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這個問題很大,只好簡單講一講。秦漢以後,中國文化的主流基本是儒、釋、道三家。佛教雖是外來宗教,但和中國傳統文化水乳交織。就像體內輸入的外來血液,雖然是外來的,但已和我們自身血液融為一體,不分彼此。
參考文獻:趙朴初,要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貳』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在以下三個方面都產生了影響。
一、思想
在繪畫方面不僅在題材上,而且在繪畫技巧和觀念上,佛教的影響更大。尤其是禪宗帶來了所謂的「禪畫」,對唐宋以後的山水畫及人物畫影響極大。例如唐代詩人王維的詩,被稱贊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禪意風格,王維詩中的畫風與強調寫實的「工筆畫」畫風是截然不同的。
『叄』 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什麼影響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於宗教,而是於宗教之外,如文學、思想、藝術等等,均有顯著的影向,茲分述於後:
(一)對思想界的影響
中國哲學思想,萌芽於周,而盛於戰國。戰國時代,諸子爭鳴,各倡其說,使中國哲學思想,極盛一時。漢朝,則唯有孔老,後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晉六朝,佛教盛行於世,而道教亦漸復興,遂起沖突,因沖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觸而融和,後講老莊者,多取義於佛經,而講佛學者,亦多引用老莊。
至於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轉向佛,致使當時衛道者闢佛,但終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譯文學的優美,當時一流儒者,無不學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門,及非空非有之中道義,作為調和甚至領導儒道之根據。
唐末宋初,唯有禪宗獨盛,且操縱當時思想界。因為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旨在參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發明--明心見性,方可論學。當時學術界受禪宗影響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例如:周命門人參究『孔子顏回所樂為何事』?程亦命門人觀察『喜怒哀樂末發前之氣象』而且主張半日讀經,半日靜坐,皆受佛教禪宗參究『生從何來,死從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之思想所影饗。
至於宋之陸象山,更進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之王陽明,亦取禪宗方法,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總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學,及陸象山、王陽明等之心學,無一不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學,而建立一套學術思想與理論,此即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學,凡研究中國哲學史者,想必有同感。
(二)對文學界的影響
佛經翻譯的中堅時代,是晚漢至盛唐六百年間,佛教大藏經中,五六千卷的經典,皆是此時的產品,宋元以後,雖間有所譯,但已微不足道矣。
中國南北朝至惰唐之間,大師輩出,翻譯的人物,不下數百,其中最傑出,而對中國文學貢獻最大的,當推羅什與玄奘。羅什是舊譯時代的泰斗,玄奘則是新譯時代之俊傑;奘譯卷帙,雖富於羅什,而什譯之范圍,卻廣於玄奘,兩者智等譽齊,勢均力敵。舊譯多尚直譯,所以羅什譯本,帶有極豐富之西域天然語趣,不但對中國思想界辟一新天地,而且對中國文學之影饗尤巨。至於新譯時代,則轉趨意譯,其文筆之生動有趣,格式之新穎,詞語之創新,結構的精美,竟使中國文學,為之變質,茲舉三點如下:
(1)國語內容為之擴大
中國自漢朝以後,學者唯古是尚,不敢稍有創作,雖有新觀念,亦必套以古詞,使一切學術均帶有灰色,毫無生趣。佛經初期翻譯,除固有名詞對音轉譯外,其相象語者亦襲古,後研究日深,感覺舊語與新義,甚難配合,若仍用古語,未免籠絡失真,或詞不達意,因而致力於新語之創造,無形中促進國語內容日趨擴大,現在之佛學大辭典,雖然推未能搜盡佛經所有新名詞,但睹之亦足使人嘆為觀止。
至於日本所編之佛學大辭典,所收集之三萬五千餘語,皆漢晉至隋唐間,諸譯師所創之新語,此等新語之加入中國語言系統,而變為新成分,國語內容,焉得不擴大之理?
