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為什麼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呢"
唐代孔穎達說:「中國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如果說,在古代漢語中,「中國」更多地屬於一個地域的概念,「華夏」則更傾向於代表一個文化共同體,而維系這個共同體並引導它繁榮、進步的價值基礎,是「禮」和「義」。兩千多年來,「禮儀之邦」(又叫「禮義之邦」)是中國無數仁人志士、聖君賢相所崇慕和追求的社會理想,同時,也是經由他們長期努力和奮斗而為中國贏得的譽稱。中國禮文化綿延數千年,舉世無匹,它對人類所作出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 明清以後,禮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桎梏作用日益顯露,與此相伴,反禮教的呼聲也逐漸增高。經過歷史巨變、歲月滄桑,古老的禮文化已漸與現代人遠逝而去。當然,古代的「禮」與現代的「禮儀」所涵蓋的范圍大不相同,前者幾乎是中國古代價值體系和社會制度的總和,而後者則只涉及人的一般行為和社會活動的某些各式,但它們都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徵,均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晚清以來百年中國的文化處於艱難的解構與重建的過程之中,其中最為人所忽略也是最重要的,是代表一個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禮儀問題。中華民族曾經號稱禮儀之邦,但百年來西潮沖擊、傳統解體,我們越來越少了承繼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諸種禮儀,包括怎麼吃飯,怎麼睡覺,怎麼穿衣,怎麼走路,怎麼跟人談話,基本上都處於失序狀態。因此,重振禮儀之邦,就成了當今中國的一個夢想。 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整合適合於當今社會的禮儀文化,對各種禮儀進行系統的規范,可以說是新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這是因為禮儀相對於其他文化形式來說最為具體,也與我們的生活最為密切。如果首先在禮儀上能形成一個基本的架構,就有可能為其他文化提供一種借鑒甚至平台,以期逐步完成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和現代文化的中國化。當然,禮儀的完善之日也是新文化的建成之時,二者密不可分,這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但文化建設從禮儀入手,至少可以找到一些可操作的對象。今天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能認識到這一問題,並積極身體力行,那麼重振禮儀之邦也就不再是夢想了。 現代社會中禮儀的含義 說實際,對於旨在維護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的禮儀制度,尤其是那些落後的繁文縟節,新的社會制度和價值體系非但無法接納,而且必須堅決予以拋棄。自辛亥革命徹底否定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之後,伴隨著社會價值觀的根本改變,禮也被賦予了全新的現代意義。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禮是一種涵蓋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會行為規范的話,今天的所謂禮則僅僅是對禮貌和相關活動的禮儀形式而言的,這也是我這一組話題所要討論的主要范疇。 當代中國禮儀的困境 現代禮儀是以平等自由的理念為指導的,它最大功能是營造一種氣氛,而不是要刻意體現長幼尊卑的等級,所以它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簡化,也不必要求人人都有系統的學習和訓練。而在中國,開創於辛亥革命的中國現代禮儀基本上照搬了西方的模式,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發生沖突。由於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或現代世界文化的中國化遠未完成,官方也沒有對禮儀習俗進行過系統的整理和規范,這就使得與文化高度相關的禮儀至今未能成形。由於缺乏系統的教育,文化上的沖突和缺乏權威規范,註定會使中國的禮儀成為一個約定俗成,中西雜糅,傳統與現代並行的大雜燴,不但矛盾和不倫不類的情況屢見不鮮,而且也留下了讓人無所適從的巨大空白。 我們可以拋棄具體的封建禮儀制度,但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某些精神、氣質、內蘊等等,卻並未在現代社會全然消逝,也不能讓它消逝。在上一個世紀,五四前後和精英們雖然不留情面的批判傳統,但他們卻是飽受傳統熏陶、有十分中國文化味道的一批人。