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有什麼之父,都是誰
1、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其實還有很多領域的奠基者和領路人,小編在這里不一一列舉了,他們都是國之巨匠,是讓我們尊敬的人。
『貳』 開設了人類培育新物種先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誰
童第周 (1902.5.28-1979.3.30)。
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童第周認為:遺傳應該是細胞核和細胞質相互作用的結果。為證實此想法,童第周與牛滿江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
1976年,他們加大實驗難度,以蠑螈和金魚這兩種不同綱的動物進行實驗,把蠑螈細胞質的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
結果竟有四條幼魚像小蠑螈一樣長出了平衡器。這些變異魚被稱為「童魚」。
童魚的誕生有力地證明了童第周的觀點,開創了人類按需培養新物種的先例,對培育動植物新品種具有重大的意義。
『叄』 中國第一個克隆人是誰
中國第一個克隆人已經76歲了,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一手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並且也是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他就是原中科院副院長童第周先生,童第周是浙江鄞縣人,出生於1902年的一個農民家庭里。
很早的時候童第周的父親就去世了,為此這對於原本就極為窮苦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之後的童第周一直靠兄輩們在撫養他。
而童第周也確實沒有辜負家人們對他的期望,1918年,16歲的童第周成功考上了浙江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沒多久之後有考上了寧波效實中學,可是沒多久之後因為家中的大哥生病的緣故,童第周不得不選擇暫時放棄上大學,然後回到老家去照顧家裡。
『肆』 中國20位之父有哪些
1.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研究開發雜交水稻開發者,也被譽為「世界第一雜交水稻之父」。也是他讓我們不再挨餓。
2.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
錢學森(1911年12月)出生於上海,逝世於2009年10月31日。他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曾獲得「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是他讓我們不再受欺負。
3.於敏——中國氫彈之父
於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於河北寧河縣蘆台鎮,逝世於2019年1月16日。畢業於北京大學,核物理學家。對中國核武器發展到國際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先後獲得自然科學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他讓我們的技術發展得到認可。
4.錢三強——中國原子彈之父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出生於浙江紹興,畢業於清華大學。逝世於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學家。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兩彈一星」元勛。曾獲得「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是他不在讓我們被動挨打。
5.孫家棟——中國衛星之父
孫家棟(1929年4月)出生於遼寧瓦房店市。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他長期領導我國人造衛星事業,是「兩彈一星」「國家最高科技獎」「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曾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並獲評「航天科技事業創新推動者」。是他把我國衛星更上一層樓。
6.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
黃旭華(1926年3月)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紅海灣區田墘鎮。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他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成功研製了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為中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貢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7.南仁東——中國天眼之父
南仁東(1945年2月)出生於吉林遼源,逝世於2017年7月15日。畢業於清華大學。他是天文學家,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主要研究「射電天體物理」和「射電天文」技術與方法。曾獲「全國創新爭先獎」改革先鋒稱號。
8.束星北——中國雷達之父
束星北(1907年10月1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都縣頭橋鄉,逝世於1983年10月30日。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其畢生致力於中國教育事業與科學研究,為開創中國海洋物理研究做出了貢獻。
9.錢偉長——中國力學之父
