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現代的印璽是什麼

中國現代的印璽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18 03:18:10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印章是什麼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國家印章,如下圖: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印章邊長9厘米、厚2.7厘米、柄長10.9厘米。是新中國第一大印,為方形圓柄,印面邊長7厘米、章體厚2厘米,柄長9.3厘米,銅胎鑄字。整體造型有氣勢,15個字的宋體印文搭配對稱、嚴謹。

2、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10月1日正式就職。在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它是行使國家權力的最高機關。該印章是中央人民政府頒布批准有關法律、法令、施政方針、條約、命令和行使其他權力的憑證。

(1)中國現代的印璽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印章歷史背景:

1、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對外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內領導國家政權」。中央人民政府印是國家主席或中央人民政府頒發各種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權力時鈐印公文的憑證信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2、1949年6月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成立後,周恩來就委託陳叔通邀請治印名家為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和下屬機構治印,實際上副秘書長齊燕銘主抓了國印等的籌劃和研製工作。9月27日後,國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印文正式確定。

3、1949年10月27日,政府印鑄問題最後討論稿上交,經毛澤東和周恩來審批後,國印即交付刊鑄,31日上午九時鐫刻完成上交並被使用。

4、新中國的開國大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與金鑄玉制、炫耀家天下威權的封建王朝的傳國玉璽相比,這方材質普通的印章彰顯了共和國權力歸於人民的現代國家信念,它莊重而神聖。

⑵ 中國的傳國玉璽現在在哪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
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
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
後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噪,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採用。
皇太極滅了蒙古林丹汗,其後裔獻出所謂元朝「傳國璽」,上面刻著「皇帝之璽」。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極之「傳國玉璽」。而乾隆時,清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後來清末,此玉璽存放沈陽故宮,不知所蹤。
後來,開修黃河獲得一塊玉璽進獻乾隆皇帝,乾隆考證為贗品。
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就此,玉璽失蹤於世,皇朝至此完,又將中國推入了新世紀。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⑶ 什麼叫「印璽「

簡單說就是印章,在古代,璽指皇帝用的印章,印指官員用的印章

⑷ 中國古代的印璽制度是指

中國古代具有不同社會地位、政治身份不同的個人和機構可以使用不同規格、質地的印信。對不同印信的製造、稱呼和使用,都有一定的禮儀規定。古代印章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皇室用印,包括皇帝、後妃、太子、皇子等; 二是官員及官府用印;三是庶民用印章。皇帝用印稱璽或寶,秦始皇稱帝,規定天子之印為璽,唐代改稱寶。

⑸ 現代的印章主要有哪些類型

1、回墨印章

回墨印章,又名翻轉印章,是由一個圓筒狀或方狀的ABS工程塑料外殼,和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翻轉的印面和可以更換顏色及加註印油的印台組成。

將要印製的文字和圖案刻在一張耐腐蝕的橡膠墊上,再把刻好的印章面貼在可以翻轉的印面平面上就可以了。

2、滲透印章

滲透印章能夠多次加油,連續使用,色彩鮮艷,不變形、不褪色、耐潮耐磨。可採用計算機排版,激光印字,墨稿或軟片製作,無需手工操作,他取代了原子印章照排值字,剪粘墨稿,照相製版等繁瑣的手工工藝。

3、回墨銅印章

回墨銅印章克服了回墨印章因長期使用,膠皮容易變形發脹的缺點。以及銅印攜帶不方便,蓋印不清晰的不足之處!回墨銅印章具有回墨印章蓋印清晰,攜帶方便,同時也有銅印長期使用永不變形的特點。

4、銅印章

銅印章是由金屬銅鑄造而成,具有硬度大,不變形,保存時間長的特點。當代,由中國銅領域第一人的朱炳仁大師開創了熔銅鑄印,每枚形態各異,造型獨特,極具藝術性。

5、光敏印章

光敏印章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由日本發明的,它是由一種特殊的化工合成材料,通過專用設備瞬間發出強光輻射,使材料表面發生光氧化及熱交聯作用從而製成的印章。

