,僅用於誦經間歇時演奏和羌姆表演。
【別名】瓷螺、交螺、海窩窩、海牛牛
【來源】骨螺科動物紅螺Rapana thomasiana Crosse的貝殼。洗凈曬干。
【性味歸經】甘,寒。
【功能主治】制酸,化痰,軟堅,止痙。用於胃痛,吐酸,淋巴結結核,手足拘攣。
【用法用量】 1~3錢,研粉服。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現代海螺採用海水中天然長成的大海螺殼製作(圖135),螺殼呈螺旋狀。大小不一, 一般全長2 5厘米~33厘米。多選用顏色清白或有花條紋的海螺為佳,磨穿螺尖作吹嘴,並將吹嘴做成 圓錐 形或直筒形,外徑2厘米~3厘米,中心吹孔較細,孔徑只有1厘米,有的在螺的兩端鑽孔、 穿以 細皮繩,平時不吹奏時可斜掛於胸前或腋下。海螺裝飾較為精美,一般多鑲嵌銅或銀片為飾 ,顯得分外莊重和美觀。不僅製成金屬吹嘴,在螺身中部至螺口也鑲以銅或銀片,製成翅形 的裝飾物,在翅尾還綴有圓環,系以絲穗或綵綢為飾。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珍藏的一支銀翅法 螺,全長57.7厘米,翅長38.2厘米、翅寬23厘米,吹嘴長11厘米、直徑4.2厘米、 孔徑1.8厘米,堪稱法螺之最。西藏薩迦縣薩迦寺珍藏有一支完好的元代海螺,相 傳為元代皇帝欽賜。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海螺多支,螺體多 為白色,帶有棕色、 黃色條紋或斑紋,全長30厘米左右,螺口為不規則橢圓形,長徑14厘米~16厘米、短徑4厘 米~11厘 米。其中有一支極為珍貴的清代貝,全長35厘米,為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所制,取天 然 生長的清白色海螺,鑲嵌以銅制吹嘴,螺身鑲嵌翅形銅片為飾,一面鏤刻精美花紋,一面刻 有「乾隆御制」四字。這些海螺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吹奏時,左手持握螺口,兩唇緊貼吹嘴送氣,發音作嗚嗚聲。每支海螺可發出一個基本穩定 的長音,因螺身大小不同,發出的音高也各異,一般在小字組至小字一組之間。海螺的音色 與螺紋的粗細和多少有直接關系,一般說來,螺紋細、少者音色較明亮,反之音色較深厚。 除作為法器用於佛教寺院外,在藏區尼姑庵里,要用吹貝祭奠死者。漢族地區也廣為流傳, 在浙東民間器樂合奏舟山鑼鼓中,海螺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在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地 區,民間常以吹奏海螺召集群眾聚會。
㈣ 紅燉大海螺的熱量是多少
紅燉大海螺的熱量(以100克可食部分計)是143大卡(598千焦),單位熱量適中。
每100克紅燉大海螺的熱量約佔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普通成年人保持健康每天所需攝入總熱量的6%。
㈤ 海螺肉煲湯 干貨海螺肉怎麼煲湯
海螺肉同冬瓜煲湯好。
1、冬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上有卷須,能爬蔓,葉子大,開黃花。果實球形或長圓柱形,表面有毛和白粉,皮深綠色或淺綠色,是比較常見的蔬菜。皮和種子可入葯。瓜形狀如枕,又叫枕瓜,生產於夏季。喜溫耐熱,產量高,耐貯運,冬、秋季節出現的幾率比較多,規劃在蔬菜品種中。
2、瓜嫩時綠色有毛,熟後發青色,皮堅厚有粉,瓜肉肥白。瓜瓤叫做瓜練,瓤中的籽叫瓜犀,排列生長。
3、冬瓜原產中國南方各地及印度,現在東亞和南亞地區廣泛地栽培。可以拿來煮湯,又可以炒食。並且它還有減肥、潤肺功效,可消除身體水腫。冬瓜分皮面表面有刺的和表面沒刺的兩種。
㈥ 什麼海螺最好吃排行榜
第1種螺的學名叫做方斑東風螺,還被稱作是花螺,因為他的身上有很多的花紋,這種螺的肉吃起來非常的鮮美,而且腥味是比較輕的,非常適合那些不喜歡海鮮腥味的人吃,其實這種螺在海邊很暢銷,不過有的人覺得他的個頭太小了,白白錯過了這種美味,如果到海邊遊玩的話,一定要嘗一下。
第2種螺的學名叫紅皺岩螺,還被大家稱作是海螺,就是網紅們經常撿的一種螺,不但個頭大,而且味道吃起來也很好吃,現在在網上越來越出名了,大口大口地吃起來特別過癮,把它清蒸了以後直接蘸著蘸料吃,別提多好吃了,要不然也不可能在網上這么火,而且它的數量還特別多。
第3種是大玉螺,他的樣子看上去就跟我小時候玩的蝸牛差不多,別看他的個頭小,但是裡面的肉還是蠻多的,如果在他放鬆的狀態下,他的個頭看起來非常大,但是如果受到外力的刺激,就會把體內的水分全部排出來,這個時候就會變得特別小了,所以買的時候一定要多晃動一下,把裡面的水分晃出來,要不然是很虧的。
第4種就是泥螺,很多人看到這種螺的時候,其實都是很嫌棄的,因為他的外面有一層像鼻涕一樣的東西,吃的時候腥味還特別重,但是海邊人知道,把它們腌製成醉泥螺,是海邊難得一見的美味,也是一道著名的小吃,這就是海鮮最好吃的4種螺。
㈦ 全中國最大的海螺長什麼樣
中國最大的估計是唐冠吧……全球最大的是澳洲聖螺,紀錄九十多厘米,腹足綱最大的一枚貝殼,雙殼綱的硨磲可以上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