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齊平到底有多強
亞太研究所研究員。石齊平,1946年8月15日生於台北,祖籍浙江,台灣大學經濟學系與經濟研究所畢業。現任鳳凰衛視《金石財經》評論員和《石評大財經》主持人,《商業周刊》主筆,香港中文大學及亞太研究所研究員,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座教授,經常獲邀出席各電視台時事政經論壇節目作嘉賓主持。著作十餘種,內容以政治、經濟的觀察分析為主,並榮獲多項殊榮,如金鼎獎及新聞評論獎項等。曾任台灣「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董事、專門委員、台灣海基會首任副秘書長、中國時報及工商時報主筆、中華電視公司、華人衛星電視公司及真相電視公司節目主持人。
B. 金融改革方向的開題報告
1 金融改革和開放的回顧與反思——第二屆國際金融戰略研討會綜述 王穩 中國軟科學 2006/01
2 中國金融改革不能急 吳曉靈 中外管理 2008/01
3 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再上新台階 易綱 中國金融 2008/01
4 日本農協模式對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啟示 許文新 商業時代 2007/36
5 尚比亞農村金融改革的經驗及其啟示 董曉林 上海金融 2007/12
6 農村金融改革:主導還是引導? 黃建新 金融與經濟 2007/11
7 十七大後的中國金融:改革、創新與完善 王元龍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7/12
8 政策性金融改革要件 王芬 銀行家 2007/12
9 深化我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的思路與對策 崔炳瑋 鄉鎮經濟 2007/11
10 台灣本土銀行業的成本效率:1995-2003——兼論「金控」革新成效及對大陸金融改革的啟示 塗正革 金融研究 2007/10
11 中國金融改革的「市場化悖論」——基於海南案例的分析 張傑 金融研究 2007/08
12 奮力開拓華南金融事業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黨的十六大以來華南金融改革發展成就與展望 馬經 南方金融 2007/10
13 中國金融改革與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關系研究 劉歆 生產力研究 2007/18
14 供求視角和內生金融與農村金融改革 韓麗娟 貴州社會科學 2007/11
15 邊際約束及成本結構變動下的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 陳鵬 管理世界 2007/03
16 基於供給視角的農村金融改革 高曉燕 財經問題研究 2007/11
17 泄洪之外,還應截流 評「港股直通車」的金融改革實驗 石齊平 中外管理 2007/10
18 持續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改革發展 蔣定之 中國金融 2007/20
19 市場化進程中的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第七屆中國金融論壇」觀點摘錄 顧月 中國金融 2007/17
20 台灣農業金融改革之路與前景 單玉麗 亞太經濟 2007/04
論文是費神費時的事情 誰會這么好來給你寫論文呢 我要你幫我寫一篇論文 你會幫我寫嗎? 還是自己寫吧
C. 中國人口面臨最大問題
杜絕能乾的不給干,而這輩子學不會的挑大樑!
前者被羈絆沒崗位,後者卻獨霸資源和權力,就是在危害國家安全!
最大的障礙是能乾的不準干,不能乾的干大事,權利,儀器,資源都到了庸才手中。不是待遇問題,而是根本沒有崗位,不能進實驗室,不能使用空閑的普通儀器。
人都有兩面性。
Q @#¥ 辦 %……&直 * 屬 單位 可以有國家出資配計算機和網路使用權給許多合同工,豐富其業餘生活,也可以配辦公室給合同工。
同時取得發明專利授權、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多次發表科學論文的人幾十年都沒有工作場地、被禁止使用計算機和儀器。
這要看對誰,對象不同嘛。因人而異,看具體情況。
是嗎?
書都沒有讀得通,每月工資過萬元,上課盡咋呼
能當場回答學生問題,立馬解決問題的下崗,每月領取社會救濟
Q辦主任,你說呢?
