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中國繪畫的認識和理解
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依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評論:
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
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
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
國畫是要表現「氣韻」、「境界」。
中國畫用紙
中國畫用紙種類廣泛,如宣州所產宣紙,四川的皮紙,河南禹縣布紙、湖南來陽棉紙等等,推而廣之,不但是紙,綾,絹等織物都是繪畫的材料。但宣紙種類多,產量高,品質好,其特性將國畫要求的筆墨神韻能最好的發揮出來,且較絹等價格便宜,故宣紙幾乎已成為國畫用紙的代名詞。
宣紙分生宣和熟宣兩種。熟宣是用礬水加工過的,水墨不容易滲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細致地描繪,反復地上色,因此像絹織物一樣,適合於畫工筆畫;生宣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滲透,落筆為定,無從更改,而且滲透開來,能產生豐富的筆墨變化,所以寫意畫多用生宣。
❷ 對中國畫的理解
一、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1]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及自然等方面的認識,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二、繪畫工具:
中國畫有著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依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評論: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和外國的畫作相比,可以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國畫是要表現「氣韻」、「境界」。
「筆墨紙硯」是中國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工具,號稱「文房四寶」,其意義不止於書寫繪畫方面,中國文人對其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感情,歷代文人書畫大家和筆墨紙硯相關的故事舉不勝舉。
❸ 中國畫又被稱為什麼怎樣理解筆墨丹青中國畫
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中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 ,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屺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在現代中國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並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或以模仿、傳承前代畫家技巧、風范為原則,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在保存、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有金城、顧麟士等人,後者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以留學日本、歐美的高劍父、高奇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為代表,倡導將西方美術的寫實及近代西方美術的創作觀念與傳統的中國畫像融合,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新路子,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林風眠則調和中西,並汲取民間美術的質朴與剛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穎的獨特風格。另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張大千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創出潑彩畫法;李可染受西方畫寫生的啟發,直接對景寫生對景創作。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等表現中國畫傳統的詩情與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由過去士大夫和貴族娛樂自賞的貴族藝術轉向為「民眾的藝術」,由過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使中國畫在題材內容上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將視角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徵的優秀作品。
