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史上,有哪些著名太後
秦國的羋太後——秦始皇的祖母
西漢高祖劉邦皇後(呂雉)
西漢惠帝的皇後,以外甥女的身份成為惠帝的皇後
西漢文帝劉恆皇後(竇氏)
西漢景帝的皇後(田氏)——嫁人生女後在嫁進皇宮
西漢武帝劉徹皇後(衛子夫)——生男勿喜,生女勿憂,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西漢成帝劉驁皇後(趙飛燕)
魏國曹丕的皇後(甑氏)——《洛神賦》
西晉惠帝司馬衷皇後(賈南風)——最丑的皇後
五胡時期北魏文成帝拓跋溶皇後——文明太後(馮氏)
唐太宗李世民皇後(長孫氏)
唐高宗李治皇後(武則天)
遼蕭太後(蕭燕燕)
明太祖朱元璋皇後(馬氏)
清太祖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丈夫死後被陪葬
清孝庄太後
清乾隆的生母——乾隆為其建造了供奉其掉發的金塔
慈禧太後
清同治皇後(阿魯特氏),死後據說被人嚕腸子
末代皇帝宣統皇後(婉容)——末代皇後
B. 中國古代的太後有哪些
1.慈禧太後 2.宋英宗 曹太後 3.宋神宗 高太後 4.西漢 馬太後 識大體 ,顧大局.。5.西漢 趙飛燕 趙太後 惑亂宮廷,其罪當誅。
C. 中國歷史上共有十位垂簾聽政的太後,她們分別是誰呢
1、西漢呂太後:
(前241─前180),名雉,字娥姁,劉邦之妻,單父縣(今山東東單縣)人。劉邦稱帝後,立呂雉為皇後。在劉邦剪除異姓諸王侯中,呂後起了很大作用。前195年,劉邦死,惠帝立,尊呂後為皇太後。惠帝仁弱,呂後掌政,便策劃誅殺諸舊臣,從中取得實權。前188年,惠帝崩,呂後立汗少帝,臨朝稱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後所殺有怨言。呂後遂殺少帝,立常山王劉義為帝。前180年,呂後崩,終年六十二。呂後遂臨朝稱制,先後掌權達16年,為中國皇後專政的第一人。
7、北宋高太後:
(1032—1093年),宋英宗皇後,宋神宗生母,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1065年被冊封為皇後。元豐八年(1085)神宗病逝,宋哲宗繼位,因哲宗年幼,她以太皇太後身份聽政。高太後廉潔自奉,處事公正,她垂簾聽政期間,朝政比較清明,她因此也被稱為女中堯舜。1093年病死,實際執掌朝政9年。
8、遼代蕭太後:
(953--1009),名綽,小字燕燕,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歷史上被稱為「承天太後」,遼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軍事家。乾亨四年(982年)九月,遼景宗駕崩,遼聖宗即位,蕭燕燕被尊為皇太後,攝政。她虛心誠懇,用人不疑,執法嚴明,毫不軟弱,甚至「親御戎車,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她開創了宋遼和平發展時期,使遼朝達到鼎盛時期。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蕭燕燕把權力交給遼聖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蕭燕燕因病崩於行宮,享年五十七歲,攝政27年。
9、清代慈安太後:
(1837-1887),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16歲被咸豐冊封為皇後。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咸豐帝崩,因皇後無子,便立懿貴妃六歲的兒子載淳承繼皇位,尊皇後為母後皇太後,上徽號為「慈安」,稱慈安太後。同治、光緒初年,慈安太後先後兩次垂簾聽政。1881年三月九日慈安暴亡,卒年四十五歲,因死時突然,故有傳為慈禧所害之說,垂簾聽政20年。
10、清代慈喜太後:
(1837-1887年):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16歲被咸豐冊封為皇後。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崩,因皇後無子,便立懿貴妃六歲的兒子載淳繼承皇位,尊皇後為母後皇太後,上徽號為「慈安」,稱慈安太後。同治、光緒初年,慈安太後先後兩次垂簾聽政。1881年三月九日慈安暴亡,卒年四十五歲,垂簾聽政20年。
D.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太後
