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會證明,中國放棄G2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呢中國拒絕美國提出的G2,是簡單的一刀切還是談不攏的結果
「中美國」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學經濟史教授尼爾·弗格森於2007年3月5日在《洛杉磯時報》上以「買下中美國」為題的撰文中首次提出的;而中美「兩國集團論」即「G2」,則是由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在2008年夏季出版的《外交》雜志上發表的「平等的夥伴關系」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盡管常常被相提並論,但這兩種觀點各具特色。前者的特徵是認為中美應合二為一相互滿足。弗格森「創造性」地把China(中國)與America(美國)合成一個新詞「Chimerica」(中美國),並宣稱「中美國」這個概念是指最大消費國美國和最大儲蓄國中國構成的利益共同體:美國和中國不是兩個國家,而是同屬於一個叫「中美國」的國家,它們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一個儲蓄一個消費,一個出口一個進口,一個提供產品一個提供服務,一個儲備外匯一個印製美元。
這兩個概念出台之初並未引起很多關注,隨後逐步成為世界媒體的焦點,主要源於它被越來越多的美國學者所轉述,尤其是大名鼎鼎的戰略家基辛格也發表了類似觀點,主張美中兩國應建立一種「命運共同體」,將兩國關系提升到類似二戰後大西洋兩岸關系的高度;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巴馬總統的政策顧問布熱津斯基對此的積極附和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目標與企圖:
1)自救不如求救
弗雷德和弗格森等人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提出這些主張的,反映出其對當前特殊的國際局勢和中美實力對比變化的深刻思考。金融危機出現後,美國經濟遭到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以來最
嚴重的打擊,各類刺激方案似乎未見明顯收效,主要的西方盟國也都受創嚴重;與此同時,中國不僅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而且其保有的巨額外匯儲備也讓各國眼饞。他們渲染中美合作,實際就是為了更好的利用中國多年積累的國力儲備,通過首先坦率承認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給中國一個光鮮的名分,誘惑其挺身而出,努力展現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幫助美國和世界盡快擺脫金融危機的困擾。
2)打壓不如誘導
當前在中國的崛起勢頭難以阻擋而美國的實力相對衰落的局面下,將中國納入自己主導的國際秩序並為之做出貢獻,是美國最可取的選擇。弗雷德曾表示:「唯有強調兩國集團的做法才能誘使中國加入現行的全球經濟秩序」。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也不加掩飾地說:「就是要通過建立兩國集團來改造中國。」既然中國的國力增長和中美的相互滲透使得以前的「接觸與遏制」政策難以繼續奏效,不如轉而採取積極誘導而非對抗打壓的手段來獲益,成本低而收效大。
同時由於長期以來中國不斷受到掌握著國際話語霸權的西方國家的敵視,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民眾中出現了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他們十分憎恨外國對中國的醜化與貶低。美國學者突然發出友好的聲音,給中美關系描繪出如此誘人美好的合作前景,自然易於打動不少國人的心,也給美國藉助巧力改造中國提供了便利。
3)藉助他國牽制中國
當前歐盟是最大的經濟體,日本的經濟規模也超過中國,美國不願與這些老朋友共管世界,反倒邀請「非敵非友」的中國來分享權力,一方面因為這些國家或聯盟不會輕易接受美國的誘惑成為其走卒,另一方面他們也清楚這是個得罪人的差事,誰跟超級大國共管世界都會被世人憎惡,他們對美國也許無可奈何,但會把氣撒到其合作者身上。如果中國願與美國為盟,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眼裡就成為幫凶,同時也必會招致俄羅斯、日本、歐盟等的醋意和敵意。
4)忽悠者的私心
這次有些大人物跟著渲染,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們中有些不是單純的政治家,而是腳踩政治商務兩只船,通過對華發出友好言辭,他們就更容易擁有其他「老外」夢寐以求的游說機會,可以利用自己能說上話的優越條件向國內希望在華開展業務的公司收取傭金,這或許是其打著國家合作旗號的個人目的。
國際社會反應美國
G2和「中美國」的概念出籠後,美國國內首先出現了反對之聲。著名的《外交》雜志刊出題為「G2的海市蜃樓」的文章,表示承認中國的重要性無法掩蓋雙方利益、價值觀和能力的錯位。雖然美國需要與中國合作以應對全球挑戰,但進一步提升雙邊關系而不解決兩國的實際分歧不會有什麼結果,最終將形成互相責備而不是成功的夥伴關系。
美國前助理國務卿阿布拉莫維茨在美國《國家利益》雜志上撰文表示,G2的模式很可悲,其結果可能為美國的盟友日本帶來致命一擊,從而在日本國內引起危險的政治後果;而美日中三邊機制要優於G2。總統候選人麥凱恩也表示:「我們強烈支持類似G20的會議,讓所有國家都參與非常重要。」美國的盟友們對此也議論紛紛。歐盟官員表示更推崇將歐盟包括在內的G3而不是G2;
法國
法國前總理法比尤斯說:「現在一些圈子流行所謂的G2,指的是由美中組成的共管,將能解決所有問題。坦率地說,這完全是幻想。」
歐盟
丹麥政府亞洲事務高級顧問普萊斯納在美國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太平洋論壇上發表文章,認為「G2對中國和全球治理都不利」;歐中論壇創辦者高斯也撰寫了題為「G2不符合復雜現實」的文章。
日本
日本《產經新聞》在題為「G2理論是否成立」的文章中說,G2招來了眾多的反對之聲,雖然美國和中國的關系的確重要,但如果把美中關系稱為G2,就會深深傷害美國與日本、印度等其他亞洲盟國和友好國家的關系。
俄羅斯
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的專家瓦西里·卡申更是坦言,中國擁有的大量美元儲備讓美國人暫時看到了貸款的希望,但隨著危機的加深,中美兩國在經濟和地緣政治上的分歧就會明顯暴露出來。美國與中國不可能建立同盟,美國只是想利用中國來遏制俄羅斯。
就美國一貫的作風來看,或者說就任何一個國家的作風來看,本國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難道你覺得美國提出G2是為了中國著想嗎?這是在國際社會上孤立中國,並藉助中國的外匯儲備為美國的一些錯誤埋單罷了。三國時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這句話一語中的。不明確表態就是曖昧,曖昧就是有私心,你以為中國拖著不表態,世界各國會相信中國沒有稱霸野心?恰恰相反,這正好告訴世界各國,中國想稱霸。搞政治不能讓別人幾句馬屁拍暈。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地朋友,只有永遠地利益。想想美國一方面鼓吹G2,另一方面在南海問題上不斷挑唆,他們安的什麼心不是昭然若揭嗎?