(2)語法及文體之變化
只要揭開佛經一讀,便覺其文體與普通書籍不同,其中最顯著的,佛經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綺麗詞句,同時佛經中倒裝文法既多,而形容詞,重牒語,及同格的詞句亦不少,特別是一篇中,散文與詩歌交錯,不管是詩體的偈頌,或散文式的長行,內容或說理、或述事、或問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唐朝以後,中國文體,多近於寫真順暢,一洗六朝之纖塵,未嘗不是受佛經翻譯文學的影饗。
總之,佛經文章構造形式新而美,外來語調色彩亦濃,使人贊之,自有一種調和而新鮮之感,可說是當時一種革命的白話新文體,此種新文體的創立,羅什及其門下居功至偉。唐朝佛經翻譯雖盛,但若從文學方面較量,則後之譯者,竟無過於羅什。
(3)文學情趣的發展
中國近代之純文學,例如小說歌曲,甚至文藝創作,皆與佛經翻譯文學有密切關系,因為中國佛教,自羅什以後,幾為大乘派所獨占,然大乘之勃興,卻在佛滅後。其首先倡導者應推馬鳴,讀羅什馬鳴菩薩傳,知其實為一大文學家及大音樂家,其著作及弘法事業,均本所學,故其著「佛本行贊』一書,可以說是:一首三萬余言的長歌;譯本雖然不重音韻,但讀之,就覺其與孔雀東南虱飛等古絮樂府相彷彿。其所著大乘庄嚴論,則簡直是『儒林外史』式的一部小說,其材雖取自四阿含,但經其美妙之文筆點綴,竟使讀者心動神往。
馬鳴以後的大乘經典,大都以壯潤文瀾,演極微妙之教理,如華嚴、涅燊、般若等富有文學性的經典,再經譯界宗匠,以極美妙之國語為之翻譯,讀之,即使不信佛理,亦醉心於其詞句而不忍釋手,所以,中國文人皆愛好讀佛經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詮寫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響於中國文藝之發展的,如中國文學巨著水瀟傳、紅樓夢等,其結構及筆法,都受華嚴、涅盤等經之影響,即宋元明以後,雜劇、傳本、彈詞等長篇歌,亦間接吸收『佛本行贊』之筆法而寫的。至於唐朝的寒山拾得等,深入淺出的新詩,實為開白樂天,蘇東坡等之先河,而宋程朱等之語錄,亦皆模仿於佛教禪宗。此外歸元錄,西遊記等,更是富有文學價值的削作。
(三)對藝術界的影響
佛教對中國藝術之影饗,可分四點說明:
(1)建築的弘偉
中國古代的建築,雖不如西洋之實用,但卻力求精美,如房屋前後之陳列布置,左右美妙的點綴,又非西洋建築物可比。特別是一般佛寺之營造,結構之精緻,氣派的弘偉庄嚴,皆仿印度原始佛教之狀態,至於遍布中國大陸各地之佛塔,更足以代表佛教堅毅之精神,給人神聖而崇高的感覺。
(2)雕刻的逼真
中國古代雖有雕刻,而塑像及鑄像,卻始於佛教之輸入,唐朝名工之塑像,以及用木或石所雕刻之佛像,實是劃時代之藝術創作。如洛陽龍門與大同雲崗之石佛、燉煌石窟之佛像與壁畫,其形態之逼真,人物之,豈止栩栩如生,簡直是飄飄然欲飛之勢,誠屬中國藝術界之無價珍品。
(3)畫像的肖妙
由於隋唐佛教之繁盛,而使中國國畫獲得極大的啟示,因為當時名工繪畫佛像,力求維妙維肖,且將佛經中故事人物繪於壁上,以作莊嚴之點綴。如燉煌壁畫,雲崗石佛,均名播遐邇,為中國藝術放一異彩,吾等雖未能親睹大陸佛寺之藝術創作,僅從書本及畫片略窺一二,雖然,亦心嚮往焉。
(4)梵唄的感人
中國古樂甚佳,但佛教來華,更有新調加入,使舊調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有特別的發展,如『魚山梵唄』『寺院鍾聲』等樂曲,皆摹佛經中極好之梵音,至於佛寺中檔磬鍾鼓等,皆僧眾起居與共之禮樂,使人聞之,俗念頓消。中國詩人多喜聞佛寺之暮鼓晨鍾,而歌詠出絕妙詩詞歌賦,即使是現代樂府,亦多取韻於佛教唱誦,可見佛教音樂之感人。
四、佛教對中國風俗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除了對中國文學思想等有直接間接影響外,從不參預政治活動,但對社會風尚習慣,卻有潛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對人生觀的改善,以及對孝道的擴展。
(一)人生觀之改善
中國古之人,皆以人死如燈滅,孔子亦說:『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之傳入中國,使人知生有所來,死有所往,幾生死往還之權,皆操之於自己,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而禍福的招致,又往往系於人一念之間。所以說:『一念之善上天堂,一念之惡入地獄。』因為佛教認為人於日常生活中,一切行為,語言及意念,均可形成一種特殊的慣性,成為一種能招致未來果報之潛勢力,亦即是主宰人生,支配宇宙的業力。