NO.1:宣太後清代末年,垂簾聽政制度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形成為一套嚴密、系統、完善的政治體制。但是這套體制的形成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伴隨著殘酷的政治斗爭,經歷了十分曲折的歷程。 ­
清代建國伊始,並不容許後妃干預朝政,幼主即位,往往以攝政王代行皇權,或以輔政大臣輔佐少帝,處理國家大事。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世祖福臨駕崩。康熙帝年紀尚小。江南桐城縣生員周南在「詣闕」上疏中,曾要求孝庄太皇太後垂簾聽政。孝庄太後頗有政治才能,論威望和地位完全可以左右局勢,垂簾聽政,但她寧可在幕後輔佐康熙,而不願到台前來垂簾,故周南的建議為孝庄太後所拒絕。清代不許母後垂簾聽政的「祖制家法」,直到清末才被鐵腕人物慈禧所沖破。
慈禧引起人們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因為她是個女人,一個末代皇朝神秘的女人。在一個以男權傳統的社會,慈禧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內憂外患,還要面對「女人亂政必亡國」的邏輯結論。
慈禧太後的垂簾聽政,在歷史上最為著名,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女主執政,在當時的政治舞台上也導演了驚心動魄的一幕。後來「戊戌變法」失敗,光緒被囚,老慈禧第三次臨朝稱制,前後共掌握清代朝政達48年之久。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延續了兩千餘年的垂簾聽政制度也就壽終正寢了。
E. 中國歷代太後有哪些(按時間順序)
西漢
高祖呂皇後 呂雉
孝惠張皇後 張嫣
後少帝劉弘皇後呂氏
高祖薄皇後
孝文竇皇後 竇漪房
孝景薄皇後
孝景王皇後 王娡
孝武陳皇後 陳阿嬌
孝武衛皇後 衛子夫
孝武李皇後 李夫人
趙太後 鉤弋夫人(趙婕妤)
孝昭上官皇後
孝宣許皇後 許平君
孝宣霍皇後 霍成君
孝宣王皇後
孝元王皇後 王政君
孝成許皇後
孝成趙皇後 趙飛燕
孝哀傅皇後
孝平王皇後
新朝
王皇後
史皇後
東漢
光武郭皇後 郭聖通
光烈陰皇後 陰麗華
明德馬皇後
章德竇皇後
和帝陰皇後
和熹鄧皇後 鄧綏
安思閻皇後 閻姬
順烈梁皇後 梁妠
孝崇匽皇後
桓帝懿獻梁皇後 梁女瑩
桓帝鄧皇後 鄧猛女
桓思竇皇後 竇妙
孝仁董皇後
靈帝宋皇後
靈思何皇後
獻帝伏皇後 伏壽
獻穆曹皇後 曹節
曹魏
武宣卞皇後 卞夫人
文昭甄皇後 甄宓
文德郭皇後 郭女王
明悼毛皇後
明元郭皇後
蜀漢
先主甘皇後 甘夫人
先主麋皇後 麋夫人
先主孫皇後 孫尚香
先主穆皇後吳氏
後主敬哀皇後 張飛長女
後主張皇後 張飛次女
東吳
孫權王皇後
孫權潘皇後
孫權步皇後
孫亮全皇後
孫休朱皇後
孫皓滕皇後
西晉
宣穆張皇後 張春華
景懷夏侯皇後 夏侯徽
景獻羊皇後 羊徽瑜
文明王皇後 王元姬
武元楊皇後 楊艷
武悼楊皇後 楊芷
武帝王皇後 王媛姬
惠帝賈皇後 賈南風
惠帝羊皇後 羊獻容
懷帝梁皇後 梁蘭璧
東晉
元敬虞皇後 虞孟母
元帝簡文太後 鄭阿春
明穆庾皇後 庾文君
成恭杜皇後 杜陵陽
康獻褚皇後 褚蒜子
穆章何皇後 何法倪
哀靖王皇後 王穆之
廢帝孝庾皇後 庾道憐
簡文順王皇後 王簡姬
簡文文李太後 李陵容
孝武定王皇後 王法慧
孝武德陳太後 陳歸女
安僖王皇後 王神愛
恭思褚皇後 褚靈媛
五胡十六國 漢趙
漢光文帝劉淵呼延皇後
漢光文帝劉淵單皇後
漢光文帝劉淵光獻張皇後
漢昭武帝武元呼延皇後呼延氏
漢昭武帝武孝皇後張氏 張徽光
漢昭武帝武宣皇後劉氏 劉娥
漢昭武帝廢皇後靳氏 靳月光
漢昭武帝皇後勒氏 靳月華
漢昭武帝皇後樊氏
漢昭武帝皇後王皇後
漢昭武帝弘德皇後宣氏
漢昭武帝武德皇後劉氏 劉英
漢隱帝劉粲靳皇後
前趙
末帝劉曜獻文皇後羊氏 羊獻容
末帝劉曜劉皇後
末帝劉曜劉皇後 劉芳
末帝劉曜元悼皇後卜氏 卜貴妃
成漢
成景帝皇後羅氏 羅夫人
成武帝任皇後
成幽公閻皇後
漢昭帝閻皇後
後趙
明帝石勒劉皇後
明帝石勒程皇後
武帝石虎鄭皇後 鄭櫻桃
武帝石虎杜皇後 杜珠
武帝石虎劉皇後
彭城王石遵張皇後
代國
代神元帝拓跋力微 竇皇後
代文帝拓跋沙漠汗封皇後
代桓帝拓跋猗盧祁皇後
代平文帝拓跋鬱律王皇後
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慕容皇後
冉魏
平帝冉閔董皇後
前燕
文明帝慕容皝文明皇後 段皇後
文明帝慕容皝文昭皇後 蘭貴妃
景昭帝慕容儁可足渾皇後
景昭帝慕容儁景昭皇後 段昭儀
幽帝慕容暐可足渾皇後
前秦
明帝苻健強皇後
厲王符生梁皇後
文桓帝苻雄皇後苟氏
