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擁有哪些美譽
【美譽】「世界文明古國」、「絲綢之國」、「瓷器之國」、「詩國」、「東方騰飛的巨龍」、「禮儀之邦」。
【別稱】「華夏」、「中華」、「九州」、「赤縣」、「神州」、「禹城」、「禹跡」、「禹旬」、「九域」、「海內」等。
❷ 中國的美譽是什麼
「絲綢之國」、「瓷器之國」、「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等等
❸ 長城被譽為什麼 中國長城被譽為什麼
1、長城被譽為世界偉大的古代建築奇跡之一。
2、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❹ 自古至今,中國的譽稱、美稱有哪些還有哪些詞代指中國
您好,有
中華,華夏,中州,中土,神州,九州,海內,中夏、絲國、赤縣、衣冠之國、禮儀之邦、諸夏、瓷國
滿意請採納,謝謝
❺ 中國譽為什麼
以前是自行車王國
❻ 什麼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
「民族團結誓詞碑」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
民族團結誓詞碑,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縣城西北側的普洱民族團結園內,碑長142厘米,寬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
誓詞碑在1951年1月1日(一說為1950年12月26日)的佤族傳統盟誓儀式後建立,旨在提升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前稱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民族團結。此碑原位於雲南的普洱紅場,曾遭到遺棄,找回後改為存放在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文化館(一說為縣政府院),後來在2000年安放至寧洱城北側的「民族團結園」內。
❼ 中國被譽為什麼
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華:古同「花」,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由我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
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渥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
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制《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❽ 中國有什麼美譽
1、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古代中國人幾乎在文明的各個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它是歷史上唯一一個通過功績而不是財富和家庭背景來選舉政府官員的著名文明,他們在天文學和科學領域領先於歐洲人,發明了紙、火葯、地震儀、印刷術、絲綢和許多其他東西。
2、絲國
自然界中,蠶有吐絲結蠶的特性。中國人發現收集整理蠶絲,能夠織成舒適輕薄、吸濕保健的絲綢。穿著絲綢成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盡管絲綢價格昂貴,依然在歐亞地區熱銷,以至於運送它的商路稱為「絲綢之路」,它的原產地中國被稱為「絲國」。
3、玉石之國
中國素有「玉石王國」的美譽,不僅開采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昆侖-祁連山、東北-內蒙、秦嶺、天山-阿爾泰山、陰山、喜馬拉雅山及東南沿海等地是我國寶玉石資源主要成礦帶。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獨山玉、遼寧岫玉和湖北綠松石,稱為中國四大名玉。
4、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葉
中國茶葉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神農氏(即炎帝)就已經發現了茶葉。數千年來,經過祖祖輩輩的不斷栽培,更新,繁衍,從最早的嚼青葉到發明為采葉焙制,再改良為煎煮飲啜,到現在茶葉已經和中國人的生活緊緊地連接在一起了,成為了中國的重要符號。
因此有人說:茶是造物者特別替我們中華民族所安排的。中國作為茶葉的發源地的,有著悠久的茶葉歷史。
5、高鐵、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均居世界第一
國鐵集團官方數據顯示,預計2019全年將投產鐵路項目50個、新線開通超過7000公里,其中項目高鐵20個、新線開通突破4000公里。至此,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13.9萬公里,其中高鐵3.5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
❾ 林徽因被譽為什麼譽為中國第一代才女
林徽因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林孝恂是一位晚清翰林,官封浙江海寧知縣,思想開明,滿腹經綸,幾個姑姑家教良好,擅長書法,舊學修養頗深,父親林長名曾於日本留學,是新式知識分子,所以對林徽因的教育頗為重視,在那個女子無德便是才的年代,林長民堅持將林徽因送到教會讀書,接受西方文化,這為林徽因以後接受西方文化奠定了基礎,林徽因16歲又隨父親游歷歐洲,一邊繼續學習,一般觀覽諸國增長見識,這為林徽因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奠定基礎,也提高了對建築的審美林徽因的身份很多,為人所熟知的是作家和建築師。與民國時其他的的才女相比,林徽因的才情表現的更加廣泛,她是詩人,小說家,建築家,設計師 。同時在戲劇,翻譯,散文,繪畫都有涉獵,成績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