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90年代中國電視機普及率
基本是百分百了。
在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即20世紀80年代時期,無論城鎮還是鄉村,買電視都成為了極為火爆的消費。1986年時,《預測》雜志更作出估算:當時每一個中國家庭,至少百分之二十的存款,都會用來購買電視。中國的城鄉電視普及率,也是滾雪球般暴增。而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電視消費里的另一個熱潮,更到了空前火爆的地步—彩電熱。
到1994年時,中國的城市電視普及率已經是百分之一百一十,農村普及率百分之九十。彩電,已經從當年全民熱捧的緊俏商品回歸平凡,成為中國家庭的日用品。2018年,中國彩電年產量已經突破兩億,佔全世界年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三十年前那搭買彩電的熱潮,恍然如隔世。
Ⅱ 中國家電市場與歐美家電市場有什麼不同
製造大國的悲劇:中國彩電崩盤
正當國人熱議大國崛起的時候,似乎許多人都忽略了一個事實:歷史上崛起的大國是極少數,在某一固定歷史階段,大多數人口眾多、疆域廣大的「大國」其實都活在陰影中。
中國能否崛起,又將如何崛起?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現在的起點。
中國現在是一個毋庸置疑的製造大國,崛起之路是從製造大國變成創造大國,但現在,我們許多製造業的前景令人扼腕。
彩電曾經是中國製造業中最值得自豪的產業――全球產量最大、全球市場份額最多、全球競爭力最強,但時至今天,中國彩電面臨崩盤。
企業缺乏新的核心競爭力,發展乏力,在洋品牌的迅速擴張下步步後退,在全球彩電潮流的平板電視製造領域,國內企業全面虧損,整個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應該值得國人好好深思的是,一個為幾百萬人提供就業、每年產生上千億元產值和巨大稅收的中國電視製造業,為什麼會從全球比較優勢走到今天的全球比較劣勢?
一、中國彩電缺失了什麼?
2006年三季度,滬深兩市所有上市公司實現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21元,但海爾、長虹、TCL等六家彩電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只有0.076元,彩電這個佔有大量資金、技術人才和銷售人才的產業,幾乎成為國內最不賺錢的行業。
事實上,近年來第三次電視產業革命使平板(等離子、液晶)電視迅速取代顯像管電視,這種電視的關鍵技術和主要利潤都集中於屏幕製造,但目前90%的屏幕依賴進口。關鍵產業鏈的缺失使我國原有世界競爭力的電視製造業無利可圖,平板電視全面虧損。
平板電視取代顯像管電視已成必然。這種電視在歐、美等國的銷售額佔全行業70%以上、日本超過90%、我國大城市已達85%。中國電子商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調查顯示,這一比例在全國范圍內也是逐年增加,僅去年就賣出近500萬台。
新市場本應帶來新機會,但國內第一條等離子屏幕生產線還未動工,已投產的兩條液晶5代線只能生產少量15至26英寸的小屏幕,而這個產業鏈的缺失又是致命的:平板電視顯示屏占整機成本的60%至90%,技術特性還使很多整機器件集成於屏幕中生產。事實上,我國電視整機廠已經淪為國外屏幕生產商的簡單組裝車間。
產業鏈危機導致了全行業的利潤危機。去年10月的中國彩電業研究季度發布會稱,我國彩電行業利潤率僅為1.7%,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國產平板電視全面虧損。康佳、創維、TCL、長虹等企業去年3季度的財務報表顯示,彩電銷售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率先大規模介入平板電視市場的夏華則宣布去年大幅虧損。
二、中國彩電不僅喪失了核心競爭力,甚至連表面繁榮都沒有
20多年前在政府的主導下,我國建立了顯像管時代的電視工業全產業鏈--整機、顯像管、半導體等關鍵配套產業。全產業鏈的競爭力,最終形成了我國電視產業的世界競爭力。但在平板時代,這個投巨資經營幾十年的優勢一夜之間喪失殆盡。