D. 林安梧的部分期刊論文
1.林安梧,1992年7月,語言的異化與存有的治療─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 刊於 《鵝潮學志》,第八期,頁31-57,台北。
2.林安梧,1992年2月,「抽象的感性」下的變革論者─以康有為為例的精神現象學式之哲學解析,《哲學與文化》,第十八卷第二期,頁 24-53,台北。
3.林安梧,1992年12月,論「道之錯置---對比於西方文化下中國文化宰制類型的一個分析, 刊於《鵝湖》,第十八卷第六期,台北。
4.林安梧,1993年1月,論熊十力體用哲學中「存有對象」的兩重性--從對象的兩重性之釐清到存有的根源之穩立,《鵝湖學志》,第九期,頁55-75,台北。
5.林安梧,1993年6月,「以理殺人」與「道德教化」--環繞戴東原對於朱子哲學的批評而展開對於道德育的一個理解與檢討, 刊於《鵝湖學志》,第十期,頁91-116,台北。
6.林安梧,1994年1月,「當代新儒學」及其相關問題之理解與反省 (上),《鵝湖》十九卷七期(總號223),頁10-20,台北。
7.林安梧,1994年4月「儒家思想與成人教育」--論孔子「仁教」哲學中的成人教育思想, 刊於《鵝湖》第十九卷第十期,頁1-8。
8.林安梧,1994年9月,邁向儒家型社會批判學的建立--以徐復觀先生的思想為核心的基礎性理解,刊於《鵝湖》第二○卷第三期,頁 49-57,台北。
9.林安梧,1994年8月,從「單元而統一」到「多元而一統」--以「文化中國」一概念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刊於《鵝湖》第十九卷第一期,頁16-23,1994年7月 台北。
10.林安梧,1994年8月,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聖之道--不離於生活世界的終極關懷, 刊於《宗教哲學》第一卷第一期(創刊號),頁 123-139,台北。
11.林安梧,1994年12月,關於儒家哲學中的「實踐」概念之釐清--從「老儒家」、「新儒家」到「後新儒家」的反思,《鵝湖》二十卷六期(總號234),頁18-19,台北。
12.林安梧,1995年1月,論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聖之道--不離於生活世界的終極關懷,《宗教哲學》一卷一期,頁123-139,台北。
13.林安梧,1995年1月,論「公民意識」的誕生,《文訊月刊》七十三期(總號111),頁4-6,台北。
14.林安梧,1995年1月,開啟「意義治療」的當代新儒學大師--唐君毅先生,《鵝湖》二十卷七期(總號235),頁2-5,台北。
15.林安梧,1995年2月,文建會與文化發展,《文訊月刊》七十四期(總號112),頁20-54,台北。
16.林安梧,1995年4月,「順服的倫理」、「根源的倫理」與「公民的倫理」--對儒家「倫理」概念的反省與考察,刊於陳明主編之《原道》集刊,第二輯,頁 84-100,團結出版非出版,新華書站發行,北京。
17.林安梧,1995年6月,略論道德教育之困結及其釐清之道,《菁莪季刊》七卷二期(總號24),頁13-17,台中。
18.林安梧,1995年6月,實踐的異化與克服之可能--悼念牟宗三先生兼及於當代新儒家之發展,《鵝湖》二十卷十二期(總號240),頁51-55,台北。
19.林安梧,1995年7月,「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序言,《鵝湖》二十一卷一期(總號241),頁23-25,台北。
20.林安梧,1995年9月,中國文化的哲學觀,《鵝湖》二十一卷三期(總號243),頁7-15,台北。
21.林安梧,1995年10月,<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序,《鵝湖》二十一卷四期(總號244),頁37-41,台北。
22.林安梧,1995年12月,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的批判理論,《通識教育》二卷四期,頁17-43,台北。
23.林安梧,1996年1月,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 刊於陳明主編之《原道》集刊,第三輯,頁 60-83,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禱出版,新華書站發行,北京。
24.林安梧,1996年1月,論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血緣性縱貫軸」,《鵝湖》二十一卷七期(總號247),頁12-18,台北。