由於人的業力有善惡,故果報亦有好醜與苦樂。佛說:『假使百千,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既然人生的一切際遇,皆是自作自受,又何必為環境之困苦而悲哀,或因美好之際遇而傲人?但能把握現在,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向善,自然可以克服困苦,開創幸福。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輪回之說,實含有警惕性及鼓勵的作用,使人於因果定律下,生者懺悔積福,以保安康,亡者追薦超度,以濟其靈,甚而國家帝皇權貴,亦每因國家不幸而自責無德,引為內咎,進而反躬自省:以禳炎疫。由是可知佛教因果律之深入人心,豈獨影響中國人之人生觀,抑亦可以治患於未然,而輔政教之不足。
(二)對孝道的擴展
中國古人,立身處世,甚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以孝道為本。佛教之傳入,益使中國孝道內容擴大而充實。因為儒家論孝,不過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或除侍奉左右,冬溫夏涼,晨昏定省外,還要繼承先人之遺志,完成先人之事業。如孔子說:『乎孝者,善繼人之志,善繼人之事者也。』
佛教言孝,不僅侍奉供養,繼其志,展其業,更要使其止惡行善,進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故古德說:『人而無孝,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為孝。』又說:『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衣祿,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人孝之大孝也。』
佛說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放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準是可知,佛教孝道意義之深,而范圍之廣,不但要孝敬自己三世父母,使其正信,止惡行善,最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甚至對於六道眾生,亦應孝之敬之,然則,基於『敬人者人恆敬之』的原則,佛教孝道之提倡,確可令社會充滿孝敬與親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而待。所以我說: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國孝道內容擴大而充實,抑亦可以敦風化俗,有助於道德之發揚。
綜上,我們應該知道,佛教是歷史上一種文化思想革命的產品,而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如果說:儒家的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則佛學該是中國文化的心臟。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本位文化,則佛教之輸入,竟使中國本位文化第一項變質,而成為本位文化之一,這是無可否認的事貿。所以,我們要研究中國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學;要復興中國文化,首先要復興佛教,欲想使中國文化傳播於世界,更非先發揚光大佛教不可。
近代許多醉心於中國文化的外國學者,大都以佛學為主體。基於此,我認為:身為中國人的我們,特別是中國留學生,不管對佛學信仰與否,都有研究佛學的必要,否則,不要說無以負起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即一旦與研究中國文化的外國學者接觸,自己反而對曾經使中國文化變質,而成為中國文化主流的佛學,卻一無所知,好意思嗎?
