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通過「神舟二號」飛船,我國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進行了的哪些試驗
通過「神舟二號」,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❷ 中國的航天技術有哪些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❸ 中國載人航天項目有哪些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號「921工程」,是我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工程計劃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驟目標是將太空人送入太空天地往返(神州一號至神州六號);第二步驟建立第一階段短期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神舟七號至神州十號)、第二階段中期30天為基準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州十一號);第三步驟建立長期天宮空間站。登上太空的航天員有:楊利偉(神舟五號)、費俊龍(神舟六號)、聶海勝(神舟六號、神舟十號)、翟志剛(神舟七號)、劉伯明(神舟七號)、景海鵬(神舟七號、神舟九號、神舟十一號)、劉旺(神舟九號)、劉洋(神舟九號)、張曉光(神舟十號)、王亞平(神舟十號)、陳冬(神舟十一號)。——常識航天航空篇。
❹ 神舟十二號成功飛天,為了上天,我國做了多少實驗
搭載神舟12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12運載火箭成功飛天,把三名宇航員順利送入太空,令國人沸騰,讓國人驕傲。如今我們遠遠把中國排除在國際空間站外的美國甩出了一條街,由衷地為強大的祖國感到自豪。
為了上天,神舟飛船,一路走來背後也充滿了心酸,秉著“載人航天,人命關天”理念。做過實驗無數,圍繞8個工作要點與8個檢查確認,明確64項質量工作項目和80項計劃。
神舟12號成功飛天
神舟12號成功上天,成功和“天和號”“核心艙”對接。讓國人為之歡呼沸騰。神舟12號是我們國家完全自己研製成功的第1代最穩定成熟的飛船。而且神舟飛船的發射,一路走來雖然坎坷波折,但是最終所有的障礙全部清除,達到了發射成功率100%。毫無懸念地,神舟12號也發射成功,又穩又快地按照預期目標到達了目的地。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讓世界充滿了驚嘆。
❺ 數萬人看中國空間站問天發射,問天實驗艙將來會做哪些實驗
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搭載著問天實驗艙,在我國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此次發射任務也取得了圓滿成功,在文昌發射場外的海灘上,數以萬計的國人見證了中國航天奔赴星辰大海的畫面,目前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已經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接下來問天實驗艙將會和天和核心艙組合進行交會對接,將會搭建天宮空間站的基本構型,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以保證開展更多領域更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和應用研究,相關人員表示空間應用系統問,天實驗艙任務是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作為研究的主題,在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微重力流體物理等4個領域,將會開展多個研究主題,以推動實施相關科學項目的深入研究。
❻ 中國航天事業有哪些項目起名與中國神話
嫦娥——中國探月工程
送「嫦娥」奔月。
從古至今,「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浩瀚星空,皎潔明月,人類從未停止對月球的渴望與探索。我國首個探月工程的開啟,成為中國航天的又一里程碑。除了承載非凡的意義,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嫦娥工程。
誇父衛星
❼ 中國探索太空取得的成就有什麼
中國探索太空取得的成就:
1、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2、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
3、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4、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5、2008年9月27日下午,隨著神舟七號飛船軌道艙艙門的徐徐開啟,中國航天員翟志剛穿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進入茫茫太空,並揮舞國旗向人們致意。太空舞動的五星紅旗告訴世界:中國,正式成為第三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而此時,距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只有16年。
❽ 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項目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英文:China Manned Space,縮寫CM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載人航天計劃,於1992年9月21日建立。計劃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驟目標是將宇航員送入太空天地往返(神舟一號至神舟六號),第二步驟建立第一階段短期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神舟七號至神舟十號)、第二階段中期三十天為基準的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第三步驟建立長期天宮太空站。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至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實施16次重大飛行任務,全部取得成功。