他們雖然接受了西方的先進文化,但他們的行為和修養仍然具備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因此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盡管上層建築發生了巨大變化,頻繁的政治運動在沖擊人們的思想觀念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產們的生活方式,但無論民風民俗還是社會道德還能維持一種基於傳統文化和諧與統一,因而在禮儀方面尚未表現出突出問題(也或許是無暇顧及)。 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處在一個空前的文化大破壞的時代成長起來的人,文化含量積累單薄,就顯得不夠從容不夠厚重了。至於如今少年兒童,更是民族文化的缺氧者。因此,世風日下,缺乏修養和不懂起碼規矩的行為在現在已是見怪不怪,不倫不類更是讓人啼笑皆非。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不是基督徒卻要過聖誕節;穿著西式婚紗舉辦中式婚禮;而婚禮卻不拜天地,自然也就沒有了「婚姻神聖」這種教育,而這些又被冠以「國際接」軌之名。誠然,當今世界是游戲規則國際化,全球化,中國想在世界舞台上保留自己的位置,更需要他的兒女如何適應國際環境。然而,人們不該在在追求國際接軌的喧囂聲中去半生不熟地盲目崇拜外來文化,這樣既不可能能真正領會外來文化,又丟棄了自己的傳統。要知道整合自己健全自己發展自己不是消滅自己,文化傳統的更新與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脈的溝通,我們可以不把傳統當成時髦的懷舊情緒,但我們需要傳統活在我們中間,使我們每個人既是現代又是傳統的,是蘊含傳統的現代人。 有位學者指出:「不妨看看中小學生的所謂『校服』,全是些窩窩囊囊的運動裝。著裝和人的體面、尊嚴是連在一起的,不可輕看。還有取名問題,由於『文革』的影響,很多人的名字都帶有『文革』的痕跡,中國人現在的重名之多,全世界絕無僅有。地名、街道名,也有同樣的問題。名字是文化符號,古人的名字有名、字、號的分別,為了表示尊敬,往往諱名而稱字。今天雖不一定這樣講究,取個好名字,還是有必要的。至於稱謂,如今的問題就更大了。過去一律稱『同志』,現在『師傅』、『老師』泛濫。『先生』、『小姐』的稱呼流行起來原是好事,但『先生』的稱呼其實也大有講究,現在用得不當的情況比比皆是。稱呼的混亂反映一個國家倫理秩序的混亂。 」 然而,問題還不僅是民間禮儀的混亂,而且在官方活動中也沒有一套合適的禮儀章法。大到國事活動,小到各種會議、紀念和慶典活動,由於沒有一部國家頒布的禮儀規范,使得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隨意性,不合情理的事屢有發生。在官方活動中最大的潛規則是官本位。不論什麼活動,只要有各級黨政領導參加,那麼這個活動的主角就必然是其中職務最高的領導。一切公開的官方活動都成了一種顯示身份和榮耀舞台,都要有主席台,上面一定要坐上一堆「領導」。就是人大對政府工作聽證,也是按行政職務排座次,行政官員在高高在上的接受人大代表的「監督」。慶典剪綵,有時要十幾、甚至幾十把剪刀。官員不論級別多大,如果是到他管轄的地方「視察」,往往是警車開道,車隊遊行。官員還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婚喪嫁取的程式來方便斂財等等。有些現象人們明知不當甚至非常過份,但卻找不出具體條文來予以譴責和處理。 有人說,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反腐,是加強民主與法制,官場風氣要用硬制度來糾正,禮儀作為一種軟制度沒有什麼作用。有人甚至認為禮儀等同游戲,強調禮儀是掩蓋矛盾,沒有比有還好。其實不然,禮儀看上去只是一種形式,但它無處不在影響著官員和公眾的心態。基於官本位潛規則形成的禮俗流弊,會給原本約束甚少的權力再罩上一層讓人昏眩的光環,使置身其中的人進一步迷失自我,甚至忘掉原則。共產黨的思想和理念不是脫離群眾、以權謀私,犯錯誤的官員也不是天生的壞人,正是這種包括禮俗在內的官場氛圍起到了強烈的腐蝕作用。 官方的禮儀風氣自然也會影響到民眾的心態。當我們的公僕們居高臨下地面對群眾的時候,有誰還敢去想,這些人是為我們服務的?不是老百姓愚昧無知,不是他們天生就是盼著青天大老爺為他們做主的草民,不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是擁有人民權利的公民,也不是國家壓根就沒有讓老百姓參政議政的制度與機制。老百姓之所以不去爭取自己的權利,固然有制度上的缺陷,但怕官、擺不正官民的位置是主要原因。而形成這一原因的原因就是一種缺乏自信的心態,而禮儀風俗就是一種能對多數人心態產生重要影響的力量。試想如果孫中山不廢除叩拜、朝儀、不禁止「大老爺」之類的稱呼,其民權思想能被老百姓很快接受嗎?因此,中國要在政治文明方面取得進展,目前最具可操作性的就是公務活動中的禮儀規范,就是用禮儀的方式約束公務人員的言行。中國人愛面子,被 人說「無禮」是一件嚴重的事情,如果官方規定了禮節,或許可以起到凈化官場風氣的作用,至少可以為他們在形式上擺正官民的位置。
② 為什麼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的原因:
