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秉持的全球治理觀的內容是什麼
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具體包含中國全球治理觀,共商共同經營經濟,共建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共亨雙方雙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日前,習近平主席在訪問義大利時強調,我們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遵循的是開放、透明原則,實現的是合作共贏。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的基本理念和主張,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為破解世界共同面臨的治理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倡導合作共贏理念、正確義利觀,努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1)中國全球治理觀是什麼擴展閱讀:
1、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2、今天,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封閉中發展自己,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要實現自身發展,合作是必然選擇。
⑵ 如何理解大國外交全球治理觀
摘要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國際秩序調整加速推進,全球性問題愈發突出。面對復雜變化的國際局勢和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問題,中國將一如既往自覺踐行新安全觀、新發展觀、新全球化觀、新世界秩序觀、新生態文明觀等一系列全球治理新理念新主張,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更多中國倡議轉變為國際共識,更多中國方案轉化成國際行動,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⑶ 簡述中國特色的全球治理觀念
中國發展強勁,國家利益和對外經濟貿易拓展到全球,全球性的大國,自然要參與全球性的治理,治理是緊跟國家利益的方向走的,利益拓展到哪裡,就要參與治理到哪裡,何況現在是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為維護國家利益,也需要這樣做。
⑷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堅持的外交的理念是什麼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新戰略。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要求我們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對外工作理念,使我國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求我們繼續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
牢牢把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民族復興這條主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和平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維護和延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2018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新成就。
(4)中國全球治理觀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是新中國一貫的外交政策與思想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
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
⑸ 中國秉持什麼樣的全球治理核心理念
中國在全球治理的理念是,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多極化。
提出的方案有,主張包容互鑒、互惠共贏,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提出一帶一路戰略。
⑹ 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中國特色的全球治理理念的內涵是什麼
一、「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 黨。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現出新一屆 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總體框架,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關鍵環節、重點領域
⑺ 中國全球治理的戰略地位包括哪些
近年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中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成員。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後,作為二十國集團的重要一員,中國竭力推動國際金融治理機制改革與創新,提出要加大金融體制的監管力度。在全球環境治理領域,尤其是氣候治理方面,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雖然暫不承擔有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義務,但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自覺、主動承擔了量化減排目標,多次宣布自主減排承諾。中國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在全球安全治理領域,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派出官兵最多的國家之一,同時積極參與亞丁灣護航等國際安全行動。在反對恐怖主義、打擊跨國犯罪、抗震救災、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維護海上通道安全等全球治理和地區治理領域,中國是積極建設性的重要參與者,並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以更大的力度為全球和地區提供更多經濟和安全公共產品。
除了態度更加積極外,當前中國對全球治理進程的參與還呈現出明顯的主動作為的傾向,包括提出理念和設想、提供議題和方案、構建制度和規則等。甚至在某些全球治理領域,中國開始發揮了某種程度的引領作用。中國提出促進相關國家經濟合作的「一帶一路」構想和倡議,並為此協調設立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與金磚國家加強戰略合作,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維護全球治理進程中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中國積極參與蘇丹達爾富爾危機、伊朗核談判等國際熱點問題的解決,並最終取得良好效果,等等。以上種種都可以體現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主動性和引領性。中國正在努力嘗試為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隨著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和國際格局的調整,全球治理也開始步入轉型期。在此背景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所面臨的兩難困境日益凸顯。一方面,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呼聲日漲。倘若中國對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參與不力,往往會被一些國家指責為沒有承擔起一個大國應有的責任。另一方面,當中國嘗試利用自身增強的實力為全球性問題的解決貢獻一份力、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時,有些國家又開始表示擔憂,甚至批評中國在試圖挑戰現有國際秩序。例如,中國倡導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便被有些國家解讀為對現有國際金融機制的一種挑戰。客觀上講,中國對全球治理進程的參與並沒有脫離現有的國際機制,即便與其他國家合作新設立的一些國際制度也是對傳統國際機制的一種補充而非替代和顛覆。
未來中國在全球治理領域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和引領性作用將會進一步凸顯。然而,在全球治理轉型期,很多傳統的國際制度面臨改革問題(如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等),很多全球性問題需要依靠新的國際規則和標准加以解決。這些問題大大增加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難度。中國能否有效化解參與全球治理的「兩難困境」,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中國能否真正實現由地區性大國向世界性強國的轉變。
⑻ 請結合我國堅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談談你對中美關系的理解和認識
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遵循的是開放、透明原則,實現的是合作共贏。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的基本理念和主張,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為破解世界共同面臨的治理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倡導合作共贏理念、正確義利觀,努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⑼ 我們要堅持什麼的全球治理觀
我們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全球事務由各國人民商量著辦,積極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
習總書記強調,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嚴峻的全球性挑戰,面對人類發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抉擇,各國應該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共同努力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堅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全球事務由各國人民商量著辦,積極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繼續高舉聯合國這面多邊主義旗幟,充分發揮全球和區域多邊機制的建設性作用,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9)中國全球治理觀是什麼擴展閱讀:
2019年3月2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應邀出席閉幕式。習總書記和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熱烈掌聲中共同步入閉幕式現場。
習總書記在致辭中指出,中法同為全球治理重要參與者,在維護世界和平安全穩定、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等重大問題上有著廣泛政治共識和堅實合作基礎。
中法兩國堅持互尊互信、平等相待、開放包容、互利共贏,共同維護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共同推進全球治理完善,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人類文明進步重要力量。
⑽ 中國秉持的全球治理觀的內容是
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共商共建共享這六個字抓住了全球治理的要害,簡明扼要、內涵深邃,指明了形成有效全球治理體系的基本途徑。
(10)中國全球治理觀是什麼擴展閱讀:
共商要求在全球治理中採取各國普遍接受的方式進行協商,反映各國人民的願望。在全球治理中,不能唯我優先、唯我獨尊,推行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奉行「雙重標准」。
共商的過程應體現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要求,從程序上確保共商結果能夠更加公平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願和利益,讓形成的國際規則和秩序得到廣泛認可與尊重。共商的過程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
只有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推動各國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才能使共商持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