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地圖(要有山脈,高原,盆地,地形,國界,省界)
中國地圖如下: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復雜多樣,各類地形佔全國陸地面積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12%,丘陵9.9%。
地勢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
(1)中國地形圖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省份的劃分
1、大致劃分
中國省份劃分線最初就是根據山川河流進行大致劃分的,唐朝根據山川河流把天下劃分十道。
河北道和河南道的劃分線就是黃河,因為古代車船州馬不便,所以古代老百姓也很少走動到遠方,人口流動性特別低。人口流動性低,那麼就會產生地方文化。
為了避免這種矛盾,所以就根據山川河流大致劃分了一下。
2、精細劃分
陝西的劃分就是精細劃分的縮影。陝西分三個組成部分,分別為:陝北、關中、漢中。關中是四塞之地,易守難攻而且還能自供自給,一度被稱為封建王朝首都。
但關中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騷擾。為了解決河套地區的威脅,陝北被劃入陝西,這樣就有了緩沖帶,而且可以西出河套,山西等地也可以通過這里策應關中。
B. 中國地形圖(各大山脈,河流,地形位置及特徵)
主要山脈圖:
(2)中國地形圖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於發展種植業。由於山區面積廣大,平原較少,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C. 中國地形圖是什麼
就是描述中國的地形的一種地圖,從上面你可以觀察到中國的高原、山脈、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分布。
D. 求中國地形圖
中國地形圖:
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 ,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於發展種植業。由於山區面積廣大,平原較少,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中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以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與地勢第二級階梯分界。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間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東面與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與地勢第三級階梯分界。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從我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洋延伸,就是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我國近海大陸架比較廣闊,渤海和黃海海底的全部、東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屬大陸架。開發海洋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主要是在大陸架上。
E. 中國地形圖是什麼
F. 中國地形圖的介紹
《中國地形圖(3D版)》序圖採用了十幾幅專題,表示了中國的政區、公路、旅遊、民族、氣候等內容。每個省區配備了一張全圖,採用分地區設色,地級行政中心用突出的符號從形式上、色彩上展現了每個省區的的主要城市。並插入了各個地區的面積、人口、區號、郵編等,提高了本身的實用性。每個省區還用了大量的城市展現了各個地級城市的城區規模、政府駐地、學校、醫院、酒店賓館、汽車站、火車站等常用單位信息。
G.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形圖的內容簡介
中國的地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滾滾黃河、滔滔長江,自西部青藏高原發源,向東流經九、十個省、市、自治區後,分別注入渤海和東海。中國主要河流的流向大體上反映了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大勢。中國的地形不僅西高東低,而且各種地形類型大致圍繞被稱做「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像階梯一樣作半圓狀向著太平洋逐級降低。由兩條山嶺組成的地形界線,明顯地把大陸地形分成為三級階梯。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面積達23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也是中國地形上最高一級的階梯。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橫卧著一列列雪峰連綿的巨大山脈,自北而南有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唐古拉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在高原的山嶺間則鑲嵌有許多牧草豐美、湖光瀲灧的大小盆地。這里還蘊藏著各種豐富的資源,有待我們去開發利用。
越過青藏高原北緣的昆侖山—祁連山和東緣的岷山—邛崍山—橫斷山一線,地勢就迅速下降到海拔 1000~2 000米左右,局部地區可在500米以下,這便是第二級階梯。它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至太行山,經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線為界。這里分布著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秦嶺山脈;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翻過大興安嶺至雪峰山一線,向東直到海岸,這里是一片海拔 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們可作為第三級階梯。在這一階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以南還有一片廣闊的低山丘陵,一般統稱為東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後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間,只有少數山嶺可以達到或超過千米。
從海岸線向東,則是一望無際的碧波萬頃、島嶼星羅棋布、水深大都不足 200米的淺海大陸架區。也有人把它當作中國地形的第四級階梯。
從陸地地形來說,兩條界線,三級階梯,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大致可以勾繪出中國地形的總輪廓。而這種階梯狀的地形形勢,從中國東經 89°線的地形剖面和北緯30°線的地形剖面中都可以得到反映。
中國這種西高東低、面向大洋逐級下降的地形特點,不僅有利於來自東南方向的暖濕海洋氣流深入內地,對中國的氣候產生深刻而良好的影響,使中國東部平原、丘陵地區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溫期相一致,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水、熱條件;而且也使大陸上的主要河流都向東奔流入海,既易於溝通中國的海陸交通,也便於中國東西地區之間經濟貿易的交流;同時,這種階梯狀的地形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河流,使之形成較大的多級落差,從而蘊藏著有利於多級開發的異常巨大的水力資源。
2.形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中國的地形類型,無論是從成因來看,還是從形態來看,都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盆地和平原。在溫暖濕潤的東部和南部,有各種各樣以流水作用為主的侵蝕和堆積地貌;在乾旱的西北,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景觀;在西部高山上,有別具風格的冰川作用的地貌;在西南部石灰岩分布地區,則有景色迷人的喀斯特地貌……。