目前,平板屏幕生產線集中在日、韓,我國電視廠商要"向敵人買子彈來打仗"。同時國外廠商實行"垂直整合"--既生產屏又生產整機,並將絕大部分屏留作自用(松下去年80%自用、先鋒100%、三星超過50%),來壟斷市場獲取高額利潤,我國企業喪失產量和價格優勢,賣平板電視等於在替國外廠商開拓市場。
洋品牌迅速崛起,國產品牌節節敗退。國產平板電視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從2005年的80%跌至現在的50%、大城市已低於30%,這個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缺乏核心技術,還使出口面臨「專利危機」:今年3月1日起,美國開始實施強制數字電視標准,每台出口美國的中國彩電將被徵收15至30美元的專利費,而每台彩電的利潤僅10美元左右。歐盟貿易委員會最近也在醞釀類似收費。如此下來,本來利潤就極為微薄的中國彩電,將徹底被歐美市場掃地出門。
雖然我國電視製造業還有一定規模、有的還有小幅贏利,但這是基於手機、顯像管電視等消費電子、多媒體附屬產業和將被淘汰的低端產品。比如,康佳集團董事局秘書肖慶說,手機是康佳業績的功臣。夏新也有負責人說,手機的出色銷售是該公司去年3季度贏利的關鍵因素。
高利潤、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的平板電視製造被牢牢掌控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企業只能面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市場,賣點低利潤的低端產品「慘淡度日」。
三、中國彩電,會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嗎?
面對上述業內皆知的困局,我國企業卻難以獨自扭轉乾坤,因為屏幕生產是個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行業,投資一條等離子線要幾十億元,投資一條有競爭力的液晶線要幾百億元。有沒有任何一家中國彩電企業有能力完成這種投資。
然而,電視是信息產業中市場規模最大的產品,全國每年形成上千億元銷售收入和巨額稅收,直接提供幾百萬個就業崗位,並對元器件生產、服務與網路運營等相關產業有非常明顯的帶動作用。
據了解,僅平板顯示產業,2005年全球產值就超過500億美元,成為一個市場大、產業輻射面廣,產業拉動效應強大的產業,在信息產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電視製造業的三大器件--顯示器、集成電路、電源,也是所有電子產品中被稱為「臉面、大腦、心臟」的核心器件。彩電的崩盤,顯然將會嚴重影響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前景。
但也許無需太過悲觀,歷史上,每一個崛起的大國全部都是從危機中崛起的,但中國的彩電企業,能抓住這最後的機會嗎?
是的總公司的確做出了這個決定,停產GSM手機,銷售力度有一定的減弱。因為我們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3G。」12月14日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的移動通信公司一位姓王的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至此,松下手機GSM手機將退出中國市場已是確信無疑。
縮減GSM戰線
在經歷了全球GSM手機的虧損之後,松下電器有限公司於12月9日對外宣布:停止為海外市場生產GSM手機,與此同時,作為資源重組計劃中的一部分,松下將關閉設立在菲律賓的生產工廠以及美國的一個研發中心。並將因此而裁員大約1400人。
「我們必須集中精力發展國內市場,因此需要對海外運作進行壓縮。」松下移動通信公司總裁Yoshiaki Kushiki在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表示。松下於1992年進入GSM市場,但由於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今的手機市場和手機價格已經與昨日截然不同。在此情形下,松下不僅沒有優勢可談,甚至還處於虧損狀態。故決定開始重組全球研發架構,並以加速研發基於Linux操作系統的全球平台為主。
