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幅中國畫具備哪四個要素才能表現得更為完整
對於一幅傳統的中國畫來說,把詩、書、畫、印結合起來。似乎才表現得更為完整,更有更有特色。詩、書、畫、印結合,可以把幾種藝術融為一體,相互輝映,既能豐富畫面內容,又能擴大畫面境界,給人以更多的審美享受。
Ⅱ 怎樣畫好中國畫
中國畫作為一門源於中國的獨特的繪畫藝術流傳了千百年不曾衰敗。在今天仍被許多人所喜愛。它可以陶冶情操,舒暢心情,豐富我們的生活,實在是不可或缺的一門藝術。 一幅完整的中國畫作品不僅包括畫的主體,還要求有提款、印章等。所以中國畫藝術同時囊括了詩歌、書法、篆刻等藝術形式。中國畫的確是多門藝術的有機結合。所以畫好中國畫,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 怎樣才能畫好中國畫呢?讓我們共同來研究。 一、繪畫工具的選擇 國畫因其藝術表現的特點,在畫具的選擇上也有起特殊的藝術要求。能否選擇一套合適的畫具直接影響著一幅作品的藝術水平。 1、 紙 國畫用的紙主要是宣紙,可分為三大類:①生宣。這是一種未上過膠和礬的紙,滲透性大,吃水多,易滲化和涸暈,適宜畫寫意畫。生宣中凈皮單宣較好用。在凈皮單宣上再加工,叫做特種凈皮單宣,其質軟,面光平,特別好用,用來畫畫也順手,既見線,又見墨色。②熟宣。在生宣紙上刷上一層白礬水便製成熟宣。礬有固定性,墨色在紙上不潤,適合畫工筆畫。③半生半熟的宣紙。是在生宣紙上加少量的礬製成。適合畫半工半寫意的畫。 除宣紙外,還有高麗紙、皮紙、麻紙。不太常用,這里便不做介紹。這么多的紙,看來在作畫前真的要選擇適合自己畫的特點的紙。怎麼才能區別紙的優劣呢?優質的紙應具備如下特色:松而不弛,光而不滑,潤而不燥,易淡干濕層次,輕柔搓而無損壞。按照如上特色,我們可以通過聽、摸、看、試來區別。聽,捏住一角抖動,若聲音發悶,說明紙質較好;摸,用手觸摸紙面,以手感發澀而具潮濕感者為佳。看,對光看,其紙纖維呈雲塊狀則利於墨色擴散,顯得豐厚;試,最重要。試滲化性大小,試筆痕是否留得住,試墨色層次是否豐富以及墨色是否明亮,試用筆是否順暢不澀,等等。 2、 筆 筆有大、中、小、長、短、肥、瘦之分。寫意畫以用大、中型筆居多。罕用小型之筆。 工筆則常用小筆,易於線條勾勒。 毛筆從毫毛分有軟、硬、兼三種。他們各有其特點,才能准確選擇合適的筆。 軟毫。含水分多,柔和圓潤,其墨色容易有濃淡干濕的變化,能揮灑自如,表現力豐富。適用於表現圓和軟中帶剛的線條及多變化的面。不適用於繪畫方和硬的的線條。這類筆主要用羊毛製作。比較著名的有產於浙江湖州的羊毫筆,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深得國內外畫家之青睞。 硬毫。含水分較少,挺拔勁健,鋒芒畢露,彈性強,適用與方和硬的線條。做畫時,一波三折,如書法般,均見功力。於皴、擦、染、點中見奇韻,濃淡干濕中見墨彩。它適合畫山水及花鳥中的枝、藤。硬毫以狼毫為主,是黃鼠狼之尾製成。 兼毫。是軟硬毫混合製成的剛柔相兼型的毛筆,軟硬適中,兼有硬毫、軟毫、兩方面之優點。市場上以白雲筆最為常見,一般是狼羊毫搭配,這種筆既用於勾勒,又可點染,深受畫家喜愛。 筆的優劣以毛色純,開鋒後尖毛整齊,肥瘦得體,彈性好特別是筆之回彈聚散性好為標准。挑選時,輕按筆頭,以筆頭不空、飽滿為好。將筆尖輕輕搓開,筆毛要整齊,筆尖處的毛排成一排。 但各人的習慣與畫風不相同,必然對筆的要求也不一樣。所以一支好筆的評價標準是要適合自己,用起來順手。 3、 墨 墨是直接關系繪畫效果的因素。過去用墨以塊墨為主,它以豬油或桐油或松脂木所熏之煙,手工研磨井和膠及香料壓制而成的。它形狀以長條形為主。現代所用的墨主要是繪畫墨汁與墨膏。原先之墨汁膠重、色灰而質粗,繪畫墨汁的優點是方便、省力、省時,缺點是缺少最濃的層次,且膠普遍偏重,因此作大潑墨時濃墨層次易糊爛,在水的沖滲中也不如塊墨所研之墨汁能保住最初的筆痕。 4、硯 硯之優劣,除外觀外,主要是石質,石質堅硬而色澤大方深沉,發墨而貯水不易干者為好,現在市面上的外方內圓的大硯或者圓形平底盆狀之墨海是很實用的,且價也廉,適合初學者使用。 