青藏、雲貴、內蒙古和黃土高原,是中國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和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盆地。長江、黃河、珠江和黑龍江等大河流,在遼闊的大地上奔流,造成了許多廣大而肥沃的平原。在平原上點綴有蔥郁秀麗的低山丘陵,而在西部更有無數高大崎嶇的山地。多種多樣的地形為中國農、林、牧、副、漁的多種經營和綜合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據統計,中國的山地丘陵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43%,高原佔26%,盆地佔19%,平原佔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嶇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內,那末中國山區的面積要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3以上。山區雖然不利於種植業的發展,也不利於交通運輸以及經濟文化的交流,但卻埋藏著豐富的礦藏,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和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它們都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
3.山脈縱橫,具有定向排列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不僅山區面積廣大,而且大小山脈縱橫全國,它們的分布規則有序,按一定方向排列,大致以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為最多,西北—東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較少。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最南的一列就是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東部,山勢較低,這種走向的山脈主要也有三列:最西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前面提到的第二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和浙閩一帶的東南丘陵山地;最東的一列則是崛起於海上的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於西部,由北而南依次為阿爾泰山、祁連山和喜馬拉雅山。
南北走向的山脈縱貫中國中部,主要包括賀蘭山、六盤山和橫斷山脈。
上述這些山脈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它們把中國大地分隔成許多網格。分布在這些網格中的高原、盆地、平原以及內海、邊海的輪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些山脈的制約。
橫亘全國的東西向山脈,又是一些大河的分水嶺。秦嶺山脈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南嶺山脈是長江和珠江的分水嶺。河流的流向明顯地受著山脈的制約,如西南部的雅魯藏布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等,它們的流向都受到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等山脈的控制。長江、黃河總的流向是自西向東,但許多河段也受山脈走向的制約,時寬時窄,時而向東南流,時而向東北流,最後東流入海。
除上述三大基本特徵外,從構造上來看,中國的地形特徵還可以概括為 4個方面,即:三道緯向山帶,三條瀕太平洋山嶺,兩個走向的大型窪地,一大弧形山脈。
所謂三道緯向山帶,即上述的三條東西走向的,由許多山脈組合而成的帶狀山系。而它們之間的間隔幾乎都在 8~10個緯度左右。如天山—陰山的主體,大致位於北緯40°30′~42°30′之間;昆侖山—秦嶺的主體,大致位於北緯32°30′~34°30′之間;而南嶺的主體,大致位於北緯24°00′~25°30′之間。這三道緯向山帶實際上構成了中國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它們對於中國的氣候、水文以及農業生產等各方面都有較大的影響。
三條瀕太平洋山嶺,就是指中國東部地區三條似雁行排列的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它們幾乎是三條互相平行的帶狀山嶺,即最東面的台灣山脈,中間的長白山—浙閩丘陵,最西的大興安嶺—雪峰山。由於它們的位置恰好與中國盛行的東南季風呈直角相交,這就加強了中國東部濕潤和西部乾旱的氣候特徵。這種明顯的作用尤以大興安嶺最為典型,大興安嶺以東河流的侵蝕作用占優勢,大興安嶺以西乾燥剝蝕作用則占重要地位。
所謂兩個走向的大型窪地,即中國東部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所組成的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沉降帶,以及中部由位於大興安嶺以西的呼倫貝爾窪地、陝甘寧盆地和四川盆地組成的另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沉降帶。這兩個沉降帶的兩側則是相應的隆起帶。
在中國西北部則為另一組近似東西走向的三大盆地:准噶爾、塔里木、柴達木盆地,大致與東西走向的山系近似平行,它們也分別反映著沉降帶和隆起帶相間的特徵。這種沉降帶與隆起帶相間伴生的現象,進一步說明了不同地形間的內在聯系,表明下降與上升、沉陷與隆起是一組自然界的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矛盾現象,而這種現象的存在和發現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因為在中國東部新華夏向的沉降帶和隆起帶中有許多因東西向構造體系的干擾和疊加而隔開的盆地,這些盆地都是理想的成油盆地。早在 50年代初期,李四光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就指出了這些沉降帶肯定有石油,並且提出了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四川盆地、陝甘寧盆地等可以作為尋找石油的遠景地區。李四光的這一科學論斷,已為實踐所證實。
所謂一大弧形山脈,主要指西南部由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唐古拉山脈、大雪山和橫斷山所組成的山帶,它們巍峨地聳立在青藏高原之上,形成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帶。這一高大山帶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印度次大陸的大陸地殼部分已經嵌入亞洲大陸,並且沿著大陸基底滑動。其結果使得青藏高原逐步抬高,並顯然地具有兩個大陸的厚度。
這個概念已經得到了地震證據的支持。
華夏構造和新華夏構造,是地質力學扭動構造體系中的構造名稱。華夏構造系為一組接近北東 45°的擠壓帶。新華夏構造系為一組呈北北東方向的擠壓帶,在中國東部廣泛分布,自東向西組成三個隆起帶和三個沉降帶,實為一組規模巨大的多字型構造體系。
H. 中國地形圖
第一階梯 是青藏高原 與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 祁連山 橫斷山脈
第二階梯 包括的主要地形區有 准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內蒙古高原 黃土高原 四川盆地 雲貴高原
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是 大興安嶺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這圖沒標雪峰山 在湖南西部的 )
第三階梯主要的地形區有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東南丘陵
I. 中國地形圖是一種什麼地圖
可以劃分為三大階梯,地勢由高到低:
第一階梯是青藏高原
,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第二階梯主要地形區有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階梯主要地形區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