『肆』 佛教對中國法文化的影響有多選題
佛教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兩千年來,佛教在中國發展的同時,徹底滲入到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它對中國人的思想形態、政治觀念、人生態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學、美術、書法、音樂、建築等各個領域都曾產生深遠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十分濃重的一筆。中國文化之所以能不斷發展和繁榮,佛教功不可沒。下面重點談談佛教對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
釋家文化
中國的哲學思想隨著時代不斷變遷,而佛教參與其中並且深深影響著中國的哲學思想。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歷代高僧對佛教的弘揚,王侯將相、鴻儒雅士們也逐漸受到熏陶,加入這一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最終廣大的貧苦百姓成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們信仰佛教,終使佛教在中國成為常青之樹。因為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國空前興盛,到了唐宋時期,已經達到鼎盛時期。
中國哲學思想,萌芽於周朝,盛行於戰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國哲學思想盛極一時。到了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致使儒學盛極,道教日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而道教也開始中興,佛、道經過沖突、論戰、融合之後,中國哲學產生了新的景象:奉行老莊思想之士,開始取義於佛經;而佛學者,也經常引用老莊哲學思想和語句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至於儒家,因為帝王及名儒都對佛教產生了極大興趣,所以,當時儒者終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譯文學之優美,無不學佛。 唐宋時期,中國經濟發達,而佛教哲學的發展也已達到了頂峰。
中國各大佛教宗派雨後春筍般崛起,其中以華嚴宗哲學體系和禪宗哲學為哲學高峰。這一時期,儒、佛、道三種哲學成功合流,思想交融,各展所長,這種格局的出現是中國傳統哲學對佛教哲學的回應,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哲學起到了推動與催化的作用。至於宋朝之後,在中國文化中影響甚廣的朱程理學、陸王心學,在思維模式、參悟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極大影響,宋代以來的唯心主義思想幾乎都從佛教哲學中吸取營養。朱程理學借用了華嚴宗的某些命題,而陸王心學則吸收了禪宗的某些思想。
至於現今,雖然封建社會已經不再,但是國人思想仍深受佛教思想影響。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修身養性、生死輪回等思想還深深影著這許多中國人。不少國人還保持「明心見性」的修行方法,追求內心的「極樂世界」,以華嚴宗的「事事無礙論」指導自己思想,有較深的境界追;以禪宗的善惡觀指導自身言行。對於現在浮躁的世人來說,如果多加研究佛學,會讓自己內心平和,處事得當。
『伍』 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1、建築,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許多佛教建築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線突出的標志。吸收了鍵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2、文學,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
3、繪畫和音樂,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既、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至於音樂方面,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音樂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
4、語言和文字,,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例如對玄奘這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和佛學大師,中國漢語的大量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覺悟、意識、忽然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匯。
5、哲學,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佛學和中國古典哲學的交互影響,推動了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佛學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
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一己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系起來。它以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給予中國傳統社會民眾精神生活以新的啟發。
『陸』 佛教思想對中國法文化影響有哪些
佛教對民眾有教化以作用。中國歷朝歷代都在努力將民眾塑造成倫理型社會人。一般通過兩種途徑:統治階級,以詩書教育為主,佛教善惡報應訓導為輔;下層階級則以善惡報應訓導為主,以紳士影響輔。不過,不管是統治階級還啊被統治階級,都受到佛教善惡報應觀念的「熏陶」。
民眾從小就對善惡報應觀念有深刻的了解,懂得要想擺脫輪回,就必須行善積陰德,否則就會下地獄。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些善惡報應的故事,可能就是古人為了教育子孫編出來講給子孫聽的,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教化作用。而且佛教還有許多清規戒律,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
佛教對官吏有懲戒作用。不可否認的是,古代中國也出現過很多酷吏、貪官。不過,很多本該成為貪官、酷吏的官吏們,由可能是信奉因果報應,有所收斂,利於維護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柒』 佛教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有哪些願高人給予指點!