❾ 中國空間站將建成太空實驗室,將會有哪些研究值得期待
毫無疑問,中國空間站的建立對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一點從電影《地心引力》就可以看出來。在電影《地心引力》中,女主角最終乘坐中國的空間站返回地球,這原本是中國空間站對世界影響力的體現。未來十年中國航天值得期待的大事。首先是中國國際空間站的建立。中國的天宮國際空間站是唯一由一個國家獨立建立的空間站。未來十年,天宮國際空間站很可能成為唯一在軌的國際空間站。
與普通航天器不同,空間站是可供人類在太空長期停留的裝置,這就決定了空間站必須有一定的容積,需要定期補給水、食物、氧氣等物品,要有生命保障系統、浴室和廁所。一整套比一次性飛船難多了。天宮國際空間站是由所自主設計、研製和建造的國際空間站。目前,核心模塊已經搭建完成。三名中國宇航員已入住天宮國際空間站,這將成為國際空間站退役後未來十年唯一在軌的國際空間站。
❿ 天宮課堂第二課有哪幾個實驗
天宮課堂第二課有哪幾個實驗
天宮課堂第二課有哪幾個實驗,3月23日15時44分,「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講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天宮課堂第二課有哪幾個實驗。
3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在軌演示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並講解實驗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
此次太空授課,在中國科技館設地面主課堂,在西藏拉薩、新疆烏魯木齊設2個地面分課堂。授課期間,航天員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
太空「冰雪」實驗使用過飽和乙酸鈉溶液,順著袋子管口擠壓出一個水球,然後用塑料棒碰觸就會形成一個冰球。這個液體球,長得像冰球其實是熱球。這其實是一個無水醋酸鈉實驗,與地面不同的是,在空間站由於微重力的作用,水球不受容器限制,結晶可以往外發展,與地面實驗結果相當不同。
液橋演示實驗中,水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將兩個塑料板連接起來,在太空可用液體搭一座橋,非常生動直觀地展現出液體表面張力的特性。而地面上的液橋實驗是引入了電介質極化新機制,現象雖然看起來相似,但其實原理上並不相同。
水油分離實驗,將水油混合,一般情況下因為水的密度大於食用油,所以在地面當兩種液體混合之後,油會浮在水上面,形成穩定的分層現象。即使搖晃,靜置後也會分層。但在太空中自然搖晃後,水油並沒有自然分層。但太空中沒有重力和浮力,所以搖晃後,油會變成小油滴均勻分散在水中,這個過程就是離心機的工作原理。
太空拋物實驗奧運頂流「冰墩墩」高調亮相,它在空間站上被航天員拋出後,並沒有像在地面上那樣做拋物的曲線運動,而是水平飛出去了,這是空間站微重力環境最直觀的體現。
航天員還展示了用雙手擰一條沾濕了的毛巾,毛巾里的水形成一層水膜,附著在手上,像手套一樣,晃動也不會掉落。並把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手工藝——扎染,帶上了空間站。首先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操作,使被扎結部分保持原色,之後再用板藍根等染料對織物進行染色。最後打開的成色藍白相間,酷似降落傘。
太空扎染讓課堂中的同學們一飽眼福的同時也更加了解傳統文化,一起見證了千年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美妙融合。
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講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3名「太空教師」以天地互動的形式演示了實驗,並介紹與展示了空間科學設施。這場充滿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課,讓科學的種子在億萬青少年的心裡生根發芽。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3月23日15時44分,「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講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太空授課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地面主課堂設在中國科技館,分課堂分別設在西藏拉薩和新疆烏魯木齊。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共同主辦,中國科技館及載人航天工程相關參研參試單位提供支持。授課內容面向全球觀眾進行直播。
預 熱
復習首次授課內容
開課前幾天,太空授課內容已向社會公布,航天員將在繞地球飛行的空間站上進行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並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早早看過了「課表」,地面課堂的同學們翹首以盼。在地面預熱環節,同學們復習了首次空間站「天宮課堂」的授課內容,回顧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歷程,還溫習了關於太空失重的知識。
「太空教師」們來了!3名航天員來到鏡頭前,身著藍色工作服站成一排集體亮相。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大家好,我是太空教師王亞平,很開心我們又見面了,今天是我們的『天宮課堂』第二課……」王亞平的面孔和聲音在「天宮課堂」再次出現,將同學們帶入上課狀態。
「我是指令長翟志剛,繼續擔任拍攝工作。」
「我是航天員葉光富,很高興能夠再次給大家分享太空中的科學知識。」
有過首次在空間站授課的經驗,3名「太空教師」輕車熟路,再次帶領大家進入奇妙的太空失重世界。
實 驗
「冰雪」實驗、水油分離、太空拋物等接續上演
結合2022年北京冬奧會,王亞平首先給大家展示太空「冰雪」實驗。只見她拿出一個裝有過飽和乙酸鈉溶液的透明袋子,袋口連接著一根吸管。她小心翼翼地從袋子里擠出溶液,在吸管口漸漸地形成一個透明液體球,再用沾了點結晶核的毛根輕輕碰觸了下球體。