❹ 簡述中國畫用筆與用墨的特點。要求500字左右。
筆
毛筆以其筆鋒的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和短鋒筆,性能各異。長鋒容易畫出婀娜多姿的線條,短鋒落紙易於凝重厚實,中鋒、短鋒則兼而有之,畫山水以用中鋒為宜。又根據筆鋒的大小不同,毛筆又分為小、中、大等型號。畫山水各種型號都要准備一點,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備一支,羊毫筆」小白雲」、「大白雲」各備一支,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筆」就可以了。新筆筆鋒多尖銳,只適於畫細線,皴、擦、點擢用舊筆效果更好。有的畫家喜歡用禿筆作畫,所畫的點、線別有蒼勁樸拙之美。
墨
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煙、松煙兩種,製成的墨稱油煙墨和松煙墨。油煙墨為桐油煙製成,墨色黑而有光澤,能顯出墨色濃淡的細致變化,宜畫山水畫;松煙墨黑而無光,多用於翎毛及人物的毛發,山水畫不宜用。挑選墨首先看其色,墨色發紫光的最好,黑色次之,青色又次之,呈灰色的劣墨不能用;然後聽其音,好墨扣擊時其聲音清響,研磨時聲音細膩,劣質的墨聲音重滯,研磨時有粗糙響聲。磨墨要用清水,用力均勻,按順時針方向轉慢磨,直到墨汁稠濃為止。作畫用墨要新鮮現磨,存放過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中有濃縮後的渣滓,用不好有臟黯之
。現在北京、天津等地生產的書畫墨汁(如一得閣),使用方便,已為許多書畫家所用,但墨汁中膠重,最好略加清水,再用墨錠研勻使用。墨色更佳。
紙
中國畫在唐宋時代多用絹,到了元代以後才大量使用紙作畫。中國畫用的紙其它畫種不同,它是青檀樹作主要原料製作的宣紙,宣紙產於安徽涇縣,古屬宣州,故稱宣紙。宣紙又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紙是用礬水加工制過的,水墨不易滲透,遇水不化開,但和其它紙張的效果也不一樣;可作整細致的描繪,可反復渲染上色,適於畫青綠重彩的工筆山水。生宣紙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特點是吸水性和滲水性強,遇水即化開,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能收到水暈墨章、渾厚化滋的藝術效果,多用於寫意山水畫。熟宣用畫容易掌握,但也容易產生光滑板滯的毛病;生宣作畫雖多墨趣,但滲透迅速,不易掌握。故畫山水一般喜歡用半生半熟宣紙。半生熟宣紙遇水慢慢化開,既有墨韻變化,又不過分滲透,皴、擦、點、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現豐富的筆情墨趣。可以代替宣紙作畫的紙還有東北的高麗紙、四川的夾江宣紙、江西的六吉紙等等,其性能接近於半生半熟的宣紙。
硯
硯台我國最有名的硯是歙硯和端硯。歙硯產於安徽歙縣,端硯產於廣東高要縣。好的硯台。一般書畫選擇各地產的硯台可以了,選擇硯台主要擇其石料質地細膩,濕潤,易於發墨,不吸水。硯台使用後要及時清洗干盡,保持清潔,切忌曝曬、火烤。硯的優劣,對墨色有很大的影響、最理想的是廣東肇慶出產的端溪硯,或安徽的硯,都是石堅致細潤,發墨快,墨也磨
的細,且能貯墨甚久不易乾,但良質的硯價格昂貴,本省二水
出產得螺溪石硯品質亦佳,但不宜選購樹脂加石粉灌出來的塑
膠品
選擇硯台雖然以石質細潤為佳,但過於光滑(如台灣大理
石硯),亦不容易發墨。硯台的形狀也有多種款式,以墨海一
型最便利,儲墨多,使用後可蓋上蓋子,以免墨水乾涸。經過
一段時間後,殘墨積的太多,應先用水浸泡,再洗除墨垢,保持硯台清潔。
❺ 什麼叫中國畫的筆墨結構和筆墨關系
中國畫的筆墨結構之美在於蘊含著豐富的筆墨精神,反過來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又通過精妙的筆墨結構之美得以體現,二者的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中國畫的核心。
時下談筆墨結構,好注重筆墨技法,而忽略了它的核心精神。
談中國畫的筆墨結構離不開筆墨精神,論中國畫的筆墨精神也離不開筆墨結構,如果把筆墨結構比喻成「骨、肉、血」,那麼筆墨精神就是它的「精、氣、神」。再通俗點用「活生生的人」來做比喻,離開了筆墨精神的筆墨結構就好似「植物人」,沒有了思想,沒有了意識,其實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了;離開了筆墨結構的筆墨精神就像是傳說中人的「靈魂」,看不見,摸不著,亦不復存在。