「此次調整對中國市場基本不會有影響,國內也將繼續開展GSM手機的銷售和售後服務。」松下(中國)公司公共關系部主任王舸這樣表示。
緣何受挫2G
「因為松下手機長久以來都沒有打開市場,而整個移動通訊產業又面臨世代更替。這次松下移動宣布重組,退出GSM手機而專注3G以後產品的開發,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松下移動在2G時代缺乏市場競爭力,退出這個市場也是迫不得已。」易觀國際顧問張鷹這樣表示。
松下手機廠商沒有掌握核心標准,加之在海外市場反應遲緩,決策權高度集中於日本國內。在2G時代,松下移動得益於日本本土的第二代網路使用技術,這是日本廠商自行開發的一種獨有技術。所以松下移動可以牢牢掌握著日本本土手機市場。但是日本本土市場畢竟狹小,在廣大的海外市場上,由於核心技術的缺乏和規模效應的缺乏,松下移動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上一直沒有取得很好的利益回報。
「品牌和技術是重要的原因。」天向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通訊分析師段振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上,由於諾基亞、摩托羅拉以及三星、LG等廠商的強勢,松下移動在這個市場上的競爭力很微薄。與諾基亞、摩托羅拉相比,松下移動缺乏諾基亞、摩托羅拉的本土優勢和先發優勢以及其巨大的規模經濟效應,而且其品牌號召力也不是很強。
不僅如此,與韓國三星、LG這兩個新興勢力相比,松下移動缺乏快速反應能力和本土化能力。三星、LG可以快速地推出新的適合歐美市場的產品來滿足歐美消費者的需要。其品牌在歐美市場也以「時尚」和「高貴」的形象而深受歐美消費者的青睞。但是松下移動的本土化能力不強,推出產品的速度也趕不上消費者的變化。
所以在傳統巨頭諾基亞、摩托羅拉和新興勢力韓國三星、LG的雙重壓力下,松下移動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上表現不佳。
不僅如此,即使在中國等新興市場上,松下的表現也是不盡人意。
「價格定位過高,消費者認可程度不高。」業內資深專家陳剛這樣說道。據介紹,在中國市場等新興市場上,松下移動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在這個市場上,松下移動不僅要與諾基亞、摩托羅拉以及三星、LG等廠商進行競爭,而且要與波導等國內廠商競爭。由於松下在推出新品的速度上嚴重落後,而且其高層領導基本來自日本,本土化進展緩慢。所以松下在中國的手機產品由於造型偏厚大和價位較高,而大都無法獲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業績不佳也就成了理所當然之事。
「松下轉向生產3G時機適合其特點,因為松下不適合2G時代拼量不拼質的特點。」一位專家這樣表示。
博弈3G充滿變數
「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規模與諾基亞等手機巨頭在GSM上決出勝負。但我們在3G市場卻有很大的優勢,我們可以在3G普及後,推出更有競爭力的3G手機。」松下公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這樣表示。
在記者采訪中,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的移動通信公司姓王的負責人也坦誠:松下縮減GSM是為了更好的發展3G。據悉,世界上第一部3G手機就是松下生產出來的。在世界3G應用最先進的日本,松下也幾乎包攬了3G業務中從基站設備到終端的所有環節。同時,松下與全球知名的3G運營商NTT DoCoMo保持著長期深度的合作,無論終端、設備、還是解決方案,松下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由於未來的3G市場巨大,松下手機雖然現在退出了中國市場,但是其退出也許是策略性的退出。陳剛認為,未來的3G市場還有巨大的變數。