第一種是天神生禮儀,第二種說法是禮為天地人的統一體,第三種說法是禮產生於人的自然本性,第四種說法是禮是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產物,第五種是禮生於禮,起源於俗。
禮儀為社會劃定等級秩序,定名分,成制度,規定好人們在生活的不同領域、不同場合所必須恪守的准則等等。
③ 中國為什麼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國禮儀之邦的歷史由來你知道嗎
我們國家一直以來都有禮儀之邦的稱謂,可以說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那麼我國的禮儀又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他又是怎麼樣影響了我們這么多年的呢?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我們是怎麼樣成為禮儀之邦的吧。
相傳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時期,周公提出了禮法的綱領。而後又經過傳播發展最終成為我們現在了解的中華的新的禮儀。但是關於禮的起源說法不一,總結起來有五種說法,第一種是天神生禮儀,第二種說法是禮為天地人的統一體,第三種說法是禮產生於人的自然本性,第四種說法是禮是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產物,第五種是禮生於禮,起源於俗。
除此之外,還有鞠躬禮,是用來表示謙恭,禮讓,接受的意思的;還有交手禮,是用來表示推讓,給予,示之的。還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④ 唐朝時候中國叫什麼中國是漢朝改名為中國嗎
唐、大唐、東土大唐
「中國」一名的由來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國家。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時,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後,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中國的別稱
赤縣、神州、華、諸華、中華、夏、華夏、諸夏、中夏、方夏、函夏、禹城、禹進、禹甸、九州島、九牧、九區、八州、海內。
外國對中國的稱呼
唐:外國對中國的稱呼之一。唐代的中國國勢強盛,名聲很大,因此在這以後,外國便有稱中國為「唐」的習慣。
秦、秦尼:現在伊朗的波斯語、印度的印地語、義大利語、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如「秦尼」、「秦尼斯坦」、「摩秦」、「馬秦尼」、「秦尼策」、「秦那斯坦」等,通常是由「秦」的發音轉化而來。
漢:漢代中國國力盛極一時,曾多次派遣使臣出外,漢代以後,中國人常以漢來稱呼自己的國家,外國人也稱中國為漢。
契丹:契丹作為中國的代稱在西方也流傳很廣。
支那:近代日本稱中國為支那。
震旦: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又譯作「真丹」。
賽里斯:中國因「絲綢之國」而聞名於世,因而得名賽里斯,有贊譽之詞。
⑤ 我國被稱為什麼也被稱為什麼
我國被稱為文明古國
北非的埃及、西亞的古巴比倫、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和東亞的中國,是世界歷史上首先進入奴隸制文明社會的4個國家,史稱四大文明古國。
我國也被稱為禮儀之邦
「禮儀」不是近代文明禮貌,只是宗法制度里對於不同等級階層的人,相互之間如何對待的規則。「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
⑥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你知道這是為什麼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儀一詞,最早源自於周禮。
周王朝之前的華夏族,都是比較迷信的,尤其是商王朝,那時候的商王,自詡天命神授,不論干什麼都喜歡占卜。而周人本來也信神鬼,但經歷了殷商滅亡之後,明白了穩定人心對政權安危的重要性。因此,周王朝的統治者對傳統宗教神學作了大幅修正,對商朝及之前朝代的禮儀樂曲進行了全面整改。
中國古代社會逐漸形成嚴格的禮制對人們的言行加以約束,禮也最終成為全社會自覺檢查和約束自己言行舉止的依據和標准。中國所謂「禮儀之邦」的稱號便是源於這種禮的整體性和社會化。
經過秦朝的摸索、楚漢相爭的戰亂後,到了漢武帝時期,結合現實的發展及客觀形勢的需要,正式確立了「內儒外法」的治國方針。而在相同時期,其他國度的文明要麼被野蠻無情地打斷,要麼是依舊未能擺脫迷信鬼神的思想,與中華民族的體系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這樣相比較之下,我們無愧於「禮儀之邦」這個稱號。
⑦ 中國「禮儀之邦」的由來是什麼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則、完整的禮儀規范,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從禮紀中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廈文明就是確證.