筆墨結構與筆墨精神相輔相承,相互依存,當它們承載著畫家的思想,成功地合二為一,躍然紙上,向觀者傳遞著畫家情懷時,評論家謂其「氣韻生動」,鑒定家謂其「貫氣」「開門」,大眾百姓謂其「動人」。
筆墨精神體現了人格品位,也體現了人的修養和氣質,更是品評字畫的重要依據之一,對它的理解應該上升到中國文化的高度。
作為中國畫表現與傳達美的基本繪畫語言,筆墨結構和筆墨精神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靈活的結構性
筆墨結構是畫家抽象的思想感情和畫家風格特性具體載體,筆與筆、墨與墨、筆與墨的排列、組合即結構。
筆墨結構有著很大的靈活性,從小處著眼——筆墨結構是指筆墨在皴、點、染中的起承轉折,點、線、面的相互關聯;從大處著眼——筆墨結構是指筆墨在畫面經營、位置布勢中的安排,包括色墨、開合、留白、虛實、呼應、避讓,以及題款、印章等。畫家完全可以依據自身掌握的技法,個人的性情、修養、審美,運用大小著眼點間完美、自由、靈活的組合,描摹自然物像,賦予精神內涵,構建了作品的整體氣韻、風格與情感。
於是不同的畫家會向我們傳統出不同的情感,比如看八大山人的作品,觀者絕對不會感受到欣欣向榮,而是悲凄和憤痕,曾經有同學說,他從八大的作品中感受到的分明是「怯」,雖與眾議不同,然而細細品來,覺得不無道理,這就是藝術作用於不同人的不同感受。
2、穩定的程式性
每個人在主觀情感與客觀現象相碰撞時,都會有表達的沖動,有的用文字,有的用聲音,有的用行動,有的用畫筆,只有當智者、藝術家或天生有稟賦的人,找到一種能凝結情感的客觀表達方式,並經他們的不斷完善時,一種高雅藝術才能誕生。用文字表達的人成了文學家,用聲音表達的人成了音樂家,用行動表達的人成了舞蹈家,用畫筆表達的人成了畫家。
無論哪門哪派藝術都講究一定的格式和法度,同樣中國畫的筆墨結構也有著穩定的程式性,它是筆墨結構歷經千年發展,逐漸沉澱規范化的結果,不講程式的筆墨不亞於胡塗亂抹。
程式是筆墨的載體,是歷經祖祖輩輩畫家總結出來的,比如《芥子園畫傳》,有一種穩定的有規律的技法美,類似於太極拳的一招一式,京劇的一板一眼,無不演繹著和諧與自然,盡管它是固化的、傳承的,但卻根植於華夏文明中,顯示著我們民族的特色。
程式具有很高的穩定性,但隨著對象與創作者的變化,它也會在發展變化,是有一定振幅,不斷向前的,如果將其死死地固化,就會失去生命活力;但若把筆墨程式視為筆墨枷鎖,全盤拋棄,或以西畫方法代替它,又將導致筆墨和中國畫本性的迷失和消亡。
真正的美是不會過時的,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千百年淘汰、選擇的中國畫筆墨程式美是永恆的和有生命力的,它不是照相式的模擬,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種具有對應關系的藝術提煉與升華。
3、廣大的表現力
筆墨是中國畫的語言,歷代畫家在長期藝術實踐中積累和創造了豐富的中國畫技法和經驗,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筆墨表現技巧和風格,它不僅是畫家寫形狀物的手段,更成為了畫家主體精神的抒發渠道,故筆墨技法水平和筆墨布局的高下,成為品評畫家及其作品優劣的兩個重要標志。
筆墨即是形而下的材料工具,也是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內容。世間萬物皆可用筆墨來表現,不同的畫家追求「意」不同,選擇描繪的事物可能就不同,有的寄情於山水,有的寄情於人物,有的寄情於花鳥,即便是同一事物,不同的畫家所描繪出的物象狀態也不盡相同,這也構成了筆墨表現力的廣大。
倪瓚用寂寥空明的一抹遠山、幾株疏枝寒林、平坡累石的程式,營造了他那在元代異族重壓下、非主流的、知識分子抑鬱不得志的情思,恰與客觀物象得到了統一;徐渭將水墨一潑,再以折枝呼應,他的這種「稀里嘩啦」的程式,體現的就是「閑拋閑擲野藤中」的落魄;陸儼少畫山、畫水、畫雲,黃賓虹、傅抱石也畫這一體裁,但山、水、雲在他們三人的筆下是皆然不一樣的,陸儼少的山水以勾勾曲曲的線條表達,靈動秀美,黃賓虹的山水,尤其是被人們稱為「黑賓虹」的作品,像亂柴桿密密麻麻堆砌,給人以大山的深邃華滋,傅抱石的山水在吸收石濤與日本畫法的基礎上,形成他特有的「抱石皴」筆法,再配以精細刻畫的微小人物,大開合的手筆,給人以蒼潤博大、高山仰止之感。
4、豐富的精神內涵
筆墨是中國畫的血肉之軀,也是靈魂,形神兼備為繪畫表達的最高境界和完美組合,因此歷來中國畫家都非常重視筆墨修養,「畫在畫外」,在深厚的筆墨功夫下,尋求要表達的筆墨效果與意境是中國畫家們終身探索與追求的課題。
因此筆墨作為一種充分發揮了其工具特性,又極具表現力的藝術語言,承擔著兩項任務——狀物與寫心。同時寫意畫中筆黑在生宣上暈染的不可控性,又產生了狀物與寫心的特殊性「似與不似之間」「古畫畫意不畫形」「筆簡而意足」「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等的總結性筆墨語言與追求目標。
