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發展陽謀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發展陽謀

發布時間:2022-10-16 13:26:26

1. 歷史上有哪三大陽謀為何說陽謀比陰謀更毒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分別是二桃殺三士、圍魏救趙以及推恩令,陽謀之所以比陰謀更為的毒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陽謀是無解的。對於因某而言,陽謀與陰謀最大的區別就是陽謀你能夠看見其中的計謀。一般陽謀的頒布都能讓世人看出頒布這條法令人所希望達到的目的。但是卻很難去阻止該陽謀的進行,所以,陽謀之所以比陰謀更為的讀,那是因為你知道他的目的而無法去進行改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相關利益人進展。所以對於受害一方而言是無法去解決這樣的事情,他們只能夠看到自己的權利或者其他方面在不斷的削弱。陽謀比陰謀更為可怕的是,陽謀是無解的。

在歷史當中有三大陽謀,同時陽謀也是無解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比起陰謀而言,陽謀能夠達到目的的可能性更高。

2. 中國歷史上四大陽謀是什麼

第一個陽謀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當時齊國國君齊景公手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個人都為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功累累。但是,齊景公卻整天愁眉苦臉,為什麼呢?因為這三人仗著自己立下大功,十分驕橫,齊景公怕有一天他們會造反。這時,擔任齊相的晏子見狀,給齊景公出了個主意。齊景公一聽大喜,立刻把這三人叫來,拿出2個桃子擺在他們面前,對他們說,你們都立了功勞,應當受到獎賞,現在我賜給你們2個桃子,你們自己按照功勞大小分吧。於是,公孫接認為自己功勞大,可以吃桃,伸手拿了一個;接著,田開疆也陳說了一番自己的功勞,再拿走了一個;剩下古冶子一人沒拿到,頓時大怒,他說我的功勞才是最大的,你們竟然不讓我!另外兩人一聽十分羞愧,拔劍自刎了。

3. 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陽謀是什麼

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陽謀如下:

1、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討伐趙國,龐涓一路攻打到了邯鄲,邯鄲危在旦夕,趙王就請齊國救命,齊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田忌本想里應外合攻擊魏軍,但孫臏讓田忌攻打魏國大梁。

魏國精銳全部都在趙國,內部空虛,大梁抵擋不住齊軍,龐涓接到齊國進攻的消息,也是選擇撤兵,他不能不撤,他也賭不起。

2、推恩令

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就大肆封賞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在劉邦去世之後,都已經成了氣候,大大威脅到了中央集權,漢景帝雖然採用削藩,但引起了「七王之亂」,漢武帝即位之後,打算繼續削藩,但又怕諸侯王再起禍端。

主父偃就上書漢武帝,建議推行「推恩令」也就是規定諸侯王可以將土地分給子孫為列侯,看上去是施恩惠,實則是無形當中削弱諸侯王的實力,同時還可以避免諸侯王起兵霍亂,若是諸侯王不封賞,說不定封地還會爆發內斗,這則陽謀,千百年無人能破,因為人都是自私的。

3、二桃殺三士

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有三名猛將。分別為;公孫接,古治子,以及田開疆。這三人仗著自己立下大功,十分驕橫,越來越不把齊景公放在眼裡,齊景公怕有一天他們會造反。擔任齊相的晏子給齊景公出了個主意。

晏子當著三個人的面給了兩個桃子,並且讓他們憑功勞拿桃子。公孫接性子急,第一個跳了出來講述自己的功績:「我曾經搏虎而毫發無損,這等勇猛無人能及」說完他就拿了一個。田開疆也是當仁不讓地說道:「我兩度率兵作戰大勝敵軍,也當得勇士。」他也搶了一顆桃子。

剩下古冶子一人沒拿到,頓時大怒,他說我的功勞才是最大的,你們竟然不讓我!另外兩人一聽十分羞愧,拔劍自刎了。古冶子見狀大驚,懊悔不已,覺得對不起他們,也跟著拔劍自刎。就這樣,晏子不費吹灰之力,幫齊景公解決了三個隱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二桃殺三士」。

陽謀

陽謀 ,是針對陰謀而言的。陽謀:就是根據現有條件,在不影響別人、也不依賴別人的前提下,因勢利導、光明正大的通過改變自己的資源配置,提高效率,達到總體更好的結果或實現更高的希望。

