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印泉的後期作品
張印泉 作品
新中國成立後,張印泉被聘請到新聞攝影局、新華社攝影部研究室任研究員。他把幾十年的攝影實踐經驗帶給新社會,長期刻苦鑽研積淀的攝影能量得到很大發揮。無論在攝影理論、攝影藝術、攝影技術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在早年攝影書籍匱乏的情況下,他陸續整理出版了《攝影原理與實用》、《攝影應用光學》、《人造光攝影》等多部深入淺出的著作,有一百多萬字,使許多攝影愛好者受益。他參加攝影部舉辦的青年大學生培訓班,親自授課,培養了大批記者、編輯,成為新華社總社和分社骨幹。他利用美國空軍的航拍器材改製成長焦距鏡頭,用於遠距拍攝節慶日天安門城樓上中央領導同志的活動。經他建議,攝影部為下屬記者配備小片幅型徠卡135相機和中片幅祿萊120雙鏡頭反光相機,使大家輕裝上陣,拍攝出又多又好的照片。這一時期他的作品,思想內容充實,題材和形式多樣,如《嚴寒中的青年突擊隊》、《清晨築壩》、《放牧》、《看焰火去》、《七星煙雨》等作品,反映了新的時代,新的人物風貌,歌頌了社會主義建設。
1956年,中國攝影學會(今攝影家協會)成立,張印泉先後當選為第一、二屆副主席,全國文聯委員,一至九屆全國攝影展覽評委,《中國攝影》雜志編委。他憑自己的攝影藝術功底,熱心服務工作,受到大家的敬仰。
⑵ 藝術家為新中國建設創作哪些題材的作品藝術家是怎樣觀察生活,表現社會生活
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任何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和藝術創造的產物。因此,藝術創作從主客體兩個方面來看,都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從創作客體來講,社會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藝術創作不能離開客觀現實社會生活;從創作主體來講,藝術家總是屬於一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藝術創作歸根結底受著一定社會生活方式的制約,也與藝術家本人的生活實踐與生活經歷密不可分。顯然,從這兩個方面來講,藝術家在從事藝術創作時,都與社會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一方面,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因而,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就顯得十分重要。歷代藝術家們在這方面都有著許多深切的感畫家要向大自然學習,這也是對於繪畫創作中主客體關系的一個MM22的概括。清代繪畫大師石濤也有一句名言,叫作「搜盡奇峰打草稿」,石濤本人正是數十年遍游祖國山山水水,把客觀的山川景物通過主觀的感受和理解熔鑄為獨具特色的山水畫。如果石濤不是一生遍游天下名山大川,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畫中如此創造性地把握大自然的神韻和律動,他也不可能成為承先啟後的一代繪畫大師。對於中外文學家來說,豐富的生活積累更是進行創作活動的基礎和源泉。如果曹雪芹幼年不是過著「錦衣紋綺、飪甘順肥」的貴族公子生活,他在窮愁滾倒的晚年未必能寫出《紅樓夢》中那些數不清的大小庭席上各種各樣的山珍海味,以及名目繁多、花樣百出的許多吃法。如果曹家當年不是作為江南顯赫一時的「江寧織造」,曾經先後四次在曹家大宅
⑶ 四月影會影展展示了哪些作品
20世紀7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樣板化」時代的終結,同時也是變革時代的開端。
在經歷了長期的陰霾之後,中國攝影藝術終於迎來了第一縷陽光。1979年4月5日,新中國第一個民間攝影團體-四月影會,在北京中山公園僅150平方米的蘭室,舉辦了一次轟動全國的藝術攝影展。
影展名為《自然,社會?人》,共展出50餘位作者的300幅作品。組織者之一王志平後來回憶道:影展的題目趙介軒提出叫《自然?社會?人》,我馬上同意。我想到了我在初中時開始讀的蘇俄作家愛倫堡的長篇回憶錄《人?歲月?生活》我很喜愛這套書,也很喜愛這個書名的節奏感,在第一回展覽的前言中,我將《自然?社會?人》的含義作了闡釋「攝影藝術的美,存在於自然的韻律之中,存在於社會的真實之中,存在於人的情趣之中。」
濃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是這次影展最顯著的特色。金伯宏的《迴音壁》、李曉斌的《殘局》、胡現軍的《生活的旗幟》,表現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充滿了生活的情趣。
影展中,還有一些富於諷喻意味的小品攝影作品。這些作品,引起人們會心的微笑或深刻的反思。此外,攝影題材的禁區也被打破,不少作品大膽地表現了愛情生活。
在25天展出時間里,有7萬多觀眾參觀了影展,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盡管有人驚呼,影展的作品「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但更多的人表示了肯定。攝影理論家龍熹祖認為,這次影展,是「經歷了『四人幫』橫行時百花凋零、萬馬齊喑的陰暗歲月之後」,「攝影園地的一簇報春花」。
四月影會的第二次《自然?社會?人》影展在次年四月舉行。這次影展,雖然沒有產生上一次那麼大的社會影響,但參展的作者更多,共有151人。其中有不少專業攝影工作者,還有一些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這次影展的《前言》中寫道:藝術家對事業應該是勤奮的、真誠的。朋友們用光與影、線條與色彩,描寫著周圍不總是那麼甜蜜,然而平凡動人的生活,抒發著心中不一定豪邁,然而真實、豐富的情感。
第三次《自然?社會?人》藝術攝影展,如期於1981年4月舉行。從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作者正在走向成熟,顯示出自己的藝術個性。但就總體風格而言,明顯地缺少了前兩次影展那種質朴、親切的特點,使得一些對影展充滿熱情和期待的觀眾,離去時有一絲「興猶未盡」的感覺。展後,影會主要成員經過商議,決定解散四月影會。
《自然?社會?人》在中國攝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的歷史意義,正如丁遵新所說的:中國攝影史終於翻過了沉重的一頁。
雲開霧散,大地春回。
⑷ 什麼是中國建立後的攝影藝術作品
《開國大典》、《大風集》等。1924年陳萬里的《大風集》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個人攝影集,以及新中國剛剛成立後涌現出的攝影大師侯波,他的代表作《開國大典》就是中國建立後的攝影藝術作品。
⑸ 建國後50年代~60年代中期的攝影家們創作特點是怎樣的
與《東方紅》一樣,建國後50年代~60年代中期,攝影家們把鏡頭對准了生機勃勃的新中國,以及充滿朝氣與激情的人民。他們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生活,充分展現出這個偉大時代的活力與氣息。齊觀山的《鬥地主》、時盤棋的《燒地契》、侯波的《毛主席和亞非拉朋友在一起》、呂厚民的《歡送志願軍回國》、李仲魁的《在結婚登記處》、陳勃的《雨越大幹勁越大》、張其軍的《鼓動》等,都是這個時代具有象徵意義的視覺記錄與圖像符號。
人像、風光、花卉、靜物攝影,同樣表現出昂揚向上、意氣風發的風貌。如袁毅平的《東方紅》、鄭景康的《齊白石》、黃翔的《黃山雨後》、張印泉的《靜物》、敖恩洪的《油菜花》等等。在這些作品中,人像攝影注重傳神,風光、花卉、靜物攝影則強調寫意。這種審美情趣,奠定了中國藝術攝影的美學標准,並影響至今。
⑹ 中國建國以後拍攝的所有電影的匯總列表
1、《白毛女》
《白毛女》是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電影,由王濱、水華執導,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主演。該片於1951年3月11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該片根據陳其謙創作的同名話劇改編,講述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某部前衛營克服重重險阻,最終勝利完成了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