錢偉長(1912年10月9日)出生於江蘇無錫,逝世於2010年7月30日。畢業於多倫多大學。世界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力學、應用數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兼長應用數學、力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10.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於日本東京,江蘇吳縣人,逝世於2011年7月21日。畢業於清華大學。他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國防光學工程事業,主持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大型光測設備,在雷射技術、遙感技術、計量科學、色度標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兩彈一星」功勛獲得者。
11.盧鶴紱——中國核能之父
盧鶴紱(1914年6月7日)出生於遼寧沈陽,逝世於1997年2月14日。畢業於燕京大學。主要從事理論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公開估算鈾235原子彈和費米型鏈式裂變反應堆的臨界大小的簡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建立了流體的容變黏滯彈性理論並對經典流體力學基本方程做了多項推廣。
12.王選——中國激光照排之父
王選(1937年2月5日)出生於上海,江蘇無錫人,逝世於2006年2月13日。畢業於北京大學。他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
13.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之父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逝世於1985年6月12日。畢業於金壇縣立初級中學。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
14.錢天白——中國互聯網之父
錢天白(1945年)出生於江蘇無錫,逝世於1998年5月。我們能夠享受到今天網路帶來的方便,實在是應該感謝錢天白教授的付出。是他,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從此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是他代表中國正式注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
15.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西關,逝世於1919年4月24日。畢業於耶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如今能享受四通八達的鐵路運輸,都是詹天佑教授付出得來的。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16.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出生於浙江省鄞縣東鄉童家嶴,逝世於1979年3月30日。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
17.饒斌——中國汽車工業之父
饒斌(1913年)出生於吉林,逝世於1987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饒斌原名叫饒鴻熹,中國汽車工業的奠基人。曾任中共吉林市委書記、吉林省委委員、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廠長、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院長、第一二汽車製造廠黨委書記,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董事長。
18.茅以升——中國橋梁之父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出生於江蘇丹徒,逝世於1989年11月12日。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康乃爾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中國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曾主持修建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
19.梁思成——中國當代建築之父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於日本東京,廣東新會人,逝世於1972年1月9日。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教育家。他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20.劉廣志——中國鑽探之父
劉廣志(1923年3月11日)出生於北京,逝世於2014年11月19日。畢業於焦作工學院。探礦工程專家,新中國地質部門探礦工程奠基人,是我國涉足石油、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鑽探、掘進工程專家,國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伍』 把有關童第周的信息傳給
童第周,英文名Tung TC(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省鄞縣塘溪鎮人。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動物研究所所長。192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1927—1930年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前身)自然科學院生物系助教,後長期在山東大學任教。1951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
他是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
童第周,字蔚孫,1902年5月28日出生於浙江鄞縣童村,一個農民家庭。幼年喪父,家境清貧,靠兄輩撫養,1918年入寧波師范,學習勤奮,成績優良,後考入寧波效實中學三年級為插班生,1922年畢業於寧波效實中學。
1922年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192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繫心理學專業,同年由中央大學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薦,到南京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1] 生物系任助教。[2]
