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院的民調是什麼意思
民事調解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可以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主持並促使當事人雙方達成協議協商解決的制度。調解制度作為解決糾紛的一種機制,是中國固有的傳統,在審判中佔有重要地位。
調解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西周在銅器銘文中就有調處的記載,秦漢以來,調解成為司訴的原則,兩宋時期,隨著民事糾紛的增加,調處呈現制度化的趨勢。明清時期,調處已是臻完善,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先生大力引進西方法制,建立西方法制體系,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沒有中國實行開來。建國初期,審判方式一直沿用抗戰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強調審判與調解緊密結合,直到1979年中國起草《民事訴訟法(試行)》時,將「調解為主」改為「著重調解」,1991年中國開始修訂《民事訴訟法(試行)》,明確了調解的原則為「自願和合法」,適用范圍包括一、二審、再審,使調解原則更加符合人民法院民事訴訟調解的審判實踐,糾正了調解與判決販關系。近年來,隨著審判方式的改革,「調解為主,調判結合」,大量簡易審理的案件所佔比例逐年提高,如黑龍江省孫吳縣人民法院2003年收案996件,審結983件,其中調解結案413件,占結案數的42%,2004年收案871件,結案856件,其中調解結案436件,占結案數的50.93%,而兩個基層法庭所審理的民事案件有七成為調解結案,由此可見,民事調解制度在人民法院解決糾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中國怎麼不搞厭日民調
可能是因為有毒奶粉、地溝油等都屬中國製造,好多人都是購買日本貨。但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是討厭日本男人的,對於女優我就不說了,呵呵
3. 中國的民族是怎麼劃分的
一,中國的民族是怎麼劃分的
民族識別是從解放初到1979年才結束的.
民族識別認定的理論依據:民族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先後開展了3次民族工作高潮,其中首先就是民族識別的過程.按照上述理論依據截至到1979年,國家正式確立了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並且不再新增加。
目前在社會上流傳很多關於中國有55個民族之外的民族存在的說法。這種說法主要是由於下列情況所導致:
1.民族觀念、民族只是淡薄。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由於生活的地域不同,同一個民族又分為很多支系,有些人可能把支系當作一個民族了。例如,我們都知道的阿詩馬屬於撒尼人,但很少有人知道撒尼人屬於彝族的一個支系.
2。在我國,少數民族由於歷史、自然等原因,發展相對落後,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制定了很多相關的優惠政策,一些人可能會提出自己歷史上曾是某個民族。但是這種情況國家已經明確規定,中國不再增加少數民族,從里論上看,這些人的生活習慣已經和漢族非常相似,所以布局北少數民族認定的理論基礎。這可能是現在有人認為中國有57個少數民族的情況.
3.一些民族由於地域或歷史原因,同一民族長期在不同地域生活,他們會認為不同地域的應該是2個民族,這種說法現在存在,但從科學角度將,這種說法不成立。
4。由於第2種情況,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國還有大概70多萬多人屬於未識別民族,這些人認為自己不屬於現在有的任何一個民族,但是他們又不具備民族獨立劃分的4個標准,所以按照未識別民族對待.
民族識別是從解放初到1979年基諾族認定才結束的。
民族的演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國有外國人加入中國國籍的情況,但是這是極少數的情況,關於民族的劃分情況,世界通用的是指「世居民族」不是加入國際就解決的問題。
二,漢族的來歷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約公元前2000年,啟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從周朝開始,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活動范圍也由黃河流域逐漸擴大到淮河、泗水、長江和漢水流域。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並以此區別於夷、蠻、戎、狄等諸多民族,但此時華夷的劃分尚不十分嚴格。
春秋時期,華夏族同周邊民族進一步融合,秦、楚等原本被排斥於華夏族之外的國家也被逐漸接納。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華夏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陸續進入中原地區的夷、蠻、戎、狄也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族體。此時,華夏族的活動地域也擴展到了遼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區等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並以先秦時期的華夏族為核心和主體,加以漢朝疆域內被漢化的部分其他民族,形成了漢族。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4. 當代在中國的民調里,有幾成的人知道鄰國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成了現代版殖民地
現代日本,不能算是美國殖民地的。
殖民地時代過去了。
殖民地時代以英國為代表,它以殖民形式逞強全球。現代美國以美元霸權、軍事霸權稱霸世界,與殖民不一樣,日本算是美國的仆從國,不是美國殖民地。
你也注意到現代日本地位與殖民地地位不同,所以殖民地你前面加了「現代版」。但沒有看到它們本質區別。
以前中國治理周邊,用的是朝貢制,現在看來太滑稽了。其他國家出事,中國要「管」,它們只需進貢一點「貢品」,還可得到豐厚的「賞賜」。尤其是那些國家一旦強大,反過來攻打中國,太不值!
當代中國人,只要接受過9年義務教育的,差不多都知道現代日本實際地位的,也知道日本二戰後由美國佔領的現實,也忘不了日本作為一個鄰國對我國深深的傷害。
5. 日澳涉華民意調查,都在背後搞出哪些「門道」
在近日公布的民調中,對於所謂中國人入侵台灣,引發的台灣有事,讓人們非常的關注,並且九成日本人民眾認為東京應該做准備。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就連澳大利亞也參與到這個民調的事件當中來,3/4的奧民認為中國在未來20年內,非常可能或有些可能成為澳大利亞的軍事威脅。對於此事,我表示兩個字荒唐。這背後到底都搞出了哪些門道?我相信眾所周知,由於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逐步的上升,導致了很多國家對我們國家有一個嫉妒心理,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那些國家,而日本就在這其中。
6. 中國到底有沒有民調局呢
中國行政體制內沒有民調局這個部門,但是類似的部門還是有的。
民調這事情在統計局是有過這種調查的,譬如經濟普查、社會平均工資調查等等。但是在有些學術機構是類似的調查,但是這些調查多數只能在學術或新聞媒體見過,但是很少獲得主流社會的認可。
(6)中國是怎麼民調的擴展閱讀:
輿論調查(又稱民意測驗、民意調查或民調),是民主國家了解公眾對某些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意見和態度的調查方法,其目的在於通過對大量樣本的問卷調查來較為客觀、精確地反映社會輿論或民意動向。
民意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側證著「以人為本」的成色。而民意調查首先是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里照出自己的形象,只是一種手段,借著這面鏡子認清自己的問題,及時正衣冠,才是目的。光照鏡子,不正衣冠,數年如一日,問題還是那些老問題,毛病還是那些老毛病,重復抒情,豈只是一個原地踏步的問題?嚴肅性沒了,調侃、挖苦、嘲諷的黑色幽默就會登場,而在黑色幽默的背後,則是信心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