宣昭帝苻堅苟皇後
哀平帝苻丕楊皇後
高帝苻登毛皇後
高帝苻登李皇後
後秦
武昭帝姚萇虵皇後 即蛇皇後
武昭帝姚萇皇後孫氏
文桓帝姚興皇後張氏
文桓帝姚興皇後齊氏
後燕
成武帝慕容垂昭成皇後 段夫人
成武帝慕容垂成哀皇後 段皇後
成武帝慕容垂皇後 段貴嬪
惠愍帝慕容寶惠德皇後 段皇後
惠愍帝慕容寶獻幽皇後 丁夫人
廢帝蘭汗乙皇後
昭文帝慕容熙苻皇後 苻訓英
昭文帝慕容熙愍皇後 苻娀娥
北燕
惠懿帝慕容雲李皇後
文成帝馮跋孫皇後
文成帝馮跋宋皇後
昭成帝馮弘慕容皇後
南燕
獻武帝慕容德段皇後
末主慕容超呼延皇後
西秦
武元王乞伏乾歸符皇後 東平公主
文昭王乞伏熾磐禿發皇後
後涼
懿武帝呂光石皇後
隱王呂紹張皇後
靈帝呂纂楊皇後
文帝呂寶衛太後
末主呂隆楊皇後
北涼
武宣王沮渠蒙遜孟皇後
哀王沮渠牧犍李皇後 李敬受
哀王沮渠牧犍拓拔皇後 武威公主
南涼
景王禿發傉檀折掘皇後
西涼
武昭王李暠尹皇後
夏國
武烈帝赫連勃勃梁皇後
劉宋
孝穆趙皇後 趙安宗
孝懿蕭皇後 蕭文壽
武敬臧皇後 臧愛親
武帝張皇後 張闕
武帝胡皇後 胡道女
少帝司馬皇後 司馬茂英
文帝袁皇後 袁齊媯
劉劭皇後 殷玉英
孝武文穆王皇後 王憲嫄
前廢帝何皇後 何令婉
明帝王皇後 王貞風
後廢帝江皇後 江簡珪
順帝謝皇後 謝梵境
南朝 齊
宣孝陳皇後 陳道止
高昭劉皇後 劉智容
武穆裴皇後 裴惠昭
文安王皇後 王寶明
鬱林王何皇後 何婧英
海陵王王皇後 王韶明
明敬劉皇後 劉惠端
東昏褚皇後 褚令璩
和帝王皇後 王蕣華
末帝元皇後 南陽公主
南朝 梁
太祖張皇後 張尚錄
高祖郗皇後 郗徽
穆皇太後 丁令光
文宣皇太後 阮令嬴
文帝簡皇後 王靈賓
昭明帝昭德皇後蔡氏
元帝夏太後
敬帝王皇後
陳
高祖章皇後 章要兒
世祖沈皇後 沈妙容
廢帝王皇後
高宗柳皇後 柳敬言
後主沈皇後 沈婺華
北魏
獻明皇後賀氏
道武皇後慕容氏
道武宣穆皇後劉氏
明元昭哀皇後姚氏 西平公主
明元密皇後杜氏
太武帝竇太後
太武皇後赫連氏
太武敬哀皇後賀氏
景穆恭皇後郁久閭氏
高宗皇後常氏
文成文明皇後馮氏 馮有
文成元皇後李氏
獻文思皇後李氏
孝文貞皇後林氏
孝文廢皇後馮氏 馮清
孝文幽皇後馮氏 馮潤
孝文昭皇後高氏 高照容
宣武順皇後於氏
宣武皇後高氏
宣武靈皇後胡氏
孝明皇後胡氏
孝庄帝爾朱皇後 爾朱英娥
長廣王爾朱皇後 爾朱皇後
節閔帝皇後爾朱氏 爾朱皇後
孝武帝皇後高氏 高歡之女
東魏
孝靜帝高皇後 太原長公主
西魏
文帝文皇後乙弗氏
文帝悼皇後郁久閭氏
廢帝宇文皇後 宇文雲英
恭帝若干皇後 若干惠之女
北齊
神武帝神武明皇後婁氏 婁昭君
文宣昭信皇後李氏 李祖娥
文襄帝敬皇後元氏 馮翊公主
孝昭帝元皇後
武成胡後
後主廢後斛律氏
後主胡皇後 為左皇後
後主穆皇後 穆黃花 右皇後
北周
文帝文皇後元氏
文帝文宣皇後叱奴氏
孝閔帝元皇後 元胡摩 晉安公主
明帝獨孤皇後
武帝武成皇後阿史那氏
武帝李皇後 李娥姿
宣帝楊皇後 楊麗華
宣帝朱皇後 朱滿月
宣帝陳皇後 陳月儀
宣帝元皇後 元樂尚
宣帝尉遲皇後 尉遲熾繁
靜帝司馬皇後 司馬令姬
隋朝
文獻獨狐皇後 獨孤伽羅
煬帝蕭皇後
F. 歷史上的太後排名
TOP榜
關注榜
投票榜
01
孝庄文皇後>>
02
武則天(武周)>>
03
慈禧>>
04
趙飛燕>>
05
長孫氏>>
06
郭布羅·婉容>>
07
蕭綽>>
08
徐儀華>>
09
漢高後:呂雉>>
10
竇氏>>
11
韋氏>>
12
衛子夫>>
13
馬皇後>>
14
竇皇後>>
15
陰麗華>>
01
武則天(武周)>>
02
慈禧>>
03
漢高後:呂雉>>
04
趙飛燕>>
05
孝庄文皇後>>
06
郭布羅·婉容>>
07
陰麗華>>
08
蕭綽>>
09
衛子夫>>
10
馬皇後>>
11
長孫氏>>
12
韋氏>>
13
竇氏>>
14
竇皇後>>
15
徐儀華>>
01
武則天(武周)>>
02
慈禧>>
03
漢高後:呂雉>>
04
衛子夫>>
05
趙飛燕>>
06
陰麗華>>
07
孝庄文皇後>>
08
長孫氏>>
09
郭布羅·婉容>>
10
蕭綽>>
11
馬皇後>>
12
竇氏>>
13
徐儀華>>
14
韋氏>>
15
竇皇後>>
中國十大著名皇後排行榜,本榜單是小編主要依據史實記載、後人評價、生平事跡,並綜合參考互聯網相關排行榜/榜單進行推薦,名單僅供參考娛樂,歡迎在末尾交流探討。
中國十大著名皇後排行榜
1、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後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後,受封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後;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後。
