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武術在世界的影響力如何
我們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非常的悠久,中華武術作為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並且中華武術當中包含的還有幾千年來沉澱下來的武術文化,早在兩千多年前歐洲人就知道了中華武術,不過在古時候傳媒通訊條件有限,世界並沒有真正的認識到中國武術。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隨著電影製造業和傳媒業的發展,我們中國武術走向了世界。外國人才真正的了解到了我們的中國武術,那個時期有很多優秀的代表,最著名的當屬李小龍了。李小龍是一名國際巨星,將我們的中國傳統武術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Ⅱ 將中國功夫揚名海外,李小龍是如何做到的
李小龍之所以能夠將中國功夫揚名海外,主要還是通過他拍攝的一些中國武術電影以及他在美國開辦的國術館,這兩項就為中國功夫的宣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小龍作為許多人的童年偶像,確實對中國功夫的影響很大,在那個中國人還被稱為是東亞病夫的時代。他就以自己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武藝,讓全世界人被他折服。
同時他也有許多名號,像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ufc開創者等等,他被人們稱為武術宗師,作為中國功夫的首位全球推廣者以及好萊塢的首位華人演員,他的很多記錄也將他推上了不一樣的高度。正是有了這么多的名號,他成為了華人在當時西方人眼中的一個典型代表,這也使得他在華人中的形象尤為高大。
Ⅲ 李小龍逝世46周年,為什麼他會被譽為「中國功夫之神」
李小龍並不是一位武術演員這么簡單,李小龍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是因為他讓世界了解了中國功夫。時至今日,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每一位中國人都是身懷武術絕學的,這絕對是李小龍的影響力。李小龍的知名度遠不止在中國,在世界上也被稱為中國功夫之神。
只可惜李小龍英年早逝,如若不然中國功夫還會更加的發揚光大。如今中國娛樂圈裡面的武打明星雖然很多,但是卻沒有一個能夠扛起中國武術這桿大旗。因為他們都是為了演戲而存在,而並不是為了中國武術而存在。
Ⅳ 中國「功夫形象」是如何流傳出去的為何能聞名於世界
“功夫”,來自於李小龍,它的前身是武術,是香港對“武術”的稱謂,是我國特有體育項目。
中國的“功夫形象”,二十世紀初在大陸萌芽, 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在香港發展,中國的“功夫形象”具有獨特的東方男性的氣質,功夫,代表的就是中國。功夫,早已經就是中國文化的代名詞。
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備受關注,它的文化自然也是一大熱議的話題,而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功夫,自然被國內外人熱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越來越多的人給予中國功夫肯定和支持,也收獲了無數海外粉絲的喜愛。功夫已經走向國際,走進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心裡,融入了它們的生活,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總結
中國的“功夫形象”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折射出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功夫走出國門,靠的是國家和人民的努力,靠的是社會的共同努力,也是文化的自信和自強。願我們更加努力,讓中國更多的優秀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全球化背景下好萊塢電影中中國功夫的運用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29.
[2]中國武俠題材三維動畫角色與動作設定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 2011
[3]撒旦與家臣——美國電影中的華人形象[J].電影藝術,2009(1).
[4]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男性形象解讀[D].山東大學,2009:54.
Ⅳ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工夫是如何做到最厲害的呢
中國功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李小龍通過電影的形式將中國功夫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到了八十年代,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又掀起了全國性的少林功夫熱,無數家庭毅然決然送孩子到少林來學功夫,還有很多黃頭發藍眼睛高鼻樑的外國人也不辭辛苦跋山涉水來到中國河南嵩山少林寺來學功夫。為什麼首選少林寺呢?所謂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是中國功夫的集大成者。那為什麼少林功夫是最牛的呢?現任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師給出了非常精準的總結。
練拳腳功夫需要修心,需要遵從禪宗思想的指導,其實幹啥事情又是殊途同歸,我們都知道喬丹能有如此卓越的成就離不開公牛隊教練禪師讓他進行的修心訓練。功夫之道,亦可明心,亦能成佛。禪宗教導少林武僧練武的最高境界便是化有形為無形,一定要突破一招一式對自己身體的束縛,心中無念才能達到武學之化境。禪宗思想之高深才是少林功夫厲害的根源所在。
Ⅵ 你知道《功夫》成為經典,有哪些原因嗎
《功夫》更是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其巔峰之作,而至於為什麼《功夫》會達到如此高度,答案就隱藏在這部電影方方面面的細節之中。
