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什麼創始人,被譽為什麼之父,什麼等
被譽為「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氏」、「米神」等。
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Ⅱ 中國工程院有多少位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至2014年,中國工程院共有802位院士。
1991年,中國科學院增選210名學部委員。1993年10月19日,國務院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宣布成立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1994年產生第一批96名院士,其中30人為中科院院士。
此後,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高速增長。1997年,中國工程院增選116名新院士,1999年,增選113名院士,2001年再添81名,院士總人數已達到616人,還不包括24名外籍院士。短短七年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增長了540%。
在日益高漲的爭議聲中,工程院院士增選的幅度終於下降,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09年,分別有58人、50人、33人和48人新當選為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不僅僅是「榮譽性、學術性咨詢機構」,它還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長期關注院士制度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指出,從級別上講,科學院、工程院有時比科技部還高。「因為科技部長是部級,而兩院的離任院長很多是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都是國家領導人級的。」幾乎已經形成慣例的是,工程院之前三任院長,朱光亞、宋健和徐匡迪都曾在任職或離任院長後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而中國科學院在「文革」之後的歷任院長,盧嘉錫、周光召和路甬祥,都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Ⅲ 袁隆平是中科院院士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曾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3)中國工程院院士叫什麼擴展閱讀:
一、任職經歷
1971.01—1984.06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所研究員,省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成員。
1979年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湖南省生物學會理事國務院授予袁隆平中國先進科技工作者與中國勞動模範的稱號、湖南省遺傳育種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農學會理事。
1982年8月26日,被聘為農牧漁業部技術顧問、中國雜交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
1984年6月15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
1985年,被聘為湖南省安江農校名譽校長、西南農業大學兼職教授。
1988.01—1995.05 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
1991年11月2日,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同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
1995.05—2016.01 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7月1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在三亞市舉行儀式,聘請袁隆平院士為海南省政府高級科技顧問。
2005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聘為貴州省農業科學院顧問。
2008年5月,擔任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
2012年6月,袁隆平正式受聘為「陳游標綠色食品產業高級顧問」。
2013年1月,當選湖南省政協副主席,3月選政協十二屆中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2016年1月,袁隆平辭免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職務。
2018年9月13日,當選為中國發明協會「會士」。
二、人物影響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網定價發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學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譽院長。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團、瀟湘電影集團、湖南省文聯、中視天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電影《袁隆平》,講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優質雜交水稻的艱辛歷程,謳歌了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的高尚品德。
Ⅳ 中國工程院院士童志鵬病逝享年多少歲
據報道,我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電子信息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童志鵬於12月19日病逝,享年93歲。
當年在回國的郵輪上,童志鵬曾寫下一首長詩,如今看來,這些句子正是他漫長而光榮人生之路的真實寫照:多少祖國的弟兄們,早已捲入這建設創造的高潮,你們不再遲疑,更不願袖手旁觀,欣賞人家可歌可泣的事跡。你們願意舍棄個人舒適的日子,再征服一次海洋和自己。
英雄一路走好,祈福。
Ⅳ 中國鍾南山院士是誰
鍾南山院士簡歷
張靜帶你看天下
02月08日 · 廣州市微聚寶網路技術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營銷師
鍾南山(1936年10月-),福建廈門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1][2][3]現任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4]他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間質性肺炎等呼吸系統疑難雜症方面的研究。其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時期主持了廣東省的非典防治工作,是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
中文名:鍾南山
出生地: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1936年10月
國籍:中國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性別:男
民族:漢族
畢業院校:北京醫學院
主要成就
改革先鋒稱號、中國工程院院士(1996年當選)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中國全國先進工作者(1995年、2003年)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09 )年「感動中國2003年度」十大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3)、白求恩獎章(2004)、全國道德模範(2007)
人生經歷
1953年,就讀於廣東實驗中學。
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並留校任教。
1960年7月至1971年8月,擔任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教研組助教。
1971年9月至1974年4月,擔任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1974年4月至1978年8月,擔任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1978年9月至1982年12月,擔任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講師。