【 詳細>>】
2、武則天(武周)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後改名曌(zhào),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肆殺唐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
【 詳細>>】
3、慈禧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後(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
【 詳細>>】
4、趙飛燕
趙飛燕(公元前45年—公元前1年),趙氏,號飛燕,《飛燕外傳》稱其名為趙宜主。本巴郡閬中譙里人,其父母因侍同里入朝為侍中的譙隆移家於入京城,僅稱其為長安宮人,出身平民之家,家境貧窮,選入宮中為家人子(即宮女),後在陽阿公主處學舞,為漢成帝劉驁第二任皇後。在中國歷史上,她以美貌著稱,所謂「環肥燕瘦」講的便是她和楊玉環,燕字指的正是趙飛燕。如此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體態輕盈瘦弱的美女。
【 詳細>>】
5、長孫氏
文德皇後長孫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陽人,小字觀音婢,其名於史無載。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太宗李世民的皇後,唐高宗李治母親。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及其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後。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
【 詳細>>】
6、郭布羅·婉容
郭布羅·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鴻,號植蓮,滿洲正白旗(達斡爾族)。清朝遜帝溥儀的妻子,清朝與中國的末代皇後,後為偽滿洲國皇後。 「婉容」二字及她的字「慕鴻」來自《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 詳細>>】
7、蕭綽
蕭綽(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契丹族,遼朝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遼景宗繼位後,選為貴妃。969年(保寧元年),被冊封為皇後。971年(保寧三年),生遼聖宗耶律隆緒,後又生三子三女。982年(乾亨四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後,攝政。983年(統和元年),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後」。986年(統和四年),宋太宗認為遼聖宗年幼而母後攝政,大舉北伐,以收復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正月,宋軍兵分三路,東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雲州朔州,失敗,宋太宗下令全線撤退。在撤退途中,遼軍俘宋將楊業,後者不降絕食而死。
【 詳細>>】
8、徐儀華
徐儀華,閨名妙雲(1362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嫡後,濠州人,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母張氏或謝夫人(謝再興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被冊封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被冊立為皇後,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壽46。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於長陵。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後謚號曰:「仁孝慈懿誠明庄獻配天齊聖文皇後」。祔太廟。
【 詳細>>】
9、漢高後:呂雉