25.林安梧,1996年2月,「儒家型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可能--革命的實踐.社會的批判與道德的省察,《鵝湖》二十一卷八期(總號248),頁6-16,台北。
26.林安梧,1996年3月,<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 序言,《鵝湖》二十一卷九期(總號249),頁41-44,台北。
27.林安梧,1996年4月,論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血緣性縱貫軸」,《宗教哲學》二卷二期(總號6),頁43-53,台北。
28.林安梧,1996年4月,從血緣性縱貫軸到人際性的互動軸--「建立社會新倫理、促進中國現代化」的一個反思,《現代化研究》第六期,頁16-24,台北。
29.林安梧,1996年5月,「王霸之辨」與「統獨之爭」的混淆及釐清,《鵝湖》案十一卷十一期(總號251),頁7-8,台北。
30.林安梧,1996年6月,儒家道德實踐的根本困結及其轉化創造之可能--從咒術型的實踐因果邏輯到解咒型的實踐因果邏輯,《佛光學刊》第一期,頁131-147,嘉義。
31.林安梧,1996年8月,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為台灣之文化生態及其發展進一言,《文訊月刊》九十二期(總號130),頁40-42,台北。
32.林安梧,1996年8月,不離「生活世界」、「社會總體」的終極關懷--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漢學研究通訊》十五卷三期(總號59),頁333-334,台北。
33.林安梧,1996年10月,論「氣的感通」與「連續型理性」--血緣性縱貫軸下「宗法國家」的宗教與理性,《東方宗教研究》第五期(總號7),頁7-20,台北。
34.林安梧,1996年10月,寶瓶系列: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如是我聞,《普門》第二百零五期,頁90-92,台北。
35.林安梧,1997年1月,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一時佛在(生活十二帖),《普門》第二百零八期,頁34-36,台北。
36.林安梧,1997年4月,孔子與阿Q--一個精神病理史的理解與詮釋,《鵝湖》二十二卷十期(總號262),頁56-57,台北。
37.林安梧,1997年6月,「揭諦」發刊詞--「道」與「言」,《揭諦學刊》第一期,頁1-14,嘉義。
38.林安梧,1997年6月,「道德與思想之意圖」的背景理解: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展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七期,頁126-164,台北。
39.林安梧,1997年9月,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儒學、「論語」與交談,《通識教育》四卷三期,頁33-53,台北。
40.林安梧,1997年10月,牟宗三先生之後:咒術、專制、良知與解咒--對「台灣當代新儒學」的批判與前瞻,《鵝湖》二十三卷四期(總號268),頁2-12,台北。
41.林安梧,1997年11月,不信春風喚不回--關於「加強通識教育」的一些補充意見與建議,《鵝湖》二十三卷五期(總號269),頁29-30,台北。
42.林安梧,1998年3月,《論語》與廿一世紀的人類文明︰交談、啟示與文明治療,(浙江社會科學雙月刊), 1998年第2期,頁24---31,浙江杭州。
43.林安梧,1998年3月,大學情意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實務研究--以「儒、道、佛」三家為核心的理論反省與實務考察,《通識教育》五卷一期,頁13-26,台北。
44.林安梧,1998年3月,三論「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哲學的根本問題,《鵝湖》二十三卷九期(總號273),頁19-34,台北。
45.林安梧,1998年5月,「黨國儒學」的一個側面思考--以「科學的學庸」為核心的展開,《鵝湖》二十三卷十一期(總號275),頁1-9,台北。
46.林安梧,1998年5月,關於「善之意向性」的問題之釐清與探討:以劉蕺山哲學為核心的展開,(劉蕺山學思想論集),頁155-166,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印行,台北。
47.林安梧,1998年7月,道家思想中的「女性主義」,《宗教哲學》四卷三期(總號15),頁90-97,台北。