尊老敬賢,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面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
2.尚適宜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3.禮貌待人,是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都十分注重的。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范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梁。它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序,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始終給人以啟迪。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⑧ 中國為何叫禮儀之邦
一、容儀有整
1、衣著容貌
《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些規范,對現代人來說,仍是必要的。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表類觀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鞋襪不正,往往會使人產 生反感甚至惡心,有誰會親近這樣的人呢。
2、行為舉止
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註:《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鍾,行如風,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
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註:《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范。
3、言語辭令
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的一面鏡子。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註:《易.乾文》)。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並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註:《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於人的。其次是慎言。
古人說,上天生人,於舌頭上下 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麵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並是要求人們少言語 ,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
二、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面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古時,男50歲、女45歲稱上壽,便可進祠堂,享有一定物質和精神待遇。哪家兒孫不贍養老人,族長便出面調停解決。
三、儀尚適宜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 ,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
(8)中國叫什麼邦擴展閱讀:
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故事
《宋史》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書法家蔡襄是宋四大家之一,在《宋史》中記載,仁宗皇上任命蔡襄做起草詔令的知制誥,一次三位御史向皇上議論大臣梁適的不是,仁宗一聽,下詔要貶梁適。
讓蔡襄寫詔書,蔡襄認為這個不是在庭上公開議論彈劾,而是私下跟皇上講就下詔要貶人,不合理,蔡襄拒絕寫詔書。之後,每次遇到有這種不正當的解職情況時,蔡襄都不寫詔書,仁宗皇上沒治蔡襄的罪,還給蔡襄加官,並賜給蔡襄母親冠帔表彰她生了一個好兒子。
因為仁宗非常喜歡蔡襄書法,仁宗想給自己寵幸的妃子的父親寫個碑文,就讓蔡襄寫一個《溫成後父碑》碑帖,蔡襄一口回絕,說「這不屬於我的職責,是待詔的事」。蔡襄拒不奉詔。
看來皇上不僅不是說一不二,還經常在朝堂上被大臣們指責的抬不起頭。在歷朝歷代都有很多類似的事情,這樣看來,古代皇權並不是現在的影視作品中那樣可以為所欲為,沒有制約。那中國古代不是「人治」,不是「法治」。到底是什麼治呢?