隨著3G時代的到來,運營商將占據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而松下在2005年進一步加大了與電信運營商合作的力度,與中國運營商保持密切關系,這為它的反攻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中國GSM、GPRS市場的出貨量在未來5-8年內仍將保持在500萬部以上,這是因為中國的社會結構在短期內不可能發生本質變化,低收入人群還會佔到很大比例。」對於中國廠商,易觀國際首席分析師趙月旺認為,中國手機廠商在市場上面臨的問題是整體結構的問題,一方面,核心技術幾乎沒有,另一方面,渠道結構也不被看好。但是中國廠商的優勢是在製造經驗上。他指出,中國手機廠商在未來3G市場的競爭中,並不具備核心技術與核心部件上的優勢,中國企業必須進行抉擇,要麼退而作製造,要麼進而做應用開發以維持品牌廠商的定位。
「我認為很難,手機市場和家電市場不一樣。品牌的重要性更突出,消費者一旦認定某種品牌,就很難再認同其他品牌。」段振軍認為想反攻中國市場並不容易。他指出,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歐美手機廠商早已在中國紮根,這些廠商具有品牌優勢。段振軍進一步指出,諾基亞這些歐美廠商在價格上也具有優勢,因為它們在中國設廠,規模大,比日系手機更加本土化。此外,在未來的3G技術上,因為這些歐美廠商是基於GSM的技術進行3G開發,和中國的國情更接近,日系手機不易追上國際手機銷售水平,日系手機的機會並不多。
Ⅲ 日本彩電進入中國市場
1979年日本電視的市場營銷組合策略 案例分析
1979年,中國放寬對家用電器產品的進口,當時,歐洲電視機廠商和日本電視機廠商都把目標盯准中國市場。但是,歐洲廠商過去一貫以香港和東南亞的高收入消費者為銷售對象,並不重視一般靠薪金謀生的階層。如荷蘭某著名電視機廠商就是持這種態度,它們一直認為中國的電視機市場潛力不大,不想與日本廠商競爭,結果貽誤了時機。與此相反,日本電視機廠商在一些熟悉中國情況的「智囊」的幫助下,研究分析中國市場。他們從「市場=人口十購買力十購買動機」這個概念來分析,認為中國有十億人口;收入雖低,但中國人有儲蓄的習慣,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購買力;中國群眾有看電視的需求。所以,中國存在一個很有潛力的黑白電視機市場。於是,日本電視機廠商根據目標市場的特點,運用營銷因素組合,制訂了一套銷售戰略:
1.產品策略。日本電視機要想適合中國消費者的需要,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中國電壓系統與日本不同,必須將110伏改為220伏;
(2)中國若乾地區目前電力不足,電壓不穩,電視機要有穩壓裝置;
(3)要適應中國電視頻道情況;
(4)為適應中國人消費習慣,電視機耗電量要低,音量卻要求較大;
(5)根據當時中國居民住房情況,應以12英寸電視機為主;
(6)要提供質量保證和修理服務。
2.銷售渠道策略。當時沒有中國國營公司作為正式渠道,因此要通過以下渠道:
(1)由港澳國貨公司以及代理商、經銷商推銷;
(2)通過港澳中國人攜帶進內地;
(3)由日本廠商國貨櫃車直接運到廣州流花賓館發貨。
3.促進銷售渠道。日本代理商應該利用以下形式:
(1)在香港電視台開展廣告攻勢;
(2)在香港《大公報》、《文匯報》等報刊大量刊登廣告;
(3)在香港一些報紙和特刊提供日本電視機知識的資料特稿。
4. 訂價策略。
考慮到當時中國市場尚無其它進口品牌電視機競爭,因此價格比中國國產電視機稍高,人們也會樂意購買。
由於日本電視機廠商協調地使用營銷因素組合策略,日本電視機一度在中國市場占據相當優勢。
由此案例可知,企業在採取任何銷售手段或經營方式之前,必須進行大量的資料收集工作,以獲取信息,信息是企業的生命線;營銷戰略主要是由企業目標和營銷因素組合的各成分協調組成;營銷因素組合作為市場手段,企業有自己選擇的餘地,因此,企業在運用營銷因素組合時,要善於分析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揚長避短;同時必須十分注意各因素之間的協同作用,注意外部環境對它的影響;在進入國際市場過程中,企業在綜合運用營銷因素組合時,既要有效地利用企業可以控制因素,又要靈活地適應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爭得主動權。
問題:
不過目前我國的電視機廠商成功地奪回了中國電視機市場,例如TCL, 長虹Changhong 創維SKYWORTH 海爾 Haier 康佳KONKA
希望中國的電視機品牌能夠在日本電視機中搶回 市場!!!