陰謀的意思是暗中做壞事!那麼陰謀和陽謀,就都是要達到一定的目的了。它們的區別在於,陰謀有跡可尋,是有破綻的,而陽謀是隨勢而動,隨勢而發,無跡可尋,比起陰謀來高明多了,也更加難以實施。陰謀,一般是貶義;而陽謀,則可以為褒義。

4. 歷史上有什麼著名的陽謀嗎

要說到歷史上著名的“陽謀”,我首推漢武帝時期提出的“推恩令”。

諸侯王要是不樂意,甚至起兵造反,不說前面七國之亂的例子擺在那裡,就拿諸侯王的兒子們都不同意,朝廷有封地給咱們,我們憑什麼提著腦袋去給嫡長子打江山,用不著朝廷來解決,諸侯王的兒子們都能把他鬧死。誰讓那些諸侯王沒事兒就搞娛樂,生了那麼多兒子呢。

於是困擾大漢王朝幾十年的尾大不掉的諸侯國問題,就被完美的解決了。而從詭計學來說,能把一個敵我的矛盾轉化成敵人內部的矛盾,並最終瓦解對方,簡直可以說是中國權謀藝術的頂峰。

5.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陽謀有什麼

毛澤東做出抗美援朝的決定,就是中國 歷史 上最牛的陽謀,讓美國佬甘心往下跳,最終美國佬在朝鮮戰場上損兵折將,悔恨不已。朝鮮是中國北方的近鄰,這里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中國的高度警惕,何況這里爆發了戰爭,中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理。盡管美國人沒有越境攻擊中國,但是毛澤東還是決定出兵朝鮮,而且是光明正大地出兵朝鮮。

朝鮮戰爭爆發前,美國人對中國是否出兵沒放在心上,因為他們覺得他們對付的是朝鮮,中國沒有出兵的理由。當時美國最牛逼的智庫-蘭德,在投入大量的人員進行研究之後,寫了一份600多頁的報告,核心只有一句話:中國會出兵朝鮮。

蘭德公司准備以150萬美元的價格賣個美國國防部,但國防部嫌貴就沒買。等到朝鮮戰爭快結束時,國防部花280萬美元,匆匆買下這份報告。美國人看完,後悔不迭。

毛澤東的智慧,顯然超出了美國人的腦容量。中國出兵朝鮮,是美國人萬萬沒想到的。不過美國人也沒把中國放在眼裡,因為當時中國的國力和美國不是一個檔次。面對中國派遣志願軍進入朝鮮,美國人也沒放在眼裡,他們甚至想著快速結束戰爭,年底回美國過聖誕節。

然而,偉大的毛澤東,偉大的志願軍,沒有給美國人年底回美國過聖誕的機會。在初次領教了志願軍的厲害之後,美國人還是不想從朝鮮抽身,還是想和中國人繼續過招,看看誰能笑到最後。美國人發現了這是坑,但他們還是得往裡跳。

這場歷時近3年的戰爭,以美國佬的慘敗而告終,中國人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時任美韓聯軍指揮官克拉克在簽署停戰協議時說:

美國參聯會主席布萊德利評價朝鮮戰爭:

出兵朝鮮就是毛澤東給美國人挖的坑,斷美國人一定會往裡調。這就是頂級陽謀,結果大家都知道,在朝鮮戰場上,美國大兵被中國志願軍一頓胖揍。論陽謀,毛澤東絕對是高手的高手,美國人只有被玩死的份兒。

陽謀是和陰謀相對的,就是明白告訴敵人要怎麼打敗它,最後還能打敗敵人的策略。中國 歷史 上最偉大的陽謀就是毛主席寫的《論持久戰》。


日本侵略者是在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全面侵略,當時舉國絕望,投降主義盛行,大多數人都覺得我們打不過日本侵略者,日本侵略者也認為自己可以在三個月內拿下中國。

從數據上看,當時的中國和日本相比是完全處於劣勢,鋼產量低到忽略不計,各地還實際處於分割狀態,老百姓也昏昏噩噩,軍隊的裝備和訓練也是上不了檯面,名義上的領導人還天天叫囂攘外必先安內,根本就沒打算抵抗。面對著這樣的基本面,稍微覺得自己有理智的人都會覺得中國很快會滅亡。


