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消失的國家和民族有哪些
匈奴是其中一個消失的民族。
在秦漢時期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歷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中國古代的匈奴和歐洲的匈人(匈奴)沒有血緣關系,不是同一民族。
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斗是在漢朝。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於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
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於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於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前33年呼韓邪單於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1)中國哪些民族滅絕擴展閱讀: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除了退守巴里坤的呼衍部,其餘加入鮮卑聯盟。
除少量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也許成為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的祖先;南下的匈奴是主流,前後南遷者超過百萬:包括南匈奴部眾和加入鮮卑南下的北匈奴部眾,繼續活躍於五胡十六國和北朝。
匈奴帝國崩潰後,持匈奴旗號的部族勢力仍舊長期存在,如陝北匈奴郝散、郝元度兄弟(西晉末年起義領袖)、匈奴宇文(後建立北周)、匈奴賀賴頭單於(後與拓跋部合並建立北魏)、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建立北涼的沮渠蒙遜等,持續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成為中華民族的祖源之一。
B. 中國古代的民族滅亡的有哪些
1:契丹,雖有查證契丹一族目前還有後裔,並生活在東北一帶,但是還需要長期考證
2:黨項,這個民族也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3:鮮卑族,隨五胡亂華時期入駐中原,大部落漸漸打散和當地人結合,最終消失了
C. 中國古代的民族滅亡的有哪些
到清末以前,「中國」一詞均指中原地區政權,或者漢文明政權。而現代中國,來源於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是在清末溥儀退位詔書中確立的。
所以,「中國」古代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民族滅亡的,滅亡的大都是北方少數民族。而這些民族,一直不被稱為中國。
當然,遼國是認為自己是「中國」的,因為它占據了中原,所以不承認北宋是中國正統,遼國自己以中國自居。這樣,契丹族和夷人,也可以算作是「中國」的民族,當然,看樓主自己怎麼認為,這種問題每個人看法不同。
同樣,金國也認為自己是「中國」,而女真族並未滅絕,雖然其統治者「真女真」其實已經滅亡;但是其民族內的「熟女真」,後來演化為滿族(建州女真)。
另外,南北朝的北朝,也是少數民族政權,而實際也佔有中原地界,不過他們倒並沒有自稱過中國,如果認為其也是中國的話,那麼鮮卑等也算是滅亡的中國民族了。
D. 歷史上被滅絕的民族有哪些
有很多,比較著名的有黨項族,羯族,鮮卑族,契丹族,月氏族,其中鮮卑族,契丹族,月氏族是在民族交往中逐漸溶入其他民族或分裂成其他民族而逐漸消失的,而黨項族和羯族則是被整體滅族,黨項族滅於蒙古族之手,羯族滅於冉閔之手!
E. 歷史上的民族滅亡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有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扶搖而起,又神秘消失,這就是契丹。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這個剽悍勇猛、好戰兇狠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時間里確實曾經揮斥長城內外,輝煌一時。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來就集體失蹤了,人們再也聽不到關於他們的消息。
契丹人究竟去了那裡?他們還有沒有後裔?
尋找這個失蹤的民族,成為一個誘人的歷史之謎。
據說,遼國滅亡的時候擁有數百萬之眾。那麼,人們不免要追問:百萬契丹人哪裡去了?
科技日報載文指出,史學界只能推測幾百萬契丹人的命運大致有三種: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
第三,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也就是說,契丹民族如同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樣融化了。那麼,這些已融化了的冰還能找回來嗎?
就在專家們尋找蛛絲馬跡的時候,一個叫達斡爾的少數民族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達斡爾的傳說
茫茫大興安嶺,清澈的嫩江。遼闊的呼倫貝爾草原。達斡爾人就繁衍生息在這三道風景交匯的地方。
達斡爾的意思是「原來的地方」,也就是故鄉。幾百年來,達斡爾人就在這里游牧,但究竟哪裡才是他們的故鄉?達斡爾人自己不知道,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文字,只能靠口述來傳承歷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沒有人知道了。
當地的一個傳說引起了民族史學家們的興趣: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里修邊堡(邊堡是達斡爾特有的詞彙,是指一種類似長城的建築。),從此便在此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
這個傳說把達斡爾與契丹聯系在一起,但傳說中的故事會是歷史的真相嗎?