5、墊 作寫意畫一般離不開墊,最好選用那些略有彈性而不過分、不吸水、色白或淡色的東西作墊。氈子是很好的材料。初學者可以用報紙代替。 中國畫的畫具還有水盂,調墨、調色之盤,鎮紙,也可包括印章與印泥等,但因為這些不直接影響作畫產生的藝術效果,便不——詳述了。 二、繪畫中筆法的運用 執筆法 中國畫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墨線為基礎,用以表現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同時通過墨線還可表達作畫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國畫的墨線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立的美學價值。所以,中國畫中怎樣用筆是畫好中國畫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中國繪畫執筆同於書法,基本要領是拿毛筆時用大指、食指把住筆桿,呈「龍眼」或「鳳眼」狀,中指緊隨食指把住筆桿。執住筆後,一般筆桿不超過食指的第一指節。指實、掌虛、腕平、五指齊力,運轉收放要自然。繪畫執筆比書法執筆靈活,由各人喜好,可稍隨意。但初學者須掌握基本要領。 用筆法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逆鋒、順鋒等方式。 1、中鋒運筆 垂直,行筆時鋒尖處於墨線中心,用中鋒畫出的線條挺勁爽利,多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 2、側鋒運筆 手掌向左偏倒,鋒尖側向左邊,由於是使用筆毫的側部,故筆線粗壯而毛辣,多用於山石的皴擦。 3、藏鋒運筆 筆鋒要藏而不露,橫行「無往不復」,豎行「無垂不縮」,古人稱之為「一波三折」,畫出的線條沉著含蓄,力透紙背,常用以畫屋宇、舟、橋的輪廓,也用於山石的勾勒,樹乾的雙勾。 4、露鋒運筆 露鋒則使點畫的鋒芒外露,顯得挺秀勁健,畫竹葉、柳條便是露鋒運筆。 5、逆鋒運筆 筆管向前右傾倒,行筆時鋒尖逆勢推進,使筆鋒散開,筆觸中產生飛白,這種點、線具有蒼勁生辣的筆趣,樹干、山水的勾勒、皴擦都可運用。 6、順鋒運筆 與逆鋒相反,採用拖筆運行,故畫出拇條輕快流暢,靈秀活潑,勾雲、畫水常用此法。 上述幾法是常用的幾種筆法,應用廣泛。下面我們談談用筆的三點禁忌。 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是指沒有腕力,用筆不靈活,畫出來的筆線平扁,沒有圓渾的立體感;所謂「刻」,是說筆劃過於顯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沒有生氣;所謂「結」,是指落筆僵滯,欲行不行,當散不散,筆線不流暢。這三點都會使線條美感喪失。如何加以避免呢?最好是練一練書法。通過書法可以掌握用筆的技巧。要注意增加腕力,讓筆和手融為一體。做到易行筆,易用力。還要注意用筆要自然,雖然用力,卻又是「放鬆」的,不要刻意造作,用力自然。 三、如何練習畫中國畫 選好了畫具,學會了用筆,就要練習畫了。練習大致可分為兩步:即臨摹和寫生。臨摹即照著別人的摹本作畫,同書法練習類似,要經過很長時期的臨摹、積累大量的經驗和作畫技巧等方可用於寫生實踐。而寫生則是通過接近生活,通過自己的審美旨趣自我創作並形成自我畫風的過程,是較高層次的練習。 先講講臨摹。首先像選書法帖本一樣,要選擇一些自己喜歡,適合自己風格的名家畫集。但不要選擇那些過於難的畫冊。對於初學者還是買一些畫家編的國畫入門之類的書較合適。練習時就基本照著人家的構圖、筆法來畫。但要注意不能一味照搬。用帖時首先要看,要品味要琢磨。看看人家是如何構圖的,一些筆法的運用如何巧妙,畫的神韻在哪裡等等。考慮還了,再下筆。初學者可以邊看邊畫,作畫中也可以不斷品味、體會用筆。這時要腦、眼、心、手並用。作畫時要找手上的感覺、體會前面所講執筆法中的用筆之內涵。練習一段時間後就可以看完摹本然後默畫,這時就不要去看摹本,待作完畫後再進行對照、比評,找出不足進行改進。