果不其然,在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以後,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繼陷落,日本侵略者兵鋒所指,國民黨皆是潰不成軍。看到這樣的局面,大家都覺得中國很快會被日本滅亡。


正當全國人民都喪失信心的時候,毛主席在1938年7月公開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雄文明明白白告訴了日本侵略者——你們打不贏中國。


在《論持久戰》里,毛主席沒有使用空洞的口號,而是用嚴密的邏輯和詳實的分析告訴大家——日本必敗,這也是明白告訴日本侵略者你們哪裡不行,但是你們就是沒法改進,你們必輸無疑。做到這種地步,請問 歷史 上還有比這更牛的陽謀嗎?

在《論持久戰》文中,毛主席首先指出日本侵略者很強,無論是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還是政府的組織能力都是亞洲第一,所以大家不要妄想中國能迅速打敗日本,但是日本侵略者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的,失道寡助,而且雖然日本的軍事、經濟和組織能力都強於中國,但是它的國家小,人口少、資源匱乏,根本經不起戰爭的長期消耗。


中國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不如日本,但是中國抵抗外來侵略,是正義的一方,可以爭取到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援助。而且日本的侵略行為會激起中國人民的抗戰之心,激發全民團結。另外中國還是一個人多、兵多、地大物博的國家,可以經受起長期的戰爭消耗,所以中日之戰,中國必勝,但是中國不會速勝日本。


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不但分析了中日雙方的基本面,還預見性得把抗戰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敵進我守的防禦階段;敵我相守的相持階段;敵退我攻的進取階段,並言明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是最艱苦的階段。事實證明,毛主席對戰爭三個階段的預言完全正確。

最後,為了展現最偉大陽謀的魅力,毛主席連採用什麼戰術來打擊侵略者都向全世界宣布了。抗日戰爭要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是戰略的反攻戰。毛主席還指出了我們勝利的法寶是就是紮根於人民。


通篇看完《論持久戰》,毛主席把怎麼戰勝日本侵略者都告訴了全世界,相信日本人也肯定詳細研究過,日本侵略者知道了中國人全套的抵抗策略,但是就是拿這套策略沒辦法,只能按照《論持久戰》中描繪的劇本,按階段進行侵華戰爭,直到最後敗北。

『千里躍進大別山』就是主席與蔣校長擺在桌面上的一場鬥智斗勇,主席明人不做暗事,光明正大的以劉鄧大軍直插敵人心臟,使敵軍處於被動招架、手忙腳亂之中,其戰略部署也被全盤打亂,而正是這一軍事行動改變了戰略形勢,拉開了我軍由防禦轉向進攻的序幕。

1947年7月,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與蔣軍在魯西南大地打成一團,劉鄧大軍克鄆城、占定陶、下曹縣,連戰連捷,殲滅大批敵軍,至七月中旬,在羊山集與敵展開激戰。

7月22日,主席電告劉鄧大軍:『集中全軍休整十天左右,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別山,佔領以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進攻,以便打運動戰。』

『千里躍進大別山』,把戰爭引向蔣軍統治區的深遠後方,這是主席和軍委制定的一個偉大的戰略行動,進入大別山就可以立足中原,威脅南京,進逼長江,直指武漢。中原逐鹿,鹿死誰手?誰要得到主動權,就必須要控制中原!

但要千里躍進。談何容易!除了要突破蔣軍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脫離後方補給作戰、深入敵人心臟地區,還有黃泛區和數條大河的阻攔,都成為要面對的困難。

而當時魯西南戰役剛剛結束,大批傷員和俘虜有待處置,部隊還沒來得及休整,不要後方依託,十幾萬大軍吃什麼?一個個難題擺在了劉伯承、鄧小平的面前。

但劉鄧大軍以大局為重,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於8月7日兵分三路,開始了千里躍進的征程。後來,鄧小平不無惋惜的回憶:『重裝備帶不走,只能丟掉,所以打淮海戰役的時候,中原野戰軍的炮兵就很少,打仗很吃虧!』

主席當面鑼、對面鼓的要把戰火燒到敵人心臟地區的策略,如鯁在喉的蔣校長心知肚明,他當然不肯答應,於是調集重兵對劉鄧大軍圍追堵截,誓要將這只後患無窮的部隊一舉殲滅。

但劉鄧大軍劍走偏鋒,他們急行快進,盡力走在敵軍前面,少與敵軍糾纏、作戰,一心直奔目的地。經過驚心動魄的危險磨難,劉鄧大軍在8月27日渡過淮河後,終於勝利抵達大別山地區。

8月31日主席電示劉伯承、鄧小平:在目前形勢下,你們行動方向有三:(一)照原計劃,以大別山為中心,尋機殲敵,建立根據地。(二)在江河之間打圈子,逐步殲敵,建立根據地。(三)至必要時機,請考慮南渡長江是否可能,是否有利?

