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畫的魅力與重要性
一、國畫的起源
中國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把伏羲畫卦、倉頡造字,視為書畫之先河。
二、國畫的發展歷史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春秋戰國最為著名的有《御龍圖》帛畫。它是在絲織品上繪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領域空前繁榮,涌現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歷代畫家們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
三、國畫的魅力所在
(一)傳統魅力
國畫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 國畫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 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❷ 中國畫獨特的藝術魅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畫延續發展至今,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一種符號、一種國粹。她獨特的藝術魅力、獨特的筆墨意境所生發出的山水墨趣和人文情懷,自古至今,一脈傳承,韻味無窮。他穿越歷史時空,凝結民族文化情感。中國畫藝術千百年來早已深深滲透在中國人的文化血脈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割捨不斷,代代傳承的中國文化情結。她通過筆墨的表現和渲染直指人心和靈魂,給人以一種深厚而溫暖的文化撫慰和關懷。
中國畫藝術品是藝術家源自靈魂的創造。人們常說「心境即藝境」,高雅的藝術品表現的不僅是藝術家精湛嫻熟的技藝,更是藝術天賦的奔瀉,文化內蘊的釋放,社會責任的擔當。她不僅陶冶情操、沁潤心扉,更能砥礪人生,洗滌心靈。
中國畫藝術品除卻傳承藝術本真和記錄時代的載體功能外,中國畫的收藏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屢創新高的藝術品拍賣榜單在不斷刺激著現代人敏感的神經。隨著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逐漸火熱,藝術品收藏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收藏不僅僅收藏的是一種價值,更多的應該是生活的沉澱。
藝術源於生活而有高於生活,最後依舊要回歸生活。對話藝術,和中國畫交談,讓那最初的蠢蠢欲動在大自然中淋漓般展現,感悟心靈的力量,感受生活的氣息。中國傳統藝術在藝術創作、藝術鑒賞乃至藝術門類等方面,都鮮明地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從藝術創作來看,中國傳統藝術在創作規律、創作過程、創作方法、創作心理以及對於藝術家道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許多獨到的理論。例如,強調創作與生活的關系,強調藝術家的作用和主客觀的統一,唐代張璨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可謂一語中的。又如,在藝術創作中重視審美意象的孕育、形成和物態化的過程,清代鄭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堪稱精闢概括。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從藝術鑒賞來看,歷代大量的詩話、詞話、畫論、書論、文論、樂論、戲曲論、小說評點等等,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風格和方式,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藝術鑒賞和藝術批評的理論寶藏。中國傳統藝術這種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審美特徵,甚至在某些藝術技巧、表現手法,乃至材料工具、物質媒介等方面體現出來。該書中編「中國傳統藝術概論」正是通過創作論、鑒賞論、門類論三個部分,為中國傳統藝術富有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特色的風貌勾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中國傳統藝術深深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土壤之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如果說,哲學代表著人類理性認識的最高形式,藝術代表著人類感性認識的最高形式,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精神王國的兩座高峰,而哲學又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那麼,我們可以說,中國傳統哲學與中國傳統藝術正是一個最好的例證,中國傳統哲學正是通過中國傳統美學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傳統美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內容豐富,風格獨特,一方面,它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論結晶,另一方面,它又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對中國傳統藝術影響最為巨大的主要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美學和以六祖惠能為代表的禪宗美學,正是這三者的不斷沖撞和融匯,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該書下編「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正是在以上兩編史、論的基礎上,從「形而上」的高度對中國傳統藝術加以美學的提煉與升華,從中概括出最能反映和代表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一些基本規律和美學特徵。