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出達斡爾源於契丹,也有現代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找到了大量證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
但他們找到的都是間接證據,在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之前,是不能給出定論的。
雲南「本人」是契丹後裔嗎?
就在達斡爾人的尋根工作山窮水盡的時候,尋找契丹後裔的另一條戰線在雲南拉開。
施甸,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吸引了民族學家的注意。人們在這里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
在施甸縣由旺鄉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們發現了一塊牌匾,上面篆刻著「耶律」二字。「本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並表明他們的契丹後裔身份。
歷史上確有記載,阿蘇魯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後裔,他的先祖曾參加西南平叛戰爭。但如何證明這些「本人」就是阿蘇魯的後代呢?畢竟漠北雲南相隔萬里,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學術界始終未能給這個自稱契丹後裔的族群「正名」。
DNA技術揭開千古之謎
一門新興的技術為解開這個千古懸案帶來了希望。縱然歷史已被遺忘,文字已經失傳,語言已經改變,在契丹後裔的血液中,總還會有一種記憶在流淌———基因。現在,考古學家們要用新興的DNA技術來喚醒這份最後的記憶。
專家們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在雲南保山、施甸等地採集到「本人」的血樣;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在完成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後,他們終於得出了准確的結論: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系,為契丹人後裔;而雲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軍隊中契丹官兵的後裔。
根據這次測定結果,結合史料,歷史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徵兵,能征善戰的契丹族人被徵招殆盡,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作為「分子意義上的後裔」零星分布在各地。(李平)
契丹族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據史書記載,契丹原先沒有文字。公元920年春正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令創制契丹大字,秋9月製成,詔令頒發。這種大字是採用漢字加以簡化或增添筆劃而成的。解放前遼慶陵出土的「哀冊」上所寫的文字,都是大字。後來在慶陵壁畫上和許多遼代陶器上,也發現這種契丹大字。
但除了契丹大字之外,還有一種契丹小字,據史載是皇子迭刺創制的。解放後,遼寧錦西縣狐山遼蕭孝忠墓所出土的墓誌和義縣、建平縣所出土的銅器、銀器上的契丹文字,就是這種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幾百年,但因通讀不易,所以並沒有深入民間,可是,它極大地影響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對文化的一大貢獻。
契丹歷史知多少
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年號神冊,建國號契丹。947年,改國號為大遼;
1124年,中京決戰失敗,耶律大石率部西遷。1125年,遼國滅亡;
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史稱「西遼」;1218年,西遼政權為蒙古所滅。
F. 鮮卑族是不是滅絕了
鮮卑族不能說是滅絕,只是在通婚過程中和中原漢民族融合在了一起。
G. 中國有沒有已經滅絕的少數民族
有,水族,這個民族起源在北方,也有專家說這個民族並沒有滅絕,而是分化成為幾個民族一直延續到現在,奇怪的是現在我國這幾個少數民族卻生活在南方,而他們的很多風俗習慣卻近似於起源於北方的水族!