劉雙大軍根據主席的指示,開始了艱難困苦的征戰。至十月下旬,已逐漸完成了戰略展開,初步站穩了腳跟。

與此同時,陳賡、謝富治兵團和陳毅、粟裕華東野戰軍,也遵照主席指示,完成戰略部署,在中原地區形成『品』字形戰場陣勢,互為犄角,密切協同,一下把蔣軍的部署扯得七零八落,中原地區已從蔣軍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後方基地變成了我軍實施戰略進攻的前線。

劉鄧大軍經過極其困難的打拚,在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後,勝利完成了任務,實現了主席的戰略意圖,也由此拉開了我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在世界戰爭史上,戰略進攻都是依託後防,穩扎穩打逐步推進,主席卻兵行險招,出人意料要求劉鄧大軍不要後方,千里躍進,孤軍深入到敵深遠後方,用兵之奇,古來少有。

而蔣校長明知主席之意,卻疲於招架,難以應對,從而使自己的戰略布局被完全打亂,致使由主動變為被動,處處受制,從此陷於焦頭爛額、攻守兩難的不利戰局。

中國 歷史 上有三大著名陽謀:

第一個陽謀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當時齊國國君齊景公手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個人都為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功累累。但是,齊景公卻整天愁眉苦臉,為什麼呢?因為這三人仗著自己立下大功,十分驕橫,齊景公怕有一天他們會造反。這時,擔任齊相的晏子見狀,給齊景公出了個主意。齊景公一聽大喜,立刻把這三人叫來,拿出2個桃子擺在他們面前,對他們說,你們都立了功勞,應當受到獎賞,現在我賜給你們2個桃子,你們自己按照功勞大小分吧。於是,公孫接認為自己功勞大,可以吃桃,伸手拿了一個;接著,田開疆也陳說了一番自己的功勞,再拿走了一個;剩下古冶子一人沒拿到,頓時大怒,他說我的功勞才是最大的,你們竟然不讓我!另外兩人一聽十分羞愧,拔劍自刎了。

古冶子見狀大驚,懊悔不已,覺得對不起他們,也跟著拔劍自刎。就這樣,晏子不費吹灰之力,幫齊景公解決了三個隱患,這就是 歷史 上著名的典故「二桃殺三士」。只不過,晏子這事做得對不對,一直飽受後世爭議。

第二個陽謀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大家應該都聽過,它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魏國的龐涓率軍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孫臏讓齊軍直接去進攻魏國國都,逼得龐涓不得不撤兵回救。不救能行嗎?自己的大本營總不能出事啊,所以明知是計策,也只能被牽著走了。

第三個陽謀,發生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漢朝剛建立時,劉邦認為秦朝光速覆滅的原因就是它用郡縣制統治,放棄了分封制,沒有分封皇族的王爺到各地去鎮守,導致後來郡縣作亂。所以,劉邦吸取教訓,一邊用郡縣制,一邊分封劉姓諸侯王,雙管齊下,力求穩定。

但久而久之問題就來了,有的諸侯王權勢太大,對皇權構成了威脅。到漢武帝這一代,他深深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改變這種狀況了,於是頒布了著名的「推恩令」。「推恩令」說起來很簡單,漢武帝規定,諸侯王死後,必須把自己的封地給每個兒子都封一塊。這樣一來,一個諸侯王的勢力就被瓜分了,然後子子孫孫傳下去,越分越小,對皇權的威脅,自然也越來越小。表面上看,漢武帝是在「推恩」,讓諸侯子孫都能享受分封的恩惠,可實際上,還是為他自己服務。但諸侯王們也不得不聽,不然該鬧家族矛盾了。