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稱呂後,或稱漢高後、呂太後等等。呂雉是漢高祖劉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後,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被司馬遷列入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呂雉統治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並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 詳細>>】
10、竇氏
孝文竇皇後(?—前135年),清河郡觀津縣(今河北省武邑縣)人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皇甫謐言,雲竇後名猗房。竇猗房是普通的農家女,平民出身。漢惠帝時竇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宮伺候呂太後,後被賜予代王劉恆。劉恆即位後竇姬被立為皇後。景帝即位後尊其為皇太後。建元元年,漢武帝即位,尊其為太皇太後。竇太後與漢文帝劉恆育有一女二男:長女館陶長公主劉嫖,長子漢景帝劉啟、少子梁孝王劉武。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後去世,與漢文帝合葬霸陵。
【 詳細>>】
11、韋氏
韋皇後(?-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李顯第二任皇後。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父韋玄貞,母崔氏,邵王李重潤、永泰公主、永壽公主、長寧公主、安樂公主生母。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復位。韋氏勾結武三思等專擅朝政,以其從兄韋溫掌握實權,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封寺廟道觀,奢侈無度。景龍四年(710年)李顯暴卒,韋氏立溫王李重茂為帝,臨朝稱制。不久李隆基發動政變,擁其父相王李旦登基。韋氏被殺於宮中,並被追貶為庶人,稱韋庶人。
【 詳細>>】
12、衛子夫
衛子夫(?-前91年),名不詳,字子夫,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衛子夫是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任皇後,史稱孝武衛皇後,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獨立謚號的皇後。衛子夫原為平陽公主家歌女。於建元二年(前139年)入宮,建元三年(前138年)封為夫人,元朔元年(前128年)立為皇後,征和二年(前91年)在巫蠱之禍中自殺身亡。謚思後,葬桐柏亭。身駐漢宮凡49年,在皇後位38年,育有一男三女。
【 詳細>>】
13、馬皇後
明太祖孝慈高皇後馬氏(1332年一1382年)八月初八,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發妻子。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興的主持下,馬氏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馬氏婚後與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里,馬氏和他患難與共。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後。朱元璋對馬皇後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後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後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
【 詳細>>】
14、竇皇後