在嘗試了幾次後,彷彿被施了魔法一樣,透明球迅速變成結晶球。王亞平解釋說,析出晶體時,還會釋放熱量,因此這是一個摸起來感覺熱熱的「熱球」。
「這是微重力環境下液體的表面張力作用,使得擠出的液體形成了飽滿均勻的液體球。」王亞平揭示了奧秘。為了給同學們更直觀地展示表面張力,王亞平緊接著做了另一個實驗。她手裡拿著兩塊透明的液橋板,葉光富拿著裝有飲用水的袋子向兩塊液橋板分別擠上一個水球。
與此同時,地面課堂的同學們也在同步做著同樣的實驗。當兩個水球越來越大,並黏合在一起時,她又將其緩慢地拉開,一座奇特的「液橋」搭建而成。
接下來進行太空中的浮力實驗,王亞平遇到了「難題」。
只見她拿著一個小瓶子,裡面裝有兩種液體。透明的水和黃色的食用油。王亞平和地面同學們一起將各自手中的瓶子進行搖晃後,「天宮課堂」和地面課堂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現象。水和油不相溶,在地面時,油比水輕,就會浮在水面上,而在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下則不然。
同學們手中瓶子里的液體漸漸形成分層,而王亞平手中的水油還是和之前一樣,沒有產生任何變化。怎麼辦?王亞平向地面課堂的同學們「求助」。一名同學提議:「使用旋轉的方式,藉助離心作用將水和油分開。」王亞平採納了建議。葉光富進行了演示,只見他將繩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轉,不一會兒,瓶子里的混合液就分離開來了。
「小原理可以發揮大作用。空間站也有這樣的離心設備,用來分離和制備一些液體。很多復雜的設備都是簡單的科學原理,比如空間站里的陀螺儀。」王亞平又給大家補充了一個知識點。
展示完太空奇妙的液體現象後,王亞平開始最後一項實驗——太空拋物實驗,目的是描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原理。此時,一個可愛小巧的冰墩墩閃亮登場。王亞平將冰墩墩用手指輕輕一推,冰墩墩沒有下墜,而是慢慢飄向一兩米外的葉光富。葉光富接住後,又將其推向王亞平。冰墩墩在兩人之間來回做著近似勻速直線運動。
「同學們,我所處的空間站實際上圍繞地球飛行,那以你們的視角來看,冰墩墩做的還是近似勻速直線運動嗎?為什麼呢?」王亞平給同學們布置了一項課後作業。
王亞平為同學們演示完有趣的實驗後,接著,和葉光富一起介紹了空間站上的兩個新科學實驗櫃——高微重力實驗櫃和無容器材料實驗櫃,展示了本次任務中開展的空間科學實(試)驗進展。
建設空間站的目的,就是打造太空實驗室,也意味著可以把地球上的實驗室搬到太空。
「科學實驗是助力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學實驗櫃是我們在空間站開展科學實驗的一個主要設施,等到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發射入軌之後,我們將會增加更多的實驗櫃,開展更多領域的`科學實驗項目。到那時候,中外科學家都可以依託實驗櫃來開展研究,中國空間站將成為造福全人類的太空科學平台。」
葉光富說:「同學們,我們也熱切地期待你們能提出自己的科學實驗設想,說不定下一次在太空中展示的就是你們的實驗項目。」
互 動
師生問答充滿奇思妙想
最後的提問環節中,網友們和地面課堂的同學們拋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3名航天員一一作答。
「在空間站里流眼淚是怎麼樣的?是像果凍一樣拉得很長,還是會蹦出來成一顆一顆的?」
王亞平回答:「眼淚無法像在地面時那樣自然地流下來,而是在眼眶中打轉,或者是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強忍眼淚故作堅強也許很難,但是在太空中我們就很容易做到。」
「我們在空間站看到的月亮和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有什麼不同嗎?」
「我們空間站距離地球約400公里,地球距離月球38萬公里。在空間站上看月球跟在地面上看月球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因為沒有地球上的大氣和雲的干擾,我們在空間站上看到的月亮更加明亮,更加清晰。」翟志剛回答。
「我有沒有機會成為一名能在太空中做實驗的科學家呢?」
葉光富鼓勵說:「隨著空間站的建成,將會有更多的科研人員到空間站來開展科學實驗,非常歡迎同學們未來到空間站上來做實驗,也可以把自己設計的實驗項目提交到空間站來,然後在地面上遠程操作。」
1節近1小時的太空授課在天地互動中很快過去,該到「下課」的時候了。
「同學們,未來屬於你們!」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希望同學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追夢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期待同學們繼續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探索科學奧秘,未來的空間站將由你們來建設!」
3名航天員分別給同學們送出祝福和期望後,對著鏡頭和同學們依依惜別,揮手再見。又一場充滿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課,再一次撒下科學的種子,在億萬青少年的心裡生根發芽。
回放怎麼看?
1、移動終端可點擊關注人民網視頻號預約觀看。
2、電視可進入央視綜合、新聞、少兒頻道觀看。
3、電腦可進入央視端觀看。
4、沒有時間收看直播的朋友們可在央視端等平台收看直播錄像。
「天宮課堂」第二課定於3月23日15時40分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相互配合進行授課。
這次太空授課活動採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航天員將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等,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
「天宮課堂」第二課內容簡介
「天宮課堂」第一課授課時長約60分鍾,預計「天宮課堂」第二課授課時同樣約60分鍾。具體以具體課程安排為主。
「天宮課堂」第一課北京時間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
在約60分鍾的授課中,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授課期間,航天員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