48.林安梧,1998年8月,台灣哲學的貧困及其再生之可能--對於「台灣、中國: 邁向世界史」論綱「貳」、「參」的再解釋,《哲學雜志》第二十五期,頁68-93,台北。
49.林安梧,1998年8月,張深切的「台灣性」與「中國性」及其相關之問題,《鵝湖》二十四卷二期(總號278),頁2-11,台北。
50.林安梧,1998年8月,當代儒佛論爭的一些問題--與李向平商榷,《二十一世紀》第四十八期,頁124-130,台北。
51.林安梧、賴錫三,1998年9月,「禪佛教思想」與「本土化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第五卷三期,頁55-73,台北。
52.林安梧,1998年11月,「哲學、生死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儒家的生死智慧--以「論語」為中心的展開,《生死學研究通訊》第一期,頁8,嘉義。
53.林安梧,1998年12月,「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六期,頁72-89,台北。
54.林安梧,1999年1月,後新儒家哲學的思維向度,《鵝湖》二十四卷七期(總號283),頁6-15,台北。
55.林安梧,1999年1月,道家思想與現代管理--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省察,《宗教哲學》五卷一期(總號17),頁97-108,台北。
56.林安梧,1999年3月,「人的素質」與「通識教養」座談系列之一--關於「香港」與「中國大陸」兩地哲學的對比,《通識教育》六卷一期,頁129-148,台北。
57.林安梧,1999年3月,「天地有道」與「回念一幾」--以「人的素質」之提升為核心,《通識教育》六卷一期,頁15-32,台北。
58.林安梧,1999年3月,解開「道的錯置」-----兼及於」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孔子研究季刊》總第53期,1999年第一季,頁14--26 ,中國孔子基金會主辦,齊魯書社,山東濟南。
59.林安梧,1999年6月,對於台灣當前幾個通識問題的哲學理解:「知識」與「權力」:一個哲學治療學的觀點,《通識教育》六卷二期,頁85-107,台北。
60.林安梧,1999年6月,迎佛牙事件文化現象之哲學考察,《思與言》三十七卷二期,頁209-232,台北。
61.林安梧,1999年7月,試論述中國哲學之起源及其從伏羲到皋陶之發展過程--以黃振華先生的理解為核心的展開,《鵝湖》二十五卷一期(總號289),頁7-22,台北。
62.林安梧,1999年8月,試論述中國哲學思想自皋陶以後至春秋戰國時代之發展歷程--以黃振華先生的理解為核心的展開(上),《鵝湖》二十五卷二期(總號290),頁8-15,台北。
63.林安梧,1999年9月,明末清初關於「格物致知」的一些問題--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學為核心的宏觀理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頁313-335,台北。
64.林安梧,1999年9月,「後新儒學」義下的「論語」,《鵝湖》二十五卷三期(總號291),頁39-42,台北。
65.林安梧,1999年9月,試論述中國哲學思想自皋陶以後至春秋戰國時代之發展歷程--以黃振華先生的理解為核心的展開(下),《鵝湖》二十五卷四期(總號292),頁36-52,台北。
66.林安梧受訪、石齊平訪談,1999年12月,廿一世紀「通識教育」與「知識經濟」的探索,《通識教育》六卷四期,頁113-125,台北。
67.林安梧,2000年2月,當前師資培養改革向度之我見--師范院校通識教育訪評之後,《教育研究》第七十一期,頁21-23,台北。
68.林安梧講、丁安順 楊謦綺整理,2000年3月,台灣精神現象的一個哲學考察--九0年代台灣思想發展概況,《鵝湖》二十六卷三期(總號303),頁37-46,台北。
69.林安梧,2000年4月,死 里求生--關於中國思想研究的一些思考,《鵝湖》二十五卷十期(總號298),頁2-11,台北。
70.林安梧,2000年5月,當代新儒學之回顧、反省與前瞻--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觀」的確立,《鵝湖》二十五卷十一期(總號299),頁36-46,台北。
71.林安梧, 2000年5月,儒教的家庭觀:從《易經傳》咸恆兩卦說起──以「夫婦軸家庭觀」與「君臣軸家庭觀」為對比,《家庭與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43,言鼎文化事業公司印行,台北。