佛教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1、首先更加豐富了我國文化。使得種類更加繁多。
2、與我國本土文化雜交產生了新的思想。
3.產生了以佛教為題材的詩歌,散文,繪畫、小說藝術等。
4、佛教以其特有的宗教儀式,使得建築(寺院),雕刻(石窟)等出現了新的品種!佛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宗教,世界三大明教之一:它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教會我們逆來順受,教會我們平等,尊重別人!地藏王菩薩
著名那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句教會了我們要要無私奉獻,回報社會!勇於承擔責任!我們國家也大力發揚、傳揚佛教文化,因為他令我們有了一個信託!寄託!至於一些極端的例子說佛教搶了其他教的飯碗,這是最極端的例子,每個宗教都會有教規,都會導人向善,都是為我們這些人造福的!總之每個教都會有它存在的道理(邪教除外!)
『捌』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一、佛教對哲學的影響
佛教哲學本身蘊藏著極深的只會,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稱譽佛教徒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在哲學思想領域、中國古代哲學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
二、中國文學界的影響
1、內容的擴大
中國自漢朝後,學者唯古是尚,小敢稍有創作,雖然有新觀念,但都只有古詞,使學術毫無生趣。佛經剛開始被翻譯時,除固有名詞對音轉譯外,其相象語者亦襲古,後來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感覺舊語與新義,很難配介在一起,若一自保持使用古語常常是詞小達意,所以要創造新語,這無形中促進國語內容日趨擴大,現在的佛學大辭典,雖然未能搜盡佛經所有新名詞,但看後足以使人嘆為觀止。
2、法及文體的變化
佛經的文體與普通書籍有所小同,其中最顯著的是佛經既小用之、乎、者、也、矣等字,也小用綺麗的詞句,同時佛經中小僅倒裝文法很多,而且形容詞,重煤語和同格的詞句也小少,尤其在一篇中,散文與詩歌交錯,小管是詩體的褐頌,或散文式的長行,內容或說理、或述事、或問答皆兼有之。
3、藝術風格的發展
自六朝至兩宋,佛學盛行,許多詩人涉足佛教,與僧侶結交,詩歌創作受到佛教很深的影響,著名詩人土維、自居易、柳宗元等人就崇信佛教,他們的很多作品寓佛理禪意於其中。
三、中國藝術界的影響
1、建築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建築,雖然沒有西洋的實用,但卻力求精美,如房屋前後的陳列布置,左右美妙的點綴,又小是西洋建築物可以媲美的。特別是佛寺的營造,結構及其精緻,氣派更是弘偉庄嚴,都是效仿印度原始佛教的狀態,至於遍布中國大陸各地的佛塔,更可以代表佛教堅毅之精神,給人神聖而崇高的感覺。
2、畫和雕刻的影響
繪畫雕塑更能顯示出佛教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藝術也跟著傳入。古印度的佛教藝術主要就是石窟壁畫和雕塑,中國的石窟藝術是它們的繼承和發展。其影響路線,就是的「攤綢之路」。
4、音樂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音樂很豐富,但佛教進入中國後更有新調加入,使中國的音樂有了新的突破,如『寺院鍾聲』等樂曲,都是模彷彿經中極好的梵音,至於佛寺中檔磐鍾鼓等,皆僧眾起居與共之禮樂。
四、佛對中國風俗的影響
中國原有的儒家信仰,是著重於現實人生的建設,無暇推究生前與死後的問題,對於生前死後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體,都是存而小論。講到善惡的補償及懲罰問題也只寄望於個人的後代子孫,其實,從現實的史實上看,寄望於子孫的果報是小可靠的。
(8)佛教思想對中國法文化的影響有哪些擴展閱讀:
1、佛教從來都沒有一個嚴密的組織,很多學者不認為佛教是宗教
佛教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嚴密的組織,不但沒有統一的世界性教會,甚至沒有全國性、地區性教會,因此很多學者不認為佛教是宗教。因為宗教首先太過控制人的思想繼而達到控制人的目的,佛教從來沒有這樣的企圖。
2、佛教從來沒有武力傳教或強制他人信教,也不擁有這樣的手段
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從來沒有動用軍事力量,沒有用宗教戰爭的形式去強迫人們信仰。
3、沒有權威經典,沒有統一思想,也沒有唯一的崇拜對象
佛教還有一大特點,是它沒有統一的或惟一的權威經典,甚至沒有完全統一的思想體系和惟一的崇拜對象。它的經典形成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下,是持續不斷產生的。
參考資料:佛教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的價值-人民網
『玖』 佛教思想對中國法文化的影響
佛教傳入我國有近2000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與我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與民族風情相融合,直至今日佛教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那麼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哪些影響及意義呢?