1979年10日起,擔任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1979年至1981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及倫敦大學呼吸系進修。[6]
1983年1月至1986年12月,擔任廣州醫學院副教授(於1985年後被指定為中央領導保健醫生)。[7]
1986年12月1995年,擔任廣州醫學院呼吸內科教授、碩士生導師。
1987年12月至1992年10月,擔任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
1992年5月至2002年12月,鍾南山擔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7]
1995年8月,擔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呼吸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6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8年6月,任中國工程院醫葯衛生工程學部副主任。
2003年,「非典」爆發,以鍾南山為代表的醫護工作者經長期努力,抗擊了非典。[8]
2003年8月13日,鍾南山卸任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9]
2004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10]
2005年4月13日,當選中華醫學會第23屆會長。
2007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07年10月,擔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9年7月,擔任貴州醫科大學名譽院長。[11]
2009年9月10日,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12]
2010年,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8]
2012年3月5日,鍾南山建議在全國展開PM2.5監測,防治則可先行在重點區域進行,他建議從國家層面對優化產業結構汽車尾氣治理和優化能源結構作出硬性制約。[13]
2014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14]
2016年3月27日,鍾南山參加中國首界流感高峰論壇並發表講話。[15]
2017年9月,卸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一職。[3]
主要成就
鍾南山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規范化診療、疑難病、少見病和呼吸危重症監護與救治等方面的研究。並首次證實了隱匿型哮喘的存在。他所領導的研究所對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診斷成功率達85%,重症監護室搶救成功率達91%。[6]
承擔項目&成果獎勵
截至2010年9月,鍾南山取得中國國家、省市各級科研成果20餘項,2005年獲中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獲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獲得了廣東省和廣州市科技進步個人特等獎。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技獎。[6]
1980年,《GD微型最高呼氣流速儀》項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2年,《轉基因因子研究》項目獲廣州市科技成果一等獎;
1994年,《哮喘及氣道高反應性》項目獲中國衛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
2008年,《應用siRNA策略研製預防和治療SARS疾病特效葯動物實驗》項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8年,《慢性咳嗽的病因診斷程序、發病機制及其治療研究》項目獲廣州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SARS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及相關研究》 項目獲廣州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9年,《創建防治結合型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項目獲中國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6]
論文著作
截至2010年9月,鍾南山在中國國內外醫學雜志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國外發表論文被SCI引用81次,主編了《英中日圖解醫學辭典》《Asthma》《現代呼吸病進展》《解讀急性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預防與對策》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與治療》。
人才培養
截至2003年7月,鍾南山先後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十名,其中包括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陳榮昌教授和延安大學附屬醫院榆林一院李莉博士。[17][18]鍾南山從教數十年,是一位桃李滿天下、銳意創新的教學名師。2010年,為了推動醫學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更多拔尖人才,鍾南山親自參與挑選和面試,從廣州醫學院2010級416名臨床醫學專業新生中選拔32名成立「南山班」,並親自擔任班主任。「南山班」一改傳統醫學院校大班授課、臨床實踐不足的落後教學模式,實行小班教學,鼓勵動手實踐,增加師生互動,培養學生國際視野。鍾南山在開班儀式上說:「希望我班上的學生從一年級起就能親身接觸病人,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英語流利、卻去國外實驗室做高級打工仔的人,而是創新型的中國醫學實用人才。」
Ⅵ 院士有幾種類型
Ⅶ 院士有哪些
中國兩院全體院士共有167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80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77人。
Ⅷ 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都有誰
1、吳良鏞。
男,漢族,江蘇南京人,中共黨員、民盟盟員,1922年5月出生,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國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2012年2月14日,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吳良鏞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2、張光斗。
張光斗(1912.5.1-2013.6.21),出生於江蘇省常熟市,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1934年畢業上海交通大學獲學士學位, 1936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土木系碩士學位,1937年獲哈佛大學工程力學碩士學位,並得到了攻讀博士學位的全額獎學金,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
3、路甬祥。
路甬祥,男,漢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水力機械專業畢業,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繫液壓氣動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共中央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院長,浙江大學校長。
4、李德仁。
李德仁,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獲得蘇黎世理工大學名譽博士。歷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
5、陳俊亮。
陳俊亮,男,漢族,1933年10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通信與電子系統專家,中國通信程式控制交換技術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智能通信網的開拓者。北京郵電大學網路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網路技術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