1930年到比利時的布魯斯爾自由大學留學。
1931年「九·一八」後,日本侵略軍開始對中國東北大舉進攻,那時童第周正在比利時留學,他出於愛祖國和自覺抗日的熱情,帶頭到日本駐布魯塞爾使館進行抗議,受到比利時警方的威脅。
1933年底,他不顧日本侵略軍即將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的危險,毅然放棄了在國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條件,於1934年底回國。
1934年獲布魯斯爾自由大學博士學位,後到英國劍橋大學作短期訪問並於年底回國,任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隨山東大學內遷到四川萬縣。
1938年輾轉到重慶,先後任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同濟大學生物系教授和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他任山東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
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應美國洛氏基金會邀請到美國耶魯大學任客座研究員, 於1949年3月回到國立山東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繼續擔任山東大學動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0年他授聘兼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
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並任生物地學部副主任。
童第周(2張)
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1959年該所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他仍任所長。1960年,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分為生物學部和地學部,他任生物學部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1977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細胞遺傳學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
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在將近50年的科學研究中,他一直從事實驗胚胎學、細胞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是中國實驗胚胎學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還擔任第三屆至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 1979年3月30日於北京病逝
克隆之父
1950年,經童第周提議,中國科學院在青島設立海洋生物研究室,這一年,他48歲。1934年從比利時回國已經整整16年了,最好的年華都在動盪不安的時代里過去,年近半百,童第周終於有了一間安寧的實驗室。那時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島市萊陽路28號,大樓里那間十平方米的辦公室兼實驗室是童第周最喜歡呆的地方。他在20世紀30-60年代,利用青島文昌魚、海鞘和魚類為材料,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胚胎學研究。他系統地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脊索動物文昌魚卵子發育的規律,精確地繪制了器官預定形成物質的分布圖,證明了文昌魚分裂球具有一定的調整能力等,為進一步確定文昌魚在分類學上的地位提供了重要證據。這些研究成果至今是科學文獻中的精品,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開創了我國「克隆」技術之先河,童第周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克隆之父」。
山東大學副校長
1951年童第周任山東大學副校長。這個時期,承擔著繁重的行政和科研任務的童第周,仍堅持給學生上課,教室里滿堂的學生,傾耳靜聽著童第周新穎的內容、高深的理論、富有哲理的學術思想。童第周不但向學生傳授了科學知識,而且他那光輝的學術思想、求實的科研作風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深深感染著每一個學生,成為他們一生用之不盡的財富。童先生培養了一大批事業的接班人,他的學生和學生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他們走在學科的前沿,傳承著先生的事業。
卵質對個體發育的重要性
童第周
童第周一生致力於實驗胚胎學、細胞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的研究。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利時的比京大學布拉舍實驗室,在對棕蛙卵子受精面與對稱面的關系的研究中,證明了對稱面不完全決定於受精面,而決定於卵子內部的兩側對稱結構狀態。在對海鞘早期發育的研究中,證明了在受精卵子中已經存在著器官形成物質,而且有了一定的分布,精子的進入對此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另一方面,他觀察到內胚層和外胚層似乎有相當的等能性,而且吸附乳頭和感覺細胞的形成依賴於外來因素,說明了卵質對個體發育的重要性。這項研究成果是具有開創性的,使他成為了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3]
對文昌魚的研究
文昌魚在生物進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脊椎動物的祖先。童第周領導的研究小組首先在青島解決了文昌魚的飼養、產卵和人工授精的技術,為系統研究文昌魚的胚胎發育奠定了基礎,並利用顯微技術對文昌魚胚胎發育機理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對文昌魚卵的發育能力提出了很重要的修正意見,在國際上受到重視。童第周等所證明的文昌魚卵這些早期發育特點,進一步論證了文昌魚在進化上的地位是介乎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這方面工作也支持了他後期關於核質關系研究的論據。他在兩棲類(蟾蜍和黑斑蛙)胚胎發育的研究中,明確指出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從而證明這種感應能力是由一種未知的化學物質,通過細胞間的滲透作用,誘導和決定胚胎纖毛的運動方向。