首先,角色人物方面
按道理來說,如此功力的武術指導要一位就行,為什麼會同時有兩個,這也是出於周星馳對這部作品及其嚴格的態度。不過這倒不是說洪金寶能力不行,沉浸功夫片多年的洪金寶,其武指功力肯定是頂尖的。但是周星馳和洪金寶都是很偏執的人,他們兩個在片場常常意見不和,周星馳想要拍出自己的風格,而洪金寶作為影壇大佬級人物,自然也是容不得別人來指點自己,因此對電影不同風格的態度,造成了兩個人分道揚鑣的結局。本片中三個高手別離切磋之前的武打戲都是洪金寶拍的,而之後的全都是袁和平指導的。這件事情也證明了星爺對這部作品每個細節的嚴苛程度。
你覺得呢?請留言
Ⅶ 中國功夫聞名天下,這里的功夫指的是什麼意思
功夫,英文Kung fu,又稱中國功夫、中國傳統武術,是在中國清末關於「武術」的別稱,主要體現在個人在武術上的應用和造詣,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和個人修為。
功夫,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化」。它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文化遺產。
中國功夫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不僅出現了大量中國功夫題材的中外影視作品,更有少林、太極、詠春拳等中國功夫在全球廣泛傳揚。目前,在全國得到較全面保留與發揚的中國傳統功夫。
Ⅷ 中國功夫聞名天下的功夫是什麼意思
是在中國古代健身術的基礎上,吸收各種武藝之長而形成的中國拳術的一個最有影響的流派,以其剛健有力、朴實無華和利於技擊而在國內外享有盛名。http://ke..com/link?url=QDyUCA139vNY74S_
Ⅸ 少林以什麼武功聞名天下
相傳少林武術創始於達摩祖師傳易筋、洗髓二經及先天羅漢拳。此後少林寺歷代高僧結合中華民族固有的武術技法,發展成名揚中外的少林武術。
少林武功是我國著名的武術流派之一,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廣,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林拳」、「少林棍」在我國武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少林武功起源於古代嵩山少林寺,並因而得名。嵩山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五乳峰下。它創建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來嵩山落跡傳教而建。
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歷史見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內的「少林拳譜」壁畫,描繪了當年少林寺和尚練拳習武的真實情景:宏偉的寺院,張燈結綵,三十個身著短裝,精神奕奕的健壯武僧,分成十五對,在演練少林拳,拳打腳踢,栩栩如生。除了行拳圖外,殿內還有寺僧演練器械、揮舞棍棒的壁畫,南北兩壁有少林武術的「錘譜」,畫面突出兩個武僧擺開對打的架勢,沖拳、撥掌對練。千佛殿是當年少林寺的練功房,地堂上還有四十八個寺僧「站柱」的遺跡;只見磚鋪的地面上留下兩行直徑約四、五十厘米的鍋底狀圓坑,一個個間隔約二米半,據說是眾僧苦心學藝,兩腳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甘練少林武功的真實史跡。
少林武功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凝結了千百萬人民的心積血。少林武術在漫長的歲月中由中華民族無數武林高手發展流傳下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廣東少林、峨嵋少林和武當少林,每派中又分許多小派和門別,派別實繁。從地域上又可分為北少林和南少林兩大流派。
少林功夫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按性質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指鍛煉身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氣。按技法又分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技擊散打、器械和器械對練等共一百多種。這些套路和軟硬功夫,由於年代久遠,散失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流傳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
目前少林武術流傳的主要有以下套路:
1.拳術:
小洪拳、大洪拳(三節)、朝陽拳(四節)、觀潮拳(一節)、炮拳(三節)、通臂拳(三節)、梅花拳、長錘拳、太祖長拳、黑虎拳、大通臂、心意拳(三節)、羅漢拳(五十四節)、心意把(十二種變化、十二大勢)。
源為武藝之源。少林派拳術有羅漢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戰拳、昭陽拳、連環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圓功拳、內功拳、太祖長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觀潮拳、金剛拳、七星拳、練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長錘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長關東拳、青龍出海拳、翻子拳、鷹爪拳、護身流拳等。
對練拳術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開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橫炮、二十四炮、少林對拳、一百零八對拳、華拳對練、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術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朴實無華、利於實戰,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在練習少林拳時,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說,其風格主要體現一個「硬」字,攻防兼備,以攻擊為主。拳勢不強調外形的美觀,只求技擊的實用。步法進退靈活,敏捷,有沖拳一條線之說。在身段與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眼法講究以目視目,運氣要氣沉丹田。其動作迅如閃電,轉似輪旋,站如釘立,跳似輕飛。少林拳分南北兩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還分許多小派。