這三大陽謀可謂是高明至極、也狡詐至極,沒點頭腦的人還真想不出來。總的來說,設計它們的人,都巧妙利用了人性的弱點,讓自己的計謀無解,如果誰跳了進去,恐怕真的只能深深地絕望吧。

讓我說 歷史 上陽謀有很多的,但是我認為最牛的應該是1948年11月,華東野戰軍將國民黨黃百韜兵團包圍在徐州以東碾庄地區,國民黨徐州剿總命令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從徐州出發企圖打通與輾庄的聯系,解救黃百韜兵團,從1948年11月11日起,國民黨軍以五個軍12個師的優勢兵力,加上飛機、坦克、重炮的配合下向華東野戰軍陣地發動了輪番攻擊,華野將阻擊的任務交給了善打阻擊戰的十縱司令員宋時輪來指揮。

此次阻擊戰就是著名的徐東阻擊戰,堪稱解放戰爭中最大規模的阻擊戰,華野在徐州東部大徐家一帶阻擋前往碾庄解黃百韜之圍的敵人,這里地勢開闊平坦,無險可守,他們根據地形特點,構築堅固了的工事,依託村落,至村外200到300米的地方挖戰壕相連,形成互通的品字形或梅花形據點,一旦某個地方戰事吃緊,其他地方的士兵可以隱蔽前往支援。

這次戰役華野的傷亡確實挺大的,但是只要國民黨軍隊前進不了,就達到了阻擊的目的。華野除了構築密如蛛網的工事戰壕,在戰術上也創造了奇跡,圍點和打援同時進行,打援的兵力遠遠超過了圍點的兵力,敵人除了正面受到我軍頑強的阻擊之外,他的側面也受到了我軍強大兵力的攻擊,如果他不顧側面的攻擊,一味向前的話,側面攻擊的部隊就會抄他的後路,斷絕他和徐州的聯系,形成另一個包圍圈。杜聿明當然不會對此毫無察覺,他在很多年後表示,華野當年的戰術讓他十分頭疼,國民黨如果貿然前進,華野將形成新的包圍圈,這樣不僅救不了黃百韜,這兩個兵團也要被包圍,這樣就形成了尖錐形的戰術,前面兵力少,眾多的兵力在後面,進攻乏力。

國民黨兵投下了大量的重磅炸彈和燃燒彈,又用重炮猛攻正面阻擊陣地,無論國民黨軍隊的集團沖鋒,敢死隊的兇悍善戰都敗下陣來,國民黨兩個兵團始終在這里寸步難行,直到11月22日,碾庄戰斗結束,黃百韜兵團被全殲,邱清泉,李彌兵團都未能越過華東野戰軍阻擊部隊的防線,蔣介石大怒道,此乃軍人的奇恥大辱。徐東阻擊戰是解放戰爭中最大規模的一場阻擊戰,它的結果是保證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勝利,沒有徐東阻擊戰的勝利,就沒有淮海戰役的勝利。

陽謀」這個詞,最先出之偉人的文章裡面。

在漢語里,第一次出現這個詞,是下面這句話。

說的真好,做的也更好!

不針對某一個人,也不針對某些人,就這三條線,標准非常明確,操作起來也非常簡單,——用人就以這三條線為標准,凡是願意開展實事求是學風的,凡是工作起來注重調查研究的,凡是願意團結一致的都是自己人。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嘛!而不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

陽謀謀取的是「勢」!想讓自己勢力大,就必須團結盡可能多的 社會 力量,要團結盡可能多的 社會 力量,目標必須清楚,目標必須為更多的人接受。

如果把自己的目標藏起來,不敢見人,不敢與人言說,大搞陰謀,怎麼去團結大多數人呢?怎麼去謀取「優勢」呢?