⑹ 歷朝歷代的"玉璽"上各刻的都是什麼字

玉璽字跡有三種說法。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受命於天,既壽且康」

「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⑺ 現代的印章主要有哪些類型

區別於傳統的金屬質、塑料質、木質和石質的印章,現代印章總體上分三類:即原子印章、光敏 印章、回墨印。
一、原子印章:
原子印章屬於現代高科技產品, 印章由印柄和印面兩部分組成。 印柄是由手柄、 彈簧、活動內芯、外框組成。 原子印章印章面是利用具有微孔結構的海綿體特殊材料製成, 浸印油後常浸潤在印柄 內芯,原子印章印面略低於外框。 原子印章的特點是字跡清晰,印油均勻鮮艷,原子印章防偽性強,原子印章印油混為一體,使用 方便,蓋印迅速快捷,故被列為我國推廣使用新產品,原子印章是各機關、團體、工廠、企業廣 泛使用的印章產品。
二、光敏印章:
光敏印章是章墨一體印章,該印章是目前國際上***型的一種印章,1998 年初從日本引進,光 敏印章基本原理是利用特殊材料的感光性,在印章表面不需要印跡的地方形成一層不能滲透的 膜,從而達到印章的效果。印油通過光敏平面橡膠滲透,因此,使用光敏印章製作印章速度快。 光敏印章的工藝特點是印面相對比較平整, 印面字跡是由光敏橡膠墊上的微孔組成的, 印油在壓 力作用下, 通過印面文字微孔滲出形成印文。 光敏印章印跡清晰, 字跡的乾涸時間短, 附著力強, 具有較強耐水性。成品外形美觀、結構合理。使用次數為 2-3 萬次。生產工藝先進,因而在我國 迅速推廣,光敏印章已成為印章行業升級換代產品。光敏印章不用印台,即印即干,干凈方便, 字跡清晰,可反復注油,使用壽命長,印文平實清晰。光敏印章無需印台、印泥,可反復注油, 連續蓋印、印跡 清晰不變形,即蓋即干,方便攜帶等特色。光敏印章只要補充墨水就有 1 萬次 以上的使用壽命,印跡不褪色。光敏印章可以在塑料、銅版紙、玻璃、衣服和金屬上蓋章。光敏 印章外型設計獨特,區別與原子印。
三、回墨印章:
回墨印, 也稱翻斗印, 較之於目前市場的原子印和滲透印, 回墨印更經久耐用。 換上不同的印台, 一枚章便可蓋出不同顏色。印油用完後,只需要更換印台或添加印油,又可以讓您完成上萬次完 美蓋印。卓達回印油不含任何有毒元素及重金屬,印跡快乾而清晰,印章字體永不變形。此印內 儲印泥,印頭藏內,蓋印時印頭自動吸墨蓋出。