這個過程是自我摸索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漸找到技巧,並成為自己的東西。關鍵還是在用腦、用心。只有反復思考、品評,才能有提高。 再談談寫生。臨摹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寫生了。寫生就是要對客觀實在的景物、人物進行刻畫、創作。 首先需要選景。這其實是相當重要的一步。要憑我們的審美觀、藝術欣賞力來選取合適景物、合適角度、合適部分。就像照相,不僅要考慮光線,而且要考慮構圖。所選景物應有層次、有主次、和諧統一。選擇構圖的方法可以用木框或將手指框成一個方形,將所選景物置於其中,觀察品味是否合適,進行篩選,確定所畫對象。 作畫時首先要有耐心,要不斷用眼觀察、用腦思考,將平日所得應用開來。還要注意寫生並非完全的像照相機一樣從自然中搬下來,根據作畫需要,可適當刪減不必要的景物,或添進新的景物,也可在景物中先加入需要的物件再作畫。但對於初學者,主要鍛煉其對景物刻畫的能力,還應盡量保持景物原貌,待到一定水平再進行景物處理。 臨摹和寫生要點就簡單提一下,關鍵還是在練習中自己感悟、總結,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案,但重要的是學會查閱「生活」這本大書。生活是我們認識世界,創造繪畫藝術的源泉。藝術雖不等於生活,但生活就如同空氣和水一樣,離開了它,藝術生命也就停止了。不接近生活,只是漫無邊際的遐想,玩弄筆墨,閉門造車,就無法作出真實感人的作品。在平日生活中,就練習搜索一些好的場景、好的畫面,記在腦子中形成素材,今後作畫便可以順手拈來。要練慣用藝術的眼光審視生活,用構圖、取景等理論來應用於生活,這樣才能不斷熟練,不斷提高。 看來,練習中國畫還可以使我們更快樂地生活啊! 四、中國畫的創作 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人們對繪畫藝術美的評價是不一樣的。以中國的山水畫來說,它是在長期封建專制統治的壓迫及一般士大夫的利慾熏心的現實之下,畫家想超脫現實、回歸自然,為了獲得精神自由,藉以保持精神純潔,陶冶情操,解除郁悶而逐步形成的。還是1000年來山水畫所以成為重點內容的原因之所在。 缺少了藝術,在心靈上便會是一片荒漠,藝術能激起青少年們無窮的力量,喚起青少年對理想的追求,獲得精神世界的升華。在這個過程中繪畫藝術提高了人們的思想境界,美化了人生,使人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繪畫應起到如下兩方面的作用:一是給人以愉悅美感,陶冶人們的情操。二是給人以教育,使人們生活得高尚、純真,使人們奮發而上。所以我們搞中國畫創作也應本著這樣的思想。其次,我們還必須考慮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創作的作品應保持時代氣息。不同時代的人受著不同時代的思想、道德影響與制約,在審美認識上呈現出強烈的差異性。我們的作品要表現生活,要展現民族形象。時代在不斷發展,對客觀世界要不斷認識,這樣才有可能創造出嶄新的有時代氣息的作品。 第二,能否表現清新的意境。中國畫不重求明暗,色彩對比,更追求神韻,即能否表現中國畫美學本質。什麼叫「意」?對於中國畫我們常說:「意在筆先,畫盡意在。」「意」便指畫者的思想、感情、意念、意義、理想等。而「境」則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圖景,它不是一草一木,而是元氣流動的造化自然。表現清新的意境即要突顯神韻! 第三,我們應該表現生動的筆墨。 石濤說:「夫畫者,形天地萬物也,舍筆墨何以形之哉?」道出了中國畫的重要構成因素——筆墨。藝術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內容即作者表達的意境,形式即筆墨。所以學會筆法是十分必要。前面已作研究,這里不再闡述了。 把握住這幾點,再加上你的努力,相信你終會創造優秀的作品。 中國畫博大精深,不可能簡單幾言將其說盡,我們僅在這里作簡單研究,中國文化需我們共同傳揚。讓我們共同努力,願我們早日成功!