Ⅳ 請介紹一下中國彩電業的成長歷程
我國彩電業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至今已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導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長期,開始於90年代中後期至今的成熟期。
導入期
從零起步(1980年以前)
中國第一台電視機在1958年誕生。當時的天津通信廣播電視廠利用國產電子管加上蘇聯的元器件生產出了第一台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這一成就讓中國的電視機研製技術和日本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
12年後,天津通信廣播電視廠又製造出了中國的第一台彩色電視機,時間是1970年12月26日。但由於受當時政治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此後的彩電行業一直在緩慢摸索,生產規模、產量、性能、質量等方面都無法形成氣候。並且顯像管等核心部件還無自行生產能力,需依賴進口。
直到1978年,國家批准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該生產線1982年10月份正式竣工投產,標志著我國彩電工業已經跨越過自行摸索的漫長前奏,開始直接和國外先進技術對接。不久,國內第一個彩色顯像管生產廠———咸陽彩虹顯像管廠成立。彩電得以在國內大規模生產。
雨後春筍(1982—1985年)
彩電業在80年代初獲得迅速增長,並向規模化發展,幾年間全國共引進大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各地電視機製造企業紛紛涌現,一批國產名牌如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開始被消費者熟知。
1985年前後,我國電視機年產量已達1663萬台,超過了美國,僅次於日本,名列世界第二。但是,此時國內的電視機普及率還相當低。市場受結構、價格、消費能力等各種條件的限制,還有極大的空間和潛力無法得到釋放。到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達到1934萬台,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這一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成長期
日貨風行(1986—1992年)
日本彩電業從70年代開始高速發展,到80年代後期已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國內的彩電生產線大多從日本引進。
雖然國產彩電的數量和規模已經有了空前發展,但國內企業引進的生產線在技術上仍然落後,品種、功能、質量、價格等諸多方面仍無法和進口彩電相比。在國內市場日益增長的情況下,不但新增市場空間被擁有技術和資金優勢的外國彩電企業爭奪,就連在原有的市場上,國產彩電產銷量的增長勢頭也受國外品牌威脅。在這一輪搶灘戰役中,外資品牌拿下了近八成的市場佔有率,而其中松下、東芝、日立等日本品牌占據絕對優勝地位。
國貨自強(1993—1998年)
1989年8月,長虹彩電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降價,發起了彩電史上第一次價格戰。50天後,國家出台了彩電降價政策。從此國產彩電擺脫了計劃經濟的陰影,企業取得了對自己產品營銷的主動權。這也是國產品牌尋找自身價格定位,形成市場區隔的起步。此後,國產彩電不斷降價,在獲得市場佔有率的同時,也使彩電在中國實現普及。城鎮居民彩電擁有量已經超過100%,農村的彩電擁有量也已經達到了32.5%。
到90年代中期,全國已有彩電企業98家,國產品牌彩電年產量高達3500萬台。激烈的競爭中,一些實力弱小的企業相繼出局,而長虹、康佳、TCL等企業在質量和技術上不斷提高,並通過一輪輪價格戰清理市場,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彩電市場的骨幹企業和主導品牌。
1996年,國產彩電銷售額首次超過進口彩電。一些外國品牌在國產彩電技術飛躍提升和連續的大戰後,市場銷售勢均力敵頭日漸萎縮。國產品牌與國外品牌的市場佔有率之比逐漸由以前的2:8變成了8:2。
成熟期
升級換代(1999—2001年)
當國內彩電低端市場基本上被國產彩電以成本和價格優勢占據之後,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外家電企業開始轉向技術升級產品,增加在華投資的同時大力加快本土化步伐,以革新產品謀求領導高端市場。
彩電市場發展進入平台期,傳統彩電需求開始趨於飽和。技術升級換代的要求出現,顯示器由球面到平面,制式由模擬向數字化邁進,大屏幕等離子、背投、立體、高清晰度等彩電技術不斷開發面世,電視技術創新的步伐越走越快。
在這一高端市場上,索尼、松下、夏普、LG、三星、飛利浦等品牌,憑借它們在等離子電視(PDP)、液晶電視(LCD)、背投電視為代表的新顯示方式彩電上強大的技術實力,佔領了主導地位。