太穆皇後竇氏(約569年—約613年),京兆平陵人(今陝西武功),唐高祖李淵的妻子,北周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與北周襄陽長公主之女。聰慧剛毅,頗有才華。嫁李淵,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陽昭公主李氏,隋大業年間,在涿郡去世,時年45歲。其父竇毅是東漢漢大鴻臚竇章的第十二世孫,胡姓紇豆陵氏(賜姓)。其十二世祖竇統在漢靈帝時為雁門太守,為避竇武之難,亡奔匈奴,遂為部落大人。後魏南徙,子孫因家於代,賜姓紇豆陵氏。累世仕魏,皆至大官。唐朝建立後,其夫李淵追封竇氏為穆皇後,貞觀九年五月九日,李世民追尊為太穆皇後。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太穆順聖皇後。
G.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太後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時代,皇帝是權力最高的那個人,但有時候皇帝還年幼,或者是太後實在是看不去了,心裡又有權力的慾望,便會出現垂簾聽政,強勢的太後。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下,古代哪些皇太後比較厲害。
排第三的我覺得是慈禧太後了。清朝建國後,並不允許後宮干政,即使皇帝繼位時年紀還小都會安排有攝政王代行王權,輔助皇帝處理國事。哪怕是康熙時期的孝庄皇太後也不敢破壞這個制度。慈禧卻破了這個規矩,三次臨朝稱制,實際掌握清朝的大權達48年之久。
H. 歷史上著名的太後有哪幾位
歷史上著名的太後:
宣太後:是戰國時期秦國昭王的母親,公元前306年,十七歲的秦昭王繼位,其母宣太後以兒子年幼為名,開始了長達41年的攝政生涯,並由此揭開了後宮參政的先河。
趙太後:公元前266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去世,兒子孝成王繼承了王位,因年紀太輕,故由太後執政。
呂太後,呂雉,漢高祖劉邦之妻,後來劉邦死後,基本是呂雉掌權。到漢惠帝死後,新皇帝幼小,她又臨朝稱制八年。
竇太後。竇漪房。文景之治時期。竇後從皇太後開始了其左右朝政的生涯直到病逝。竇太後是西漢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她謀傳膠東略承沛公,芳流觀津名留漢青。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偉業,下啟漢武帝雄風。
馮太後北燕皇族出身,在北燕滅亡後成為了北魏皇宮中的婢女。北魏文成帝登基後不久,她被選為了文成帝的貴人,當時的她只有12歲。在和文成帝生活的過程中,她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對文成帝不拘民族重用漢臣感到佩服,這也為她日後的推行漢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章獻明肅皇後劉氏(968-1033),益州華陽(今四川省成都市華陽鎮)人,又名章獻皇後,宋真宗趙恆皇後。名不詳,民間戲曲中將之稱為劉娥,宋朝第一位攝政的皇太後,完成宋政權從真宗時代到仁宗時代的平穩交接,為宋在仁宗時期的繁榮打下基礎,輔佐宋仁宗創下「仁宗盛世」。常與漢呂後、唐武後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長孫皇太後。李世民之妻。
馬太後。朱元璋之妻。那個時代的女人大多是裹腳的,腳都很小。但馬太後卻是個腳大的女人。所以被人稱大腳馬皇後。
孝庄皇太後。孝庄是清朝時期最著名的一位皇太後,她出生於蒙古科爾沁草原,在十三歲時就被下嫁給皇太極,做了側福晉。後與皇太極生有皇九字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皇太極死後,孝庄孤兒寡母,這時也發揮了她女強人的一面,幫助兒子掌握了大權。
慈禧太後。清末也算是君主王朝的最後一個太後。
I.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太後都有誰
太後是一般情況是皇帝的母親或者其宗法上的母親,作為太後其丈夫也不一定是皇帝,但是其丈夫一定是去世的。歷史上有名的太後,有秦始皇的母親,趙姬趙太後;劉邦的夫人,呂雉呂太後;北魏孝文帝的母親,改革家馮太後;唐代武則天武太後;遼朝傑出女政治家蕭太後;還有我們那位可愛的清朝慈禧太後,等等。
趙姬趙太後,以和假太監,真美男子嫪毐的風流韻事而聞名於後。女人也是人。憑什麼男人可以擁有眾多女人,而女人就要守活寡呢?所以趙姬無錯誤。
J.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太後
秦 宣太後,漢 呂後,宋 劉太後,大清 慈禧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