應當看到,對於中國藝術學的研究,不但是為了完善和加強藝術學學科體系建設,培養藝術學人才教學方面的需要;與此同時,也是當前我國各個門類藝術實踐的迫切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講,今天的世界,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藝術應當如何應對這種機遇和挑戰?如何真正走向世界?這已經不只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
❸ 國畫的意義和魅力是什麼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
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
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
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
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
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
這里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墨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
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
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 、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 ,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3)中國畫的魅力如何擴展閱讀:
國畫歷史悠久,在東周墓葬中出土過最早的帛畫作《龍鳳仕女圖》,傳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朝摹本。在五代十國以後中國文人藝術家得到了很高的社會地位。
宋代以前繪圖在絹帛上,材料昂貴,因此國畫題材多以王宮貴族肖像或生活記錄等,直至宋元兩代後,紙材改良,推廣與士大夫文人畫興起等,讓國畫題材技法多元。明代繪畫推廣到大眾,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風俗畫因此產生。清末,繪畫材料多元,朝多方面發展。
現代
自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畫家開始嘗試西方畫法,而油畫亦在此時引入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畫家被鼓勵從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部分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不受改動下完整引入,在那時畫家會被提供主題及被要求大量生產。
此規限在1953年開始放寬,而在1956至57年間的百花運動中傳統中國繪畫得到了一次重生。在此期間由表現出農村日常生活的農民藝術畫數量大增。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藝術學院被關閉,而有關藝術的期刊及主要藝術展覽被停止,而在破四舊的運動中中國藝術亦受到重大的破壞。
在文化大革命後,藝術學院及專業團體再次被成立,亦設立了與外國藝術團體的交流,與此同時中國藝術家亦嘗試新的主題及技巧。
❹ 中國山水畫的生命與靈魂,其魅力在於哪裡呢
創造性形式之美。中國山水畫的藝術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情感內容的表現,二是構圖的表現。內容通過藝術形象的塑造來表達,構圖通過畫面的布局來表達。中國山水畫從一開始的天真爛漫,經過不斷吸收東方哲學、文化、藝術的精髓,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不斷演變和發展。歷代山水畫畫家以他們的智慧和智慧,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出既繼承先賢又符合時代審美特徵的山水畫構圖形式。逐漸產生了綠色山水、淡紫色山水、水墨畫山水等繪畫風格,並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文化精華。發展出構圖細膩,變化萬千的中國山水畫作品。
這種美學思想的指導下,藝術家從客觀形象的束縛,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的處理屏幕布局,最大化追求藝術形象的電動勢,和獨特的特點和墨水的空間意識,注重黑白、實境和密度、開合、宜讓等因素,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融合包容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畫家的智慧,從而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審美意識,給人以藝術美的影響和感染。