2 .棍術:
單盤龍、雙盤龍、猿猴棒、風火棍、齊眉棍、齊天大聖猴棍、六合風里夜叉棍、小夜叉棍(五路)、大夜叉棍(三路)、陰手棍、六合陽手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十八點齊眉棍、劈山棍等。 對練棍術有六合桿、排棍、穿棱棍、破棍十二路、群羊棍、上沙六回排棍、中沙排棍、下沙排棍等。
少林派棍術有猿猴棍、風火棍、齊眉棍、大桿子、旗門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劈山棍、陰手棍、陽手棍、五虎擒羊棍等。
對練棍術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桿、破棍十二路等。
棍打一大片,一掃一劈全身著力。棍練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克敵制勝,在歷代抗敵禦侮中,少林棍發揮過重要作用。
3.槍術:
十三槍、本十一名槍、六路花槍、三十一名暴花槍、十八槍、二十七槍、三十六槍、八十四槍、十槍架、六門槍勢、秘授槍譜三十六點等。
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六合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
槍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槍術有少林槍、五虎槍、夜戰槍、提爐槍、攔門槍、金花雙舌槍、擔攔槍、十三槍、十八名槍、二十一名槍、二十四名槍、二十七名槍、三十一名暴花槍、三十六槍、四十八名槍、八十四槍、六門槍勢、十槍架、六路花槍、秘授槍譜三十六點、豹花槍等。
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對手槍、戰槍、雙刀對槍、六合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
少林槍術有一條歌訣是:「身法秀如貓、扎槍如斗虎,槍扎一條線、槍出如射箭,收槍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壓槍如按虎、挑槍如挑龍,兩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攔、拿、亢、點、崩、挑、撥,各種用法奧妙全。」
4.刀術:
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春秋二十四刀、單刀、長行刀、穿刀、六合刀、座山刀、少林雙刀、八路雙刀、六路雙刀、梅花單刀、太祖卧龍刀、五虎少林追風刀、滾堂刀等。 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
刀是歷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譽為「百兵之帥」。「刀如猛虎、槍似蛟龍」,刀術的演練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凜烈的氣概。
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撲刀、雪片刀、提爐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單刀、座山刀、六路雙刀、八路雙刀、太祖卧龍刀、馬門單刀、燕尾單刀、梅花雙發刀、地堂雙刀、滾堂刀、單刀長行刀、五虎少林追風刀等。
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單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等。刀的使用特點是纏頭裹腦、翻轉劈掃、撩掛雲刺、托架抹挑等,並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劈、撩、斬、刺似猛虎之說。
5.劍術:
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劉玄德雙劍、達摩劍、綈袍劍等。對練劍術有二堂劍對刺、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
劍術矯健、優美、豪放,自古至今流傳深遠。
少林派劍術有達摩劍、乾坤劍、連環劍、太乙劍、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綈袍劍、劉玄德雙劍、青鋒劍、行龍劍、武林雙劍等。
對練劍術有二堂劍、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等。劍訣:「劍是青龍劍,走劍要平善,氣要隨劍行,兩眼顧劍尖,氣沉兩足穩,身法須自然,劍行如飛燕,劍落如停風,劍收如花絮,劍刺如鋼釘。」
6.其他兵器類:
三股叉、方便鏟、套三環、峨眉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節鞭、刀里加鞭、繩鞭、虎頭鉤、草鐮(五合草鐮、六合戰鏈)、梅花單拐、六合雙拐、馬牙刺、烏龜圈、雙鐧、日月狼牙乾坤圈、禪杖、大槊、風魔杖等。
少林武術器械有長的、短的、硬的、軟的、帶尖、帶刺、帶鉤、帶刃的,多種多樣,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說,近計不易勝數。除上述刀、槍、劍、棍以外,還有三股叉(南方又稱大鈀)、方便鏟、套三環、峨嵋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雙錘、大斧、雙斧、三節棍、梢子棍、七節鞭、九節鞭、雙鞭、刀里加鞭、繩標、虎頭雙鉤、草鐮、「五合草鐮、六合戰鏈」、戟頭鉤、梅花單拐、六合雙拐、馬牙刺、烏龜圈、雙鐧、日月狼牙乾坤圈、禪杖、大槊、風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7.器械和器械對練及器械拳術對練套路有:
空手奪刀、空手奪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刀對槍、雙刀進槍、齊眉棍合槍、單拐進槍、雙拐進槍、拐子合齊眉棍、虎頭鉤進槍、馬牙刺合槍、烏龜圈合槍、套三環合槍、方便鏟合槍、月牙鏟破雙槍、節鞭對棍、鋼鞭對節鞭、月牙合槍、月牙合鐧、三節棍進槍、方天畫戟進槍、三英戰呂布、空手奪刀槍、和戟鏈進槍、三股叉進槍、大刀封槍、三節棍破雙槍、峨眉刺進槍等。