全面競爭
經歷了多年殘酷的低端價格競爭,國內彩電企業已面臨著市場飽和,利潤下降的困境。各廠家不得不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更新換代,加大產品出口,形成新的增長點。因此,他們開始將注意力轉向以PDP、LCD、背投等為代表的新顯示方式彩電高端市場。這些市場一度曾只為外資品牌占據。
從2002年開始,長虹、TCL、創維、康佳等企業分別發起背投普及、等離子普及、純平降價普及,以及高清晰電視等一系列「風暴」,在高端彩電市場上發起新的價格戰。
外資品牌彩電具有資金、技術上的優勢,據調查也享有更高的品牌忠誠度,而不甘處於弱勢地位的本土彩電品牌已經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資源整合,以應對未來將會更加激烈的競爭。
Ⅳ 中國彩電全面超越日本了嗎
據預測,2013年韓國彩電市佔率將達到35%,一季度市佔率已達33.3%;中國六大品牌(TCL、海信、創維、長虹、康佳、海爾)一季度市佔率合計28%。日系彩電市佔率持續滑落,預估全年市佔率將下滑至19.5%,第一季市佔率僅為18.8%,尚不及LG一家。 另一則消息同樣引發關注。據報道,目前北京多家賣場的電視產品,創維、長虹等主流品牌售價已高於索尼、夏普,就連二線品牌清華同方的價格都已追平日資企業。 有人據此得出結論:中國彩電企業已經全面超越日系彩電,後者正在淪落為低端品牌。 日本家電衰落速度的確大大超乎想像 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日本家電沒落的速度大大超乎我們的想像。實際上,不僅家電,日系汽車也出現下行態勢,越來越多消費者將日本車視為中低端產品,這不禁讓人想那句著名的電影台詞:「你要是開一日本車,見了熟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但是,巨人摔倒不等於矮子站起來。就目前全球家電三大板塊(韓國、日本、中國)綜合來看,中國仍然稱不上強勢板塊——雖然中國板塊成長性好於日本。綜合考量下來,中國板塊仍然是三大板塊中最弱勢的一個。 我使用了「暫時」一詞,是因為在我看來,僅有銷量超越是遠遠不夠的,這種超越如果不以品牌、技術和國際化布局為基礎,說不定哪一天就得而復失。 舉個例子:目前,韓、日彩電企業均在積極布局下一代彩電——0LED,一個被視為代表了未來彩電發展方向的產品,恰恰在這個代表了未來的產品上,中國企業並沒有多少話語權。因此,我們的領先具有很大的暫時性。 品牌、技術、國際化三項指標中國落後於日本 技術是支撐企業創新的根本力量,失去技術支撐的創新是偽創新。產品是技術的物化,因此,沒有領先的技術就不可能有領先的產品;沒有領先的產品,從長遠看不可能有領先的市場。 近年來,中國彩電產業成長很快,在國內市場表現尤其令人矚目,甚至超過韓國品牌。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中國彩電企業的優勢總體看還局限於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影響力、貢獻率都比較低。換言之,中國彩電很大程度上仍是「中國品牌」,而不是「世界品牌」。 未來幾年,中國彩電企業的當務之急,就是實現品牌、技術與國際化的突破,從「中國品牌」向「國際品牌」跨越。 中國彩電需要實現從大到強 「做大做強」、「從做大到做強」、「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這些年,這些耳熟能詳的表達方式一直伴隨著中國家電產業。但是,時至今日中國家電產業仍難言已經做大做強。實際上,就大家電而言,中國真正能稱得上強大的僅有空調,冰箱、洗衣機次之,彩電恰恰是最為弱勢的一塊,雖然這一塊看起來最熱鬧。數據最能說明問題,今年一季度,韓國品牌(三星、LG)合計市佔率達到33.3%,中國六大品牌(TCL、海信、創維、長虹、康佳、海爾)合計市佔率28%,落後韓國兩大品牌至少5個百分點。中國空調軍團表現好得多,僅格力一家,就連續7年全球銷量第一,2012年空調總銷量超過4000萬套。除了銷量大,在技術上也具有諸多重要突破。
Ⅵ 電視銷量創12年冰點!年輕人為何放棄了看電視
因為智能手機出現取代了大部分年輕人看電視慾望,電視會員太貴勸退了一部分人,電視廣告太多又勸退一部分人,所以電視銷量就下降很多了。根據相關消息報道,2021年電視總銷量出現了12年來冰點,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銷量下降到4千萬台以下。現代人對於電視要求不在是電視剛出時候那樣風靡了,特別是對於年輕人來說看電視頻率一年可能就那麼幾次,而且老年人看電視頻率也降低。在這樣情況下,很多人家裡彩電都沒有,特別是一些打工在外的年輕人,出住屋內根本不要電視。
電視廣告太多也勸退一部分人。
如今電視不像以前廣告沒那麼多,現在廣告是開機有,鎖屏有,電視劇播到一半有。在這樣情況下,電視廣告比手機廣告就難關掉,而且有些還關不掉。年輕人最討厭就是看電視不流暢,總是廣告打擾,也就不願意觀看了。
Ⅶ 中國彩電在歐美市場的份額
具我美國朋友說,
在美國幾乎看不到任何東西是寫了"made in China"的,
電器而言,