⑻ 印璽的辨析

古代的印璽是中國文物寶庫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收藏、鑒別、研究對中國文字的產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印璽包括了鳥篆、大篆、小篆等各種字體,雖然它的體積都很小,卻是文物收藏的重要項目。
印璽的產生年代很難考據,普遍認為它始於三代之時。印璽的用途、形式各有不同,是經過一個漫長的時期變化、發展而形成的。它最初產生於裝飾作用,用玉石做成,佩戴隨身,沒有一定的定製;後來對美觀的要求越來越高,印璽的花紋、文字也就越來越復雜,個人的姓名、官銜也都成為必須的內容;隨著配飾風氣的增長,印璽成為一種信物,作為一種憑證的出現是到秦代的事了。到秦始皇的年代,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成「璽」,而官民成「印」。古印璽為官印或姓名印,到唐宋開始出現表字、堂號、齋名等內容。漢印的主要目的已經發展為鈴蓋,文字比前代有所改易,古樸典雅,有很高的藝術性。漢代印璽的使用,更加明確了級別定值,如皇太子用金印龜鈕,諸侯王用金印駱鈕,二千石以上官員用銀印龜鈕,六百石以上官員用銅印鼻鈕等等;再如太子將軍稱作「章」,其他人員為「印」等等。六朝開始出現朱白文,產生較大的變化。唐代印章多變化創新,但許多文字偏離了六義,無古法可循。宋代崇尚纖巧,字型、印形開始出現較大的變化,異形閑章出現。元代的一些著名文人力圖復古,多作朱文。明代開始有人較系統的整理、研究古代印璽,一些收藏家把收集到的古印進行拓印刊行,使古代印璽文物的收藏和研究逐步走上正軌。
印璽的名稱各有不同,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璽
三代以前諸侯大夫之印通稱璽,秦始皇以後為王者獨用,以後歷代皇帝御璽體形、文字各有變異,但絕大部分都為螭虎鈕。
2.印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印的名稱,但不普及,秦印時期的官印通稱「印」。六朝時朱文、白文並行。傳世文物中漢印較多,據考證起源於封泥。
3.章
漢代印和章並稱,而稱章的地位更高些,如傳世文物「廣武將軍章」、「御史大夫章」等等。
4.記
與章並稱,都有識記的意思,如傳世唐代觀音「大毛封記」、宋代的「永定關稅新記」等等。
5.印章
印和章連稱,漢武帝時期有這種叫法,如傳世文物「校尉之印章」封泥「丞相之印章」等等。據考證這與當時尚五行說有很大關系,喜用五字,「之」、「印」、「章」有時是用來填數的。
6.寶
皇帝用璽的別稱,武則天覺得「璽」的發音接近於「死」,就改稱其為寶,以後歷代皇帝就沿用下來。
7.關防
明太祖時,為防止官僚之間用空白官方文書舞弊,加強關防,就採用半印公文制,如同戰國時期的合符一般,來勘測公文之真偽。後來盡管這種半印製度廢棄了,但官員們仍稱官印為「關防」。
印璽的質地、材料差別較大,夏、商、周及三代以前均為玉印,與當時的道德觀有聯系。秦漢時期只有天子才能用玉印,所以秦漢以後玉印傳世很少,是非常珍貴的文物。金銀、銀印在漢代是出現,從文物、藝術鑒賞的角度看,其材質上的貴重還在其次,它只不過是印璽擁有者的身份地位之象徵而已。按照當時的規定,漢代俸祿為二千石的官員,使用銀印龜鈕,而更小的官員只能使用銅質印。古印當中有極少數印章使用寶石、瑪瑙刻成的,於文字藝術無益,只是因為印料貴重罷了。瓷印大約出現於唐宋之間,質地堅硬不易刻制,有點類似玉印的效果。石印在古代未曾出現,宋代才開始有私印出現,傳世極少,宋代石質印章很普遍,易於鐫刻,效果古拙。象牙、犀角都是漢代低級別官員使用的印章料後世的私印也經常使用,但這些骨質材料較粗軟,時間久了字形會變。
篆刻作為獨立的藝術門類之出現,是隨著唐宋文人畫的勃興而興起的。詩、書、畫、印的整體藝術觀念,是畫家、書家們注重在作品上鈐蓋姓名、別號、齋館名號等印章。所以即使是那些優秀的篆刻原件已不復存在,我們依然可以欣賞到印章的圖像。
文、何為明代傑出的篆刻藝術家,占據著印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文彭(1498—1573)是明代大畫家文徵明的長子,他的巨大貢獻是開創了「石章時代」,書畫家親自操刀治印,石章風行印壇,明清篆刻藝術繼秦漢古印以後至復興,文彭功不可沒。何震(?—1604)與文彭亦師亦友,其風格多變,整體面目蒼勁古拙,在印壇有極高聲望,在當時的許多文臣武將都以得到何震一印為榮,待何震死後有片石與金同價之說。
鄧石如是清代最優秀的書法家、篆刻家以及藝術理論家之一,生於1743年,卒於1805年,著有《完白山人印譜》,其書法被時人評為「國朝第一」。鄧石如獨具一格的刻風是把篆書的變化運用到印章當中,婉轉流暢、婀娜多姿,成為當時印壇上的重要流派「鄧派」,與另一支流派「浙派」形成中國印學史上的兩個重要派別。
吳昌碩(1844—1927)是活躍於清代晚期的畫家、書法家和篆刻家,自成一體,有《蒼石齋篆印》、《齊雲館印譜》、《篆雲軒印存》等多部印譜傳世。他從十幾歲開始從事篆刻的學習和創作,對篆法、章法、刀法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尤其講究布局意趣,刀法老辣,鈍刀硬入。他的篆刻藝術風格對近現代日本印學有很大影響。

閱讀全文

與中國現代的印璽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