72.林安梧,2000年6月,「心性修養」與「社會公義」:中華文化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糾結之一,文刊於陳明、朱漢民主編《原道》第六輯,頁69--80,貴州人民出版社印行,中國貴陽。
73.林安梧,2000年9月,台灣精神現象的一個哲學考察,《鵝湖》第廿六卷第三期(總號:303),頁37--46,台北。
74.林安梧,2000年11月,<教育哲學講論>自序--後新儒家哲學思維向度下的教育理論,《鵝湖》二十六卷五期(總號305),頁34-38,台北。
75.林安梧,2000年12月,「存有三態論」與「存有的治療」之構建--道家思維的一個新向度,《鵝湖》二十六卷六期(總號306),頁28-39,台北。
76.林安梧,2001年1月,邁向道家型「管理哲學」的一個可能--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省察,《文明探索叢刊》第二十四期,頁36-52,台北。
77.林安梧講、孫強記錄整理,2001年3月,儒學革命--一種可能的方向,《鵝湖》二十六卷九期(總號309),頁13-20,台北。
78.林安梧 陳德和講、傅淑華 廖祟斐紀錄,2001年5月,通識與專業之間(上)--離開清華返回台灣師大的對話,《鵝湖》二十六卷十一期(總號311),頁18-26,台北。
79.林安梧,2001年6月,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學為核心兼及於程朱、陸王的討論,《國文學報》第三十期,頁77-95,台北。
80.林安梧,2001年6月,「儒家生死學」的一些省察--以「論語」為核心的展開,《輔仁宗教研究》第三期,頁133-163,台北。
81.林安梧,2001年6月,後新儒家哲學擬構︰以《道言論》為核心的詮釋與構造,沈清松主編」國際中國哲學會會議論文集」《跨世紀的中國哲學》,頁277—312,五南圖書公司印行,台北。
82.林安梧 陳德和講、傅淑華 廖祟斐記錄,2001年6月,通識與專業之間(下)--離開清華返回台灣師大的對話,《鵝湖》二十六卷十二期(總號312),頁22-29,台北。
83.林安梧,2001年10月,台海兩岸哲學發展的一個觀察,《鵝湖》二十七卷四期(總號316),頁12-15,台北。
84.林安梧,2001年12月,後新儒學的社會哲學:契約、責任與「一體之仁」--邁向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儒學思考,《思與言》三十九卷四期,頁57-82,台北。
85.林安梧,2002年1月,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後新儒學的思考向度,《鵝湖》二十七卷七期(總號319),頁16-30,台北。
86.林安梧,2002年2月,儒家道德哲學的兩個向度--以「論語」中「曾子」與「有子」為對比的展開,《哲學與文化》二十九卷二期(總號333),頁108-116+189,台北。
87.林安梧,2002年6月,中日儒學與現代化的哲學省察:「情實理性、氣的感通」與「儀式理性、神道儀軌」--由李澤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較試說略稿」一文引發的檢討,《國文學報》第三十一期,頁53-79,台北。
88.林安梧,2002年6.7.8.9月,武漢對談:中國哲學的未來(1-4)--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交流與互動,《鵝湖》,第廿七卷第十二期,第廿八卷第一期、二期、三期〈324.325.326.327期〉,台北。
89.林安梧,2002年7月,科技、人文與「存有三態」論綱,《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第四期,頁16-19,中國浙江。
90.林安梧,2002年8月,論「教育改革」及其相關的「文化土壤」與「心靈機制」問題,《教育研究》第一百期,頁101-107,台北。
91.林安梧,2002年10月,儒釋道心性道德思想與意義治療,《道德與文化》(雙月刊)2002第五期(總號120期),頁44-49,天津社會科學院,中國天津。
92.林安梧,2002年10月,再論「儒家型的意義治療學」--以唐君毅先生的「病里乾坤」為例,《鵝湖》二十八卷四期(總號328),頁7-16,台北。
93.林安梧,2002年10月,關於「宗教教育」的一些哲學思考--中西宗教形態學下的對比展開,《宗教哲學》八卷二期(總號28),頁36-48,台北。
94.林安梧,2002年12月,「易經」思想與二十一世紀文明之發展,《鵝湖》二十八卷六期(總號330),頁36-48,台北。