在美國有日本產品,但是從來沒有看到中國產品,
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遺憾,
也許提問者是一個想往那邊發展的人吧,
對你來說應該是個好機會,
在那裡,中國彩電是個空缺。
Ⅷ 第一條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在哪裡
1980年10月22日,中國第一條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在天津無線電廠建成,並舉行試生產開工儀式。這條彩電生產線是從日本勝利公司引進,並參照中國實際情況而設計的。這條彩色電視機生產線的建成,標志著中國大批量生產彩色電視機的開始。
中國電視製造業發展史:
1958年,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在天津712廠誕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在同一地點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的序幕。
1978年,國家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
1982年10月份竣工投產。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並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5年,中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台,超過了美國,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大國。但由於我國電視機市場受結構、價格、消費能力等條件的限制,電視機普及率還很低,城鄉每百戶擁有電視機量分別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台,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1985-1993年,中國彩電市場實現了大規模從黑白電視替換到彩色電視的升級換代。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開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電,29英寸彩電的市場價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經售出10多萬台。
1996年3月,長虹向全國發布了第一次大規模降價的宣言——降低彩電價格8%至18%,兩個月後,康佳隨後跟進,打響了彩電業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價格戰。
當年4月,長虹的銷售額躍居市場第一,國產品牌通過價格戰將國外品牌大量的市場份額奪在了手中。這場降價戰後來也導致整個中國彩電業的大洗牌,幾十家彩電生產廠商從此退出。
1999年,消費級等離子彩電出現在國內商場。當時40英寸等離子彩電的價格在十幾萬元。
2001年,中國彩電業大面積虧損,康佳、廈華、高路華虧損,長虹每股贏利只有1分錢,這種局面直到2002年才通過技術提升得以扭轉。
2002年,長虹宣布研製成功了中國首台屏幕最大的液晶電視。其屏幕尺寸大大突破22英寸的傳統業界極限,屏幕尺寸達到了30英寸,當時被譽為「中國第一屏」。
2002年,TCL發動等離子電視「普及風暴」,開啟了等離子電視走向消費者家庭的大門。海信隨即跟進。
2003年4月,倪潤峰掀起背投普及計劃,背投電視最高降幅達40%。
2004年,美國開始對中國彩電實施反傾銷,導致中國彩電無法直接進入美國市場。
2004年,中國彩電總銷量是3500萬台,其中平板電視銷量不過區區40萬台,占整個彩電產品的1.14%。
2004年10月開始,平板電視在國內幾個主要大城市市場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傳統CRT(模擬)彩電。
2005年上半年,我國平板彩電的銷售量達到72.5萬台,同比增長260%;城市家庭液晶電視擁有率達到了3.56%,等離子電視擁有率也達到了2.81%。
Ⅸ 全世界電視產量排名,中國彩電排第幾
中國的TCL電視全球產量第三,根據群智咨詢的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彩電出貨量達到1.06億台,前十大廠家占整個市場的74%。韓國的三星和LG占據了近三分之一,三星以1830萬部的絕對優勢排名第一,LG以1310萬部排名第二。在排名前15位的電視機製造商中,其他13家都來自中國和日本。全球電視市場一直由中國、日本和韓國主導。過去兩年,Tcl在全球電視市場的增長速度出人意料地快。今年上半年,出貨量為1265萬台,比去年同期增長34%。與LG的差距越來越小。根據TCL今年下半年的布局,它很可能超過LG,成為全球第二大企業,並趕上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