中國畫筆墨語言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和美學思想的滋養,如骨法用筆,無往不復,一波三折等,既以一管之筆,致廣大,盡精微,又可擬太虛之體,超以象之外,描繪畫家的感受,把自己的品格,自己所崇尚的高尚境界表現出來,賦予它更充分的精神內涵。
強調中國畫的筆墨精神的同時,要防範兩種極端行為,一是將情緒誤當成精神,中國畫是一種升華了的境界,體現的是一種具有審美的感受,不是單純的宣洩;二是將筆墨的「為所欲為」誤當成精神,中國畫的重要創作工具之一——毛筆,其運用起來一定要有書寫性,寫意繪畫中的「寫」與書法中的「寫」並無不同,剛柔、乾枯、輕重、虛實等交相並用,「百煉鋼成繞指柔」,不具有書寫性的筆墨不可以稱之為中國畫的筆墨精神。
5、無限的發展性
藝術的發展在於創新造,但創新不是否定,創新必須建立在繼承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民族的優秀藝術傳統,總是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革而變革的,「筆墨當隨時代」是清代畫家石濤為筆墨的發展做出的最好詮釋。
在對待筆墨發展問題時,我們切不可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要隨著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的深刻理解,不斷創作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傳世佳作來。
放到歷史中看,發展是必然的,新永遠是暫時的,只有根植於傳統文化上的美才是永恆的。
潘天壽先生在論畫殘稿中寫道:「筆墨取於物,發於心,為物象,心之跡。」**畫者、創作者只有通過筆墨結構表現的規律和筆墨結構的歷史規律才能找到一條把握傳統精神的清晰途徑,未來也只有通過它才能找到發展創新的契合點,而且中國畫創作中的精神境界、傳神寫意、自然之美及格調優劣高低皆關乎此,故說筆墨結構飽含著筆墨精神,共同成為中國畫的靈魂。
❻ 中國畫為我國的國粹之一,中國畫的筆墨紙硯有哪些講究
作為支撐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不斷演變升華的文房四寶,千百年來不僅影響著書畫藝術風格的迭代更新,更重要的是它始終扮演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見證者的重要角色。國粹文房四寶是中國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集中體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極具代表性的國粹。
一 毛筆
墨水是一種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體,墨水被用於書寫或繪畫。最早的墨水有使用金屬、胡桃殼或種子製作的染料或使用魚、章魚等水生動物的墨汁。中國的墨是碳墨。墨,是書寫、繪畫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後主李煜的賞識,全家賜國姓「李氏」。從「李墨」名滿天下。宋時李墨的產地歙縣改名徽州,「李墨」改名為「徽墨」
四 硯
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興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硯,俗稱硯台,是中國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漢代時硯已流行,宋代則已普遍使用,明、清兩代品種繁多,出現了被人們稱為「四大名硯」的洮硯、端硯、歙硯和澄泥硯。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已經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延續千年,是傳統文化的一大代表。我們不僅僅從筆、墨、紙、硯的凝魂中感受書墨蘊香,還能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韻味。
❼ 什麼是中國畫的筆墨精神
中國畫是寫意的,中國畫的形、神、意、韻莫不由筆墨來表達傳情,筆墨是畫家心中意象的寄託,好的作品的筆墨語言無不以寫意性融貫其中。狀物寫情,講求以書法用筆入畫,強調線條的書寫性,以筆取氣,以墨生韻,筆中有墨,墨中見筆,筆墨互相生發,筆情墨韻交相輝映,展現了特有的美感和韻味,是中國畫寫意觀的具體體現。
❽ 怎樣理解中國畫的筆墨中寄寓著中國人心與宇宙相通的智慧和靈性
摘要 1、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傳統繪畫,凝聚著我們民族幾千年來的審美精神。它歷史悠久、技法豐富,以其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屹立於世界美術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