對魚類胚胎發育能力和細胞遺傳的研究
童第周
童第周對魚類的胚胎發育能力和細胞遺傳的研究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40年代開始的實驗結果中就證明了在金魚的卵子中,赤道線以下植物性半球的一邊,卵子含有一種有關個體形成的物質,它在發育的早期由植物極性逐步流向動物極性,是形成完整胚胎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他在這方面的論文是魚類實驗胚胎學方面的重要歷史文獻。[4]
在研究細胞核與細胞質的關系時,他發現不僅僅是細胞核來決定細胞質發育方向,而是細胞質也決定細胞核的命運,核與質之間不是彼此完全孤立 ,而是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構造上它們可以互相溝通,在功能上它們可以互相誘發和抑制。這便是被稱謂的:核質關系理論。
他還和美籍華裔科學家牛滿江合作,探討鯽魚和鯉魚的信息核糖核酸對金魚尾鰭的影響。結果證明,這種核糖核酸能誘導金魚尾鰭的雙尾變成單尾等。從而開拓了在發育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中一個非常值得進一步探索的研究領域。
3相關故事編輯
少年立志
少年童第周——效實中學的兩個「第一」
童第周慢慢長大了,他的幾個哥哥深明大義,將小童第周送入了可供食宿的浙江省立第四師范學校讀書。
童第周的大哥希望童第周努力學習,將來有出息,回家鄉幫助哥哥辦學。已經開闊眼界的小童第周此時心中已有另一番高遠的志向,要進當時省內名望極高的寧波效實中學讀書。大哥為小弟有志向感到高興,又為小弟感到擔心。小童第周堅決地告訴哥哥們:「我一定能考上效實中學!」小童第周一絲不苟地進行備考,一家人也全都動員起來,支持他。善良的老母親經常在半夜時分悄悄起床,隔著窗戶靜靜地注視著兒子房間的燭光……
小童第周終於考取效實中學,成為三年級的插班生,可是他的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面對成績單,小童第周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很快,童第周所在的寢室傳出了「小童第周不顧學習,經常談戀愛到深夜」的新聞,引起了關心他的同學和老師的擔憂。一天深夜,教數學的級任陳老師辦完事情回到學校,發現在昏黃的路燈下有個瘦小的身影在晃動,陳老師想:「深更半夜的,誰還不回寢室就寢呢?」陳老師帶著疑問走過去一看,原來是童第周正在借著路燈光演算習題。「這么晚了你怎麼還不回寢室休息呢?」「陳老師,我要抓緊時間把功課趕上去,我不要倒數第一名。」陳老師望著童第周瘦小的身軀,關心地勸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遠,童第周又站在路燈下捧著書本讀了起來。陳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氣,為自己有這樣的學生感到自豪。
第二天,陳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鄭重地辟謠:「我明確地告訴大家,童第周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凡事不要靠推測下結論,更不要用流言去中傷別人。特別是對於一個勤奮好學的人,更不能這樣!」陳老師嚴肅地說,「我親眼目睹了童第周熄燈後還在昏暗的路燈下專心致志地演算習題。他太辛苦,太勤奮了!他值得全體同學學習!」陳老師最後提高了嗓門,「不錯,童第周曾經是全班成績最差的,但一個人的成績不能僅僅用一次考試分數來判定。衡量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最終要看他如何走自己的奮斗之路!」
期末考試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關注的對象。他終於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成績都達到了70分,其中幾何得了滿分,引起了全校的轟動。
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師的關心下,到高三期末考試,他的總成績名列全班第一。校長陳夏常無限感慨地說:「我當了多年校長,從來沒有看到過進步這么快的學生!」
後來童第周回憶自己童年的時候感慨地說:「在效實的兩個『第一』,對我一生有很大影響。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1924年7月,童第周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入復旦大學,從此,他開始了追求科學,獻身事業的漫漫求索之路……
初露頭角
童第周出生在一個偏僻山村裡,他的心就註定要隨著中國的苦難跳動,他的步履也註定要在民族復興的坎坷中奔波。
1930年,28歲的童第周從復旦大學畢業,得到一次出國留學的機會,在哥哥和新婚妻子葉毓芬的資助下,毅然登上了開往比利時的列車。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大學,童第周的留學生活十分清苦,瘦小的他沉默地在生物學的天地里拼搏進擊著。那段時間,他的導師達克教授正在做青蛙卵子試驗,需要把卵子外面的一層薄膜剝掉。在顯微鏡下,達克教授和助手們怎麼也去不掉那層膜。童第周說:我試試吧。童第周到顯微鏡下拿針把卵膜刺一下,卵癟下去了,一下就剝開了。達克教授對這個學生所表現出的生物學天份感到欣喜萬分。1931年夏天,他帶著這位心愛的學生來到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國海濱實驗室,這次,要為直徑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剝離,童第周再次順利完成,讓雲集此地的國際同行十分欽佩。
水滴石穿
童第周,1902年5月出生在寧波鄞縣塘溪鎮童村。這是一片山清水秀,人才輩出的土地。童第周的父親是村裡的私塾先生,在這個小山村裡,他家還稱得上 「書香門第」。童第周小時候好奇性強,腦子里好像裝滿了「為什麼」似的。一天,他在屋檐下的階沿上玩「跳房子」的游戲,突然發現石板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手指頭大的小坑。咦,這是誰鑿的呢?鑿這一溜小坑有什麼用呢?他把父親從屋裡拉出來接連問了幾個為什麼?父親一看笑著說:「小傻瓜,這些坑不是人鑿的,是檐頭水滴出來的!」童第周不相信,把小腦袋一歪:「爸爸騙人!檐頭水滴在頭上一點不疼,它還能在那麼硬的石板上敲出坑來?」他父親耐心地解釋道:「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來,但是,長年累月不斷地滴,不但能滴出坑來,而且還能敲穿洞呢。古人老話『滴水穿石』呀!」