❺ 中國畫獨特的藝術魅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繪畫歷史悠遠,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墨筆、線條為骨架,寫實與表意相結合,強調畫的意境與神韻,既簡明大略又深邃悠遠,形成了中國繪畫特有的風采。而其中的線條則是中國畫的精髓所在。它是表達物象結構的骨架,是中國繪畫中最基本、最簡練、最具概括性的藝術語言,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中國畫的獨特藝術魅力具體表現在:
(1)
中國畫重視空白的運用,有"虛實相生"的效果;
(2)
中國畫重視藝術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以形寫神",講究意境、神韻;
(3)
中國畫與書法有很深的淵源,即"書畫同源"、"書畫同法";
(4)
中國畫與詩有相通之處,因而推崇"畫中有詩";
(5)
中國畫還經常使用印章,是點綴,也增加韻味和美感
❻ 中國畫歷史悠久,中國畫有什麼樣的特點
引言:中國畫如果要從戰國的帛畫算起,我國的繪畫至少有2300年以上的歷史。而中國畫這三個字出現是在西洋畫出現以後,泛指一切非西洋畫的中國繪畫。中國畫有他自己獨特的魅力,並且一直流傳至今,成為很多文人的拿手戲。中國畫用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並且中國畫通過以墨水點滴表現出一種恢宏的氣勢。
中國畫這種文化是一項非常有益於培養審美情趣的愛好。而且也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種傳承。而且無論是對意象和意境的描寫都表現了中國人骨子裡那份對灑脫。
❼ 中國畫作為中國的古典藝術,它究竟有什麼魅力呢
墨筆是中國畫有關狀物質和傳情達意的藝術技巧,是中國畫的魅力所在。筆,是指應用軟筆以勾、勒、皴、點等不一樣技,主要表現變化無窮的線框樂趣;墨,是指應用墨的深淺、疾緩、干濕度等,以烘、染、潑、積、破等方式,使之造成豐富多彩而微小的飽和度轉變,在宣紙上展現派出人的實際效果。線框是藝術家對當然目標的概述與抽象化,加上主觀性了解,所打造出來的藝術手段。
採用以薈翠小、卒章顯志的方式,並在活動中去觀查和了解客觀現實,乃至能夠參與到事情中來,而不是設套外型,或局限性在某一支撐點上。它滲入著我們的社會意識形態,進而使美術繪畫具備「千古孤寂,披圖可鑒」的了解功效,又具有「惡以誡世,善以表後」的教育作用。即便青山綠水、花鳥魚蟲等純自然的客觀性物像,在觀查、了解和主要表現中,也主動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審美觀情。趣相聯絡,寓情於景,借物喻人,展現了我們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意識。
❽ 中國畫作為中國的古典藝術,它到底有什麼魅力
一幅好的書畫作品,都是從生活中而來,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在傳統書畫中,書畫對於客觀事物的觀察,採取小觀大、以小見大的觀察方法,其中還包括子在活動中觀察、客觀認識事物、直接參與真實事物,從而達到對真實事物的全面、客觀的認識,而不是只看到局部。
總結:中國文化是實用型文化,是一種巨大的財富,關鍵在於我們現代人要好好研究,合理利用,造福人民,好日子!
❾ 中國山水畫的生命與靈魂,它們魅力在哪裡呢
中國山水畫的生命與靈魂最明顯的就表現在的繪畫意境與情感的表達!大家都知道傳統西方繪畫最重視的便是結構、透視和光影關系,可以說傳統西方繪畫是比較理智的。到了19世紀以後西方繪畫才出現多個流派,開始大面積的重視表達情感與意境,比如馬蒂斯的野獸派,莫奈等人的印象派,畢加索的立體派,達利的超現實主義……而我們中國山水畫很早就開始注重意境和情感表達,這是中國化最具生命於靈魂的所在。
其實中國山水畫的生命和靈魂不僅僅只在於繪畫的意境和情感的表達,中國山水畫的構圖構圖也很講究,變化萬千的中國山水畫作品在構圖上是不受視野的限制,不同意西畫焦點透視,我們中國山水畫採用的是散點透視和視覺記憶來布局構圖。宋代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中也明確闡述了中國山水畫的「三遠法」!
總之中國山水畫的生命靈魂,在於他們的意見和情感表達到位,構圖新奇還恰到好處。
❿ 國畫的意義和魅力
國畫的魅力和意義在於它的傳承意義和美學價值。要說到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中能讓我們傳承的東西太多太多,而畫正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國外有知名的畫作,一副油畫就可以拍出成百上千萬的價格,我們的國畫自然也是享譽中外。
國畫的獨特意義:「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引自網路。所以,中國的國畫在歷史研究,美學發展上都有十分高的價值。
國畫不可替代的藝術魅力:在我國,有書畫同源之說,文字和圖畫起初沒有差異區分,所以國畫在記錄文化歷史方面有特別貢獻。中國古代的一批又一批作家,讓時代文化和書畫結合,不論是朝代的歷史發展特點,還是民族、宗教文化都會在國畫中又相當好的體現。並且其中蘊含著修生養性的獨特特點,不論是作畫的人,還是觀畫的人都能夠在這過程當中體會到不同的意境魅力,陶冶人的情操。
國畫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國畫抒情寫意,不論是山水畫的景觀文藝,還是人物畫的傳神達意,都體現了古人對於各方面的認知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