Ⅲ 中國國畫主要描繪的內容是哪些
人物畫_以人物為描繪對象的畫科。因描繪題材不一,又可分為人物肖像畫,人物故事畫以及風俗畫,其主要特點是強調以線造型。
山水畫_以自然風物為描繪對象的畫科。山小畫主要有青綠、金碧、沒骨、淺降、水墨等技法形式。
花鳥畫_以花卉、竹石、禽鳥等為描繪對象的畫科。主要有工筆設色和水墨寫意兩大技法體系。
院體畫_專指封建時代為皇室宮廷供養的專職畫家的作品,一般講求工細、整飭、富麗堂皇,有較強的裝飾性。一些效法宮廷畫家的作品,亦稱「院體畫」。
文人畫_亦稱「士大夫畫」。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文人畫」作者一般迴避社會現實、寄情山水花鳥,以標榜浩然正氣。「文人畫」作品講求「書卷氣」,注重筆墨情緒,脫略形似,強調神韻。
Ⅳ 中國書法在中國國畫中起到了哪些不可缺少的作用
書法在構圖上和意境上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可概述法為以下八個方面:
一、平衡。在中國畫的布局上,題跋可以解決平衡的問題,這種平衡包括空間大小、字跡、墨色、濃淡、字數多少、字體形成、橫豎格局等各個方面的平衡。
二、連續。為廠構圖靈活而「接氣」,景物可以分斷,然後將題把它上下或左右連接起來,使畫面的氣勢貫通,如石濤就常用此構圖,靈活而不散,分而不斷。
三、點醒。畫的境界往往深奧,寓意含蓄,可以通過文詞、詩句,點醒畫面,加深畫中意境,這題字在畫的構圖中就產生詩意了。
四、襯托。字的墨色和線塊的形式感可以虛擬。以襯托物象的美,比如鄭板橋在竹枝間的題字就有竹葉意,使書法成為景物的一部份。
五、筆致。線條是書法的一種形式美,古人常要求作畫要有書法意,李苦禪先生也說過:「畫致書為高度,書至畫為准則」。筆致在構圖上不僅是一種美感,也是一種力感,它傳遞作者的感情。一幅平淡的畫,如果配上精彩的書法會使它煥然一新。在美學上書畫是一體的,金農的構圖常是書法題跋出奇,令人驚嘆。所以書法筆致在中國畫中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六、虛實。文字雖能示意,但並不代表什麼東西,所以它是一種虛象;而墨跡卻是實在的,這就有利於構圖景物虛實的互襯,互補,如潘天壽先生喜作巨石,若單從體面上解決石頭的質感,那會造成平板堵塞因而常用輪廓線勾大石頭,題跋於石上,這就使構圖上既不大實,也不太虛,還由於書法的形式美而增加廠畫面的光彩。景物實,字就顯得虛;景物虛,字就會相應的實,因而他們能互襯、互補。
七、呼應。景物在構圖上的呼應我們一般都能注意,但有時畫面上主體(實物)已經夠充實了。就是缺乏一點靈巧的呼應感,在這種情況下,用少許文字作呼應就非常恰當,可使畫面生動起來。又如潘天壽先生在條幅畫面的下端畫一隻貓出神地望著天上,就在貓的視點的上端簽名印章,此種呼應,氣貫神往,畫面既生動也不使人感到空虛。
八、裝飾。文字在畫面構圖中是一種裝飾的美。因此,書寫時從畫面的風格,筆墨情調和色彩的呼應上來決定字形;應從全局效果來考慮,決定排列形式,字體大小,奇正秩序,變化而統一。
文字結構的美,是抽象思維形式的運用。同時一個字,在不同的字體中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形式美感,它沒有陷入具象框架,能突破常規,按照美的法則來造型,這種抽象美象音樂一樣,既優美純正,境界又高。題跋,對中國畫構圖來說,不是一種孤立的形式,它應該是畫中有機構成的一部份,不是「畫十書",而是書畫一體。
我國藝苑向來書畫並稱,並同其源流,古人有「寫竹求八法」「書畫本同源」的說法,中國畫還有「寫畫」的雅稱。由於書法與繪畫皆重線條,所以他們之間就有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在聯系和相通之處廠。書法可以脫離繪畫而獨立;而中國畫者如果不善書法,那對繪畫藝術的提高將是難以想像的。古今史上著名的中國畫大家們有哪一個不是書畫二者皆臻精妙的
藝術大師?