95.林安梧,2002年12月,人文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異同,《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十哲誕論文集》,頁203-238,里仁書局印行,台北。
96.林安梧,2003年1月,關於中國哲學解釋學的一些基礎性理解,《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一卷第一期,頁31-39,中國安徽。
97.林安梧,2003年2月,「存有三態論」與廿一世紀文明之發展,《鵝湖》第廿八卷第八期(總號332),頁19-29,台北。
98.林安梧,2003年3月,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第十七卷,頁1-5+19-27+34-44,台北。
99.林安梧,2003年4月,「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鵝湖》第廿八卷第十期(總號334),頁23-29,台北。
100.林安梧,2003年6月,「心性之學」在教育上的運用﹕儒道佛義下的「生活世界」與其相關的「意義治療」,《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一卷第四期,頁27-62,台北。
101.林安梧,2003年7月,「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自序,《鵝湖》第廿九卷第一期 (總號:337),頁18-23,台北。
102.林安梧,2003年9月,「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序言,《鵝湖》第廿九卷第三期 (總號:339),頁29-35,台北。
103.林安梧,2004年1月,拳稱太極、道通天地--蘇清標<太極拳的哲學>代序,《鵝湖》二十九卷七期(總號343),頁17,台北。
104.林安梧,2004年2月,「自然先於人、人先於自然科學」:記一段科學史的學問因緣,《鵝湖》二十九卷八期(總號344),頁25-29,台北。
105.林安梧,2004年6月,「中華道統」與「文化中國」論「多元而一統」:「文化中國」、「政治中國」與「經濟中國」的對比反思,《宗教哲學》三十期,頁110-119,台北。
106.林安梧,2004年7月,「天地有道、人間有德」--李承貴<中國傳統道德轉型之研究>代序,《鵝湖》三十卷一期(總號349),頁54-56,台北。
107.林安梧,2004年8月,後新儒學的新思考:從「外王」到「內聖」--以「社會公義」論為核心的儒學可能,《鵝湖》三十卷二期(總號350),頁16-25,台北。
108.林安梧,2004年10月,關於「覺」在教育上的作用:總體之源的場域覺醒--對《道言論》中「一本空明」的闡釋,《鵝湖》三十卷四期(總號352),頁13-19,台北。
109.林安梧,2004年12月,老子《道德經》首章之詮釋與重建--論「存在場域」、「生命護養」兼及於「意義治療」,《鵝湖》三十卷第六期(總號354),頁18-28,台北。
110.Makeham, John & 林安梧,2005年3月,John Makeham訪談林安梧論「新儒學」與「後新儒學」(1),《鵝湖》三十卷八期(總號356),頁50-64,台北。
111.Makeham, John & 林安梧,2005年4月,John Makeham訪談林安梧論「新儒學」與「後新儒學」(2),《鵝湖》三十卷九期(總號357),頁15-21,台北。
112.林安梧,2005年6月,「新儒學」、「後新儒學」、「現代」與「後現代」﹕最近十年的省察與思考之一斑,《鵝湖》三十卷第十二期(總號360),頁8-21,台北。
113.林安梧,2005年8月,牟宗三的康德學與中國哲學之前瞻──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鵝湖》三十一卷第二期(總號362),頁12-24,台北。
114.林安梧,2005年11月,《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鵝湖》三十一卷第五期(總號365),頁9-18,台北。
115.林安梧,2005年12月,明清之際:從「主體性」、「意向性」到「歷史性」的一個過程--以「陽明」、「蕺山」與「船山」為例的探討,《國文學報》第三十八期,頁1-29,台灣師范大學印行,台北。
116.林安梧,2006年2月,《儒家倫理與現代社會:「後新儒學」視點下的省思與前瞻》序言《鵝湖》三十一卷第八期(總號368),頁37-42,台北。
117.林安梧,2006年3月,《儒學轉正: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自序,《鵝湖》三十一卷第九期(總號369),頁62-34,台北。