H. 中國歷史上16個少數民族是怎樣滅亡的
一 、匈奴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
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二、東胡
春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北部,《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余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
三、烏桓
秦末漢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頓單於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紹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余勢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戰於柳城,斬蹋頓諸王,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傳說是烏桓後人所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之後烏桓融入其他民族。
四、鮮卑
87年鮮卑崛起,在2世紀時繼承匈奴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陸續在華北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
439年北魏統一華北,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沖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
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
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
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番汗國所滅。
五、柔然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汗國崩潰。柔然王室由鄧叔子可汗率領,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師宇文泰不敢收留,將此部三千餘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數斬殺於長安青門外。
另一部柔然西遷中亞,後同當地一些嚈噠部落為逃避突厥追殺進入歐洲,稱阿瓦爾人,佔領了中歐潘諾尼亞一帶。
568年,巴顏可汗建立了阿瓦爾王國,後阿瓦爾人又攜同其統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爾干半島,602年,攻打拜占庭不克。
這些軍事行動使得整個巴爾干半島斯拉夫化了。公元9世紀初,阿瓦爾王國被查理曼大帝擊潰,阿瓦爾人定居下來,成為現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
還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興安嶺一帶,融入當地室韋民族。室韋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中國東北地區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六、契丹
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
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
後建立遼朝。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據考證,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後裔,另外在中國西南有家譜的家族中,有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已經漢化和當地居民融合了。
七、蒙古
漢朝時期,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
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時期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
其中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
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
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
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
明朝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
八、突厥
突厥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
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
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
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在武則天時期,再度建立後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後亡於回紇。
九、回紇
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為主。 唐朝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
立國後,回紇因歷史的關系與唐朝的關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要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回紇曾幫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
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
三路西遷: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一遷蔥嶺西楚河一帶,稱蔥嶺西回鶻;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其中前兩支定居新疆的回紇,發展成今天的維吾爾族人。
十、女真
女真(或女貞與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女真人(滿洲)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日後版圖的基礎。
十一、黨項
黨項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高原一帶,以畜牧為生,唐朝中期時,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寧夏、甘肅、陝西交界一帶,原居地的黨項族人則受吐蕃貴族役使,被稱作弭葯人。
北移的黨項則分為八部,唐末,其中較強的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李。
至宋初,首領李繼捧歸降宋,但族人擁立李繼遷叛宋自立,李繼遷之孫李元昊稱帝,成立了西夏,統治西北地區達約200年之久。
西夏為蒙古滅亡後,黨項族被蒙古人稱作「唐兀」,屬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時還有部分甚為活躍,但其後逐漸與其他各族融合,黨項之名逐漸消失於中國歷史上。
十二、羌
羌族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聚居於中國西北,秦國曾與羌族展開過戰斗,至漢朝未止。
三國時羌族開始遷居中原,分布於中國中部的山部地區。
五胡十六國期間,384年羌人姚萇利用前秦苻堅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之際,自稱萬年秦王。386年姚萇稱帝於長安,建立後秦。
北宋到南宋時,1038年至1227年期間,羌族的一支,黨項族曾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建立了大夏政權,史稱西夏。
十三、氐
古代中國西北部少數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氐族與羌族同源。曾有說法,指屬於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馬藏人。
春秋戰國時始以氐為族名,居於中國西北部。漢朝至三國期間,氐族曾兩度大遷徙,至關中一帶居住。其時還有如羌族的少數民族遷入關中。十六國時晉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