書法除廠在中國畫構圖的題跋中有重大作用外,它對於訓練中國畫的用筆、用線等方面還有著潛在的更大的作用。
Ⅳ 如何畫成一副中國畫
山上的美景小村莊,是人們嚮往山林清幽的生活方式,它遠離現代城市快速發展,伴隨的污染、喧鬧等城市「疾病」。
如何運用傳統的中國畫審美來畫出一幅山村美景呢?
我們可以在筆墨上引入中國書法技法,干濕濃淡相互變換,在意境營造中「師法自然」對客觀事物的藝術加工,達到秀美、悠遠的山林效果。從而使畫面中既有大山、大水,又有充滿生活情趣部分,又通過加入一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東西,使畫面更加生動、豐富。
想要畫出一幅山村美景畫少不了:
不斷增加生活素材,使豐富畫面內容
從「山水畫」字面意思理解,畫面中要有山有水,但山水畫並不是單純的山與水,山的結構要大小相兼、疏密結合,山的形式要有坡有崖有頂有溝壑,水也要蜿蜒曲折、變化多端起到「動脈」的作用。
一幅完整的山水畫畫面中不光只有山和水,還要有樹木植被、房屋橋梁等生活素材,加入適當的生活素材對畫面的效果有諸多好處。其一,通過適當的生活素材來更巧妙地表現出畫家所營造的意境。例如吳鎮的《蘆花寒雁圖》中在平靜的湖光山色中,穿插漁夫悠然自得的形象,既表達出畫家內心理想,也是畫家的自我寫照。同樣把村莊刻畫的依山傍水,能更好的體現出隱居在此處環境的清幽,村莊中可以畫有梯田、菜地暗示這里的生活很「綠色」。
其二,適當的生活素材可以靈活的表達空間關系。通過房屋的虛實、大小、繁簡,漁船的走向,房屋與樹木、山石的遮擋關系等生活素材的各種變化,豐富了拉開空間關系的手段。房屋與樹木的遮擋關系、房屋與山石的遮擋關系、房屋的「密」與遠處山石的「疏」等都是為了靈活的表達空間關系,使觀賞者不出現視覺疲勞。
其三,適當的生活素材提高作品的情趣。畫面中不能只有山石樹木這樣顯得太不近「人情」了,還要適當的加些生活素材,例如:溪水、房屋、橋梁、船隻、行人等,諸多自然與生活結合才能創作出一幅氣韻生動的作品。小橋、房屋、小路、梯子、燒火用的材薪、菜地等就是為了增加畫面的趣味性、觀賞性。
其四,一定的生活素材能夠掩蓋創作過程中的失誤。在創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失誤,可以畫一些生活中的素材來掩蓋畫面中的缺點和不足,還能豐富畫面一舉兩得。創作時出現失誤,為了不影響畫面的美感畫了幾顆小樹將其掩蓋,同時豐富了其空曠的畫面。
畫畫並不是天馬行空,把心中所想隨意的表達出來,這樣很多時候創作出東西沒有美感。中國畫有幾千的歷史,自然有自己的作畫規律,例如「謝赫六法」、顧愷之的《畫論》等經典的理論,這都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無價之寶。
古語有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在這些系統的規律下我們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知道自己的作品有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為了使加入大量的生活素材來達到自己的心中理想不失去畫面的和諧,再加入這些東西時,以傳統的審美理論為依據。,在畫房屋時加入一些生活素材,房屋屋頂運用書法行筆一筆一筆單勾瓦礫,為使房屋疏密結合在近處房屋根部勾勒出磚石紋理,再加上適當的門窗,構成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
在近景房屋後面空地上運用了工兼寫的技法突出菜地,根據畫面的需要有些不見用筆的地方重新用筆,墨色不好的地方重新用淡墨或清水暈染,把不太清楚的山石結構輪廓重新勾勒出來,把較散的山石結構歸整,太空的結構豐富起來。
在創作過程中難免會用到畫面空曠不豐富,這就需要我們加各種素材使畫面豐富起來。近景河灘太空曠於是在上面加了幾個樹,又在河裡加了幾簇水草,畫房屋時雖然錯落有序,但光畫房屋顯得太單調,在房屋之間畫如幾個相對較虛的小樹更加生動,與房屋的實形成對比。北方山石樹木植被多集中在山頂,為了使畫面豐富,突顯樹木茂盛,運用雙鉤的實和大墨點的虛相結合,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個樹,也能表達出樹木茂盛、畫面豐富的感覺。