118.林安梧,2006年8 月,後新儒家的道家可能﹕《新道家與治療學》序言,《鵝湖》三十二卷第二期(總號374),頁46-52,台北。
119.林安梧,2006年12月,中西哲學會通之「格義」與「逆格義」方法論之探討: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學與中國哲學研究為例,《淡江中文學報》第十五期,頁95-116,淡江大學,台北。
120.林安梧,2007年3月,大學通識教育的困境及其再生之可能:以台灣地區為例之一瞥,《大學通識報》總第二期,頁23-38,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研究中心,香港。
E. 石齊平有什麼著作
曾出版著作有:《當代個體經濟理論與應用》、《當代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經濟現代化之路》、《問題在哪裡——我對劇變中台灣經濟情勢的觀察與省思》、《歷史的巨變——我對中國大陸政經改革的一些觀察》、《經濟中國——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展望》、《對話前的思考——兩岸中國的思維革命》、《新中國——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的出路》等。
F. 鳳凰衛視財經新聞評論石齊平簡介
石齊平
原籍浙江,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及研究所。現任職香港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員、西北工業大學蔣氏培訓中心客座教授、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蔣氏基金會講師、台灣東吳大學副教授、台灣《商業周刊》主筆、台灣慶堂集團副總裁、及台灣長宏全球信息(股)公司董事長。過去歷任中台灣海基會副秘書長、華電視公司、華人衛星電視公司、真相電視公司節目主持人、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主筆、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研究員、工業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新加坡義安工藝學院講師、東海大學經濟系講師、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董事、專門委員等。
著作
1. 當代個體經濟理論與應用
2. 當代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
3. 經濟現代化之路
4. 問題在哪裡——我對劇變中台灣經濟情勢的觀察與省思
5. 歷史的巨變——我對中國大陸政經改革的一些觀察
6. 經濟中國——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展望
7. 對話前的思考——兩岸中國的思維革命
8. 新中國——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的出路
榮譽
1.1987年行政院金鼎獎優良新聞評論獎
2.1988年吳舜文新聞評論獎
3.1991年中國精神新聞評論獎
4.1993年吳舜文新聞評論獎
原籍浙江,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及研究所。現任職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員、西北工業大學蔣氏培訓中心客座教授、香港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蔣氏基金會講師、台灣東吳大學副教授、台灣《商業周刊》主筆、台灣慶堂集團副總裁、及台灣長宏全球信息(股)公司董事長。
過去歷任中台灣海基會副秘書長、華電視公司、華人衛星電視公司、真相電視公司
節目主持人、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主筆、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研究員、工業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新加坡義安工藝學院講師、東海大學經濟系講師等。
著作十餘種,內容以政治、經濟的觀察分析為主,並榮獲多項殊榮,如金鼎獎及新聞評論獎項等。
G. 預留木地板厚度