2. G2對中國的利弊
我認為是弊大於利。雖然我國現在GDP已躍入世界第三位,但我國人平GDP仍很低,我們仍然應關注和投入我們自身的發展。中國從整體來講還不具備統領世界大國的資格。一旦成為兩國集團會存在責任上的差距。而且我國一直聲稱鼓勵世界多元化,在世界上不謀求霸權。如果和老美聯手治理世界,老美的壞名聲我們也會「沾光」。另外我國還存在台灣問題、西藏問題,南海問題。自身的事情就夠我們忙得了,根本就無力顧及這些事。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合作是必要的,但不能「合污」。
3. 美國為什麼不願意跟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系
我用幾句最簡單的話把這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解答給你。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發達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發展最快的。今後在世界上能夠對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構成最嚴重挑戰的國家就是中國。所以美國對中國成見很深,但又不得不在眾多領域合作,為了相互的利益。借用朱鎔基總理曾說過的一句經典:中美關系,差也差不到哪裡去,好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和即將成為超級大國的中國相互斗爭,也相互合作。在這種大背景下,中美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戰略夥伴關系。
4. 中國為什麼反對G2
1、中國還不是發達國家,將中美並列造成中國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假象,而受到不公平待遇。
2、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而不是霸權主義國家,也就是說指中美並列,中國覺得丟臉。
3、G2隻是媒體炒作的話題,如果真把這個偽命題當回事,只能是弱智的表現。
5. 中國為何拒絕g2
G2「就是兩個世界最強大的大國合作領導世界」
中國決絕是對的,第一點:中國推行的是和平崛起,不與任何大國結盟的政策。美國向中國獻出橄欖枝,只有他認為我們會接受,因為它以老大的姿勢認為我們就應該按照他的思維來接受它提供的任何東西,包括向台灣出售武器。
第二點:美國圍堵中國不成,就像拉攏中國,讓中國為他做嫁衣,幫助美國來更好地領導世界。我國不會這么笨。
第三點:中國與俄羅斯關系密切,都是美國使然的。美國想藉此機會來拆散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合作,這是「連橫」政策。
第四點:中國有自己的崛起夢想,不會為美國夢而賣力。
注意:落後的中國只會成為美國的列強的奴隸,沒有尊嚴的奴隸。這就是政治。美國拉攏中國是包藏禍心,沒安好心的。我國政府和國民應當看清其中的一切利益關系,看清美國的真面目。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心酸去吧!為中國的崛起助力吧!
6. G2提議是什麼
G2提議是09年的時候濤哥在美國和奧巴馬會談時提出的提議。由於冷戰之後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內政治穩定,已經逐漸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號強國。為了避免重現冷戰時候對立的局面,我們提議要建立合作型的大國關系。中國由於一段時間內不可能對美國造成威脅,美國也不應對中國進行圍堵,而是應該建立共贏的關系。當然事實證明這個提議可以實施的可能性並不大。
7. 前段時間美國向中國提出G2方案,但中國拒絕了美的如意算盤,這個G2方案具體指什麼東西為何中國拒絕
「G2」概念是指由中、美兩國組成一個Group來代替舊有的G8,即八國集團,以攜手合作解決世界經濟問題。G2這個概念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雷德·伯格斯滕提出來的。
他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閉幕後召開媒體電話會議,宣傳他的「G2」構想。他認為,中國已經是個名副其實的經濟超級大國。美國應當成全中國,使其成為國際經濟秩序的合法建築師和管理者,使中國與其作為全球經濟超級權力的新角色相匹配。
拒絕原因:
從中國角度看,表面而言,G2有助於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但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同時,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更大發言權意味著更多奉獻,西方更會在這個問題上提高要價。
在中國國力仍有待提高的情況下,G2勢必會擠壓中國的戰略空間,並逼迫中國不得不將有限的資源由國內建設轉向國外。中國可能是「贏了面子、輸了里子」。
(7)中國為什麼拒絕美國g2擴展閱讀
G2背後的邏輯很簡單。美中作為兩個大國,應坐下來一起解決世界問題。這個主意得到一些大人物支持。布熱津斯基就喜歡。紀念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他稱推動G2是「值得兩國去做的事,最有可能改變我們共同的未來」。
時任國務卿希拉里也「高興」壞了。不久,G2被作為處理幾乎一切棘手挑戰——從氣候變化到以巴和談——的「簡易按鈕」。
然而,這個構想很快就壽終正寢。也難怪:美中能夠就如何解決世界諸多問題達成一致這種觀念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分歧。而現實是不容松動的。
亞當·西格爾等人警告稱,G2構想時機未到,「它將提高對目前無法達到的那種程度的夥伴關系的預期,並加劇仍存在於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實際分歧。」他們是對的。後來,華盛頓沒人再認真談論這個構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