梁啟超先生在1904年《中國法理學發達史論》中,引用了日本穗積陳重學者提到的古代宗法的「禮治」思想,提出「禮治主義」。《論語》中講「克己復禮」。外國人對當時的中國的認識、評價是「禮儀之邦」。
中國古代文化的「禮」,包含了習俗、宗教,敬天憫人,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等宇宙觀。這個「禮」,即講述了天人的關系,也規范了人的規矩,又是倫理,講「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是人倫天理,所以古籍中也有「理治」之說。
有人說,在古籍中沒有看到「禮」和「治」合起來的「禮治」這個詞。這是因為「禮」,不是治人,是教化人,讓人從道德方面提升,自己約束自己。
人治、法治都是從外面來管人的方式,來治人,雖然法治保護了你,但同時也限制了人(這還得是良法,若為惡法那不只是限制人,還得害好人)。這就是「人治」、「法治」與「禮治」的根本區別。
讀古人筆記和典籍,看到那時的文人、官員言行普遍都是用道德約束自己,即使貧寒也不貪不義之財,才明白,為什麼會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那個社會的風氣。難怪很多外國人都說古代的中國是真正的禮儀之邦。
⑨ 為什麼古代中國稱為禮儀之邦
因為從伏羲到黃帝再到西周中國人都遵從禮治。《左傳》上說:「有服章之美為之華,禮儀之大為之夏。」
從伏羲著書:《易經》起,中國人就開始遵從禮儀。以禮儀治理天下,禮儀的根本在於遵從天道。天道就是指秉持正義。大道無極則天道不止。天道循環乃宇宙之根本。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萬物歸宗復太極,太極歸宗還無極。這就是宇宙的奧秘。
而治理天下中國人主張無為而治垂拱而治則天下太平。以法治天下,天下蒼生皆暴戾,所以中國人不主張以法治理天下而以禮治理天下則順其天道,王者之氣出自正義。堂堂正正才順乎天意,秉持正義則大道大德。大道大德則無往而不勝。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周公制禮作樂。《周禮》十三經之一。世傳為周公所著。《周禮》《易經》將中國禮儀制度完善。人們的一切行為准則都必須服從禮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說君王有君王的表率,父親也要有父親的崇高品德。君王破壞禮儀就是獨夫民賊,人人得而誅之。所以君王制定國策上古時代甚至到春秋戰國國君都先要祭司占卜吉凶占卜是否符合天意才能決定是否執行君王的決策。這就是禮儀制約王權,王權與神權並立。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其實是說刑罰不可以用於侮辱君子,君子犯罪士可殺不可辱。而禮儀則不止於傳達到庶民。這里要解釋一個庶民。庶民並不包括奴隸。庶民是指貴族以外的平民。而平民則也必須遵從禮法的。下是指止於。禮法止於庶民。也就是說治理庶民也是用禮法。而庶民只許的奴隸就是用刑罰。所以梁鴻孟光舉案齊眉的時候正是他們為庶民之時。雖然是庶民貧窮但他們依舊保持著遵從禮法的崇高品德。這就是禮儀傳達到庶民的楷模。禮儀一切必須遵從天道,在大義面前就必須舍棄小義。大義凜然則浩然正氣,大義凜然浩氣長存。就是戰爭也必須秉持正義。討伐不義。戰場上反對搞兵法謀略。所以才出現宋襄公、楚莊王的現代人認為的笑話。宋襄公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復述了。楚莊王的說一說。楚國和晉國打仗。楚國總打敗仗。有一回楚國打勝了。晉軍逃跑,楚軍追擊。於是,一幕現代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晉軍的兵車陷入泥潭跑不了。楚軍追上來居然幫晉國軍隊推車出泥潭。於是晉軍繼續逃,楚軍繼續追。楚軍又追上了晉軍。這回楚軍幫晉軍把晉軍戰車上的旗幟和輜重給扔掉告訴晉軍這樣才逃得快。
看到這大家都傻了吧。其實,這在當時真不是愚蠢,恰恰相反宋襄公和楚莊王奉行的正是《周禮》。打仗也要秉持正義堂堂正正這叫君子之戰。
所以到了孔子的時代,孔子會感嘆: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家臣出。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禮》不再適合歷史潮流而也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可以看到最堅持《周禮》的魯國不僅頑強的存國到戰國中期,並且魯國保持了最為完備的歷史典籍與經典著作。禮儀大道揭示了宇宙萬物之真理。所以後來的道教、儒教和中國佛教都秉持這一偉大的原則。中國禮儀之邦華夏禮儀文明當浩然宇宙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