1927年蔣介石大搞「陰謀詭計,」發動了「四·一二武裝政變」,摧毀了上海黨組織。

很多人被迫轉入了地下藏了起來,開始了「地下抵抗」,以「陰謀」對抗「陰謀」,所謂以牙還牙也。

蔣介石收買軍閥搞陰謀,也有人去鼓動軍閥部隊起義去打蔣介石。

然而,毛主席沒有,他既不去上海搞地下抵抗活動搞暗殺復仇「陰謀」,也沒去軍閥部隊那裡開展秘密策反准備起義。

他轉身大踏步進入了鄉村,告訴了全中國:「 你們准備接招吧!我要農村包圍城市了。」

後來,搞陰謀的,搞地下的,都失敗了,在城市待不下去了,不得不都跑到了他的身邊,接受了「農村包圍城市」這個「陽謀」。

後來就成功了。

喊的更大聲,他向日本人,也向全世界擺出了他的「陽謀」!「投降不要談,談判不要想,反正我明確告訴你小日本,我的人馬都在你的後方,你看著辦吧!反正我們的目標是你日本人滾回日本去。」

也是「陽謀」也!

最牛的「陽謀」,最牛的一生!




歷史 上最牛的陽謀,是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

經過遼沈、平津、淮海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解放了中國大部分國土,兵力對比,人民解放軍也占絕對優勢。1949年初,蔣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但蔣介石並不甘心失敗,他牢牢掌握著國民的黨、政、軍大權,在長江南岸排兵布陣,任命湯恩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江蘇、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東部的軍事,會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白崇禧集團組織長江防禦,企圖負隅頑抗。

李宗仁有職無權,是個空殼子,他提出了國共和談,派出張治中為首,有邵力子、章士釗、黃紹竑、李蒸、劉斐六位代表組成代表團,中共以周恩來、林伯渠、林彪、葉劍英、李維漢為代表,周恩來為首席代表,與南京方面的代表舉行了談判。 從4月13日起,開始進入正式談判階段,4月15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在盡可能地採納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提出的意見後,提出八條二十四款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宣布4月20日為最後簽字日期。蔣介石看到修正案後,大罵:文白(張治中)無能,喪權辱國。南京李宗仁政府拒絕在和談文件上簽字,和談破裂。

隨即, 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向人民解放軍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提出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令。4月21月,人民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發起了渡江戰役,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江陰、鎮江等城市,23日佔領南京。 李宗仁倉皇逃離,宣布了國民黨政府在大陸跨台。

渡江戰役勝利後,毛澤東賦詩一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農村包圍城市,是 歷史 上最好的陽謀,毛主席提出的這一項決策,是一切勝利的根本,是從現實出發,經過辯證分析而定下來的。



毛主席的軍事思維的第一個准則是保存自己,尤其是總體形式對我不利之時,絕對不能硬打硬拼,以主動姿態應付被動形式,所以在保存自己的理論指導下,衍生出麻雀式游擊戰術。

何謂麻雀式游擊戰術?

敵來我飛,敵去我歸,讓敵摸不透,打不到,追不上,而我設餌引誘敵人,在有利於我的地形下疲憊敵人,對弱勢之敵予以打擊。

到解放戰爭,隨著實力漸漸增強,麻雀戰法隨之升級為十六字游擊戰方針。

相較於麻雀戰法,十六字游擊戰術已經具有相當攻擊力了。

作為游擊戰鼻祖,正是依託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

農村包圍城市,是當時一切勝利的根本。

你看農村空間多廣闊,山高林密,水網密布好藏身,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切合以保存實力為根本,發展出遊擊戰術。

農村的田園可以自給自足,尤其土地革命以後,廣大窮人分到了田地,生活開始有了起色,也正是由於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保衛幸福是很多人的共識,於是參軍的人越來越多,人一多,軍隊編制擴大,游擊戰隨之可以變成運動戰結合游擊戰,還能變成陣地戰結合游擊戰,最後還能三種戰術可以互補,形成一整套戰略戰術思路。

毛主席的那一句話,可以很好的說明農村包圍城市的英明之處。

毛主席常常念叨的一句話,戰爭的首要因素是人。



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好處很多,首先是有立足之地,建立革命根據地,其次,依託地形,可進可退,三,民心所向的力量是無窮的。

所以說,這是最牛的陽謀,光明正大。

凌煙閣來答。

這個最牛的陽謀當數漢武帝的「推恩令」。

中國 歷史 上歷來有削藩這一說。藩王的力量太大,威脅了中央的權威,重要就要削藩。

削藩的路徑一般無外兩種,一是「硬削藩」,一是「軟削藩」。

「硬削藩」就是直接下令削除藩國,最終引發實力對決。比如漢朝的七國之亂,就是「硬削藩」引起的。

漢朝建立後,劉邦為了抗衡開國功臣的勢力,就分封了諸多劉姓藩王。像吳國、楚國等大封國,縱橫上千里,非常大了。過了幾十年後,朝廷認為封國是一個威脅,於是漢景帝就開始削藩。結果地方封國也不願意坐以待斃啊,與朝廷直接沖突,爆發了七國之亂。

