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如何厚待考生

中國古代如何厚待考生

發布時間:2022-10-21 17:09:16

⑴ 古代為解決趕考學子的後顧之憂,給予了考生哪些優惠政策

古代的文人才子大都是沒有文化背景的窮酸書生,因此要想為自己的家族光宗耀祖,成為名門望族,都會選擇寒窗苦讀,進京趕考以求功名。


當然,朝廷自然也想要用一個簡便有效的辦法篩選自己想要的人才,因此科舉制度就顯得尤其重要。科舉制度的意義就在於能夠通過考試這一形式,將讀書人的才華展現出來,從而改變他們的就業生涯。對於很多沒有讀過書的農人來說,如果沒有科舉制度,他們就只能一輩子都待在田地里,過著每日早出晚歸的生活。而科舉制度的出現不僅給了他們一個做官的機會,同時針對的對象也不僅僅是那些原本就地位較高的官家,使每個考試的考生都有平等的機會。

除此之外,到了京都的考生也會受到熱烈的歡迎,朝廷有專門給考生設置的休息點以及建立一個比較輕松熱鬧的考試氛圍,降低考生的緊張感,從而讓考生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作答。這些種種措施不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幫助朝廷選拔了大量有用的人才,同時也改變了很多讀書人的人生,改變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景象。

⑵ 古代科舉考試是怎樣的都有哪些奇聞

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朝。隋統一後,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九品中正,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

那麼,古代人如何參加「高考」?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又發生過哪些奇聞逸事?

科舉考試的內容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了。

奏請停廢科舉

面對群臣的呼聲,慈禧思慮再三之後,以光緒帝的名義下詔,正式廢止科舉。至此,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終止了。

⑶ 古代的山賊為什麼都不搶有很多盤纏,進京趕考的考生

古代進京趕考的考生,自宋代開始,每三年就會有一次。依照古代嚴重的官本位思想,即便是貧寒人家的考生,家中也會給他們准備銀兩傍身。而會試又是每三年都會有的事情,所以對於攔路搶劫的人來說,是一筆穩定的財源。可是,為什麼,山賊不敢搶他們銀兩呢?

進京趕考的考生身份已經是舉人

首先,能夠進京趕考的人,已經獲得了舉人的身份。因為中國古代的科舉制,是有很多道程序的,從鄉試考上秀才,就算有了功名,之後再通過州縣考試,就算舉人的身份。而有了舉人的身份則意味著: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已經有了初步入仕的資格。

我們不妨參考一下范進中舉。在《范進中舉》中,范進因為中舉,很有些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派頭。而這也為我們理解舉人的身份打了樣,舉人就意味著有上京趕考的資格。而范進中舉後的一系列變化,甚至是他周圍人從嫌棄到巴結的惡心舉動,都意味中舉人這個身份的價值。


所以,從大環境來講,進京趕考是全國范圍內的盛事,國家重視,地方輔助,山賊不會挑戰統治者的權威。從山賊本人來看,他們對於讀書人的尊敬,讓他們不會對考生下手。從考生來看,他們是日後棟梁,會執掌這個國家的權柄,山賊不敢惹。從考上組成部分來講,大多考生是窮苦出身,搶了也沒什麼油水。所以,山賊才不會搶進京趕考的考生的盤纏。

⑷ 看古代高考考場(貢院)對聯是如何給考生們加油的

貢院,是古代會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就相當於現在的「高考考場」。貢,就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或國家的意思。

貢院最早始於唐朝。現存有江南貢院、北京貢院、定州貢院、川北道貢院等遺址,其中南京江南貢院作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最為出名。

下面我們一起來品鑒一下當年高考考場掛的對聯,看看古人是如何苦口婆心為各位參加科舉的考生們加油打氣的。

此聯起句就切住了貢院的地點,並由此生發。輶軒,古代使臣的代稱。上聯感覺是拍了拍考官們的馬屁,歡迎他們從東面的帝都來到邊塞監考。下聯則誇贊來考試的考生們,百姓們都期待著你們鯉魚跳龍門來好好為人民服務呢!