中國畫中使畫面豐富不光靠單純的加入一些素材,素材與素材、山與水之間的變化也很重要。通過構圖的變化、筆墨干濕濃淡的變化、色彩的輕重冷暖對比變化等諸多變化同樣起到豐富畫面的效果。以傳統的中國畫審美為基礎,構圖分為三段式,即近景、中景、遠景。近景物體刻畫的比較密集、細膩,到遠景逐漸變疏變虛,這樣不僅能豐富畫面有節奏感,還能拉開空間距離。
筆墨上用筆有緊有松,近處的「緊」與遠處的「松」形成變化豐富畫面,墨色上樹木植被的葉子濃淡結合,刻畫出葉子的茂盛,在與運用雙鉤畫法的葉子對應,不但使畫面豐富,還有起伏變化。色彩上並不是單純的「隨類賦彩」,同一種顏色的輕重濃淡,不同顏色的色相變化,冷暖顏色的強烈對比,這些都是豐富畫面的重要手段。不論是在畫面中加素材還是依靠素材之間的變化,都是為了畫面的豐富,豐富畫面是都要看畫面的需求來決定。
畫中筆墨及皴法的運用
「古之人有有筆有墨者,亦有有筆無墨者,亦有有墨無筆者。非山川之限於一偏,而人之賦受不齊也」,這是石濤在《苦瓜和尚話語錄》中說的話。古代的畫家有的擅長用筆的,有擅長用墨的,也有二者皆擅長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是山川自然風景的不全,而是畫家的天賦不齊,每個人的閱歷、人生不同所致。
石濤作品欣賞
一、筆法墨法:
畫家的天賦各不相同,對筆和墨的運用和理解也是參差不齊,有些畫家擅長用筆來刻畫對客觀事物的感受,有的畫家擅長用墨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理解。畫家的閱歷、經歷、日常積累同樣影響著畫家對筆墨的理解和運用。例如北宋著名畫家米芾與「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兩者由於朝代不同、社會環境不同、閱歷和經歷不同,兩位畫家的作品風格也不盡相同,米芾畫面的墨色較重,倪瓚的作品墨色偏淡。正是由於各種原因,影響著各個畫家筆墨的獨特性,才有中國畫在歷史上的「百家爭鳴」。
繪畫是一門造型藝術,在中國畫中,筆墨是核心。筆墨的唯物辯證關系是對立統一的,古之畫家有擅長用筆的但他的畫面不是光有用筆肯定也是有墨的,擅長用墨者也是這個道理,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中國畫中筆墨變化豐富,用筆上有干筆、濕筆、中鋒用筆、側峰用筆等諸多變化,用墨上也有干、濕、濃、淡等變化,根據畫面的需求選擇筆墨運用的方式。
為了突出筆墨沒有上絢麗的色彩,骨法用筆,山石結構、房屋、樹木都是可以用書法的行筆勾勒出來的。畫面中近景的刻畫在用筆時比較謹慎、嚴謹,表現遠景時為了加大空間距離用筆時比較放鬆。在刻畫樹木時為了表現樹木的茂盛和種類的多樣性,在描繪樹木時有些樹葉運用中鋒用筆雙鉤的變現手法,有些樹葉採用中鋒與側峰結合的大混點的手法。
郭熙早春圖局部
中國畫中墨的變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俗話說「石分三面」要想表現出山石的體積感,墨色的變化是少不了的,通過墨色從重到輕、從干到濕的變化,塑造畫面中山石的體積感。在創作過程中畫面的各個方面很難做到面面俱到,難免會產生失誤,但有的時候失誤也不一定是壞事,說不定在畫面中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結尾時對一些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加以淡墨色調整也是不可或缺的。
石濤作品欣賞
二、皴法:
作為中國畫技法之一,主要運用於塑造山川形象的面貌、體征,皴法側重於對山川的體面和肌理的塑造,不同的皴法對山川的肌理的塑造也是各不相同。
中國山水畫的皴法是歷代山水畫家外師造化,摹寫真山實水提煉創造出來的語言形式,經歷代山水畫家的藝術創造,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體系並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徵。在自然界中沒有完全一樣的山,不同的山有不同的名字,每個山都是獨特的,再加上每個畫家的經歷、人生的不同,對山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就造成的從古至今有許多皴法。