童第周對這個道理雖似懂非懂,卻十分驚奇。終於等到了一場大雨來直接證實父親的話,他靜靜地坐在門檻上,看檐頭水一滴一滴地滴在石板上,多麼齊心,多麼頑強,他心想,年長日久,自然水滴石穿了。於是逐漸領悟了父親的話。
「水滴石穿」,這是父親對童第周的勉勵,而事實上,童第周就是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這種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鍾、每一秒鍾,以頑強的毅力向著科學的頂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學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識,這遠不能滿足童第周對知識的渴求。因為家境不好,沒錢供他上學,所以,盡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進學校,與同伴們一起學習,可是不行。直到他17歲那年,在哥哥的幫助下,他才進入了寧波師范預科班。這里不用交學費,還管食宿,窮人家的孩子能在這兒上學,是很幸運的。童第周十分高興,他抓住這個得之不易的機會,刻苦學習,不放過一分一秒。因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學過一點文史知識,沒有一點數理方面的基礎,所以童第周學習起來非常吃力,但他並不氣餒,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他要趕上別人。
不僅如此,在他內心深處,還為自己確立了更高的目標——他要考效實中學。該校是當時寧波第一流的學校,畢業生一般都能進大學。多少達官貴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實中學就讀為榮!效實中學對英語要求很高,還十分重視數理基礎,而這幾門課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環節。而且,他從未學過英語。自從確立了要考效實中學的目標後,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開始自學英語,常常學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決心所感動,答應供他上學,還請在寧波的朋友為弟弟打聽效實中學的招生情況。
哥哥的朋友從寧波給童第周帶來了不利的消息:效實中學這次不招一年級新生,只招到三年級插班的優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礎來說,本來考一年級就已經很費勁了,卻只招三年級插班生,這可怎麼辦呢?哥哥猶豫不決,就去與童第周商量。聽到這個消息後,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進效實中學,於是,他決定去考插班生。
靠著「水滴石穿」的精神,鐵杵也能磨成針。童第周考取了效實中學三年級,只不過成績是倒數第一。一年以後,童第周從倒數第一變為順數第一,幾何成績從入學時的不及格變為一年後的100分!後來,童第周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復旦大學,成為復旦的高材生。畢業以後,他又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比利時大學留學。1934年獲博士學位,這時他32歲。
昂貴顯微鏡
抗日戰爭期間,童第周一家來到了四川的一個小鎮上。他們一家人靠著少得可憐的薪水生活。當時,童第周在一所大學教書,教書之餘,童第周還繼續著他的胚胎學研究工作。
要研究胚胎學,光靠空想不行,必要的實驗是少不了的。做實驗就得有實驗設備,可上哪兒去弄這些設備呢?為此,童第周吃不香、睡不著,科學研究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事情,不能搞科學研究就像要了他的命一般的難受。看著童第周的那股難受勁,全家都為他著急。
一天,童第周從外面回來,滿面春風,他興沖沖地告訴夫人葉毓芬,說他發現了一個寶貝。很長時間沒見到過丈夫笑臉的夫人感到很奇怪,什麼事值得丈夫這樣高興?她問道:「什麼寶貝?」「我見到了一架顯微鏡,還是雙筒顯微鏡!」「在哪兒?」夫人也激動起來,要知道,顯微鏡是進行胚胎學實驗最主要的儀器,有了它,就可以做實驗了。「在鎮上的舊貨攤上。」童第周邊回答,邊拉著夫人出門,他要讓她和自己一起享受發現「寶貝」的喜悅。兩人高高興興地來到了舊貨攤,果然,一架舊的雙筒顯微鏡擺在那兒,似乎正在向他倆招手。
「請問,這架顯微鏡要多少錢?」
「六萬塊。」夫婦兩人吃了一驚,這么貴?這個價錢相當於兩人兩年的薪水。
「這么貴?能不能便宜點?」
「不行,你們看,這還是德國貨。」
老闆打量著他們,憑經驗斷定,他們是真心想買的,所以要價比較高。
沒辦法,兩人只好空手而歸。夢寐以求的東西,就放在眼前,可是又不能得到。晚上,他們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覺。
第二天,兩人又到了舊貨攤前,跟昨天一樣,顯微鏡還在那兒。可唯一不同的是,老闆居然還漲了價,要賣「六萬五千塊」了,理由是物價飛漲,昨天和今天的錢就是不一樣。
同樣,他們又是空手而歸。接連幾天,他們一趟又一趟地往舊貨攤上跑,生怕心愛的顯微鏡被別人搶走。老闆很不耐煩,後來乾脆不理他們了。
夫婦倆下定決心,為了搞科研,這台顯微鏡非買不可。家裡實在是沒有錢,他們就開始到處向親友借錢,還變賣了不少衣服。「可是,我們說不定多少年都還不清這筆債呀!」夫人擔心地說。「為了事業,寧可一輩子受苦!」童第周回答。
他們終於湊齊了65000元,買回了這台顯微鏡。
有了顯微鏡,就可以做實驗了。可是,新的困難又來了。用顯微鏡時,必須要有燈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陽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因為是抗戰時期,常常停電,怎麼辦呢?童第周想盡了辦法,他和同事們把顯微鏡放在窗檯上,陽光好的時候利用陽光照明,陽光不好又停電時,就用干電池作電源照明或用煤油燈照明。
顯微鏡的問題解決了,對於其他設備,他們就因陋就簡,比如說,用茶杯、廢棄的玻璃瓶、碗等來代替玻璃器皿。他們在外人看來沒有什麼用的瓶瓶罐罐中,做著科學實驗,探索著生命的奧秘。
童魚
春天,大地復甦,是金魚繁殖的季節,為了探索生物遺傳性狀的奧秘,年過花甲的童第周,開始了新的探索。他選擇了金魚和鯽魚作為他的實驗材料。實驗室里,童第周坐在實驗台前,助手們在實驗室里緊張地忙碌著,做著實驗前的准備。這是一場緊張的戰斗就要打響的時刻,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童第周想通過這個叫做核酸誘導的試驗來驗證他自己在科學研究上的設想。金魚排卵了,排出的受精卵比芝麻還小!