⑸ 為什麼古代進京趕考的考生,隨身攜帶盤纏,山賊卻不搶劫他們

為什麼古代進京趕考的考生,隨身攜帶盤纏,山賊卻不搶劫他們?在中國古代歷史時期,能夠進京趕考的讀書人都是舉人身份,而擁有舉人身份的人已經步入國家士大夫階級。而山賊之所以不搶劫他們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最後一個原因,那就是讀書人進京趕考時,多數都沿著沿途有驛站和客棧的官道赴京趕考,很少會途徑一些山賊土匪經常出沒的田間小路或者荒野。因此那些赴京趕考的舉人們很少能夠與深山老林里的山賊碰面。而那些趕到官道上劫掠財物的土匪也只會盯著過往的土豪士紳或者押送金銀財寶的商隊官府,比如說晁蓋智取生辰綱,很少會對過往的讀書人下手。

⑹ 古代科舉之後皇帝怎麼給考生封官

以清代而定,會試(每三年在京都的考試) 中舉的貢生(地方儒學生員(秀才)升入京師國子監就讀的稱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欽定即「狀元」,二、三名為「榜眼」、「探花」。這頭三名合稱為「一甲進士」,可以得到皇帝賜的「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可賜「進士出身」,「三甲進士」可賜「同進士出身」的頭銜。但只有這「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狀元」的職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個從六品官,相當於現在的地區任職級別;而「榜眼」、「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縣長之職,是個地地道道的「芝麻官」。「編修」一職,是個修國史、實錄、會要的官稱。
而其他人,要加試一次,稱為朝考。經過朝考之後,成績優異的與一甲三人一起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三年任滿後散官,或者繼續在翰林院任職,或者到六部或地方任職。成績不理想的直接派遣到地方任知縣等職務。

⑺ 古代考試成績出來之後,是如何通知到考生的

「金榜題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對他們來說,考試結果的揭曉是人生的重要時刻。那麼,古代科舉考試成績出來之後,究竟採用什麼方法來公布結果呢?是如何通知到考生的呢?

明清時期則將錄取通知書稱為「捷報」,上面會寫上中舉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專門的報錄人敲鑼打鼓地送到中舉人的家中,「范進中舉」的故事便生動描繪了這一場景。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進士,是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然而,固定張貼的「金榜」、送達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沒辦法將他們的名字傳遍各地,於是便有了刊印的「進士名錄」,開始由官方編次榜上寫及第人姓名及所試詩賦題目。

⑻ 古時候為了防止考生作弊,都採取了哪些方法

為了防止考生夾帶,參加進士科的考生在進入考場時會被嚴格搜身。進入考場後,考生進入自己的位置,一個小隔斷,除了上廁所和打水外,考生的活動范圍會被嚴格限制古代如何防止考生作弊?考官泄題遭腰斬,考生進考場考試如同坐牢。時間久了,有的考生精神崩潰,借著打水時,跳井自殺了。

⑼ 古代高考時,如何防止考生作弊

古代的科考考場有士兵把守,考生要持有有官府頒發的證件進場,而且還要搜身,還有法律處罰,讓考生不敢作弊。古代的科舉考試是朝廷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它開始於隋朝時期,結束於清朝末年,總共經歷一千三百多年。由於古代對科舉考試十分重視,為了防止考生作弊,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辦法和對策。由於制度不斷完善,預防作弊的措施也大同小異。

三、制定一些政策和法律,讓考生不敢作弊。

古代對於考生作弊行為,也制定了一些處罰措施。比如考生作弊被發現,可能幾年內被禁止考試,嚴重者甚至要坐牢。有的朝代還要求考生報考時互相擔保,比如幾個人之間互相擔保;只要其中一個考生出現作弊行為,其他幾個都要受到牽連。即使有人中了狀元,也不會被錄取,而且還會受到處罰,有點不近人情。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如何厚待考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40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4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5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02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0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7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0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5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70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8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6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