1 對儒家文化的影響:佛教圓融的思辨模式,生活即禪的理論吸引了古代士大夫階層,這對儒家的道統觀念有一定的影響。道統就是儒家關於先王之道傳承系統的學術理論。其代表是韓愈,他正式提出一脈相承的道統理論,實質是對佛教天台宗一線單傳傳承的模仿。
2 對道家文化的影響:我們常說佛道不分家,最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佛教和道教的神佛體系是共通的。比如說關羽,佛教稱為伽藍菩薩,道教稱為關聖帝君。觀音菩薩則是在佛教道教都會供奉的。道教稱之為慈航道人,也叫慈航普度天尊。就連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本是修道之人卻有菩提之名。由此可見,善法是相通的,佛道也是相互影響的。
3 對建築學的影響:佛教文化在建築學上有著重要的功能,例如石窟、佛塔、寺院形成了獨特的佛教建築藝術。其中佛塔按照造型材料用途的不同,藝術價值也不同。有木塔、琉璃塔、石塔等。佛塔象徵著佛教的功德和文化傳承。
佛教的寺院大多是以四合院的樣式,四周閉合,坐北朝南,一般沿著中軸線對稱的格局。包括大殿、天王殿、轉輪殿、藏經樓等兩邊配以佛閣、菩薩殿、鍾鼓樓、禪修堂、法堂、齋堂等。秉承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體現了某一歷史時期的建築形態,遵循著中國化的發展規律。
4 對繪畫藝術的影響:佛教繪畫是引導民眾堅定信仰的重要手段。起源於印度,在我國發揚光大,並逐步發展成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特色。在古代,佛教美術是古代東南亞的美術主流。我國的佛教美術以石窟藝術為主,是世界上佛教石窟藝術最發達的國家。雖起源於印度,但在長期的發展中早已脫離了印度和犍陀羅的影響,創立了中國石窟藝術的獨特體系。
5 對醫學的影響:佛教的宗旨是利樂有情、普度眾生。相關佛教醫葯的經典有《佛說佛醫經》、《佛說醫喻經》、《佛說胞胎經》等等還有許多高僧的醫學著作如《少陵秘傳》、《竹林女科》等。(詳情可參考中國佛教醫葯全書)這不僅豐富了我國中醫葯的內容,也對醫德醫風有了完善與提升!
6 對音樂的影響:佛教音樂作為一種宗教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的一個重要分支。傳入之初,稱為梵唄,意思是以樂曲來誦經。在20世紀初音樂家李叔同出家為僧,以後由太虛大師作詞,他譜曲創作了三寶歌,這是現代音樂史上首次通過專業音樂家進行創作的佛教歌曲。近年來,流行音樂也吸收了宗教音樂的元素,實現了對流行音樂的完善。佛教歌曲以治心為主,雅而不俗,覺而不迷,對心理治療有著積極的作用!
7 對武術的影響:中國的武術早已存在,春秋時代就有聶政荊軻等武術大家,並不是起源於印度。但是佛教中的覺悟法門對於人的心理乃至身體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這些心法能讓習武者快速調理心態,將人的體能發揮到極致。以至於近代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說,可見佛教對於中國武術的傳承發揚有著極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