一場緊張的戰斗開始了,助手們把他們已經提純過的鯽魚卵的核酸,迅速送到童第周的手邊,童第周用他那靈巧的雙手將這些核酸注入了金魚受精卵的細胞質內。他想看看鯽魚卵的核酸對金魚的受精卵是否有影響,看看由這種金魚受精卵長大而成的金魚的性狀是否會發生變化。
從清晨到下午兩點,8個小時過去了,實驗在一批接一批地進行,坐在實驗台前的童第周,已經是腰酸背疼、飢腸轆轆了。但是,他還是頑強地堅持著,一絲不苟地操作著。助手們都看不過去了,要知道,童第周已是 60高齡的人了啊!
「童老,您休息一會兒吧!」一位助手忍不住說道。童第周搖搖頭說:
「應該記住,我們的事業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而且,你們不是和我一樣忙嗎?」童第周就是這樣,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助手們每人一個實驗記錄,他都要親自過目。他常以「認真是成功的秘訣,粗心是失敗的伴侶」來勉勵他的助手。後來,助手們都成了他的親密的朋友。
不久,這些由動過手術的受精卵產生的金魚慢慢長大了,奇跡也出現了。童第周和他的助手們驚喜地發現,一些金魚出現了奇妙的變化:在發育成長的320條幼魚中,有106條由雙尾變成了單尾,金魚表現出鯽魚的尾鰭性狀!這些魚既有金魚的性狀,又有鯽魚性狀。這說明,從鯽魚卵中提取的核酸對改變金魚的遺傳性狀起著顯著的作用。這也說明並不只是細胞核控制生物的遺傳性狀,細胞質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驗的成功,證實了童第周的設想。童第周的臉上露出了成功後的喜悅之情。這種單尾的金魚就是詩人趙朴初所稱譽的「童魚」。「童魚」,它是童第周汗水、意志和心血的結晶。它的身上凝聚著童第周的智慧和求實精神,是童第周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
後來,童第周還採用了親緣關系更遠一些的種類,來作類似的實驗,也獲得了成功,從而更有力地證實了他的設想。
毅然回國
1934年,童第周以優異成績獲得博士學位,並在科學實驗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達克先生告訴他,再等一年,寫一篇論文,就可再得一個特別博士。但童第周想:「要搞工作,應該回祖國去搞;有成績,為什麼要給別的國家?」就這樣,童第周放棄了「特別博士」學位,毅然回到了祖國。回國後,童第周夫婦一同到國立山東大學任教,走上了科學報國、科學興國的道路。
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國立山東大學面臨著流亡。正在香港從事研究的好友曾呈奎給童第周發來邀請信,讓他到香港當教授,童第周回信說:我的工作到處可以就地取材,就不去了。那時戰火不斷蔓延,童第周帶著妻子兒女在兵荒馬亂中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命運。學校停辦後,1941年11月童第周受聘於同濟大學。動盪的日子裡,他在經典胚胎學基礎理論研究上取得很大突破,引起國際矚目。童第周與他的合作者揭示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他們在兩棲類胚胎發育的研究中,發現纖毛運動方向的決定時間在原腸期和神經板初期,證明外胚層纖毛運動的方向決定於中胚層和內胚層,而且這種感應能力在個體發育中是沿著胚胎的前後軸從頭到尾逐漸減弱的,表明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他們還證明這種感應能力是由一種未知的化學物質引起的,這種化學物質通過細胞間的滲透作用,誘導了胚胎纖毛的運動方向。就連國際學術界也公認童第周是脊椎動物實驗胚胎學的世界權威!