例如:斧劈皴筆勢遒勁、披麻皴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解索皴其狀如解索、芝麻皴用筆作皴如芝麻,通過不同的皴法能夠表現出各種不一樣的脈紋、紋理、質地、山貌等。皴是自然形成的,皴法並不是憑空而造的,是畫家根據自己所看到的自然界真山實水,以自己親身體會、經歷、積累等各種因素藝術加工而成的獨特的藝術語言。
中國山水畫的造型形式有很多種,最主要的就是用線造型,所以我們在畫國畫時可以借鑒元代畫家王蒙的干筆皴法和五代畫家董源的披麻皴,在此基礎上以粗筆濃墨強化了傳統皴法和用筆用墨,使筆墨氣息與皴法更具有現代氣息。為了表現山石的紋理,用的是比較硬性的類似披麻皴,通過肌理的變化可以表現出形狀、紋理粗細、山石凹凸的具體差異。
宋馬遠踏歌圖絹本水墨談設色191.8x104.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畫的畫面最終效果是要達到「氣韻生動」的,要想達到「氣韻生動」就要結合中國畫中的各種技法,其中皴法佔了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非常肯定的說在山水畫中如果沒有皴法的存在,在山水畫中氣韻生動就不能夠充分的體現出來。所以作品中山石多頂部和底部有植被,中裸露的部分植被相對較少,披麻皴多用於相對溫和的山石,為了表達出山石採用縱向線條。近景為了突出結構和墨色從山頭往下皴起山頭墨色較重陰陽向背對比明顯,中景遠景為了表達山石的雄勁挺拔從山下往上皴起。在山水畫的發展過程中皴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始終貫穿了山水畫發展的過程,在促進了山水畫發展的同時,自己本身就已經有了很明顯的審美價值和藝術精神。
富春山居圖黃公望
石濤在《苦瓜和尚話語錄》提到「古之人寄興於筆墨,假道於山川,不化而應化,無為而有為,身不炫而名立」前人作畫更多的是用筆墨來消遣,通過作畫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寄託自己的志向和情趣。他們通過感受大自然的山和水,用平常寫字的方法寫出自己心中所想,獲取精神上的自由,這就是繪畫的動機和取向。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繪畫形式和工具材料在吸收外來文化情況下百家爭鳴。在立意上也應該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從當代的文化背景出發,呈現出與古人不一樣的,迎合當代發展需求的藝術。筆墨上,以筆為筋,以墨為血,將筆與墨結合,創作出充滿靈性的、有血有肉的優秀作品。以前人總結為「鏡」可以知畫面的需求,從而更好的經營自己的畫面。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開始期待更多的文化藝術產生,中國畫的創新與發展迫在眉睫。要勇於打破傳統固有的文化枷鎖,敢於對外來文化敞開懷抱,西方優秀的、適合自己的藝術文化,做到博採眾長、突破自我。
總之,畫家應該超越自己眼睛達到的視野,包容天下萬物,道法自然師法前人,追求自然的本質,反對一成不變的技法和藝術形式把宇宙萬物當己任,完成自由的藝術表達,傳達大自然的精神,才可以畫出滿意的中國畫。
Ⅵ 中國畫有哪些具體的講究
中國畫又被稱為國畫,它是中國傳統的造型藝術之一,在各國的繪畫領域中自成體系。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同時它也是一種凝聚了中華民族文化以及各個民族智慧、氣質和性格特點的傳統繪畫。它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與風格,融合了中國古代文化以及現代繪畫文化。因此,它不管是在意境上,還是表現方法都十分講究,與眾不同。
三、中國畫的形式
中國畫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些中國畫是方形的,有些是直形的,而有些卻是橫形的。除此之外,不同的中國畫,也講究不同的形式。如中堂是一種形式巨大的中國畫,它在中國舊時的房屋中,經常懸掛在屋子的中堂;而條幅則是長條形的,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橫的,跟現在的對聯較為相似。
Ⅶ 完整的一副中國畫由哪幾部分組成
國畫的構成主要有兩大部分組成:一是畫面內容的構成;二是筆墨分布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