隨著長居於中國日久,在唐朝時代,一部分氐族人與吐蕃人相融合,而其餘氐族則與其他民族相融合。
十四、吐蕃
今天的藏族,吐蕃王朝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歷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按照藏族歷史的傳統,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
846年,達磨贊普被殺,吐蕃分裂為貴族領主割據的局面。元朝後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
十五、羯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於小月氏﹐曾附屬於匈奴﹐故又稱「匈奴別部」。
匈奴衰亡後﹐南匈奴及一些原附於匈奴的部眾﹐於魏晉時代散居上谷郡與漢人雜居。他們以農耕為主,信奉「胡天」(祆教)。晉時,羯人石勒建立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後漸融入其他民族之中。部分舊史解釋說羯胡主要散居於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
時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陝西渭水北諸山間也多有此族。他們與漢族雜處﹐主要從事農業﹐相貌特徵為深目﹑高鼻﹑多須﹐通常用火葬﹐信仰「胡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
十六、敕勒
敕勒,中國古代民族,屬於原始游牧部落,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在冒頓單於時臣屬於匈奴。南遷入中原的敕勒被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
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權。
4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人大都已鮮卑化。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鮮卑人、漢人的戰爭,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現代維吾爾族的祖先。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境內的雅庫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後裔。
I. 中國即將消失的少數民族
1)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是世居我國東北部地區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倫春族人口為8659人。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文字,現在主要使用漢語漢文。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北部的呼瑪、遜克、愛輝、嘉蔭等縣。黑龍江省有鄂倫春族3871人,占鄂倫春族總人口的47%;內蒙古自治區有3573人,佔44%。
2)獨龍族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雲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獨龍語,沒有本民族文字。
獨龍族原有原始群婚的習俗,現已不存在。男女均散發,少女有紋面的習慣。獨龍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獨龍族,人口為693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雲南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3)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為蒙古人種的西伯利亞類型,有本民族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有以阿拉伯文字為基礎的文字,主要信仰為伊斯蘭教。
塔塔爾族族稱為自稱「tatar」 一詞的音譯,在漢文史籍中常被譯為「韃靼」、「達怛」等,主要分布於中國新疆、俄羅斯聯邦、烏克蘭、巴爾干、哈薩克等國家和地區,民族主體位於中國境外。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塔塔爾族在國內共有3556人,是中國境內人口最少的民族。
4)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也有觀點認為應歸入那乃次語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爾字母來記錄語言,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
赫哲族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余脈,集中居住於三鄉兩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八岔赫哲族鄉、雙鴨山市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市敖其鎮敖其赫哲族村、撫遠縣抓吉鎮抓吉赫哲族村。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5354人。
5)珞巴族
珞巴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珞巴族人口數為3682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渝地區,主要從事農業和狩獵[2]。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
6)高山族
高山族是中國台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群的一個統稱。2010年,總人口為4009人。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區。高山族聚居地區主要在台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
(9)中國哪些民族滅絕擴展閱讀:
2010年第六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普查:
1.壯族16926381
2.回族10586087
3.滿族10387958
4.維吾爾族10069346
5.苗族9426007
6.彝族8714393
7.土家族8353912
8.藏族6282187
9.蒙古族5981840
10.侗族2879974
11.布依族2870034
12.瑤族2796003
13.白族1933510
14.朝鮮族1830929
15.哈尼族1660932
16.黎族1463064
17.哈薩克族1462588
18.傣族1261311
19.畲族708651
20.傈僳族702839
21.東鄉族621500
22.仡佬族550746
23.拉祜族485966
24.佤族429709
25.水族411847
26.納西族326295
27.羌族309576
28.土族289565
29.仫佬族216257
30.錫伯族190481
31.柯爾克孜族186708
32.景頗族147828
33.達斡爾族131992
34.撒拉族130607
35.布朗族119639
36.毛南族101192
37.塔吉克族51069
38.普米族42861
39.阿昌族39555
40.怒族37523
41.鄂溫克族30875
42.京族28199
43.基諾族20899
44.德昂族20556
45.保安族20074
46.俄羅斯族15393
47.裕固族14378
48.烏孜別克族10569
49.門巴族10561
50.鄂倫春族8659
51.獨龍族6930
52.赫哲族5354
53.高山族4009
54.珞巴族3682
55.塔塔爾族3556
56.此外,未識別民族人口640101
J. 華夏民族歷史上幾經磨難,哪些時期是險些滅絕的時候
華夏民族歷史上下五千年是每一個子孫的驕傲。但是就是這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民族卻也有多次遭遇過危險存亡的時期。
曾經有過五胡亂中華的時期,華夏民族就差點慘遭滅亡。在古時候,華夏民族把中原以外的人叫做胡人,這些胡人不單單是指少數民族,也指代一些外國人。再從漢朝到西進的時候,因為華夏民族和胡人的關系逐漸緩和,於是對胡人的政策也逐漸放寬,之後胡人就借著這一段時期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對華夏民族起兵進行屠殺。知道後期鮮卑族接受了漢化,華夏民族才逐漸改變處境。
南宋滅亡時期,在南宋政權被蒙古人覆滅的時候,元朝開始建立。當時華夏民族出現了第1個不是由漢族人統一的王朝。但是之後幸好有朱元璋改變了這一個歷史格局,重新出現了由漢族人統治中原。
抗日時期,華夏民族也到達了危急的時刻,日本的狼子野心企圖吞滅華夏民族。但是華夏民族並不甘於成為奴隸奮起救國。之後我們也戰勝了侵略者,保護住了我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