1945年8月,童第周和全國人民一起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抗戰勝利。1946年,國立山大在青島復校,童第周回青島參加復校工作,並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他的夫人葉毓芬在同系任教。然而已經爆發內戰的中國,依然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試驗桌。1947年6月,國立山大學生不滿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倒行逆施,掀起「反飢餓、反內戰」的示威遊行和簽名運動。童第周第一個在抗議書上簽了名,堅決站在學生一邊。就在家門口,童第周親眼目睹了國民黨特務對學生的暴行。童第周被深深激怒了,他組織教授到警備司令部要求放學生,否則罷教。迫於外界的強大壓力,國民黨政府不得不釋放了被捕學生。有人告訴童第周,他被特務列入了黑名單,童第周只是淡淡一笑。在濃濃的黑暗中,他熱切地盼望著光明早日到來。
1948年,童第周應美國洛氏基金會邀請到耶魯大學任客座研究員。1949年,中國即將解放前夕,童第周拒絕了耶魯大學的高薪挽留,他說:「我是中國人,我的最大願望是讓中國快些富強起來!現在中國看到了希望,我得趕快回國去!」他克服了種種阻力,在迎接新中國成立的隆隆炮聲中,再次回到了國立山東大學。1949年10月1日,在青島,童第周聽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響徹天地。
『陸』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故事有:
1、錢三強
他是「兩彈一星」元勛,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和奠基者之一。他憑借一股「牛勁」開創了祖國的原子能事業,是我國核武器研製的精心組織者和策劃者,和妻子何澤慧一起被西方國家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
『柒』 「中國克隆之父」是誰
「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
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捌』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故事有:
1、錢學森:他是中國航天之父、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他用愛國、奉獻、求真、創新的精神,踐行了科學救國、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
2、鄧稼先:他是「兩彈」元勛,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升騰在大漠的蘑菇雲,如一把利劍,嘯出了我國國防科技的最強音!遇到困難時,他總是身先士卒;遇到危險時,他願以身許國。
3、錢偉長:他是我國近代力學和應用數學的奠基者之一,傑出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義有祖國,是他為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昌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生動的詮釋。
4、李四光:他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的開拓者、中國地質力學學說的創始人。在他的指導下,我國不僅成功地找到了鈾礦,保障了「兩彈」的成功研製,還相繼發現了油田,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5、錢三強:他是「兩彈一星」元勛,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和奠基者之一。他憑借一股「牛勁」開創了祖國的原子能事業,是我國核武器研製的精心組織者和策劃者,和妻子何澤慧一起被西方國家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
6、華羅庚:他是卓越的人民數學家,我國理論數學、應用數學和計算機事業的元勛。他用鍾愛的數學事業,忠實地履行了自己的誓言:生時勤奮發,不負為人民。
7、蘇步青:他是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我國現代數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畢生事業一教鞭」,他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為我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數學人才。他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令世人敬仰。
8、陳景潤:在日本出版的《100個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一書中,只提到了兩位中國人,一位是祖沖之,另一位就是陳景潤。他是伴青燈孜孜矻矻而無怨,處清貧默默求索而無悔,一位醉心於摘取數學皇冠上明珠的行者。
9、竺可楨:他是我國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先行者。他在浙大倡導「求實」精神,「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教學主張,使浙大被世人譽為「東方劍橋」。
10、童第周:他是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他鞠躬盡瘁,將自己的一生無私奉獻給了中國的生物科學和海洋事業,真正實踐了他「有生之年,為國家、為人民多做工作」的入黨誓言。
『玖』 童第周是我國實驗胚胎學奠基者之一
1927年,童第周畢業於復旦大學。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畢業於復旦大學,後在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東大學、中央大學、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任教;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童第周通過對兩棲類和魚類的研究,揭示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通過研究文昌魚的個體發育和分類地位,在對核質關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魚類的核移植研究,為20世紀70、80年代國內完成魚類異種間克隆和成年鯽魚體細胞克隆打下基礎。
『拾』 中國20位之父有哪些
1、中國鐵路之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男,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
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