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文、漢語、華語、普通話、國語有什麼區別
「漢語」和「中文」有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漢語」更常在學術圈使用,「中文」在民間較常出現。另一種常見說法是,「中文」是中國語文的簡稱,以現代漢字為基準,強調「文」,「漢語」則更強調為漢民族語言。
在英語中,漢語和中文都翻譯為Chinese。
北京大學出版的《博雅漢語》教材
很多人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單純使用「Chinese」並不準確,因為漢語口語包含了官話、粵語、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語、閩語等七種方言,而外國人學習的多數學的是Mandarin Chinese,即漢語官話。
主持人大山的漢語比很多中國人說得好
我曾聽一位英語某培訓機構的詞彙老師說,清朝時很多外國人跟清廷官員打交道,便根據「滿大人」的漢語發音,把他們說的語言稱作Mandarin。這種說法部分正確,因為Mandarin一詞來自葡萄牙語mandarim,最早源自馬來語的menter和梵文的mantrin,意思是明朝和清朝的大臣。
《宰相劉羅鍋》劇照,清朝官員的裝束因為香港僵屍電影的流行成為了經典cult文化
官話形成於元代之後,是明清時期的官僚通用語,清朝中期北京官話形成,逐漸成為漢語標准語
20世紀初,「國語」的概念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不過國語並不等同於官話,四川大學教授王東傑認為,國語和官話的區別主要有三點:
1. 官話的主要區分對象是其他地區的方言,國語的區分對象是其他國家的語言;
2. 官話所包含的范圍更廣,如北方官話就包含華北官話和西北官話,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分別是北方和南方的代表語言,而國語以北京音為標准,語音、語法都是唯一的;
3. 官話注意的是字形,國語注意的是口音。
清朝末期,「普通話」的說法和「國語統一」觀念一起從日本進入中國,逐漸流行開來。到了20世紀30年代,「普通話」成為左翼文人對抗舊政權的一個標簽,他們認為,「國語」這個詞本身含有國家機器壓迫人民的意味,是「壓迫弱小民族的工具」(瞿秋白語),「普通話」則是一個「無產階級用詞」。
建國後的1955年,教育部長張奚若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宣布大力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普通話,從此,「普通話」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可的漢語標准語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② 華語是什麼語言
漢語,又稱中文、漢文,其他名稱有國文、國語、華文、華語、唐文、中國語,還有唐話、中國話等俗稱。漢語屬於漢藏語系分析語,有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包含書面語以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一般指現代標准漢語。現代漢語方言眾多,某些方言的口語之間差異較大,而書面語相對統一。
摘自網路~
不過我個人認為,大中華地區的語言都算華語,比如廣東白話客家話潮汕話福建台灣方言等~使用中文的都算是~
③ 中國人說什麼語言
中國語言以漢語為主,另外有英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
中國漢語可大致分為普通話和粵語(即廣東話),普通話流行於中國大陸和台灣省,覆蓋全國各地,是中國的官方語言。粵語流行於中國華南地區,包括廣東省,香港,以及廣西少部分地區。
中國英語主要分布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及香港澳門,這些城市由於對外貿易頻繁,經常接觸外國人,因此有需要使用英語。而香港原本是英國殖民地,其官方語言就是英語;澳門原本是葡萄牙殖民地,除使用英語外還使用葡萄牙語。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分布於全國各地,種類多而繁雜。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情況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如朝鮮,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等族,有大片聚居區,人口均在百萬以上,文字歷史也比較悠久,他們的語言除了在家庭內部、鄰里親友間使用外,還在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個領域中使用,甚至在一些鄰近的或者雜居在一起的其他民族中使用。
第二種類型,如彝族和傣族,他們雖然也有成片的聚居區,有傳統的文字,但是文字沒有統一的規范,方言差異也較大,本民族的語言在社會上的應用不如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那麼廣泛。壯語和傈僳語、拉祜語、景頗語、載瓦語由於語言內部差別較大,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語還沒有形成,文字的使用范圍也很小,語言使用情況與彝語、傣語接近。
第三種類型,民族的語言只在本民族內部日常生活中使用,在政治生活、學校教育中往往使用其他民族的語言(主要是漢語,有些地方也使用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沒有與本民族語言相一致的文字,一般使用漢字。屬於這個類型的少數民族語言相當多,大約占語言總數的四分之三以上,使用人口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④ 中國話為什麼叫漢語
因為漢語是中國的母語,所以中國話又叫漢語。
漢語(Hànyǔ)又稱「華語」、中文、中國語,是漢民族的母語,中國的官方語言,擁有15億以上使用者。也是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之一。主要流通於中國 (大陸和台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緬甸、泰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家的海外華人社區。
漢語是分析語,有五種聲調,屬漢藏語系。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包含書面語以及口語兩部分。書面古漢語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一般指現代標准漢語。
現代漢語有標准語和方言之分。現代標准漢語以北京語音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⑤ 什麼是漢語
漢語,即漢族的傳統語言,是中國通用語言,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與藏語、壯語、侗語、黎語、彝語、苗語、瑤語等都是親屬語言。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尚無定論,一說漢藏原始語言源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大約六千年前分化形成了漢藏語系的各種語言。另一種假說則認為該語系來自當今中國的西南部四川,大約在一萬年前就已開始分化。漢語是從漢藏語系中分化出的語言之一。
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共同發布了《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了語言文字工作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普通話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漢字社會應用的規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漢語拼音更好地發揮作用。語言文字規范標准基本滿足社會需求,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5)中國語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語語音特徵:
1、與印歐語系相比,普通話語音有鮮明的特點:音節結構簡單,聲音響亮。普通話中,一個音節最多隻有4個音素,其中,發音響亮的母音占優勢,是一般音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個音節內可以連續出現幾個母音(最多三個),如huai(壞),但普通話音節中沒有復輔音,即沒有像英語lightning(閃電)。俄語Встреца(遇見)那樣幾個輔音連在一起的現象。
2、音節界限分明,節律感強。漢語的音節一般都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聲母在前,韻母緊隨其後,再帶一個貫穿整個音節的聲調,便有了鮮明的音節界限。從音素分析的角度觀察,輔音和母音互相間隔而有規律地出現,給人周而復始的感覺,因而極便於切分音節。
3、聲調抑揚頓挫,富於音樂性。普通話聲調變化高低分明,高、揚、轉、降區分明顯,聽起來就像音樂一樣動聽。
⑥ 中國語是什麼意思
就是我們的《漢語》。
舊稱《國語》。
——也包括我們用的漢字。
⑦ 中國的Language是什麼
中國的Language是漢語。
漢語(Hànyǔ)又稱「華語」,中文,中國語,是漢民族的母語。擁有15億以上使用者,為中國的唯一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之一。主要流通於中國 (大陸和台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緬甸、泰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家的海外華人社區。
漢語是分析語,有聲調,屬漢藏語系。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包含書面語以及口語兩部分。書面古漢語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一般指現代標准漢語。
現代漢語有標准語和方言之分。標准語(普通話,國語)以北京語音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⑧ 漢語跟中國語的區分
漢語,指漢民族的語言,又稱中文、華文、華語,屬於漢藏語系,屬分析語,有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一般意義上,「漢語」這個詞多指現代標准漢語,以北京音為標准音、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典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在中國大陸漢語語言文字課本中稱為語文。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大陸之「普通話」,台灣之「國語」和新加坡之「華語」,在取音上是有一定程度的差異的,亦有一些漢字的讀音在三者中根本不同[來源請求]。漢語是聯合國規定的六種正式語言之一,亦為當今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目前學習人數增長最快的語言[來源請求]。在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等地,漢語被定為官方語言。漢語從口語上來說其各分支相似性極低,可類比羅曼語族各語言。因此有不少西方語言學家據此將漢語視為一個語族。而從文字、使用者(漢族)、政治、文化的統一性的角度來看,大部分中國學者認為漢語是個語言。中國大陸和台灣以現代標准漢語為通用語言。香港與澳門以粵語作為通用語言。境外華人多以粵語為通用語,亦以現代標准漢語、客家話、閩南話或其他漢語方言作為社區交際通用語言。漢語作為以表意文字為文字系統的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范,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范的語法。但是漢字在表音上面並不直接而確切。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漢字的讀音發生了巨大變化,並導致方言發音差異特別大。但是漢語書面語言規范,減少了因為方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白話文運動之前所使用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是一種以上古漢語所使用的以「雅言」為基礎的書面語。白話文運動之後所推動的書面漢語通常被稱為「白話」,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現代書面語。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中,文言已經很少使用了。
⑨ 中國的語言是什麼
中國的語言就是漢語,大學裡面有一個專業叫做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就是研究中國語言學的。還有研究文學。
⑩ 漢語是什麼
漢語(Chinese language)即漢民族共同語,是世界主要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屬漢藏語系,是這個語系裡最主要的語言。除了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和台灣省以外,漢語還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大約有13億(3000萬人作為第二語言)。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漢語的標准語是近幾百年來以北方官話為基礎. 東北官話為輔助逐漸形成的。它的標准音是北京音。漢語的標准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在台灣稱為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華語。 在廣義上是指漢族的語言,狹義上指普通話,另外還有國語、華語、中文等稱呼都是指漢語。毫無疑問,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世界上大約有1/5的人使用漢語作為母語。漢語也曾對其周邊的國家的語言文字產生過重要影響。例如日語、韓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借詞以及漢語書寫體系文字。漢語是一種中國語文。
漢語作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范,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范的語法,盡管方言發音差異特別大,但是書面語言規范,沒有地方語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漢語的超方言性對維系中華民族的統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漢語屬於獨立語,分析語。漢語的書寫方式是一種象形文字的漢字。五四運動之前所使用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是一種以孔子時代所使用的以「雅言」為基礎的書面語。五四運動之後所推動的書面漢語通常被稱為「白話」,即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現代書面語。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中,文言已經很少使用了,但是文言文中的某些部分仍以成語的形式保留在現代漢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