8.軟硬功夫練法多種:
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彈弓譜、易筋經義、各種用葯法、救治法等等。
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
9、氣功
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
10、軟硬功夫
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葯法、救治法等。
北魏
Ⅹ 中國功夫的淵源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被稱為中國四大國粹之一,為各族人民所喜聞樂見。
武術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獸搏鬥。學會了一些基本的格鬥和搏殺技能。原始戰爭的出現,單人應戰技能得以完善。先秦時期,各國諸侯都非常重視培養和訓練將士們的搏擊技術,劍術得到發展。漢代,帶有搏擊性質的「角抵」已有廣泛的基礎,還發明了鐵兵器,出現了編排起來的攻防連續套路。到了晉代,練武活動已有「口決要術」,武術初見雛形。唐代,是中國武術的興盛時期,唐武則天開武舉,不少武術人才脫穎而出,天下聞名的少林武術的最早記載也起於唐朝初年。宋代,中國武術走向成熟。健身練武已成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內容。而且,在民間還組成了研習武藝的組織——「社」,開始出現武術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現了某些以傳授武藝為主要內容的武館。明清時期,民間習武更為廣泛,門派林立,出現了數百種武術套路,武術流派趨於定型。
中國武術具有獨特的風采。武術的主要內容由拳術和器械的套路組成。根據拳種和類別的不同,套路有長有短,有剛有柔,有單練,有對練,風格不同,表現各異。但共同的要求是動作連貫、往返多變、起伏轉折、快速敏捷、節奏鮮明。在武術的動作和練法中,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如踢、打、摔、拿、擊、刺等動作,是組成武術套路運動的主要因素,它們都有著不同的演練特點和攻防規律。中國武術具有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神韻,由於武術動作是從格鬥攻防技術中提煉出來的,因此要求手到眼到,手疾眼快;手腳相隨,上下協調;意領身隨,以氣催力;意識、呼吸、動作必須和諧一致。在中國武術的長期發展中,逐漸演化出十八般武藝或十八般兵器。通常認為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中國古代的兵器遠不止這18種,平常所說的十八般兵器或武藝只不過是一種泛稱。
中國武術文化底蘊豐富,門類眾多。按流行地區分類,劃分為南拳、太極拳;按山脈、廟宇分類,可劃分為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按形象分類,可劃分為蛇拳、猴拳、螳螂拳等;按技術內容分類,劃分為拳術類、器械類、氣功類、摔跤類等。拳術類包括長拳、太極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等。器械類包括刀術、劍術、槍術、棍術四大主要形式。氣功類包括禪家、道家、儒家、醫家和拳家五大派別。摔跤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角力和相撲,現稱為中國式摔跤。
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最為著名的武術流派是少林派、武當派和峨眉派。
(1)少林武術。發源於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術內容極為豐富,其中少林拳的精華被稱為「少林五拳」,系指龍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鶴拳,分為小洪拳、大洪拳、羅漢拳、梅花樁炮捶等幾十種少林拳法,還有刀、槍、劍、鏟、棒等器械的技擊法,並創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陰陽功、混元一氣功等氣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逐漸分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2)武當武術。因發源於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而得名。武當武術起源於元末明初,盛行於明末清初。武當拳的風格特點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見長,以慢擊快,以意運空,以氣運身。武當派拳術有無極拳、鷂子長拳、猿猴伏地拳、六歲散手和五當太乙五行拳等。武當兵器有武當劍、白虹劍、六合槍、六合刀、松溪棍等。太權拳屬武當著名拳種,影響極大。太極拳在長期流傳中,演變出許多支派,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太極拳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和孫式太極拳。後經提煉整理,又出現簡化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八十八式太極拳等套路。
(3)峨眉武術。發祥於四川峨眉山,形成於明代。峨眉拳集眾家之長,形成了獨特的技法與風格。它的主要技擊特點是動作小,變化大,以柔克剛,借力打力,以靜制動和以動制靜並用,攻防時多順勢前鑽,借力反擊,以快取勝。峨眉拳術有僧門、岳門、杜門、趙門四大家和洪門、化門、字門、慧門四小家,還分為黃林、點易、青城、鐵佛、青牛五大門派。
此外,氣功與摔跤也在中國武術中佔有一席之地。
氣功是一種祛病健身、益壽延年的養生術和自我身心鍛煉方法。氣功
在發展中,逐漸與各學說流派相結合。儒家養氣,旨在修身。武術拳家養氣,旨在積氣。醫家養氣,旨在治疾健身。佛家養氣,旨在排除雜念,達到禪定。氣功門派眾多,尤以道家氣功見長。
摔跤是兩人相角的一種武術體育運動,摔跤一般均按體重分級進行,能使對手的身體任何部位(兩腳除外)觸地為勝。摔跤也是中國部分少數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之一,蒙古族、朝鮮族、哈薩克族和保安族等都喜愛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