還好,最後是中央戰勝了反叛的藩王聯盟。

戰亂結束後,朝廷加強了對封國的控制和管理,但仍然有封國謀反的事情發生。到了漢武帝時,封國太大依然是個問題。

但是最終漢武帝採取了「軟削藩」的辦法,採用了 歷史 上最牛的陽謀---推恩令---徹底消除了藩國的禍亂。

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採用了主父偃「推恩令」的建議,削弱各封國。

原來的諸侯封國與朝廷一樣,也採用長子繼承製。隨著時間推移,封國地盤沒變小,實力卻因積累而變強。

「推恩令」的主要內容就是,讓諸侯王在封國內廢除長子繼承製,而採用財產均分繼承製。封國因為推恩令的實施,就被分割成小塊。隨著時間的推移,封國還將進一步減小,縮小到一個縣的大小,甚至更小。那時,封國就再也無力威脅朝廷了。

6. 歷史上有什麼著名的陽謀嗎

陰謀與陽謀都是謀略,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使用的謀略,差別就在於陽謀使用的是光明正大的手段,用身邊的一切條件來引導局勢的發展,而陰謀則不一樣,是通過一些欺騙的手段,也就是通過害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歷史上,有兩個很著名的人,一個是張良,擅長使用陽謀,另外一個是陳平,擅長使用陰謀,陳平自己也說了,因為自己施展了太多的陰謀,自己的後代子孫是富貴不了幾代的。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為什麼能在眾諸侯里勝出,除了他個人的能力與魅力之外,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採納了毛玠的建議從洛陽迎漢獻帝至許都,那麼曹操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雖然這時候東漢朝廷已是名存實亡,但是畢竟漢獻帝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曹操可以打著漢獻帝的旗號做很多事情,比如封賞、征伐、招攬人才,天下諸侯雖然不服曹操,但是也無計於事,所以後來大家都想打到許都那邊去,搶回漢獻帝。

7. 中國古代著名的陽謀有哪些

陽謀是陰謀的對立面,陽謀是採取光明正大、因勢利導的方式,隨勢而動,隨情而發,無跡可尋,因此,陽謀幾乎是沒有破綻的,也極難被破解。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陽謀有四個,即二桃殺三士、圍魏救趙、推恩令和挾天子以令諸侯。

我們先來說說二桃殺三士。二桃殺三士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齊景公的麾下有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三員猛將,徒手到拽牛尾、下水擒鱉鼉、倒拔垂楊柳都是手到擒來的拿手小菜。

三人在沙場上因此立下過赫赫戰功,但隨著功勞越來越大,他們越來越趾高氣昂、目中無人了,甚至就連齊景公都不放在眼裡。

最後一個陽謀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最早出自春秋五霸之首的齊國。管仲擔任齊相後,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管仲打著這個旗號北伐山戎、內平諸侯,只有楚國不屌齊國。

管仲於是聯合魯、宋、陳、衛、鄭、許、曹組成“八國聯軍”開進到了楚國邊境,楚國當時盡管國力非常強大,但面對來勢洶洶的“十八路諸侯”也是心有餘悸,楚國於是派出使者屈完去造訪管仲。

管仲深知“八國聯軍”與楚國開戰肯定會兩敗俱傷,不談軍政之事,僅指責楚國多年不向周天子進貢祭祀的苞茅,楚國知道這是齊國在給他們台階下,便就坡下驢向不得不向齊國服軟。

表明上齊國大張旗鼓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要討伐楚國,實際上,齊國只是借用周天子的名號對楚國實施政治訛詐,楚國沒有任何反駁的理由,只得向齊國賠禮道歉,無懈可擊的陽謀。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四大陽謀,每個都可以說是把“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只要使得好,抵過千軍萬馬自然不在話下。而使用陽謀的好處就在於成本低廉,無副作用,且又使人抓不到把柄,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好手段,使會了其中的一種就有了縱橫天下之資。

與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發展陽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