實木的地板厚度1.8CM,加防潮棉0.2,最多留2.3-2.5就可以。
強化地板1.2,防潮棉0.2,最多1.5-1.8都可以。
(7)石齊平如何理解中國農村擴展閱讀:
木地板是指用木材製成的地板,中國生產的木地板主要分為實木地板、強化木地板、實木復合地板、多層復合地板、竹材地板和軟木地板六大類,以及新興的木塑地板。
優點:
1、美觀自然,無污染。 木材是天然的,其年輪、紋理往往能夠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無論質感還是色彩都獨樹一幟,深受人們喜愛。木材是典型的綠色產品,本身沒有污染源,有的木材有芳香酊,能發出有益健康、安神的香氣,使用安全,裝飾效果好。
2、質輕而硬。 木材作為建材與金屬建材和石材相比,更便於運輸、鋪設。據實驗結果顯示,松木的抗張力為鋼鐵的3倍、混泥土的25倍、人力的50倍,抗壓力為大理石的4倍。用木材做成實木地板鋪於地面後,就更能體現其優點。
3、容易加工。 木材可以任意鋸、刨、削、切乃至於釘,所以木地板具有其他材料無法比擬的再加工性,如可以油漆成各種顏色並保持原有花紋,可以營造豐富多彩的效果。
4、保溫性好,具有調節溫度的作用。 木材不易導熱,而且可以把空氣中的濕氣吸收並蒸發掉,使室內空氣濕度維持在人感覺舒適的范圍內。
5、不易結露。 由於木材吸濕、調濕的性能比金屬、石材及混泥土強,所以當天氣濕潤或溫度下降時,不會出現表面結成水珠似的「出汗」現象。這樣,當木材做木地板的時候,不會因為潮濕而使地面發滑,從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6、耐久性強。 木材的抗震性與耐腐性技術處理不次於其他建築材料,有許多著名的老建築物經千百年的風吹雨打仍然屹立如初,許多以前的木製船長期浸泡在水中,到現在仍然堅固,木地板也是如此。
7、緩和沖擊。 木材與人體的沖擊、抗力都比其他建築材料柔和、自然,有益於人體的健康,也有助於保護老人和小孩的居住安全。
網路-木地板
H. 美國為什麼要對中國進行壓制
保證他們永遠是第一,總之,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
I. 搜有關中國人口問題的新聞
下一個30年的生命力——經濟轉點折射 鳳凰網 2008-8-14 10:56
可以舉一個例子,第一中國人口多。 鄭浩:對。 石齊平:13個億,將近14個億,而且正在養發展正在發育一個越來越龐大的中產階級。 ...舉一個例子來講,中國的貧富差距現在很大,你必須要通過內需去給它平衡,區域發展也很嚴重,還有很多社會問題。
中國15城市GDP增速居世界前二十 青島新聞網 2008-8-14 10:24
而當中國人口5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的時候,「城市病」將可能是中國政府面對的首要問題。他呼籲,政府要有前瞻性的視點,為逐漸到來的城市問題做好充分准備。他指出,當今世界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但是貧民窟在城市的蔓延比農村更快。
國家發改委表示:中國迫切需要大力發展生物產業 中國經濟網 2008-8-13 16:00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日前提出,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生態系統比較脆弱,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中面臨巨大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壓力,...而且,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何發揮優勢、重點突破,走出有中國特色的生物產業發展道路;如何以改革為動力,...
張靜――全國人口與計生工作「捧獎冠軍」 天山網 2008-8-13 10:12
...在向第十三屆中國文化獎填報自己撰寫的一篇計生理論文章進行參評。 ????...年年都捧回。2003年張靜獲全國「幸福工程」優秀管理者獎、2005年獲全國人口計生科技工作優秀管理者獎、中國人口文化先進個人獎、全國計生協先進個人獎、2007年獲全國計劃生育協會先進個人獎
韓媒:奧運後的中國將更合作 中國經濟網 2008-8-13 08:20
在同盟國美國和合作夥伴中國相互合作的情況下,韓國才能出面解決朝韓問題,主導朝鮮半島的和平。 中國人口是韓國人口的27倍,領土面積是韓國的97倍。韓國與如此龐大的中國為鄰,是命運的安排,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無論中國選擇哪條路,都將對朝鮮半島產生重大影響。...